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精选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1篇

要害词儿童语言发展口语书面语信息技术

一、引言

在人类进化和个性发展历程中语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对人类的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天生具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儿童能够习得语言是因为他们听到的语言材料可以激发一套详细的天赋结构,它包括一套语言知识和语言分析的普遍过程;但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取决于这种天赋的机制,而是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教导与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1~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要害期、4~5岁是书面语学习要害期、10岁以前是儿童外语学习要害期。在此要害期,若能给儿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进其语言得到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缺失。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越早就开发得越多。早期儿童语言发展教导越来越引起广大专家与儿童家长的重视。

人类正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日益全方位地影响人类的生活、经济、文化、教导等。信息技术对儿童的影响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帮助人们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非凡是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生成、储存、转换和加工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数字化信息,给儿童语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人类语言发展习得理论与启示

人类语言发展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要研究信息技术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我们首先来分析当前人类语言发展习得理论。关于人类语言发展理论的争议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当前,关于人类语言发展理论的探讨大致沿四个方向进行,分别是:

1.行为主义语言发展理论认为,语言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是通过强化、塑造、模仿形成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先天性语言发展理论强调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主张语言习得必然具有某种强的生物基础,否则幼儿不可能如此快速的习得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要害期”,一旦错过这个要害期,第一语言获得就很困难,甚至不可能。

3.认知相互作用语言发展理论认为,语言产生于个体遗传结构和环境输入的相互作用中,认为儿童语言习得的质与量与成人又很大不同。

4.环境与社会互动语言发展理论则强调交往背景和语言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总的说来,这四种语言发展理论争议的本质是:语言习得是先天(遗传)主导还是后天主导(环境与教导)这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先天遗传是条件,后天教导与环境是要害,后天教导与环境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发展机制。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童语言发展要害期,为儿童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导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儿童口语发展

口语是人类最初接触与应用的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交流、学习的基本工具,1~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要害期,口语的发展也对儿童认知、技能、感情、智力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更快更好地发展。

1.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语音发展非常要害,例如广东粤语、广西壮族语言等地方语言与普通话发音要求不同。这些地方的学生,到了一定年龄后才接受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学习,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发音都很难被纠正,这时候再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就很困难了。一般情况下婴儿从出生到2岁就基本能用母语和别人交流,但是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在中学、大学的课堂里学习了十几年的外语,还不一定能用外语和别人交流。10岁前是儿童学习外语要害期,若能给儿童一个很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将大大提高儿童外语学习的效率与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非凡是普通话不标准的父母和老师,通过信息技术把标准的普通话带到家庭中、课堂上,让儿童一开始就能接受标准的普通话熏陶。儿童早期语言教导中,父母的语言对儿童影响很大,对于那些普通话不标准的父母来说,为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自己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使自己的普通话变得尽可能标准,努力使儿童语言学习环境变得更好。实践证实,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儿童,到了三四岁就可以当自己父母的普通话老师了。当父母发音出现错误时,儿童可以纠正他们的错误。外语是现代社会人类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在中国,英语是外语教学主要语言,对于很多儿童的父母来说,他们也许把握英语,但是很难给儿童正确地实施英语教导;然而通过信息技术,父母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信息技术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带来的明显效果已经得到广泛肯定。利用模仿技术,给儿童一个模仿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伙伴,与儿童在快乐中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

科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占主导地位。儿童心理学家建议,在儿童教导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儿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艺术性强的语言学习媒体资料,加上虚拟现实技术,把学生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吸引儿童注重力,加强学习与教学效果,寓学于乐、寓教于乐。让儿童看到事物、听到发音、说出名称。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播放儿童喜欢的儿歌、喜欢听的故事等,加深儿童对所接触信息的印象与储存。在儿童语言学习中通过挂图学习语言是很多专家们提倡的,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挂图的获得更加方便快捷,非凡是三维图像,比普通的挂图更加现象生动更加富有感染力;内容上给了儿童父母与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图像的内容更加贴切于儿童语言教导。

3.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正确示范

普通话、英语发音过程中唇、齿、颚等发音器官的成阻部位、口腔状况比较复杂。尤其对方言区的儿童来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示范并在示范过程中进行插话讲解,这对口型及发音的把握非常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模仿动画把正确发音的示范演示给儿童观看,然后按照示范纠正自己的发音。在单词意思的习得中,模仿毫无疑问是一种方式,早期儿童一般模仿父母,利用信息技术儿童可以模仿更多的榜样,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练习

在儿童语言学习初期,儿童的语言活动越多,他们的早期词汇发展就越快。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给儿童实物、图画,在父母或者老师的指导下,先让他们看一分钟,然后让儿童凭借记忆说出内容,提高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创建儿童语言学习游戏、语言学习活动等等,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儿童的发音、说话内容录制下来,提供可视化的资料等,供父母或者教师分析使用,从而有效地对儿童语言学习进行个别指导、纠正。

四、信息技术与儿童书面语的发展

儿童进入学校(或者幼儿园)便开始了书面语言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多方面促进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习字

儿童学习写字的早期,字的笔画顺序是非常要害的,把握每个字正确的笔画顺序对他们的书法很有帮助。通过信息技术模仿字的书写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正确书写过程的记忆。对于书写顺序错误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环境可以做到声音、图像、文字的一体化信息传递,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正确的写字姿势也对学生的身体有影响,通过多媒体提供正确的写字姿势、错误的写字姿势及其危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词造句练习

组词造句是儿童书面语言学习与提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组词造句练习,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环境或者游戏环境下,为学生创建组词造句的练习的情景,当学生圆满完成组词造句的任务时,计算机自动给出激励,提高儿童进行组词造句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水平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收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把写作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在Internet上,为学生提供大量有针对性的意见,供儿童参考、分析,吸取经验与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把优秀的作品在Internet上,激励学生不断创作新的、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过Internet教师可以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改革之路。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中要注重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良性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例如,信息技术使用不当,造成儿童从小养成过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习惯而放弃自己独立思索完成自己事情的不良习惯、大量不正确使用计算机造成儿童视力低下、人体超额遭到计算机电磁波辐射、迷恋计算机游戏而不能自拔等许多社会问题。儿童的父母与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

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在儿童0~1岁的期间,不能让儿童靠近计算机,尽量避免计算机对婴儿的辐射,在使用信息技术对儿童进行语音的教导时,应让信息技术源远离儿童。

2.在儿童1~2岁时,不能让儿童单独使用计算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时应该让儿童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应用与基础护理教学所具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使老师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另一方面是老师在平时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对在网上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的开展讨论活动,提高了老师医学科研水平,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其教育教学的理念,加深了对学科理论的渗透和理解。

第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础护理教学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实验课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向学生更好的展示全面的、立体的护理技能,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了基本的演示操作、形体语言以及动作指导等,改变了传统的书面教授和单纯的语言描述,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基础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与传统的知识课堂相比,学生更喜欢数字媒体课堂,这种课堂有动画的展示和色彩的渲染,借助信息技术不断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就会极大的提升护理教学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技能和才华的平台,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而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护理技能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老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

2.1唤醒学生在技能认知方面的潜能多媒体和数字网络是信息技术的载体,并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主要体现,它可以承载图像、语言、声音等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了老师对课堂信息控制的灵活性,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多重器官刺激和直观的感受,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静脉注射”,老师可以播放在医院录制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对静脉注射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模仿视频中看到的注射过程,而且会在同学之间形成激烈的讨论。信息技术能够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近距离的感受生活的原型,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产生零距离的接触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的情感体验。

2.2扩充学生专业的知识面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使学生对书本之外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改善了传统的学习途径,学生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而且与书本记载的知识相比更具前瞻性和全面性,让学生专业技能的发挥不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的护理水平,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去了解和学习国内各个地区的护理现状甚至是国外当前的护理现状,极大的扩充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认知。

3.结束语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3篇

1.投入少损耗大,硬件实验难以实现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内容广泛,除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实验外,其余理论知识也都需要有相应的实验环节进行辅助理解。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仅仅在课堂上通过图片及简单的动画演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时都觉得非常枯燥抽象,难以接受。而该部分知识恰恰又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因此只有通过硬件实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直观具体地参与其中,从而轻松而又深刻地掌握相关硬件知识。但由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大一新生的基础课程,人数众多,实验频率高,损耗大,实验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必须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维护和更新,这导致硬件投入巨大,因此硬件实验在很多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难以真正开展,学生对硬件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2.教学与专业脱节,无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上课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一致,缺乏教学对象所属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提前预知到该课程与其所属专业的可能联系。事实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很多专业的实践应用中无处不在,是很多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备工具。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尤其是撰写毕业论文时才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结果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导致毕业设计进度缓慢,无形中与其他同学拉开了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并未发挥其基础的作用,没能真正切实做到为专业服务。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准确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当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考核方式大多分为两种:笔试与机试。经过实践,两种考核方式各有利弊。笔试是最为传统也是大多数课程经常采用的一种考核方式,投入少,实现简单,应用范围广,但是其组题形式单一,对于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掌握同样重要的计算机课程来说显然无法满足需求。而机试则既兼有笔试的优点,又有着笔试无法与之相比的强大优势,比如组题形式多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自由组卷,轻松完成操作部分的考核,考试结束后能快速客观的自动得出考核结果,并能对各班各专业的考试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但是机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第一,题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维护更新;第二,由于机房条件的限制,必须分批组织学生进行考核,考试内容难易程度不一致,考核标准也不能完全统一;第三,由于受到自动改卷的限制,机试仍然偏向于概念性的考核,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无法实现。因此,制订一个更为合理的考核标准,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为今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供有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一些好的想法和对策

1.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抑制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而作为当代大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束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精通信息技术,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授课效率,如多媒体动画演示、硬件组装视频演示、计算机软件安装及配置演示等。其次,由于基础硬件实验损耗大,无法安排学生分组完成的弊端,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硬件组件实物演示(如CPU、内存条、硬盘等等),以及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进行实物参观介绍等途径进行最大程度的弥补。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学科知识单一以及教学对象专业众多,可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宣讲,让学生能形象而全面的对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有个具体的认识,提前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应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全面而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每一个具体而有意义的任务中去,对整个课程所有任务活动设计的难易度和创新性、任务与专业的结合度、学生完成的期望值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布置任务后,由学生分组参与学习、讨论、制作及演示交流等一整套的活动。任务结束后,教师及时对任务完成的效果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让学生对其所完成任务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积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模式解决考核制度单一的问题,将每一个任务的成绩归入最终成绩的计算,使得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停留在对固定知识点和概念的考核,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主动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

3.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由于课程学时较少,教师课堂授课时只能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把握,无法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全面的讲授,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变得尤为必要。但是学生在课后自习中因为基础知识的缺乏,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而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除求助于网络外缺少其他有效途径。因此,如何保证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准确性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使学生摆脱了由于单一的网络搜索功能而可能带来的错误信息的干扰。利用网络,教师可以与学生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经验交流,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学生在这种非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中既可以轻松地学习到新知识,又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授课效率。

三、总结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混合式教学;在线课程;信息技术基础

1引言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各地高校正常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目的,各地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都开展了线上教学工作[1-2]。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线上课程缺乏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无法营造出足够的学习气氛,再加上学生普遍存在自制力不足的问题,纯线上教学往往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3-4]。因此,在疫情紧张期间不得不开展纯线上教学时,应该做好网络监管和教学时间的控制。同时,在疫情缓和期间,应该适时开展线下教学,综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以弥补纯线上教学的不足[5]。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克服两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疫情期间完成正常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开展线上教学,各地高校引入了雨课堂和超星学习通等多种线上教学平台。为了探索疫情环境下如何使教学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且不影响教学效果,本文探索了使用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结合,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被动教学方式。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超星学习通简介

2.1超星学习通的特点

超星学习通是由超星公司开发的一种可以跨平台使用的线上教育平台,可以使用手机、平板和台式机等多种终端登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在学习通上非常方便地创建教学空间,建设自己的课程,上传各种学习资源,建立教学班,教学信息,并完成签到、布置和批改作业等教学管理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下载教师上传的各种学习资源,完成教师的各种教学任务,并随时随地通过学习通对教师进行提问。相比其他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具有以下特点:(1)易用性。超星学习通简单易学,初学者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学会整个软件的使用,从而完成线上教学和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非常迅速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2)跨平台性。超星学习通允许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和台式计算机等多种终端登录。同时,超星公司也开发针对安卓和IOS的APP,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各种登录方式。这使得用户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登录并使用平台,有利于线上教学活动的开展。(3)数据完整性。超星学习通全面整合学生的各种教学数据,如签到、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课程章节阅读进度、学生作业提交等,还可以完成学生的成绩统计。这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2.2超星学习通功能简介

如上文所述,超星学习通具有跨平台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不同的终端登录并使用线上教育平台。用户通过网页登录系统的界面如图1所示。通过图1可以看到,整个页面大体上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较大的一部分是工作区窗口,显示了不同功能下的用户基本信息。左边较小的一部分是功能区,用户可以通过该窗口切换不同的功能。对于教师用户来说,常用的功能包括:(1)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该功能建立自己的课程,并在课程内导入相应课程的学生。通过课程门户完成建立课程内容的编辑、学习活动、作业统计、资料发放、通知、作业和考试等内容,如图2所示。通过课程功能,教师可以完成相应课程的完整管理,学生也可以利用该功能向相应的教师提问,有利于线上课程的开展。(2)题库管理。该功能允许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建立有针对性的题库资源,以丰富相应课程的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3)试卷、考试管理。这两项功能与题库管理相似,都能够大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对于开展线上教学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4)云盘。该功能允许用户上传PPT、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上传成功后,用户可以在任意地点,通过网络登录平台使用和管理这些资源,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3课程介绍

《信息技术基础》是广东医科大学开设的一门针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公共事业管理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开课时间是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总共60个学时,每周4个学时,其中理论两个学时,实验两个学时,一共15个周。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课时不足。《信息技术基础》分为《python程序设计》、《R语言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三个子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这三门课程都是涉及到程序设计。对于任何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进行编程实验。在广东医科大学开设的三门编程语言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的语法知识(如基本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数组、函数和指针等)以及基本的程序结构(如顺序程序结构、分支程序结构和循环程序结构)。其中数组、函数和指针等基本的语法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另外,基本的语法结构中的循环程序,特别是多重循环程序结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授。但是,总课时只有60课时,限制了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教师只能有选择性地讲授相关知识点的重点内容,造成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难以全面深入的掌握。(2)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针对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课程。由于广东医科大学专业众多,各个专业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课程相差也比较大。如有的专业在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前,开设了高数、物理和计算基础等课程,有的专业却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相关知识点理解能力不同。相同教师教授不同专业学生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差很大。(3)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虽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开设过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大部分相关课程的课时都被与高考相关的课程所挤占。这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先导知识(如二进制数据表示、内存存储等)。受限于课时量,教师很难抽出时间补充相关的知识,从而限制了教学效果。(4)学生重视程度以及主动学习动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对于作为公共基础课的《信息技术基础》缺乏重视,造成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另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对于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做到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实践。这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

4课程设计及实践效果

为了能够在疫情期间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本文探索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混合教学模式。其中“课前”和“课后”采取的是线上教学模式,“课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4.1课前

在课前阶段,教师首先将PPT、重点内容的讲解视频、课程讨论、课程任务等内容通过超星学习通给学生。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可以预习教师上传的内容。教师可以在相应的章节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对相应章节内容进行预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总体的预习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以提高教学效果。

4.2课中

该阶段为正常的上课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疫情情况,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疫情爆发期间,教师可以采用线下录播或者线上直播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录播形式的线上教学,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录制讲解视频,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多次检查,做到精益求精,保证教授内容的精确性。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利用超星学习通实时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学生进度,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掌握,以提高教学效果。采用直播形式的教学,教师在直播的同时,可以利用超星学习主题讨论、分组讨论和抢答等,与学生展开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疫情缓和期间,应该适时开展线下教学活动。在开展线下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应该讲授基本的课程内容,也应该对线上上课期间的教学内容展开检查,以掌握学生在线上对所教授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从而有重点地讲解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线下教学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克服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制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的缺点。

4.3课后

《信息技术基础》是一种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受限于教师的数量,教师所教授的学生往往都是几百个。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无法像专业课的教师那样,在课后与学生进行较多的互动。这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非常不利。采用超星学习通后,教师可以在课后一些教学任务(如小的程序任务、案例等),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组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通过线上来回复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既可以单独回复,也可批量回复。这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非常有帮助。

4.4实践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广东医科大学采用广东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作为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表1显示了纯线下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在课程合格率与二级考试通过率的对比。课程的成绩是由公式(1)计算得到的。c=m×0.4+n×0.6(1)其中c代表课程成绩,m代表学生的考勤成绩,n代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课程合格率还是二级考试的通过率,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成绩都要好于纯线下教学。由此可知,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并保证疫情环境下教学正常开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5结束语

本文对疫情条件下,如何利用超星学习通开展《信息技术基础》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这种方式既能够发挥出线上教育灵活多变的优点,又能利用线下教育弥补线上教育对学生无法做到实时监管的缺点。同时证实了线上+线下教育改革的正确性,也保证了疫情期间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孙俊,陈勇.疫情期间“数字电子技术”线上混合式教学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1,43(3):49-52

[2]姜迪,潘晟旻,方娇莉.疫情期间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线上教学中的实践.计算机教育,2021(6):65-68

[3]周跃良,唐小娟.利用混合式学习改革高校教学的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75):56-60

[4]梁磊.基于《C程序设计的》“翻转课堂”小班教学模式的研究.甘肃科技,2019,22(35):86-87,45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第5篇

选拔骨干,确定培训内容信息化基础设施维修、维护涉及内容广泛,不可能期望培训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首先针对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的日常维护和设备常见问题进行培训。培训具体内容包括多媒体和网络系统的正解使用和日常维护、计算机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计算机主机箱内主要部件故障查找和替换处理、投影机过滤网除尘和灯泡更换、电子白板一体机基本设置和定位、校园网络拓扑和布线、网站和管理、服务器基本维护和网络安全和常用校园网管理软件的使用等。其次,按照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策略培训一批骨干教师。我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层层遴选各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然后和生产厂家技术员集中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基本上为每个学校配备了基本维修维护人员,初步组建了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维修队伍,为我市教育信息技术装备的良好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质为先,分组培训的策略

以往的培训,学员多达上百人,场面轰轰烈烈,但效果往往不佳。这次我采取保质为先,保量为后和分组培训的策略:为每学校培训一名维修队员,共组织了三十六名学员,然后充分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由其对学校一线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了二级培训,以求带动学校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装备的整体使用和维修水平。我采用了优势互补、分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把三十六名学员分成四组,每组都有几名信息技术能力较强学员和在某方面具备特长的人员。实践操作时又把四个组各自分为两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操作,两个小组在一个实践教室,易于交流互助。如此安排,在学习和实践时,骨干学员就可及时帮助学困学员解决问题,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之余,有特长的学员之间又可交流技术,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缓解了主讲教师现场指导的压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根据培训目的和内容的需要,确定培训场地、工具和器材。通过咨询兄弟县市电教站和信息化设备安装公司,借鉴其经验,加上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我选取市教师进修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作为培训场地,四个教室作为实践场所。购置网钳、螺丝刀、吹风机、U盘等各种常用工具八套,分给八个小组实践操作所用,从机房找到十六台精心设置不同“故障”的旧电脑,为每个小组分配两台和分配一个旧投影机、水晶头和网线各若干,一体机和电子白系统各一套,电源、插座和交换机、路由器等满足培训和维修需要。考核要求每小组找到两台电脑各自的故障硬件,用替换法让其中一台电脑正常运行,练习开机、BIOS设置,并安装系统,驱动和各种应用软件,每人都要学会独立操作;每人都要学会制作网线;为投影机更换灯泡;学会电子白板和一体机的基本维护,设置和定位操作,学会校园网络管理和基本维护。

三、严格管理和考核

力保培训效果为确保培训质量,真正使参加培训学员掌握各种技术,满足对信息化实施的维修维护需要,我们建立并完善了的培训管理体制,成立了以教育局主管副局长为组长,电教站成员为组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电教站具体组织实施,落实培训经费,制定了培训规章制度,要求学员确保学习时间,积极合作交流、互相学习,以便学会真正技术,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期间,采用了分组管理的策略。每个大组安排一名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组长,负责组内日常考勤和实践都组织和指导工作。每小组再安排一名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作为小组长,负责小组实践工具、设备的管理和实践操作相关工作。考核策略方面,我采用了团队测评的方式。如某组有一个学员没通过考核,就让全组成员帮助他继续学习,待小组自认为学会后,再对该组全部学员逐个进行考核。我设计了二十道操作试题。此二十道操作题覆盖了全部学习内容,再把每个操作题设计两个号,让学员抽选,现场操作考核。每个组都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自觉实行了组內考核,在实践过程中都重点关照了“学困生”,结果全部学员都顺利通过了考核,对优秀学员还进行了表彰。此外,我还重视后期培训,侧重对其动态管理。为了巩固培训效果,我组建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维修队QQ群,由电教站和骨干队员负责管理。一方面,及时收集整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维修方面知识和各位队员维修经验放于群空间,供全体成员学习借鉴使用;另一方面加强队员间的交流与联系,及时解决一般性维修问题。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