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范文精选

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体能训练;训练内容和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中国的体育舞蹈发展十分迅速。很多高校开始对体育舞蹈课程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舞蹈的发展。体育舞蹈是一种需要大量体能作为支撑的舞蹈,因而要想在体育舞蹈方面获得一定成绩,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以外,还需要有充足的体能。目前,中国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体育舞蹈运动员的整体发挥,因此需要在当前基础上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和内容,从而促使中国体育舞蹈获得更好的成绩。

1.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一种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通过连续、复杂以及高强度动作进行展示的动作集合,是将舞蹈和体育相结合的运动项目。相较于一般舞蹈,体育舞蹈风格各异,具有多元化特征,要求体育舞蹈表演者需要对音乐有十分精妙的把握。同时,不同体育舞蹈风格不同,要求表演者需要进行不同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体能是影响表演者是否有优异表现的重要因素。在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舞蹈动作,并且需要通过自身的神态以及肢体动作展现体育舞蹈的神韵。体育舞蹈对表演者有更高的技术性要求,需要表演者对自身的肌肉进行调动,以此来保持整个动作的连贯和流畅。另外,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节奏感,从而实现和背景音乐的配合。同时,在体育舞蹈中,主要形式是双人舞蹈,因此两人之间的配合会对最终呈现效果有直接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表演者通过自己的体能优势和搭档相互配合,只有实现力和美的充分结合,才能促使整个舞蹈有更好的效果,并且提升学生的素质。

2.体育舞蹈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2.1身体形态训练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两者的结合,是一种竞技体育活动,因此要求体育舞蹈表演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需要表演者之间有高度的默契以及拥有扎实的舞蹈功底,从而展现体育舞蹈的魅力。所以,在体育舞蹈中,表演者本身的身体形态是提升整体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体能训练中,表演者需要通过训练促使身材整体匀称,四肢需要直且长,小腿需要长于大腿,同时表演者的颈部也需要细长,锁骨较平等。整体上来看,体能训练就是要促使表演者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从而体现美。

2.2身体机能训练

身体机能是表演者顺利完成表演的重要支撑。因此,在体能训练方面需要在对表演者本身身体机能指标进行记录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体能训练。比如,拉丁舞要求表演者有较强的爆发力以及对动作较强的控制力;而摩登舞则更为强调内在,所以拉丁舞相较于摩登舞对运动负荷强度有更高的要求。在体育舞蹈中,表演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舞蹈,因此表演者在长时间高负荷状态下,如果没有良好身体机能,就无法将舞蹈高质量呈现。所以,体育舞蹈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机能,才能在竞技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2.3运动素质训练

运动素质主要包含柔韧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灵敏协调素质等。其中,柔韧素质主要指表演者本身肢体的柔韧性,是提升表演者本身舞蹈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华尔兹需要表演者的颈部、肩部、脚踝部等部位有好的柔韧性。力量素质主要指表演者身体的整体力量,只有拥有足够的力量,表演者才能克服外界环境的阻力,因此力量训练是十分重要的。速度素质指人本身的快速运动能力。在体育舞蹈中很多舞蹈都需要表演者在快节拍中去完成,因此需要表演者具有快速运动的能力。耐力素质指的是人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在体育舞蹈中只有表演者本身拥有良好耐力素质才能保障完成比赛。灵敏协调素质指的是人体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在体育舞蹈中表演者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都对每个动作有好的掌握。

3.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及内容

3.1力量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身体的力量训练是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在体育舞蹈中,力量是帮助表演者完成表演的基础支撑,尤其是双人体育舞蹈中,由于存在有大量高难度动作,因此需要力量来支撑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同时力量也是保障舞蹈表演者自身安全的基础。在体育舞蹈专项体能训练中,需要对表演者自身的力量进行训练,提升表演者的力量素质。具体为:脚腕部的力量训练可以通过台阶深蹲跳、负重旋转等方式训练;腿部力量训练可以通过深蹲、爬楼以及跳绳等方式训练;腰腹部力量训练可以通过卷腹、平板支撑等方法训练。

3.2耐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体育舞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通常情况下,体育舞蹈预赛的时间往往在一分三十秒左右,决赛时长一般在两分钟左右,同时表演者需要在三十秒之内完成舞蹈种类的转换。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表演者有足够的耐力支撑自身完成比赛。耐力训练主要包含了两种训练方法,具体为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比如高原训练法、间断负荷法等。其中,高原训练法主要是将表演者置于高原环境中训练,促使人体血管变厚和实现扩张,从而提升耐力。间断负荷法训练需要保障表演者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还要保障表演者的心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负荷量不能过高。

3.3速度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在体育舞蹈中,一些舞蹈对速度要求较高,比如牛仔舞十分重视舞蹈动作的速度,同时动作速度是重要的评判标准。速读训练主要包括反应速度训练、动作速度训练以及移动速度训练。在训练方法方面主要有阻力训练法、速度控制训练法以及信号刺激训练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如果对旋转动作速度进行训练,可以通过阻力训练法来进行,促使表演者实现动作之间的切换。再比如在移动速度训练中,则是可以让表演者在规定时间内在场地中进行迅速移动等方面来训练。

3.4柔韧性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在体育舞蹈中,表演者要想促使自身在表演过程中始终保持身形的优美,就需要身体有良好的柔韧性。柔韧性训练主要是为了提升表演者身体上下肢以及核心区域的柔韧性,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训练方法来训练:一是通过动态化拉伸训练身体的柔韧性,有效锻炼表演者本身肩部的柔韧性,主要方法有跪地压肩、俯卧拉肩等,可以通过搭档对肩膀部位的肌肉进行拉伸。二是通过精力拉伸法训练,比如通过墙面对身体进行拉伸,或是通过一些辅助设备来完成拉伸,也可以通过搭档的帮助来实现对身体腰背部的拉伸。

3.5协调性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专题训练范文第2篇

过去一部分人认为篮球运动主要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目,错误地认为技术好可弥补体力的不足,然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体能是任何运动项目的基础,尤其是同场对抗类的项目。只有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去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而良好的体能才能使技战术发挥的更好,才能同等条件的对抗下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篮球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力量素质训练方法不足且单一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高强度同场对抗型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很好的力量素质。第一:我国大部分高校为了节省开支,往往会忽视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一些场地、器械、专业设备。第二: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高校篮球教练员的配置很不合理,大部分高校都只配置一名教练员,这些教练员不仅要管理训练,管比赛,还要管教学,管纪律,管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教练不可能全心全意的进行训练,从而往往会忽视体能训练。第三:我国高校篮球队的训练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工作一般由主教练负责,从而形成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脱节,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相脱节,教练员在训练往往会忽视核心力量的训练。

(二)速度素质训练过于简单

高校体育教育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接受长时间系统的篮球专项训练,专项速度素质比较差。高校篮球员在速度素质的训练时,并没有和专项速度很好的结合训练,单独的将位移速度作为整个速度训练的核心内容,训练方法单调,忽视或很少有针对性的对反应速度素质和动作速度进行训练。

(三)耐力素质训练缺乏针对性

篮球比赛场地小、比赛强度大、比赛对抗性强,为了保持战斗力双方换人频繁,这些特点要求篮球运动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无氧耐力,尤其是保持高强度、爆发式运动的能力,也就是长时间反复进行短距离的高强度运动的能力。部分高校篮球耐力训练方法单一,训练强度低只是对运动员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没有很好的结合篮球运动的本身特点,进行专项耐力训练。

三、核心素质训练

(一)加强核心力量训练能有效的提高身体平衡和控制力

人体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和竖脊肌等组成,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机群。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是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的一种,它利用各种训练器材和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能力,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可以运用在篮球运动项目的训练中。传统训练中教练员们一直将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四肢上,轻视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使得篮球专业学生的核心肌肉群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不能有效的提高比赛中肌肉对保持身体平衡和肌肉对身体控制力。

(二)核心力量素质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篮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需要从培养运动员视觉判断等各种能力入手,其中包括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和节奏感等。教练员在体能训练时可以有意识的对篮球专业学生核心肌肉力量的训练,并且结合专项灵敏素质的训练,提高篮球专业学生的灵敏素质。

四、结论

专题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实施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个“课标”明确了广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即为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解读其三个课程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的相关规定,可知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由一般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教育实践课程又包括本科课堂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实习基地学校的现场教育实习课程。因此,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

2.实践依据:

承担高师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主要来源于师范类大学建校以来沉淀下来的语文学科教学法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并传承了较丰富的关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宝贵实践经过研讨论证、整合提升,最后形成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较有特色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较扎实的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建构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国家“课标”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整合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后,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框架。即以学科教育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主体课程,架构起与之紧密联系并相适应的五个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语文教师口语、三笔书法、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2.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建构逻辑,五门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顺序如下:第一学期开设语文教师口语;第二学期开设三笔书法;第五学期开设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第六学期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3.对“一体五模块”课程体系的学理分析: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特殊的专业化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思维力、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修炼的基本语文素养。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语文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独立书写常用文体文章和各种文类的教案;能独立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设计一套标准化试卷;会讲课,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会说课,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等。第三,必须具有现代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修养。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思想所在。学生将这一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相得益彰的最大学习效能。因此,在大一课程中,先行设置了最基本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写字训练和语文教师口语训练模块课程。从规范三笔字书写、普通话、片段教学口语训练开始,并由此课引领将书写能力和教学口语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在大三课程中,在开设核心专业理论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集中设置了较高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命题与解题训练模块课程。通过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领,并能不断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伙伴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训练行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案例引领,理论先行

五个训练模块课程,都由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内容系统构成,课时比例为1∶2或1∶3。精讲技术理论要领是训练课程改进的基本要求,其最好策略就是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口语课程,在导入语设计与表达要领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在PPT中展示六个典型案例,教师通过对其中两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要领,其他案例学生就可以自行讨论发现要领。这些所谓“要领”即“技术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运用演绎的逻辑,教师先把理论传授出来,再举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则采取归纳的逻辑,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讨论,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理论”,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导入语设计要领理论的获得就具有“建构”的教育意义。而这六个案例的筛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展示语文名师案例;二是展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优秀案例;三是展示上一届学生实训案例,目的是先从前两类案例中发现导语设计要领,再从第三类案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研讨如何改进。接下来的设计导语和片段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发挥了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理论并即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教育功效;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后促进了学生进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状态中,而这种学习状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最佳状态。

(二)大班训练,解剖麻雀

语文教学技术要领的掌握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呈现才能实现,这是技术理论的一般特点。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大班训练就是一次具有解剖麻雀意义的呈现,教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技术要领的基本理解后,给2-3名有愿望在全班展示训练的学生布置任务、目标并进行指导,学生课下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师生针对学生自己的“案例”再展开课堂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去说明理由,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干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在五个训练模块中都适用。这是因为,同学大班训练所提供给大家的案例较之教师展示的案例,因接近学生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所以对学生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更富启发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单兵训练,人人过关

经过大班展示训练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公开纠正,借此所有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的目标要求,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于是可以进入独立的带有创意的单兵实践训练中。单兵训练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人10-15分钟展示,然后小组评议,教师参与评论并综合大家所评给出成绩,并予以公布。这是人人过关训练,不合格者重新训练,由教师亲自把关验收,直至合格。这种训练方式贯穿于五个训练模块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各项技能训练人人过关的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主讲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单兵训练活动。首先是15分钟高中现代文教学,然后是15分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层次训练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提前一周分配指定并覆盖人教版必修教材。最后是单兵综合技能验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先抽签确定教学篇目,篇目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然后是150分钟备课并完成一份规范的简案,这个过程是在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备课资料的电脑前完成;最后是提交教案并进行10分钟讲课展示。笔者发现,在10人小组的单兵循环训练中,不断呈现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在被大家首肯并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并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语文教师技能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来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

(四)课堂讨论,共同提高

无论是案例引领还是大班训练、单兵训练,以课堂讨论形式展开对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学理分析,是五个训练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这个讨论没有预设,都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实践行为中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并在此停留,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评论,在评论中沉淀重要问题引起师生思考。总之,针对典型学生个案的讨论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在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中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师生也在辩论中提升着自己对教师技能的理性解读能力,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更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新教师的新诉求。

(五)记录过程,灵活评价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施一样,也要进行评价,但这类课程的评价采取终结式和书面闭卷式评价显然不合适。为了能全面、真实、自然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我们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过程做出记录,一个学期下来,记录的信息就可形成这个学生训练的行为轨迹,再通过量化手段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性描述,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在这门训练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五模块”课程在实施形成性过程评价后,笔者发现,学生获得的最后成绩的正态分布图十分标准。这充分说明,在训练目标适中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并量化累计所得成绩与平时参与技能训练的真实状态吻合度很高。由此可见,实施此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

三、问题与思考

(一)训练“一刀切”

学生群体在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习一段时期后,在职业选择上又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改变了从师的初衷,甚至重新选择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技能的系统化训练中效果肯定不佳,且给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建议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前重新选择专业或在学院分类培养。

(二)案例库建设滞后

学生在各项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代表共性问题的案例和特别有创意的案例,都应该成为我们训练课程的资源被积累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使用。建议按照20人一组成立标准化微格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把关录制剪辑资料,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案例库。优良而丰富的案例库,将作为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可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资源而存在。这也必将成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专题训练范文第4篇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体育院校相比,一般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体育训练学教学更加倾向于学术方面,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体育训练学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新的教育政策的带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进行有效的改革,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属于体育学的分类学科之一,以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主,与运动科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运动规律和方法的研究,为球类、游泳、田径等体育运动项目提供科学性指导。对于综合性高等院校来讲,其体育教学的开展与专业体育院校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例,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训练学教学专业设置不合理,没能在体育学习中实际的体现出来。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体育教育训练专业课。对于体育教学来讲,这样的课程安排是不合理的。

(二)体育设施不完善。

训练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而实践教学则是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体育训练当中。但是受到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训练学教学难以实现。在实践教学当中,由于高等院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体育经费有限,难以充分满足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的训练要求。相关体育器材和设施不齐全,体育场馆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不到位,体育器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在训练学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都是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亲身进行动作示范,最后让学生自行训练,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成果进行考核。这样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固化的教学思维。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另外,训练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一概而论,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育当中,学生由于体质上的差异,在体育训练当中存在表现上的差异。只根据体育竞技成绩进行评价是不全面的,应该深度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不能只关心训练成绩。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评价标准当中。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推动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的开展。

二、高等院校体育改革新思路

(一)理论结合实践。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教学要改变原有的学术化倾向,要着重于实践。体育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是需要在体育实践当中得以验证。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丰富训练学理论内容,并根据现代体育的发展,及时予以更新。合理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训练学专业的理论学习同样不能忽视。训练学专业理论是体育训练实践的重要基础,为其提供了运动技巧和方法的理论知识,使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合理。而训练学专业理论同样不能离开实践。只有在体育实践当中,训练学理论的方法技巧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采用教学比赛法,在体育竞技当中得到充分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够在实践当中理解训练学学习的内容。定期开展篮球、足球、田径以及游泳等多项比赛,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在竞技比赛当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在一些团体比赛中。例如篮球和足球,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影像教学法也是很不错的教学办法。将学生练习动作以及比赛竞技场景拍摄下来,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寻找问题,能够对技术动作有更好的掌握,纠正错误动作,对于训练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将体育观念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随着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要有所转变。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体育运动项目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几类,要有效的予以丰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开展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自主的进行体育运动,以提升个人身体素质为前提。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对于体育训练学教学进行丰富和拓展。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训练学专业教学为例,有效的开展体育社团管理、体育志愿者服务与管理等活动。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增设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或体育边缘项目,例如瑜伽、轮滑、滑板等热门项目,极大的丰富了训练学教学的内容,获得了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结论

专题训练范文第5篇

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

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