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课堂礼仪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精选

学生课堂礼仪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第1篇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为契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进一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挖掘新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认真备课、分析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入藏”一课时,我组织学生通过扮演文中角色的方法来体验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再现历史人物的真实画面。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岳麓版的历史教材图片更加精美、地图更加形象、史料更加翔实……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运用好以上材料是很关键的。我们绝不能出于应试教育的需求,完全放弃形象性材料,更不能让学生死背课本中抽象的概念,一遍一遍地抄写时间、人物、名词等知识。教师应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师生互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学生一味地模仿、记忆,但没有创新意识。因此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口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两个环节的作用,使学生的独特才能有机会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解岳麓版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时,备课时我针对本课的重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香港与大陆的分合经历是什么过程?澳门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台湾的历史渊源是什么?“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在组内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扭转了传统教学观念、创新了教学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第2篇

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是人才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最好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认识质疑的重要性,使学生愿意质疑

古人云:学费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要让学生愿意质疑,首先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理解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变质疑为内需。在平时,可以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因为对某些现象产生好奇,而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获得发明创造的事例,如:瓦特因对蒸汽掀起壶盖感到好奇,继而积极思考,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懂得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从而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而愿意质疑。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融入课堂,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各种感觉、怀疑在课堂上释放出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我对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同时,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鼓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

三、创设疑惑情景,使学生乐于质疑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主动、积极。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引入新课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召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6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6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各自跑道的起点出发,沿跑道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起点。这下可难住了狐狸裁判:他们俩同时出发,又同时回来到起点,到底谁是冠军?学生看到这里疑问顿生: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也就是240米;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四、提供时空,让学生能够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材料袋(1分米长的毛线、1张正方形纸、4个小方块、6根小棒、10粒围棋子)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个分数,并在小组里交流。在每个小组充分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和得到的分数,其他同学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一份是1/4,另外3份是多少?”、“5粒围棋子为什么是1/2呢?”“2根小棒是2/6也可说是1/3。”……因此,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提得问题也很深刻有价值。

五、教给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沉浸式教学;医学教育

生物化学(简称生化)是研究生物体中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侧重分子机制层面。对临床医学生来说,在生化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具备探究临床疾病表象下的生化分子机制的能力,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1]。同时还要能够基于生化机制进而设计、创新临床疾病的治疗,最终实现“临床→机制→临床”的闭环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医学生的理解分析、逻辑推理、应用创新的能力均得到培养和提高。但是,在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存在不少问题:(1)具有一定自学能力,但是缺乏学习兴趣,仍然以被动学习为主;(2)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基本知识点,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仍然以记忆性学习为主;(3)缺乏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卓越医生培养计划2.0的实施,对医学生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实现,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导向。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难以实现,缺乏学习兴趣,不少学生都是漫不经心的观光式学习。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选择了沉浸式教学。沉浸式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衷是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取得了巨大成功[3-4]。沉浸式教学的关键是要给学习者带来沉浸体验,不仅能够构建个性化及情境式的课堂环境,而且能够重塑活力课堂,启发学生在交互与反思中获得全身心的学习体验。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辅助者,通过情景设置、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愉悦感,对知识的获得感和学习效率更高。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沉浸三式——案例沉浸式、历史沉浸式、分生(分子的一生)沉浸式。

1案例沉浸式

针对生物化学中与临床疾病紧密相连的内容,我们采用案例沉浸式。采用具体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主动思考,抽丝剥茧,探寻真相。物质代谢的整体性在传统教学中只是一个概念性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在案例沉浸式教学中,教师先以一个临床案例进行导入:老年男性,B超显示中度脂肪肝。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平台进行课堂调查,让学生对该患者的身材和血脂情况进行推测。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患者应该体型肥胖,血脂升高。此时,再给出患者的具体情况:身高175cm,体重75kg;血糖、血脂均正常;不胖,常年严格素食,无饮酒,平时主食摄入量多。这个出乎意料的情况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充满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但是,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解答,而是引领者学生一步步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犹如针对疑案,抽丝剥茧,拨开迷雾,去探寻真相。脂肪肝是以肝细胞中脂肪(甘油三酯)的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于是,学生首先会提出第一个问题:肝细胞中的脂肪是从何而来的呢,是肝脏自己合成的,还是饮食中的脂肪吸收到了肝脏?结合之前脂代谢的学习,学生马上会得出答案:肝细胞中的甘油三酯是肝细胞合成的,所用原料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接下来,学生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去路如何呢,运出肝外还是储存在肝细胞内?结合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学生马上找到答案: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会形成脂蛋白输出肝外,载脂蛋白是此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于是,学生继续探究,提出第三个问题:协助脂肪输出肝外的载脂蛋白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后发现:载脂蛋白是肝细胞以自身基因为模板,利用氨基酸作为原料,通过翻译过程合成的。氨基酸中有9种为必需氨基酸,需要由食物提供。至此,关键知识点都已提出,但教师并未直接解答,而是让学生综合思考。通过超星学习通在课堂上直接进行选择,患者的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合成过多,还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无法顺利输出肝脏?此时,学生容易出现不同意见,再组织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阐述和辩论,各抒己见,最终找到真正的答案。学生明确了氨基酸代谢、糖代谢对脂代谢的影响,深刻体会“物质代谢的整体性”。通过案例沉浸式,学生结合具体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学习,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有机融合。在案例沉浸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与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2历史沉浸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疫情的侵袭,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老师们通过“科研实例”来实现知识重构[5],而在生化课堂教学中,针对生化中与科学进展关系紧密的内容,我们采用历史沉浸式。将学生投入特定的历史时期,教师给学生提供那一时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思考科学进展中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做,然后给出数据,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到结论。历史沉浸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遗传信息的传递是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此部分讲述的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跟临床关联较小,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此时,我们选择历史沉浸式。将学生置于特定历史时期:已经发现了DNA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分子,引导学生思考,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学生思考之后,认为接下来应该研究DNA的分子结构。此时,教师给出基础背景知识:查加夫规则,DNA的X线衍射图,引导学生尝试自行推理DNA的分子构象。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推导和分析,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如此这般,引导学生步步思考,步步推测,仿佛自己真的身处历史长河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推动科学进展。历史沉浸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历史同步前进,从学习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生(分子的一生)沉浸式

目前主流生物化学教材将基础的生化内容分解为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和酶)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物质(糖、脂、蛋白质、核苷酸)的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调控)这样几部分来分篇进行讲解。这种横向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对各部分的知识点精细掌握,但是学生往往很难将这些人为割裂开的生化知识重新整合到“人”这个整体中。这对学生整体掌握生化知识以及未来进入临床工作非常不利,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纵向的教学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和单纯按教材教学的缺陷。针对此,我们采用了分生(分子的一生)沉浸式。以“胰岛素”这一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为例,教师通过“胰岛素的一生”这一议题,帮助学生将各部分生化知识纵向串联起来,了解生物体中各种生化过程的运作,使生物化学不再只停留在虚构层面。这一题目中包括了几乎整个生化教材的各章节内容:胰岛素基因(核酸的结构)通过遗传信息的表达(即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前胰岛素原),而作为一种分泌型蛋白质,胰岛素的成熟需要进行翻译后加工,加工成熟的胰岛素(蛋白质的结构)释放进入血液,通过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进而发挥作用,经由信号转导从而影响靶细胞内部代谢相关酶的表达和活性(物质代谢),作用结束的胰岛素则经血流入肝进行灭活(蛋白质的降解)。“纵向”的串联与内容重构,将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中的蛋白质的结构,核酸的结构,酶的功能,糖、脂、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基因的转录、翻译,蛋白质翻译后加工,细胞信号转导等内容连贯起来。如此,学生就能更加系统地了解这些生化机制在人体中究竟是如何运作和整合的以及它们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分生沉浸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化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立体、系统的生化知识体系。

4讨论小结

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70%的学时为教师讲授,30%的学时则通过沉浸三式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构建立体知识体系。沉浸三式的使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由漫不经心的观光式学习转化为学生掌握主导的沉浸式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和中心地位。同时,案例沉浸式促进了生化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历史沉浸式以历史为主线进行内容重构,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分生沉浸式以一个分子的一生为主线进行内容重构,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系统的知识体系。课程进行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进行了分析,对课程中的多次任务及考试试题进行分类分析,观察学生在基础识记性题目、逻辑推理类题目、理解分析类题目和应用创新类题目的得分。结果发现,与传统教学的学生相比,在沉浸式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掌握虽没有显著提升,但是,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明显增强,同时,逻辑推理、理解分析、应用创新等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可见,沉浸三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岗位胜任力具有重要效用。在未来的生物化学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改进,将沉浸式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高云,缪明永,卢小玲,等.临床相关知识在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54-956

[2]黄晓,巫光宏,罗娜,等.本科《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实战经验总结.广东化工,2021,48(9):272-273

[3]央青.美国犹他州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以UintahElementarySchool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6,27(4):130-136

[4]韦莉萍.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15(2):162-163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第4篇

一、现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课程方面

1.国际贸易教材相对滞后。

除进口教材外,国内教材内容普遍滞后,只包括传统的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没纳入,与该门学科的发展有些脱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不够,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太过硬。

国际贸易理论有部分内容用到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没有好的西方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理论也不会学得很好。另外,还要结合不同国家,不同体制来理解国际贸易政策,及其前因后果,这方面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困难。

3.国际贸易理论课相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

更死板和僵化,除案例教学外,基本没什么创新的模式和方法,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练习、实训,学生也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二)实务课程方面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学生需求。

高等财经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和非国际贸易专业学习国际贸易课程期望值是不同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进出口相关的工作,希望在学校学到尽量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技术,毕业后能熟念运用所学知识,直接做相关工作。非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期望值较低,他们选择这门课程主要是好奇和感兴趣,毕业后很少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但为以后涉及国际贸易相关方面工作做了准备,他们不必像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那样要求能非常熟念非常高效地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只对其有简单完整的了解和运用就可以了。因此,对国际贸易课程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应充分考虑其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国际贸易课程,现在大多数高等财经院校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2.对英语是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工具认识不足。

国际贸易课程对英语没有硬性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也开设了大学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但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课程的掌握和熟念程度。重视国际贸易课程中英语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增强学习和掌握国际贸易课程的能力,对学生大有帮助。遗憾的是现行国际贸易课程也没有体现英语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重要性。

3.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课堂讲授加实验室实践的方式,国际贸易理论课是纯粹的讲授型,教学方式相当单一。即使是实验课,学生也是照着模版填写单据的多,自己动脑的少,有的甚至离开模版就不会做。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没有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的模式。

4.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学校考试以知识为主,能力的评估和考试很难量化,更难考核。导致在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无法考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毕业后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则发展和进步的空间要小得多。

二、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改革途径和方式

(一)国际贸易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国际贸易课堂教学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去掉旧的、脱节的内容,改为新的知识和内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贸易法律、法规、政策等都会修改和变化,国际条约等也会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有重大影响的要及时添加进教学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

(二)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采用任务教学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双语教学法等形式,并结合云技术,创建云课堂,形成国际贸易课程课堂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加强实践实训的强化和训练,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岗位实习,校外实习等不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

(三)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

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比较单一,有笔试、上机操作等,主要考察的是知识而非能力,校外实习等没有纳入考核范围,计入成绩。应改革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方式,成绩计入方式,全面核查学生知识和能力。教学模式方式的改革如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课堂讨论等均可计入成绩,且占比应提高,方能突出知识、能力并重的改革模式。

三、改革后的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提高

(一)国际贸易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用学到的理论理解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国际贸易政策等,再分析这些政策和现象,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接收知识,更为主动地求学,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国际贸易教学方式的改革力求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走出死记硬背、一味模仿的传统学习怪圈,更为灵活地掌握和运用这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国际贸易问题。

(三)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课堂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育;课堂礼仪;教育分析;礼仪渗透

第三十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拉开帷幕,世界各国运动员克服重重困难聚集在奥运村,开启了为国争光的旅程。然而在各国媒体的跟踪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顶撞裁判员、故意冲撞对方队员、观众蓄意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运动员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礼仪规范。由此可见体育礼仪的教育和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做好体育礼仪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作为礼仪大国,我国一直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想要有效的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深化自身的认识,明确体育礼仪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礼仪素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堂礼仪教育为主题,从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总结出小学体育课堂上提高体育礼仪教学渗透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礼仪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堂礼仪教育现状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体育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提高全面素质,教育部门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文化教育上,而体育锻炼则成了被忽视的对象。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和学校,大家关注的重点都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体育课则成了学生放松休息的“小课”。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进行教育改革,禁止学校采用分数评价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但一周仅仅三节体育课程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仍然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必须要合理规划教学计划,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和礼仪教育。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课堂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改善学生气质,优化形象

评判一个人形象的标准并不仅仅拘泥于外表,内在涵养也占很大一部分。从学生幼儿时期开始,体育教师一直在学生形象方面的塑造上花费了很大精力,比如幼儿园有关站姿的教导、小学生时期有关体育规则的讲解等等。在礼仪规范方面,体育和生活充满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例如,由于舞蹈生常年锤炼自己的肢体形态,他们的气质往往会优于普通人;或者练习武术多年的人,武术不光让他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其中所包含的武术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气质。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绝大多数的体育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品质起到培养作用。像足球、篮球和排球这种三大球项目,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光如此,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很多学生会反复练习,挥汗如雨,这可以赋予学生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宝贵精神。除了足球等较为依赖团队协作的运动之外,网球、乒乓球等运动则会加快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我国武术文化中,“太极”是其中较为耀眼的存在,长时间练习太极会帮助学生养成温文尔雅、谦虚温和的交流习惯,同时“太极”这项运动也从侧面告诉学生,单纯依靠强健的体魄是无法取得胜利的,更多的是依靠耐心和技巧,还要遵守各种体育规则,这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想甩掉浑身的痛苦,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良药都管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通常会因为种种因素,产生自卑、急躁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演变成各种心理疾病,甚至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较大影响[2]。相较于传统主科教学,体育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身体进行教学,课堂也在户外,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有效放松,在拉近同学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健康教育。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实现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双向发展,统称劳动能力的发展,当中又包含许多细节方面,比如特长才华、理想追求和道德品质等等。体育教学一般侧重于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体育活动中的跳远、跳高等项目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要想充分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单单依靠思政课是行不通的,相较于枯燥、死板的思政课堂,学生更喜欢在户外肆意挥洒汗水的体育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礼仪教育,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学生的礼仪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体育课堂上提高礼仪教育渗透的方法策略

(一)教师需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起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道路的引路人,更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对于自己喜爱的老师,学生会有意或无意的模仿,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教师的崇拜和依赖程度极高,因此,面对心智尚未成熟,无法正确明辨是非的学生,教师更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生做好带头作用[3]。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小心,养成自觉遵守体育礼仪规范的好习惯。例如:要求学生弯腰行礼时,教师先九十度弯腰敬礼,而不要因为面对的是学生就草草点头了事。另外,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己,只有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体育礼仪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教书育人。体育礼仪知识和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将其更好地融入课堂礼仪当中,通过这些细微的改变提高学生的气质以及综合素养,让体育课堂时刻保持活力与涵养。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着运动装,运动鞋,衣着举止需符合教师的形象。要知道,礼仪不仅仅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对衣着方面也有很严格的要求,而小学生正是树立审美,三观建设的重要启蒙阶段,教师的衣着对其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虽然爱美是天性,但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不容半点亵渎。在体育课上,如果教师穿牛仔裤、休闲装,甚至一些女教师穿紧身衣,那么就会给学生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体育课无论是做操还是跳舞或者是运动,都应该是英姿飒爽的,而不是像女团一样扭捏卖萌。只有教师做到了,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树立三观和审美[4]。第二,教师的行为举止要端庄大方,所谓言传身教指的就是教师不仅要靠语言教导学生,还要做示范作用,在体育课上,教师要自信,要大方,喊口号时要响亮准确,动作要落落大方,要知道这些都是给学生带来美感的体验,就像看到军人们走过天安门,人们都会惊叹他们的英姿一样,这也应该是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教师的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等都对学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学生营造出青春洋溢,积极向上的良好课堂氛围,从而身心得到放松和满足。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教师只能利用短暂的教学时间尽量让学生理解。而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它能够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例如在整队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臂距离散开,然后完成一些指定的动作,由于空间足够大,所以学生可以毫无障碍的完成,这时教师再要求所有学生半臂集合,原地完成同样的动作,谁做的标准,谁就可以休息。而这时由于距离缩短了,学生之间就会出现碰撞和摩擦。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暂停,并告知学生,如果相邻的两个学生互相谦让,依次完成,那么大家很快就能够休息的,相反如果一直针锋相对,斤斤计较,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全部都完成了动作,同时也更好的领悟到了谦让的良好品质[5]。在同学们互相谦让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感受懂礼貌的好处和互相尊重的感觉。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总结一下保持距离的好处,引导学生明白出门在外,排队的时候应该与前面的人保持距离,这样方便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很舒服。通过这样的礼仪渗透,学生们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更好地让他们理解和感受到了礼仪的重要性。除了整队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体育运动或者游戏项目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礼仪,如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队友之间应该互助互爱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荣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展示出来,从而影响学生受益终身。

(三)在校内体育竞赛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

在礼仪教育中,实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是有效开展礼仪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光能从中收获大量的礼仪知识,教师还可以从中充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自身的教学成果,并根据实际检验情况,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小学都会定期举办运动会,这正是开展礼仪教育的良好的平台,也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的绝佳机会。要想充分发挥出礼仪教育的价值,体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融入运动会激烈、紧张的气氛中,同时努力渗透礼仪教育。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可以在室内体育课中,统一针对课堂礼仪和体育礼仪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提高自身礼仪素养的重要性。第二,学校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官网中专门设立一个礼仪教育板块,并定期更新板块内容,保证内容的与时俱进,并让学生认真阅读和学习,在课堂上分享心得体会。这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出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深受感染和启发,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在户外体育课上,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体育运动之前,要让学生仔细倾听竞赛规则,并让学生懂得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无论胜负结果如何,都要保持平常心态。第四,在观看其他学生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规范观看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自觉遵守观看秩序,即便是鼓掌,也要注意时机。第五,在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后,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放松身体,在学生放松的同时,教师要进行课堂总结。如此一来,礼仪教育会逐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从被动接受,慢慢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

(四)合理的运用类比教学法

合理完备的规则是保证体育运动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比如在篮球运动中,对每支队伍的参赛人物、比赛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推人、持球走步、二次运球等都属于犯规行为,也正是由于这些规则的存在,才能确保体育竞技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讲解体育规则,对学生的日常礼仪进行延伸培养[6]。比如,在跑步的相关的教学中,教师在告诉学生“听哨声起跑”的同时,可以延伸到日常过马路的教育,告诫学生一定要等到绿灯亮起时才能通行;在告诉学生打篮球的过程中禁止推人时,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不能随意插队,更不能推人;在告诉学生田径比赛禁止私自变道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不能随意行走在机动车道上,而且运动员私自变道只是被取消比赛资格,但如果随意横穿机动车道,付出的很可能会是生命。通过这种类比延伸的方法,学生的文明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会得到有效培养,并且很多生动的比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另外,为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或课间时间让学生对体育器材进行整理,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礼仪素养。如果下节体育课需要用器材时,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节课的课间时间让学生在器材室有序的站好队,按照前后顺序依次领取,教师负责记录领取情况,之后在归还时,教师也要认真清点好数量,检查器材的使用情况。比如有的学生领取的是跳绳,在领取前,教师就应该对跳绳的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在学生归还时,教师再检查跳绳是否有损坏,如果发现损坏,教师应该让学生修理好后再予归还,并要求学生将跳绳放到原位。在归还完成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有礼貌的感谢。在领取一些热门器材时,比如篮球、足球等,教师要注意维持秩序,教导学生要懂得礼让,善待器材,防止哄抢、室内随意抛掷器材的现象发生,并让体育委员从旁协助,让学生有序的领取器材,最后再由班长、体育委员等班级干部检查户外操场是否有遗落的器材,保证器材数量的完整性。教师通过这些常规的事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体育课成为一个真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

(五)通过列队教育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体育课堂中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较为丰富,活动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身体对抗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比如最基本的列队问题,如果整个班级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安静的将队伍站齐,这能充分体现出这个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反之,则是集体荣誉感差的表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地方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情绪、自律性、学习态度和毅力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行为不仅影响的是个人,更能对整个集体产生很大影响,而从学校角度来看,个人行为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形象,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对学生展开个人集体教育,在强化学生团结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比如,每次课前列队就是教师进行礼仪教育的好机会。在集合完毕后,教师要说:“上课!”之后学生开始问好:“老师好!”这时教师再说:“同学们好!”对待迟到的学生,无论什么原因,为了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意识,教师应该让其大声喊“报告!”学生说明迟到原因,并在经过许可后,自觉站在班级队伍的末尾。同时,在即将下课时,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礼貌的道别,并在教师喊出“解散”后,学生才能自行解散,回到教室。对于这些常规性的课堂环节,教师要长久地坚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讲文明,懂礼貌在很多时候不仅是为自己争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也是代表了集体和国家。

四、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课堂礼仪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代教育中礼仪教育缺失的问题。要想培养学生优秀的礼仪素养,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礼仪教育,同时将礼仪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另外,教师还应该现身说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自觉遵守体育礼仪,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云龙.探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礼仪教育[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1):635.

[2]金甜.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礼仪教育渗透[J].新课程·上旬,2019(9):223.

[3]臧杰.小学体育课堂中的礼仪教育[J].教育,2018(25):41.

[4]余慧娟.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教育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5):135.

[5]江净帆,张沥云.小学课堂礼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