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精英教育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精选

医学精英教育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1篇

1.1临床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

1.1.1社会性的教育本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但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健康、疾病与其他动物的健康、疾病之间的差别在于人的健康的社会性,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因素,与人体健康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经典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和防治均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J。因此,临床医师除了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那么临床医学教育明显具有社会性。

1.1.2精英性的教育规模临床医学教育在量和质上都体现出其精英性特征。在数量上,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医药卫生教育资源的数量决定了临床医学的教育规模;在质量上,临床医学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这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过程,能够培养出为人和人的生命健康负责任的高水平卫生人才,从而给医学教育资源规划运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1.1.3实践性的教育过程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对象是人体,最终目标是生命健康,从而要求有精细程度极高的实践;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因此,临床医学教育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长,占整个教学的比重大,必须有临床见、实习这个环节;理论授课可以传承许多临床经验但需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验证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1.1.4高值性的教育成本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验实践设备、实验用的标本以及实验用的试剂和药品,同时由于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趋于个性化教育,需要投入的师资力量和器材资源都要很大。因此,临床医学教育是一种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

1.1.5高期望性的教育结果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进人医学实践领域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因此,临床医学教育结果具有高期望性的特征。临床医学学生期望自己在学校学到专业、先进的医学知识以便将来为人们服务,社会上的人也期望医学专业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卫生事业服务。

1.1.6终身性的教育模式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服务对象以及任务的特殊性等因素决定了临床医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终身性,临床医学的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要伴随临床医师的整个工作生涯,在内容上要跨越临床实践和理论教育两个领域。

1.1.7国际性的教育标准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疾病的产生、发展和防治等的机理具有同一性,因此,临床医学除应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外,也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的大背景下,促进医学教育标准的国际化,以提高医学教育水平,为本国医学人才是否能够跨出国门以及其发展是否可能得到国际的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8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学科专业健康问题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一种疾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措施也需要多学科的参与,这些都使得临床医学在学科水平上的综合性,如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生物理论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等。而临床医学教育的复杂性表现在研究对象、学科分类和学习内容的复杂性:人体的形态和机能是复杂的,影响人的健康和引起疾病的因素更加复杂,这就导致临床医学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使其内容扩展到了医学之外的其他科学领域,导致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交叉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多,导致学科分类复杂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的基础及临床各个学科都取得了飞速进展,致使临床医学教育学习内容多且复杂J。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正确把握、理解和遵循这些特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人的思考,才能切实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

1.2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要素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现代精英教育所包含的最主要要素就是高等医学院校对其量和质相关方面的要求,即对招生和培养两方面的要求。只有各高等医学院校注重在这两方面上的把握和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才能更加切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朝着良性轨道发展下去。在临床医学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中,招生是其首要的要素,招生过程决定着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生源,而生源的好坏又决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医师的素质和水平。培养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的。在临床医学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中,培养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培养过程中教学条件优,师资力量强,教学方法先进等都是临床医学精英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处于迷茫状态,尚未找到教育模式的准确位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2.1生源素质偏低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也像其他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一样,过分关注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味追求数量上达到大众化教育的标准而忽视了对入学生源质量的把关。由于录取分数线降低、入学标准不够严格等原因,致使新生的整体质量降低,部分新生的基础学科薄弱,在英语、生物等学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一部分新生的人文素质较差,这样就导致人学后一部分学生很难适应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为将来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留下后患。

2.2培养目标不明确

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将“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专门人才”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既简单又笼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科、轻全科,重疾病治疗、轻预防保健,与《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2.3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依然不足,教学基础资源的改善依然不够;对有限资源的使用率不高,甚至出现设备买来根本就没有用过,仅仅只是用来应付评估或El常的例行检查的现象;招生规模在扩大,师资队伍却没有相应补充,势必影响教学的质量。

2.4教学模式没有推陈出新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以学科为基础设置课程,出现了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理论课多、实验课少,专业课多、人文素养课少等现象;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是很强的,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对临床医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5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l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35766人增长到2006年的145866人,由于多数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工作,导致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性医院人员基本饱和,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极不合理,从而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速度跟不上扩招的速度,从而导致卫生人力资源素质的下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甚低,2000年我国的医师数为1603266人,而2006年也才1610781人,增长幅度甚微j。

3我国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构建

3.1招生方面

3.1.1扩大招生自主权

扩大招生自主权,有利于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收基础好、素质高、热爱医学事业的学生。在招生过程中,政府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要赋予医学院校更多的自主招生权力,使医学院校可以招收更多既优又适合读医的学生,从而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1.2合理控制招生规模

通过规模的控制保证精英化的实现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民群众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就成为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理由。实际上,从国际每千人口医师数的比较上看,我国总体平均数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城市相当于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是农村每千人口医师数不足1人,甚至略低于巴林、牙买加、毛里求斯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农村的大多数医师的学历相当低,超过一半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对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国情结合校情采取逐年递减的办法,将招生人数先稳在一定范围之内,待各项条件都能够跟上扩招的需求时,再适当扩大招生;另外,可通过发展医学其他辅助专业,使高等医学教育的扩招比例适当集中在如药学、医技、护理等学科上。

3.1.3建立多元化的入学标准建议实行多元化的入学标准,一方面可逐步试行文理科生兼收的政策,以扩大招生范围,使更多有兴趣、有能力学习医学的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除了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可通过严格的医学院校综合考试,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1—2年级学生中选拔适合学医的学生转专业进入医学院学习,社会上有兴趣、有实践经验者只要能通过严格的医学院校综合考试也是有资格成为医学院校的学生的;另一方面,应设置更加全面的入学条件,入学考试时的笔试,除了传统高考外,再设置医学院校入学基础考试以及针对社会考生的更严格的医学知识入学考试进行双重选拔,笔试合格者进入面试,最后综合笔试、面试以及通过对考生高中时期的平均分、入学前的奖惩表现等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以择优录取,从而达到好中选优的目的。

3.1.4建立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

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各校校情来定位培养目标,使之定位准确,个性突出,特色明显;既要突出学科优势,又要凸显办学特色,避免不切实际地盲目从众和好高骛远。

3.2培养方面

3.2.1合理、规范运用教学基础资源既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改善高等医学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又要提高教学基础资源的利用率以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教育经费要投入到对现代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添置、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以及教材、教具的不断更新上;为促进教学基础资源的利用,可以利用互联网扩大信息交流、促进师生沟通,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使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资料。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能够解决当前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从而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是高校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培养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课程。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语言及西方文化载体的特殊性,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有待加强、教学内容“重西轻中”、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更多地关注英语读写教学,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不足,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下简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意识和技能均有待提升。因此,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质量和丰富程度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课程思政的设计框架,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在大学英语学习周期内有计划地在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辅以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等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在文章阅读、师生互动、场景模拟、语言运用、课堂讨论等过程中领会与接受相关知识,在完成语言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价值引领。例如,通过英汉互译训练,让学生描述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可能会滞后于现实社会。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对时事热点、社会问题非常敏感、极度关注。因此,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将时事热点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补充。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选取治国理政的金句进行讲解,并联系国内外时事,立足中国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扩展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要在实践中突出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成功”这一主题,结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人生经历,阐述成功之路并非坦途、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努力和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可以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人生故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独立查阅资料、了解袁隆平院士的人生经历: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专心研究杂交水稻;一生的目标就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教师能够生动真实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然而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导致极少数国人对民族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心态。对西方文化的盲从、全盘接受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异化或否认都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载体应该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纽带与桥梁。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但是教材内容多来自西方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对于中华文化涵盖较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中华文化,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展示中国智慧。把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对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巩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剖析,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辨别文化精华与糟粕,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从而在未来的对外交流中做到“文化输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梦的解读,帮助学生从世界层面进一步了解中国梦的内涵,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号召学生以不懈的奋斗来追求更美好幸福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走向成功。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并使学生在与美国梦的对比之中,增进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同,在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把自身的前途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奋斗目标。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成熟,生活环境的改变,知识结构的稳定,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会产生更加强烈的独立意识并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运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其人生态度、思想发展、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的形成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当下,尽管教育改革的方向倡导学生自主性拓展学习,但学生的课外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大学英语的自主性学习或第二课堂拓展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互联网及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改变了教育生态,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模式。其一,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拓展功能,依托高校自身的校园网,利用QQ、学习通或微信、微博、抖音等大众化社交媒体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其二,教师应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与要求选取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或碎片化时间学习并讨论。其三,教师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举办英语讨论会、演讲赛、辩论赛等,鼓励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热点知识并独立完成翻译,然后再在讨论会或辩论赛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能在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帮助其树立辩证思维。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上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慧.课程思政与学校课程管理创新[J].教育研究,2020,41(9).

[2]陈虹.时事政治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5).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英语移动学习;教学应用

0引言

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互联已经成为集购物、娱乐、社交、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同时也为英语教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移动学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话题有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研究,学者戴伊(Dey)认为,移动学习可以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借助于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1]移动学习的便捷化发展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等方向演变,正因其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移动学习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余胜泉教授在其发表的著作中,阐述了移动学习的相关概念,并为我们介绍了移动学习的应用前景,对移动学习的发展持有乐观的态度。[2]在此背景下,通过大数据及移动学习的特征来探析其应用于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交互性这一目标变得必要。

1大数据背景下英语移动学习的概述

大数据是互联网科技、云计算和社交网络共同发展的结果,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使得当今教育模式得到了创新。而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与大数据结合后,使得学生们不仅仅能在线下课堂上学习英语,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同样可以进行英语学习。这种移动学习模式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为英语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1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大数据和教育技术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教育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在大数据背景下,各种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新型教学模式陆续出现。新型教学模式以重构教学组织形式为核心,主要通过创新教学组织的形式来体现,适应了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创新的需要。随着大数据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二者融合发展的产物也越来越新颖,教育改革与创新指日可待。大数据具有四个特征:(1)数据体量大。大数据的数量、内容巨大,所以也被称为巨型数据;(2)数据类型多样。大数据不仅仅是大量的数字数据,它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其他数据类型,比如视频、音频、图像、网络日志、博客、新闻、电子书籍等;(3)处理速度快。每时每刻海量数据的产生对数据进行快速收集并且及时做出处理以进行应用有了较高要求。(4)价值密度低。由于信息数量巨大,通过分析处理,可以为决策者决策以及行为预测等提供巨大的参考价值。[3]

1.2英语移动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提供双向交流。[4]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受地点、时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能够让学习更加高效和灵活,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要。当移动学习与英语结合在一起时,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使得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学习,而是可以在各大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随时随地利用英语学习资源,从而让英语的学习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移动学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学习形式的移动性。移动学习强调随时、随地,学习者和学习资源都是可移动的;

(2)学习内容的互动性。移动学习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帮助学习者和教学者更有效地进行学术沟通,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及时解决困难与疑惑。

(3)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情况,来为自身的学习进度进行合理安排。(4)学习对象的普适性。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之下,移动教育应用得以蓬勃发展,任何持有移动通信终端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学习模式开展学习交流。

2大数据背景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应用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进步,英语移动学习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受疫情影响,各大高校纷纷采取在家上网课的方式以达到教学知识的传授,这为英语移动学习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从不同的移动平台上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从而与教师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关系。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资源的时效性和流通共享性提供了保障,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连接,促进学习资源的共享,为教师传授学习经验提供了便利,从而构建起一种更加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当下英语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来看,建立在移动学习上的英语教学有着可观的未来。

2.1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应用性体现在师生交互上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老师、课堂、教材为中心。[5]而在大数据技术与英语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英语移动教学相较于传统英语教学而言,将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在大数据背景下,英语学习的常规载体将由传统的纸质教材转变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英语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这将使英语学习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更加具有交互性。英语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填鸭式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而应该是在师生交互中进行。[6]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移动学习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连接教学者与学习者,利用网络在线式移动学习的模式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其优点在于学生能够借助移动学习平台和无线网络进行点播式学习,老师的授课方式可以通过在线直播来实现,达到学生和老师直接在线交流。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上传英语视听视频等,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英语课程的具体内容。其次,每次上课前老师通过移动学习平台签到以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实现老师与学生在线连接。然后,老师通过在移动学习平台端放映ppt课件、点播视频等学习资源,以在线直播的方式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在网络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在线问答,不仅避免了线下课堂面对面的紧张和焦虑,还可以有效解决课堂产生的问题。再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老师的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同时与老师进行课外互动,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最后,老师课程作业,学生不再担心因忘记作业而落下课程进度,移动学习平台会实时并且及时提醒未完成作业的同学,有效地解决了线下课堂的作业拖欠问题。除此之外,遇到难题时还可以借助QQ和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建立讨论组、学习群,进行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学习交流及资源共享,学生们既可以接受老师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同学间的讨论拓宽自己的思路,从而受到启发、解决问题,加速自身对于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

2.2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应用性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英语移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通用语言,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在线下课堂学习的学习者可能会因为面对老师而不敢开口,致使英语口语方面的练习欠缺而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相反,在移动平台学习英语,隔着屏幕与老师进行交流,不需要太多的眼神对视,这种情况下的学习者会更加自如地展现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英语移动学习模式下师生交互性的增强也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促进。在互联网的移动互联特质下,老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在网络中交流互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下了枯燥无味,让英语学习更加生动有趣。随着大量网络英语课程的出现,各大学习英语的移动平台蓬勃发展,移动端后台带来了海量的英语学习数据,再加上学生们通过这些课程在网络中互动、交流、讨论,也相应产生海量数据。[7]教师通过采集大数据、统计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对英语知识点提出问题的次数,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老师们便可以针对这些疑难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在在线直播中更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不仅如此,移动学习平台还可以通过统计学生参与课程问题讨论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进而正确地为学生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合理化建议。大数据分析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教师只需要通过整合分析学生在移动终端学习英语的状态及记录,就可以掌握学生学习英语规律与水平,进而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辅导,这都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提升英语教学质量。通过网络移动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形成师生和谐的局面。教师不再需要通过批评学生以指正其不足之处,而是直接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特点,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自身的教学素养也是一种提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英语学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而更多地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双方以移动学习平台为媒介,实现师生实时在线协作学习,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服务水平,缓和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而建立起动态、和谐、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3结语

通过大数据的几个显著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数据背景下英语移动学习的优势所在。一方面,它结合了大数据的观测性与移动学习的便捷灵活性,将英语学习发挥到了极致,让学生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打开移动端进行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从另一方面来看,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移动学习对于英语教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创新授课形式,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进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构建起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它使英语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中,更是带动学生走出课堂、开拓视野,进一步加强互相之间的学习交流,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翠荣.移动学习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虞敏.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现状和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3]高玉垒.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英语移动阅读发展研究[J].海外英语,2017(05):49-50.

[4]伍洪梅.高中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5]张新改.大数据时代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8(36):102-104.

[6]金二趁,张彦涛.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交互式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117-118+122.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历了数十年,仍然在摸索的道路上前行,备受英语教育界关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曾长期处于边缘境地,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教学中,翻译无处不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翻译教学的作用与其所处的地位不协调。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途径,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朝着良性轨道向前发展。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翻译的要求

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ollegeEnglishTest,简称CET)自1987年正式实施到现在已经有29年。翻译题型在1995年被正式列入CET,2006年改革后,翻译题型成为CET的固定题型,CET中的翻译题形式为填空式的补足句子,在百分制考卷中,满分仅为5分,所占比例为5%。翻译部分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正确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按英语习惯表达思想的能力[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未将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技能进行考核。从2013年12月开始,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做出了局部调整,翻译题形式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翻译题所占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增加为15%,翻译时长也由原来的15分钟增至30分钟。从试题设计的形式来看,从填空式的单句翻译到段落翻译,从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能力到高层次的综合应用能力转变,能够反映学生翻译理论知识水平和翻译技巧运用的能力。从试题设计的内容来看,侧重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汉译的考查,使学生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输出和传播打下基础,符合新时期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技能,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要求。

三、改革途径

翻译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的集中表现。从广义上来说,翻译能力既是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写的能力口头或书面的体现形式,也是始终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与之密切相关的有机组成部分[2]。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寻找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改变课程设置,增设翻译选修课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普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各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将重点放在普通英语教学上,而对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翻译课程实践性强、涉及众多知识,如英语国家文化、中国文化、语言技能、语篇语类知识等,依靠在普通英语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的方法,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也使翻译教学落入语法讲解的窠臼。鉴于普通英语课程仍然是大学英语的主流课程,可以在大二增加翻译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翻译课程,提高翻译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是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由于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多为英语语言文学或者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背景为翻译学的教师很少。翻译在2006年才作为一门专业首次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备案并批准招生,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适应也在情理之中[3]。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翻译课程教学,对教师来说同样是一种挑战。随着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畅通,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师更应该更新知识,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翻译专业素养。翻译涉及源语和译语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是字、词、句这些语言层面的,还必须考虑到文化语境。然而,大学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学,汉语知识文化水平相对呈下降的趋势,以笔者所在学校来说,教师普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提高专业素养的时间相对较少,精力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单位应该通过聘请翻译客座教授,定期组织翻译讲座或者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方法,鼓励和支持大学英语教师提高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三)更新教师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学翻译,翻译被穿插在课文讲解中,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掌握语法知识和理解所学内容,主要是单个句子的翻译,语境知识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穆雷指出,在教学翻译中,翻译是外语教学的附庸、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4]。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我们应该摈弃这种教学翻译,真正地做到翻译教学。我们可以运用交际教学法,通过合作学习和研讨式学习,使学生成为翻译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重视案例教学。进入21世纪,具备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以此为导向,在教学中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和大学生专业的衔接与结合,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句型和语篇的教学,同时,开展案例教学,比如商务信函翻译、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药物说明书翻译等,使学生接触案例,提高翻译能力。

(四)重视学生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学习

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是一种提高翻译专业知识水平的途径。翻译理论研究百花齐放,出现了众多理论学派,如语言学派、功能学派、文艺学派、哲学学派、文化学派等。由于各国发展历史不同,翻译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中西译论呈现各自的特点,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花费大量时间讲授翻译理论是不科学和不可行的。因此,不能满堂给学生灌输翻译理论,而是应该从理论的高度入手,落手到翻译实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指出的是,在翻译技巧的训练中,应注重语篇翻译。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语篇翻译越来越被重视,学者李运兴指出,翻译课正在经历一次从以句子为中心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改革”[5]。把翻译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把译文与原文的“语篇对应”当作翻译的标准。这样做将有助于教师解释什么样的译文好以及好在哪里、什么样的译法不妥以及为何不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翻译的本质和标准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减少译文中那些不必要的不妥或不准之处,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渐深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作用不言而喻,而翻译作为主要的交流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对于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英语应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英语素养和翻译技能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年修订版)[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潘秀琴.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J].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12).

[3]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

医学精英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境异常搭配

语言作为一个全民的交际工具,具有一套明确一致的规范,使语言使用者在这种共同遵守习惯化的语言规范下,顺利清楚地表达接受,才能交流思想感情达到相互了解,但是说话者或言语的创造者往往故意违反这种语言规范,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从而达到某种“陌生化”效应。人往往具有“猎奇”的心理特征,对语言也是如此。常见的,出现频率高的语言形式常会失去“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很难再引起人们的兴致,而言语的发出者为了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力,有意识地采用一些“不合情理”“不合语法规则”而又耐人寻味的新鲜语句,使接受者体验最初表面的模糊不解到思路回转,迁引联系后的“豁然开朗”的过程,使语言取得好的修辞效果,“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这种可称为“突出”(foregrounding)语言现象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层,字音层,句法层,词汇层,语义层,甚至是在方言,语域中出现。(胡壮麟,《语言学教程》)本篇集中讨论是词汇层面上的词汇的异常搭配现象。这是从词与词之前的横向组合来看。我们知道,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受到语法限制和语义限制的。合乎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的是常规搭配,反之,则是异常搭配。在一首经典流行歌曲中有这么一句歌词:“……爱过你的爱,痛过你的痛,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乍一看,这样的动宾搭配似乎都不符合常规,违反了选择限制条件,无论从语法上看还是从语义上看。但这样的异常搭配反而给人以陌生感新鲜感,耐人回味,引起人们兴趣,进一步思考“爱过……爱,痛过……痛,快乐着……快乐,幸福着……幸福”的深义,也是这首歌传唱至今的“秘方”之一。

我们会认为异常搭配是用词不当,会影响到语言交际,但实际上把这种有意冲破搭配规则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则产生了“别有洞天”的修辞效果。我们知道,语言环境对理解语言至关重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波兰人类学家Melinowski首度提出术语“contextofsituation”,他认为,语言是“行为的方式”即“言有所为”,不是“思想的信号”即“言有所述”。“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后来英国语言学Firth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观点,把“context”的含义加以引申,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是“context”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context”。结合语境来诠释语言,这对如何理解词语的异常搭配似乎更为重要。接受者借助语言环境,包括所提供的上下文联系和非语言环境,包括社会场合情景,文化语境等,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这些看似令人费解的组合重新加以诠释。所谓异常组合的“异常修辞效果”也只有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认可。反之,它们也只能保持语法或语义的“不合常理”“不合逻辑”而无深义。下面就分别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来阐释词语的异常搭配是如何做到“无理之妙”的。

1.语言语境和词语的异常搭配

语言语境,也可说是对语境的狭义理解,它指言语内部环境,既是口头上的前言后语的关系,书面上的前后文的关系。孤立的词语只有词典意义,不能表示信息的丰富内涵。某些词语,看似文不对题,或某些词语组合搭配看似矛盾,但联系了一定的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往往比“常规搭配”更具有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

(1)Ihadnooutlook,butanuplookrathe.Myplaceinsocietywasatthebottom.

我没有人生观,倒是有“向上爬观”。我在社会上处于底层地位。

(JakeLondon:WhatLifeMeanstoMe)

uplook是从前面的outlook仿造而来的,没有outlook,uplook无从理解,这个nonceword是语言显得非常生动,表现出诙谐幽默的意味,取得了新奇别致的效果。

(2)ItempedallHisservitors,buttofindmyownbetrayalintheirconstancy,

InfaithtoHimtheirficklenesstome.

Theirtraitoronstrueness,andtheirloyaldeceit.

(FrancisThompson,TheHoundofHeaven)

我考验了他所有的侍从,结果发现

他们对我不讲信义而对他一如既往,

他们对他忠心耿耿而对我反复无常,

他们奸诈的忠实,忠实的狡诈。

如果我们单看traitoronstrueness和loyaldeceit是两组语义矛盾的搭配,是异常搭配。但结合上文,便不难看出,侍从对外人不讲信义反复无常,对主人忠心耿耿,一如既往,不正是一种“奸诈的忠实,忠实的狡诈”吗?这样的组合搭配不仅在形式上以超常新颖的面目吸引我们,而且对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也起了积极作用,使我们在诠释其异常性的同时,更好的理解了作者“如此用心”的深意。

(3)《中国青年报》(1990年某日)上一篇报导登出“最长寿的青年李亚飞……”“最长寿”和“青年”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提示下是一组完全不相容的两个词语:既然是“最长寿”的又何来“青年”呢,这就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于是在下文中揭开这个迷:“这个李亚飞……从水中救起了30个人的生命,俗云,救人一命,延年益寿,30个生命的延续,你说李亚飞的寿命有多长呢……”读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作者用这样不合逻辑的矛盾搭配,使读者对李的英雄事迹记忆更深刻,也更突出文章所要宏扬的舍己为人之崇高品质。

2.非语言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

非语言语境也可称为外部语境,它包括社会历史背景,包括现实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包括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包括地点、场合、对象,还包括使用语言的人物、身份、处境,心情等。在理解词语的异常搭配的过程中,更不能脱离非语言语境。因为异常搭配的创造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发话者或作者不凭空随意将两个毫无关联的词语拼凑在一起,为了“创新”而创新,即使这样的异常搭配也是毫无意义的。它们必将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根据某种文化根源的理据,根据他自己当时的心情等“有感而发”,只有将词语的异常搭配结合语境考虑,它才具有讨论的价值。所以特殊语境是词语异常搭配的基础,也是检验其修辞效果的条件。下面我们分别来看几个例子。

(4)“蜜蜂是在酿蜜,也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荔枝蜜》)

“酿造”是“利用发酵作用制造”,按常规搭配,它只能和“蜂蜜,酒,醋,酱油”等搭配,不能和“生活”搭配,而这里为什么能用这样的超常搭配,而不选择“建设生活”这个读者可以直接接受的组合搭配呢?这就要和外部语境联系起来理解。首先,作者和读者都具有这样的常识:他们都知道,蜂蜜和美好生活,酿蜜和建设美好生活有两个共同点:第一,蜜甜,美好生活也甜,都令人舒心。第二,蜂蜜与美好生活的都是长期辛劳创造积累的成果。这是两个相互能联系的客观基础。仅此并不够,还需通过想象和联想将两者联系起来,这是心理基础,所以客观基础和心理基础构成的外部语境,为实现这个异常搭配的特殊修辞效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5)Thetalkaboutraisingtaxeswasaredflagtomanyvoters.

此例中,thetalkwasaredflag是异常搭配,在语义上是不合逻辑的,redflag是来自西班牙斗牛的民俗,公牛看见红布就处于激动、愤怒的感情状态。该搭配通过文化背景知识让人产生联想,形象地表现出“关于增税的谈论”对选民的刺激,就像redflag对公牛产生刺激一样。Thetalkwasaredflag的联想的展开离不开redflag所出的文化世界,就这个异常搭配的创造来说,它不仅仅服从于具体语境,而且还服从于文化指令,将语义寓于某种形象之中。而就其效果来说,正是文化为我们提供外部语境,使我们把握这个异常搭配的实际意旨。

所以在非语言语境中文化语境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许多新颖的词语异常搭配也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一种体现。也只有透过社会文化风潮这面透视镜,我们才能揭示出这些新鲜词组隐藏在不合理的字面意义下的合理性。再如:在经历“红色年代”的汉语词汇,如今又步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绿色时代:绿色办公,绿色电脑,绿色希望,绿色电视机,绿色冰箱等。这些新鲜的组合搭配在“绿色文化”进入社会主流之前是不能接受或是不合常理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环境文化的影响。高度发达的饿工业文明,让人类的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益严重,生态严重破坏,人和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我们就能正确理解这些异常搭配的真实含义了,同时,它们也在进一步推动所体现文化的充实和发展。

结语

孤立地看一个词,一个句子,是看不出好坏,优劣,得失的。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是对语境而言的。创造者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创造某种突出价值,偏离突出语言的常规组合方法和规范,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再组合,其过程离不开语言本身的语境和外部语境的参与。同样,在接受者对这些改造后的搭配组合进行意义的重新建构过程中,也必须结合各种语境所提供的信息,将这些看似费解的词语后的语用意义挖掘出来。从中也可看出,异常搭配绝不是胡乱搭配,绝不是脱离语境一时兴起而玩的文字游戏。它的产生和运用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否则那就成了真正的“异常”了。

参考文献:

寸镇东,《语境与修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郑荣馨,《语言得体艺术》书海出版社,2001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学林出版社,1998

徐鹏,《英语辞格》商务印书馆,19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