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蹈课程总结

舞蹈课程总结范文精选

舞蹈课程总结

舞蹈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体育院校教学改革

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近几年以来在体育院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而其开设的艺术类舞蹈编导学科课程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体育院校特色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迫在眉睫。目前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其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与体育院校的现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与一般艺术类院校舞蹈专项的学生在艺术知识功底、艺术素材、舞蹈素材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对舞蹈编导的培养方向各异。必须将舞蹈编导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舞蹈及社会流行舞蹈的领域,将舞蹈编导课程作为各舞种编创的基础,并与体育类、社会流行类舞蹈相结合。而现有的舞蹈编导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应于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舞蹈编导课群。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并查阅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导的,以舞蹈创作教学为中心的《中国舞蹈编导学研究》《舞蹈编导教学》以及国外的如:默罕默德·黎达的《舞蹈编导与舞蹈编导学》等数十篇与舞蹈编导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寻找理论依据。

访谈法。对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动态想法。

实验法。对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编导核心课程的改革实验试点教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编导基础能力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高考生源以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专业学生为主,其次才是中国舞或当代舞、健美操专业学生。而通过对其即兴编舞考试的现场观察以及对其考分的查询发现,专业高考的即兴编舞考试中,是以中国舞或当代舞的学生的即兴编舞能力为最强,而体育舞蹈学生受其专业特性的影响节奏感较强,但动作编创能力及思维能力过于局限,编舞自信心明显较差。健美操的学生则对编舞完全无概念。

(2)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在进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编创活动。而通过与进校前参与过舞蹈作品编创的学生交谈得知,其所参与编创的舞蹈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伴舞等小舞蹈,没有专业性可言。

(3)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对艺术作品的了解还太缺乏,更不要谈艺术底蕴、艺术积累了。而一个好的艺术编导首要的是要懂得审美,对美有了概念才能尝试编创出美的作品来。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思想家、教育家贾作光老先生在《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一文中写到:“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是指编导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有三个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摹仿能力……舞蹈编导应用‘舞蹈的眼睛’,要求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透着动作感……”而舞蹈专业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对舞台上的艺术还缺乏基本概念。生活、艺术的积累还很有差距。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改革分析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结构研究

传统的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为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者纯实践性的舞蹈创编法课程。而结合体育院校的生源现状、现场教学观察以及课后对以上两种相对独立结构的课程教学方法调研的数据分析,简单分割的纯理论或纯编导实践的教学方法结构均不能适用于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以及实践需求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必须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进行合理改革。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研究

根据以上对传统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的研究,以及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艺术院校及体育院校资深教师的深入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应适当调整,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或纯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结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授课地点转换到舞蹈技术课教室,一是将编导理论的内容通过对相应编创场景或作品的观看、讲解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析、理解;二是将编导理论的各技法内容先进行理论讲解以及教师或个别同学的示范编创,继而要求同学们以课堂或课后作业的实践编创形式来完成。

综上所述,该课程采用新的教学结构方法以后,学生对编导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在编舞中的实践运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3.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研究

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经过大量的思维劳动以及动作编创的体力劳动反复交替进行而编创完成。无疑作品编创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完成之后的幸福感、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而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完成也必须经历这一从艰辛走向幸福的历程。课后单元编创作业的完成即是这一亘古不变的编创规律在教学中的最核心、最缩略的体现。

结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编创过程的基本规律可知:几乎完全没有舞蹈作品编创基础的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同学们在完成该课程的核心环节“编创实践”——即课后编创作业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以致出现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现象,影响课程教学进度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用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不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后果。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总分100分的学科,平时成绩(也就是过程性评价)为10分或20分,考试成绩(也就是总结性评价)为80分或90分。这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方式。

而采用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下的作业完成是以同学们的主观学习态度为主导因素的,状况极不理想。由于编导学科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一个单元的编创实践练习不完成,就将导致后续的单元都无法完成,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上述研究,应将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作出调整,加重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的评价比例,对每一单元的课后编创实践都进行回课与评分,直接计入平时成绩。增加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40%或更高;而降低总结性评价(考试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60%或更低。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后,同学们普遍都能完成编创实践作业,可见舞蹈作品编创的过程虽然艰辛,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但同学们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被有效激发。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得知,在一段时间的单元编创能力训练之后,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编创学习的成果,对自己的编创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编创实践的主观学习态度从被动完成逐渐转化为主动完成,并且大部分同学对舞蹈作品编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与建议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普遍舞蹈编导基础能力较差。为利于该专业的发展,每年招生中可适量配置专业较好的中国舞学生比例,降低或取消健美操学生的比例,以带动整体舞编学生编创专业能力的提高。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是以编创实践为主导的课程,每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必须通过实践编创来理解、消化。将坚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编创实践,使学生能较快地将编创理论转化为自主编创实践能力,建议将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纯实践的舞蹈编创技法课程的授课方式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作为教学者必须理解并从各方面着手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让不敢编的学生编得更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编创潜能,帮助学生突破课程进行中的这一瓶颈。

4.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舞蹈编导的学习规律,必须坚决实施增强过程性评价,将编创实践实时考评并计入平时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且要进一步研究拓展适用于该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5.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体育院校特点开发适应于其发展目标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群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卡琳娜·伐纳.舞蹈编创法[M].法国:巴黎维戈特出版社,1993,8.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舞蹈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学;形体与舞蹈课;教学;多元化

形体与舞蹈课是目前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通过引用舞蹈中基本功训练的方法为主要手段,结合音乐针对人的基本姿态进行身体活动练习,主要目的是融健身、健心、健美为一体,塑造优美体形及姿态和加强形体美的审美教育课程。

一、舞蹈形体与舞蹈课的定位

音乐学,属师范专业,意味着学生毕业以后将走上讲台为人师表,一个学校的音乐老师不仅仅是上音乐课,同时也要担当起该学校的文艺活动的组织、策划、指导等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开设形体与舞蹈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形体与舞蹈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形体与舞蹈课课程设置的内容老化、形式不受学生喜爱,对社会高素质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1、教学方式陈旧

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方式大多陈旧,改革创新力度相对较小,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甚至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挫伤,不利于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是当前我国高校形体与舞蹈课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焦点问题[1]。

2、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院校形体与舞蹈课在发展进程中长期沿用着既定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在前期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变得乏味单调,创新性相对较差,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学习惰性,学习效果不理想,课堂有效性偏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学成果不突出

形体与舞蹈课的开设初衷在于锻炼学生的体形、体态、体质,但是由于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模式单一,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突出,仅仅只是掌握了一点粗浅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许多学生还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在对待课程,没有真正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

4、师资力量薄弱

舞蹈教育专业的进修难度相对较大,学科硕博学历滞后,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速度缓慢,在数量上很难满足社会教育专业的广泛需求。这就造成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舞蹈形态学、心理学等不受重视的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困难[2]。

三、高校形体与舞蹈课课程多元化改革

多元化的简要定义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多个一元的组合”。当今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于单一的、单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紧跟时代的发展,紧抓学生的兴趣爱好,是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效率的关键。

1、教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对课程设置的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推进舞蹈教育专业的现代化发展,为社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3]。舞蹈课是需要学生配合动作的课程,并不是一味的坐着听讲,在教学模式上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的距离拉近。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堂组织、教学手段上多下功夫。

2、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舞蹈教师自身也是需要不断学习新鲜知识的,不断的更新是让学生爱上形体舞蹈课的关键之一。舞蹈部分的教学同样需要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舞蹈学习要保留,让学生认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舞蹈形式,同时也需要加入当代的舞蹈元素,传承与发展也同样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创新的组合编排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形体与舞蹈课中的理论课建设

舞蹈课程文化代表着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分享经验、解决难点的教学体验过程。舞蹈文化是舞蹈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的母体,对舞蹈课程的内容选择和价值观念导向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形体与舞蹈课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单纯的将舞蹈课程当做是文化传播的渠道,而是应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对相关文化知识进行选择和重组,最终将重组后的文化分作用于舞蹈教育,进而逐渐构建出符合本阶段学生学习特色的舞蹈教育课程文化,辅助舞蹈教学实践的开展[4]。可以说,舞蹈课程文化是对我国乃至世界舞蹈知识和学者经验的总结,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形体与舞蹈课必须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加强形体与舞蹈课的文化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

高校音乐学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承担着培养中小学阶段优秀音乐教师的重要使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国家应该树立科学的音乐舞蹈课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教育的适用性以及课程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提升高校音乐学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杨雯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夺科.高校音乐形体与舞蹈课课程设置的权衡取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4):114-116.

[2]雒瑜.高校形体与舞蹈课课程设置问题思考[J].黄河之声,2013(16):61-62.

舞蹈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

古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现有音乐学科综合。高师音乐教育在体系综合方面建设,也需要结合实际,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对应的综合性素养和创新能力。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基础上,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可以辅导学生实施文艺团体演出和表演。地方性的高师音乐学专业也需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发展为基础,保持区域文化建设,落实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中坚力量的延续。最大限度满足地方性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方性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分析社会的需求,优化教学的质量,满足现实的建设需要。也就是说,舞蹈属于音乐专业高师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还需要教师可以能跳舞、能教舞、会创编舞蹈[2]。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舞蹈教学来说,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教学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单纯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很难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地方性高师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自身的特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舞蹈理论,找到合适的训练方式,增强表演的创造能力,向着能唱、能跳、能演、能教的综合性人才发展方向实施建设。

(二)重新确立舞蹈在音乐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目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需要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地方性舞蹈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经验,加大思想建设,落实地方服务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在课程内容指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限制性,需要从课程内容开始合理地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发展体系,加大舞蹈教学课程建设,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修订和完善的历程中,深入发展和调查,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明确地方性舞蹈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落实舞蹈教学的能力,加大与事业单位或者是企业合作,提升群众性和文化性的创作与辅导[3]。

(三)改革措施的实施

1.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音乐专业舞蹈课课程需要

根据地方性对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将自身的专业特色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需要总结自身的办学经验,根据实际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的使用上,需要定制培养教学目标,对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实施系统的整合,形成严谨的教学体系。确定合理的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实施充实。舞蹈知识技能学习需要通过学习、欣赏等不同形式,优化接触类型,丰富素材,为以后的编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需要联系中小学实践,还需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展现时代的发展需要。首先,需要服务基础艺术教育。地方性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明信片。将当地的特色文艺和鲜明的特点,有机的和儿童舞蹈结合起来,加大创新的力度。此外,还需要根据“小荷风采奖”“新苗奖”等奖项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培养更多的师资队伍,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性的师范学校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契机,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合理地将少儿舞蹈创编、舞蹈教学法等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为地方性基础艺术教学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明确学生的就业问题[4]。其次,需要结合地域的文化特色,将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弘扬地域民间舞蹈,弘扬传统文化,将地方性的舞蹈素材融入其中。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就是根据地方特色,将“广西民间舞”等内容合理地编制到教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特发展方向,完成非遗传承,服务当地文化产业。一方面让学生结合地方风土人情丰富舞蹈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4]。通过课外活动多创造演出机会,让学生编排舞蹈节目,渗透中小学舞蹈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2.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示范性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全面提高他们的舞蹈素养和综合师范能力,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师范类的学校需要以地方性为基础,展现实用性价值,保持一个闭环的发展体系建设。专业教师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不同舞蹈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风格,划分重点,化解疑点。引导学生合理的统筹规划,从思考点开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舞蹈创编课程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少儿舞蹈的编创融入其中,落实学习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与体验[5]。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还需要合理的统筹规划,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观察中,初步的掌握编创能力,落实自身的教学方式。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将中小学舞蹈教育结合起来,落实价值认知,牢固思想,奉献教育事业,增加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完成以后,还需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实际的舞蹈课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高师的特色突出来。3.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更新教学手段首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及时发现优秀学生,挖掘其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学生需要不断地增强心理互动,落实情感教育内涵,加大主动的作用与价值。其次,需要因材施教,重视实践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析学生个性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找到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训练的时候,还需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掌握完整的学习知识,加大动作的分解。在清晰的内涵中,掌握新的文化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再次,需要加大学生在保持舞蹈神韵方面的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情唤神、以神表情的艺术才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姿态、表情和节奏,还是肢体、神韵和协调性都需要保持统一的境界[6]。最后,多媒体和互联网是对传统舞蹈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用网络资源,丰富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的拓展。也就是说,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习对应的舞蹈动作以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多鉴赏一些音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舞蹈动作完成以后,教师即可对刚才的动作视频实施点评,学生通过录像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合理的结合问题,找到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建立科学的优化措施。此外,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增强音乐的分析能力与感性能力,具备良好的音乐情感,可以在独立或者是合作的情况下编制舞蹈动作,达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统一。教师还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式,给予学生独立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优秀的舞蹈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加强教学实践

对于舞蹈教学来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使用观摩和演出的方式,即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编导能力等。对于专业教师来说,需要结合地方性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的整合基础,加大基础建设,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导等内容,合理的分类,建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完编导课程以后,即可举行一场活动,学生将所学到的舞蹈内容合理地融入实践当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实践内容,让理论部分得到有序的论证。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期,落实不一样的实践课程,不仅需要参与完成3个舞蹈剧目的编排及汇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增加策划和组织能力。在多次的舞台中,积累经验,提高心理素养,增强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加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力度,明确不同环节的重点,掌握实践的规律。

5.改革舞蹈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完善教材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可以从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舞蹈的表现力、感受力、创造力、教学能力等视角,合理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解决尴尬的局面[7]。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考察方式,需要落实教育教学功能[8]。舞蹈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突破原本的限制性,转化单一的教学局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优化学习过程,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舞蹈教学在考试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测试需要,加大考核的力度。根据现实的需要,合理地将训练、比赛、实习、论文等内容有机地串联到一起,提高学生评价的全面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向,向着主动学习类型进行发展。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舞蹈水平,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的课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9]。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合理地统筹规划,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神韵兼备的跳舞和编导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音乐教学特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历程,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多维的视角下,落实发展经验,加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想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性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专业特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落实教学改革计划。舞蹈教师还需要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提高业务素养,找到舞蹈基础知识中的舞蹈技巧,扎实基础,明确地方性民间舞、儿童舞、古典舞、现代舞等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提升教师的实践性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文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音乐、美术等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交叉,有效地理解舞蹈作品,有效地把握舞蹈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增加舞蹈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舞蹈的感染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文化知识,落实重点和难点。

二、总结

舞蹈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舞蹈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将来从事于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型人才,该教育专业中的大多数学生将来会从事于幼儿教师的工作。因此,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课程中,也就设立了专门提高学生才艺技能的教学课程。舞蹈教学正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舞蹈技能的课程。在舞蹈教学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教育幼小儿童练习舞蹈,以及幼小儿童喜爱哪一类舞蹈等专业知识。舞蹈教学课程是当下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里重要的一门学习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专业课程。

(二)高校中舞蹈教学跟不上现代的幼儿教育要求。当下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发展滞后于现代化幼儿教育水平。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行业发展的速度是极快的,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幼小儿童对于舞蹈类型的选择种类也在不断改变。这叫导致了高校中舞蹈教学课程跟不上幼儿教育行业的变化速度,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课程教育所教授的舞蹈技能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工作中的要求,那么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失败了。这样的学前教育专业下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是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工作的。

二、舞蹈课程教学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落后,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度高低是决定一门课程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当前高等学校中舞蹈课程的教学大都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较大的改革创新,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对舞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法产生较大的兴趣,进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与激情,不利于学生对于舞蹈课程的高质量学习。这是当下高等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与幼儿舞蹈结合。当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都是固定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没有创意,而且舞蹈课程的教学还脱离了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最终是为了幼儿教育行业服务,提高幼儿教师的自身才艺技能,以便于将来更好地进行幼儿教学工作。但是,当下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课程中教授的大都是现代化的舞蹈动作,缺乏针对幼小儿童的舞蹈教学。这也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身的才艺技能,不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的舞蹈教学。

(三)舞蹈课程的安排不合理,不能有效进行教学。另外当下高校中的舞蹈教学课程不能取得一个良好效果的原因还在于高校在舞蹈课程安排中的不合理性,作为教学方的学校本身,担负着舞蹈教学课程安排的重任,而舞蹈课程的安排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舞蹈课程的学习,因而学校方面对于舞蹈课程的安排情况也决定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质量。而当下许多的高校在舞蹈课程的安排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而且针对幼儿舞蹈的教学课程也相对比较少,这样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幼儿舞蹈技能较少,将来参加幼儿教育工作会出现才艺技能上的缺陷。

三、新型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要求

(一)舞蹈教学要面向幼儿教育。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的教育行业下,对于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也有了内在的改革要求。首先,舞蹈教学要面向于现代化幼儿教育。传统的舞蹈教学课程中,只注重于学生所学习到的舞蹈技能,只追求学生掌握更多的舞蹈技能,然而,这种教学要求是不符合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才,而如果脱离了幼儿工作的目标性,那么培养出的人才自然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因此,当下的舞蹈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性,以服务于幼儿教育工作为目标,改革舞蹈教学模式。

(二)舞蹈技能要更加丰富化。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水平对于舞蹈教学工作的另一个改革要求是丰富舞蹈教学的种类。尤其是在当下的幼儿教育行业中,家长要求幼儿教师能够教授孩子更多种类的舞蹈技能,而不只是单单的少数几种。而且从幼儿自身来讲,由于孩童的好奇心较强,单一的舞蹈教学也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在舞蹈教学课程的改革中,要丰富舞蹈技能的教学种类,提供更多样式的舞蹈教学。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幼儿教师才能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更好地适应教学要求。

四、如何改革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面对当下高校中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变革措施来予以改正,才能更好地提升舞蹈课程教化学生的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对自身才艺技能的提升。下面主要提出了几个针对高校舞蹈教学课程的改革方案。

(一)面向当下幼儿教育进行教学调整。对于目前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的改革工作,要针对当下幼儿教育行业的现状来开展。舞蹈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自身才艺技能,以便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现代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面向幼儿教育行业,因此,舞蹈教学的改革也就要针对幼儿教育工作来开展。对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行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明确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舞蹈技能种类,在高校的舞蹈教学课程中加以应用,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于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工作。高校中学生对于舞蹈技能的学习要以幼儿教育行业的要求为出发点,目标性、指向性明确,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创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度。针对高校中舞蹈教学课程教育方式落后、无法提升学生兴趣度的现状,我们必须予以采取改革措施。而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针对教学课程的方式改革,创新舞蹈教学课程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舞蹈教学的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热情与激情,才能充分保证学生在舞蹈课程学习中的高效率。必须要针对传统的舞蹈教学课程实施改进措施,更好得提升学生学习舞蹈课程的兴趣度,尤其是在当下的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中的舞蹈教学课程更应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面向于当下幼儿教育工作,创新舞蹈课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既能够提升对于舞蹈课程学习的兴趣度,又能够切实地掌握专业的舞蹈技能,以便于学生在将来的求职过程中能够提高应聘成功率。

(三)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幼儿教育理念。另外针对当前高校舞蹈教学课程中存在的教学理念落后,无法配合当代学生前卫的、新潮思想追求的弊端也要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高校中的舞蹈教学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舞蹈教学的先进经验,并引进其它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为自身的舞蹈教学课程提供新的思想理论支持,能够更好地提升舞蹈教学课程的质量与效率。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中,仅仅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为主要发展目标,而忽略了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因此,在对舞蹈教学课程的改革中,要加入这一理念,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指向性,以服务幼儿教育工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五、舞蹈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与幼儿工作的相适应性。加快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增强学前教育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是将来从事于幼儿教育工作的,而一旦从事于幼儿教育行业的工作,那么拥有多项才艺技能是幼儿教师所必备的素质。掌握舞蹈教学方法自然也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加快当下舞蹈教学的改革步伐,能够增强舞蹈教学与现代幼儿教育的相适应性。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工作中的舞蹈技能要求,明确当下的幼小儿童对于舞蹈技能的喜爱种类,并在高校的舞蹈教学课程中重点加强这几类舞蹈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于幼儿教育行业的工作。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舞蹈课程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对于舞蹈教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所直接产生的积极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好的舞蹈技能。舞蹈课程中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新型的改进,学生才回更乐于舞蹈课程的学习。对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施正确的改进措施,能够保证舞蹈教学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吸引力,加大学生对于舞蹈课程学习的兴趣度。而且在经过改革后的舞蹈教育课程,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水平上都有了较高的提升,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舞蹈教学。

六、总结

舞蹈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1.1高校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理念相悖我国的舞蹈教育最开始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地深入到大学教育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性的舞蹈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制。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舞蹈技艺的教授远远超过了对于舞蹈的研究,使得舞蹈专业的教学成了一种仅需要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单一的艺术综合能力以及简单思维的艺术形式,与科学的教学形式形成出现了很大的背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当引入更多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启发性,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舞蹈这一具体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地将学习舞蹈作为自己的目的和思维方式。

1.2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与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出现了互相违背的状况舞蹈作为一门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艺术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的训练等。但是与此同时,学校不能忽视对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断忽视学生评价能力和洞察能力的锻炼,这正是现阶段高校舞蹈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的舞蹈专业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严重与人文社会学科的脱离,致使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确地阐释自己的感受,只是单纯地将舞蹈作为一种表演结构进行演绎。

1.3高校舞蹈专业的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十分的稀少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十分明显的进步,其所有的研究人才都必须是十分专业并且敬业的,在这一方面,高校专业的舞蹈教师人才的缺乏恰好使得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水平一直处在很难提升的状况下。目前已有的高校舞蹈教育者在教学思想方面僵化,很少有高校舞蹈教育者能够将民间舞蹈的艺术真实地展现出来,创造性的舞蹈教育者缺乏的状况非常的严重。

2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现状

由于高校的舞蹈专业所处的现状并不乐观,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此外,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环境等因素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下文将分析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状:

2.1民间舞蹈艺术传承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造就了现阶段市场的不断变化,文化市场也是处在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可见民间舞蹈艺术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的科学价值也正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很多与民间舞蹈艺术有关的历史文化也处在不断消亡的过程中,民间舞蹈艺术的市场正在被占领,所以为了继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改善其传承方式是势在必行的。

2.2民间舞蹈在传承的过程中缺少应有的保护机制做其后盾由于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民间舞蹈艺术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文化社会对于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少一定的保护措施的执行,不仅限制了民间舞蹈的发展空间,对其的资金投入还在不断地缩减,使得优秀的民间舞蹈逐渐地被青少年所忽略,精于研究民家舞蹈艺术价值的专家也逐渐地稀缺。

3高校民间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具体措施

上文中已经详细地阐述了我国高校民间舞蹈专业存在的教育现状,也分析了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阻碍。但是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遗产,其艺术价值是绝对的,是不能忽视的,所以高校舞蹈专业一定要担当起传承民族舞蹈艺术价值的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民族舞蹈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扬。

3.1舞蹈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民族舞蹈作为舞蹈专业中最具特色的舞蹈表现形式之一,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人受到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对于民族舞蹈的文化认知已经逐渐的淡化。这时,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当积极地改正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品味其中的民族文化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责任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表现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拥有更强烈的感情蕴藏在肢体动作之中,丰富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

3.2高校的舞蹈专业应当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的安排舞蹈专业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程的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专业的教师也不能完全地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然只会使得民间舞蹈课程的教育显得过于的僵化,缺乏人性化。在设置民间舞蹈专业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应当选择最合适的教材,结合舞蹈教材,教授学生学习舞蹈技艺,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舞蹈的兴趣,丰富民间舞蹈的趣味性。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杜绝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在民间舞蹈教学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开设相应的辅修课程,大大的增强叙述对于民族舞蹈的兴趣。

3.3高校民族舞蹈专业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独地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其中,顾及民间舞蹈课程教学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舞蹈的动作、步伐以及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产生自由的感悟。其中,感性教育法是民间舞蹈教育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感悟到民间舞蹈的本质,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毅力和激情,在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的情感,使得民间舞蹈的表演更加精彩。不仅如此,教师在使用感性教育法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激发出学生创作的热情,使得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的同时对民间舞蹈有所感悟并深入研究。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