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人文课程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精选

医学人文课程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1篇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andcontrastthepersonalpronounsusedinintroductionsectionsof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swrittenbyChinesemedicalwriters(CMWs)andnativeEnglishspeakingmedicalwriters(NMWs).METHODS:Thepersonalpronounsusedin50introductionsectionswrittenbyCMWsand20onesbyNMWswereinvestigatedandcomparedusingESPgenreanalysisandthecontrastiveapproach.RESULTS:ThefirstpersonalpronounswerefoundmainlyusedintheirpluralformsinsubjectivecasesandmorefavorablyusedintheintroductionsectionswrittenbyNMWs(85%)thanthosebyCMWs(54%)(P<0.05).CONCLUSION:ChinesemedicalwritersusesignificantlylessthefirstpersonalpronounsthantheirnativeEnglishspeakingcounterpartswhichmayinsomewayresultfromtheirdifferenceinthoughtpatternandculturetransfer.

【Keywords】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introduction;personalpronouns;ESPgenreanalysis;contrastiveanalysis

【摘要】目的:探讨和对比人称代词在中外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ESP体裁分析法以及对比研究法对50篇和20篇分别由中国医学作者和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作者所撰写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中的人称代词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个语料库中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使用的人称代词主要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主格形式we.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医学作者使用第一人称远远高于中国医学作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外作者在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的迁移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英文;医学论文;前言;人称代词;ESP体裁分析法;对比研究分析

0引言

科学研究通常被认为具有客观性,因此科研报道也通常被人们认为必须是客观的、非人称的[1].但作为研究者本人,在其科研报道中,除了客观地报道其科研成果、成就之外,他们还须一方面表明其研究的意义以及其研究对这一学科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要谦虚地吸引编辑和他们的读者,也就是他们要得到编辑和读者的赞同和接受,以达到研究者本人同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交流[2].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医学作者的这一交际目的可通过运用一些礼貌策略、信息构成以及具体的词汇、语法结构,比如说人称代词来实现.我们认为某一人称代词的选用通常能揭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表明作者同读者、同行的关系[2].

本研究探讨了人称代词的使用是如何表明作者在研究中的作用、中外学术作者所撰写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中人称代词使用的差异及原因.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我们建立了两个英文医学科研论文前言部分的数据库,即中国作者撰写的前言部分语料库(CMW)和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作者所撰写的前言部分语料库(NMW).CMW由中国出版的10种核心期刊及源期刊英文版随机选出的50篇最新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组成;NMW由美国及英国出版的4种最具权威的期刊中随机选出的20篇最新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组成.所选外国期刊为: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1)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J2)TheLancet(J3)TheBritishMedicalJournal(J4).中国期刊英文版为:ChineseJournalofTraumatology(J5)ChineseMedicalJournal(J6)ACTAPharmacologiaSinica(J7)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J8)ScienceinChinaSer.CLifeSciences(J9)ChineseMedicalScienceJournal(J10)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J11)Progressin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J12)AsianJournalofAndrology(J13)CellResearch(J14).

1.2方法我们采用ESP体裁分析方法(语步-步骤法)[3]和对比研究定量分析方法[4]通过上下文分析分别找出中外医学作者所撰写的前言部分每个语步中的人称代词,并分别记录它们出现的频数,并计算出它们在前言部分所有使用的千分比将两个语料库中所得出的结果用卡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我们采用ESP体裁分析方法(语步-步骤法)和对比定性分析方法,分别找出中外医学作者所撰写的前言部分每个语步中的人称代词,计算人称代词在中外作者所撰写的50篇和20篇中使用的百分比将两个语料库中所得出的结果用卡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2结果

中外医学作者在两个数据库中共使用了66个第一人称复数的主格、宾格和所属格形式其中主格占绝对多数;未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和第二、三人称代词单复数形式;中外医学作者每千字分别使用了2.37和3.81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主格形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中外医学作者所写50篇和20篇前言中,分别有27篇(54%)和17篇(85%)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主格形式,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在由5251词所组成的NMW和由13918词所组成的CMW中的千分比;NMW:外国医学作者撰写的前言部分语料库;CMW:中国医学作者撰写的前言部分语料库.

在中外医学作者撰写的前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后接动词的主动语态为前言部分中主要的使用形式.作者在语步3中通过提出研究理论或方法、陈述研究的目的以及报告其研究结果或发现来说明作者自己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工作.例如:WeinvestigateddifferentialexpressionofthesegenesinvarioustissuesandundervariousstressesorconditionsallowingustodevelopagreaternderstandingoftheimportanceofthePIpathway.(J14?7)Weusedthefull?lengthHPO(15ku)fusedtoGAL4DNA?bindingdomainasbaitintheyeasttwo?hybridsystemtocreenahumantestiscDNAlibrary.(J12?2)WedesignedaseriesofprimerpairsbasedontheequencesoftheconservedregionsoftheratandmonkeyhomolousgenecDNA.(J8?3)Weomparedthehormonalpatternsinvolunteersparticipatinginacontraceptivetrialwithlevonorgestrelimplantsandtestosteroneendcannoateinjectableatanaimtoidentifypossiblefactorscontributingtothedifferencesinspermatogenicsuppressionbetweenespondersandnon?respondersinChinesemen.(J13?1)InthisstudyweobservedtheclinicalefficacyofCVVHinthetreatmentof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J6?2)WedevelopedafluorescentpolymerasechainreactionethodaccordingtothepublishedgenomesequenceoftheSARS?associatedcoronavirus.(J6?3)WeexaminedanumberoflocalpopulationsofD.lacertosaalmostcoveringtheknowngeographicrangeofthispecies.(J14?5)Herewereporttheresultsofthesecondplannedinterimanalysiswhichwearereleasinginaccordancewiththerecommendationoftheindependentdataandsafetyonitoringcommittee.(J2?1)WepresentareviewofOSASchildrendiagnosedbetweenJanuary1997andDecember1998andtheiroutcomes.(J6?4)InthisstudyweidentifiedanovelhumantestisspecificgeneTSP1whichencodesaputativebHLH?Ziptranscriptionfactor.(J13?4)Weconductedacase?controlstudyusingdatafromtheMassachusettsDepartmentofpublicHealth?sComplaintandIncidentReportingSystemandfromMDsassessmentstoprovideabroadexaminationofthetypesofinjuriesthatresultfromresident?to?residentviolentincidents.(J1?3)Wepresentnewdataonthehealthinsurancecoveragecharacteristicsofadolescents….Weassessthehealthinsurancestatusofdolescents….Wethenexaminetrendsinadolescenthealthcarecoverage….(J1?4)Weprospectivelystudiedalargecommunity?basedsampleofpersonsinwhomplasmaariureticpeptidelevelswereroutinelymeasuredandwhowerefollowedfortheoccurrenceofmajorcardiovasculareventsanddeath.(J2?5)Wehavefoundthistechniqueparticularlyusefulwheretraditionalfixationtechniquesareinadequatebecauseoftrochantericcomminutionordeficientbonestock.(J8?5)

但就提出研究目标和目的而言外国医学作者多用weaimedto而中国医学作者多用theaim/purposeoftheresearchis/was…,或theresearch/studywasto….例如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determinewhetherTPcouldreducethechronicCsAnephrotoxicityandthexpressionofTGFintubularandinterstitialcellsintheratemodelofCsA?inducedchronicephrotoxicity.(J8?7)Theaimofthisprospectivestudywastoevalu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gastricHpyloriinfectionandrefluxesophagitis(RE)BEandgastricIMinChina.(J11?3)Thepresentstudywas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Resonthesecondaryspinalcordedema.(J7?6)studywasundertakentoreviewourresultsintreatingcompromisedabductorswithtensionbandinrevisiontotalhiparthroplasty.(J5?4)Thepresentstudyaimedtomakeacomprehensiveanalysisonphyulogeneticrelationshipsofthefamilyyprinidaebasedoncompletecytochromebgenesequences.(J9?2)Thepresentstudyistocloneitshomologuefromrattestis.(J14?2)Weaimedtoestablishifasymptomaticubduralhaemorrhagesariseafterdeliverytoassesstheirfrequencyandtoascertaintheirresolution.(J3?3)

3讨论

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原因之一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大多数的医学研究都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因此“we”“us”和“our”自然地强调了所有参与了研究工作人员的贡献.原因之二是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有助于缩短研究者本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因为“we”和“us”不仅是指作者和读者社交和交际的角色而且还表明作者和读者两者之间研究工作和研究目标的一致性.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要在此强调他们自己对这一研究和这一研究领域所做出的个人贡献.语步3(占据研究地位)通过概述研究目的、通报当前研究状况及通报主要发现来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强调本人对这一研究所做的贡献.

中国医学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主格形式远远低于外国医学作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医学作者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造成的,认为科学研究具有客观性,应客观地、非人称地报道出来,因此中国人在撰写研究性论文中更多的使用被动语态及用一些抽象名词如“purposeaimgoal”作主语,而不是用主动语态、第一人称代词“we”,来表达他们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地位,这显然没有充分地说明或突出他们对这一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没有完全达到他们与读者和编辑之间的有效交流.另一方面,东西方在文化方面及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也体现在了学术方面.西方人的个人主义取向使得他们敢于藐视权威,突出自我强调他们在学术方面的个人贡献.而东方人的集体主义取向以及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使得中国学术作者不习惯于“冒尖”,不习惯于突出自我,而隐埋自己则有一种安全感.这两种文化上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中外医学作者在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成果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参考文献】

[1]BazermanC.Shapingwrittenknowledge[M].MadisonWisconsin: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89.

[2]MyersG.Thepragmaticsofpolitenessinscientifictexts[J].AppliedLinguistics19894:1-35.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2篇

医学的本源是解除病痛对人类的折磨,在本质上是人学和仁学,具有根本的人文属性,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以人为本;“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2],认为“仁爱”、“淳良”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l3]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从医品德,为病人谋幸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给予了我们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确定了“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境界。同样,人文精神也是西方医学的核心,佩里格里诺指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等”,“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医学有三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医生是这种艺术的仆人”[4等经典论述都体现了仁、术、德的完美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不断探索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等医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敬畏生命、挚爱生命。根本目标是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幸福展开,追求真善美,实现美好人性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其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容易忽视,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随着人文医学走入医疗实践应运而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求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医患沟通、心理调节、依法行医、伦理指导、团队合作、人文服务等基本能力。其通过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实践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以医学人文精神的目标为宗旨和价值导向,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依托、寄存。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和核心来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能使医学实践者通过人的价值层面,从整体角度去尊重生命、追求健康、理解医学。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如果离开人文精神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将成为纯粹的、过度依赖的技能和工具,脱离本身的价值。而人文精神如果不贯穿应用于人文医学实践,将最终将流于形式,缺乏现实和实践意义。

2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以医学人文教育为载体

医学人文教育是围绕医学及医学人文学科群对医学生、医务工作者进行人文精神培育、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对医学实践者进行的素质和品格教育,贯穿于医学院校教育、医务人员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阶段,以培养具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为基本要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人文精神为根本目的。

2.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模块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其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应围绕这些要求进行,具体而言,是提高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感能力和人文认知能力。目前,关于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要求医学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依据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主线,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形成“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类”,“医学人文类”,“临床人文医学技能类”三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计算机、英语、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创作、经济与管理等系列课程。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医学人文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在该模块中,各个医学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设任选课或必修课程,如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思维学、中医发展史等课程。临床人文医学技能模块主要是在l临床实践中结合具体医疗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技、人文医学技能等相关教育,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和培训等。此外,也有专家建议形成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有机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模式。笔者认为这三种课程模块的划分和上述三大医学人文类模块建设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区别。但隐性课程实质上包含“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类”、“人文医学技能类”两大类,它涵盖的范围要更加宽广,包含医学院校校园人文教育文化建设、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等。医学实践者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教育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根据医学实践者崇尚技术与实用的心理特点,隐性课程更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实用技能类课程一般在临床实习阶段展开,该教育模块必须强调实用性。《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成为“基本要求”。据此,医学专业技能、职业价值、医患沟通、伦理道德、医学心理、法律素质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所学内容通过该模块进行实践。依据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模块内容,结合相关课程,笔者认为实用技能模块应主要包括人文医学绪论、医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医学伦理和道德规范、和谐医患沟通模式、医学心理及应对压力的技能、医疗实践法律处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及人文服务能力、团队及团队合作技能等_5]。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试侧重于实用技能的考查,很多情景问题解决题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案例分析、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帮助广大医师加强团队合作,了解患者心理,提高法律素质]。笔者在医学伦理、卫生法规等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也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采用分组讨论、启发提问、医患模拟、案例分析等很多方法注重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针对一些专家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不能一味强调规避道德和法律责任的风险,不能过于注重实用性原则,不能过多要求“做一个不违规的医生”等问题l8],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使医务工作者医德和医技并重,否则技能的作用就仅停留在工具层面而已。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3篇

1“.虚拟仿真”教学法,实现临床场景的真实再现

按照“模拟、仿真”的思路。通过建立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模拟诊室等现场环境,采用模拟病房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近似临床情景的环境下学习,通过设计、模拟临床病例、临床事件场景的再现,启发学生对其蕴含的医学人文素质知识点和人文精神的把握,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

2.面向问题解决的互动式教学法

即提出实际病案,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做出初步的医疗决策。通过面向问题解决的互动式教学法,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以互动式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由1~15名学生和1~2名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材料,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导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移动学习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电子课件、CAI教材、文字建材的建设,改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抽象、乏味、难以理解的弊端,从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师生互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网站的建设,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建设,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移动学习模式,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上辅助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促进网络教学、远程教学。

4“.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宏观指导,学生自行设计临床诊疗的急救、就诊、手术谈话,医疗礼仪等场景,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摄像后,回放讨论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和知识点。如“临床各种情况下的病人问诊”探究性实验,教师讲授示范问诊的基本技能和人文关怀中的要点,学生自主练习,自行选择不同案例,查阅资料,设计问诊方案,具体实施,自行进行问诊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总结,分别由同学和老师做出评价和分析。

二、构建独立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教学体系

1.构建一个基础,一条主线,全程渗透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以高校“两课”为基础,以医学具体专业课程为主导,以医学伦理学为中心,以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哲学、医疗卫生法规、制度等课程等为辅助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2.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虽然国内不少高校已出版的一系列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教材如《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应用卫生法》等,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仍存在视频音像教材相对缺乏,各套教材体系不够完备,标准不够统一,内容长短不一,使用范围相对局限等缺点,因此编写一套体系完整、适合全国范围通用的标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已经是势在必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

独立院校应该根据各自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辩论赛、书画展、演讲赛、临床技能学竞赛、文艺演出等拓展医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思想,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全面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锻炼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独立院校和医学内,应该积极发挥独立学院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医学生通过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团体积极参与各类具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献血、器官捐献、红十字会捐赠、爱国主义教育、义工、义卖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践的潜移默化作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甘愿奉献的牺牲精神。

5.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的移动教学平台

独立学院医学院校应该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氛围,如平面媒体以校园的广告栏、各类宣传栏、宣传标语等,或者以通讯软件、QQ群、微信圈、博客等,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引导和推动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的正确树立,有助于开拓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实现多样化、立体化、全覆盖、全方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三、总结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4篇

1·1定位恰当,培养目标明确

西方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的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兴起,进入80年代以后,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2];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GMC)在“明天的医生”(TomorrowsDoctors)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humanitiesspecialstudiesmodules,SSMs),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3];法国也提出把人文教育与医学各科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

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4。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综合上述要求,我们认为国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主要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professionalvalues,attitudes,behaviorandeth-ics);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沟通技能(com-municationskills)和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管理和社区管理能力。

1·2课程设置合理

为增强医学的人文特征,改变医学的“纯科学技术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同时,为了进一步克服因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医预综合征”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增设人文学课程,到1995年几乎所有的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

美国大学实行选修制或半选修制和学分制教育体制,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两年半课程,以后的必修课有:医学人权和医生、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方面、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社会史、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学人类学等;选修课有: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疗管理、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等[5]。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6]。总的来看,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在北美的医学人文学21个研究生教育点中,也是以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为主干课程[7],欧洲国家也是如此。这些国家中,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8]。

相比之下反观我国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其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约占人文社科课程课时总数的86·21%[9]。如作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先河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对其80年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时指出该校人文社会课程由原来的无增加到目前的9门,但仍不到总课时的5%,且中国革命史、哲学等政治类课程就达5门,并占人文社会课程的73%[10]。

1·3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序惯性和实用性

1·3·1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表现出横向的“关联性”,即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呈现出交叉性。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学科课程被大量开设,这些课程不是孤立地讲授而是彼此融汇一体,并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这也是推进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的有力举措,值得借鉴。

1·3·2人文课程体现出纵向的循序发展的“序贯性”,即人文课程在临床前期开设,但并没有在临床前期就结束,而是延续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如日本的医学院前2年主要用于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以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并在第五学年开设续医学概论,了解医疗与法律、伦理、社会经济的关系[11]。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课程也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学年时间。

1987年英国的报告建议:医学伦理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应该在临床教育中,按一定的间隔插入一定时间的、由医学以外很多专家进行的、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总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此外,医学人文教学并没有在本科教育划上句号,而是成为医学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

1·3·3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国外认为,医学教育的核心是病人,医学院是一个专业学院,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实现医学与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并始终贯穿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以病人为中心,二是密切联系实际,很注重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以及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

例如,“当代法律与医学问题”主要讨论影响医患关系的法律以及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法律基础问题,其教材从法律杂志、法庭判决、医学伦理学杂志和医学卫生政策期刊中挑选资料编写而成;再如在基础课中有一门必修课为《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内容包括行为现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病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社会医学、医学发展理论等,并紧密联系地域实际,讨论各种由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问题,例如上瘾、车祸、青少年自杀等等,同时也为进入临床阶段《精神病学》学习打下基础[12]。国外大学医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都是针对现实问题,针对现实问题是国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1·4教学和考核的方法灵活多样

国外的医学院校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已被广泛采用,小组讨论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倍受青睐,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来指导学生,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最充分的自由度;也有的采取指定学生阅读、实际写作训练、直接的角色示范活动;还有的特别注重教学情境与场所的设置,如在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采取直接的讨论方式,如邀请医生———诗人、医生———作家、危重病人、自愿参加临床实验的病人及其主管医生一同讨论,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戏剧表演,以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景中去。如日本在大学一年级安排学生“体验实习”,每4-5名学生为一组,通过体验唤起心中的感受,达到西方所强调的“移情作用”[13]。此外,国外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有考试、写论文、讲座及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等。

2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2·1增进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20世纪50年代学苏联,我国大学院系开始调整,实行了人文与科技教育分离的错误政策,高等教育推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重理轻文、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观念已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致使学科背景原本就单一的医学院校又严重削弱了人文学科教育,除“两课”外,医学生与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难以接触,医学教育中也越来越追求纯粹的技术知识的攀升,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加之医学院校普遍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这样,医学院校大学生既在早期社会化机构中缺乏文化素养,又在大学校园内缺乏文化熏陶,真可谓人文教育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这一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反而随着市场经济下功利行为的泛滥,唯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盛行,医学教育对于技术的强调进一步加强,“学”渐被“术”所取代,必然导致了大学的人文资源和人文精神严重流失。

近些年来,这一现状和医疗活动中发生的一些不良事实,引发了国人的深刻反思,因而在报纸杂志的文章中,强调医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观点已不鲜见。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依然是困难重重,一方面,在理念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行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我们认为人文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之所以出现上述的矛盾与困境,最主要的是人文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更恰当地说,则是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人文教育应该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组成,并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

最值得反思的是,常常热心赞成人文教育的人,对什么是人文教育,什么是人文教育的组成,却往往人言人殊,并无共识,因而我们认为人文课程本身没有“受尊重性”(respectability)可能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如何使人文教育赢得“受尊重性”,是使学生向人文教育归心、向心的根本之道。因此,增进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与医学院校的院校长等决策层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克服把目光只集中在技术和设备、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制订明确合理的人文课程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

2·2明确规划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与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效用性首先,我们应认识到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实际上,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大多为选修,而且大多课程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课程的变动性大,盲目开课、为开课而开课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许多课程的教学和师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应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医学概论等,同时可以考虑设置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本科生),目前国内已经开设的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医学创新等。

其次,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试图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但由于教材更新速度慢,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很快,学生学的与现实差距比较大,面对现实问题许多学生往往一筹莫展,有时甚至被错误的言行所同化。实践表明,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把人文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基本思想。

这样,才可以避免人文科学与医学实践的脱节,才能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及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宗旨,即:将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不是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而是使之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学习的不是文学、伦理、法律、宗教等学科知识的理论体系,而是他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素质教育;医学生;认知;需求分析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1]中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出了明确要求,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一颗仁心、较高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是人的修养、气质和人格的集合体,是相对稳定的精神品格,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人文素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主要包括品德、学识、才能和体质等方面[2]。人文素质是医学生的一项必备素质,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与人打交道,工作过程中对患者的健康权益、生命需求和人格尊严等有客观理性的判断,同时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高度的责任心,而这些都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3]。有资料显示,我国有70%以上的医疗纠纷不是医疗事故引起的,而是源于非技术原因[4],其中就包括人文素质缺失。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7%~8%[5]。这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较偏低,如哈佛医学院人文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20%以上[6]。我国的医学教育显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加强[7]。为此,医学院校应当将人文教育融入到医学专业教育当中,调整并优化课程设计中人文科学的内容和权重,以适应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8]。本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旨在了解医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素质的认知情况以及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切实需求,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和完善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训与教育方案,更好地践行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长沙市某高校医学院统招本科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共5个年级,每个年级包含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五个专业。样本量估算[9]依据公式:n=μα/22π(1-π)δ2,其中α为I型错误的概率,取0.05;δ为容许误差,取0.15π;π为总体率(总体率未知时,π取0.5)。经计算,所需样本量为171,考虑20%的失访率,最终所需样本量至少为214。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4]查询与专家指导设计问卷,根据预调查结果对相关细节修正后生成终版问卷,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院、年级、专业等;第二部分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认知情况;第三部分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及教学方式的需求情况;第四部分为人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本研究采取线下面对面调查与线上借助问卷星平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三)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进行,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并用均数和标准差来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率和百分比描述。对于不定项选择题采用多重响应率的分析方法,即对多选题各选项的选择次数比例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取0.05。

二、结果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379份,回收问卷379份,有效问卷375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8.94%。纳入研究对象从2016级至2020级学生共375名,其中男生161名(42.93%),女生214名(57.07%)。专业分布为:临床医学153人(40.8%)、预防医学118人(31.47%)、医学检验技术44人(11.73%)、药学30人(8.00%)、护理学30人(8.00%)。

(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认知情况

知晓人文素质相关概念,正视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是医学生修养人文素质的基础。在375名医学生中,367名(97.87%)听说过“人文精神”等概念,仅有8名(2.13%)没听说过。160名(42.67%)认为自己不欠缺人文知识和素质,但不满意,149名(39.73%)认为自己比较欠缺,22名(5.87%)认为自己非常欠缺,仅有44名医学生(11.73%)对自己的人文知识及素质满意。在“你认为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一栏中,82%以上的医学生认为“治病救人”“尊重人权和生命”“求实严谨,敢于创新”“文明礼貌,为患者保密”“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友好团结,懂协调沟通”为必备人文素质,其中“尊重人权和生命”的赞同率达到97.60%,诠释了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在教师人文素养方面,有5名(1.33%)学生表示不满意,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7名(1.87%)学生表示不满意,以上可见学校在师资素质把关和课程安排方面比较到位但仍可加强。具体情况见表1。

(三)对医学人文课程及教学方式的需求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与医学人文有关的22门选修课程进行调研,并列出选择人数最高的前十位选修课程,其中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相关的选修课程需求排在首位的为影视文化(69.87%),其次为中国文化传统(68.00%),见表2。对于以上选修课程的选择,81.33%的学生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其次是为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76.27%)。在对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法的需求分析发现,学生需求最大的为师生交互式教学(86.4%),其次为启发式教学(68.8%),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仅占比15.47%,见表3。

(四)医学生人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为了解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技能掌握与应用情况,本次研究设置了突发事件和不良事件的情景模拟,结果显示,89.33%的医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具有正确的处理思维,85.6%的学生能正确抵制不良诱惑,坚守底线,见表4。同时,本研究通过调查医学生对于常见名言警句的认识,来了解医学生对常见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被调查医学生对于常见名言警句作者的回答情况见表5,在7句名言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正确率最高,达83.20%,而“知识就是力量”的回答正确率最低,占31.73%。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