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维项目总结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精选

运维项目总结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1篇

多年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做好相应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查找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配合与组织协调。目前信息系统项目大部分都采用数据库加前台显现(B/S或C/S)结构的方式。很多信息系统项目都涉及到服务器、小型机、数据库、网络及中间件、应用业务等诸多方面。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如何协调好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查找问题,对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提出要求,比如用户反应某信息系统运行较慢,可能的会有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系统本身等方面原因,要快速排除故障,需要协调好相关技术人员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可能涉及到多业务部门的情况,比如车号识别ATIS系统涉及到:车辆、车务、通信、调度、信息等业务部门,快速排除故障,解决相关问题,需要运维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部门内部的纵向协调和不同业务处室之间的横向协调。

二是加强运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一线运维人员的作用,提高业务技能,调动积极性。信息系统的运维离不开一线人员的工作,特别是站段相关人员,他们直接面对生产,是相关信息系统的直接监控者和问题的第一处理者。铁路部门一直以来站段信息维护人员普遍收入相对较低,对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相对不高,站段一线运维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相对偏低。平时信息系统在运行稳定时,运维工作相对轻松,同时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给人的印象是运维工作不太重要,受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调动一线运维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适时的排查隐患、即时的故障处理与反馈很有必要。相关的业务领导部门可以每年定期举办相应的培训或相关的研讨班,大家交流自己的工作心得,共同提高。对于共性问题,比如服务器、小型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和中间件以及安上海铁道科技2013年第2期铁道集锦106全管理等,举办专题的培训班。相关信息系统的管理者要完善技术沟通的渠道,要让运维人员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建立问题处理知识库,提高运维效率。

三是重视机房环境建设,做好机房基础设施。多年的信息系统项目运行的实践表明,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故障大部分都与机房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机房环境,包括机房电源及UPS、地线、制冷、防雷设施等。良好的机房环境是服务器、小型机和路由器、交换机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个基本条件出现问题,必定影响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营,即便是再高深的软件专家也无能为力。在这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机房零地电压偏高,达不到机器需求;有的信息系统机房只有一路电源,无两路电源;UPS常时间没做过充放电;无空调等制冷设施;雷击高发区的机房相应的防雷设施不到位等。因此,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系统机房,要加强机房环境设施的建设,平时对口部门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只有基础工作做得好了,才能谈得上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行。

四是做好备份应急和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备份系统能真正发挥作用。要保持好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行,平时须对系统项目做好备份,并且要尽可能做到备用的东西处于可用的状态。比如双机cluster,要保证在用的主机一旦出现故障时,备用机器能正常接管,保持信息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在保持好机房环境的情况下,信息系统项目发生的其它硬件故障大多数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信息系统项目的不间断运行,必须要使备份能尽快顶替上去,因此平时对备份系统的检查就很重要。如果是冷备,还必须要保证备份机器上的应用软件版本与主用的一致。对于相对重要的信息系统项目,在系统运行相当一段时间以后和重要的时间节点前,可组织相应的切换演练。适时重启服务器,可解除软件可能产生的系统死锁,释放相应的系统资源,同时也检查了备用机器的接管状态。对于比较重要的、不能间断运行的信息系统项目,例如客运售票系统等,要做好相应的灾备建设。六是完善监控手段,建立科学的快速反应体系。信息系统运营项目的监控不能完全依赖人力。大多数运维人员都遇到过夜间或周末必须赶到机房处理故障的尴尬情况或是重要的节假日,不能离开市区等要求。为把故障出现时的“救火”变成平时的“防火”,相关的信息系统项目可以参考引入自动检测,例如网络设施可以通过SNMP协议检测到网络的状态,以此判断网络通断。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亦可以相关的日志检查有没有报错。如果有异常,及时给相关人员发出提示。可考虑引入短信或电话自动转发机制。一旦出现异常,自动把相关的短信内容等转发到相关负责人的手机上,增强运维系统的响应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软件检测信息系统的运行,是要牺牲相关系统的部分运行效率为代价的。同时运维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相关技术负责人的响应。对于应急故障的处理,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故障的配合检查,在追究故障原因的同时合理安排相关技术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培训,故障的处理以尽快恢复生产为第一要务。重要的信息系统机房可以考虑引入互联网接入铁路网的联入方式,加快故障的响应处理时间。借助于建立的知识库和完善的检测手段,建立科学的快速综合反应体系。

2结束语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2篇

一、国际高铁人才协同培育的必要性

1协同培育切合高职学校的实际

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建设与运维人才的协同培养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这在当前国际高速铁路工程的发展中,结合人才的实际培养和需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铁路教学采用合作训练,实现创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1]。铁路专业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实现工学结合,加强学科建设。

2协同培育可以推动教学改革

协同培育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将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工程建设和运维的许多理论基础是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知识的传授效果,又要起到教学的作用[2]。协同培育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跟当下的高职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整体方向高度契合,而这也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协同培育创建了真实的场景,借助实际项目来完成实践,可以保证教学的效果。

3协同培育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协同培育,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协同培育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前学生在工程建设和运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旦感到“没有意义”,就会听起来“索然无味”。与说理教学不同,协同培育是基于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对知识的获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帮助。协同培育应用于教学将项目的完成效果与技能提升作为目标,学生的学习借助实际项目的完成,可以融入多方面的知识,实现了“做中学”,具有“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3]。

二、铁路专业中协同培育的运用方式

1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

实施协同培训教学时要将教师的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自身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及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过程要结合工程建设和运维的要求、难点和重点,以及相应具有专业代表性的实践项目。铁路专业的很多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协同培育,教师就要认真考虑以怎样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实践能力得到练习和理解。此外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工程建设与运维技术的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高铁的发展异常迅速,轨交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的高铁“走出去”变的更加困难,因此培养高质素的复合型轨道交通人才已迫在眉睫[3]。

2实践条件下的保证

工程建设与运维实施协同培育进行教学需要有实训条件的保障。实训教学要与工程建设和运维课程相结合,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训室,使学生能够在实训项目中完成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想要充分发挥出校企联合培养的教育优势,就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改变,可以与铁路建设企业联合开展实训课程教学。在企业,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实训课程内容学习,获得专业的实践技能,还可以成为企业的储备人才。实训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实训教学改革在专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高铁人才协同培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高职教学要转变原有的观念

高职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注重与实践结合,科学设计与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科学发展,将协同培育的特色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高职院校的改革要将重点放在实践上,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国际项目管理有更多认识,了解国际商务规则,掌握国际行业规范,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4]。

2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要注重全面性。教学内容应明确学生通过协同培养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根据工程建设与运维的发展,适当添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设计教学的比重,在实际项目中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锻炼。此外,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的实施也要注重科学性以及强化专业知识的教育体系。协同培育的运用要有“能力标准”的概念。协同培育机制可以促进校企双方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实现互利共赢,优势明显。

四、国际高铁人才协同培育的具体实践

1专业教学与国际高速铁路建设相对接

校企双方应在实际交流的基础上,就国际高速铁路企业对工程建设和运维岗位需要的人才类型、技术技能和岗位责任等进行研讨,让学校了解当前国际高速铁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如国际高铁建设需要国际项目建设和运维的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方法和跨文化知识。学校应注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国际思维的教师,学校根据人才需求标准对接专业技术教学,必要时按工程建设和运维等技术性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为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国际商务和跨文化交流等课程,以匹配岗位实际需求。借助专业教学与国际高速铁路工程建设要求标准对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轨道交通的当下教育形势越来越注重培育国际化的高技术轨道交通建设技术人才,并且要将这些人才培养成可移动性的国际性高技术人才,可以服务于“一带一路”沿途中的不同国家与地区,同时也能够满足现代化职业教育建设的内在需求[5]。

2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合作教学

针对协同培育,可以建立校企互聘、合作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双方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临时岗位培训,通过向企业员工学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企业技术人员被聘为学校兼职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实操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工程建设和运维的过程、具体岗位的职责要求、专业技术的应用、岗位的资质标准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协同培育方面,双方相互合作,以提高专业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想要培养出能够与我国铁路海外建设相匹配的本土专业化的人才,就需要以课程开发、教师共享、学生培训、技术服务“四位一体”为基础,注重全面发展。

3校企共享资源,互惠共赢

协同培育共同制定铁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共享相关资源。学校的主要资源是实训场地和教师。双方合作在校内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供空间和师资,而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等投资支持。双方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实践,并进一步完善教学,教师也可在共享模式中利用技术资源提升自身实训教学技能;而企业在协同培育实训课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互利共赢的效果。“以人为本”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迈出的第一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际高铁工程项目复合型人才可以让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中华文化,建设人才沟通与培养的平台,获取周边国家的认可,吸纳足够的青年技术人才和学生来华学习交流,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6]。

4校企采取订单合作,工学结合教学

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订单合作模式。例如,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工程建设和运维的具体需求和发展方向,设立工程建设和运维专业班,共同研讨班培计划。订单合作使得工程建设和运维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对学生工程建设和运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然后到企业实践。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工程建设和运维教学和技术辅导。学生可以在企业的订单模式中,边学习理论知识,边体验工程施工和运维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更深刻地了解如隧道、桥梁、涵洞、路基等项目的施工过程,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在学校所学的概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结语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BIM技术;绿色建筑;运营阶段;运营效益

当代社会背景下,生态经济理念与绿色环保已深入人心,我国建筑领域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也发生很大变化,由此产生了绿色运营模式。对企业而言,采用环保和绿色运营的模式,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回报,同时也无经济负担,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技术并非绿色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其规模化的关键在于保障运营机制合理性,以此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目的。如今建筑领域把精力投入在大型项目建设,较少关注绿色建筑经营研究。但作为数字模型的BIM技术,凭借将建筑功能特性与物理特性相结合,以及依靠模拟能力与信息集成,实现了模型的深化发展与设计,广泛运用在当今的绿色建筑领域,体现绿色运营的环保、可持续特性。

1技术理论介绍

1.1BIM技术

BIM技术,实际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缩写,在20世纪70年代,该技术已经使用。从广义层面来看,BIM技术从技术、过程以及政策等角度出发,共同作用形成项目数据管理。从狭义角度来看,BIM技术将项目有关信息集成,以三维技术为支撑,构建数据模型,是数字化的功能特性、设施实体化表达。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高效性等优点。

1.2绿色建筑

近些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气候变化成为广受争议的话题。过度消耗能源,是二氧化碳大量出现的直接诱因[1]。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其建筑行业的能耗在全球能耗占比将近50%。依据我国的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数据可知,国内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能耗约为国内总能耗46.5%,并且这个比例仍旧在持续增加,这意味着我国因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唯有加强环境保护与建筑业能耗管理,我国才能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很多[2]。低能耗建筑指“气候环境与建筑周边空间使用拥有节能设计特点的材料与技术”,强调能源节约。低碳建筑指建筑材料与建筑施工节省能耗,控制并节省二氧化碳排放。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第一阶段是低能耗建筑,第二阶段是生态建筑,第三阶段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全寿命周期中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人们提供高效、适用、健康的空间,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运维管理

如今,国内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的建筑物大多已投入使用和运营。对建筑物的运营维护管理,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关注点。运维管理从传统的房屋管理发展而出,逐渐成为一种设施、人员与技术综合管理的科学技术。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的运维管理定义,与运维管理有着相似概念的是设施管理。物业管理指的是业主和其选择的物业管理部门,根据规定对房屋和各种配套场地、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与养护,同时还要对区域当中的环境卫生、秩序维护、车辆管理和园林绿化进行维护。物业管理,最重要的是确保设备与建筑的寿命延长[3]。进行管理时,需要区分设施与设备概念关系。其中设备指的是拥有实物形态与特定功能的装置。设施可以为满足特定需要而进行整体布置与空间安排。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设施强调的是空间设备联动性与布置,但就系统而言,设备管理是最基础的构成,设施管理指的是提升与整合系统。

2绿色建筑运维管理对BIM技术使用的现状

在运营环节,除了要考虑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时间问题,同时也要在运维管理中发挥载体作用。传统建筑的运维管理,尤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运维管理方案和目标进行调整。项目验收过程中,应规划设计环节,明确运维管理活动策略与目标。在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4]。绿色建筑运维管理,重心是系统运营,不同功能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内容侧重。第一,绿色住宅建筑运维管理,需要将重心放在环境服务与卫生服务,其运维环节BIM技术价值在于能耗、设备、资产、空间以及公共安全的管理。第二,绿色公共建筑运维管理时,其目标为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在对其进行物业管理时应依靠BIM技术集成化、精确性与信息化,让绿色公共建筑的运维获得强大动力。BIM技术具有节约资源的能力[5],通过BIM运维平台控制,利用模拟浇灌与洒水精确控制的技术手段,节约水资源;统一调控电梯系统、照明灯具、新风系统、空调机组,节约能源。使用此类办法,控制能源生产,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第三,在建筑运维管理中,BIM平台能简化物业管理流程,还可以控制物业的管理和运营成本。借助运维平台与监控的结合,可提高物业管理人员工作能力,避免漏报与瞒报,降低因安全隐患引起的巨大损失,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3综合效益的研究

3.1评价流程

对于绿色建筑的运营总额和效益使用BIM技术评价,有必要对BIM的价值点进行深入挖掘,确定绿色建筑运营环节中的BIM技术使用位置。还应创建科学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与指标权重。绿色建筑的运营期间,综合效益的评价为:一是使用文献资料整理和筛选指标,之后前往实地进行考察,约谈专家进行分析。二是创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研究评价方法。该过程使用了COWA算子与集对分析理论。三是分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创建评价模型。

3.2指标体系

3.2.1原则。绿色建筑在运营的时候,须将BIM技术用于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评价中,并对BIM创造效益进行区分,以判断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之间的关系。本文对BIM技术效益指标的选取,应将重心放在绿色建筑在运营时候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创建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创建指标中应考虑下述原则[6]。一是目的性原则。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创建,要明确指标体系目标、分解目标。紧密结合评价目标与指标体系,包括评价对象特点与内容,这样才能准确且真实地反映评价意图。二是全面性原则。应当创建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除了要考虑有着良好表现的一面之外,还要忽略相对较差的一面。尽可能全面考虑评价指标数量与结构完整性,绝不能用精简评价指标。三是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系统的创建,很难一步到位构成完美体系,应当以明确指标为前提,科学确定评价指标维度,确定所有维度内容,并需要不断延伸维度,提出细致、深入的指标内容。四是可操作性原则。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评价体系,才能有使用效果。这表明,所有指标体系内容都有可操作特点。评价指标需要拥有可行、切实的数据获取办法,以考虑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为前提。有些指标会陷入难以搜集数据的情况,这时候要用科学态度,寻找可行的估算指标方法,当然也可以选择替代性的指标。3.2.2构建思路。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在绿色建筑的运营期间确定BIM技术关键价值。归纳总结价值点以后,再确定综合框架。通过整理现有文献资料与成果,本文对BIM技术综合效益的划分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3个部分的效益。唯有延伸与拓展社会、经济与环境,才能够得到细致指标。在绿色建筑的运营时期,应采用综合效益的评价,合理使用BIM技术。社会效益方面。社会效益反映的是绿色建筑在运营时期对于BIM技术使用,包括带动社会发展、行业进步与使用安全的考虑。其不仅属于使用者和投资者,同时也是社会各种能源的收益。本文对BIM技术的研究,包括安全性、技术标准规范、评估认证、提升用户认知等内容,可以归纳为提高建筑物的生产安全性效益。经济效益方面。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运营环节展现出极大的价值,属于综合效益评价至关重要部分。经济效益并不是指绿色建筑在运维管理期间,使用BIM技术会拥有何种收益,而是指对设备管理、物业管理、资源节约等有关且可能会有经济效益的各种收益。以绿色建筑的运维管理特征考虑,本文经济效益指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节能、节水与成本控制。比如节能方面,可以通过BIM技术监测各种设备的能耗传感器数据情况,使用BIM云平台监管各种异常节点,完成绿色建筑运营节能控制目标。环境效益方面。在绿色建筑中环境效益属于核心内容,在BIM技术中属于重要手段。环境效益包括室内与室外两个部分。比如,室内环境是对空调、照明、声环境、温湿度的调整,让人们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3.2.3指标体系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原则以后,再通过细化不同维度的详细解释,就可以使用COWA算子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3.3确定COWA算子的指标权重

本文综合效益的评价一共有3个维度,下设大量二级目标,细化说明后得出32个三级指标。因为指标比较大,并且指标权重对后续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有较大影响,故当使用合理权重的处理方式。虽然有着层次分明的指标体系设置,但是常用层次的分析通常适合于指标数量不多的情况。熵值法常被用于有大量处理指标的情况,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不过权重的确定,一般要使用很多样本信息。而指标重要性的确定,则需要使用COWA算子就能解决指标数量多的问题,减轻个人偏好的不良影响。按照COWA算子处理方法,绿色建筑运营环节对于BIM技术的使用,其综合效益的指标权重应当用下述步骤进行计算。一是要确定权重数据表。邀请专家打分,得到原始的数据,之后根据分数大小进行排列,对数据进行编号。二是对加权向量进行计算。使用排列组合的办法,确定加权的向量。三是对绝对权重进行计算,并在最后对相对权重进行计算。

4费用效益的分析

4.1分析理论

该理论在项目评估、方案合理经济性的评价中比较常见,以合理配置资源角度考虑,研究方案外部效果,经济层面可行性与合理性是其考虑的唯一指标。需要考虑项目与方案的经济执行性,才能对费用效益的分析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分析费用效益,还可以用在不同项目的衡量与方案费用效益差额、费用差额的处理,让方案的决策获得有力支持。分析费用效益的时候,要全面识别项目、方案效益与费用。应留意的是,费用指标、效益指标的识别,需要使用有无对比原则,确定效益指标与费用指标,寻找未实施方案与某实施方案之间的不同。另外确定效益指标与费用指标,不能只是考虑项目的直接效益与直接费用。有必要从国民经济层面以及方案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进行研究。并且,在计算费用效益的时候,要去除可能出现的支付转移条件。

4.2费用效益的指标系统

4.2.1费用指标。一是硬件费用。绿色建筑的运营时期,使用BIM技术需要增加各种电脑和服务器设备,还需要有监测环境的系统与服务器、交换机。硬件设备费用除了一次性采购以外,还包括后续的养护费用。二是人员费用。在绿色建筑的运营中使用BIM技术,需要创建运维平台,并依靠运行维护系统的人员对系统平台进行维护管理、测试。三是软件费用。运维平台的搭建需要有系统平台的支撑,多数软件结构使用的都是C/S客户端和B/S端。4.2.2效益指标。一是直接的货币化指标。指可以直接反映货币价值的一些数据,包括工作效率、节水节能收益等。二是间接的货币化指标。这种收益作用虽不如货币直接,但是却能够依靠替代作用完成货币价值效益的计算。比如市内外的环境效益属于环境外部效果,无法表现为货币收益,但的确会影响社会其他成员。所以很多时候需要考虑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对其进行间接计算。

5结语

本文的研究,集中于理论运维层面,对绿色建筑运维中使用BIM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使用价值研究,详细揭示了具体流程。为获得更好的使用数据分析成果,使用费用效益分析论和COWA算子进行了指标权重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BIM技术,发挥该项技术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强,叶青,赵静,等.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阶段和趋势研究[J].城市住宅,2021,28(8):65-68.

[2]李美华,程子韬.绿色建筑运营设施设备BIM模型库研究[J].建设科技,2021(12):11-13.

[3]陈烨.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测算与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6):53-56.

[4]杨峰峰,刘志俊,王瑞璞.浅析绿色建筑运营中的关键质量要素——基于项目管理层面[J].中国房地产,2021(15):50-53.

[5]周玉焰,李博,孙晓峰,等.持续调适在绿色建筑运营中的应用[J].暖通空调,2021,51(5):111-118+78.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4篇

1.1项目验收依据

信息化项目主要依据项目成果和项目文档进行验收。项目成果主要是指经项目建设后形成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他项目交付物。项目文档是项目交付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合同、项目技术文档、项目上下线文档等等项目建设过程文档。

1.2项目验收条件与方式

电力信息化项目完成合同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经用户认可后,可提出开展项目验收。针对建成信息系统的信息化项目,需上线稳定运行三个月并经业务部门认可后,方可提出项目验收申请,验收后移交运维,纳入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统一管理。信息化项目验收工作可视具体情况,采取现场考察、书面评议、网络评审、专家会议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

1.3项目验收内容

信息化项目验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是否完成项目合同或任务书所要求的指标;

(2)项目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3)项目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前景和条件;

(4)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2.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验收流程

在分析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项目验收的基本要求,本文将项目验收流程分为申请与受理、验收方案制定、资料审查与测评、验收结论形成四个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引导项目验收工作有序开展,加快项目验收流程,更好的达到项目验收目的。

2.1申请与受理

对于符合验收条件的信息化项目,需由项目承建单位和具体建设管理单位提出项目验收申请,经所在建设单位业务部门将验收申请表提交至所在建设单位的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由所在建设单位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对验收申请进行受理。

2.2制定验收方案

验收申请受理后,由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制定具体的验收方案。根据电力信息化项目特点,验收方案需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验收组织机构,根据需要成立验收工作组,下设资料审查组、系统测试组、会务组等。

(2)明确验收具体内容,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质,确定系统测试具体形式,提出项目验收所要准备的资料。

(3)制定验收计划,明确资料审查、系统测评、验收会议等时间安排。

2.3验收资料审查与测评

电力信息化项目验收的具体工作包括项目资料审查及系统功能测评两个方面,由项目特点可以看出,项目资料、业务需求及项目建设团队的复杂性必然会增加验收阶段资料审核及功能测评的困难,影响项目验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需成立专门的资料审核组及系统测试组,制定项目验收资料审核及项目验收测试标准,依据项目验收标准开展验收工作。资料审查组工作职责是审查并归档验收项目的文档资料,按照项目验收资料清单和项目合同要求,审查资料是否提交齐全,材料质量是否符合审查标准。具体审查内容如下:

①检查项目建设的批复文件及有关档案,单项设计、开发、实施、集成、验收等技术档案,各类标准、管理文件、过程控制文件等档案资料是否齐全;

②检查项目建设中发生的重大变更是否获得项目批复机构批准;

③检查项目承建单位是否向运维单位移交系统技术文档、运维管理手册、系统配置说明、用户配置表、系统管理权限以及技术支持联系方式等资料,是否完成运维培训。系统测试组负责系统测评工作,主要对系统的功能性测评和非功能性测评,形成系统测评报告,根据项目规模可提前开展自评工作。功能性测评主要检查系统是否满足设计方案和合同约定的功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非功能性测评包括系统压力测试与安全评估,重点考察系统的集成性、健壮性、稳定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复合响应能力、自动监测能力、与架构符合度等指标。

2.4形成验收意见

验收工作组根据资料审查和系统测评情况,根据需要召开验收会议,形成验收意见和结论,验收意见具体要求如下:

(1)验收意见应明确给出验收结论。验收结论分为“通过”、“进一步完善后重新审议验收”、“不通过”三种。

(2)对于验收发现的问题,要明确整改内容、责任单位及时间要求,项目承建单位应采取措施按要求认真处理。

(3)项目通过验收后,统一建设信息化项目的验收意见印发至项目建成系统的应用单位;各单位独立建设项目验收信息报总部备案。

(4)需重新审议的项目,要在三个月内再次提出验收申请。第二次验收仍未通过验收的,则验收结论为“不通过”。没有通过验收的项目,由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依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5)由于不可抗拒等因素造成责任书或合同无法全部执行的,项目承建单位应需提交相关报告和经费决算表,同时提出项目终止申请,由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审查后,同意项目终止。

3.总结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BIM技术;总体咨询

1国外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国BIM技术政策及标准体系不断完善,BIM技术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多个发达国家已将BIM技术应用列为工程建设的强制性要求。英国女王地铁线于2009年启动,线路总长118km。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专业通过BIM技术模型进行协同设计,减少了各接口之间、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遗漏。美国洛杉矶Westside地铁延长线长9km,新建7个地铁站,工程采用DB交付模式,建设单位将BIM技术应用条款纳入承包方合约,要求以BIM技术为核心规划管理整个建造过程。新加坡裕廊线总投资全线24km,工程采用DB交付模式,BIM技术应用模式与美国洛杉矶Westside地铁模式类似。此外,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均较为广泛地将BIM技术应用于规划、设计、建造与运维阶段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管理。

2国内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现状

2.1国内特点

我国BIM技术已经能够显著提升协同效率、减少返工,但其更多地针对地上大型建筑项目,在地铁项目中仍不成熟。(1)建设周期。相对于国外,国内工程建设周期普遍偏短。英国女王线计划建设工期8年,新加坡裕廊线计划建设工期6年。而国内地铁项目计划建设工期多在4年半左右。(2)资金投入。随着建设单位越来越意识到BIM技术的重要性,由以往的设计施工单位自行投入资金应用BIM技术,到建设单位在招投标中有计划地在整条线各阶段中要求引入BIM技术并单列资金,且不少城市招标单独引入BIM技术咨询单位。(3)建设单位也开始期望逐渐走出认识误区。刚推广时多数建设单位认为BIM技术可以解决项目管理中的所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大多数建设单位均能认识到BIM技术仍处于发展过程中,且意识到BIM技术作为工具其作用发挥与项目管理融合BIM技术的深度有关。

2.2应用现状

我国BIM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最早出现在港台地区,其BIM技术应用主要在设计阶段建模;大陆地区如上海、北京、成都等均在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BIM技术应用,如管线碰撞检测、三维管综设计等。国内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发展分为3个阶段。(1)初期(2013年之前)以规划设计应用为主,工程设计行业从二维走向三维,但此时BIM技术多应用于三维功能性展示。(2)至2013年,施工企业开始考虑采用BIM技术辅助项目建造与施工管理,但与设计和运维环节的联动较弱。(3)至2018年,建设单位开始探索BIM技术在设计、施工、运维的全过程应用融合。目前,国内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范围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产业链条。建设单位应用BIM技术进行工程管理成为趋势,普遍认可基于BIM技术的“管理前置、协调同步、模式统一”协同作用,把大量问题前置解决,从而使整个建设过程管理提质增效。

2.3存在问题

国内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正在飞速发展,行业整体在推进BIM技术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正向趋势,但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1)标准体系未统一。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轨道交通行业的BIM技术统一标准,各省市轨道交通行业各自出台相应的应用标准,尚未统一。(2)BIM技术软件成熟度不高。相较于工民建行业成熟的软件体系,轨道交通领域缺乏具备行业特色的软件产品。现有BIM技术软件功能及效率需大量定制开发才能适应具有中国特色项目管理需求。(3)BIM技术人才匮乏。由于行业迅速发展,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由于BIM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匮乏、认证体系不健全等导致目前大部分BIM技术人员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4)BIM技术应用与项目管理脱节。一方面是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投入产出比不易量化;另一方面则是工期进度压力等导致BIM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脱节,从而导致“后BIM技术”,失去了“前BIM技术”的意义。

3轨道交通BIM技术总体服务模式

鉴于轨道交通行业BIM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参建各方BIM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为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BIM技术总体的角色应运而生。目前轨道交通BIM技术总体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种。(1)BIM技术总体咨询。BIM技术咨询方从设计、施工阶段切入,编制项目BIM技术标准体系,搭建BIM技术建管平台,指导各参建方开展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应用,以实现建造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并最终移交数字资产。如绍兴1号线、苏州6~8号线和深圳4期轨道项目等。(2)BIM技术应用总包。BIM技术咨询方承担项目的BIM技术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包括设计阶段模型创建、三维校审、碰撞检查、可视化交底等,辅助设计提高设计成果质量,以及施工阶段模型深化、碰管线综合、工序模拟、4D进度模拟、可视化交底等应用,并最终移交数字资产。如杭州至绍兴城际铁路BIM技术应用。(3)全生命周期系统研发及应用。鉴于BIM技术的发展,部分建设单位主动投入资金,在引入BIM技术总体咨询的同时,借助咨询方的研发力量开展基于BIM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研发,包括BIM技术协同设计管理平台、BIM技术协同建设管理平台和BIM技术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探索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如成都18号线。目前,较多采用的模式为BIM技术总体咨询模式。下面就BIM技术总体咨询服务模式的工作内容、实施架构及全过程应用进行具体阐述。

4轨道交通BIM技术总体咨询

4.1工作内容

轨道交通BIM技术总体咨询,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建项目BIM技术实施团队;制定项目BIM技术应用标准及管理体系;搭建项目BIM技术管理平台;指导各参建方开展BIM技术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移交虚拟资产等。

4.2BIM技术实施架构

BIM技术总体咨询方负责项目实施策划,协助建设单位组建BIM技术实施架构,并组织协调各单位有序开展工作,客观、公正地行使技术管理权,负责轨道交通BIM技术工程应用的总体性、完整性、统一性,保证组织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以确保BIM技术应用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

4.3BIM技术标准体系

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牵头开展标准体系编制工作,主要分为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2大类。技术标准体系包括T/CSPSTC38—2019《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模型成果技术规范》、T/CSPSTC39—2019《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对象与编码》;管理标准体系包括T/CSPSTC35—2019《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实施管理规范》、T/CSPSTC36—2019《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协同管理指南》、T/CSPSTC37—2019《城市轨道交通BIM技术数据交付管理要求》等,各标准共同支撑BIM技术总体实施管理及BIM技术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的顺利实施。

4.4协同管理平台

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负责搭建轨道交通BIM技术协同管理平台,其架构自底向上分为硬件层、应用层、数据层、管理层和客户端。5层分别从用户、交互方式、业务应用、技术支撑和资源存储5个方面分解整个系统,使建设单位、设计、施工、监理等项目参建方可实时利用BIM技术协同管理平台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开展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及其他线上协同工作。

4.5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

4.5.1勘察设计阶段。(1)勘察阶段。由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通过无人机航拍采集数据,创建线路全线地理信息三维模型;通过勘察钻孔数据编录,创建全线工程地质三维模型;通过物探及管线资料数据,创建全线市政管网三维模型。三大基础模型形成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基础信息“一张图”,为各参建方提供全线数字化基础数据。(2)方案阶段。在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的指导下,由设计单位在基础信息“一张图”上开展协同设计工作,分析周边空间环境、搭建总体方案,创建初步模型,并借助三维可视化优势进行设计方案比选,辅助决策。(3)设计阶段。在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的指导下,由设计单位利用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创建车站建筑、结构、暖通、机电、区间等各专业信息模型。通过漫游、剖切、碰撞检测、电子批注等手段分别开展全专业设计校审和优化,并可快速导出各专业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轴测图等三维设计图册,并在建设过程使用。4.5.2施工阶段。(1)施工准备阶段。在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的指导下,由施工单位利用三大基础模型及设计方案开展施工场地布置、交通疏解及管线迁改等方案模拟,并开展三维图纸会审、可视化技术交底,加深项目参与人员对图纸、方案的理解,避免施工建造过程中因识图偏差造成的人力、物力和工期的浪费。(2)施工阶段。在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的指导下,由施工单位在设计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开展各专业深化设计,并利用施工BIM技术模型开展复杂节点施工方案和工序模拟,并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提高作业人员对复杂工序的理解和感知,从而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4.5.3竣工阶段。基于项目施工模型,由施工单位结合完工现场深化施工模型,将各阶段验收形成的专项验收情况、设备信息、管理数据等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形成竣工模型,作为后续运维的数字基础。

4.6数字化移交

将工程BIM技术成果移交至建设单位,便于后期基于BIM技术开展运维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启动前期,由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结合建设单位需求制订资料归档管理办法及交付方案,各参建方根据交付方案开展BIM技术资料归档行为。并由BIM技术总体咨询方进行数据的质量把关,检查移交数据的完整性及合规性。数字化移交流程流程为:确定交付需求→制订交付方案→实施数据交付→验收交付成果。

5效益分析

轨道交通BIM技术总体咨询的角色是行业BIM技术应用发展的产物,其存在为轨道交通行业BIM技术应用秩序提供了支撑,为BIM技术在轨道交通项目的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发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BIM技术发展的现阶段,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均缺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BIM技术总体咨询的角色很好地补充了建设单位的管理力量,也支撑了施工单位的BIM技术实施。(2)BIM技术总体咨询的引入,可结合行业发展及建设单位需求合理确定目标,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实施,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保障。(3)基于BIM技术总体咨询单位技术实力以及在BIM技术运维方面的探索,可合理制订项目数字化移交的目标及成果要求,为后续数字资产在运维中发挥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6结束语

轨道交通BIM技术总体咨询是现阶段轨道交通工程BIM技术实施较为普遍的一种服务模式。应用实施过程中,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宜结合其工程自身特点设定合理的应用目标。(1)现阶段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宜在行业特点及BIM技术发展现状基础上适度超前,不宜对既有的生产体系产生过多干扰。(2)BIM技术应用原则采用价值导向。从建设单位的角度,除建设过程的价值之外,为轨道交通百年运营管理创新提供数字资产基础是最大的价值。(3)统一规划,分步实施。BIM技术实施需站在全生命周期角度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确立分期目标,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李猛猛.BIM技术应用推广影响因素的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8.

[2]李恒,郭红领,黄霆,等.BIM技术在建设项目中应用模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5):52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