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课堂教学范文精选

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自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比如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加注重口语的训练,更加注重英语语言素质的提升等。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一把抓”,学生学习的实际效率不高,这严重地制约了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

1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分析

所谓针对性,是指对准某个人或物的特性。而有效性,是指完成某一事项或达到某种结果的程度。在教学领域,针对性和有效性特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当前,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师要想改变阅读课堂教学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就必须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查找信息或资料、猜测、总结与归纳等方式进行语篇分析,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2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当前的很多英语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导致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然强调死记硬背,始终停留在词汇阅读、句型阅读或者阅读练习上,实际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机械的,导致学生在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方面受阻,进而使得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一方面,很多中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表现得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阅读的时间花费过多,阅读的速度十分缓慢。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积累的较少,对一词多意的单词把握不准,这就缺少了阅读的一大基础;二是不少中学生养成了不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喜欢重复阅读、回视阅读,这些都导致英语阅读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由于他们对词义把握不准,对有的语法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理解能力不足,进而影响整篇文章的理解。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平时的阅读量少,对英语背景知识的了解少,阅读起来变得十分困难。

3提升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措施

要想切实提升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毋庸置疑,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同时,《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基本理念,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切实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享受快乐。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同时,要致力于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里的针对性包括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学生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方面要落实到英语阅读这个中心环节上,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上;在学生方面要对部分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阅读基础夯实和训练,让他们乘胜追击,从而奠定更加良好的英语阅读基础。其次,要着力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并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提升学生阅读的实际效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默读+细读”的方式让学生提升阅读的实效性。第一遍让学生以默读的形式快速地浏览全文,大致地捕捉到相关信息;第二遍让学生以细读的形式掌握文章的细节部分,充分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高,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指正,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英语阅读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21世纪的教育在不断普及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质量,尤其要提高各重点学科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于初中英语这门学科而言,要想切实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作为主导,注重采用科学且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训练方法,真正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这对我国未来英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洪小丽.注重反思教学激活阅读课堂——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4):130-131.

[2]陈幼开.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83-84,106.

阅读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还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才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能力,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阅读课,教师都要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习活动,努力使各层面的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伴、与老师互动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时间和评价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认识自我。同时想法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愿说自己的疑惑,与同伴分享自己收获的快乐,愿用自己的激情朗读、表演。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把宇宙空间的地球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交流看后的感想。学生很快入了情境,他们感慨的说:“地球像妈妈一样。”“地球是人类的家。”“地球在宇宙空间太小了”。听着他们各抒己见,我趁机激发他们说:“现在大家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愿望,让他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地球相关知识,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学习,标记、批注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解决生字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汇报初读收获,介绍学习字理解词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了解到了地球能给人类提供生活资源,可人类却不珍惜。”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说地球的可爱与美丽。请大家和我一起看具体的描写。”一阵激情朗读之后,很快又有学生补充说:“我体会到作者用比喻拉近了人类与地球的距离,让人觉得地球像母亲一样亲切。把地球比作扁舟,说明了地球很小,我就想不通了,因为地球有七大洲,四大洋,大部分资源可以再生。我们几辈子都用不完,为什么还把它比作扁舟呢?”问题一出,大部分学生没想那么深,他们一阵困惑,我又让学生通读课文,又一遍熟读之后,有的学生就用文中描述的具体数字“地球是半径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对宇宙来说它的确太小了,所以宇航员也这么认为。请跟我读第二自然段。”这样课堂充满激情,充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发挥同伴互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各层面学生充分参与的作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整课堂洋溢着平等、民主、自由的良好气氛。

二、教师要有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层层深入的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自身阅读能力、智力差异等具体情况,还要预设班情,取其精华,安排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一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新的探索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保障。“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也为其如此,才能准确制定出教学目标,巧妙的安排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充分地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调动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文时,首先根据小学语文第三阶段阅读训练目标,确定了“了解八十一岁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如何在山上植树造林的?他植树造林有什么意义?”这一阅读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预习时,参照课前预习提示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解决问题。初读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预习中勾画重点内容及不懂的句子,圈注重点词语,眉批不懂问题,初读体会与收获,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备课设计了“看课题谈预知,说迷惑”等激励性问题,贯彻了激励性与自主性教学策略,使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激发,能快速得到预设的训练目标。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训练中,阅读的预习习惯能逐步形成,最终内化为一种阅读能力。

三、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

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千篇一律,不仅教法单一,而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面对不同文本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在整个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觉得对于比较易体会的感性教材内容,应该交给学生自读自悟;对于精彩片段,要进行诵读,品味教学;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教师应该化难为易,当好启发者、领路人。如教学《青山不老》一文,学生通过初读、细读,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小组合作探究,以导语提示作桥梁,对故事情节有了整体深入的了解,刘老人从65岁开始到81岁,几十年如一日在山中植树,他坚持不懈,不怕吃苦。那种造福于后代的生命意义在茫茫的深山中得到彰显,他的精神与青山永存。学生通过层层深入地读领悟了“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四、以读为主,整体把握,因势利导,形式多样的指导阅读

整体感知文本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要着眼于文章的总体,初步了解阅读材料内容,情感价值取向和文章的表现形式。要做到鸟瞰全文,揣摩语言,作者情感取向。叶圣陶曾说过:“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了以读为主线,把朗诵与默读,整体读与自由读相结合,以初读(了解写了什么,大致理清结构)—细读(理解重点词句)—精读(与作者,文本人物换位体验,揣摩作者情感倾向)—熟读(体会作者情感)—美读(欣赏背诵优美句段)为思路,来体现阅读训练的层次性。教学精读课文,学生初读预习时,鼓励要求他们利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搭桥铺路,扫除文字障碍。为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做准备。在读通顺,读准确的情况下,结合个人感悟读出情感。然后谈自己感受,交流自己见解与收获,提出不懂问题,为合作探究提供材料。教学略读课文,仍然是半扶半放,扶放结合。根据学生不同需要,采用不同形式,分层面确定目标,提高阅读要求。面对阅读能力低的学生,采用“牵引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任务去感知教材。即:带着问题解读文本。感悟文字内涵,教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通过勾画,眉批,交流收获体现阅读效率。面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他们充足时间让其个性化阅读,分组合作解决阅读问题。尊重学生个人见解与体会。根据学生情况,巧拨精点,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同时让学生鉴赏,参与评价。总之,在读中感悟把读贯穿于课堂始终。

五、注重换位体验,进行激情转换,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除了

充分利用预设问题和媒体手段外,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的任务、情节中去,与材料中的任务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

了解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作者描写过程中的情意。能与作者与材料中的人物同悲共喜,从而达到情感转化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在精读中引导学生与作者换位体验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通过读“天哪!连一个清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一段,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作者,梦醒以后,是怎样思念母亲的呢?尽管你努力回忆,能幻想出母亲的什么样的面影呢?对母亲的情感从何而发呢?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远离家乡亲人,留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太少,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怀念更多的是母亲的影子,尽管努力地回想,还是模糊不清,无奈之下,只能尽力回忆,不断回想的感受。同时也为李老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惋惜,也被李老对母亲的尊敬热爱之心所感动。

阅读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和关键词,通过整体感悟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作者的气势,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这一方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用的较为成功。我通过速读课文并展开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采用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了小说的思路: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初步感悟了小说的主旨。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或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化学生,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师生间出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情境,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扮演作者或主人公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才能动之以情地感染学生,使其动之以情地投入到阅读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一方法在我教《心声》一课时实验的较为成功。在教学环节中我在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基础上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李京京,在上完示范课后想对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怎样对待李京京?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此刻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了主体活动之中,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树立问题意识,实现创新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明确目标,把握主旨之后认真研读文本,围绕目标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勤于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新问题不断提出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如:《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山”和“海”指什么?为什么山铁青着脸?怎样理解“信念凝成的海”?等问题。教师对他们的提问一一鼓励后,顺水推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步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经过十分钟的讨论问题的答案已水落石出。学生已明确了事物的象征意义和关键句的含义,此刻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后再用启发式提问:“我们还可以赋予那些事物怎样的象征意义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小草象征顽强的生命;蜡烛象征奉献的人生;月光象征光明;手绢象征友谊……”这样在不断探讨中实现了阅读的创新。

四、合作学习,培养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调控,选择与本节阅读课目标吻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也使学生在不断合作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五、类文拓展,扎实巩固

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选择与探究的文本类似的文段进行课堂阅读拓展训练,既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又便于巩固阅读方法。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通过拓展训练实现人文因素的熏陶。

六、总结收获,适时评价

阅读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1.重分析,轻感悟。目前,在许多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还是会对阅读文本做过度分析。一堂阅读课从字、词、句的分析再到语篇结构、写作特点、语言风格的分析。至此有些教师觉得还是没有给学生分析透彻,于是又会继续分析重点,分析难点,甚至告诉学生答题要点。一堂语文阅读课完全成了教师满堂分析、满堂灌输的语文阅读课。而我们的学生似乎成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只是在教师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中出场,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配合教师。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忽视了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基础上对于阅读文本的独特感悟与体验。教师将自己对于阅读文本的分析硬生生地取代了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个性理解。在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里,我们感受不到学生独特的生命感悟与思想碰撞的闪光点。

2.重结果,轻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自我解读过程。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理解或是教参中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不管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要求学生努力记住结论就好。学生在这样一种阅读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感受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被剥夺了,自己在课堂中本应有的声音被埋没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理论素养不足,不能带领学生利用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来生成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出于一种无奈之举,只能将现成的结论和盘托出。于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沦为了一种记忆结论的能力。

3.重讲解,轻诵读。当前,绝大多数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问之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教师们大多认为,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篇幅大多比较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多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于文本的分析上,诵读可以放在课下进行。其二,在教师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也渐渐默认为对于文本的诵读没有必要放在课堂里,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的讲解。殊不知,语文阅读文本中的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以及精彩的小说段落,是非诵读而不能体会其中之美的。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考虑,这些文本的诵读远远胜过讲解。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打好精神的底子。

二、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顿悟。早在宋代对于阅读,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教育、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发明人之本心”,也就是强调对于事物的“顿悟”。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禅宗。禅宗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只是被人的妄想所遮盖,只要一下去掉这个障碍,就能顿悟佛性,而不必经过一步一步地学习。所以陆九渊常以简单、准确的启发促成学生的顿悟。在读书方法上,陆九渊提倡“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毋耻不知”;“所谓读书,须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悠游涵泳,久自得力”。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汉语文的阅读是一种重整体把握与感悟的阅读过程,不必一字一句进行分析与讲解,只要领悟到全书的主旨观点,各种问题都会自然解决。同时也应该看到,语文阅读中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顿悟”方式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种知识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知识。也就是学生所具备的生活体验与理解前见。只有当这种体验与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长期阅读中困惑不解的问题才会恍然大悟。

2.体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1937年1月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在这里,叶圣陶先生强调是读者只有通过用心的体会,穿过文字这道桥梁,才能更好地与作者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叶圣陶主张“不作逐字逐句机械讲解”,因为逐字逐句的讲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有价值的心理体验。而阅读教学的目的,恰恰正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对文本独立思考过后的心理体验的快感,这种快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对培养思辨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叶圣陶先生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重在点拨与启发,重在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德国著名哲学家狄尔泰认为“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才是内心形成物。”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是对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的尊重,只有以涵养生命为根基,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3.审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其中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特点。要最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这种美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对于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的真实体验获得的。对于不同的文本,如诗歌的意境美,散文的意象美,小说的形象美,议论文的说理美,说明文的情趣美等等,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当然,往往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建立在对审美体验的基础上。

三、重塑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观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在重新认识了语文阅读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转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观念。

1.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的阅读课堂多半采用“独白式”或“诱导式”的教学方式。“独白式”即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的话语霸权,语文知识的灌输成为主旋律;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诱导式”即教师细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课堂教学的预设大于生成,在一问一答中,教师牵引学生向自己设计好的答案靠近,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这样两种教学方式的产生,是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有活力的生命个体。转变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对于个体生命关照的思维模式。使每一位学生敢于发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使课堂阅读教学过程成为生命相遇、交流、成长的过程。

2.生命意识的体现。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是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卢梭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与唤醒生命意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唤醒学生对生命意识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热爱,使之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如国内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均是一篇篇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美妙佳作。

3.主体间性的凸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四个主体:教师、学生、文本作者、教材编者。四者之间凸显的是动态发展、平等对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建构的主体间性关系。首先,教和学的过程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互为主体的,即体现着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一个“扶”“放”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开始时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扶”的作用,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帮扶”的作用逐渐减少,转变为“放手”让学生独立体验、感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转化的,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次,教师和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文本作者也同样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体。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源自于作家的激情、对主题的选择与挖掘、心思缜密的布局谋篇与遣词造句,字里行间都凸显着作家独特的个性。“例如,同是幽默,钱钟书的幽默富有睿智的书生气,赵树理的幽默富有浓厚的乡土气,老舍的幽默则富有京腔味的市井气。所以与文本对话,就是与语言符号背后的创作者对话。因此我们既得重视师生对文本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又得尊重文本主体,文本个性。”再次,教材的编者也是一个重要的主体,一般一篇文章进入教材就具有两个价值,一个是原生态价值这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一个是教学价值这是从教材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载体角度来看。因此,选什么样的文章即选文标准以及选入教材的每篇文本里的助读系统都带有教材编者的思想和他对文本的理解,一个好的教材编者能使学生由非成熟的读者逐步发展到成熟的读者。

阅读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一、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基本教学特点

所谓的主题式阅读,其实就是将每一次的阅读活动都围绕特定主题梳理展开。该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工作中得到了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推崇,围绕小学语文教材,把课外的文章,重要的阅读资料都融入到此类阅读活动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育核心素养。想要探究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师首先要分析该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围绕教材展开

小学阶段组织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通常围绕教材展开,部编版语文教材具有单元化的特点,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内容,而每个主题后面又可以开展拓展式的阅读引导。将和课文篇目有关联的文章融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拓展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语文阅读维度,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指引下实现全方位的发展,真正培养学生群体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时间有限

虽然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属于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小学阶段开展阅读教学,教师仍然面临着一些固有的问题。比如,教师能够调用的课堂阅读时间比较少,必须将现实问题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综合安排阅读任务,尽可能解决学生阅读时间有限的既有问题。

(三)学生兴趣优先

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虽然主题式的阅读教学得到了教师群体的普遍认可。该种方法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运用开来,但是,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永远摆在首位,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怎样的阅读教学或引导方式都将是低质量的。所以开展阅读教学工作教师应该从特定的方面入手,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篇目,并且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明确提出,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教材知识,围绕教学任务展开常规教学,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培养学生群体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关注的话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高质量的教学经验。接下来,将围绕此话题展开探索,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为学生们创建高质量阅读体验。

(一)创新阅读主题,优化阅读效果

长期的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主题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手段已经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不过教师总是围绕单元框架展开阅读主题设计,难免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很多学生甚至还能够预判下一次阅读活动的具体主题,这种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损伤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创新阅读主题,尽管主题式阅读的中心还是围绕着教材单元的中心展开,但在形式以及说法上皆可进行创意化的改编。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给学生讲解一批民间故事,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掌握民间故事的精髓。组织主题式阅读活动,教师们也会设计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阅读活动,类似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效,但缺乏一点创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更加有趣的方法,比如,结合网络热梗将主题式阅读活动打造得更加完整,更加鲜活。“不心动挑战——民间故事版,看看你被哪个故事打动了?”这类活动和常规的阅读主题相比,显然具有更加鲜明的趣味性,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就像是在做一个简单的闯关游戏。由于本次主题给出了“不心动挑战”的字眼,这本身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学生会猜想今天教师提供的若干篇民间故事,哪一篇能够打动自己呢?抱着这样的心理暗示去读文章,不仅有利于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与众不同的乐趣。学生很难在长时间阅读之中丧失兴趣,注意力更为集中,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自然会有明显的提升。当然,各个单元之间也存在主题方面的差别,教师可以利用好网络热梗等多种元素,进一步创新阅读主题,优化阅读效果。

(二)引入阅读活动,积累阅读知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参与课堂学习似乎是一件充满了挑战性的事情。尤其是在语文主题式阅读课上,教师通常会给出一系列的阅读任务,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不足,拿到任务的一瞬间,也会感觉压力倍增。为了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让学生徜徉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之中,顺利完成主题式阅读,教师可以时常开展阅读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例如:每个月,教师都组织一次主题阅读活动,脱离教材,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主题,比如上一次教师引导大家阅读和中国近代史有关的语文语篇,活动现场,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很多民国作家的奇闻异事。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了解大量的文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活动现场,学生们的阅读情绪也异常高涨,这说明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了解了此种特点,教师提前准备好若干个主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下一次开展何种主题的阅读活动?比如根据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安排,笔者设计了“给自然界安静的生长空间”“探索语言之美”“我和我的父母”三个主题,提前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教师就搜集和该主题有关的优质文章。下一次开展阅读活动,教师会给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年龄的阅读文本,同时,渗透一部分和主题有关的趣味性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开展阅读活动和常规的主题式阅读教学有所不同,阅读活动更加强调活动自身的趣味性特点,教师应该尝试着在此类活动中引入有意思的部分,吸引学生群体的注意力,带领他们在快乐的氛围里挖掘阅读亮点,积累阅读知识。比如学生选择“探索语言之美”,教师就可以进行学科融合式教学,将英语、德语、俄语等文学作品都整理出来,与中文翻译做对比,让学生认真分析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用带有明显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语言的美丽之处。不仅提升活动教学的效果,更可以丰富活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提倡合作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常规的学习任务可能比较耗时,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也相对薄弱,假设没有教师的高质量引导,学生可能不会自主挤时间进行高效阅读。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注意尽可能挖掘学生的空余时间,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假设学生个人身上存在拖延或学习不主动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引导大家组织合作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例如:开展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通常制定周期性的任务比如某一次阅读课上教师给学生推荐了十篇文章,但是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学生肯定不能将所有的文章都读完,即便是阅读能力最出色的,学生也只能读完一部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阅读任务。笔者班级的阅读课通常被安排在周五,所以课堂上没有读完的文章,教师会作为周末作业安排给学生。每一个学习小组需要统筹时间,安排课后阅读任务,利用周六时间,学习小组内部的成员同时上线进入会议室,大家一起进行语文阅读。在群体化的影响下,学生会认为语文阅读也是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假如教师每个星期都给学生安排类似的群体阅读任务,那么,学生就会形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后续即便没有教师的主题式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可能也会利用周末时间自发挤时间进行语文阅读,由此以来,学生群体的语文阅读素养自然能有所提升,这也是帮助培养学生优秀阅读习惯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四)讲解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

日常组织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那么紧张,是让学生积累语文素材,培养语文思维的黄金时段。因此,教师,也应该发挥好个人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讲解一部分高质量的阅读技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教师设计了“发现人性光辉”的主题阅读活动,先让学生综合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闪光点,然后请学生自主交流,在阅读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了哪些闪耀人性光辉的部分?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在《司马光》这篇文章之中,司马光高贵的品格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光辉,在《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文章之中,很多情节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教师可以将学生谈到的部分都打在课件上,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另外,给学生讲解一部分关键的语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解一些答题话术或语篇分析的重要知识点,鼓励学生自主总结阅读经验。相比漫无目的的大量阅读,这种围绕主题展开的精读,更加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思维,线性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更多经验,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