首页 > 文章中心 > 足球课程教学

足球课程教学范文精选

足球课程教学

足球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一、编写特色校本教材,丰富德育渗透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诸如规则意识、团结精神、大局观念、勇敢自信、诚实守信、意志顽强等,在开展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开发编写特色校本体育教材与校本体育课程,以此全面呈现体育课程的德育价值,切实改善德育渗透效果。比如,在开展“团结合作”这部分内容的特色德育渗透校本体育教材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双打等合作体育项目中团结精神的体现,以此将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借助体育项目增进学生对于德育渗透内容的理解与认同;接着,教师可以在校本教材中设置若干思考问题,如“结合你参与集体运动项目的经历,你认为团结合作精神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等,引导学生结合德育渗透内容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展开多角度思考。在正式教学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化看法,以此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团结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最后,在这部分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拓展介绍一些体育项目,如冰壶、橄榄球等,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二、巧妙编创体育游戏,增强德育渗透

趣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游戏这一形式具备较强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在开展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巧妙展开体育游戏编创,重视将德育内容渗透至游戏开展的各个环节中,推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深入体悟德育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效果。比如,为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两人三足跑”这一合作体育游戏:随机选择两名学生,组成“两人三足跑”小组,让学生并排站立,将中间两条腿绑在一起跑步,先展开练习,再进行对战,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于彼此的了解,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竞赛这一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胜负意识,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在传统“两人三足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开发“五人六足跑”等体育游戏,进一步加强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有效达成团结合作精神培养目标。

三、引入体育明星故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榜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知的体育明星的真实故事,以榜样的经历作为德育渗透的素材,增进学生对于德育渗透内容的理解,切实改善德育质量。比如,在开展篮球教学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的故事引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想必大家都知道迈克尔·乔丹这位篮球巨星,他被公认为历史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至今仍是职业联赛中多项纪录的保持者。但是,乔丹在高中时却没有参加篮球队正式比赛的资格,往往只能当捡球的球童。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己对于篮球的热爱,不断磨炼自己。正是顽强的意志和热爱篮球的力量,使得他日复一日地坚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障碍和困难,面对困难,我们不应畏惧,而应勇敢自信地战胜困难。”

四、加强教学交流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开展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发挥好引导作用,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以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德育渗透构建有效载体。教师应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尤其应学会倾听,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呵护,切实增强德育渗透实效性。比如,在开展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实际参与到学生的足球比赛中,与学生一起锻炼、一同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展开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关于足球运动的问题与困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锻炼意见,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足球运动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开展足球运动的状况,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完善足球教学方案,从而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关系走向和谐,为德育渗透打下良好基础。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应用不同德育方法不同的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开展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体育运动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展开德育渗透,以增强德育渗透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比如,在进行“勇敢自信”这部分德育内容的渗透时,面向那些性格本来就比较外向、乐观的学生,教师可以调动他们开展积极的运动实践,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体育参与性,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自我展现机会;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则应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激励手段加以引导,巧妙推动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自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性格特征、体育运动水平各异的学生划分至同一个体育学习小组,推动学生在小组中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六、更新课程评价模式,引入德育评价项目

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还要求教师转变体育课程的评价模式,更新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体系,重视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将其作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从而端正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提高体育课程中德育渗透的效果。比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构建“意志+品德+价值观”的综合体育课程德育渗透效果评价体系,全方位考察和衡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自身在体育教学方案设计和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此不断提高德育渗透效果。除教师评学之外,体育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关于自己体育课程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全方位认知,推动学生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以此改善德育渗透效果。总之,基于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德育渗透,对于增强小学德育整体实效性、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小学体育教师应加强思想认识,充分理解体育课程所具备的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系统整合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开发编写特色校本教材;巧妙编创体育游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游戏,增强德育渗透趣味;引入体育明星的真实故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动员的意志品格;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在面对不同学生时,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更新体育课程的评价模式,将学生的运动价值观等德育标准纳入评价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董福春.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师资建设,2019(7):106-106.

[2]杨建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体育师友,2019,042(02):11-12.

[3]韩科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中华辞赋,2019(04):205-206.

[4]吴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8(33):172-173.

足球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具有较为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文章阐述了三大构成课程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三大构成课程内容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装潢艺术设计构成课程整合

三大构成是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20世纪初由德国包豪斯学院教师伊顿、克利、康定斯基等创立,同时也受到了塞尚立体主义的影响。这些艺术家在包豪斯进行教学时提出,对于艺术设计和美术创作,除了具象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用抽象的方法,也就是用几何形体符号进行艺术设计和创作。他们反对过度的装饰,如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他们提出艺术设计需要平民化,做到简洁大方和有力,进而形成了现代主义风格。

一、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意义

对于三大构成课程体系而言,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色彩构成包含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之中,三者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大构成课程体系便在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形成,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三大构成课程体系使平面与立体结构、色彩表现和材料研究形成体系,使视觉艺术教育有了稳固、科学的基础。三大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现代造型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可以看出,三大构成既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又是设计课程的核心,其教学目标在于促使学生不再受固有教学模式和美学意识的束缚,同时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视觉传达、空间想象和色彩感知的能力,促进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为学生之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脱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

在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专业基础的必修课程,而且需要在第一学期内全部完成。由于这三门构成课程具有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而且三门课程的学习相互独立,学生容易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学习分开进行,这样不利于综合设计思维的形成。另外,高职教育直接面向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略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片面强调设计专业的同一性。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不得要领,无法提升艺术设计素养,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教学效果。

2.教学片面强调理论,实用性不强

一些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现象,往往立足教材内容,局限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具体的案例或项目实践,导致教学缺乏实用性。如,对于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教师往往先对一般形式美法则进行阐述,再介绍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构成形态及其带给人的视觉感受,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布置抽象图形的构图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和实际的设计案例缺乏联系,不够形象,实用性也不强,不利于学生对于构成法则的理解,学生往往单纯运用抽象的形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组合构成,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充分的设计思维训练。这往往导致学生一开始记住了一些形式美的法则,但由于缺少理解和应用,到了后面的专业学习中就容易遗忘,难以学以致用。

3.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即教师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然后演示技法,最后布置作业。学生在课后根据要求进行重复性的操作训练,其中主要是手绘训练。虽然很多学校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师生的视觉感知得到了丰富,但是一些教师的教学仍以自身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根据教师要求进行训练。部分高职学生入学前并没有美术功底,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这样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学生更渴望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挖掘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就业。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构成课程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

三、三大构成课程内容整合的策略

三大构成课程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学内容应当着眼于艺术设计领域,强调学生的设计运用能力。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在于让学生能够应用构成的形式法则进行实际的设计创作。针对这一教学目标,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可以进行整合,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的技术性和课程的实用性。

1.整合三大构成课程

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可以进行整合,可以适当推迟开课时间,使学生在第一学期具备了一定的素描和色彩基础之后,进入构成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使构成课程能够和后面的专业设计课程相互衔接,保持课程的连贯性。为了有效地整合三大构成课程,需要对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整理,保留经典实用的知识,去除课程中重复或实用性不强的部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实用性。

2.调整构成课程的侧重点

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整合之后,由于教学内容范围较广,包括平面、色彩、材料和立体结构等方面,教师有必要结合专业的具体特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平面图形设计能力,因此,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整合之后需要突出平面设计和色彩设计的特点,可以相应减少立体设计的教学比重,从而突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改革教学方法

三大构成课程整合之后,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变革,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往的构成课程教学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特定的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结合实际的设计任务应用构成的法则,在探索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并锻炼设计思维。

4.调整评价考核方式

以往的构成课程评价方式强调最终提交的作业成果,这种考查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结果不够全面。教师应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多次设立学习成果的考核。教师可以建立电子学生文件夹,其中包括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这样教师既可以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也能够横向了解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教师还可以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览,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从而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行反思,结合调查问卷,更加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

课程设置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对于全面培养艺术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教师需要对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构架进行研究,通过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特别是素质教育课程相结合,实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三大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有效连接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对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整合,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走上设计岗位,有利于高职更好地开展艺术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贺平.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构成”基础课教学设计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于晓.浅谈三大构成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及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作者:吴华单位:贵州商学院

第二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开始了相关的实践探索。通过具体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探讨。文章从项目驱动教学的原则、应用特色和应用价值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项目驱动;高职教学;艺术设计专业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艺术设计的技术型人才。要想有效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保证日常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因此,文章对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项目驱动教学原则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将教学内容、技能培训和知识讲授有效结合起来,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学基点,通过项目设计和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设立项目,选择合适的项目作为教学实践对象,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引导。因此,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应当至少满足以下几个教学原则。第一,项目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通过项目学习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第二,项目实践内容应当与教学内容挂钩,与实际岗位内容相符;第三,项目所涉及的实践环节应当符合现实生活中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与基本程序;第四,除了项目内容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以外,教师还需要对项目任务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从而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其中、进行锻炼的机会,并且能够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安排的空间;第五,项目中所涉及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但任务难度也不能过大,确保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第六,教师应确保通过项目实践,能够真正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通过项目实践能够让学生获得提升;最后,当项目完成以后,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特色

1.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根本培养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并能爱上设计、学会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以建构项目为主要途径实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项目驱动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基调

师生共同参与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从而选择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课题项目,然后再围绕项目委派任务,最终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掌握好指导教学的度,既不要事必躬亲,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三、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价值

其一,项目驱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和社会服务,通过有效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的同时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最终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项目驱动教学类似于一个设计服务渠道,有利于社会进行艺术设计人才的选拔。

其二,通过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赋予学生实际工作岗位角色,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环境,并进行相应的锻炼,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项目驱动教学的应用价值就在于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以创业或岗位工作为主要内容,以当前的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小型的行业圈,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另外,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让学生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其三,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拥有一致的目标,那就是市场需求。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可以捕捉当前最新的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项目实践。项目驱动教学的最终成果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从某种程度上说,项目驱动教学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是社会标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杨海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2).

[2]薛昊.基于高职艺术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架构与分析.美术大观,2014(8).

[3]吴玉红.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开展“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的探讨.艺海,2011(2).

作者:闫付海 单位:南阳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艺术设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联姻探析

摘要:“足球进校园”的国家政策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中超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联姻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艺术设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联姻既可以使得大学教育成果直接转换到足球企业的管理中去,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为足球俱乐部设计一系列的创新产业产品;同时又使高校学生从课堂理论走到社会实践中去,促进高校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不但对高校艺术设计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以及产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高校可以算是精神视野最广阔、文化交流资源最丰富的一方沃土。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高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的文化联姻都将是一项双赢的选择。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文化产业;中超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品牌

一、国内外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的现状

1.国外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现状——以曼联足球俱乐部为例

英国的曼彻斯特联足球俱乐(ManchesterUnitedFootballClub,简称“曼联”)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以及成功运营自己品牌的英超球队之一,它从1878年的一支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小球队,到如今被称为“英格兰足球史上最成功的俱乐部之一”,从足球赛场上的成功,到成为一个集商业、餐饮、周边产品、足球学校于一身的超级足球帝国。曼联的成功不但是靠其竞技的好成绩,还与其优质品牌形象和品牌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曼联的队徽体现了其俱乐部的王者气势,队徽看似是一个狮子手握三叉戟,其实那并不是狮子,而是“红魔弗雷德”,它也是曼联的吉祥物,这是球迷称其为“红魔”的根源,其队服采用与队徽相应的颜色,红色上衣和白色短裤,上衣印有队徽标识。自1902年球队从“牛顿希斯LYR队”更名为曼联后,这个俱乐部名称始终没有变。此外,曼联俱乐部还有着种类繁多的球迷纪念品,除了球员的球衣,还可以买到所需的任何东西,包括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这些商品基于其队徽的颜色、图案、文字等元素的再设计,不但起到了宣传曼联足球俱乐部的作用,还让球迷对球队产生归属感和荣耀感。曼联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无疑是成功的,红色已然成为曼联足球俱乐部的代表颜色,任何一场比赛对球迷来说都是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曼联足球俱乐部在世界联赛中有着重大影响力,其视觉识别系统也给国内外足球俱乐部提供了先进、完备的经验,值得我国足球俱乐部去学习。

2.国内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现状——以石家庄永昌足球俱乐部为例

石家庄永昌足球俱乐部,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是河北足球史上首支登上中国顶级职业联赛的球队。永昌足球俱乐部在球队队徽的设计上,图形像正写Y(永昌)与J(骏豪),用图案的形式把永昌这个品牌名称的含义间接地表达出来。队徽以蓝色为基调,简洁鲜明,色彩搭配协调,图形均衡合理,设计简单明了并且寓意深刻。在队服设计上,把蓝色作为永昌地产的基本色调,作为努力拼搏的象征。从石家庄永昌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不足,很难能够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与俱乐部的历史和文化有关。不能够像国外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那样深入人心。目前,国内大部分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设计者可以从我国民族特色、悠久历史、兼容并蓄的文化来开展独具风格的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二、两者联姻的探索

1.高校艺术设计的发展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规模日渐庞大,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于高校的挑战也越来越大。2014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表讲话,他强调,发展校园足球是成就中国足球梦想、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足球进校园项目也为高校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校如果能和中超足球俱乐部合作发展,学生可以从课堂理论走到社会实践中去,高校艺术设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和方法,促进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的创新设计,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不但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较晚,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于足球俱乐部来说,视觉识别系统是其独一无二的标识。视觉识别系统在成功树立品牌和大力宣传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强化对研究VI视觉识别设计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创建目的主要是提高其可信度、广知度、认知度、忠诚度、声誉度和联想度。通过高校艺术设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的联姻,从而开括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品牌研究的新领域。

三、高校艺术设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我们叫做艺术设计。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艺术设计创造不能没有文化,就像人不能没有灵魂一样。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因此,要结合高校艺术设计现状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使得高校艺术设计和文化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只有高校艺术设计与文化产业的互适互促,才能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四、总结

足球俱乐部品牌的形成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品牌的创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怎样制定体育品牌的发展战略,打造中国的足球联赛品牌和职业俱乐部品牌,就要借鉴国外俱乐部的成功经验。职业足球俱乐部夯实品牌经营的根本基础要通过商务的经营开发、管理体制建设、提高竞赛成绩等方式实现,同时也要实施系统的俱乐部品牌的定位、俱乐部品牌的设计、俱乐部品牌的传播以及俱乐部品牌的维护等强势品牌的创建战略。通过高校艺术设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的联姻,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品牌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很好的改善,职业足球也必将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龙.21世纪品牌运营方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徐阳,刘瑛.设计品牌.品牌与VI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赵杰.企业形象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张鹤艺,侯力,丹辛会然,吴家麒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第四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性发展与企业的联系性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这一举措是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职业教育中的一项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学科的重要途径之一。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静态性与动态性。同时在课程的构建中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培养目标的导向性。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有针对地选择对接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对校内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本文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性课程的发展与企业对学生的培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践性;艺术设计;联系性

纵观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依然存在诸多合作不稳定的因素,通常都是“学校热,企业冷”,这形成了比较尴尬的局面。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这也是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动机。然而,在现在很多的校企合作环节中,很多院校都忽视了企业的合作动机,只是一味地向合作单位进行索取,这就导致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失去了最初的积极性。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长时间不参与学校中的相关活动,以及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科规模普遍比较小,很多企业并不能大规模地接受专业实习学生,所以在现在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大部分还是以教学为主的学习,并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在校方与企业的合作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如何均衡校企双方的利益。

1建立“共建共管”实训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

企业中创建“实训基地”是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依托。然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使的校内实训基地则是推进校企合作、推进学生的工学结合工作逐步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这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共同管理平台媒介。校内的实训基地都是由校方与企业共同出资而建立的一个项目,校方旨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水平及专业实践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拉动企业中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每年的优秀毕业生来选取适合该企业的员工,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早日发展成一名专业设计师。这样一来,为企业培养了许多储备人才,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在这个实训平台中,校方与企业共同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专业赛事,不仅能够扩大学校的专业影响力,还能够为企业增添许多优秀的设计案例。校方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共建共管”合作机制,在促进校企共赢的基础之上,提高了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构造与专业建设的热情,从而加深了双方的合作。

2培育师资力量,使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互补

在现在的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提倡“双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事实证明“双导师”的师资教育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当中的专业强者到校内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辅导的“兼职”工作,这就是校企合作中培育的“双导师”师资力量的特色。高校中的全职任课教师必须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单独承担设计任务,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内建立设计工作室可以将校内专业赛事与企业项目进行完美融合,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互聘互兼,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师资力量。由学校与企业在校内共同创建“教学团队”与“设计团队”,培养一支具备双重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管理方面,校方与企业对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的设计师采取共同管理的模式,互相考评,并且将每一季度的考核成绩作为企业人事考核及管理的参考条件之一。

3共办专业赛事,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

高校中举办专业的设计类比赛,是加强学生之间的设计交流、企业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提高企业设计师能力及教师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学生举办专业的设计比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性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动力。由企业与高校共同举办的这种专业赛事中一定存在校企双方的共赢点,在每一项赛事结束时,企业能够与获奖作品的作者签订购买协议,通过商业包装之后将作者的作品推向市场,从而将其变成市场中有价值的产品。同时,企业也会为优秀作品的作者颁发“签约设计师”的聘书,校内专业赛事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创意产品,同时也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作了良好的铺垫,对企业在社会中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学校能够在专业赛事的过程中拓宽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能够检验校方的教学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校内学科建设的影响力。

4共谋课程计划,高校为企业做铺垫

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以学生毕业之后所要进入的企业为载体,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应该以实际的工作内容为依托,因此学校中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过程。在教学生这些实践性课程的同时,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知识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专业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真正做到该专业学科中“教、学、做”的完美统一。这就要求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在高校课程设置中要积极参与其中,构建一个更加适合校企合作的课程系统。在校企共创的专业赛事中,企业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就是专业实践课程的选择之一,通过企业设计师参与校内专业评定的这一过程,无形中就提高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实践中的实用性。

5结语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双方的共赢。校方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要知道企业想要什么,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所需要克服的难题,将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与校内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指导,合理地调整高校中原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使该专业中的学生的审美水平及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变革中只有更好地明确该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才能够进一步使高校中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后续专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实现更好的对接,并且为毕业之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从而加深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吴建设.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2]宋建军.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

作者:周露露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第五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突破与创新思考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体制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突出了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标准。在教学模式方面,摒弃传统的重理论、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追求重实践、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思路、教学模式类型,阐述了新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存在与社会脱节、教学模式落后单一、评价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就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随着教育部提出新课程教学改革,加上高校已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许多高校开始了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摒弃了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转而施行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模式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重视学生个性、创新能力的发展。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社会脱节

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目的是培养一批专业的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的教育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最重要的一点是,艺术设计的教育与社会脱节,这也是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表现为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这直接导致了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增加,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增加。一方面,学生的能力不足,加上高职学生在求职中的不利地位(与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相比),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专业设计人才的缺乏,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困乏,在工作中纸上谈兵的多,专业操作的少,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2教学模式落后单一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三段式教学为主,主要表现为基础造型、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三部分,让学生从基础知识慢慢地向专业知识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从实际的教育成果中可以看出,这种目的并没有达到,在新形势下,这种模式已不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学生们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全面,但是多属于蜻蜓点水似的学习,知识间的联系割裂,探究深度较浅,并且多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学习,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所以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多流于形式。另外,课程设计不合理、实训教学不规范、教师队伍不健全,也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1.3教学评价机制缺乏

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职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良好的环境,不仅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更要重视学生实践的结果,对学生的实践作出正确、多样的评价,提高学生艺术设计实践的意识,增强学生实践的动力和信心。在高职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专业的考核制度以习作式为主,只要学生将作业完成即可。这种单一的考核标准,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实践课的学习和考核,从而缺乏自我进步的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还会影响低年级学生,形成恶性循环。

2创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1)优化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在学生特点、办学定位和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自觉学习能力较差,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非学术型而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育中,要优化课程设计,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设置基础理论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第一,建立专业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适当压缩、删减公共课程、就业指导类课程,增加专业课程;第二,压缩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实践性、创新性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第三,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要求。

(2)健全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环境,不仅有操作灵活、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还要有健全的教学过程监督与质量体系。当前,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健全,考核制度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习作式为主,学生们完成平时的作业即可,大多数学生浑水摸鱼、敷衍了事。评价体系的缺乏,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新形势下,应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学校管理部门、基层教学部门、专业课教师、学生共同关注实践教学中的评价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2.2创新教学模式类型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内涵与特点。模式主要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相互沟通与交流,共同培养具有专业设计能力的人才。对于学校来说,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对于企业来说,高职毕业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岗,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减少了企业二次培养的成本投入,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层面之上,学校与高科技企业合作,携手共建,创新办学体制。因此,校企合作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点,联系纽带的建立,通过校企间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双方紧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点,校企资源的共享,企业为学校的课程教育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校开展员工职业培训,同时,学校在教学中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促进企业的发展。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共享。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改革与实践。高职艺术设计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重视学生设计、实践、信息收集、市场开发等能力的形成,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两部分:第一,改革单一的学科课程。高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技能型”技术工匠式的培养模式,学科课程主要围绕专业进行,学习的侧重点也是本专业的课程,比较单一,重点明确。而新时期,新的教学模式之下,主要以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的人才为主,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市场需要,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改革单一的知识结构。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学科方向比较广泛,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技法教学,这是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临摹,重视艺术设计美感的训练。而新时期,新的教学模式重视设计中的“创意”呈现,关注设计作品深层的内涵,包括生存环境、特色发展、生活理念等的表现,追求生活应用中的“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表现为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践活动、课程项目比赛等;而校外实践主要体现为企业实践,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3)“工作室+导师制”模式。“工作室+导师制”模式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一种。该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工作室的主导,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该模式的教学理念为:第一,生产和教学的结合;第二,产业和教学的结合;第三,企业和教学的结合。教学模式类型为:第一,作坊工作室;第二,项目工作室;第三,导师实验工作室;第四,设计、创业工作室。“工作室+导师制”模式具体实施方法为导师工作室制度:第一,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实施,导师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设计实践进行总结,安排专业教师负责其他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教授;第二,二年级开始实施双选工作室,也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导师根据自己设计和项目实践的需求,双方进行双向的选择,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第三,三年级开始成立、实施项目工作室,设计实践的活动更加具体、专业,以实际的项目为专业课程,主要强化学生的实训,让学生靠近市场,逐步了解社会企业需求;第四,四年级成立设计、创业工作室,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经过前三年的积累,学生在设计、创业工作室中更加得心应手,以便直接参与负责实施的项目。另外,在学校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成立不同的工作室,让学生享受到本校工作室、产业基地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结语

随着艺术设计市场的发展变化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教学模式改革的侧重点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当前,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工作室+导师制”两种教学模式,均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为社会培养创新性、实践性、实用性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昆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再思考[J].大众文艺,2010(10):197+21.

[2]黄志刚,闫英,黄志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05):128-129.

[3]张立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3(17):213-214.

足球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足球训练;策略

素质教育强调我国初中教育教学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由此,体育教学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初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学习的最终目的便是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会对初中体育教育的内涵化、多元化与全面化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学校应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落实“阳光型运动”,培养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1]。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开展足球训练,不仅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还能培养其运动意识,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训练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足球训练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体育的教学目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强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学习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足球作为一种综合类的团体运动项目,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初中生来说,有效的足球训练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并提高其团队意识。同时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还能磨练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与品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构建体育强国,进而对足球运动进行高度重视,我国亦是如此,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足球运动发展较为落后。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的足球运动发展,必须加强青少年的足球训练与爱国教育,促进其心智的成熟。对于十分喜爱足球的学生来说,教师开展的专业足球训练能够帮助其掌握更多的技能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之后教育阶段的足球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的足球人才。

二、初中体育青少年足球训练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避免学生思想僵化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仍有教师对足球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与理解,之后再进行实践训练,做到亲身示范与场外指导。这种方式虽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持续深入,现以无法满足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的具体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进行足球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串联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与信息反馈教学法等。其中串联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对足球知识与技能全面、系统化的认识,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做到逐步深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有效辅导,让其学会系统串联足球的相关动作要领,进而有效实现训练目标;而分层教学法则是根据学生足球技术水平的差异,采用针对性的训练策略,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学习信心;信息反馈教学法主要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足球训练期间的交流反馈,需要教师及时分析生给予的反馈意见,做到教学方法的有效改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新型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能够避免学生出现思想上的僵化,提升其足球水平。另外教师在实施训练策略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其运用时机,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训练策略,保证训练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获得显著进步。

(二)增强体质锻炼,奠定足球训练基础

足球的运动强度较大,对学生的耐力与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体力。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初中体育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身心特征,加强对其耐力的训练,做到最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在开展速度训练时,强调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来提升速度,但需要确保休息时间的合理设置,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身体机能。因此可设计训练内容:全力练习10s/次,直到最大训练强度,之后待脉搏恢复到120次/min时,再进行下一次的练习。另外,初中生很少有接受过专业足球素质训练的,因此在有球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合理对抗,并且因为紧张还会出现身体的僵硬情况,降低了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对此,可对学生进行有球训练,培养学生的防守能力、运球能力、判断能力与反应能力。教师采用变向运球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防守对手、有效抢截能力的方法,能够为学生处理来球争取更多的时间,更好完成传球与射门。在实际训练当中,教师要注重力量、速度与运球技术的联合培养,可在训练区域先用一些标志物当做运球练习的道具,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要求其加快运球的速度,并适度提高教学难度。之后再将那些标志物换成队员,让学生在队员的围追堵截间掌握运球及射门能力,并增强其场地意识。

(三)培养战术意识,提升足球学习积极性

足球属于竞技体育中的一类运动,讲求的是通过科学、灵活的战术与队员间的默契配合,做到有效得分。因此除了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外,还要培养其战术意识,做到灵活的攻防,让学生在足球场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但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每次训练时都要进行战术意识的不断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战术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尤其培养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做到耐心讲解与指导,要求其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保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做到“头手并用”,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观察训练时的周边情况,做到对手站位与传球跑位的全面了解,通过自身分析,得到不同的行动方案,最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行动方案的有效实施。另外队员间的默契配合也是足球训练中的关键内容,只有队员们相互配合,才能明确队员在球场上表达的“小信号”,进而共同依照一定的战术来完成传球、射门等流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游戏教学法,组织学生以足球为主要的游戏工具,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10个人,每五个人为一组,交叉站立,要求学生只能够利用脚内侧进行传球,若一组内的队员让另一组的队员接到球,便另一组得一分,又或是用除“脚内侧”的部位踢到了球,对方得一分,比赛时间30分钟。在这种游戏竞赛模式下,队员间的配合能力与团队意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队员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并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其足球技能与团队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足球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近几年来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改变了旧的教学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得到了一定完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得到加强;体质健康得到一定提高;课程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教育理念。同时发现体育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师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场地设施不足等。是制约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前言

自2005年以来,公共体育教学部以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立足我院师生及场地设施现状,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公共体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初步建立了“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新大纲”实施四年来,本次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以便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体育课程模式。

2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现状

2.1培养目标

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我院加强了课程改革及学科建设,确立了我院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二项锻炼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健康的体魄,为今后扎根西部、服务山乡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工作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我院公共体育教学部制定了如下工作思路:抓好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帮助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抓好学生竞技体育活动,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的理解。

2.3体育课程现状

课程设置方面:大一开设体育基础课,大二开设体育选项课,大三开设体育选修课。课程结构方面:努力打造以体育健康理论教学为基础,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锻炼与校外活动以及运动训练为辅助,努力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康复与保健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面:开设有田径、球类、武术、健美操等。

2.4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1)从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了认识基础。(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显示:“兴趣爱好”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说明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魅力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体育锻炼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和同学一起锻炼占52%,排第一位,老师指导下进行占36%,排第二位。调查发现大学生喜欢自由、排斥束缚。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紧张压迫的感觉,同时排除独自一人锻炼的孤独感,培养了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是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4)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显示:每周进行1—2次锻炼的占69%,3—4次的为28%,5次以上的仅为3%,与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相差甚远。(5)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显示:认为场地设备差的学生占45%,排第一位,我院地处山区城市,运动场地的面积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之运动设备有待更新,场地设施有待完善,是阻碍我院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6)大学生喜爱和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调查显示:喜欢篮球运动的占52%,排第一位,其次为羽毛球占35%。篮球是我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场地设备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的课余运动需要,加之山区省份篮球运动开展得较为普及,所以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较多;排在第二为的是羽毛球,学生喜爱羽毛球运动是因为这项运动受场地设备的限制较小(这里的羽毛球运动是大众体育概念的运动,可以不需要正规球场和球网)运动量也不大,适合普及开展。

2.5我院学生体质状况

对近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分析显示:(1)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高,但平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我院学生身体匀称度不理想,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不好,且分布不平衡,身体形态评价指标中正常体重率只有45.46%,其中男生仅为43%。(3)我院学生呼吸系统机能不好,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测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20.22%,同时性别、年级差异显著,男生不及格率高于女生尤其突出。(4)我院学生心血管机能较好,台阶试验测试优秀率为43.67%,良好率为43.29%,及格率达99.75%。(5)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中,我院学生立定跳远平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下肢爆发力不好,立定跳远优秀和良好率不高、多数处于及格水平。男生握力体重指数测试结果显示我院男生学生肌肉力量良好;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显示我院女生柔韧素质优秀率、良好率分布不平衡,好的多数集中于开设有舞蹈课程的系,如音乐系、初教系。

3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通过课程改革,努力实践“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初步建立起“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

3.1修订了《公共体育教学大纲》

我院以往公共体育教学大纲是从专科体育教学大纲经初步修订而成,因以往的修订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且均是由一人独立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我院教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能适应现在公体课教学的需要。我院通过改革制订了新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为实现公共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新修订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在总体上突出了以下特点:(1)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以及师范生技能目标五个方面进行较为科学的定位。(2)新大纲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注重了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加强了体育和保健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突出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尽可能体现高师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特点。(3)新大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在力求内容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爱好及兴趣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初步建立了“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课程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变革。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改变了我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课程主要体现在一个“转变”即体育普修课向体育选项课转变;一个“延伸”即体育必修课向体育选修课延伸;两个“为主”即以身体练习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四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程评价方面:充分体现以下特点:(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3)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该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专家、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几个途径实施;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价等实施。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有序

成立学校体育指导中心,负责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迎新杯篮球赛、欢送杯足球赛、体育活动节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成立了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棋类协会等体育社团,并对体育社团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各社团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4体育竞技活动有所提高

组队参加省大学生飞利浦足球比赛、贵州省三人制篮球比赛、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参加遵义市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等,在参与省市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中,我院学生敢打敢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我院获非专业组团体总分第五的好成绩,有效地带动了学生锻炼的热情。

4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4.1挖掘民间传统体育,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

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但现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或者没有太大的变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既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心态。

遵义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在体育课教学中,利用民间传统体育自然资源来扩充体育课程资源,把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的民间传统体育进行创编,制定规则,让学生自编游戏或舞蹈动作,并进行自我练习,教师注意鼓励并帮助参与编导和练习,帮助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学生探究、主动、合作的能力和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4.2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次、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我院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教法、组织、创新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尽相同,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力度不够;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不够,或不能做到区别对待。还没有真正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进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体质状况、教学内容、学生人数等,可以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个相对现象。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篮球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技术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技术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对差的学生进行技术练习。这样可以树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从专科层次转变过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层次水平,教师的实际能力还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要,跟不上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给了教师新的机会,为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学校每年派教师外出进修,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加强教研室建设,明确教师学科方向,正确处理好体育专业课与公共体育课的关系,从学校到教师都要树立起两方面都要抓、都重要的观念,不能顾此失彼。

4.4充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课程资源缺乏。我院现有的体育场地随着体育馆的竣工,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任然不能满足教学及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开发灯光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动空间和运动时间,给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努力建设好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课程,如越野跑、定向越野、健美操、武术、民间体育等,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缓解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足球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教学现状

1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设置情况。通过各校9门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了解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的课时安排,其中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设置均为大一普修,时间为一学期,每周两次课;大二至大四为专业课,每周两次课;大四第一学期实习3个月,第二学期5月下旬面临毕业,实际上课时数为60学时。按每学期18周计算,大学4年共420学时,理论教学30学时,占7%,技术教学268学时,占64%,战术教学为96学时,占23%,裁判实习12学时,占3%,考核14学时,占3%。在对“课时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的调查中,8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足球技、战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偏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具备把自己所学的技能通俗易懂地传授给他人的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86%的学生认为足球专业普修课课时较少。普修课只有一个学期,教学内容包括足球理论,足球技、战术,足球裁判规则和裁判实习等,大多数学生之前未接触过足球运动,在较少的时间内难以牢固掌握这些内容,导致学业不精。96%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存在不合理现象,6所学校中有5所先安排其他课程,再安排体育专业课程。甘肃地处西北,秋、冬两季天气寒冷,早晚温差大,如果足球课安排在早上一、二节或下午七、八节,为保证热身充分,准备活动就需要30分钟。早上9点半上完课,学生出了一身汗,紧接着又坐在教室里继续学习其他课程,容易引起感冒,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大一足球课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普修课,从最基本的技、战术学起,30%的学生认为大一的足球普修课应将足球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别对待,进行分班授课,或者由足球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足球普修课教学,这样不仅锻炼了足球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也带动了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对足球技术、足球理论的了解及掌握情况。从学期末的考核成绩了解到,在技术方面,90%的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5%的学生成绩在80~90分,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足球技术动作要领。在足球理论方面,考核的内容较单一,主要以足球运动发展史,技、战术理论等内容为主,对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很少考核,据已毕业并参加体育教育工作的学生反映,工作后在实践课传授足球技、战术和练习方法及课程安排上能游刃有余,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指导时常常出现语言组织能力不强,一些专业名词不能脱口而出的现象,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在校学生也有同感。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教学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足球专业教师将培养学生的足球技、战术水平放在首位,只重视学期末的技术达标测试,对足球理论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期成绩,忽视学生对足球运动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导致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3组织竞赛与裁判能力。足球竞赛工作是足球教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群众性足球运动和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极为重要的措施[1]。系统、规范、不同层次与不同级别的竞赛,是宣传、推广、普及足球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群众足球运动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调查中了解到,只有16%的足球专业学生参加过竞赛制定、编排与成绩计算工作,32%的学生了解竞赛制定、编排工作,52%的学生不清楚竞赛制定、编排与成绩计算程序。甘肃省各高校由于受地域、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很好地开展竞赛活动,学生没有独立组织竞赛的机会,对足球竞赛组织工作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没有实践,理论功底也不扎实。而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足球竞赛的组织流程也很重要,是必须要掌握的。调查发现,98%的学生的足球裁判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亟待夯实和提高,部分学生对红黄牌的使用、越位等基本概念不清楚,甚至有学生不清楚足球场各区的长度,究其原因:一是教师重视不足;二是地区开展足球活动氛围差,比赛少,实践机会少,不能学以致用。有3%的学生主动参加过甘肃省足协主办的二级足球裁判员培训,但由于实践机会不多,培训也仅仅是一次理论基础的夯实过程。尽管目前的足球课堂教学也会安排为数不多的比赛,由学生作裁判,但还远远不够,今后应多安排教学比赛,让学生都能通过实践巩固足球专业知识。足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基层从事足球教育工作,是足球教育的后备力量,他们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试想在基层开展足球教学工作的教师,如果连足球比赛都组织不了、裁判不了,何谈培养和发展足球运动。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组织竞赛及进行裁判的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应注重教法、形式多样

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除学生本身主观因素外,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法及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不仅要把学生“教会”,还要使学生“会学”“、会练”[2]。调查发现,94%的学生对教师上课评价较高,认为教师上课认真、精神饱满,课堂教学注重教法,教学形式多样,气氛轻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足球的热情,对学生的进步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93%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技术过硬,教学语言生动,示范动作规范,课堂教学准备充分,教案书写整齐,教学形式多样,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持肯定态度。调查还发现,26名教师除1人是本科学历外,其余均为硕士学历;在职称结构方面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14人;13人具有10年以上的足球教学经历。这些教师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学识渊博,是培养合格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根本保证。

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

甘肃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考核主要包括足球专业技术达标测试和理论知识测试(技术测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10%,理论成绩占20%)。足球课的考核标准基本上是按照一个模式、一个尺度衡量,考核内容不够全面,主要考核足球基本技术(颠球、绕杆、定位球踢准等),教学实践不在考核范围,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进步程度没有考虑。足球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在总分中所占比例较少,考核内容偏重于足球运动的发展史,技、战术理论,对足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的考核重视不足,这容易使学生忽视或淡化对足球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学习。而对于一名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