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插画教学

医学插画教学范文精选

医学插画教学

医学插画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跨文化交际任务型教学

引言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本文所谈的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且指说话方式的不妥,或不符谈所造成的失误,本文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

我们知道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语义的语言单位。我们日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最基本的单位——词构成的。初学英语始,我们首先就会把一个一个的英语单词、词组和短语学好记牢;从其发音、拼写和词意学起,直到掌握其基本用法,再把他们一个又一个的连接起来组成句子,接着是文章,觉得这样自己的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事实上,假如我们只会把一个一个的英语单词,按其字面的中文意思串联起来,组成我们所谓的句子或是文章,而一点也不去考虑有关的英语文化或背景知识,这样的英语只能算是“中国式的英语”,也就是Chinglish,讲英语的人是很难理解的。反之,初学英语的人对地道的英语也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如:英语短语greenwithenvy中的green与envy用在一起,是我们学过的“绿色”或“变绿”的意思吗?其实greenwithenvy是一个固定的短语,表示“非常嫉妒的”。又如在Henrywasinbluemoodathisfailure.中的blue也不是“蓝色”的意思,而是“忧郁的、沮丧的”之意,句中bluemood的意思是“情绪低落”。这实际上就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在。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教材中提供的目标语言(targetlanguage)时,理解困难,或根本就理解不了。其原因就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国人是从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遵循的是先教读单词和短语,再讲解和分析课文,接着辅导学生做练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仅仅会读、会写、会简单的造句即可,认为语言文化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多大作用,纯粹是应试教育。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往往是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就置之不理,学生从中学到的也只是些英语符号。

当前的初中学英语教学虽然使用新教材,老师平时也很注重听、说训练,学生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词汇做些简单地交流。但由于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把“力大如牛”误译成“asstrongasacow.(正确asstrongasa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误译成“Everypersonhasahappyday.(正确Everydoghasitsday.)”;把“挥金如土”误译成“tospendmonylikeearth(正确tospendmoneylikewater)”;把asblindasabat译成“和蝙蝠一样的瞎”;把tokeepone’sheadabovewater译成“保持头在水面上”;把allatsea译成“都在海上”等等,都是不理解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讲英语的人能理解吗?

二、中、英文化差异。

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词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大多数英语单词既具有字面意义,即其基本的、明显的意义;也具有引申意义,那就是词的隐含的或不明显的意义。对于讲汉语的中国人来说,要学好英语,就意味着不仅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字面意义,更要知道其引申意义。比如我们常说的英语peasant,译为汉语是“农民”的意思,但英语的peasant与汉语的“农民”的含意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peasant带有贬义,相当于汉语里的“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和“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没有丝毫贬义。又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两个英语单词都有“政治家”的意思,但我们不把汉语中的“政治家”翻译成politician是因为其含有贬义,指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汉语中的“政治家”是指善于管理国家、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译为英语时常常用statesman。

2、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areyou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doyoudo?(您好!)”,“Nicetomeetyou.(见到你很高兴)”,“Howareyou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3、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Zhang(张老师),”engineer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4|、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fineisn''''tit?”或“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so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arefat”或“Youareso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8403229.B:Hello,thisisTom.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须这样用。

5、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

6、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Goslowly,e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youlater(回头见)、Solong.Take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7、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arealucky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hashis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pictures(黄色电影)、theblue-eyeboy(红人)、tobe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hand(没有经验的人)、intheblack(不欠债)、greymare(母老虎)、white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医学插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插画设计命题设计表现媒介

在当今的艺术设计类教学中,插画设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其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较为广泛,如创意构思、构图、自由造型、色彩应用、图形、绘画软件应用等,无一不包括其中。而插画设计功能的渗透性空间之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插画、儿童读物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绘本、图表及一般纸媒版面(如报刊、杂志、单张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被直接应用于产品包装、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动漫及游戏原画创作、电子媒体、交互界面设计等。插画艺术也因此在当代设计领域发展为一个市场广阔的行业。尤其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区域,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设计界拥有高度职业化的插画师群。合理地设计该课程教学,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乃至大艺术设计教育概念下的课程设计,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插画设计的课程概念

插画在现有的设计类教学体系中多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方向课程进行设计,通常为3~4学分,部分美术学院更开设有插画专业。许多院校为满足大艺术设计概念下学生的知识需求,亦开设插画个性选修课程,学分设置为2学分左右。实践证明,插画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在视觉传达设计以外的诸多艺术设计领域普遍受到欢迎。这种现象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蓬勃的市场尤为明显。就目前市场上的插画设计教科书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大量教材都将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投射在繁复的CG技术教学上,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这类教材最大的缺失在于舍本逐末,回避要旨,扭曲了插画设计课程的基本意义,矮化了其知识空间。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插画作为设计作品的基本特征。维基百科对插画的定义为:插画(Illustration)的“主要功能是将文字内容、故事或思想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此外,插画与其他纯艺术的最大分野之处不只在于有文字的叙说性,其背后的市场和特定对象之目的,更使插画有着视觉传达的大众传播性”。根据这一定义可对插画艺术的特征作以下归纳: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以视觉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是插画的基本属性。市场:插画的表现内容与服务对象受特定的商业需求制约,这一特征使插画创作与纯艺术创作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换言之,插画创作者必须在特定背景、对象的制约下从事具体的插画创作。灵巧与精练:插画被绑定的对象往往是一段具体的文字、某个情节、某一概念,而插画艺术的浅唱低吟、与相关背景的相映成趣是其艺术表现的一般格局。这一特点要求插画必须具备灵活巧妙、锦上添花的趣致。通俗与时尚:插画设计作用于市场流通,故其受众是社会性的,适应大众化的审美观念与潮流时尚是插画无法回避的现实需求。综合与多元:插画不属于某一特定媒介的绘画种类,其创作几乎可以通过任何绘画媒介完成,常见的有素描、水彩、水粉、粉彩、版画、水墨、油画、丙烯、拼贴、剪纸、马克笔等,加上电脑绘画的介入,插画设计的表现语言无形中被扩展到无限广阔的境地。

二、插画设计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分析,教师对于插画教学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满足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需求。但是,近年来,各地艺术设计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鼓吹“去艺术化”的主张,弱化、贬低甚至取消造型基础,宣扬“设计不需要画得很好”“美术与设计没有必然联系”等,艺术设计教育面临挑战。笔者曾观摩了某大学教师主持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该课程设计扭曲了美术基础内涵,新创“速成培训法”,将造型基础矮化至专事训练学生画直线和圆圈,对于色彩基础则提出用现成的彩色纸片随意拼贴。这必然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且背离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目的。笔者认为,进行插画设计必须具备以下能力:自由造型能力:究其根本,插画毕竟是依赖视觉造型完成其表达功能的艺术形式,故手绘能力是插画设计最基本的能力保障。缺乏基本的造型能力,没有熟练的手绘技巧,哪怕使用绘画软件的技巧再娴熟,线条画得再直,圈画得再圆,恐怕也难以创作出有意味的图形,更遑论插画艺术作品。创意构思能力:艺术创作巧在用思。创意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创作者应具备敏锐的构思能力、别出心裁的点子、天马行空的联想能力、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具备相应的技能将之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这一点与纯艺术创作在本质上是相通的。CG技术能力:作为现代设计的辅助手段,CG技术有其不可或缺的必要性,艺术设计课程中必然包括电脑绘画软件教学内容。该内容应在通盘的课程设计中得到权衡,不可偏废,这样电脑绘画技能才可以为具有艺术禀赋的设计专才提供如虎添翼的支持。媒介应用的综合能力:基于插画表现媒介的多样性,本课程教学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兼顾对诸多绘画媒介的体验与掌握,尝试综合媒介应用的表现,并发展自己喜欢且擅长的艺术风格,这是教学的合理选择。延伸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理解信息和诠释信息很有助益。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在长期的辅助学习中充实和提升这种能力。

三、命题设计

由于插画设计受到承接“文字的叙说性,及其背后的市场和特定对象之目的”的制约,所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命题设计对于学生开阔思路、积累应对特定主题的创意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个议题上必须下足功夫。一个好的插画设计命题在满足一般创作命题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关注以下方面:多样性:具备思维开拓的延展空间,杜绝艺术创作中的同质化,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意想象空间。趣味性:视角新锐、幽默或具有悬念,引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热点话题:关心国内外时事,聚焦社会,淬炼文字信息,把握时代脉搏,使创作充满生活气息。仿真性:模拟各种传媒(如纸媒、电子媒体等)特质和常见的插画类型(文学读物、儿童读物、新闻出版、交互设计等),做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在宣导命题时,结合观摩优秀插画作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促使学生萌发具有鲜明个性的切入点,产生饶有意味、个性鲜明、让人眼前一亮的构思。命题设计的拓展空间无远弗届,值得执教者用心揣摩和思考。

四、表现媒介

医学插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可译性

Abstract:Asonemajormeans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translationistightlyrelatedtoculture.Translationactivitiesrevealthecommunicationbetweendifferentculturesandshowthetranslatabilityinculturaldifferences.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culturesarereflectedmainlyinreligiousculturalbackground,valueorientationandcustomsandhabits.Translationtechniquessuchasliteraltranslation,liberaltranslation,explanation,additionanddeductioncanbeappliedwhentheculturaldifferencesneedreservingorcannotbeidentifiedintranslation.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translatability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1]。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2]27。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这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文化的等值,有时就会造成文化的亏损。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大,不少成语就和佛教相关。例如: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天花乱坠等。如果译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2.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helpsthosethat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selfisour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isa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则重理性、逻辑、求异、求变、重竞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个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这种不同必然要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得以表达。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语的引申义不同,因此,我们要谨防翻译陷阱。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one''''s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再比如,中国人常用“黄色”表示低级趣味、庸俗、猥亵等,但我们不能看到“yellowboy”,就译成“下流男孩”,因为这个短语在英语中指的是“金币”。

3.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

因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区别于对方的“异质”客观存在,而这种“异质”必然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英语中不乏歌颂“西风”的诗篇,而汉语中却常有赞美“东风”的诗句;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联系。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与奔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awillhorse”(工作认真的人),“adeadhorse”(徒劳无益的事),“rideonthehighhorse”(盛气凌人)等等。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等。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就话题的选择来看,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收入怎么样”等问题。再比如,英国人对狗一般都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topdog”(重要人物),“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而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都厌恶鄙视它,常常用它来比喻坏人坏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

二、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刘宓庆先生[2]20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为此,译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译成译语的词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3]。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又让译语读者能够接触大量的异族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语。再比如: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moneylikedirty”,要比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moneylikewater”好,这样既不影响正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总之,直译重在忠实原文,从内容到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决不等于提倡在翻译中搞形式至上的机械转换。直译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适用于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2.意译

如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姿或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则有必要借助意译。意译是指将别的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如将“holdawolfby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thickasthieves”译成“亲密无间”;“putthecartbeforethehorse”译成“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wifewhosharedherhusband''''s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eachofusshowshistrue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和直译相比,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3]。

3.音译

音译适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音译中,汉字已经不表意,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音译成汉语为“披头士”,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乐队乐手的形象、风貌。再如:“cool”音译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的言行与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4.阐释

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越是作家个性鲜明突出的地方,翻译越是离不开“释”。通过下面两段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阐释对文化差异的有效弥补。

①Hiswifeheldthepurse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经济大权。)pursestring是钱袋子,握着钱袋子即掌握着经济大权。

②SinceTheBookofPoembeginswithapoemonweddedlove.IthoughtIwouldbeginthisbookbyspeakingofmymaritalrelationsandthenletothermattersfollow.(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译者为使原文涵义明朗化,直接解释说明了“关雎”与“三百篇”的关系及其内容,点出了作品的文化渊源。

5.信息的增删

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在双语转换中,有时为了求得源语与译入语的表达在概念上的一致,译者常常需要在语言形式上作适当的变通。这既利于突出译文中语言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也便于读者认同和接受源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变通”具体可体现为信息的增补与删减。例如:

①Itwasthebestoftimes,itwastheworstoftimes,itwastheageofwisdom,itwastheageoffoolishness,itwastheepochofbelief,itwastheepochofincredulity.(这是一个隆盛之世,但也是一个衰微之世;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新纪元,但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新纪元。)译文中添加了3个“但也是”,成功地反映了原文所描述的种种对比和矛盾,如不做这样的增补,则无法连接上下文,亦无从再现源语风格。

②ItwasFridayandsoontheywouldgooutandget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译文中如不增加“发薪日”,读者往往会产生迷惑。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这里的增补,使得“星期五”具体化,也让文化信息一目了然。

③Inthestreetbelowapeddlerwascryinghiswares.(房子下面有个小贩在沿街叫卖。)译文中略去“他的货物”几个字,不但无损原文的语义,而且更生动的再现了源语中的情形。

④…becauseheusedtolendmoneytopeopleindistress,andwouldnevertakeanyinterestforthemoneyhelent…(因为他常常借钱给那些有急难的人,从来不要利钱。)译文中将原句末尾处的介词短语连同其中的定语从句通通略去,仅用一个“利钱”与之对应,简练地传达了源语的语义和风格。

由此可见,要做好传译,译者必须时时牢记信息增删的目的,并以之为准绳,认真对照两种语言,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增则增,该减则减。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增补与删减之间的关系,掌握好“度”的问题,决不能无中生有或随意舍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8-82.

医学插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1),英语中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paulwasinblue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一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with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估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到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的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语、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strongascow",把"凡人皆有得意的"译成"Everypersonhasahappyday.",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其二例正确形式为asstrongasahorse,Everydoghasitsday.

四,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

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再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指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见面打招呼。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事项"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areyougoing?和Wherehaveyou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

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们、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请见下表:

StatusChineseEnglishWrongSpeech

Superiorpeople姓+头衔/职务例王院长刘军长马经理

Rank/Post+namePrincipleWangArmyCommanderLiuManagerMa

Name+Rank/PortwangPrincipleLiuArmycommanderMaManager

Exceptions

姓+头衔/职务例马市长牛州长杨博士

Rank/Post+nameMayorMaGovernorNiuDr.Yang

Rank/Post+nameinSoundMayouHorseGovernorCowDr.Goat

4,其它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go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yourself(tosth.),也不用please.。

5,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公牛"、"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具体请看下表:

总称雄性名称雌性名称小动物名称

chicken鸡cockroosterHenchich

duck鸭drakeduckduckling

goose鹅gandergoosegosling

horse马stallionmarefoal

cattle牛bullCowcalf

pig猪boarSowshat

dog狗dogbitchpuppy

sheep羊ramewelamb

deer鹿stagDoefawn

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6,不同语言文化中诩的感情色彩差异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请看下表:

字面意义涵义

green绿green-eyed嫉妒("红眼病"而不用red-eyed)

blue蓝blue-mood沮丧的、忧郁的ablueMonday倒霉的星期一

red红red-faced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inthered亏损、负债、赤字

white白Awhitelie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黑inablack经营一项企业盈利

yellow黄yellowjournalism不择手段地夸张沉浸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

五,结束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是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胥懋云,2000《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医学插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思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思维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以英语词汇和语法的积累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知识吸收。通过统一的专业考试作为能力测评的主要途径,缺乏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不足。因此,需要结合英语教学存在的文化差异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结合茶文化思维发展背景进行茶知识的传播,全面提高我国茶文化的影响力,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过程中,要加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了解西方国家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内涵,努力挖掘茶文化思维中的教育元素。

1茶文化思维的分析方向

1.1中国茶文化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从几千年前茶叶的发现至今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茶文化的兴起在唐朝时期,国家迎来了空前繁荣,中国的茶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普及与宣传。为今天茶文化在世界饮品中的地位确定奠定了有力基础,中国对茶文化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形成饮茶品茶习惯的人群越来越多,随着近千年的朝代更迭,茶文化融入不同的思维内涵,在各个时代下传承至今,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茶文化内容具有趣味性、独特性的发展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知识,在品茶、制茶、采茶等一系列活动设计中,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茶艺技术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丰富的消费体验。营造一个清幽雅致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形成全新的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茶文化思维,引导学生了解跨文化语言交际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结构,运用茶文化思维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2西方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思维博大精深,但国外的茶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外国茶文化自成体系,英国是除中国以外茶叶消耗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绿茶有着较好的营销市场,而英国红茶备受人们推崇。经过当地人们的精心改良,英国红茶已经具备独特的文化魅力,从文化体系的角度来看,英国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才形成的现代化文化基调。但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红茶是贵族人士的消耗品,是享受生活的重要体现,中国的茶饮在各阶层人们生活中得到普及应用,茶文化的受众遍布于中华大地,甚至在民间形成了独具一致的茶文化体系,一部分民间茶文化更具影响力,包含着当地人们的劳动智慧。

1.3中西茶文化融合

中西方的茶文化内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全球化文化交融的发展背景下,想要传承与发扬中国茶文化,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内涵,分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异同之处。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将茶文化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进行有效融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西方茶文化发展背景的了解,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宣传方案,提高西方人民群众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通过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分析,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类型更为丰富,品茶制茶的流程有着明确规定,所采用的器具甚至是泡茶时运用的水资源都有着明确要求。宋朝时期在开放的文化氛围下,许多文人志士形成了品茶饮茶的习惯,丰富了茶文化的基本内涵,从宋朝开始茶文化不再是专为贵族提供服务的奢侈品,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够喝到正宗的好茶。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对比,分析饮茶习惯、茶礼仪、制茶流程,西方人认为喝茶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饮茶并搭配糕点,严格规划喝茶的分量,而中国人能够随时随地品茶论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西方的茶文化异同点,能够吸引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整理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大学英语渗透茶文化思维的重要性

2.1创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茶文化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流程,将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解决当前茶文化与英语结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茶文化思维的有效渗透,首先学校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一系列茶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将英语课堂内容与文化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会茶文化独有的思想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茶文化思维中的教育价值,传递出宁静、淡雅的君子品质,教师在品茶、赏茶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要求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品茶、制茶、饮茶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任务,思考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信息化技术展现品茶、制茶的工艺流程,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对话环境,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2.2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有效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向学生渗透与茶文化相关的思想内涵。运用茶文化传播活动作为教学实践主题,引导学生将茶文化内涵和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连接,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思考。参考国际优秀的茶文化历史,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向学生介绍中西方的茶文化差异,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文化异同点的记忆能力,并结合自身现有的英语水平,掌握茶文化有关词汇在英语介绍中的组合应用。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学校网站建立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语料库,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教学资源查找。茶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存在密切联系,为了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培养具有茶文化专业技能的应用人才,邀请一些茶文化领域的权威人士,通过网络教学讲座提高学生对茶文化思维的认识。结合中国茶文化传播实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选择一些带有茶文化元素的英文歌曲,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通过音乐加深对西方茶文化背景的了解。

2.3加强对英语文化和国学文化的了解

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作为文化教育载体,让学生能够加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并感受西方文化与中国国学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将英语文化与国学文化作为英语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众多思想内涵,形成了现代化文化体系,想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受到地区文化内涵的影响,人们对茶文化思维有着不同的理解,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理念的认知,促进中国茶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意识到英语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茶文化思想,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成效。中国茶文化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英国本土民众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内涵的改编,将其转化为本土文化资源,由此诞生英式下午茶。目前茶文化在国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茶文化教学设计需要在西方文化基本规律中查找系统化的教学流程,通过大学英语课程与茶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加强教师对茶文化思维的认知,了解茶文化所具有的文本价值,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与国学文化的了解。

3茶文化思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3.1整合茶文化教学资源

我国具有较为广泛的茶文化热爱者,许多地区将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在茶文化宣传与推广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社会交流形式,对茶文化思想内涵进行交流与探讨。想要将茶文化思维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就需要了解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情况,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要求学生自主翻译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文章。在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资源库丰富学生的英语词汇储备,加强学生对中西方茶文化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开展实践训练活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茶文化教学资源,通过对茶文化教学素材的整理与研发,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调节教学难易度。教师需要理清英语实践的关键性内容,结合茶文化思维的发展背景,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相关英语词汇的应用能力,并掌握各类语法知识。在课堂实践教学设计阶段,应用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文章翻译,鼓励学生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自我评价的方式,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在情景构建阶段融入茶礼仪相关教学内容,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利用英语语法翻译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关英语知识的理解,并在完成翻译后进行文章注释,如Whenguestscometovisit,theycanuseteaasamediumforculturalexchangeandleteachotherknow。全面提高学生的茶文化典籍英语译介能力。

3.2拓展茶文化教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思想,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领会茶文化思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认识中国本土文化习俗,结合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下进行英语交流,针对茶文化展开激烈探讨,提高对茶文化内涵的认识。想要将茶文化思维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拓展饮茶习俗的文化覆盖范围,引导学生领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性,全面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经典英语著作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茶文化习俗,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内涵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在教学设计阶段要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促进中西方文化融合发展,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英语基础概念,在实践探究中提高英语知识应用水平。例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等一系列国外茶文化相关名著,让学生在经典名著分析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茶文化思维,并从中掌握英语词汇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定期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西方茶文化的思想精髓,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3.3深入了解茶文化精髓

在英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要内涵,提取出茶文化中的儒学思想以及哲学道理,充分发挥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将茶文化思维渗透到英语教学中。相关教育部门需要深度剖析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建立茶文化思维发展体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动画等多种演示形式,引导学生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并通过茶文化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解读能力。教师在制定与茶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如与茶文化相关的外国影视作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表现。只有全面提高学生对茶文化思维的认知程度,才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列举出中国优秀的文化案例,促进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宣传推广。

3.4合理规划茶文化教学流程

茶文化教学内容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运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由于学生现有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只具备基本茶文化翻译能力,对英语语法的重点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学生在自主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想要突破教学难点,就需要在教学内容整合阶段,运用丰富的茶文化相关词汇,调整句式结构。例如:茶的类型:毛茶crudelytea、散茶loosetea、碎茶brokentea、香片perfumedtea;茶的建筑:茶园teagarden、茶馆teahouse;茶的器具:茶杯teacup、茶盘teatray、茶碟teasaucer、茶壶teapot等等。通过以上英语词汇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组织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交流习惯,在对话翻译与文化介绍的过程中,传播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基本内涵,结合已经掌握的语法结构,丰富个人的英语交流技能。了解英语学习的基本规律,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强学生对茶文化词汇的理解和认识,掌握英语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课堂表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思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4结论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阶段融入重要的文化思想,需要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学生提供虚拟交流环境,充分发挥出英语在未来就业岗位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根据茶文化思维的主要特点,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英语课堂与国际环境进行有效对接,为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创造有利条件。语言学习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英语作为必学科目,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得始终,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国际贸易往来的过程中,需要促进我国茶企业的海外扩张。

参考文献:

[1]隋丹.茶文化思维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福建茶叶,2021(06):156-157.

[2]刘川.行动研究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中西茶文化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20(05):143-144.

[3]周晓文.基于POA理论(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茶文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9(04):183-184.

[4]伏艳.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茶文化翻译策略探究[J].福建茶叶,2021(02):142-1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