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整合推广方案

整合推广方案范文精选

整合推广方案

整合推广方案范文第1篇

1、加强全市中小学评价管理和指导,逐步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管理机制,研制《*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手册》。推进全市中小学评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促进我市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2、认真指导全市98所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评价改革试行工作,加强调研管理培训指导,引导实验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试验,并认真总结评价改革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各实验学校合作交流、研讨、展示活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强化中小学评价队伍建设

1、努力办好市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骨干教师研修班,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学员教育教学评价管理和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以点代面,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

2、成立*市教育教学评价指导中心,各县(市、区)相应成立教育教学评价指导小组,形成评价管理网络,加强评价研究指导力量,提高评价调研指导质量。

三、落实全市普高课改重难点项目《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攻坚任务

1、组建好班子,选择确定好项目子课题,把我市具有教育教学评价经验和理论的领导、研究人员、教师机制起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修改、制定相关教育教学评价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组织普高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实施,确保我市高中评价改革顺利实施。

2、认真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和学分认定方案,研制下《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并组织实施、调研和指导,保证顺利实施。

3、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学校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引领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

4、实施边完善学校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以评价来保障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评价课题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1、努力实施《*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行动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研究》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选择部分学校分担子课题研究,扩大评价研究队伍,以点带面,滚动发展,逐步更新中小学教师评价观念,转变评价方式和方法,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骨干教师研修班的领班工作,把办班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员有更多的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成为中小学评价骨干教师。

2、认真做好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研究课题项目调研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现状,形成评价研究对策,并对现有评价研究课题进行分门别类,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研究质量。

3、继续深化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为市局制定整合教学模式推广运用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整合教学评价量表,有计划组织开展整合涓埃哦西评价,探索整合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果研讨会,推广新模式,交流新经验,全面推进中小学整合教学发展。

五、其他评价工作

1、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专题调研,开展职业教育评价方案研发工作。

2、继续办好“教学评价”网站(主页),广泛收集评价信息,丰富网上教育教

学评价资源,为教育行政及教师评价服务,定期刊出“*市教育评价研究”专集。

3、开展课程评价工作,协同市局基教处开展校本课程评审工作。

六、协助上级教育部门相关工作

主要工作安排

时间主要工作内容备注

8月

9月5、组织召开市直属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具体负责人会议。

6、修改完善《*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组织实验学校开始实施,实验学校评价研究项目上报。

7、开始研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

8、分别召开高中评价、初中评价、小学评价实验学校负责人会议。

10月7、召开县(市、区)评价负责人工作会议。

8、市中小学学生调查报告、小论文、小软件(小制作)评比。

9、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10、市教育教学评价研修班开班培训活动。

11、组织市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培训。

12、市教育信息化修班学员外出考察学习。

11月6、组织召开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

7、部分高中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8、召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征求意见会。

9、召开市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

10、刊出《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专集(二)11月13日至11月19日期中考。

12月6、山区、海岛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7、召开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果推广现场会。

8、组织部分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到上海考察学习。

9、全市第三次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案例评比。

10、*市教育教学评价经验交流会(评价论坛)。

1月至

2月6、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分认定专题调研。

7、市2009年度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评比。

8、刊出《教育信息化》2009年第8期。

整合推广方案范文第2篇

我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深入调研,反复讨论,整合方案已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按照省政府的批复意见和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精神,对全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煤炭企业统一思想认识,迅速行动起来,扎实、认真、细致地做好煤炭资源整合各项工作,确保按期顺利完成整合任务,促进我市煤炭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刚才,建华同志宣读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等六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孙杰同志宣读了《*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晓团同志安排了下半年煤矿安全工作,民生同志就煤炭资源整合中的资源管理问题作了说明,晓鹤同志就正确认识煤矿安全形势、加强我市煤矿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做好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作了发言,省煤监局铜川分局副局长茹秦川同志通报了山东华源“8·17”淹井事故情况,对我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我都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一、实施煤炭资源整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煤炭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煤炭是我市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我市已探明10个县区有煤炭资源,其中7个县区建有煤矿,地质储量为71亿吨,预计远景储量约100亿吨。煤炭工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到*年,全市共有煤矿461处,年产量达600万吨以上。*年起国家实行关井压产政策,虽然矿井数量逐年减少,但是随着矿井技术装备的不断改进,煤炭产量仍稳定提高。*年,全市共有各类煤矿108处,核定年生产能力396万吨,在部分煤矿停产整顿的情况下,规模以上煤炭产量达到696.68万吨(含黄陵矿业公司产量),实现产值16.6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为1.7%,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在做大规模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加强小煤矿整顿关闭和安全生产工作,*年至今,全市共关闭煤矿353处,煤矿总数由461处降至108处。对*年以前关闭的煤矿全部做到了“三不留、一闭毁”,未出现死灰复燃。同时,从煤矿瓦斯治理及等级鉴定、封堵越界巷道、取缔非法采煤点、重新安装主扇风机、增加安全监管人员、组建煤矿安全监察队、加大对监管人员培训教育力度、建立煤矿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加强矿山救护队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了安全生产工作,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尽管我市煤炭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多、小、散、乱”的开发格局,已成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给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压力,只有按照中、省、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全面实施煤炭资源整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我市煤炭产业走上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首先,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煤矿结构不合理、小煤矿过多、开采方式落后、加工转化程度低,导致了我市煤炭工业增长方式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给煤炭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制约和影响。只有实施资源整合,优化矿区布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煤炭生产矿点多、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产业集中度低的状况,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煤炭行业的生产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培育大公司、大集团,推行大型机械化综合开采,建设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下游精加工、深加工及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由煤炭大市向煤和煤化工强市转变。

其次,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煤炭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当今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煤炭资源开采都是由集资金、技术、装备、管理等优势为一体的大公司、大集团进行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管理,资源回采率一般都在80%左右,而我国的平均水平为30%,不足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近年来,我市尽管关掉了353处小煤矿,但现有的108处煤矿中,30万吨/年矿井仅有2处,3万吨/年以上、6万吨/年以下矿井27处,3万吨/年及以下矿井达79处。企业规模小,矿区面积小,资源储量少,加上落后的技术装备和掠夺式开采行为,导致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过度消耗,导致植被、水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产生大量采空区、沉陷区而得不到及时治理。只有加快实施资源整合,关小改中上大,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才能推动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才能有效遏制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势头,使煤炭生产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提高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是提高煤炭工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前提。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格局,不仅造成浪费资源、环境污染,而且由于安全生产水平低,违法非法生产严重,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前几年,全国煤矿事故年均死亡6000多人,其中80%以上在小煤矿。去年全国百万吨煤炭死亡率为2.041,我市高达14.7,尤其是子长“4.29”矿难,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和影响是多方面的。目前国家对不同规模矿井的井下工作面和下井人数都有明确规定和标准。如果我们继续沿用落后的采煤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矿工人数提高煤矿产能,必然会造成超标违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极为严重。只有实施资源整合,推行机械化采煤,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才能从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管理等多方面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认真研究,着力解决好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省、市对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审定全省和各市资源整合方案;市政府常务会议也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及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组织制定整合方案。2005年国土资源部门对煤矿储量进行了全面检测、认定,编制了《*市煤炭资源矿权设置方案》,并报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市煤炭局在此基础上,经反复研究、论证,编制了《*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省政府已审批同意。按照《方案》,全市现有的108处煤矿,整合后将关闭42处,设置矿权66处,单井年生产能力将全部达到9万吨以上,单井平均产能达到18万吨。实施整合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通力协作,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整合工作高效顺利进行。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严格执行中、省关于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措施

为了指导和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国务院于去年6月下发了《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随之国家安监总局等11部委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省政府相继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煤炭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中、省要求,这次资源整合要以县区为主体,市直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协调。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整合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要严格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整合方案,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整合工作。

二是坚持先关闭后整合的原则。依据中、省的有关政策规定,严格证照标准、技术标准、规模标准和环保标准,对证照不全的要坚决关闭;对主要产煤县年产3万吨以下(含3万吨)的煤矿要坚决关闭;对重要河流、风景名胜区、城镇规划区、交通枢纽、水库等重要设施区域内的煤矿要坚决关闭;对严重不符合采矿技术标准的要坚决予以关闭。

三是坚持以大并小、以优并差的原则。要以规模大,技术、管理和装备水平高的矿井作为主体整合其他矿井。鼓励大型煤矿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小煤矿。

四是坚持一个法人主体的原则。资源整合只能由一个法人主体实施,整合后形成的矿井只能有一套生产系统,坚决杜绝一矿多井或一矿多坑。

五是对实施整合的矿井,必须按煤矿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必须依法取得采矿权,履行煤矿建设项目有关核准手续和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核批准程序,有关部门要按照建设项目对其实施监督管理。

(二)切实理顺煤炭资源整合后的煤矿利益、产权关系

煤炭资源整合是一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大变革,也是一次利益关系的大调整。我市现有的108处煤矿,整合后只保留66处,其余的42处煤矿将予关闭,其经营者也将退出煤矿经营管理或以其它形式参与经营管理。因此,我们在资源整合、产权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阳光操作,将整合的方案公开、要求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充分接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坚持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等各种手段相结合,采取兼并、联营、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坚持自觉自愿,绝不能搞强制执行;坚持互利互惠,绝不能搞强买强卖;坚持严格按规定标准整合,决不能降低标准搞应付,更不能搞假整合。

要扎实推进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理顺资源整合后的煤矿产权关系。过去煤炭资源的长期无序开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煤炭采矿权实行行政审批,企业只要拿到了批文,资源就可无偿获得。这次资源整合的前提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充分体现资源的价值,维护国家资产的利益。在整合过程中,资源储量必须做到真实准确,确保国家资源资产不流失。对于多个矿区包围的具备公开竞争出让的空白资源区或矿业权灭失区,要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决定资源产权的归属。对于矿区集中区成片空白资源,以及下伏煤层可以联成片但尚未开发的,不能作为这次有偿出让的范围,要留作今后的后备资源储量。按照省政府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要求,新建煤矿必须同时规划建设后续化工项目,凡没有转化项目的一律不予批准。要改变过去采矿权、经营权、财产权相分离的状况,对煤矿现有的有形固定资产及剩余资源储量采矿权价款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原办矿人、出资人或国有股确定权益归属比例,最后明确采矿权人,理顺产权关系。

(三)全面提升资源整合后的煤矿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

淘汰落后、优化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是这次资源整合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必须通过煤炭资源、资金、资产、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使煤矿的矿井管理、职工素质、技术水平、安全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办矿者对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教育培训、事故风险责任等方面的责任主体意识,促使企业积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加大安全投入,提高装备水平,从根本上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强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目前我市煤矿绝大多数采用放炮落煤开采、木支柱支护、矿车运输等落后的采煤工艺,井下作业人员很难控制在国家规定人数之内,安全生产无法保障。去年以来,市、县区曾先后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煤矿技术人员到重庆、东北等地考察学习薄煤层机械化采煤技术,通过深入井下实地察看、比较、分析,认为他们的采煤机械、技术、工艺均适用于我市煤矿,单井产量可提高2倍以上,下井人员至少可减少三分之一,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将会有极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督促和鼓励煤矿采用先进采煤装备和技术,减少井下作业人员。在开采方法上,要坚决淘汰峒式、方柱式开采,逐步淘汰刀柱式开采,全面推广应用壁式开采、机械开采;在运输方式上,要坚决淘汰畜力、人力运输,全面推广刮板、皮带运输;在支护上,要逐步淘汰木支护,全面推广巷道锚杆支护和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护。目前,宝塔区、延川、黄陵、子长四县区已各确定一个矿正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要尽快全面推广。今后所有煤矿,包括未参与资源整合的煤矿也要全部采用机械化采煤。三是要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包括瓦斯监控、风量风速测定、顶板压力监控、煤炭产量计量、井下人员定位等),凡整合保留的矿井都要按规定要求,全面建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子长、黄陵两个重点县要实现市、县、矿联网。四是要着力解决双回路供电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生产规模为6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必须实现双回路供电。资源整合后,我市所有煤矿年产在9万吨以上的,必须把解决双回路供电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各产煤县区政府要商电力部门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紧组织实施;*供电局、地电*工委及各县区电力部门要全力支持配合,确保按期实现双回路供电目标。只有开采技术和工艺的提高,才能确保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使安全生产水平有一个本质上的提高。

(四)认真研究制定和落实促进资源整合的政策措施

为了加快推进资源整合,鼓励煤矿企业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市政府决定列出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推行机械化采煤的的煤矿予以贷款贴息扶持。各县区也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同时也要指导和规范实施整合与被整合的煤炭企业之间建立起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对退出资源重组的一方,另一方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予补偿,并鼓励其进入煤炭深加工及其它新型产业领域。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资源整合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一)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领导。按照省政府要求,市上已经成立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全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各县区也要尽快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各部门在资源整合中的工作职责。各县区政府要专题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关于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并亲自组织、协调和抓好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分管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具体措施的落实,确保整合工作有序、规范推进,按期完成整合任务。

(二)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按管理权限和矿井隶属关系,负责资源整合矿井的安全监管工作;督促建设单位按设计施工;负责对整合矿井进行竣工验收和生产能力核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负责资源整合矿井的安全监察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核实矿井剩余可采储量,组织审批非国家煤炭规划矿区矿权设置方案。公安部门负责收缴关闭矿井和资源整合矿井的火工品;维护煤炭资源整合和矿井关闭工作秩序。供电部门负责切断关闭矿井生产用电,拆除供电设施。其他各相关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工作。各级行政监察机关要对煤炭资源整合的全过程进行监察,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办矿的非法行为。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发动,形成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强大舆论压力和社会氛围。有关方面对在整合中无理取闹、聚众闹事或采取其他非法手段干扰阻挠整合工作的,要加大打击力度,决不手软,对幕后支持者和保护伞,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三)加强整合期间的安全监管。这次资源整合工作涉及面很广,面临利益调整、政策衔接、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市资源整合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整合工作健康顺利进行。在实施整合期间,一些可能被关闭或淘汰的煤矿,特别是整合无望的煤矿,在关闭之前,可能会突击生产。各县区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警惕,向纳入资源整合的矿井派驻监督人员,专人盯守,防止违法生产,必须做到“四个严防”:即严防借整合之名拖延或逃避关闭、严防整合期间突击生产、严防边施工边生产、严防验收走过场。特别是要加强对资源整合矿井施工期间的安全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制定施工方案,按照设计核准的建设工期组织施工,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要督促整合矿井的法人主体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劳动组织定员,强化安全培训,制订应急预案,为竣工投入生产奠定基础。

整合推广方案范文第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30号)和《**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方案》(冀政〔**〕110号)精神,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就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改革的总体要求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根据《国发〔**〕30号》和《冀政〔**〕110号》文件要求,这次改革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合理布局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切实解决新形势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体制不明、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

根据《**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要县、乡统筹考虑,科学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置县、乡两级。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整合分散设置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利、农业机械各行业内的专业站,能够综合设置的要综合设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出的可设置专业站。县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设置,挂县畜牧站牌子。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按照“县办县管”的要求,17个县(市)全部推行跨乡镇设置区域站模式,桥东、桥西区、大曹庄管理区和开发区原则上由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直接服务乡镇或向乡镇派出人员。乡级动物防疫站承担畜牧技术推广职能,挂乡级畜牧兽医牌子。水利、林业可按照实际需要设置区域站。

二、科学核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

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要根据职能和任务,整合原有县、乡编制资源,合理确定,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编制标准按**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局《关于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市、县(市、区)种子管理和技术支持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冀机编办〔**〕92号)进行测算,按程序审批,所核定人员编制一律在本县(市、区)已现有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拟定的编制数额,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等行政主管部门研究提出意见,经市审核报省审批后实施。

三、关于人员配备问题

按照《**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方案》要求,这次改革要落实聘用制度,对进入基层公益性推广机构的人员实行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机构人员编制经批准后,要尽快配备人员,要将县、乡农技人员统筹考虑。对于空编人员,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考试考核,岗前公示等程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

四、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各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县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对新建的区域站要核拨必需的开办经费和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在进行机构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整合现有资产设施,为新建的区域站解决办公场所,并逐步增加投入,支持区域站进行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

五、加强领导,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

整合推广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有关精神,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依法从严从紧、节约集约的方针,通过关闭、淘汰、重组等形式,对矿山企业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生态矿业发展,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按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0年)》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整合方案,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根据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企业重组、改制、改造,以规模大和技术、管理、装备水平高的矿山作为主体,整合其他矿山,合理设置采矿权。(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鉴于我市重要矿种煤、铁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已经完成,根据《江苏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石膏、岩盐4种矿产列为整合的重要矿种。贾汪、铜山、邳州和丰县等4个县(市)、区列为整合的重点地区。(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建立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整合工作。(五)科学办矿,综合利用。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开展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六)统筹兼顾,公开公正。整合工作要兼顾各方利益,依法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公开整合过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七)安全开采,保护环境。资源开发整合和矿业布局调整必须符合安全开采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矿山生态环境。

三、目标任务

以矿产资源规划为指导,以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石膏和岩盐为重要矿种,以开山采石集中区和石膏、岩盐矿区为重点区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关闭新一轮划定禁采区内的开山采石企业,调整优化全市矿山企业布局。通过以大并小,以优并劣,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破坏浪费资源等问题;通过总量控制、优化结构,科学设置采矿权,使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通过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促使矿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一)开山采石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按照新一轮限制开山采石工作要求,实现禁采区内全面禁止,可采区内科学规划。重点对小型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矿山实行关闭、淘汰、重组,压缩矿山企业数量,提高矿业运行质量。对新一轮划定的禁采区制定矿山关闭计划,*年底前全部予以关闭。(二)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充分发挥我市石膏和岩盐矿山储量规模大的资源优势,按照矿山规模必须与矿山占用储量规模相适应的原则,以经济手段为主推进石膏和岩盐矿山企业的联合、改造,淘汰小型石膏和岩盐矿山企业,形成一批石膏和岩盐矿山大型骨干企业。(三)重点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贾汪区为水泥用灰岩整合重点区域,铜山县为开山采石资源整合重点区域,邳州市为石膏资源整合重点区域,丰县为盐矿资源整合重点区域。依照矿产资源规划,对重点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合理编制采矿权设置方案。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石膏和岩盐矿区,要按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0年)》明确的最低开采规模准入条件,以大并小、以优并劣,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改造。

四、工作安排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分四个阶段:(一)调查摸底(*年1月至2月底)。各县(市)、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本地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矿种、矿区,明确整合工作目标任务。(二)制定方案(*年3月至8月底)。在调查摸底、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据市级整合总体方案组织国土资源等部门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的整合实施方案,其中被列为重要矿种、重点区域的地区要编制详细的整合实施方案。整合实施方案包括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和参与整合的矿山企业名单、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三)方案实施(*年9月至12月底)。*年12月底前,完成水泥用灰岩、岩盐、石膏等重要矿种和铜山的矿区整合工作。*年12月底前,与新一轮限制开山采石工作同步,全面按时完成全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目标任务。(四)检查验收(*年年底,*年年底)。*年底进行阶段性检查,*年年底完成全面检查验收工作。各县(市)、区对当地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行总结,向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提交总结报告,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整合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整合推广方案范文第5篇

一、高产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整合惠农项目,集成增产技术,编制技术方案,落实配套措施,突出抓好每个生产环节,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对作物增产的贡献能力,力争玉米小面积单产大突破,大面积单产大幅度提高,全面提升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的台阶。

(二)主要目标。在城关镇和盛乐镇分别建设部级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在黑老夭乡建设市级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每个示范片种植规模1万亩。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围绕创建玉米千斤县目标,实施“百亩核心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辐射带动”,即每个示范片建设100亩以上的高产核心田,亩产达到旱作区750公斤以上、灌溉区900公斤以上;建设1000亩以上的高产示范田,亩产达到旱作区650公斤以上、灌溉区800公斤以上;建设10000亩辐射带动田,亩产达到旱作区550公斤以上、灌溉区750公斤以上。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要建设100亩高产核心田,亩产达到水地3000公斤以上、旱地2000公斤以上;建设1000亩以上的高产示范田,亩产达到水地2500公斤以上、旱地1800公斤以上;建设10000亩辐射带动田,亩产达到水地2000公斤以上、旱地1500公斤以上。

二、项目实施地点和规模

(一)部级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实施规模2万亩,分布在盛乐镇的忽通兔、禾华公司、北岛拉板、哈拉沁、古力半忽洞、公喇嘛、六犋牛、姑子板和城关镇二道河。其中忽通兔五千亩,为“千亩”高产示范田创建点,涉及农户214户;禾华公司、北岛拉板、哈拉沁、古力半忽洞、公喇嘛、六犋牛、姑子板一万亩,共涉及农户535户,其中公喇嘛为“百亩”、“万亩”辐射示范田创建点;二道河五千亩,涉及农户248户。主推品种:金山12号、内单205号。

(二)市级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实施规模1万亩,示范区分布在黑老夭、南夭子、小王玫、窝铺四个示范村,其中黑老夭为“百亩”以上高产核心田创建点,南夭子为“千亩”以上高产示范田创建点,其它2个村为万亩辐射示范田创建点。主推品种:脱毒克新1号。

三、地理标志高产创建示范村建设

(一)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村落实地点。盛乐镇的忽通兔、公喇嘛和城关镇二道河村为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村。

(二)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村落实地点。黑老夭乡的黑老夭村为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村。

四、高产创建活动主要建设内容

(一)展示推广优良品种。根据自治区高产创建活动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县生产、生态特点与优势,玉米示范区重点推广我市良种推广补贴品种——金山12号、内单205号两个主导品种;马铃薯示范区重点推广脱毒克新1号。在实施过程中,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补贴项目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统一供种、集中连片种植、集中订单收获、建设品种展示田等措施,大力宣传高产优质良种的增产潜力,为高产高效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集成推广高产技术。高产创建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良种良法配套。在选择确定示范推广品种的同时,加强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完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玉米主推“一增四改”技术,马铃薯主推地膜覆盖和高垄栽培技术。

(三)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要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依托,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根据高产创建产量指标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要围绕测土、配方、配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为高产创建示范区技术指导人员及农民确定施肥数量、选择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改进施肥方法等提供技术服务,切实解决农民施肥用肥存在的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四)推进机械化生产。要围绕玉米马铃薯生产的关键环节,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全面提高我县主栽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时加强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五)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要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制定、完善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要根据病虫害发生趋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配套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要继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严禁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生产上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高产创建活动配套措施

(一)培植高产示范典型。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总结高产攻关、高产开发的组织领导、工作落实、技术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措施,为高产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借鉴。要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到高产示范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工作和技术措施,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二)大力开展技术规程推广。农牧业局在开展高产创建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详细记载创建高产示范田的基础条件、气象资料和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总结玉米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通过召开现场会、展示会、发放明白单和媒体宣传等形式将这些规程推广开来,促进全县粮食持续均衡增产。在高产创建活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组织技术宣讲团,在关键时期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和村技术带头户、示范户进行培训。各有关乡镇、各工作组也要组织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尽量集中安排时间,村村办班,做到家家都有明白单,户户都有明白人,促进农民粮食生产能力和科技素质的提高。

(三)搞好高产配套技术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配套我县玉米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结合生产实际,安排多项生产技术试验研究,主要进行氮肥用量试验,氮、磷、钾配比试验,新品种对比试验,最佳播量与播期试验以及新技术应用试验等。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审定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督导落实任务措施,组织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农牧业局要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搞好项目实施和总结。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要围绕高产创建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明确任务指标和工作进度,细化技术措施。高产创建地块要落实到村、到户、到地片,使高产创建地块真正成为全县粮食生产的示范田、样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