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教育专业

医学教育专业范文精选

医学教育专业

医学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1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人才数量需求为稳步增长,分布上以地方需求为主体,规格要求是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素质全面,体现在基于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于执业去向的基本技能各有侧重,在人文素质要求上基本一致。建立以“宽基础、贴基层、能伸展”为内涵的“荷叶莲花”型培养目标导入模式,确立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厚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向高端医学人才提升潜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大平台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6个课程模块;以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主要实践环节;安排学业学分26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54周,规定54学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和特色性安排,以利于学生根据不同就业流向及职业取向选择相应课程。如,眼耳鼻喉方向加强五官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等课程;妇幼方向加强儿童保健学、妇幼保健学、妇幼信息管理学等课程;肿瘤学方向加强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等课程;急诊医学方向加强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放射医学方向加强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损伤临床等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加强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管理、护理学、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等课程。

3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

3.1专业设置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提出指导意见或作出设置规定,并专业目录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具有鲜明的政府指令特色。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引进(建国前期~1949)、移植与分化(建国初期1949~1957)、规范与扩充(探索时期1958~1965)、停滞与混乱(“”时期1966~1976)、恢复与充实(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7)、合并与拓宽(调整拓宽时期1988~1996)、自主与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7至今)等阶段,总体上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由计划控制到市场引导、由分化到综合的基本特点[1]。尽管专业设置制度在不断改革,但实体性强、适应性差、三级学位教育统筹性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医学领域专业设置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机制过于“刚性”;学科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现代医学发展;医学领域学科专业设置的国际交流存在障碍;专业设置偏窄,新兴学科发展缓慢[2]。因此,改革专业设置制度势在必行。改革专业设置制度见仁见智,如,重新定位专业目录的性质和功能;改革专业的实体模式,回归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建立更加健全的专业设置和创生机制,促进课程的灵活组合[3]。合理界定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作用等[4]。

3.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能选择

一是维持现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总则中指出:“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增设专业。”《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指出,“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提出,“加强指导,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教育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这些文件明确了拓宽专业服务方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现实必要性和原则要求。

医学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IPE存在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有着实施上的阻力和困难(见下表)。IPE可以减少交流障碍,提高工作效率,增进不同专业部门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南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更提示了IPE有助于新观点、新思维的开发,而与不同专业人群协同合作,更能有效提高合作效率,加强各科室间的联系,促进资源开发。学生更能从团队协作中获得对复杂病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但在现有医疗体系下,各科、各专业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运行程序,从个人的观念态度到基金来源,从价值观的改变到具体细则的建立,IPE的实施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

二、IPE的实践

协同合作的成功实施有着许多关键点:各成员要有强的整体观念,对自己的专业所能不盲目执著,能理解尊重其他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不同专业间要共同承担预后及风险,医疗工作是一个整体,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专业为核心,不同的专业为了共同的患者利益各献其力;清楚各专业的职责,明确各专业的局限性,尽可能地选择最合适的专业提供最正确的干预;协同合作中存在灵活变动性,一切以患者利益为先,不可推卸自己的责任,也不可固执己见。除了个人观念外,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也是成功开展IPE的关键所在。IPE教育者需要开发新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专业合作小组中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了成功实施IPE,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均可灵活应用结合至IPE教育中去,如,实践式教学(Practice-basedlearning)、启发式教学(Stimulatedlearning)、问题向导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以及以学生为向导的跨专业教学(Student-ledinterprofessionallearning)等。

1.实践式教学(Practice-basedlearning)无论是实际工作中还是在高级教育体系中,合作已成为发展的趋势。英国国家卫生局为实施多专业合作,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卫生系统的成员必须经受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以保证一定的医疗技能;联合培养及跨专业训练必须涵盖交流技巧的训练;所有医学专业需要进行跨专业的公共课程教育,这些公共课程要涉及多个科室部门的多技能团队训练,且不能仅局限于教堂授课,要同时有实践课程;要专门设立训练课程以培养领导力以及多专业合作项目,从而强调了IPE与实践相结合。

2.启发式教学(Stimulatedlearning)启发式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大学生及研究生教育中。运用实验室、模型、网络平台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对真实临床工作的自信心。有报道指出基于启发式教学基础,学生可以获得团队协作的宝贵经验,有效培养其领导力,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在启发式教学中,由导师带领在医疗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临床工作,并提供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当学生进行跨专业团队工作时,要给予一定的工作总结,学生与导师间保持良好互动,鼓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问题向导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临床出发,由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加上团队协作,带着问题进行观察、相互探讨与学习,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与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学习,开阔视野,获得更多方面的信息。可见,PBL教学引导下的团队协作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其他专业的认同感,有利于IPE的开展。

医学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认证;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1]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目前临床专业教学“重临床、轻预防”的传统思想和行为依然存在。师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课程教学设计的不合理等,导致“预防医学”课程没有真正被临床医学生掌握,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学教育认证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院校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外部质量评价机制。主要目的一是评判教育项目是否达到基本的质量标准,二是鼓励医学院校不断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教育质量发展。[2]这种质量评价机制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倡导和推动的质量保证模式。[3]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必须安排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技能。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确保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培养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医疗人员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跨专业的学习机会。

2对照《标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认证专家反映,目前已参加认证的医学院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未普遍有效实施,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开设综合性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大,横向、纵向整合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表现在讲课多,自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本科生参加科研,进行科研训练机会不多等。

3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3.1贴近职业需求吸纳临床与预防结合新理念

应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5级和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436名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86.9%的学生就业意向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83.9%的学生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只有6%学生表示会考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针对该情况,修订了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开设的临床医学专业认知实践课程中,增设了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相关内容。这有助于临床医学生贴近职业需求,了解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趋势和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业趋势等,明确预防医学对于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吸纳并树立临床与预防结合新理念。

3.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参照标准,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邀请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用人单位和专家参与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预防医学课程标准和考核大纲的修定。这促进了临床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与社会需求对接。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有的92学时“预防医学”课程改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门课程共120学时,每门课均由16学时理论和24学时实验课组成。实验总学时由原来的26学时增加至72学时,大大提高实验课占比。修订后的“预防医学”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国家公共卫生基本服务项目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整体医疗观念。

3.3围绕社区临床预防服务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教师定期带临床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开展居民健康资料收集与健康宣教、居民健康危险度评估以及健康维护计划的制定等系列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整合预防医学相关实验内容,加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了解,强化临床预防服务意识。改革前的实验课“健康危险度评估”仅让学生对给定案例进行分析评估。改革后,要求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到医院或社区对1名40岁~70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其健康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至少三种疾病的健康危险度评估,再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调查对象,并对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教。通过实验课程的改革,锻炼了临床医学生的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4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统合课外活动

鼓励临床专业学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组队参加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的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竞赛,竞赛共分四站:临床基本技能、个体防护、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卫生处理。通过竞赛的开展,加强临床与预防融合,促进两个专业学生的交流和相互促进,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以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时,注重指导学生跨专业构建研究团队,基于公共卫生问题进行选题,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让临床专业学生重视预防知识的实际应用。

3.5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契合点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加强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为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第一、每年学校和教学基地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互访,交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共同商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等。第二、每年选派1-2名青年骨干教师去疾控中心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更好地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预防医学案例教学。第三、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常见疾病的预防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第四、通过联合开展活动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统一培训,规范带教,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如在郴州市卫计委的牵头下,与郴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合作开展了2018年郴州市霍乱疫情应急演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开展了2017年、2018、2019年“全民营养周”大型宣传活动;每年与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医院合作开展“艾滋病宣传日”活动、“肺结核防治”志愿者活动等。

3.6以落实学生学习中心地位为聚焦点统筹多途径立体改革

第一、为避免“填鸭式”教学,减少了理论课学时,而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常见案例有机整合,通过开展PBL和CBL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第二、建设了精品在线课程“预防医学”,将大量的课程拓展知识放到线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与学生线上互动。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往的课程考核办法是理论考试占70%,实验成绩20%,平时表现10%。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考勤。现在根据《标准》要求,加强了过程评价。比如实验成绩,除了实验报告,还参考问卷设计质量,实验课上案例讨论时的表现、在社区实习实践的表现;平时成绩除了考勤外,还参考线上课程学习互动情况、学术讲座参与情况等。

4结束语

医学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医学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戴明环;教学千分制;医学影像专业

我院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在狠抓本科教学基础上,引入戴明环管理理论。戴明环即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循环是一环扣一环的制约环,也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1-2]。教学千分制检查是我院教学特色之一,开展近10年已应用千分制检查来评价我院二三级学科及各教研室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本科教学进行审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医学影像专业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现我校提倡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中具有本学科自身的鲜明特点。我们尝试利用戴明环质量管理理论,针对我院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教学千分制检查的实际情况,探讨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的新思路。

一、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教学千分制检查内容

根据我院《教学千分制考核评分管理规定》,教学千分制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项:科室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其中,教学管理情况占420分(见图1)。

二、PDCA质量管理应用于教学千分制中的机制与方法探索

教学千分制检查是我院教学特色之一,依托戴明环原理从教学千分制检查的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等方面制定本科教学的千分制评估系统,依据千分制检查的结果进行反馈和处理,在管理水平上完善戴明环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规范及考核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管理行为,达到教与学程序性强、质与量监控性好,使关键环节质量持续改进,达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目的(见图2)。P(计划)阶段:熟悉千分制检查现状、确定最终目标。首先,分析和整理2015~2017年的医学影像专业千分制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情况和教学效果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学查房安排表、教学查房记录、是否有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教学相长会、书写病历、病史、体格检查及病志书写材料”等指标。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医学影像专业本身学科特点、教研室教师数量、临床医疗工作实际、示教室空间利用度及学生学习能力等。最后,针对上述因素,确定改进的对策和措施并形成改进计划,重新制定千分制检查规则,包括:引入体现医学影像专业特点的早会诊及疑难病例会诊安排及记录、英文病例汇报及讨论记录和影像报告书写及规范培训记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情况(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等),考核对象分别为教研室和学生,教学督导和教务部负责教学管理的老师进行各项考核。D(执行)阶段:按计划所确定的检查时间,事前与教研室沟通准备材料,之后进行教学千分制检查。教研室按照千分制检查细则逐一、逐项完成材料准备工作,包括书面文字、表格及图片材料等。其中,影像专业学生规范的出科考试内容包括:技能考核(15分)、理论考试(10分)和日常表现考核(5分),以及考勤、工作态度和工作量等。其中报告工作量记录是从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上调阅和整理统计,从而实现高效准确实时的监督和考察。C(检查)阶段:根据计分结果汇总、总结、统计,检查计划执行的程度,并确认所获得的统计结果。对2018年医学影像专业千分制检查统计出来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925分(满分1000分),明显高于前3年的评分(875、865和880分)。A(行动)阶段:检查总结后,就实际情况与实施状况采取激励与惩罚。当结果达到目标时,则对计划中所确定的对策和措施进行标准化,进入下一个质量控制循环;当结果未达到目标时,则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教学效果更加弱化,并进入下一个改善循环。通过新一轮的戴明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重新制定新的行动计划。通过对2018年医学影像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计划实施,我们获得了预期目标和满意的教学成果。

三、教学质量成效评价

在以教学质量千分制考核为载体,运用PDCA管理工具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我院形成了全体教师重视教学质量、全体教师参与其中的良好氛围。在规范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下不断丰富学生管理内涵,在持续发展和提升的教学、科研平台上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教研室成绩喜人。综上所述,基于日常本科教学千分制检查系统,在对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教学的闭环管理实践中发挥了戴明环质量管理工具简单、有效、实用的特点,将为今后本科教学管理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使整体教学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范让,薛静,张琳,等.PDCA循环在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8):86-87.

[2]缪莲英,姜宁,陈音.PDCA循环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7):104-106.

[3]张丽娜,张维升,王丽君,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教学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0):3188-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