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整合管理论文

整合管理论文

整合管理论文

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整合素质教育

一、引言

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理念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红极一时的焦点。众所周知,素质教育观是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目前已深入民心。而网络教育则是近几年,由于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中小学网校的加入,网络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教育理念和教育的技术手段始终是推进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网络教育如何重视素质教育的指导,体现素质教育的呢?两者是怎样相互促进,相互进行整合的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素质教育和网络教育

1.素质教育——一种现代教育观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那以后,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9年,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至此,素质教育观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已深入民心。按照南国农教授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教,最要紧的是记住3个数字:3、2、1。3是3个字: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2是2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是一句话,培养创造型人才。总之,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2.网络教育——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网络教育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变革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利用网络环境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在数字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交互等技术的支撑下,在教学新理念的渗透中,可以构建出理想的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网络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推动了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开放性、交互性、非线性成为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也使其成为了能够实现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等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三、网络教育与素质教育观的整合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现代教育观,是如何为网络教育术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动力,从而促进了网络教育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呢?网络教育又是如何重视素质教育观的指导,围绕素质教育来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教育教学的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创新人才培养——网络教育、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上的整合

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教育借助自身优势,恰恰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网络教育才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其一,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使其想象力有了源头,而多种类的网络环境又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空间,使其想象力有了腾飞的舞台。其二,开放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新意识带来了自由的呼吸,从而活跃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交互式的网络教育,无论是群体化的协作还是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都大大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情感。还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及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过程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技能。时下搞的热火朝天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紧紧抓住了网络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网络教育正在素质教育的创新目标上前进。

2.“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网络教育、素质教育在教育服务上的整合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理应成各类教育中的中心内容,网络教育也不例外。并且由于网络教育中师生之间复杂的精神交往简化为“机”和“机”的无情冷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文关怀被淡忘。因此它更加强调及时、完善、全方位的服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1)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

·民主平等的学习心理

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采用匿名的交流方式,每一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因此,畏惧羞涩将不复存在,学习失败也不会变成难堪的事。近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和挫败感,放松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释放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在获取知识途径上一点也不落后于教师,甚至强于教师。自然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就会确立。师生之间互相理解,真诚相待,教师依靠人格力量,以“人”育“人”,以“德”育“德”,朋友式的帮助、引导学生,在与学生的合作中,提升自己和学生的生命价值。

2)资源服务

网络教育本身既是一种个性化教育过程,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过程,提供多样性、针对性、友好性的网络资源是其优质服务的开端。

·多样性

网络教育是全民教育,教育内容要适应各类人才的多样化学习需要,必须要求教育内容的广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娱乐信息、实用技术等各方面都应该成为网络信息的一部分。

·针对性

网络教育包括学历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职业培训等诸方面。因此,教学资源不仅是要有多样性,还要有针对性。例如:对于农民来讲,他们需要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急需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文明生活方式的传播,而对于在职人员或是转岗下岗人员来讲,则是希望接受到继续教育,接受到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因此只有提供针对性的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个性化的教育功能。

·友好性

网络教育是通过多媒体、网页等形式把信息传达给学习者的,因此,网络教材的友好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同时还需要人性化的交互界面,以便于学员获得有效指导和帮助,便于学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学习支持服务

网络教育重视技术媒体所提供的资源服务,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人在资源环境中的重要地位。毕竟网络教育是新型事物,对于习惯于面授教学的学员来讲,运用网络情况还不容乐观,因此,提供及时、周到、完善、全方位的服务就会“雪中送炭”,从而引导帮助学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例如:中小学网络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实时或非实时一对一信息传播环境(E-mail.talk),开展课外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教学活动。为他们提供指导,解答疑问。网络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进行定期集中面授,充分运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优良的人格魅力,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学习交往,弥补学生情感上的缺失。此外,网络教育应该重视学习社区的建设和服务。一个学习社区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可以是以某学科为中心的,也可以是以活动或兴趣为中心的。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一方面,满足了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注意精神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

3.个别化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中的整合

素质教育观强调个性发展,主张张扬个性,潜能开发,因此注重对学习者进行自主个别化的教育。网络教育为其构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网络中的模块化,单元化,积件等技术等实现了课程教材个别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多媒体课件以支架、教练、随机进入等各种模式来辅助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动态网页、超文本等技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广泛选取信息,决定学习路径,选择认知环境。另外,学生利用智能评价系统还可以进行自检自测,进行有效的自我发展评价,从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自我驱动,自我主导,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网络的技术环境,允许学习者自定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和进度,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4.开放性和专业化——网络教育、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整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因此,知识型人才观将让位于素质型人才观。学习者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有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网络教育通过数字技术与课程整合为素质教育创造了理想的学习环境。

1)开放性——信息技术与多学科整合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信息素质等。因此,这就需要丰富多彩的内容,相应宽广的教学空间和多样化的教学渠道。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单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和课外,学校和社会,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形成了多元立体化的知识网络。不仅如此,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员的生活。人们的饮食结构,社区的功能定位,社区的污染治理等成为学员津津乐道的课题。他们利用Internet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利用E-mail,聊天室等与师生讨论交流;用Powerpoint呈现自己的成果。还有各种虚拟实验室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在网络这个信息海洋中,真正实现了国际与国内的统一,生活与学习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2)专业化——信息技术与单学科整合

素质教育不仅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注重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为社会培养各领域专业的拔尖人才。因此网络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为其提供各种所需的专业内容,提供学科的各种科普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就如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在互联网主持研究的行星课外活动组,其活动内容就包括一些科普讲座和有关星球轨道、天文现象等问题,免费向中学生开放。目前,我国各类专业网站、主题网站也在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等等都在这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

5.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网络教育在教学对象上的整合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通过素质教育,每一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使自己的个性及潜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网络教育就是全民教育,是教育平等目标实现的工具。尽管目前网络教育虽然无法实现绝对的平等,但却能因地、因人而异,使人能够享有近乎平等的教育机会。例如;西部地区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用的网络技术和资源来发展教育。甘南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合作的一个藏族中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校通过卫星天线接受北大附小网站的优秀教育资源,传输到装有接受卡的计算机硬盘内,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实时、非实时的教育,实现了优秀资源的共享。总之,网络教育真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为一切有志求学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为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语文教学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笔者于2012年5月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一二年级在校生做了问卷调查,样本总量为94个。下面着重关注几个问题:一是语文重要性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9.4%,比较重要的占59.6%,总计占99%,可见语文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90.4%的学生认为在高职开设语文课程是非常必要或必要的,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该题为多选题):40.4%的学生认为高职语文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39.4%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语文学习了解更多人文精神,30.9%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加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28.7%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提高汉语应用水平,55.3%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旅游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很大,41.5%的学生认为有帮助。语文学科功能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培养相契合,语文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二是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从事旅游管理最重要的能力,89.4%的学生认为是理解与交流能力;在“你认为自己目前哪项语文能力比较欠缺”一题中,54.3%的学生选择口头表达能力,45.7%的学生选择写作能力,只有16%的学生选择阅读能力。

从两者相较看来,旅游管理专业最重要的能力却是学生目前最欠缺的能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三是课程改革问题。有54.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强语文与专业的融合度,47.9%的学生赞同教学方法多样化,44.7%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实用性应增强。在旅游管理专业语文课程内容方面,79.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旅游口语交流训练,54.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旅游文学常识。对于语文和专业教学,前者有61.7%的学生认为要增加训练机会,后者则有69.1%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要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这与麦可思调查报告提出的存在问题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管语文还是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都是弱项,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实践环节必须大大加强。

二、高职语文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有机整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与语文的联系最为紧密,很多核心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语文的支撑。但是,就高职语文的现状来说,通用型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茫然低迷的语文教师等,把高职语文渐渐地推入了死胡同。要想改变尴尬的处境,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主动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以就业为导向,为专业服务是高职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趋势。基于麦可思的调查报告以及校内对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与专业相融合;二是增加实践训练。本文拟从旅游管理专业入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就语文课程与专业整合提供一些思路。

(一)课程整合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充分生利”即要树立“生利”之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改变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所学、所知、所能与社会环境尤其是岗位需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对接。因此,高职语文和旅游管理专业整合的基本思路可以作如下概括:紧紧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将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考证相结合,寓语文课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寓职业能力培养于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开发符合现代职教理念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以行动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式课程,注重实践训练,强化旅游人文渗透,使语文课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平台课程,发挥类似于专业基础课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材整合统观高职现用的语文教材,主要以经典文学作品选读为主,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人文熏陶、陶冶情操的作用,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一无针对性,二无实用性。本校旅游管理专业问卷调查中一项关于“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有31.9%的学生认为教材没有新意,52.1%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陈旧,18.1%的学生认为对专业没有帮助。再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以及导游考证实训等课程内容,其中涉及很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这些可以成为教材整合的基础。

教材整合可以挖掘语文现有教材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相关度高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纳入到语文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实现语文教学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需要,把语文内容以及上述的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化整为零,打破传统模式的课程组织方式,将纵向的学科体系变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结构,从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提炼、重组后,再适当糅以地方旅游资源文化等内容,按照认知规律编排内容体例,形成集旅游文学、旅游考证、旅游能力训练、旅游应用写作等于一身的内容实际,实践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材。语文课程与专业合二为一,充分体现旅游专业语文课程的专业化和唯一性,贴近岗位需要,强化能力训练,突出职业特色。

(三)实践整合高职语文与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课程整合,除了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无论从麦可思公司的跟踪调查情况来看,还是从我们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加强实践环节是首要任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以考导游资格证书为重点进行一系列的能力训练,校外实践则重岗位适应和职业能力提升。旅游管理的职业能力,例如景点讲解能力、导游能力、旅游审美能力、旅游应用文写作能力、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销售能力等几乎都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加强语文课程的实践训练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高职语文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和岗位情境,按照技能训练的特点构建项目式课程,设置如景点导游讲解、岗位临时语境的交流和沟通、旅游产品的推销等等着重口语交际的训练,尤其在项目设计上,完全可以与上岗证书融合,与岗位实际融合,努力使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衔接,把语文课上到实训室、上到景点景区,上到企业单位,让学生们体会到学好语文就是学好专业,这样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师资整合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教师。让语文教师了解专业、深入专业,并结合专业需要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语文教学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新的职教理念,了解职教改革的趋势,明确职教改革的方向,积极融入到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去,使语文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发挥作用。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是适合的专业进行“转型”,在通识语文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语文的研究与实践,把自己塑造成“专业型”的语文老师,既懂得专业,又擅长语文,并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和专业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项目式课程的实施,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向职业能力的快速转化。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看到语文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主动加强与语文教师沟通与交流,同时邀请语文老师参与到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实训开展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介绍我院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和综合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高等医学教育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两大阶段,临床医学是以实践性和经验性为突出特征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医学实验室是高等医学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高校合并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学层次的提高,我院原有的实验室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实验室,尤其是临床医学实验室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施综合管理,获得良好效果。

1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概况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组实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2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2]甘泉.浅谈实验室合并重组[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0,3:120.

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整合营销 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市场细化,教育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及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高涨,高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生源质量、办学条件、人才引进以及就业等方面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并逐步形成高校之间的分化格局。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状况,如何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特色以及个性,系统的构建、推广与维护高职校品牌,仍是高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据整合营销的理论基础,以品牌整合为切入点,结合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品牌建设的现状,为了切实解决齐职院品牌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提高其品牌的综合竞争实力,培育较大美誉度、知名度的高职院校品牌,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校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进而希望对提升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品牌价值有着重要积极指导与借鉴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在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将所有的营销传播手段协调、统一起来,向目标受众传递统一的说服性信息,在企业与消费者间建立一种独特的关系,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高职院校的目标受众主要是指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由这三者的集合构成了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

(二)品牌与高职院校品牌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符号、象征、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用以辨别销售者及产品或服务,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高职院校品牌是以院校的名称或校徽等为标志,以校园文化为灵魂,集学校各种优势资源,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大量的服务于管理、生产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和学生、家庭、企业、社会等建立起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三)整合营销与品牌建设的关系

1.整合营销是协调和管理传播活动,以保持组织信息一致的途径。早期的整合营销以促销和传播的整合为重点,即通过各种传播活动为企业形象及其品牌实现“一种形象和一个声音”。多数专家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用于计划、制定、执行和评估可衡量的、协调一致的和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方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将广告、推销、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传播一致的信息,整合传播战略,从而提高品牌和产品形象。一所学校如果对它的所有信息传播手段整合程度越高,那么它的形象也就会越鲜明,像学生、家长、用有单位等关系利益人对它的忠诚度也就会越高。

2.整合营销是以消费者为起点,以完整统一的品牌形象为核心的互动过程。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这一根本的动因决定了一切营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离开对消费者行为的认识。[2]

3.整合营销造就品牌关系。新生企业在成立之初所考虑的是形成企业经营思想和管理标准,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品牌的深层次内涵就是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囊括了企业所有的经营和管理范畴,包括了人、财、物、销等。因此,只有文化做好了,才能酝酿一个好的品牌。[3]

二、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品牌建设的现状

(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施整合营销在品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1.创建初期的整合营销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前身是黑龙江东亚大学。办学初期,“校牌是借的、广告是赊的、校舍是租的、教师是聘的、学生是落榜的”。学院先后整合各种资源,开创了企办教育向民办教育战略转移的新途径。在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得到专家和业内同仁的肯定和赞同。

2.实践教学中的整合营销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行“第三学期制”和“第四学期制”。每年的6至8月份独立地设置为一个社会实习实训学期,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由学校统一组织到校办工厂、专业所属实体公司以及对口的单位岗位,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第次实习后,学院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回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表》中体现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此外,学院还利用寒假期间设置第四学期,学生在完成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及其他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向母校及家长汇报成长经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利用一切信息传播的途径将学院的发展信息传播到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处。

3.各系部自行创建网站,进行特色宣传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行二级管理制,设置了“五个系,一个中心,一个技职校”。这七个部门在学院领导下,纷纷创建了反映本部门改革发展的特色网站,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学院通过各系建立的网站,有效地与外界进行沟通,及时地传递了学院办学特色、系部活动等相关信息,从而在利益相关者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4.品牌评价体系初步确立

齐齐哈尔职业学业院重视品牌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品牌班级、品牌寝室、品牌专业的评价标准。一旦这种品牌评价体系被学院的师生了解熟悉,大家就可以自觉地向这一标准努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品牌形象。

(二)齐职院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品牌管理人才缺乏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品牌管理人才是推进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职业化的专业品牌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形成知名的高职院校品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品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品牌管理实践经验。品牌管理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进程,这也是影响齐职院品牌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2.品牌营销手段缺乏

品牌主体的品牌营销手段缺乏,导致品牌的认知度低,增值速度缓慢,品牌价值的提升极其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学院与公司、企业不同,没有市场部与销售部之分,因此,品牌建设工作得不到具体、有效地落实。无论是招生部门,还是各个办学单位都是各司其职,尽量做好本职工作,而缺少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

3.品牌整合行动缺乏

高职院校信息的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要运用广告、公关、事件等传播工具和电视、报纸、电台等传播渠道针对不同的品牌利益相关者发送信息。由于高职院校人才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中新教师较多,对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理解不深刻,会影响学院品牌信息的传播。此外,齐职院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只是通过招生简章和学院网站等有限的宣传形式了解学院,缺少感观性、互动性。

三、加强整合营销对齐职院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整合营销观念提升齐职院品牌价值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整合营销要坚持“一个观点,一个声音”的原则,要设法使学院的各个环节,每一位员工都参与整合营销传播,让学院师生深知学院的品牌文化内涵,并以此做为考核标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对教师制定了合格教师的三个标准——让学生喜欢学校、让学生喜欢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这样,在高职院校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把每一位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合格教师达到了学校的“三个标准”后就可以在教学管理中不断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争取他们的认可,从而成为学院发展中品牌的管理者与塑造者。

(二)构建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体系

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应整合高职院校的营销过程、营销方式及营销行为,实现一体化;对高职院校内外部实行一体化的系统整合;整合企业的价值观与形象定位,实现对外信息的一体化与协调性。高校实施整合营销的关键点在于学院的教学服务以及品牌是通过何种方式和路径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高职院校为了塑造高校品牌,要综合运用公关促销、广告、事件推销等各种沟通方式构建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体系。

(三)构建良好的高职校形象,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的灵魂,是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的体现。在整合营销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利益相关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为构建品牌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品牌差异化定位,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构建教学服务品牌形象提供成功的经典路径。

总之,整合营销传播能够使高职院校从观念到实际工作,由内至外地一步步完成品牌的塑造,与利害关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在利益相关者心中形成鲜明统一的品牌形象,使品牌建设得到有力提升。

[2] 陈华.浅谈打造我国高职院校品牌的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111-112

整合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水系环境问题令人堪忧,生态系统亟待改善,安阳市政府针对当前安阳市区水系环境存在的问题决定对城市水系综合整治,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塑造成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1水系现状

安阳市区属海河流域,市区水系丰富,分布较均匀,计有“两河、一渠、十沟、七湖”。两河为穿过市区的洹河及洪水河;一渠为万金渠;十沟为环城河、铁西排洪沟、安丰沟、御路沟、漳涧沟、聂村沟、婴儿沟、邱家沟、瓦亭沟、茶店坡沟及胡官屯沟;七湖为马莲坑、平府南坑、后仓坑、褡裢坑、小嘴坑、纱帽坑及三角湖。洹河是海河流域卫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林州市姚村镇西北清泉寺,自西向东穿安阳市区北部而过,在内黄县范阳口入卫河,全长164km,流域面积1920km2,距安阳市区西南35km的洹河上游建有小南海水库和彰武水库,上游小南海水库以滞、蓄洪水为主,下游彰武水库以调节径流、兴利为主,多年平均径流量2.45亿m3,多年平均可供安阳市工农业用水量1.9亿m3,两水库互相配合,联合运用,对控制洹河洪水和保障安阳市工农业用水起到了很大作用;洪水河是汤河流域羑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龙安区马投涧乡的郭家村,到安阳县高庄乡的汪流屯入羑河,全长32km,流域面积232km2,市区上游建有5座小Ⅱ类水库,主要用于防洪;万金渠是唐代形成的灌溉渠,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洹河上游彰武水库引水,在市区老城西门北侧与环城河汇合,全长19.845km,经环城河分为北万金干渠和南万金干渠,北万金干渠长11.7km,南万金干渠长6.35km;环城河修建在安阳老城周围,古时主要承担防御和老城排水作用;其它沟均为自然形成,承担排水任务;七个坑湖分布在老城四周,均与环城河连接,担负着老城排水、调蓄洪水作用。

由于人口的激增、工业的发展、人为的破坏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趋陈旧,致使曾经孕育过灿烂殷商文化的水系,目前大多已不堪重负。堤防溃毁,河床堙塞,渐趋枯竭,大量污水排入,使原本清澈的水体大都蜕变为臭水沟,水体周边环境日益恶劣,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

2规划设计理念

2.1规划目标

本次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为:以水系治理为纽带,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全面提高市区防洪、除涝能力,实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质,营造城市水系景观,最终形成市区“两河、一渠、十沟、七湖”为构架的水系网络,实现“城水相依、水系相连、天人和谐、水清园绿”的美好城市家园。

2.2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1、合理布局,体现点、线、面与水、景、绿的结合,使安阳市城市水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发挥服务市民及美化城市的功能。

2、体现自然及地域悠久文化,重视历史古都面貌的塑造,强调局部景观与总体规划的协调统一,努力塑造生态而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空间。

3、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和一”理念,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与生活需求,着力创造高品质视觉景观及休闲、开放性的亲水空间。

4、重视绿化植物配植和建筑景点的协调处理,巧于利用现有的树木绿地和河流的自然景观,努力创造怡人的生态与文化氛围。

2.3规划设计理念

城市水系规划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这是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水系自然景观。一切生物的生长与繁育都离不开土地和水泽,只有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水系景观环境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水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中弱化了的自然水资源系统进行补偿,并努力构建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这就需要人工塑造地形,以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城市水系规划要注重水系形胜景观及自然地形的利用与改造。在满足疏汛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塑造自然式地形,尽量减少水工构筑物煞风景的负面效应。地形地貌给人以自然氛围的感染力是极为直接的,是滨河景观最基本和本质的要素。在蓝线和绿线的规划上,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蓝线应与绿线相衔接,河道顺其自然,逶迤生姿,切忌过于平滞和呆板的人工造作。在滨河带的竖向设计上,或籍壁延岗,或高下拉坡,或脊或谷,虚实相生。并在滨河两侧天际线轮廓设计上多加创作,在水一方的土丘自然回环、曲折起伏,可产生花草树木的俯仰效果和具有节奏感的绿色天际线的变化。滨水造丘也为增加城市绿量事半功倍的手段,尤其在河道地段,可局部扩大断面,挖湖造丘,以沉床地形处理,扩大水面,增设绿地,岸线为土丘且密植树林围合,虽土山和树木未必太高,但在用地内侧凸现四周自然山林和水生环境,甚至在视觉上由林木全部遮挡城市的高楼大厦,人在其中而淡忘身居闹市,以一方静土而悠然自得。

3总体布局

保护和拓宽现有水面,恢复原有坑塘,利用防洪排涝沟渠兴建城市绿色廊道,将洹河、洪水河作为安阳城市艺术构图的主轴,建设生态型带状绿地与桥头广场绿地相结合的城市景观带及滨水空间;利用现有湖泊或人工湖造园造景,兴建生态主题公园;重新筛选出新的安阳八景加以命名,并在景点适当位置,按园林小品的方式,置石题刻景名及相关的古今文人的咏景诗词及富于生活情趣的城市雕塑,营造深含意境之美的园林氛围及城市历史文化氛围,营造诗意的城市风韵。

4规划设计

4.1工程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全面提高市区防洪、除涝能力,实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质,水系两岸规划控制蓝线,要因地制宜,一般5~50m。

4.2环境规划

4.2.1拦水工程

结合地形条件修建闸、坝,蓄水形成水面。

4.2.2自然景观塑造

滨河绿化带宽一般5~50米,沿岸河堤斜坡面上种植垂柳以及各种花卉和灌木,采用自然疏林景观种植方式,沿岸设休息坐椅。以自然式疏林草地为主要基调,以高大落叶乔木为主要树种。自然流畅曲折游览路线为交通联系。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间的自然生态景观风貌。

4.2.3历史文化景观塑造

沿河节点景观设计要有鲜明的文化主题,以小型历史文化纪念广场为点缀展示。塑造历史与自然相结全、具有鲜明安阳特色的城区滨河历史文化景观带。

4.2.4绿化设计

以松树、银杏、国槐、合欢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腊梅、紫荆、迎春、黄腊梅、芍药、牡丹、月季等灌木和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层次多样的鲜体生态群落。春季花开。夏季绿荫,秋季叶茂,冬季落叶,呈现四季景观多变的季相。绿化植被应是自然的形态,饱满茁壮。

4.2.5道路设计

沿河临水设游步行道,绿地景区内插自然弯曲步道,宽度限在0.8~2m之间。路面采用自然块石、青石、鹅卵石等自然形态。

规划使游人能够观赏水面,适当地段设滨河游点道斜坡台阶,台阶采用块石等自然型材,忌用水泥堆砌。

4.2.6园林景观和环境空间设计

规划后的河滨应该是生态型园林景观。因此,规划应注重整体环境面貌,力求通过游步道、园林小品、乔木、花灌木的群体组合,以及点缀在其中的景点建筑,形成连续的空间系列场地,最终构成城市河滨整体景观的环境特色。

规划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造景相结合构成绿化景观空间。规则式是沿道路两侧整齐的行道植树,而河坡绿化则采用自然疏密聚散式。

采用个别的建筑点缀加强绿化景观的文化内涵,使游憩线路与欣赏空间连成序列景观空间。建筑以中国传统风格为基调,尺度不宜过大,色形自然素雅。

4.2.7城市滨河道路绿化

为增添街景的美观效果,考虑生态效应和环境氛围,规划在人行道上每间隔5米,修筑0.6×0.6平方米的种植地,树种选择应为“落叶大乔木”,种植选择七叶树、五角枫、马褂木、枫杨、刺槐、银杏等。春季生机盎然,夏季繁茂的树冠可为游人遮荫,秋季叶色变红,是缤纷的园林景色;冬季叶落归根,树干苍劲,为人们提供温暖的阳光。

规划将滨河路沿路防洪堤与滨河绿带进行总体设计,道路护坡亦采用不规则叠石、观赏性灌木与小乔木等地被植物相结合,采用生态绿化的手法和传统中国园林造园技巧,配合多变的景观小品与滨河绿带入口设计。在尺度上以空间的大尺度为主,以满足过往车辆的视觉要求,塑造富于空间变化的景观流线,形成连接城市建筑与滨河绿带的自然景观过渡带,凸显城市立体绿化效果。

5问题探讨

5.1堤岸景观的性状与景观

堤岸兼有防洪、围贮、道路和观景的多重功能。岸边的形状、砌筑方法水陆交接的岸线走形等都与景观效果有直接关系。曲岸有流曲之美,直岸比较规整,凹岸构成港湾,凸岸形成半岛。驱逐的形势有自然式和几何式,池岸的造型,其自然形式有采用飘积原理构成的流曲、弯月、葫芦形,以及其他拓朴变形;几何形式则常用圆、方、三角、莲花形、多边形等闭合形状。

岸线性状的选择,对江河来说,一般顺其河流自然走向,稍加人工整治处理,首先应选择护岸的形式和组织沿岸的风景线;而有限的闭合水体,其岸线的形状应与环境相结合。岸线是城市风景线和步游道,以设置历史性景观和风景带以满足人的活动需要,最好创造停驻观赏的条件以便游客滞留,如条件允许,在主要的堤岸设置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园更符合市民的需要。

5.2河道衬砌

由于城区河道担负着城市防洪排水的重任,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硬地区面积不断增加,使城区雨洪量和峰值都加大许多,且汇流时间缩短。要解决新增雨洪安全排放,势必要扩大河道过流面积或采取加速加大过流措施,而中心区河道受相邻道路和建筑物限制,扩大河道宽度已经难以实施,为使雨洪畅通,保证城市防洪标准,唯一可采取的办法就是在河道断面设计上作文章,将河道设计成过流最好的又较美观的复式断面,并将水流通过的河底,河坡用混凝土衬砌起来,减小糙率使断面能通过最大流量。在河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混凝土衬砌护坡护底受到了一些关心生态人士的质疑,认为这样做破坏了生态环境,隔断了水与土壤的生态交换过程,水草将难以生存,水的自净能力会降低。

岸边的构造形式,随环境观念的加强,人向自然复归的趋向已成为全社会之共识,所以护岸的形式也由原来封闭隔离向融合型发展,护岸的形式也由单纯的构筑,转向以绿化为主,如采用预制构件内种植草皮,采用阶梯状花池作为美化,采用土工塑料网垫上植草的新材料、新工艺,改变了以往用护坡砖的老模式。过去带孔洞的水泥护坡砖,虽然能起到保护土坡和在孔洞植草的功能,但水泥护坡砖不仅造价贵,而且由于水泥砖阳光下对所植草烘烤作用对植草生长很不利,改用土工塑料网垫不仅能固土,还能固草,而且对植草生长没有不利影响,网垫本身的绿色也美化了环境。可采用了分段衬砌的方式,来保证河道与周边环境的交流。同时,还将部分河段设计成葫芦型,以增加河边湿地、沙滩面积,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5.3河道生态环境恢复对策

长期以来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只注重生产和生活用水,忽略了生态环境用水,从而使水资源逐渐丧失了其生态环境功能,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用水长期配置失当有重要关系。如何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用水,这是当前人类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即水域生态环境用水量,研究范围包括河道及连通的湖泊、湿地、洪泛区范围内的陆地。具体包括:(1)维持水生生物栖息地生态平衡所需的水量;(2)维持合理的地下水位,以保护河流湿地、沼泽生态平衡,保持和地表水转换所必需的入渗补给水量和蒸发消耗量;(3)维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态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4)维持河流系统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的入海水量;(5)使河流系统保持稀释和自净能力的最小环境流量;(6)防止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所需维持的最小径流量。

要恢复河流生态环境,保证河道生态用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河道最小环境用水通常采用非现场类型的Tennant法和7Q10法计算;也可根据实测的受人类活动较小、基本代表河流原有自然景观偏枯年份非汛期各河平均最小流量,作为维持河流不干涸所需最小流量的依据。根据Tennant法,现状年河流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量为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0%。

要恢复河道生态环境,首先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以往用水安排是优先解决城镇及重要工业用水,再安排农业用水,不考虑环境用水。今后应将恢复生态系统用水提到与城镇生活及重要工业用水相等的位置;其次,加强河道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除水利工程措施外,还必须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第三,充分利用处理达标后的污水,是解决河道环境用水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第四,对于湖泊、水库、河道的水闸门前蓄水区等水体而言,一般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特征。水质更容易腐败发臭,而且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要净化水体首先需要在水中造流,使死水变为活水,以强化水体的自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