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故事

小学数学故事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故事

小学数学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多媒体技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方法不再能满足当今教育体系的需求,要求教师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在讲解教材的英语知识时适当的加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的增加课堂的交流,在传输英文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一、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意义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当前阶段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直接影响其后续对英语的学习,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教师可采用故事教学的方法,在传授英语知识的时候引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不会抗拒对新语言知识的学习,其次英语课本身的开设就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枯燥乏味的英语单词学习中,小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教师要通过英语故事的穿插,使教育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故事选择故事的选择是英语故事教学方法中的重点,选择故事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好的故事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良好的话题切入点,比如在一年级第五册中选择《小红帽》,《三只小猪》等有趣的童话故事可以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故事更加适合初学者和低年级学生,在故事的选择时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要选取学生当前年龄段所熟知的故事,其次教师还要考虑故事中涉及的词语是否能被学生理解,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复杂的英语语法和知识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故事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故事教学可以使得复杂的语言教学变得简化,通过对学生们熟悉的故事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英语知识,因此教师要选取对话内容适中的故事,在教学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铺垫,讲解故事的背景,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例如讲解《小红帽》故事,教师要让学生事先了解这个故事,这样在讲解中才能从中猜测语言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在听取故事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通过画面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并强化学生的听力能力,其次教师要适当的将重复的语句进行讲解,也可运用发问技巧让学生对某些情节进行讨论和猜测,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故事进行复述和翻译,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让同学整理出故事线索,并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和操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掌握语言。

(三)故事表演故事表演是检验故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学生们对故事教学的接受程度将在故事表演中充分的显现出来,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故事表演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故事,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感情朗读说明其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在面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时,教师可让其背诵并表演,将人物细化,通过表情和动作真实的反映出故事的内容,其次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改变故事,在多媒体的课件帮助之下,学生可以大胆的想象,让自己理解的故事表达出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对小学英语多媒体故事教学的实践思考

多媒体故事教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与小学英语的教学当中,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要从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训练学生,使得英语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实践表明,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设定更加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最后的故事的表演环节,学生们都投入了更多精力,也让教师看到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师们要注意在故事的讲述中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素养,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比例要适当,避免功高盖主,过于丰富的多媒体动画将影响学生对英语知识本身的学习,从而把英语课变成了影视赏析课,失去了多媒体故事教学的意义。除此之外故事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此之外,可考虑如何挖掘更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说多听多阅读。

四、结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了,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故事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把握好故事教学中的每个要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杨文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3]赵吉.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资源整合实践[J].现代交际,2015(3):246.

[4]胡雅倩.践行行知思想,构建生活化英语课堂——谈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95.

[5]杨丽华.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9):105.

[6]顾益.浅谈小学英语写作教学[J].科教导刊,2011(24):216-217.

[7]吴琼.试论小学英语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校园英语,2016(35):112.

小学数学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绘本;阅读教学;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各学科教育改革中的共识。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在其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应体现这一点,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但就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尚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所采取的数学教学方式过于滞后,严重影响到数学学科教育价值的体现。而绘本是一种非常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的阅读方式,将数学绘本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效消解数学知识的晦涩难懂,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目前也有部分教师意识到数学绘本的应用优势,并纷纷尝试着应用数学绘本,不过由于他们对数学绘本的运用原则和要求缺乏全面认知,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有效发挥数学绘本的应用价值,实现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创新,这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点探究的课题。

一、数学绘本的特征

(一)趣味性

与传统的数学教材不同,数学绘本是由大量精美的图画和简练的文字组成,有着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特征。另外,在数学绘本中,会将数学知识隐藏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当中,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掌握更多有益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此一来,数学学习过程则会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生活性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都源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可以将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而数学绘本中的故事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和经验息息相关,有着较强的生活性,将其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并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三)丰富性

数学绘本中所包含的元素非常丰富,不仅有数学知识,还有语言知识、美术知识等,通过对数学绘本的阅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等,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数学绘本时,除了要利用其中的数学知识外,还应对其中蕴藏的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挖掘,将绘本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绘本运用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绘本教学意识薄弱

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多数小学数学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很少会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因而他们对于数学绘本的应用通常保持着消极的态度,甚至还会直接否定数学绘本的教学优势和价值,认为没有必要耗费时间在数学绘本教学上。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学绘本的故事性太强,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有限,只能将数学绘本作为拓展资料,如果精心准备一堂数学绘本课是非常没必要的。加上部分教师数学绘本教学理论缺失,只会照搬网络上的绘本教学模式,导致绘本教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学优势难以得到体现。

(二)数学绘本选择不合适

数学绘本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绘本。但就当前小学数学绘本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选择绘本时,更多的是关注绘本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很少会对学生的认知特征、绘本故事情节、绘本中的美学元素等进行关注,导致他们所选择的数学绘本不合适,影响到绘本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所学绘本不符合基本学情。部分教师在选择绘本时,未能做到以生为本,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绘本内容缺乏针对性;二是绘本与数学知识联系不够紧密。虽然教师在选择绘本时都会优先考虑其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程度,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对应的数学绘本。使得部分教师会盲目选择绘本,绘本内容和课本知识的联系过于牵强,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三是课型分配不当。不同的数学绘本对应的课型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的数学绘本。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选择绘本时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导致绘本应用的课型分配不合理,影响到绘本教学效果。

(三)绘本运用不合理

绘本运用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绘本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绘本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保证绘本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但就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在绘本运用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绘本教学结构偏离。在数学绘本的运用过程中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分别为绘本的故事情节和数学体系的知识线索。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和基本学情,选择合适的主线,这样才能保证绘本教学效果。但显然多数教师都未做到这一点,导致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往往会沉浸在绘本故事中,对于其中的数学知识理解和运用不够透彻,影响到绘本教学效果。二是绘本内容未加工。很多数学教师在使用数学绘本时,会选择直接照搬,很少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因而经常会出现绘本教学与实际学情不符的现象,影响到绘本教学效果。三是绘本使用方式单一。多数数学教师在使用绘本时都是采取阅读的方式,有的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有的是师生共读,还有的是分角色阅读。在这种单一的绘本教学方式下,会逐渐消磨学生对数学绘本的兴趣,绘本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逐渐降低。

三、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数学绘本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绘本教学,数学绘本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绘本教学之前,依据数学绘本选择的基本原则,筛选出合适的绘本。首先,教师所选择的绘本必须要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绘本学习,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所选择的绘本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这里的趣味性不仅包含绘本画面的生动有趣,也包含绘本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起学生进行绘本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深入绘本的过程中,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最后,教师所选择的数学绘本应具备一定的互动性和启发性,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以“10的分解”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遵循上述绘本选择的原则,筛选出合适的数学绘本。比如《鼓鼓和蛋蛋的梦想》这一数学绘本就非常符合这一课时的教学需求。该绘本讲述的是大灰狼鼓鼓和小男孩蛋蛋分别有着不同梦想的故事,在该故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渗透了“10可以由不同数字组成”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绘本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创设相应的数学情境。并引导学生一边阅读绘本,一边思考其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具象阅读中建立表象,深化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二)把握绘本运用时机,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将数学绘本的应用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教师除了要做好绘本教学准备外,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把握绘本运用的时机,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注意力会变得不集中,这时教师就可以巧用绘本,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将思绪重新回到课堂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数字的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当教师讲解完课本中的计数方式后,虽然学生可以对这一课时的内容形成初步认知,但注意力也早已被分散,真正听讲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时教师则可以引入数学绘本《古人计数》,通过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绘本一边思考,为什么老大和老二都是5块石头,但是老二最后可以打到的山鸡更多呢?这时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上下文,并能发现原来聪明的老二对计数方法进行了创新,他利用一块大石头表示十个小石头,这时一块大石头加上四个小石头,便能代表14了。通过这一绘本故事,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计数方法的认知,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绘本的直观性特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水平。以《乘法的初步认知》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的计算算理,教师则可以引入《买卖国的乘法队长》这一绘本。让学生一边阅读绘本,一边帮助商贩们整理账本。在整理账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知道一串秋刀鱼是3条,然后计算出5串秋刀鱼、7串秋刀鱼、9串秋刀鱼分别为多少条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当秋刀鱼的串数越多,加数就变得越多,计算难度也就更大了。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乘法的重要性,并对乘法计算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意义和计算方式形成初步认知,为学生后续的乘法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借助绘本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相较于传统的数学教学,绘本教学更具趣味性,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绘本阅读结束后,仍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则可以顺势抓住机会,将绘本阅读延伸到课后,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比如,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在绘本教学结束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绘本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模仿的方式,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这一绘本,通过对绘本的阅读学生会发现哈哈阿姨打败坏魔法师的方法就是组拼平面图形。在绘本阅读结束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一起为哈哈阿姨出谋划策,通过对平面图形的组装和拼接,打败坏魔法师。通过这样的创新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并且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后延伸活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形成清晰认知,并通过对绘本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为下一阶段的绘本教学做好准备,进而有效保证绘本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绘本有着较强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有着显著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数学绘本的应用优势,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绘本,同时积极探索出合适的绘本教学方式,促进绘本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将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陆逸茹.绘本阅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策略研究[J].读写算,2021(30):193-194.

[2]马芳.借助数学绘本阅读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J].家长,2021(15):67-68.

[3]赵碧泉.小学数学绘本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12):48.

[4]周吉锋.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数学绘本阅读践思[J].数学教学通讯,2020(34):66-67.

[5]唐莉萍.借助数学绘本阅读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J].求知导刊,2020(42):43-44.

[6]王燕.分析小学低年段数学绘本阅读有效指导[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175.

[7]彭小霞.小学数学绘本阅读的功能与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34):17.

小学数学故事范文第3篇

1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学生的地位,数学教师由最初的主体转变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感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开展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打造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来说是必要的。

1.1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因此,数学教师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抹杀了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局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打造情境化的数学课堂,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教学中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在情景化的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只是教学中的引导者,由学生领导着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1.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甚至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心理,不利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创建一个情景化的数学课堂,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教学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化发展。

2打造小学数学情景化教学课堂的策略

2.1创建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师要利用生活创建情境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如速度与路程等。基于此,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伟大,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例如:在进行混合运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乐场向学生讲解运算法则,如在游乐场玩过山车每个成人需要十元,而儿童只需要五元,玩水上漂流每个成人需要八元,每个儿童需要五元,问4个成人与2个儿童玩过山车与水上漂流各需多少钱?总共花费了多少钱?因此,要求学生按照混合运算的法则进行计算:4×10+5×2=50得知,4个成人与两个儿童玩过山车共需50元,以此得知,4个成人与2个儿童玩水上漂流共需要4×8+5×2=42,他们一共消费了(4×10+5×2)+(4×8+5×2)=92元。通过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技巧。

2.2创建故事情境,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每一个学生都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故事情景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中的故事引出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例如:在三国时期有一个神童名叫曹冲,它曾提出“以舟称象”的理论。有一次,东吴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有人说要称量一下大象的体重,然而,众位大臣却没有法子,这时,曹冲从大臣中走了出来,提出了以舟称象的法子。因此,通过这种方式称出了大象的体重。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以及怀丙打捞沉船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2.3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问题,小学数学也是一样,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巩固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教材中,对于除法的学习过程中,要创建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除法是由乘法演变而来的,首先,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复习乘法口诀表,通过乘法口诀表让学生观察除法的运算规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除法运算法则的记忆。同时,数学教师要创建积极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得出除法运算法则的结果之后,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2.4利用游戏情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都有着贪玩的心理,因此,数学教师要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情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一年级教材中《认识物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丢手绢的游戏进行教学,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制定淘汰机制,输的同学要按规定摆出适当的物体,如球体,学生就可以将身体缩成一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语

小学数学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小学学生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

(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没有落到实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更是我们进行数学学习的起点,学习内容相对简单,以认识、了解为主,从小学时期加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将会为孩子后期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现代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会单纯因为教学内容的简单性,对课堂教学设置的内容也很单一,没有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及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意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失去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加入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和内容,但过于形式化,既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有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甚至为了应付检查等才设定这类内容,流于表面而起不到任何真正有效的作用。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较单一

随着多胎生育政策的落地,适龄入学儿童相对变多,学校生源也会变多,老师的教学压力也有所增加,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简单读取和教授课本文字知识,没有重点知识点的引申,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几乎没有,积极性减弱,容易出现老师感觉“学生难教”,学生感觉“数学难学”的局面。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意识

小学阶段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从自身品质素养、教学态度、理念、方式各方面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给学生设定一个充满活力和兴趣的课堂,随时的互动,知识的适度拓展,激发起孩子的能动性和专注力,课堂氛围严肃紧张中不乏活泼自由,教师则成为一个有趣味的指导者。不断提高教研素养,从理念上要把新颖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模式应用到教学中。不单纯是课本文字的阅读,还是要从日常生活、交际等方面将问题普遍化,通俗易懂化,达到和学生共情,确保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有趣的故事,进行情境式教学

相对于枯燥的学习,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更能使孩子获得认同。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课堂教学中多引用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教学结果和达到目的;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更为牢固,教师的讲解也更有热情;故事的层层递进代表了知识的难度,不仅能通过故事进行复习,更能引发学生提前预习的主动性。不同年级不同心理特征的孩子对故事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和记录,保证知识学习的全面性。例如,数学中对数的认识,一年级多以自然数为主,我们可以将数字变成葫芦娃类似的兄弟,每个兄弟的体型、性格都不相同,便于孩子的联想记忆;二年级的数字认知多以加减计算为主,那我们就可以引申为数字战争,比较大小,两位数、三位数,编队、组队的形式开展新的故事;三年级、四年级等涉及小数、分数,就可以引申为数字兄弟分食物、打天下的故事等等。这种数字王国的故事,从低年级一直到高年级,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数学能力,也提高了孩子的想象力。

(三)通过可利用资源进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光靠嘴巴讲知识,不仅教师承受能力有限制,学生听写能力也有限制。特别是遇到难懂的知识点,这时,数学教师不妨借助更多的教具、道具等进行演示讲解,不仅将抽象的问题生动化、现实化,也能使学生参与到演示过程中,直观地观察理解知识内容。教学用具,既可以是规定内容中专业的教具,也可是生活中的用具,甚至是科学课、体育课的课件等,学生参与其中,更能调动互动热情,增加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眼、手、脑三者结合,知识自然温故知新。例如,在讲解“线与角”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钉子、绳索、木棍、木板等普通易得的道具进行教学。通过对绳索和钉子组成的角,让学生了解增加绳子长度的角的变化和变化绳子方向的角的不同,学生辅助操作的同时,提问解析其他同学,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在课堂、课后利用手边的材料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讨论。在“认识图形”的课程讲解中,教师可以在演示文稿中嵌入图片、小视频等,对课堂内容进行动画讲解。课堂的活跃气氛就是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之间产生的,这样愉悦的氛围会促使学生消除对难懂知识点的畏惧心理,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浓烈的兴趣。

(四)注重教学中的评价

有效问题情景设定的教学方式,一定要通过提问、回答来进行具体实施,而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老师的合理评价,评价不仅能从侧面反映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能反映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思维、理解能力,利于老师课后的辅助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问题情境教学,都是通过评价来具体量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参与积极性的。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作为一个有趣味的指导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提供更大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问题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更能使学生增强对教师的认可和崇拜,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对以后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开拓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小数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方式值得推广实施,对数学学科的教研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兴兰.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2):127-128.

小学数学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

一、引言

情境教学法已经被广大教师灵活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它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因此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但是部分教师发现,比创设情境还要重要的事,就是提高情境的有效性,否则学生依旧无法快速融入学习氛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鉴于这些现实因素,教师应该站到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分析学生喜欢哪种类型的问题情境,并且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进行创设,充分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二、有效问题情境概述

有效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能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判断问题情境是否有效时,教师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第一个维度是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能从旧知识拓展到新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使学生复习旧知识,却不能成功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上,那么学生依旧无法依靠问题情境发散自身思维能力,这就说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性有待提高。第二个维度是教师应该分析自己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没有成功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情境教学法来说,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紧跟教师教学节奏,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说明问题情境是无效的。第三个维度是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否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身数学综合水平。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大部分教师发现,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学习没有准确的认知,因此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主动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完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整体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使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实施,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考虑到只有将数学知识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学生才会充分发散自身思维能力,结合自身经历和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并且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并不抽象,反而与自己联系甚密的感受,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第二课《打扫卫生》时,教师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且利用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比如提出问题:“假如咱们教室需要购买新扫帚,买了6把扫帚花了18.9元,那么如何计算出一把扫帚的价格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列出除法计算式进行解答:18.9÷6,然而学生还没有掌握解答该计算公式的方法,因此无法进行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把18.9的0.9去掉,也就是18÷6,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快速算出答案是3元,教师继续引导:“刚才我们把0.9去掉了,也就说明每一把扫帚已经超过3元了,想要算出具体超过了多少元,该如何计算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意识到每一把扫帚的价格是18÷6+0.9÷6,计算0.9÷6时,可以直接乘10,变成9÷60,也就是0.15,所以每把扫帚的价格是3+0.15=3.15元。不难看出,正因为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才能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学习新知识。

(二)基于具体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对游戏充满兴趣,甚至会出现痴迷的情况,虽然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态度,但是教师利用这一点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完成课堂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来说,里面涉及很多能够融入游戏的知识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最合适的游戏情境,并且在学生融入其中的时候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在游戏中发散思维,最终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效果。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应用的游戏不能只停留在趣味层面,应该通过游戏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否则将失去应用游戏进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可能性第二课《摸球游戏》时,教师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学习用分数形容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需要用到的游戏道具,比如不透明的盒子、三个黑色玩具球、三个白色玩具球等。教师应该先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游戏规则:“同学们,现在桌子上有一个不透明的盒子,能够知道的是我们一共有六个玩具球,其中黑色三个,白色三个,接下来需要摸球的同学不仅需要让其他同学看到你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玩具球,同时需要说出盒子里可能还剩下什么颜色的玩具球。”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游戏氛围。假设学生一摸出一个黑色球,学生能够快速分析出盒子里可能还有两个黑色球、三个白色球;学生二将在五个球中进行摸球,假设学生二摸出一个白色球,学生能够意识到盒子里可能还有两个黑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教师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学习进程,同时也能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消化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三)通过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虽然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看起来跟童话故事和趣味故事没有过多的联系,实际上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故事的力量,把数学知识具象化,不断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趣味故事,不仅是传授数学学科的需求,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趣味故事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会大大提高最终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掌握数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水平。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确定位置》时,教师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用方位词汇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感受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方向感并不是很好,因此可以融入趣味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融入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故事情境:“小兔子和小鸭子住在一个农庄里,小兔子只知道自己住在小池塘的东边,小鸭子只知道自己住在小池塘的西边,那么小兔子住在小鸭子的哪个方向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可以先在纸上画出大概情况,比如小池塘在正中央,小兔子的家在小池塘的东边,小鸭子的家在小池塘的西边。通过这样的趣味情境和模拟图纸,学生能够发现小兔子的家在小鸭子的家的东边。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方位描述后,可以逐步增加难度,比如:“这个农庄又搬来一个小动物,那就是小狮子,小狮子住在小池塘的西北角,那么小狮子住在小鸭子的哪个方向呢?”虽然问题难度开始增加,但是情境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学生可以继续在图纸上进行模拟,已知小狮子住在小池塘的西北角,而小鸭子住在小池塘的西边,所以小狮子住在小鸭子的东北角。教师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时,合理融入趣味故事,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提出教学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借助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大部分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充分集中注意力,这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节奏,同时也很难保证学习质量。教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趣味实验融入一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通过实践理解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巧妙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同时有利于学生有效发散思维,真正在思考和分析中拉近自己与数学学科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一课《身高的情况》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身高的数据,最终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小组,并且询问小组成员的身高情况,最终进行小组内的统计。假设小组内学生一身高155cm、学生二身高150cm、学生三身高155cm、学生四身高158cm、学生五身高162cm、学生六身高165cm、学生七身高150cm、学生八身高153cm、学生九身高159cm、学生十身高154cm。首先学生应该对已知数据进行统计和梳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条形图的范围。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快速统计小组内身高150cm到身高155cm的人数,身高156cm到身高160cm的人数,身高161cm以上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学生能够统计出小组内身高150cm到身高155cm的人数是6人,身高156cm到身高160cm的人数是2人,身高161cm以上的人数是2人,因此高效完成条形统计图。学生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能够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学生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数据进行比对和梳理,因此能够快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条形图的过程中,需要把数字信息转换为统计图,因此能够快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且通过提问进行教学,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很多知识点的教学。

(五)营造悬念氛围,创设问题情境

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却很强,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营造神秘的悬念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创设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该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充分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的认知。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第一课《比例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应该通过营造悬念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创设相关情境:“小红有10个棒棒糖,小明有很多橡皮,虽然他们拥有的东西不同,但是两个人表示可以交换,条件是2个棒棒糖换3块橡皮,那么小红能用10个棒棒糖换多少块橡皮?”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学生将会考虑比例交换的问题,并且列出计算公式:10÷2×3=15。或者设10个棒棒糖换x块橡皮,因此2∶3=10∶x,x=15。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前后桌进行比例交换的小游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关于比例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时,应该合理采纳学生的建议,并且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根据这些因素不断调整创设情境的切入点和具体策略。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感受,这不仅能够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殷小悦.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思考[J].小学生,2021(3):43.

[2]闫婧.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考试周刊,2020(A5):87-88.

[3]刘清.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文理导航,2020(10):41.

[4]陈舜鸾.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7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