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量风险论文

质量风险论文范文精选

质量风险论文

质量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1.1混凝土材料的选用及配比混凝土开裂和水泥的等级有着很大的关系,其等级越高、细度越细,影响也就越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脆性越大,越容易造成开裂。从有关的资料中不难发现:在用水量维持一定量的时候,水泥的用量每增加10%,混凝土的收缩增加5%。

1.2混凝土施工中振捣工作不合理在现场浇捣混凝土的过程中,插入或者振捣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拔过快,都会对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造成影响。混凝土的不均匀一般与振捣的时间过短有关;裂缝的产生和振捣时间过长有关,导致了严重的浮浆现象的出现。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过分振捣,造成粗骨料沉落,挤出了水分和空气,形成表面砂浆层,因为这种表面砂浆层较之混凝土层有更大的伸缩性,所以在水分蒸发后,更容易形成凝缩裂缝。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混凝土浇捣之后,抹干和压光的过度也会让过多的细骨料浮到表面,产生水泥浆层,这层中的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使得混凝土表面发生龟裂。

1.3管线铺设不合理现浇板产生裂缝的原因和楼面垫层内铺设的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有很大的关系。预埋的管线,尤其是在多根管线集散处,混凝土易受到削弱,在这种地方应力集中,最为薄弱。一般来说,直径较小的管线,同时房间宽度较小时,一般是不会发生混凝土断裂的。但是,如果预埋的管线直径过大,房间开间够大,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非常容易发生混凝土断裂的事情。

1.4混凝土拆模时间过早养护不当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在混凝土还没有达到规定强度的时候,就过早的拆模,也或者在混凝土还没有终凝时间就上了载荷,使得混凝土楼板发生了弹性形变,从而导致了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或者没有强度时,承受了弯应力、压应力和拉应力,进而出现楼板的内部伤害以及断裂裂缝。这样的断裂既已出现,就难以闭合,是一种永久的“伤痕”。施工的时候,没有做到很好的控制也会出现裂缝。

1.5模板变形事实上在施工中一些裂缝的产生和模板的变形是有很大关系的,模板的变形的原因一般是模板构造不得当、支撑的刚度没有达到要求、支撑的地基不够稳定,所以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由于压力以及别的一些原因使得模板或者支撑系统发生变形,以至于产生了裂缝。

2住宅工程现浇板裂缝防治措施研究

2.1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在混凝土浇筑时,要做到匀速并且适度,要使用正确的振捣方式,防止离析的现象出现。可以在浇捣时,快插慢拔振捣棒,振捣时间的选择要依据不同混凝土坍落度,要采用“一次振捣、二次抹面”的方针,将秘水以及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排除掉。在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尽量减少表面的刮抹,不要在混凝土撒干水泥刮抹。

2.2完善管线铺设质量从管线铺设的角度来考虑防治裂缝的产生。在较粗的预埋管线预埋处以及多根管线集散处,应该重新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从日常施工来看,一般增设准6至准8的抗裂短钢筋,其间距大概为小于等于150,其锚固长度在300mm以上。在敷设线管时,要尽量避免立体交叉,在交叉布线的地方用线盒进行换装,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要减少甚至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此保证混凝土顺利灌注和密实振捣的完成。当管线众多时,在集散口的混凝土截面受到大量削弱,这时应通过增设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来防治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3掌握合理的拆模时机,做好养护提升混凝土成品保护力度针对上面提到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在混凝土还没有达到规定强度的时候,就过早的拆模,因而产生了裂缝的问题,要掌握合理的拆模时机。较早拆模时,要保证早期的混凝土不开裂、不损坏,但是也不能太晚进行拆模,应该不要错过最佳养护时间,不要错过混凝土水化热峰值,在达到允许值的时候再进行拆模。要做好养护提升混凝土成品保护力度。对施工操作程序进行严格操控,不赶工期,不过早投入使用。对已经浇筑好的板面,要测试其强度,在强度达到1.2N/mm才能够上人,允许通过。

2.4提升模板的刚度,完善模板的支撑结构①选择拥有足够刚度的模板和支架,用来防止在施工荷载(尤其是动荷载)的影响下,模板发生巨大的形变造成混凝士现浇板开裂。首先,在施工之前,夯实和硬化松软土、填土地基。之后要保证模板拥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并且支撑牢靠,让地基有均匀的受力。最后,在拆模时,注意拆模时间,要更加注重拆模的顺序,以防治混凝土建筑的裂缝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冻土上设置模版的时候,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并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模板的施工和管理。②要合理选择模板的支撑构造,以防止模板的变形,防止混凝土建筑裂缝的出现。对于一些材料临时堆放区域,在模板支撑架搭设前,要通过增加支撑架刚度来加强抗冲击震动荷载,减少裂缝的出现。

3结语

质量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质量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独立调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初步掌握解决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方面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撰写毕业论文程序

撰写毕业论文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选题(选题可按照附件一中所列的题目选定)

毕业论文作为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选题上应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以反映出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达到会计学专业专科层次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⒈选题的范围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尽可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难易适当,避免过于宏观的论题。

⒉要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选题应尽可能与实践有机结合。

⒊要有丰富的参考资料来源。

⒋自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须经过指导教师审查、确认。

(二)撰写开题报告

选题结束后,学生应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写作格式见附件二。

(三)撰写提纲、收集资料阶段

在做好毕业论文准备的基础上,拟定论文大纲,即论文写作提纲。其实质是安排全文的结构,明确论文中心论点,对所论述问题大体安排顺序,形成论文轮廓,注意结构的完整性。论文大纲经论文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再撰写初稿。根据论文大纲收集必要的论文素材,为论文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收集的素材可以是文字、数字,也可以是图表、报表、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写作阶段

撰写论文,修改定稿,是论文的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调整结构,推敲论点,润饰语言和论文援引材料。最后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打印、装订,提交论文。

三、撰写论文要求(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

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即是本教学环节应达到的规格,也是考核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基本依据。

(一)论文质量

1、科学性——指论文内容应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2、创造性——指论文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观点。

3、现实性——指论文选题和提出的理论观点,应反映企业现实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二)论文结构

1、引言——提出论文主题,阐述论文写作意义。

2、正文——提出论点、论据,阐述原理、概念,计算绘图,论证分析,以揭示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某一课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正文可分段论述。

3、结论——全文总结。根据对主题的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论文表达

1、观点正确,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2、层次清晰,文字通顺,计算准确,打印规范。

(四)论文字数:8000字左右。

(五)论文格式:

第一页:封面

第二页:扉页

第三页:论文提纲

第四页:正文

论文题目:黑体,2号字

班级学号姓名(五号字)

内容摘要:*************(五号字)

关键字:***************(五号字)

一、题目(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4号字)

(一)子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小4)

*****************************************************************。

1.小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小4)

*************************************************************************。

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编号列后。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页码;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四、论文成绩评定

按照学院统一要求,由论文指导组的指导老师、评审老师及论文答辩组的老师就写作过程、写作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给出毕业论文成绩。

五、毕业论文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㈠、学生选题应慎重,充分考虑自身的驾驭能力。论文方向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随

意更改者,取消答辩资格。

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毕业实习的总结,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有抄

袭者一经发现,取消答辩资格。

㈢、论文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符合专业规范。

㈣、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如未按时间及指导老师的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取消答辩资格。

六、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安排

㈠、毕业论文动员及布置

时间:2006年9月17日上午9:00,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在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布置相关内容。

㈡、毕业论文的选题

自2006年9月18日开始进行选题,2006年10月15日前将选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及时交给班长,未按时上交“开题报告”的视为自动放弃论文答辩资格。

班长将学生填写好的“开题报告”于2006年10月22前务必交给至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224或222房间,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按照选题指定论文指导老师。

㈢、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2006年11月4日上午9:00整,各毕业生准时到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与指导老师见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提纲。

㈣、论文初稿的写作

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应紧密与指导老师联系,并结合所选题目及实习内容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写作。论文初稿必须于2006年11月15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㈤、论文修改

论文最后的修改应在11月26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的修改至少要有三稿。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自行确定修改次数,学生应按照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

㈥、论文定稿及上交

论文定稿并完成装订时间为2006年12月1日前。在进行论文装订之前,必须经指导老师同意,才能定稿及装订。装订完毕的毕业论文必须于2006年12月3日前交到指导教师处。

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6年12月16日、17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地点: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

七、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论文封面、评阅书、答辩委员会记录可以从成人教育学院的网上下载

网址:

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

2006年9月2日

附件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附件二: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附件录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为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也可超出选题范围自定论文题目,但须事先与指导老师联系,经过指导老师同意后才能予以确认。)

一:会计类

1.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

2.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

3.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5.会计调整问题探讨

6.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

7.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8.企业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9.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0.外币会计问题探讨

11.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

12.环境会计探讨

13.期货会计探讨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15.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6.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17.企业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8.企业会计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关系

19.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特点

20.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与特点

21.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问题探讨

22.质量成本会计探讨

23.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24.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

25.现金流量会计探讨

26.资本成本会计探讨

27.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28.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

29.企业兼并重组会计问题探讨

30.建筑合同会计问题探讨

31.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

32.非货币性交易会计问题探讨

33.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34.投资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35.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36.管理会计的控制理论与方法探讨

37.管理会计核算系统探讨

38.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探讨

39.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探讨

40.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

41.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4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4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44.金融会计制度问题探讨

45.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46.税务调整后的会计处理问题

47.现金流量表的理论与实务

48.会计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49.作业成本会计的原理与应用前景

50.信息资源会计问题探讨

51.互联网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52.会计信息系统的新思路

53.中国特色的会计问题研究

54.《会计法》责任主体问题研究

55.成本会计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56.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

57.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研究

58.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

59.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60.会计模式问题研究

61.中国的会计环境分析

62.中美投资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

63.非货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64.稳健原则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65.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66.行为会计问题研究

67.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68.收入确认问题探讨

69.论每股收益会计

70.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研究

7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72.会计造假与会计政策

73.如何加强政府对会计政策的监督

74.会计政策的国际国内比较

75.会计政策内涵的研究

76.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7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讨

78.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79.我国《财务报告条例》和《会计准则》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80.责任会计问题探讨

81.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异同研究

82.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探讨

8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84.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85.长期投资差异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86.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87.借款利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二、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类

1.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

2.股份公司理财问题研究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

4.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5.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

6.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7.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

8.公司筹资策略

9.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10.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

11.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12.我国公司筹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研究

13.公司投资策略

14.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

15.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

16.我国公司分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分析

17.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18.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

19.公司成长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20.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21.企业失败预测问题探讨

22.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23.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24.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25.我国控股公司的实践及问题

26.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间关系问题研究

27.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28.财务总监制度问题研究

29.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

30.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

31.企业分立的财务问题研究

32.我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33.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实证分析

34.资本运营与公司重组问题探讨

35.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36.公司业绩考评指标研究

37.财务预算的新方法与理论

38.财务预算的激励原理研究

39.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

40.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

41.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42.我国公司分立中存在的问题

43.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研究

44.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45.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实证研究

46.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7.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审计类

1.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

2.试论社会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3.论审计监督的地位及对策

4.或有负债及其审计

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6.论审计职业风险

7.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8.现代企业制度与审计监督

9.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0.关于企业注册资本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会计监督与注册会计师

12.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3.论审计职业道德

14.论审计会计信息联网共享

15.论注册会计师合伙制的法律责任

16.中西独立审计准则之比较

17.审计程序与法律责任

18.论会计信息失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19.国有企业年度审计问题

20.审计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

21.资产评估的合法性及应用

22.论审计重要性水平

23.论审计期后事项的处理及审计人员相应的责任

24.论审计信息内涵

25.持续经营能力及其审计

26.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7.利用计算机审计的问题探讨

28.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实证分析

29.会计估计审计

30.注册会计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研究

3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32.或有事项及其审计

3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4.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

35.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36.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探讨

37.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38.离任审计问题探讨

四、税务筹划类

1.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2.营业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3.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4.消费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5.税务筹划理论问题的研究

附件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6届专科毕业生论文题目审批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内容:

开题报告情况及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质量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发展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其结果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与之对应的是集约型发展方式,它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为基础,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结果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由于经济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只能走粗放发展之路,通过大量的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发展;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投入规模报酬不断降低,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就不得不转向集约型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知识经济领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但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又有不同之处,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知识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以资本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资本运行的总公式依然符合马克思的资本运行总公式G~w~G’,只不过马克思是指G(货币)一W(商品)一G’(更多的货币)。而在知识经济中,w不仅包括一般的物质商品,还包括知识。为了便于区别,知识经济运行的总公式可写为G—w•K—G’。如果只考虑知识资本,那么知识经济运行的总公式直接就是G—K—G’。其中,G为知识生产的投入,既包括R&D经费投入,也包括资本化了的R&D人员投入;K为知识生产的产出,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等知识成果;G’指知识应用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G—K是知识的生产过程,K—G’是知识的应用过程。在传统经济领域,集约型经济发展主要是在G—w阶段,即商品的生产阶段;而在知识经济领域,讨论其集约型发展不仅包括G—K的知识生产阶段,也包括K—G’的知识应用阶段。因此,实现知识经济的集约型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知识生产阶段,通过对知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持续的、高效的生产和创造新知识,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在知识的应用阶段,通过改善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以知识的最大化使用效果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这两种途径,实现了通过知识来大力发展国家经济的目的。

2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现状

2.1知识生产的投入情况

知识生产投入主要包括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R&D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的投入和强度;R&D人员是各种科技投入的使用者,是科技活动中最直接最积极的因素。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是R&D人员中的核心力量,担负着科技发现、知识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任,其人数比例反映了整个R&D人员的研发能力。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R&D经费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我国R&D经费达到4616亿元,是199O年的36倍。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在这1O年间我国R&D经费年平均增速达到24左右。R&D/GDP反映的是科技投入的强度,比起R&D经费的绝对水平,Rb-D/GDP的变化要复杂一些,但是在我国近3O年来GDP以年均8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R&D/GDP依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08年,R&D/GDP达到了1.54,远远超过了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从图2可以看出,l996-2008年间,我国无论是R&D人员总数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例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我国R&D人员总数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我国R&D人员总数达到496.7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例,除了在1998年和2004年出现小幅下跌以外,其它年份都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到2008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9.2。从横向来看,我国R&D强度与G7国家相比差距不断缩小。如图3所示,从2002年开始,超过了意大利,但与G7其它国家尤其是与美日两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从1990年开始,G7国家的R&D密度从未低于1,日本更是多年在3以上,而我国R&D密度在2000年以前一直是在1以下徘徊,这反映了我国R&D存量与G7国家相比尚存在着严重不足。R&D投入结构主要是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例。R&D结构合理,则知识生产的效率高;结构不合理,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导致R&D投入的闲置和浪费。如图4所示,2007年,我国3项研究的比例是4.7;13.28:82.02;2006年,美国是18.56:23.12:58.31;2006年,日本是12.65:22.18:65.17;2005年,法国是23.17:38.14:38.69;2005年意大利是27.71:44.4:27.89。而国际上通常认为三者的最佳比例是15:25:60,由此可见,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偏低,尤其是基础研究,仅仅才占最佳比例的1/3。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知识生产的投入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人员投入,都呈现出高位、高幅度增长的态势。但从横向来看,我国R&D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R&D流量还是R&D存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从R&D投入的结构来看,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

2.2知识生产的产出情况

知识生产的产出主要是科技论文、专利等知识成果。科技论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知识产出的重要指标。根据2009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结果,1999-2008年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量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比例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3.3上升到2008年的11.5,排在世界的位次从第8位上升到了第2位(见表1);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论文总数连续3年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科技的数量在世界科技论文总量上占据重要位置,科技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投资效果。在对科技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时,目前最为普遍并受到大多数国家公认的是以被ESI收录的论文数量和论文引用率作为评价指标的论文。2008年,在ESI收录的论文数量排序前8名的国家中,我国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5位,但其引用率在8国中却排名最后,不仅远远落后于排在第1位的美国,而且与排在第7位的日本也有非常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科技论文的质量亟待提高。利是衡量各国知识生产的另一项指标,按其类型可分为发明专利、使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反映了一国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水平和产出状况。其中,发明专利因知识含量高、具有国际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一个国家的知识生产能力。从专利数量来看,2000—2006年间,我国专利总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见图5)。尤其从2002年开始,其增长幅度进一步扩大;到2006年,已经远远超过英、法、德、加等国,仅次于日本和美国。而从3项专利的分布情况来看,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仅占全部授权专利的26(见图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O的水平,这同样说明我国专利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知识生产的产出情况分析,我国知识的产出无论是科技论文还是专利,在数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居世界的领先位置;但在质量上即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表明,近几年我国对知识生产的投入重数量和规模,轻效益和质量。

2.3我国知识的应用情况

根据知识经济资本运行的总公式G—K—G’,知识资本的生命在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只有在不停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而知识应用正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带来经济剩余的重要一环。如果K—G’不能实现,那么之前对知识生产的投入就无法收回,甚至会造成浪费;而如果K~G’转化后带来的经济剩余不足以支撑高速的持续投入,那么知识资本的循环也不能持续运行。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反映了知识应用水平的高低。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指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成果占全部知识成果的比例,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知识应用在数量上的指标。而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它主要反映了知识应用的质量。其中,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决定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低,只有保证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出社会经济效应,才能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平均仅为2O,实现产业化不足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尽管每年我国有近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O左右的成果为国际首创,从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并填补了国内空白,但遗憾的是这些成果仅有15~20被转化为批量生产,只有5%的成果形成了产业化规模,专利的实施率也仅为3O左右。相比而言,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O~80。据测算,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左右。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减少科技投入的闲置和浪费,提高知识应用的水平,是我国知识经济实现集约型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迅速,实力大增,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所提出的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宏伟目标加大了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使我国的科技事业蒸蒸日上;二是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仅仅只停留在数量和规模上,粗放型特征很明显。这主要表现为R&D投入的结构问题突出、知识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等。

3我国知识经济集约型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提高知识生产能力

3.1.1加大投入

国家的繁荣昌盛是靠人民创造的,不是继承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力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而强大的知识创造力源于巨大的投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通过知识经济的集约型发展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没有大量的R&D投入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在R&D投入的流量上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要在存量上多还过去欠下的“旧债”。加大R&D投人就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多渠道吸收社会各类资金投入R&D活动。具体来说,一要继续加大政府对R&D活动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二要大力引导民间资本投人R&D活动。目前,我国有超过10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处在闲置状态,利用民间资本参与R&D活动将是政府财政资金的一个重要补充;三要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那些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的跨国公司,大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要充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进行研发投资和人力资本开发,充分利用其“溢出效应”积极参与R&D活动的国际合作,与国外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进行合作开发或委托开发。

3.1.2调整结构

结构合理才能事半功倍。就R&D投人结构而言,主要指R&D投人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者的比例。目前,我国实验发展在R&D经费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却偏小,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国基础研究占R&D经费总额的比例常年在5左右徘徊,这一比例仅是最佳比例的1/3,不足美国的I/4。而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技术文明发展史上的大革命,大多是由基础研究上的突破所引起的技术开创性的革命和变化。因此,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对于缓解当前R&D结构失衡、提高R&D的产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础研究由于耗资大、风险高、周期长,且知识成果的外溢性强,私人企业不愿也无力对基础研究进行投入。因此,政府应该在基础研究投入中扮演主要角色,积极承担进行基础研究的责任,同时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投融资途径来分散风险,才能吸引私有资金参与到基础研究活动中去。

3.2激活源头。创新机制,推进知识资本的运营

3.2.1评选机制

R&D人员的知识生产活动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源头得不到保障,知识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科教系统在对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提升、奖金分配等方面普遍都与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成果的鉴定直接挂钩。在评价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及评级达标的考核中,主要也还是以科研成果和的数量来确定。这就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者普遍都存在重成果轻专利、重评审轻市场的观念,使许多知识成果一开始就先天不足,要么缺乏市场导向,要么距工程化要求太远而没有商业价值,严重影响到知识产业化进程的发展。因此,要想完善科教系统的评选机制,就要把获得专利和知识成果实现产业化发展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知识生产者的积极性,保证有源源不断的优质知识成果实现资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3.2.2分配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即由货币出资者取得对企业所有权的掌控。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日益成为主导因素。显然,这种“所有权系于出资”的产权结构已不能再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它既不能有效激励企业的创新人员,也不利于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鉴于此,许多专家提出了以产权激励为主要形式来构建知识型企业的设想。在知识型企业中,创新者成为委托人,是企业增量知识的创造者并决定着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经营者管理工人并组织生产;资本所有者成为债权人,获取固定的股息收益;生产者负责生产,获取固定的工资报酬。创新者和经营者共同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这种以产权激励为主要形式的知识型企业,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创新者和经营者发挥他们的技术来开发知识和管理知识,使他们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创新者和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约束,不至于使他们频繁地离开企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3.2.3风险机制

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过程。一项科研成果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投资比例是1:10:1。O。在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需要不断地注人资金,且注入的资金需要不断地加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成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面临着很高的失败率,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如果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其收益也是无法估量的。正是由于知识产业化的特点,才决定了它仅仅依靠传统的融资手段是不可能满足其资本需求的。因此,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就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使知识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实现风险投资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加上人民币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但与欧美风险投资起步早、发展快且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风险投资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要扩大风险投资资本来源。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风险资本呈井喷式发展,但与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狭窄,投资资本单一。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和金融机构贷款上。结合我国国情来看,要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的问题,就必须广开投资渠道,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把资金投资用于风险投资领域,适度开放对养老基金的投资限制,积极引导外资参与风险投资,加大力度吸引民间资金等;二是政府应加大对风险投资扶持的力度。由于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不足3O年,大部分国民的投资观念尚未转变,他们不了解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因此,许多人宁愿把闲余资金存入银行也不愿做风险投资。在我国,风险投资还远远不成熟,这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引导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向风险投资领域聚集;三是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退出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以后,将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变为资金形态。退出机制不仅为风险投资提供了连续的流动性,而且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持续的发展性。可以说没有退出,风险资本就难以生存和持续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往往事倍功半。

3.3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环境知识经济发展的主体主要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能力、较强的研发能力,是知识的主要提供者;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需求和充裕的资金,能敏锐地感受到市场对新知识成果的需求,往往走在创新的前列;政府能够承担一定的知识成果转化风险,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服务环境。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应彼此配合,来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环境。

3.3.1法制环境

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素的经济,对于智力资源这种无形资产的归属和占用进行法律判断,其难度远远大于有形资产的判断。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所确认的权利,其实质就是确认知识(智力成果)是财产、是财富的法律制度。因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知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法律条件,是保证知识经济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wTO把知识产权贸易列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产权法律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法制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依法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人,切实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3.3.2政策环境

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由于这些产业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成熟性,因此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具体而言,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知识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加强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通过产业技术政策调整,扶持知识型企业加快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以提升它们的技术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要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知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财政扶持主要是对R&D的直接投入和运用贴息、担保等手段对创新进行激励和扶持。对于符合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开发活动,政府就应在资金上予以支持,用少量资金来引导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和刺激企业创新投资的积极性;三要改革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知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应把产业优惠和区域优惠相结合,以项目优惠为主;改进与所得税相关的折旧政策和费用列支政策,并实行投资抵免政策,对中间试验产品和专利所得收入实行减免税政策以及其它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3.3.3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环境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舆论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意识,同时要形成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包容精神,为创新者打消创新顾虑;二是服务环境。服务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和中介机构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服务机构通过为创业初期的科研开发人员提供资金、场地、人才、研发指南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并形成产业。中介机构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技术交易、技术转移的平台,以实现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三是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知识经济集约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大力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和产业化的信用环境。

质量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盗版现象,盗版品的生产价值,盗版品的消费价值,经济福利,盗版成本,反盗版成本,适度的反盗版策略

一、引子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笔者拟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Ufile,你的论文中心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义本文讨论的盗版现象为“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诸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书籍等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1]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对应则为正版产品。

二、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Office2000办公软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盗版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正版产品,比如,在成都市场上,正版的Microsoft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销售价格超过6000元人民币,而它的盗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币。盗版品与正版品的价格比是1比600,盗版品的价格优势绝对让人心动。论文中心-免费论文

消费者更多的“投票”盗版品,从根本原因上看在于这种选择能够给他带来最大效用。为了简化分析,我在此对正版品与盗版品的质量差异不作考虑,二者的唯一差别在于价格,即正版品的价格高于盗版品的价格。下图说明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在图中,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X,正版的X价格为P1,盗版的X价格为P2.(P2低于P1),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为Y,价格为P。如果买主消费正版X,他只能选择B(X’,Y”)才能达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为U*;如果买主选择盗版的X,他可以购买A(X”,Y”)组合实现最大效用U”。显然,X*小于X**,从而U’也小于U”。[2]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预算不变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来说,使用盗版品的总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总效用大。

2、、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基础。尽管盗版的存在从根本上在于有市场需求基础,但是盗版品毕竟是有厂商生产出来的。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有市场需要就会有市场供给。就某种产品来说,厂商之所以选择生产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产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诸多限制之外,可能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什么是商品的生产价值呢?对厂商来说,那种商品值得生产,不能只看它的价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的差(即利润),或者看价格—成本比。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很高,但是生产成本也很高,从而生产无利可图,价格—成本比小于1,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去生产它;反之,即使一种商品的价格很低,但是它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产利润相当可观,价格—成本比大于1,“挡不住的诱惑”,厂商无需政府动员也会趋之若鹜,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嘛!因此,利润或价格—成本比可以用来反映商品的生产价值。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说明:论文中心-免费论文

首先,技术和制度限制使得许多企业不能生产正版品。在盗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权也!在市场经济中,为了激励人们创新,政府运用专利法或版权法对版权进行保护。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版”进行保护,这无疑是非常应该的,但是这种保护会形成市场上的行政垄断和法律垄断,从而限制了许多厂商以合法的身份生产正版品。

其次,生产正版品的价格或收益怪圈导致了盗版品的大量产生。在正版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源于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使资源有向该产品聚集的趋势。然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在盗版品的强烈冲击下,生产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强防伪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盗版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从而正版品的价值大大降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品的生产和供给。

Ufile,你的论文中心

再次,盗版品生产价值还集中的体现在它的生产成本优势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生产活动的成本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版权费用。与正版品的生产相比,盗版品在直接生产费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盗版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简捷的生产工序,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比如,用光盘刻录长达30集的电视剧,直接的生产费用(包括刻录机的折旧费、白盘费、刻录软件分摊费、人工费等)不会超过50元。不仅如此,盗版活动的低成本还体现在盗版商免费使用了别人的诸如专利权,著作权等权利。在实际生活中,版权费用在专利保护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最后,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由于盗版的违法性,因此就有被查处并被惩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盗版在给厂商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将影响盗版品供给的多少。假定厂商在投资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安全资产上的投资即从事正版品生产,一是风险资产上的投资即从事盗版产品的供给,前者的预期收益为无风险的收益R1,R1,较为固定但通常也较小,风险或损失可能为0,后者的预期收益R2,R2的变动较大但在数量上也更大,可能损失为R0,盗版品的供给就取决于厂商对不同投资的效用评价。对于风险偏好型的厂商来说,较高预期收益带给它的效用大于损失时的负效用,他倾向于进行盗版产品的供给,当然,可能损失的大小会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如此说当被查处的可能性增大,一些本来爱好风险的厂商将变为厌恶风险,从而减少盗版产品的供给。但是,由于现行制度规定的缺陷,市场的人为分割,地方或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执法者的寻租和麻木等多种原因,使得从事盗版活动的人非常容易逃避检查或逃避处罚,盗版的实际风险极低。论文中心-免费论文

三、盗版现象的经济福利效应

在经济学上,对一种经济现象的评价,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说明。同样,对盗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它的经济效应。

1、从消费者剩余来看,盗版活动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盗版品的存在,原来不能购买或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盗版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原来使用正版品的消费者改为使用盗版品,因盗版品的低价格而给买主带来更大的消费者剩余;即使是对使用正版品痴心不改的消费者,也能够在盗版品的冲击下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正版品,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长期,盗版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品生产企业对盗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击措施,让盗版品的泛滥成灾,正版品的生产完全无利可图,不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挤出市场,而且不会有新的正版品产生,那么盗版品将会走到无“版”可盗的地步,此时消费者的福利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在长期中,通过市场竞争和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正版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逐渐逼近盗版品的价格,从而正版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最终完全挤占盗版品市场,那么消费者也会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论文中心-免费论文

2、盗版活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详细的分析将另文阐述,本文在此只作简单的分析。就盗版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他把更多的资源用在盗版品的生产上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此他的经济效率会提高,从而在盗版活动中会增加他的生产者剩余。就正版品生产企业而言,如果盗版厂商的剩余的获得仅仅是正版厂商剩余的一种转移,那么正版品企业必然会损失剩余;如果由于盗版竞争的存在,促使正版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量,即使其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正版企业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会福利来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来表示,因而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就直接取决与买卖双方剩余的综合变化。从上述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分析,我们知道盗版现象存在有利和不利两反面的影响,因而它可能增加社会福利响,也可能减少社会福利。从人们的内心感情和一般认识上看,通常认为盗版活动对社会是没有好处的。盗者偷也!仅仅一个“盗”字就十分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其实,盗版活动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因为市场上盗版产品的多少将影响到正版商下期的研发投入。因为盗版产品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预期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时,正版商将停止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这将影响到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进而造成对总产出的影响。盗版的存在对社会的损失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加以粗略估计,如果上期GDP增长100亿美元,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1,本期GDP增长110亿美元,且因盗版而使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降为0.08,则盗版导致的社会损失为1.2亿美元(100×0.1亿美元-110×0.08亿美元)。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盗版活动的负面影响大于其正面影响,也就不能得出盗版一定要损害社会安定福利的结论。看来,在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上可能存在认识误区。

四、政府的反盗版策略选择管见

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由于在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和反盗版的严厉程度等上的差异,盗版既可能增加经济福利,也可能会损害经济福利。盗版对经济福利的损害为政府的反盗版提供了理由。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如何选择反盗版策略呢?在政府的反盗版策略上,理论和实践上的论述都不少,在此主要就其中还存在问题的几个问题作简单的说明。

1、政府不能完全杜绝盗版活动,因而彻底解决盗版不应该成为反盗版的实际目标。一方面,只要盗版现象产生的市场基础存在,盗版是不可能人为取消的,另一方面,盗版活动复杂多样的影响,也决定了完全杜绝盗版行为本身也就同时消除了它可能带来的好处。正如人们不能在倒洗澡水时把娃娃一起倒掉一样,我们也不能消除盗版的负效应时把他的正效应也一起消除。因此,政府的反盗版仅仅是为了抑制盗版活动,减少盗版数量,把盗版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盗版行动应该适度,过度严厉和过分宽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盗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各种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就是盗版的使社会付出的代价,简称盗版成本。不仅如此,政府或社会的反盗版行动也会给社会带来成本。政府的反盗版贯穿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从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研究,到相关法规的制定、监督机构的设立和人员配置,再到对盗版行为的处罚或判罪。政府在反盗版过程中所必然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全部费用就构成反盗版成本。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预期,当政府实施采取比较严格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上升,而盗版成本则会下降,反之,当政府实施采取比较宽松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下降,而盗版成本则会上升。也就是说,反盗版的成本是随着反盗版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而盗版成则随着即反盗版力度的加强而下降。[3]显然,反盗版行动就存在一个度,社会究竟应该对盗版行为采取什么程度的反盗版行动,必须进行相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一项理性的反盗版行动应该使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可见,政府的反盗版并非愈严格愈好,也不是愈宽松愈好。

3、修改过时规章制度是被政府反盗版行动所遗忘了的重要手段。诚然,执法不力是导致盗版泛滥的重要因素,其实,不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保护版权的规章制度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这些过时的制度规定,助长了市场垄断,甚至是过度的垄断,高额的垄断利润衍生出大量的盗版。比如说,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长达16年的专利保护—美国专利法的规定—就显得太长,日益严重的盗版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对此,我们很多人尤其政府从感情上是难于接受的,在政府实际的反盗版行动中也是很难见到的。

4、更多的运用市场机制来反盗版,可能会成为政府反盗版的现实取向。如果说垄断产生盗版,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反盗版就是要反垄断势力。运用市场竞争来反垄断已经是大势所趋,因而用竞争来反盗版也可能成为政府的优选策略。为此,我国政府可以借加入WTO的机会,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机会,通过改革和开放来引入和加强竞争,有效的防止盗版行为。Ufile,你的论文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威廉姆斯《反托拉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谢识予《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8期

[1]盗版现象是一种假冒伪劣现象,但是它与其他的假冒伪劣现象不同。谢识予认为,假冒伪劣现象是一切用假的或质量差的商品冒充真的或质量好的商品来欺骗消费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