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维培训总结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精选

运维培训总结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提高运维精细化管理水平交通设施管理和故障处理一般都有一定的流程和制度,但没有配套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流程和制度往往难以真正地得到高效贯彻执行。系统将规范交通设备的管理,实现交通设施设备从购买、入库、使用、维修、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设施的养护成本;规范交通设备运维工作中故障处理流程,规范交通设施故障发生、故障恢复、故障维修、修复确认、维修完成后故障单信息完善、故障延期修复报备等环节;落实养护相关的制度,并可针对各个环节进行考核,从而提高交通设施的运维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运维效果评价科学性怎样评价运维系统使用后的效益?需要看它给正在运行中的系统和设备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积极的还是糟糕的。系统从不同用户所关注的问题入手,依据需求结合实际数据设计相关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评价分析:从系统设备健康水平,从运营方和养护方的管理服务水平,从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角度。通过运维管理系统自动记录的过程数据来多角度统计分析,量化表达各种考核指标,能够提高运维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智能交通设施管理系统集成了中间件、GIS、FLEX和视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三个层次共32项主体功能,下一章节将会对系统设计和实现进行简要阐述说明。

设施运维系统及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现

1系统架构设计

智能交通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分为状态信息采集层、智能分析报警层和人机交互界面三层,对应的系统软件架构分三层设计:信息采集、智能报警分析、平台系统。如图(1)所示。信息采集层负责设施运行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向智能报警分析和平台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它直接或间接通过设施提供的标准接口或系统接口采集相关状态、性能、配置等运行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服务器告警信息、服务器性能、应用软件状态、网络设备运行信息、网络拓扑信息、机房动力环境监控信息、外场设备状态和采集信息等。信息采集方式可集中和相结合,使采集软件灵活部署。智能报警分析层负责分类汇总信息采集层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报警阀值和报警规则预处理后生成基础事件,不同来源的事件经过过滤,同类事件经过压缩,相关联的事件经过根源分析,获得用户所需的根源报警,根据报警事件重要程度进行分级,整个过程实现了向平台系统提供设施的智能报警。平台系统层围绕设施运维应用,实现各种业务功能,具体业务功能包括:资源管理、日常养护、日常监控、应急保障、业务报表、系统评价。系统的用户角色分为养护公司、运维管理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四类。各角色主要业务职责如下:(1)养护公司:综合报警监控的确认巡检;故障报修登记、设备报修签收、设备维修结果登记等;(2)运维管理人员:设备报修签发、设备维修结果审核、设备报修搁置列表管理、设备停用管理,设备生命周期管理;设备基础信息采集入库及维护、机房设备位置、端口、接线、IP、VLAN等资源信息采集入库及维护;(3)运行管理:内外场设备报警查看处置;(4)部门领导:对各岗位操作情况进行统计考核。

2设施信息采集

状态信息采集层主要实现外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内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机房环境监控信息采集,所有采集的信息会接入消息总线中间件并存入历史数据库,为进一步智能报警分析提供数据支持。(1)外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接口协议,实现对信号机、电子警察、监控摄像机、卡口、情报板、车检器等外场智能交通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2)内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通过IBMTIVOLI智能基础设施管理软件实现对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内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3)机房环境监控信息采集:通过接口协议采集机房温湿度计、UPS、配电柜、空调、消防、门禁和地漏报警信息。

3智能报警分析

智能报警分析层根据采集的状态信息,经过压缩过滤和算法分析,可以综合判断故障根源,为快速处置和问题诊断提供参考。(1)报警事件压缩过滤:根据采集到的状态数据和维护人员指定的报警规则,生成基础事件。对于同一种设备的同一种事件,由于事件产生的渠道不同,会生成多条重复的报警信息,比如通过交换机主动上传的trap事件,和根据交换机的状态数据生成的事件可能会出现重复报警的情况,对这种事件进行过滤。对于某种瞬间发生或者处在报警边界值的事件,可能会频繁的生成和消失,这样就会产生很多重复无用的事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过设置平滑周期,对这种事件的生成进行压缩。(2)事件根源分析:通常情况下,在生成的众多单点事件中,往往是由其中的某几个根源事件导致的,根据单点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被管对象之间的物理拓扑关系,依次递归查找,根节点对应的事件,即为根源事件。(3)事件分级:报警事件级别分四级普通事件:需要养护人员关注,事件作用一般为预防提醒非关键设备某些指标工作异常,但设备还能工作,不影响其他设备。警告事件:需要设备管理员和养护人员关注,事件作用一般为提醒非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但不影响其他设备。严重事件:需要值班员关注,告知设备管理员。事件作用一般为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影响分系统内局部设备。致命事件:需要值班员关注,及时电话通知设备管理员和养护人员。事件作用一般为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影响全局设备或全系统正常运行。智能报警分析应用场景示例,如图(4)所示。

4运维管理应用

运维管理应用主要实现日常监控、日常养护、应急保障、资源管理、生命周期管理和业务报表分析统计等功能。(1)日常监控:通过机房模拟图、二维或三维地图监控外场设备,以列表和图表的形式展示设备运行的实时信息,报警事件产生,自动定位故障设备,按照报警级别,启动关联预案,监控人员按照预案处置。如图(5)所示。(2)日常养护:日常养护工作通常有设备定期巡检、临时故障维修、抢修,养护中要遵循养护制度,养护过程需要规范,设计了养护流程管理。它支持多岗位跨网络协同工作流程化管理,包括故障报修登记、故障签发管理、任务签收管理、维修结果登记、维修结果审核、搁置列表管理和归档列表管理等。如图(6)所示。为养护更加便捷和使用系统更方便,引入了手持终端。如图(7)所示。图(7)(3)应急保障:在突发重大事故或灾害的情况下,保障各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应急保障手段,系统提供一些辅助,主要有各类灾害事故预案模型演练、培训,应急设施资源的查询,预案相关人员组织。如图(8)所示。(4)资源管理:基于自主开发的GIS支撑管理平台和Flex机房管理功能对内外场设备位置、端口、接线等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协同维护管理。(5)生命周期管理:对设备安装、建设交付使用、每次维护、到最终报废进行全生命周期过程记录和管理。(6)业务报表:对系统资源情况、设备资产保值、监控设备性能、设备故障、养护记录数据、各职责岗位绩效考核、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5系统评价分析

系统相关的用户大致分为三类:投资方、运营管理方、养护公司。三者都有对使用该系统期望和诉求。投资方的诉求:建设这套系统后,今后的运维养护能否更省钱,能否为运维养护提供长久支持;运营管理方的诉求:养护效率、质量、养护水平得到提高,人均台班费用得到控制,自身的管理改进和提高,运营管理取得的成绩可以量化,能更好的为业务部门提供系统保障;养护公司的诉求:能更省时省力的完成工作,能更好的响应运营方的要求。针对这些诉求,结合运维的信息,制定了对应的评价指标,指标从三个方面回答用户的诉求:资金成本、运维服务水平、系统健康水平。(1)资金成本=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节省的设备成本,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核心指标是人均的费效比和设备养护率。设备养护率随着养护的年限逐年增长,可以根据实际设备使用环境,同行业水平,结合系统记录的养护记录制定,一般第一年0.4,保修期内,每年增长0.1,过保修期每年增长0.2,以3年保修期计算,到第5年设备养护率达到1,这意味着过保的设备5年后的养护频率要大于1。人均的费效比=人工总花费/(人均出工时间×养护团队人数)。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今年的人均费效比-上年人均费效比)×(今年设备养护率/上年设备养护率)×上年人工总花费。节省的设备成本的核心指标是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和当年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和it设备折旧值制定,it设备一年质保,5年报废,一般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为:设备采购价格×0.2。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是指设备过保后,维修的备件花费。节省的设备成本的公式:Σ(单个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当年单个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2)运维服务水平=运维管理绩效×50%+养护服务水平×50%,运维管理绩效的核心指标是养护任务的完成率;养护服务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养护任务质量平均得分、养护任务规定时间完成率和养护培训成绩。养护任务质量得分最高不超过100分,每次养护任务由审核人员根据养护制度要求和养护结果综合评分。养护培训成绩由运营公司组织养护人员学习和考试评分。运维管理绩效=养护任务的完成率×100。养护服务水平=养护任务质量平均得分×40%+养护任务规定时间完成率×100×40%+养护培训成绩×20%。(3)系统健康水平=设备总完好率×100,设备总完好率是指所有设备完好工作时间的比率。设备总完好率=Σ(单个设备实际完好工作时间/单个设备理论要求完好工作时间)。评价的指标结果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表现,如图(9)所示。

系统项目实施效果

(1)使用这套系统后,可量化从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养护成本、养护运营绩效、系统运行稳定等多方面带来的改变。(2)通过设定指标,从管理绩效、成本核算等方面量化考核运营公司。(3)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设施质量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对设施资产进行了优化配置。(4)以规范的方式管理养护数据,在管理过程中能方便的统计分析系统的不稳定点,排查系统隐患,保障系统运行稳定。(5)综合的智能报警,提高了故障排查效率;报警预案、报警联动,加快了故障的响应速度。(6)强化了养护制度的管理,对养护安全、养护纪律起到规范、督导作用。(7)应急抢修的管理、手持设备应用、各种应急养护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为应急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8)手持终端设备的应用,使得养护全过程信息直达、高效、迅速,系统提供更有力信息支持。(9)规范的管理养护数据、落实养护制度、养护应急预案的培训等,使得养护知识、养护经验共享,提高养护服务水平。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多年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做好相应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查找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配合与组织协调。目前信息系统项目大部分都采用数据库加前台显现(B/S或C/S)结构的方式。很多信息系统项目都涉及到服务器、小型机、数据库、网络及中间件、应用业务等诸多方面。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如何协调好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查找问题,对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提出要求,比如用户反应某信息系统运行较慢,可能的会有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系统本身等方面原因,要快速排除故障,需要协调好相关技术人员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可能涉及到多业务部门的情况,比如车号识别ATIS系统涉及到:车辆、车务、通信、调度、信息等业务部门,快速排除故障,解决相关问题,需要运维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部门内部的纵向协调和不同业务处室之间的横向协调。

二是加强运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一线运维人员的作用,提高业务技能,调动积极性。信息系统的运维离不开一线人员的工作,特别是站段相关人员,他们直接面对生产,是相关信息系统的直接监控者和问题的第一处理者。铁路部门一直以来站段信息维护人员普遍收入相对较低,对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相对不高,站段一线运维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相对偏低。平时信息系统在运行稳定时,运维工作相对轻松,同时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给人的印象是运维工作不太重要,受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调动一线运维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适时的排查隐患、即时的故障处理与反馈很有必要。相关的业务领导部门可以每年定期举办相应的培训或相关的研讨班,大家交流自己的工作心得,共同提高。对于共性问题,比如服务器、小型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和中间件以及安上海铁道科技2013年第2期铁道集锦106全管理等,举办专题的培训班。相关信息系统的管理者要完善技术沟通的渠道,要让运维人员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建立问题处理知识库,提高运维效率。

三是重视机房环境建设,做好机房基础设施。多年的信息系统项目运行的实践表明,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故障大部分都与机房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机房环境,包括机房电源及UPS、地线、制冷、防雷设施等。良好的机房环境是服务器、小型机和路由器、交换机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个基本条件出现问题,必定影响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营,即便是再高深的软件专家也无能为力。在这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机房零地电压偏高,达不到机器需求;有的信息系统机房只有一路电源,无两路电源;UPS常时间没做过充放电;无空调等制冷设施;雷击高发区的机房相应的防雷设施不到位等。因此,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系统机房,要加强机房环境设施的建设,平时对口部门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只有基础工作做得好了,才能谈得上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行。

四是做好备份应急和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备份系统能真正发挥作用。要保持好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行,平时须对系统项目做好备份,并且要尽可能做到备用的东西处于可用的状态。比如双机cluster,要保证在用的主机一旦出现故障时,备用机器能正常接管,保持信息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在保持好机房环境的情况下,信息系统项目发生的其它硬件故障大多数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信息系统项目的不间断运行,必须要使备份能尽快顶替上去,因此平时对备份系统的检查就很重要。如果是冷备,还必须要保证备份机器上的应用软件版本与主用的一致。对于相对重要的信息系统项目,在系统运行相当一段时间以后和重要的时间节点前,可组织相应的切换演练。适时重启服务器,可解除软件可能产生的系统死锁,释放相应的系统资源,同时也检查了备用机器的接管状态。对于比较重要的、不能间断运行的信息系统项目,例如客运售票系统等,要做好相应的灾备建设。六是完善监控手段,建立科学的快速反应体系。信息系统运营项目的监控不能完全依赖人力。大多数运维人员都遇到过夜间或周末必须赶到机房处理故障的尴尬情况或是重要的节假日,不能离开市区等要求。为把故障出现时的“救火”变成平时的“防火”,相关的信息系统项目可以参考引入自动检测,例如网络设施可以通过SNMP协议检测到网络的状态,以此判断网络通断。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亦可以相关的日志检查有没有报错。如果有异常,及时给相关人员发出提示。可考虑引入短信或电话自动转发机制。一旦出现异常,自动把相关的短信内容等转发到相关负责人的手机上,增强运维系统的响应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软件检测信息系统的运行,是要牺牲相关系统的部分运行效率为代价的。同时运维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相关技术负责人的响应。对于应急故障的处理,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故障的配合检查,在追究故障原因的同时合理安排相关技术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培训,故障的处理以尽快恢复生产为第一要务。重要的信息系统机房可以考虑引入互联网接入铁路网的联入方式,加快故障的响应处理时间。借助于建立的知识库和完善的检测手段,建立科学的快速综合反应体系。

2结束语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国际高铁人才协同培育的必要性

1协同培育切合高职学校的实际

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建设与运维人才的协同培养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这在当前国际高速铁路工程的发展中,结合人才的实际培养和需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铁路教学采用合作训练,实现创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1]。铁路专业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实现工学结合,加强学科建设。

2协同培育可以推动教学改革

协同培育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将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工程建设和运维的许多理论基础是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知识的传授效果,又要起到教学的作用[2]。协同培育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跟当下的高职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整体方向高度契合,而这也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协同培育创建了真实的场景,借助实际项目来完成实践,可以保证教学的效果。

3协同培育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协同培育,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协同培育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前学生在工程建设和运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旦感到“没有意义”,就会听起来“索然无味”。与说理教学不同,协同培育是基于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对知识的获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帮助。协同培育应用于教学将项目的完成效果与技能提升作为目标,学生的学习借助实际项目的完成,可以融入多方面的知识,实现了“做中学”,具有“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3]。

二、铁路专业中协同培育的运用方式

1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

实施协同培训教学时要将教师的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自身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及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过程要结合工程建设和运维的要求、难点和重点,以及相应具有专业代表性的实践项目。铁路专业的很多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协同培育,教师就要认真考虑以怎样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实践能力得到练习和理解。此外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工程建设与运维技术的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高铁的发展异常迅速,轨交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的高铁“走出去”变的更加困难,因此培养高质素的复合型轨道交通人才已迫在眉睫[3]。

2实践条件下的保证

工程建设与运维实施协同培育进行教学需要有实训条件的保障。实训教学要与工程建设和运维课程相结合,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训室,使学生能够在实训项目中完成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想要充分发挥出校企联合培养的教育优势,就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改变,可以与铁路建设企业联合开展实训课程教学。在企业,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实训课程内容学习,获得专业的实践技能,还可以成为企业的储备人才。实训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实训教学改革在专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高铁人才协同培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高职教学要转变原有的观念

高职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注重与实践结合,科学设计与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科学发展,将协同培育的特色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高职院校的改革要将重点放在实践上,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国际项目管理有更多认识,了解国际商务规则,掌握国际行业规范,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4]。

2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要注重全面性。教学内容应明确学生通过协同培养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根据工程建设与运维的发展,适当添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设计教学的比重,在实际项目中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锻炼。此外,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的实施也要注重科学性以及强化专业知识的教育体系。协同培育的运用要有“能力标准”的概念。协同培育机制可以促进校企双方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实现互利共赢,优势明显。

四、国际高铁人才协同培育的具体实践

1专业教学与国际高速铁路建设相对接

校企双方应在实际交流的基础上,就国际高速铁路企业对工程建设和运维岗位需要的人才类型、技术技能和岗位责任等进行研讨,让学校了解当前国际高速铁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如国际高铁建设需要国际项目建设和运维的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方法和跨文化知识。学校应注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国际思维的教师,学校根据人才需求标准对接专业技术教学,必要时按工程建设和运维等技术性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为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国际商务和跨文化交流等课程,以匹配岗位实际需求。借助专业教学与国际高速铁路工程建设要求标准对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轨道交通的当下教育形势越来越注重培育国际化的高技术轨道交通建设技术人才,并且要将这些人才培养成可移动性的国际性高技术人才,可以服务于“一带一路”沿途中的不同国家与地区,同时也能够满足现代化职业教育建设的内在需求[5]。

2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合作教学

针对协同培育,可以建立校企互聘、合作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双方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临时岗位培训,通过向企业员工学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企业技术人员被聘为学校兼职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实操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工程建设和运维的过程、具体岗位的职责要求、专业技术的应用、岗位的资质标准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协同培育方面,双方相互合作,以提高专业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想要培养出能够与我国铁路海外建设相匹配的本土专业化的人才,就需要以课程开发、教师共享、学生培训、技术服务“四位一体”为基础,注重全面发展。

3校企共享资源,互惠共赢

协同培育共同制定铁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共享相关资源。学校的主要资源是实训场地和教师。双方合作在校内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供空间和师资,而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等投资支持。双方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实践,并进一步完善教学,教师也可在共享模式中利用技术资源提升自身实训教学技能;而企业在协同培育实训课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互利共赢的效果。“以人为本”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迈出的第一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际高铁工程项目复合型人才可以让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中华文化,建设人才沟通与培养的平台,获取周边国家的认可,吸纳足够的青年技术人才和学生来华学习交流,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6]。

4校企采取订单合作,工学结合教学

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订单合作模式。例如,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工程建设和运维的具体需求和发展方向,设立工程建设和运维专业班,共同研讨班培计划。订单合作使得工程建设和运维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对学生工程建设和运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然后到企业实践。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工程建设和运维教学和技术辅导。学生可以在企业的订单模式中,边学习理论知识,边体验工程施工和运维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更深刻地了解如隧道、桥梁、涵洞、路基等项目的施工过程,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在学校所学的概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结语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油田钻井企业属于综合性的大型国有企业,这种企业具有庞大的组织结构、多层面的人员队伍、以及复杂的业务种类、流程和关系。围绕企业的主营业务开发和部署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系统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包括经营管理系统、财物管理系统、OA协同工作系统、各类生产监控与决策系统、各种数据研究与分析系统等。这些软件系统在培训、实施、运维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增加了软件系统建设与使用的经济、人力成本,降低了软件系统应有的使用效果及效率。主要问题如下:

(1)资源投入较大:信息系统在培训、实施、运维、使用过程中需要得到建设单位及外协软件单位的大力支持,这包括人员投入、资金投入,如培训讲师、参与培训人员、培训场地、培训费用、误工费用等。这些投入给建设单位和外协软件单位都造成了巨大人员开销和经济负担。

(2)用户群体庞大:信息系统覆盖的业务越多、对应的业务人员也就越多,建设单位及外协软件单位组织进行群体式教学培训的难度也就越大,软件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就越大。

(3)岗位变动频繁:油田钻井企业存在人员频繁调岗变动的情况,如井队技术员会有频繁的调岗,此时需要给新入职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时间、地点等工作生产环境及经济因素的限制,外协软件单位及油田钻井公司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培训。

(4)传统培训效率低:以往采用的基层单位老技术员培训新技术员的方式达不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而且可能存在由于该基层单位没有老技术员,新人得不到有效的系统培训的情况。培训缺失问题:企业中存在着许多的未经过系统化培训的软件操作人员,由于对系统及操作规范的不熟悉造成诸多的不会操作、误操作、输入数据错误等问题,既延误了工作,又给外协软件单位带来了大量的维护工作,给建设单位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5)后期投入较少:国有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建设缺乏认识和资金投入,系统上线后的运维投入比较少或没有,致使外协软件单位在系统上线后的运维工作中投入也比较少,存在运维滞后、运维断档或无运维的情况,造成软件系统运行不畅,建设初衷无法实现的情况。

(6)维护成本增加:对软件的不合理使用及部分软件升级后的培训不及时增加了软件的维护成本。其维护成本比大型软件平均成本(是开发成本的4倍左右)还高1倍。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进程,形成信息化建设的高级投入、初级使用、低级效率的非正常状况。就好比高铁的装备,汽车的驾驶水平,电动三轮车的效率。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

二、油田钻井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

通过对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究,如:自主学习模式、自学为主辅以辅导的模式、面授教学与自学结合的模式、脱产面授学习模式、自导学习模式、个性化远程教育模式、卫星电视远程教育模式、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有线电视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一对一数字化教育模式、多元学习模式。综合各教育模式的优点,针对企业待培训人员为在职成人,具有大、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等特点。本文提出了“群体面授为辅,个性自导远程学习为主”的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理念为:以人为本;实践、务实和创新;自导、自主、终身学习。

(一)群体式面授教育培训模式

1.抽样研究与培训内容软件项目在正式上线前要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小范围的试运行测试阶段,在该阶段中,我们一般会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基层生产单位若干个跟踪运行的全过程,这样对教育培训的益处有:一是通过实际真实的用户了解其对新投入的应用软件系统的使用感受、需要学习的操作难点、要点、技巧、方式和注意事项等;二是通过观察、询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用户的疑问、操作习惯;三是利用小范围的试运行,实现教育培训问题的抽样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合、聚类分析,为面授培训的内容及方式提供依据。

2.312讲练一体、重实践、视差异、激励型面授模式人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进化和发展的,人们喜欢向别人学习,这种渴望从婴儿时期直至成年,面授是一种传统的向学习者提供向他人学习的方式。在信息数字化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TV、In-ternet、手机等提供的各种数字媒体学习,但是面授以其具有人情味、适合人类本性的学习方式仍有独特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面授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态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即在面授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培训师能够通过观察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偏好、人格特质和学习特征,来调整培训方式以迎合学员的需求,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充分挖掘出学习者对所学领域的渴望,更大程度上保证培训质量。因此,群体面授培训是众多培训模式中的首选。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在职成人,他们有学习时间不连续、遗忘速度快、目的性强、趣味性强等特点。据此,本文提出大、中型综合性企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中的群体面授为312讲练一体、重实践、视差异加激励式。其内容为:

(1)培训每3小时为一单元。培训师讲解1小时,学员上机练习2小时。学员70%的时间依据培训师设计的具体题目练习,30%为自主学习时间,学员练习,包括自拟题目练习时培训师全程解答学员的提问。

(2)培训内容注重实际性、可操作性。主要是帮助学员梳理软件系统的架构、功能模块、程序流程、主要操作等。其余相关具体细节问题,放在远程教育培训运维服务平台中去讲解,达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让学员在实践和比较中去学习。

(3)正视差异,采用适当的方法教学。培训中要适当地考虑受训员工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和教育层次、不同职位等级、不同岗位类别员工,其喜欢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培训师可采用多种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讲练式、研讨式、案例式等组织面授导学,充分发挥面授过程中师生的交互功能,及时解答学员问题并告知学员在日常软件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问题需从哪几个方向入手自导解决。激发和促进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以提高面授效率。

(4)激励式。培训过程中经常表扬和鼓励学员,课题由浅入深,设法消除学员的为难和挫折情绪,增强其自信和成功感。

(二)个性自导远程学习培训模式

群体式面授培训模式为学员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指引了路线,但并不是终结。试图通过若干个面授培训单元掌握所需系统的所有功能是不现实的,对于企业更是如此。主要原因有三:群体面授覆盖小于等于30%;群体式面授培训时间短、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进度不一致现象严重;群体式面授培训组织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和精力。

1.个性自导远程学习

“个性自导远程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导,自身探索和同伴交流、讨论进行的交互式的主动学习。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灌输式的学习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课程及其他网络资源进行按需学习的过程。远程教育开放式学习平台直接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服务的模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推进学生实现个性化自导学习。

2.个性自导学习网络教学体系

本文提出的个性化自导网络教学体系以学习者为本,构建利于个性化学习的环境,提供了自导、自主化的学习活动,具有交互学习的功能,

(1)个性特征采集与分析。每个学习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时都是以自身特征和学习特征为基础。这些特征影响着资源的选择,学习的计划及进度等。对这些特征的采集分析有益于整个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

(2)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对于个性化自导学习我们要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者个性特征的不同,我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及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每个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分析,结合自适应性学习系统,将学习者归为不同的分类,系统自动给出学习建议及学习策略。

(3)自导自主学习活动。以个性特征、个性化学习环境为基础,自导、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4)交互学习平台。在自导、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交互的重要性,多沟通、多交流才能有效地保证学习的进度及正确性。

3.“个性自导远程学习”教学平台设计理念

(1)学生的自导、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导学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远程教育的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必须调动和依靠学生个性化自导学习,才能保证远程教育质量。一方面远程教育要求教师要变“教为导”,通过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要变“受教为自导学习”,要从被灌输知识,转向注重自导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师生双方都需要转变教育理念,纠正和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确保远程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远程教学目标。

(2)网上教学资源应突出重点、难点、精炼,避免多而杂;要适当增加自学用的素材,增加实际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究式学习,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导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具有交互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根据教学进度及需要,及时更新,修正网络教学资源。

(3)为达到“所用即所现”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不同,提供给学习者所需的学习资源。例如,针对学习者的岗位角色,所在的业务部门,个性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过程,跟踪采集详细、精确的学习行为数据,包括统计适合该岗位的资料、视频分类、看视频的时长及看视频的时间段、哪些教育资源属于特定的业务部门,还可以统计学习者在测验中的通过率和准确率、学习者在互动专区的发帖数量和质量等,传统实体课堂中是很难精确采集到这样的数据,还可以包括学习速度、领悟能力、与其他学习者的互动与合作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结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更加全面地评估学习者。教师可以通过对以上过程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学习者特征,对学习者进行分类,预测学习者接下来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达到以往实体课堂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对学习行为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基础上,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向学习者推荐下一步的学习策略。

三、应用效果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型企业;设备;全寿期;管理体系;建设

1引言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是安全环保与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降本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现代化程度与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某大型企业生产模式复杂,兼有流程型和离散型特点;涉及业务面广,涉及工程项目、科研管理、生产运行等;经营时间较长、设备种类繁杂,包括各种类型的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且设备技术水平呈新旧共存状态;设备数量巨大,通常高达几十万台/套;设备较为分散,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每年设备维护与投入费用巨大。鉴于上述特点,针对该大型企业,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设备管理模式,确保方针目标明确、指标体系健全、前期规划科学、初期运行规范、运维管理精细、后期管理到位的设备全寿期管理体系,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完整的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设备制度及标准体系不完整

设备管理意识较弱,设备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内各生产单位的设备管理主要集中在运行、维修与台账管理。存在重生产、轻设备,重检修、轻预防检查及维护保养的现象,对于设备全寿期的规划论证、维保标准化、维修技术提升、故障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系统策划和持续提升不足,设备管理水平主要依靠“人治”,企业整体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方向不明确。

2.2设备管理绩效指标不健全

企业原设备管理好坏主要由设备完好率、生产线故障停机率体现,但该指标仅反映统计时段的设备好坏状态,在设备的劣化管理、故障管理、维修计划管理、备品备件管理、设备投入/产出比等缺少绩效衡量指标。导致对于设备管理水平的测量与评判缺少量化指标。

2.3设备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设备现场管理职责主要集中在车间设备员,现场与设备相关的任务(除维修外),主要由设备员承担,同时设备员承担报表、统计等工作。对设备本身存在的劣化、微缺陷甚至故障问题等缺乏负责机制,导致设备现场管理职责不清晰。另外,在设备选型与采购阶段、安装及性能验证阶段、验收阶段等关键环节中设备管理责任未落实,或者少数人负责所有安装阶段的设备管理,其职责落实不尽合理。导致前期管理的若干关键信息丢失或未有效管理,给后续接产运行、维护和检修等带来诸多问题。

2.4预防性维修机制缺失

主要沿用“基于时间的计划性维修”和“事后维修”的被动式管理模式,在维修策略分析与选择、预防性维修标准、维修数据库等方面存在缺失。导致预防性检维修水平停滞不前,导致设备劣化和缺陷难以管控、非计划停机与抢修问题难以有效改善。

2.5设备运维维护执行标准不完善

设备运维阶段的清洁、点检、润滑、维护、故障管理等各阶段的执行标准不完善,主要靠巡视检查等方法完成设备日常问题发现与查找,导致现场设备状态改善效果不显著。

3设备全寿期管理体系建设与优化

3.1建设思路

针对原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特点,结合公司设备管理实际,坚持系统思维,以保障核安全、促进生产发展、提升设备状态为根本目标,以“压实全员责任、优化管理机制、坚持技术创新、强化预防管控、突出综合效益”为方针,以提升设备可靠性为核心,提炼公司设备管理优秀经验,借鉴先进理论与成果,建设推广设备全寿期管理新体系,持续推动设备管理提质增效。

3.2坚持系统思维,明确体系建立原则与方针

3.2.1闭环管理原则设备管理体系采用PDCA和NDCA交替执行、螺旋提升模式。3.2.2全寿期价值管理原则。结合设备前期管理、初期管理、运维期管理、后期管理全过程,对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分析计算,借助量化值进行设备价值评估,实现设备全寿期收益最大化。3.2.3分类分级管理原则。为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能,有效解决制约设备管理的重点业务与关键环节,公司设备管理采用分类分级原则。在设备管理全寿期的管理资源、技术支持与经济保障,均优先保证关键重点设备及制约生产运行的一般设备。3.2.4确定管理方针,明确管理提升方向。设备管理方针反映了本公司的设备管理理念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的方向,结合当前设备管理存在短板,以管理为手段、技术为基础、经济效益为导向,确定方针如下。压实全员责任:明确并落实设备管理各阶段、各环节、各层级职责与具体任务,厚植全员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机制:建立并优化设备全寿期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设备全过程规范管理与高效管理。坚持技术创新: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持续提升设备技术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强化预防管控:通过管理创新与技术革新,提升设备故障预防与预测能力,持续提升设备可靠性。突出综合效益:坚持系统思维,以设备全寿期产出与投入为抓手,突出设备管理综合效益(安全、质量、经济)评价与改进。

3.3确立三级指标,量化管理绩效

为充分发挥指标引导、差距展现、行动纠偏、评价考核作用,激发设备责任单位主动思考、积极求变的内生动力,根据方针制定设备管理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反映公司设备管理整体绩效。主要包含设备管理的安全指标、质量指标、生产指标、经济指标。可包含单位设备资产利润、单位产值维修费、单位利润维修费、单位资产维修费、固定资产利用率、人时劳动产出率等。二级指标反映公司所属各单位的设备管理绩效,是一级指标的分解细化。主要包含设备的综合效率、完好指标、经济指标。可包含设备可动率、产品合格率、维修费用、备件周转率、准时达产率、数据指标数字化率等。三级指标反映各生产线/系统的设备运行与管理绩效,是二级指标的分解细化。主要包含设备的运行、保养、维修、机长制落实指标。可包括故障停机时间、故障频次、备件耗用、安全附件完好率、设备精度达标率、维修计划完成率等。

3.4多措并举,压实现场管理责任

3.4.1建立各阶段机长责任清单。根据前期规划与选型、采购与监造、安装与性能验证、终验收与移交等4大阶段,明确前期管理各阶段每台(套)设备的责任人、责任清单、绩效考核标准。并作为最终设备移交生产运行的必备验收资料,确保设备前期信息顺畅移交至运行阶段。根据设备初期运行阶段的各环节,明确设备基础信息、分类分级管理、编码管理、档案管理中机长的职责与具体任务清单。根据设备运维阶段的使用与维护、状态监测管理、定期试验管理、故障管理、备品备件、日常检维修、大修管理过程中的机长职责与具体任务清单。根据设备后期管理中的报废、更新与改造要求,明确机长的职责与具体任务清单。3.4.2确保机长责、权、利对等。结合全寿期各阶段管理要求,制定机长责、权、利清单与激励考核机制,尽可能保障机长在设备全寿期管理各阶段责任、权利、利益相匹配,保证设备现场管理责任清晰、任务明确、标准完善、相应及时、评价客观、激励到位。3.4.3坚持周例会自查,夯实现场自主改善。组织各单位按照推行计划与考核标准,逐级分解制定分公司、车间、小组的滚动计划,并落实反馈。各班组以OPL单点课为抓手,加强小组全员维护知识学习、深化设备基本知识培训,固化设备清扫、点检、操作及维保标准。3.4.4成果展示、推广学习、改善提升。各单位推进组落实监督指导职责,培育一批理念贯彻落实较好、学习氛围浓厚、主动创新成果显著的单位与个人,总结提炼可借鉴、可复制的优秀成果。各单位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和学习,取长补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全员生产维护体系建设出实效。将自主维护理念和要求,贯彻落实到每一处生产现场、每一台生产设备、每一位生产员工。

3.5健全预防性维修管理标准与技术标准,强化预维管理标准化

结合设备分类分级,收集设备故障信息,对设备故障特征及起因归类,制定“故障起因-影响严重度-维修策略”标准。对于重复性故障采取升级改造;周期性故障采取定期维修;失误性故障采取防错纠错技术改造;周期性故障采取定期维修;不定期故障采取状态维修。结合设备状态检测与趋势分析,采取故障前干预措施,推动“被动维修”向“主动维修”转变。为有效指导预防性检维修任务的策划、实施和验收,贯彻标准化管理理念,组织制定预防性检维修大纲、设备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设备检维修规程。其中预防性检维修大纲是以生产线为单位,明确需开展预维设备、预防性维修项目、周期及具体执行文件,是策划预防性维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设备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是针对具体设备操作、点检、润滑、日常维护保养、定期维护保养作业程序、工作标准等的技术文件。设备检维修规程是针对具体设备检维修项目、检维修准备(含人员、备件材料、工器具、作业许可等)、检维修操作步骤及质量控制要求、验收程序及标准、现场管理等检维修作业过程与技术要求的文件。

3.6完善设备运维标准,确保运维有章可依

组织开展生产现场六源查找,清查和改善3000余项设备劣化和微缺陷,固化现场优秀案例和良好实践270余项,汇总编制《六源改善指导手册》,有效指导机长科学开展设备缺陷查找与日常管理。组织开展设备弱点部位分析与故障分析,细化运维工作标准,组织各单位完成1030份设备5类标准(点检、润滑、保养、故障、维修)编制、验证和审定,提高设备运维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为机长责任制的落实提供执行标准。组织各单位开展设备运维管理“金牛奖”与“蜗牛奖”评比,表彰先进、警策后进效果,进一步激发比、学、赶、超氛围。组织设备研讨沙龙活动,针对当前设备管理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讨论与思想碰撞,推动了设备标准化体系建设。

4结语

随着企业经营模式变化,互联网+、智能工厂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企业设备管理体系与模式,也应不断更新、创造。企业最高管理者及广大设备管理人员应在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企业设备管理良好实践和经验教训,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原则,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设备全寿期标准化管理体系,从而推动企业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GB14885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3]李葆文.与工厂经理谈谈设备管理创新认知(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4]胡忆沩,刘欣中等.设备管理与维修.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