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健康管理

校园健康管理范文精选

校园健康管理

校园健康管理范文第1篇

1.1系统框架利用JSP语言设计校园网站时,先要设定好整个网站的框架。大部分校园网站需要分为很多类别,例如:校园介绍、学校师资、教学理念、人才招聘、教师风采、领导介绍等栏目,为了满足校园网站的基本要求,网站设计者可以使用B/S结构和三层架构理念进行设计,这样可以提高网站的灵活性,同时在进行框架设计师还应该设置后台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管理员统一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网站设计者在利用JSP语言设计校园网站时,应该进行相关调查,明确校方要设计的主要栏目,以此设计出校园主页。

1.2系统数据库利用JSP语言设计校园网站数据库时,可以建立E-R模型。这种模型既能迎合JSP语言,又能将各个栏目的信息反馈给浏览者。在设计校园网站时,可以对各个栏目的信息进行设置。根据此模型,网站设计者就可以给每个项目进行命名,并编辑相关代码,最后将每个项目的代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库。可以利用数据代码将教师职工表编译成数据库,例如:IdintPK/NN/UQ主键id;Tnumchar(13)NN教职工号;Tnamevarchar(30)NN教师的姓名;Ttitlechar(13)NN外键教师职称;Tmajorchar(30)NN外键教师研究的专业;Tcollegechar(40)NN外键教师所在学院,这些项目依次为字段名、数据类型、约束、键引用、备注。

1.3网站部分功能进行框架设计之后,已经将校园主页的首页基本设置完成了。但是为了让网站能实现更多的功能,让校园网站更灵活,网站设计者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出网站的更多功能,让网站总体呈现简洁、统一,但其内容又要十分丰富。根据校园网站的特点以及其面对的群体来看,网站设计者在进行网站设计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功能地设计,例如:图片展示功能、用户登录及密码验证功能、信息功能、上传下载功能、权限功能等。主要介绍用户登录及密码验证功能。利用JSP计算机语言设计用户密码登录功能时,应该以保证后台管理的安全性为首要目标。具体设计过程:管理员先对访问的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在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后,才能让用户访问校园网站的重要数据;如用户输入的密码不正确,用户则不能访问相关数据,用户界面便返回到原来的登录界面。为了提升网站安全性,避免用户使用非法的URL登录,网站设计者应该在每一个后台页面访问中进行身份认证,以此保证校园网站能够稳定运行。

2健康信息网站设计

2.1系统设计原则基于JSP语言设计的健康信息网站与校园网站的建设过程大致相同,但健康网站的信息量要完全大于校园网站的信息量,同时健康信息网站还应该设立较为完善的人人对话平台,以此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那么健康信息网站在进行设计时应该满足如下设计原则:(1)实用性原则;(2)先进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完整性原则;(5)安全可靠性原则。

2.2相关代码以及流程在设计健康信息网站的过程中,先要对网站的咨询流程进行设计,进行咨询流程地设计之后,就要对网站的数据代码进行设计。利用JSP语言设计健康信息网站数据库时,可以借鉴上文中校园网站数据库设计,但是为了让健康信息网站拥有更高的可移植性,就需要设置相关代码将信息与数据库连接起来。

3结语

校园健康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生管理;教育模式

0前言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较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心理疾病,甚至存在精神障碍等问题,这些状况容易造成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这大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从而保证高校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

1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意见,至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被各界的关注,许多高校及有关教育活动机构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为其工作重点。与此同时,在此《意见》颁布后,各大高校也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但是在相关资源配置上有所欠缺,并不完善,每一工作环节并未有专人管理,教育配置不齐全,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受到阻碍,降低了教育工作效率。另外,在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方面过于随意,大多数高校都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马哲与思政课程的辅导课程,通过选修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忽视状态,并未专门开始相关课程。[1]除此之外,缺少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主要表现为高校未对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档案,只有学校能够记录下学生心理状态,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帮其解决心中的疑惑与不解,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总的来说,现阶段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关注度小于实际需求,相关工作需要完善。从心理发展上看,大学生心理处在特殊状态,虽已心智成熟,但是在某些方式并未完全成熟。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上需要依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2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目标

(1)做到以人为本,保证校园和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在社会的发展与文明引导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启迪其心智,传授更多知识技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展开多种教育,进而满足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身心健康成长。这不仅是保证校园和谐发展的核心点,同时还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总的来说,为了构建出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创设健康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文化对于师生及高校其他人员而言,具有极强的影响作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看,校园文化也能够反映出高校不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思维方式等,重要的是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主要构成。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高校的师生道德,陶冶情操等。由于每所高校的建校时间不同,文化氛围不同,所以建立出的校园文化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创设上,为了增加积极效果,需要相关人员依照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围绕学校特色进行,从而构建出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最终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效率。(3)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分类指导。在各大高校中,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予以有效融合,需要相关人员在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现状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其进行分类教育,实行多层级管理与教育。进入高校的学生虽然知识素养较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依旧存有差异,这种差异性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就包含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多层级教育,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综合学生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工作,实现针对性教育,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3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操作模式

3.1由管教式向服务式转变

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将会愈发成熟与完善,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除了要保证学生发展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外,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内容。从客观上看,高校管理者应该当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转变传统管教管理方式,加强服务管理。若是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个人需要不相一致,那么学生就会在此管理下产生惰性思维,不懂得创新,自主性较差,过于被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逆反心理,起到管理反作用效果,学生管理工作也会陷入即使管理目标明确却无法达成的尴尬境地。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感受,若是忽视学生自身需要,不但会阻碍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学生还会出现心理压抑及扭曲等问题,造成心理障碍,对其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3.2由条块式向项目式转变

在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多为条块式管理,各个管理部门在明确自身职责后进行各自管理。此种方式虽然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但是各个部门会出现各自为政问题,管理质量存在差异。从学生管理上看,教务处对教师进行管理、保卫处对学校治安进行管理、团委对学生活动进行管理等,学校的行政及后勤部门对于学生违纪行为大多视而不见,处于事不关己的状态。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只授课不育人,一些教师会认为学生课堂管理是辅导员或学生会的工作。但是学生管理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及科室进行共同参与管理,将其转变为项目进行实施,提升多部门之间的配合默契,以服务学生为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从而保障其能够健康成长。

3.3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

从根本利益上看,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利益方向相一致,都是为了学生与学校更好的发展。从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上看,若想增强管理效果,应当将学校发展要求与学生发展要求相融合,实现管理一致。若是只将学生管理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面上管理,忽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就会使学生在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且管理上消极因素较多,会阻碍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要加深学生管理层次,既使学生成为管理的核心,同时又要让其在管理中发挥主观作用。而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以此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结合其需求进行管理活动。

4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1)增加学生管理与心理教育途径。为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需要相关人员加强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力度,通过扩展教育途径来保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发展。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共性,所以可通过此种共性来加强教育融合力度,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发展。[2]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一般都是通过校园网展开的,并且成效显著,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可采取同种方式,借助校园网络来了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心理诉求。在学校官网上,会开设在时事政治以及在线社团等思政栏目,这些教育方式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及心理,因而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是新媒体等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普查教育,发挥网络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传统方式来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从而引起重视,保持心理健康,以此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2)做到协调管理,建设专业的心理建设团队。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需要其具有一定规范性,要建立并完善相关教育机制,确保有充足的、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此项教育活动。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和社会、家庭进行共同努力,创作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其中,学校是引领者,高校领导者要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先关人员掀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浪潮,并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团队,各年级的辅导员及思政教师当作辅助者,辅助心理教师完成此项教育任务。只有当教师能够一同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才可及时帮助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并质量,构建出心理健康的校园。此外,教师需要接受有关技能培训,并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与学生平等地位,和学生以朋友关系相处,从而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解除其心中困惑。若是教师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就需上报学校,与学生的家庭进行沟通,进而在多方帮助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其渗透在高效的教育及多种活动之中,只有长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才可实现良好的和谐校园氛围,学生管理工作难度降低。第一,高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更加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要发挥其他课程教材中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素材作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渗透心理健康意识,从而使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问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从而使其能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要通过完善相关教育制度、打造专业团队、开设课程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完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芳,于婷,郭靖.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19(13):49-50.

校园健康管理范文第3篇

在我国当前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心理测验,认为只有多进行心理测验就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种不科学的观点致使当前校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正确的纠正,同时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们的心理也表现的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当前的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在我国校园内,利用网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同时网络世界也是变幻莫测的,在当前校园学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迷惑,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阻碍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网络大背景下,当前校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同时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二、网络时代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当前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因此,学校要根据校园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为我国校园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校园管理,优化网络环境在我国当前许多学校,学生利用网络表面上是学习,实则是玩游戏、看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究其责任大多都是学校疏于管理,不能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管理,优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当然过分的遏制学生上网也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学校适当的设立上网场所也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校园网的规范化管理,针对网络当中各类信息,积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注重心理疏导,及时克服和控制网络不良内容带来的消极性影响,积极地营造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网络条件和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乐观向上的科技文化活动,帮助和引导在校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类建设活动中来,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科技类的比赛,主动编辑电子杂志和读物等,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和符合网络时展要求的创新能力.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我国当前校园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早熟心理问题,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针对当前校园因各种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

3.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广泛使用给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学校要有效的利用网络,在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这样既保障了学生们的权益,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快捷方便的特点,深入开展学生网上的心理教育和咨询,通过校园内部心理咨询的平台,通过实时、交互的有效方式,及时倾听和掌握在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帮助他们梳理自从情绪,适时引导他们强化自我情绪的调节、消除和缓解个人的焦虑困惑等负面情绪和和不良心理,防止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和网络环境当中迷失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网络心理咨询保密性强的优势,也能够使学生打消心理顾虑,直接说出个人想说的话,确保咨询效果.

三、总结

校园健康管理范文第4篇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校园健康管理范文第5篇

1.1高职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人们往往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以方便管理为目的,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校园文化,而不是“育人”的校园文化。

1.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迫切要求

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主导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职院校全体成员的心智、体质、思想、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升。鉴于此,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这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支持。

2.1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

校园文化在学校培养人的过程中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半自觉或完全不自觉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等意识和观念影响学生;否则,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就可能在不自觉中侵蚀学生的头脑。而要保持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道德教育人、引导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为自觉行为,将这种自觉行为形成精神氛围,进而形成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思想政治教育抵制校园内不健康或亚健康的文化传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尤其是互联网,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泥沙俱下。曾经一段时期,校园内的追星热、麻将热、算命热等,再有类似于“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坐在单车上微笑”的拜金主义等,使涉世不深、缺乏分辨能力而又渴求新异的青年更添了几分困惑。校园生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离开了强有力的、及时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势必造成一些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完全被腐朽思想俘虏。总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生命。

3思想政治教育主导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在高职校园内占据主导地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不仅是社会主义高校性质使然,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由于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以及高职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不管校园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具有多元性,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是在包容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校风、学风,找;隹高职校园文化的坐标。高职院校不是简单的人力资源的“加工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强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师生中形成共识,以此端正校风、学风,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找准高职校园文化的坐标,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与市场接轨,为行业经济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同时跟踪研究社会经济情况,尤其是有关行业、企业情况及社会环境对育人的影响,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健康、有益的轨道发展。

3.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在高职校园文化中我院是_个依托石化行业的高职院校,与石化企业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有很深的渊源,石化企业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长炼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深深地渗透到我院的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中。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不忘传播石化人“爱我石化、振兴中华”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传承石化行业的“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推崇长炼“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用石化行业先进的文化铸造现代石化人的灵魂,着力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品德、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尚的职业情操、严明的职业纪律、规范的职业行为,这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通过反馈调查发现,学生到企业后,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很高,适应很快,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深度认同,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3.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载体,保证高职校园文化的思想性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的不断重视,大学生社团越来越呈现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等特点,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团组织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精神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精神世界。在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日益陶冶自己的性情,增强集体观念,训练和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社团创造性地规划设计学生社团活动,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等大型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团活动层次,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