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作训练论文

写作训练论文范文精选

写作训练论文

写作训练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基础训练

英语写作是探索用书面语言完成思想表达的一门艺术,它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语言的输出阶段。英语写作能力是指用书面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英语写作是人们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从长期记忆的仓库中撷取思想和语言材料并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则把材料组织成英语文章。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英语写作又是一个用英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两种能力:一是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即英语表达能力;二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能力。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英语写作能力是写作主体(作者)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体。本文从高中学生常见的语写作错误来总结如何加强高中英语写作的基础训练。

1、母语干扰问题。我国学生在学外语之前,已经熟悉了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时受汉语词汇和语义知识的影响很大。在英语写作中表达方式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在写作中出现大量的“中文式英语”。

2、缺乏整体性中国学生的语篇布局能力较弱,不懂得在写作中使用语篇联结手段将写作主题有机地连接,意义很难连贯。即便一些在英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作文中仍存在少连贯、因衔接方面的错误(累赘与重复、残缺不全、含混不清)而使意义模糊等问题

其实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该学生想要表达的一共有三点内容,即为了保持健康,首先要多做运动,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最后,不要抽烟、喝酒。但是由于缺少连接词,整段文字读起来都很混乱,缺少逻辑性,让人摸不到头脑,理解起来略显吃力。因此,要想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还需要从基础上下功夫。注重基础策略。英语写作要想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除了要拥有足够的词汇量、准确掌握词的涵义外,还要能写出语法正确、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时创设多层次练习,比如词类转换、习惯用法、从句的所指统一性、句型转换、连接或扩展句子、完形填空、根据关键词(句)写句或短文。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词句的用法和涵义,扩大表达词汇量,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从遣词造句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采取下面方法:

1、加强词汇训练:词汇是文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很难写出好文章。同时,词汇选择是否准确、贴切,对于文章是否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认为应加大单词的对比教学,也应有意识地介绍英语成语让学生掌握。重视常用词汇、词组和句型的基础训练,例如:在讲解sense这一单词,我们就补充feeling一词,并列举他们的差异和习惯的表达方式。学到beintrouble这一搭配,我们就补充askfortrouble,getintotrouble,maketrouble,havetroubleindoingsth.,takethetrouble

2、加强句型训练。句子是文章中表达思想的最基本单位,在交际中,同一意思可选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所以我们要加强句型练习、造句练习。造句练习可以和词汇教学、句型教学以及语法教学相结合,还可用连词成句的形式或用译句、仿写句子等其他诸多练习形式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手法、句式表达同一意思,使写出的文章生动活泼。一句多译能开拓思路,即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为表达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言材料。围绕五种基本句型反复训练。五种基本句型是①主语+系动词+表语;②主语+谓语+宾语;③主语+谓语;④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⑤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笔者在教学实践发现,在这五种基本句型当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是第一种和第五种,因此,加强“系动词”和“宾语补足语”这两个语法概念的渗透是学生掌握地道英文句式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写作训练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写作训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写作训练论文范文第4篇

(一)“由局部到整体”是内容范围逐步扩大的训练序列。

所谓“局部训练”,从内容来看,是单项训练;从篇章来看,是片断作文。如多角度立论、论点的表述、论据的选择等环节的训练。而所谓“整体训练”,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写作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对议论文写作从题目的拟定、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运用,以及合理安排篇章结构的全方位的作文训练。

1.局部训练

局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突破议论文写作中的单个环节。在训练中,要注意诱导学生,使他们通过这一训练能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并熟悉这一环节。比如在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多角度立论时,首先应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对整则材料作全面的思维聚焦。其次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尽量开拓思路,扣住材料的本质意义进行多角度立论。最后指导学生揭示出材料的社会价值,作为最佳的立论角度。

例:下面一则材料,可从哪些角度立论?

一位顾客在一家商店闲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一个零!这显然是制作标牌的工作人员粗心大意所致。

售货小姐看了标牌有错误,不敢作主,便请来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也婉言回绝。顾客毫不让步,连部门经理出面斡旋都不为所动。最后总经理出场了。总经理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当场定夺:按标价卖!而且送货上门,免费调音,直到满意为止。

提示:要写好多角度的材料作文,关键是选准最佳角度。这则材料若从顾客角度考虑,可有以下几项立论:“机遇属于敏锐的人”(A);“成功需要据理力争”(B);“如此便宜不该占”(C)。若从制作标牌工作人员的角度,可立论为“粗心大意危害大”(D)。若从总经理的角度,可立论为“错误也是机遇”(E)——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一个商店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那位总经理将错就错,极其巧妙地为自己商店树立起良好的恪守信誉的形象,给人的启示是极为深刻的。显然,上述五个角度以(E)最佳,(C)项次之,(A)、(B)分别只扣了第一段和第二段材料,(D)项过于肤浅平俗。

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论应准确、新颖、有意的原则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逐渐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一个好的论点需要有准确可靠、充分典型的材料证明。所以,紧接着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择论据的训练。选择论据,又涉及到材料的引述、对材料的分析等环节。如果这些环节突破了,论点的表述也就水到渠成并顺理成章了。同时,为下一步的整体训练打下了基础。

2.整体训练

“整体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它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完整地合情合理地表达某种观点的写作训练。这种训练的基础应是局部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目前许多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大多重视整体训练,而轻视或忽视局部训练。依笔者愚见,中学议论文写作训练,还是按“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为好。其实“整体训练”和“局部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整体训练”中不断发现作文的缺陷,从而又不断地进行有重点的局部强化训练,相互推进,达到提高整体写作水平的能力。

由“局部到整体”的序列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范围积极进行辩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二)“从浅显到深奥”,是内容不断深化的训练序列。

由于“内容”通常指文章表达的宗旨(观点、中心、主题)和所使用的材料,因此“深化训练”实质就是针对前一作的浅显的宗旨、简单的材料,更换成后一作的较深奥的宗旨、较复杂的材料,然后训练。如此进展不断,就形成内容深度上的训练序列。

策动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序列训练就在于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在学生初写议论文时,教师布置一些较难的题目(或材料),那么,必然会使学生陷入无米可炊又不能不炊的尴尬之中。因此,在学生初写议论文时,教师应布置一些内容浅显而学生熟悉的题目进行训练,逐渐加深。

在培养学生掌握给材料议论文写作技能时,我是按照培养“评述说理─→引申说理─→辩证说理”的能力进行序列训练的,此训练体现文章内容上“由浅显到深奥”的训练序列。

1.评述说理

评述说理,就是根据材料提供某一件事、某一个生活现象、某一种思想言论或某个故事等,联系现实生活讲明道理。评述说理的能力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从议论对象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2.引申说理

引申说理,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能力,是评述说理的进一步深化。它把笔锋指向社会实际,使文章内容扩展,中心突出,涵义加深。引申说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是联想和想象。

3.辩证说理

辩证说理,指的是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现象,阐述事理的一种思维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写材料议论文时,提出的观点就不会偏离,在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时,就能居高临下,左右逢源。

“由浅显到深奥”的序列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全面透彻地辩证地分析问题。

不管是“由局部到整体”,还是“由浅显到深奥”的训练序列,我都遵循螺旋式的目的原理,即同一种大目标下的序列训练在目的上具有局部的反复性和整体的上升性。“局部的反复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写作机会,提高训练效果,巩固所学的写作知识。“整体的上升性”是为了在更广更深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本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辩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讲究序列,务求“三性”。

1.科学性

序列训练以写作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写作要求为依据,其内容、目标、训练层次则完全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而制定的。可以说,序列训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作文训练系统。

2.系统性

多年来,由于教材编写体制、中学生年龄心理、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学作文训练不强调写作理论的系统性传授,写作知识只在高中部分散布在课文或知识短文中。而中学生又似乎不适合系统性地讲授写作学的“纯理论”,序列训练恰好弥补了以往中学作文训练中的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序列训练化系统为局部,将写作基础理论分解为若干“点”,教师在训练时可以将这一个“点”的有关理论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即可不讲成“纯理论”的写作课,又可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写作理论传授给学生。这样三年下来,“点点”相联,由点成面,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因此可以说,序列训练是在系统写作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

3.渐进性

写作训练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思辨性;思维标准

1概述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检验,也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当然也是学生进入更高层次学习、进行深层次专业学术研究、学术论文撰写的基础和初试。毕业论文是一种学术性论文,内容、格式、语言表述都必须正式规范。重要的是,毕业论文是在一定专业知识积累基础上,通过新的角度、新的方法对专业知识进行研究探讨,提出新的理论或观点,以补充和进一步提高该领域知识的研究。论文研究与撰写过程是一个集分析、推理、评价的复杂过程,是学生思维方式的外在表达,必然要求具备较高水平的思辨性,思辨的成果应该是主题鲜明、结构严谨、逻辑合理、论证明确的高质量论文。文章以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为例,通过对学生和论文指导教师的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结合Paul和Elder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工具,研究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研究与写作过程中的思辨能力,进而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

2理论框架

在国内外思辨能力的研究中,Paul和Elder的研究理论较为突出。他们认为,思辨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方式。人类在了解外部世界,接受外部信息时,会不自觉地进行分析、推理,并且就此信息做出评估,这就是思辨的体现。Paul和Elder开创性地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工具———思维元素和思维评估标准。思维在工作时,会对自身的思维进行检视,即评估,并且加以改进。本项研究主要基于Paul和Elder的思辨理论,提出在论文准备、研究与撰写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提高论文质量的方法。

3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以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20届学生毕业论文为例,毕业论文共计47篇,指导教师14位。论文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英美文化与社会、英语语言学习方法、商务英语笔译与口译、商务主题的跨文化研究等。本项研究主要以学生和指导教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随机抽取10位学生论文分析为主。研究以Paul和Elder提出的思辨能力9大评估标准为依据,分别就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逻辑性、重要性、公正性、深度和广度9个维度[1],结合论文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提出各种考评问题,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就各个方面给毕业论文评分。(1)教师反馈角度。论文定稿后,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对所指导学生论文进行9个维度的评价,这9个维度就是Paul和Elder提出的思维标准。笔者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特点和要求,就每个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参照依据,教师就以下参照依据给学生评分(1~5分)。对学生论文的评估,其实就是对其思维结果的评估,这也是思辨能力的基本功能之一,目的是以此来发现思维的不足和问题,进而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和优化思维能力。清晰性:论文布局结构清晰;论文主题明确;论文语言描述简洁易懂。准确性:文中运用的概念、术语、理论、数据、案例准确无误;文中案例分析论述准确到位;论文格式、语言表述、英语语法、标点符号等准确无误。精确性:文中提供的数据、信息、理论是精确的;笔者的观点、立场与主题或目的紧密相关。相关性:笔者的观点、立场与主题或目的紧密相关;笔者提供的数据、例子与主题紧密相关。逻辑性:论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陈述;论文分析论证符合逻辑。重要性:论文陈述有侧重点;论文研究及论述指向得出结论。公正性:文中的假设、论述很合理;文中的假设、论述很合理。深度:笔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陈述;文中对出现的问题、案例做了深入详细的分析阐释。广度:笔者能较全面(多角度)地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如学习策略,翻译方法等。从思辨能力的9大标准衍生出的更加细化的考量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更能符合学术论文逻辑清晰分明、研究深入全面、论证公正合理的要求。在对47篇论文的评估中,清晰性标准中的结构清晰、主题明确等方面平均分最高,分别达到4.03和4.11,而平均分最低的方面是案例分析、论文深度、广度以及论文格式、语言表述、英语语法、标点符号。从9个维度整体来看,除论文结构和主题两个方面,得分普遍低于4分,由此可见,学生论文的多个方面如相关性、逻辑性、重要性、公正性、深度、广度等方面都需要提高。通过回答开放性问题和接受访谈,论文指导教师结合近几年的论文指导情况,指出了学生毕业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论文主题和意义不明确;学生思路模糊,逻辑不够清晰、论文结构不完整;大量引用他人观点,没有加以注释;理论不能很好地与研究主题相结合,案例分析不充分;缺乏创新;语言表述不规范;论文格式不规范。(2)学生反馈角度。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对论文写作中的论题选定、资料收集、文献综述、理论支撑、论文框架、案例分析、观点论证、研究意义、写作方法、结论与创新、语言表达、格式规范等多个方面对教师指导的情况和自身面临的困难进行打分(1~5分)。以下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学生调查问卷回收45份,通过数据统计,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较多的主要是论文框架和格式规范两个方面。论文选题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选,选定后与指导教师交流意见,再开展后续工作。从问卷中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文献综述、理论与研究主题的结合、案例分析、结论与创新方面的指导评分均低于3分,其他如资料收集、观点论证、写作方法等方面学生的打分也不高,由此可见,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反馈不足,指导不够深入全面。而学生在论文研究与撰写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文献综述、案例分析、观点论证、结论与创新等方面。对比可见,学生认为写作有困难之处也正是教师指导不够充分的方面。同时根据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写作深度不够”“思考不全面”“内容不够详细和紧凑”“论证的逻辑性方面还需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不好”“可参考的文献资料不多”“案例分析不充分”“跟理论结合的不好”“论文框架不够清晰”等。问及与教师的交流情况,学生反馈有问题时会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但次数不多的沟通能给到的帮助也是不够的。

4结论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与学习,而毕业论文写作正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终检验。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优秀思考者必然具备较高的学习、创新、看待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具有较高水平思辨性的论文必然是符合学术论文规范和要求的高质量论文。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在四年学习的最后阶段提交具有思辨性的高质量学业成果,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建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论文质量高、思辨性强,体现的除对知识的掌握外,还有思维的能力及质量。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所成。因此,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保证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课程外,还应开设或增加知识类课程,除与英语专业相关的文学、文化、经贸类和跨学科的选修课外,还应加大英语辩论与演讲、学术论文写作等实践类课程。第二,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开设一门思辨相关的课程能实现的。教师是任何一种新教学理念的推动者和实施者。首先,教师自身要学会思辨,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自身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其次,在授课时教师要创造思辨的环境。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自课程的授课环节中通过提问引导、小组讨论、自评互评、阅读写作、辩论演讲、做课题调研及汇报、撰写读书报告或学期论文等方式引导学生训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收集信息、提炼分类、归纳整理、分析概括、总结撰文、自我评估和评估他人、剖析与优化思维、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在长期有意识的培养中,使学生养成思辨的习惯,使其成为一种内化于自身的程序化能力。第三,开设论文写作课。每一学年论文写作开题前的一次讲座很显然是不够的,应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系统讲解学术论文写作的知识和方法。通常,学生认为通过参考一些相关文献和模仿其他学术论文,利用半年的时间足以完成6千字以上的作文;此外,学生忙于申请工作、实习等事宜,分配在论文写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在论文截至时间之前匆匆完稿,导致上交的论文质量粗糙、格式不符规范。因此,有必要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在论文准备、研究与撰写和完稿检验过程中做些什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证和推进下一步的工作。学生要学会批判性地阅读文献、收集资料、提炼所需观点和理论,要明确写作的步骤和规范,要有意识地深入全面地思考问题、要及时地与导师沟通问题等。第四,结合Paul和Elder的思维工具。Paul和Elder提出的思维工具理论是思辨能力研究领域较为突出并且普遍被人接受的理论。因此,本项研究试图将他们提出的思维元素和思维评估标准应用到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具体思路和实践方法如下:思维元素有8个,分别是目的、观点、问题、信息、解释和推理、概念、假设、结果和意义[2]。这其实是说,当思考问题时,人类的思维有出发点,带着问题以已有的观念为基础,推出一定的假设,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性。然后,在实践中得到或准确或错误的验证。任何一种题材的写作,作者都要进入思考、分析、整理、表达的过程,结合思维的8个元素,即学生要明确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从什么角度和立场出发撰写内容(观点)?如何去陈述观点或解释问题(解释或推理)?使用哪些相关知识、概念、术语(概念)?依据哪些事实、数据或经验来支撑论点(信息)?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作此论述或推论是基于怎样的假设前提(假设)?最终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或诉求(意义)?因此,学生在论文写作前和写作时如果能做到以上8个角度的考量并且满足每个要求,那么他们已经在进行批判性思考了,这样的思维产出的结果必然是主题明确、结构完整、逻辑缜密,经得住推敲的较高质量的论文了。此外,为了更好地保证并完善思维的质量即论文的质量,可以结合Paul和Elder提出的9个思维评估标准---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和公正性,让学生在论文写作和完稿后以此为参考和评价依据,同时论文指导教师也以此为准对学生论文进行评阅,并就每个维度是否符合要求,需要做哪些修改,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本项研究以Paul和Elder的思维工具为理论基础,在对学生和论文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基础上,了解学生论文写作的困难和需要重点指导的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有意识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研究中提出的结合思维元素和思维评估标准的方法是可以在论文写作和评阅时加以利用的。本项研究是对利用思维工具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思辨性和质量的初步尝试,之后将对具体的实践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继续加以深入研究,希望对学生和论文指导教师能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M].侯玉波,姜佟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