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教学理论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精选

智慧教学理论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第1篇

一、社会转型背景

1、社会转型及其内涵探讨

社会转型背景,必须首先明确“社会转型”这一术语的基本内涵。众所周知,“社会转型”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转型本身即是社会制度的创新,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制度变迁过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促使社会整体相关方面发生重要变化。从这一段关于“社会转型”及其内涵的论述之中,读者可以明确一个这样的基本事实,所谓的“社会转型”,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指向某一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社会制度发生着创新式的改变;在内容的层面上而言,社会转型是指因为某种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带动的一切相关社会因素的变化。无论是文化因素,还是政治因素,都会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与原来有所不同的发展式改革。这也就是说,在某一社会转型期内,政治、经济、文化都会表现出创新式的发展。但是,要比较转型期内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特点,则需要研究者对社会转型前与社会完成转型后的具体形态进行仔细地对比。

2、社会转型背景

所谓的社会转型背景就是因社会转型而导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面对的、复杂化的教学环境。在以社会转型为核心构成因素的教学环境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都必须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这个环境里,提升教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问题。

二、社会转型背景的影响

社会转型给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而且这种综合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系统性的特征。所谓的系统性特征是指社会转型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影响已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全部环节。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更不容研究者所忽视:

1、给予教学理论的影响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程与其它高校的课程有所不同。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种不同表现在诸多的方面。对于社会转型背景而言,社会转型所涉及到诸多内容几乎都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上的变革,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新的对象。例如,对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言,它就是目前这一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其次,经济变革与文化进步都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问题,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落实等,都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势必引起教学理论的变化。例如,探讨“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教学管理机制,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模式,探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策略等,都势必引起传统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

2、给予教学策略的影响

首先,社会转型背景给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上。在这里,读者一定要注意这样的问题,所为的“更新”是指传统教学内容适应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一种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既不能脱离传统的教材内容,又不能脱离对社会转型的思考。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教学。特别是在哲学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梦”进行哲学层面的解读,更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哲学理论,更能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梦”及其内涵的掌握。再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是如此。都是在探讨社会转型给予学科教学的具体影响。其次,社会转型背景给予教学方法的影响。例如,随着教育国际化快速地发展,国外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理论融入到了教学改革实践之中。例如,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改革实践,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微课改革,探讨翻转课程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注意事项等,都是社会转型背景给予教学方法的影响。再次,在传统的教学策略研究中,研究者似乎更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换,但很少关注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然而,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学策略的研究又开始关注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的更新,评估对象的审视,评估结果的反馈方式。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教学评估的改革更应该是教学策略研究的重点。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显现,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适应这个复杂化教学背景的表现,也是其抓住自身发展机遇,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

1、专业化的教学改革

尝试教学改革是一持续渐进的过程。无论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当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尝试着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然而,反思传统的教学实践,却有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看,理论滞后、脱离实际、内容重复、方法简单、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是制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方法很简单也很实际,那就是加强专业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在专业化的过程中,既可以使任课教师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又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更加适合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从而表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因此,这里的专业化是指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借鉴化的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无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继承,都使教学改革的借鉴化成为了可能。例如,对于传统的讲授法而言,虽然它会限制学生的动脑能力,但是,如果任课教师运用得当,它却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节省更多的教学时间。再如,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虽然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学生并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环境,同样也会影响具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那就需要任课教师结合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对案例的讨论营造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而这种教学策略的诞生就得益于对其他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经验的借鉴。

3、立体化的教学改革体系

社会转型背景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可谓是立体化的影响。因此,面对这种立体化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该表现出立体化的特点。例如,从课程资源开发,到校本教材的编写;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任务情况的评估,都要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改革实践与之配套。如果说,上边论述的立体化教学改革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分析,那么从微观的层面上,从特定某一节课堂教学实践出发,任课教师也要设计立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例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习题的设计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估,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教学背景,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变化。

4、实用化的教学改革效果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第2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组织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新时期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阵地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很多非社会主义意识。如果不对它们加以引导,势必会使高校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影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就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这个根本目的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只有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时代要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使其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和人才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和衡量准则。指导大学生以积极的自我教育来进行主观上的自省,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广大青年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检验其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试金石,同时也是规范他们行为、加强其品德修养的有效方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汇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事实证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错误的思想和文化就会去渗透和占领,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应加强主阵地、主渠道的正确导向作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正确导向作用,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要下功夫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汇到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去。

其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告诉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以人为本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也是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不仅要求教学以学生的成才为目标,而且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把学习的主权还于学生,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必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注意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协调,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视听技术,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过分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也不见得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创新模式,应当把传统课堂讲授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就会造成重形式轻内容,学生喜欢图片、动画效果、影视等,而且对理论的掌握和思考缺乏,片面追求形式,华而不实。教师用不用多媒体,要看教师对多媒体的熟练程度、学生的适应度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度。当前创新教学方式还应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逐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继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2]冯建昆.致力于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辅导员;大学生

我国高校肩负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活动齐头并进的原则。目前,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在承担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任务。现就笔者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过程谈谈心得体会,望能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要想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做到位,就必须先明白其涵义是什么。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学界目前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笔者认为,所谓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它同理论教学一样,首先都是一种教学活动,但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实践应当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式。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指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用“思政”课理论知识为依托,以大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目的是为了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做到位,除了要对其内涵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外,还应当正确认识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依据。

1.坚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党和国家一直以来也都坚持教育应当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政策,加强实践教学正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教学思想之一。

2.坚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必须在新形势和新情况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实践来找到正确评价自身价值的社会尺度,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完善自我,实现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的相统一。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意见,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计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设实践课,制订“思政”课实践教学操作流程、要求及管理细则。在学生提交报告后,指导教师应通过仔细阅读报告,形成报告评价。

(二)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辅导员工作紧密联系。

高校辅导员是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在工作中经常通过开班会、开设选修课、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或参与学生活动等多种方式与学生接触交流,凭借这些工作优势,做到让学生全员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辅导员工作紧密联系。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一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要想在辅导员工作中更进一步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去更多地关注和思索:

(一)还需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辅导员队伍由于辅导员队伍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是放在了学生工作上,导致理论研究和学术创作的水平相对较弱。因此,为了使辅导员更好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来,十分有必要提高辅导员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建立一个能够保障辅导员除了完成日常工作还能够继续深造学习、提升自己理论能力的平台。

(二)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千人一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都要以学生为本,善于发现学生所关心的、所感兴趣的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总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学校不同部门以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发挥优势,弥补缺陷,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的实践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桂石见,钱朝琼.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实践教学涵义探析.思想研究,2005年第7期.

[2]黄敏.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3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2005.

[5]靳诺.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增强公共理论课的有效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的讲话.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李朝阳.辅导员承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与成效研究.理论观察,2013年第5期.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第4篇

优化教学策略,服务社会实践

迎合社会实践的可行性,初中政治纯理论的“纸上谈兵”已无济于事,我们学会了法律却不会运用法律,结果只是知法而不懂法。在社会实践中,理论知识只有化为行动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否则就是徒劳。学习法律是为了更好地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防止在不知法的情况下被误导逾越了法律界限而犯罪。学习自尊自强的含义不是为了单纯地文字背诵记忆,而是为了将其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一个自尊自强的人,抵制虚荣和自卑,用知识清除内心的污浊,做一个心理阳光、健康向上的青年。教学理论与社会中的现象遥相呼应,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侧重实际效用,要充分运用和发挥理论知识。

(一)教师具备优良的政治品格,应以身示范,言行一致

在人格因素中,政治品格居于第一位,它表现在教师的一切言行和行动中。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工作中有着无形的引导作用,为人正直、言行一致的教师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教师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自身就是一面镜子可供学生去效仿和学习。

(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政治理论看似官方的表述因为有了生活的写照和反射变得丰富而有内涵了。在灌输理性知识后,学生大致了解了含义和所指,教师可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给学生展示社会上的案例和现象,还原书本中的解释和教育,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指导会更为有效。比如在分析犯罪案例时,教师先要客观地分析犯罪的动机和罪行以及触犯的法律,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法律知识。在分析案例时,教师要点拨式地提出嫌犯在某种迫不得已情况导致犯罪的可能,动机也许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法律是客观公正的,不掺半点私情和虚假,这时候感性是不适用于法律的。熟悉法律知识固然简单,达到识字的要求就能轻松自如地掌握,但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此,而在于有目的、有情感地设身处地为学习对象着想,整合知识点为日后的社会实践服务。

知行统一,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第5篇

教育教学理念是师范生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和信念,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观念性条件,不同的教育理念就会有相应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教师身份的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引发高师生教师角色的困惑与冲突。传统教育学课程过分注重通过教科书和教师讲授把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教”、“授”给师范生,师范生通过重复记忆教育学教材的系统知识,忽略引导师范生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但是对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离不开教育实践和事实,离不开与他人的交互与探讨,离不开自我的理解、生成与建构。师范生对其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单一的、以讲授式进行理论教学的模式已难于形成和巩固高师生的教育素养,不适应教师教育的要求,公共课教育学课程要突破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体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走一条重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理解、运用和创新的道路,确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活动观,使高师生具备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二、创设教育情景,陶冶教育情感,巩固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师范生习得的、决定其教育行为倾向的稳定的内部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性条件。专业态度影响着师范生教育行为的选择,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保证,也是师范生实现教师职业选择,并保证事业顺利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教师专业态度是高师生最重要的教师素质之一,也是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职业劳动的艰辛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等特点,对师范生人格养成提出高要求:宽容、豁达、善良、勤恳、奉献、专注、仔细……但是,刚进入师范教育的高师生并不领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不了解中小学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要求,甚至未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大三之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教育学,如果其教学仅陷于定义、原理、规律、基本要求、基本方法等概念之中,便会使师范生感到艰涩、枯燥,失去学习兴趣。教育情感在专业态度的塑造中起核心作用。师范生的专业态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导”、“感染”、“熏陶”出来的,课程要创设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境,让他们体验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给学生留下自我生成的空间和时间。情境体验让师范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感受其内心的变化,强烈的角色冲突,复杂的情绪、情感体验能使师范生体验深刻,思维积极,从而增强其教师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理智感,将原本不求甚解的知识加以体会,并创造性的灵活地运用去解决问题。师范生的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受”转变为“我做教师”的主动状态,创设教育情景,促进师范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重视应用,赋予高师生专业发展自主权,形成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必需具备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工具性条件。良好的专业能力才能使教师渊博的知识、执教的热忱得以充分发挥,保证教师实现其角色的价值,更好地巩固教育理念和专业态度。公共课教育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课程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高校的公共课教育学的大量采用合班课,人数多,针对性不强。当教学以大班集体授课的方式传输时,学习仍然在个体之中进行。师范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们通过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课程所赋予的给定性,寻找真实的现存状态。师范生的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促进师范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可以增强其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理想与现实的整合,并实现内化统一。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公共课教育学课程不仅应该重视教育科学理论,而且更要尝试教——学——做,重视应用性;不仅要塑造师范生的专业态度,确立他们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而且要改善师范生的学习行为,获得怎么教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步骤,帮助他们获得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技巧。

四、言传身教,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开启教育智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