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基础课

文化基础课范文精选

文化基础课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1篇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偏低,其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许多困境。

伴随着我国近年来各种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选择不断增多。而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总体偏低,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和政治等科目的考试总分加起来都不足100分。而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他们都普遍抱着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混张文凭”,以后毕业出去好找工作的想法。进入这类职业学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态度由原来听不懂发展到听不进,直到发展到最后的很反感,无法达到社会所希望的好好学习文化基础课,提高自身素质的目标了。因为之前在初中或高中时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比较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对各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提不起精神,随之产生的结果就是负责教授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也成了学生们的众矢之的。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对他们未来就业有用的专业课而言,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

2.全社会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的偏离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受冷遇。

中等职业教育中强调专业课的教育,大家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核心内容,更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产生了专业技能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的比例失衡。大家更多地是忽视了学校教育中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而更多地是要求增加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企业实践的内容。在如今的技能教育体系中,各校除了仍会关注一些专升本、成人高考课程和省统考的课程之外,对于其他的文化基础课采取的态度是可有可无,课时可多可少,甚至教学计划中拟定的一些文化课程可上,可不上,一切都看专业课程安排的需要,文化基础课成了陪衬。在各校的教学联席会中,他们强调最多的是专业课的地位,提出了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的口号。包括上级部门制定的技工教学的要求中,也提出了文化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得超过一定比例。党文化课与专业课课程安排发生冲突时,必须优先保证专业课的课时和各种安排,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的必要的课时和课程安排。最终导致中等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忽视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这势必导致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其综合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最终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低。而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反过来也压制了专业技能的提高。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层次差异使文化基础课的定位不清,方向不明。

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毕业及高中毕业两大块。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实施文化基础课教学时主要是初中补习为主,还是参照高中的基础进行补习?还是就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去安排所有课程,这个问题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共性的难题。虽然,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中,学生不存在升学压力的问题,且学历提升的需求不高,或者很少,在某种程度上,更造成了学生不想学文化基础课的现象。同时,由于职业类学校的学生由于文化综合素质较低,老师在把握教学难易度时比较困难。他们困惑的是如严格按指定的教学大纲去安排教学,那么结果是教学将很难进行下去。但是如果不按照指定的教学大纲去开展教学,教学质量如何得到保证?如何在兼顾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按职业学校的特点定位好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4.教学评价中重专业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普遍的观点是只要专业课的成绩好,就肯定能找到好工作,至于综合素质这个问题无人关心。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针对性较强的改革,在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多方面都已趋于成熟,而评价专业课学习成效的手段也很直接,就是看学生能否通过各级等级工的考试,包括理论上的应知和实践上的应会。这一切都是专业课地位的重要体现。相对于专业课成熟的评价体系和师生们的重视程度,文化基础课在这两方面就显得极为欠缺。首先,就评价机制来看,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内,文化基础课无论是在评价体系上,还是在师生们的重视程度上都赶不上专业课。如现行的文化基础课其主要采用的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方法是学生测评和督导听课为主,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监测。

二、解决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总结出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现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1.辩证看待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之间的关系。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他们其实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的铺垫作用,文化基础课是专业技能的条件。文化基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具体实施时,中等职业类学校可以参照普通大学的弹性学制,将课程进行分类,分成包括必修、选修在内的多种方式来开展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可根据学生的特长,比如采用换学分的方法,即学生不擅长数学,他擅长的是语文或写作,那么该生就可以选修写作课,所获得的学分弥补数学的学分。

2.准确定位好文化基础课。

解决目前文化基础课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我们要根据生源状况,对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及教材、教法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广大师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重要性的认可度。要理清,文化基础课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养。文化基础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中职学生相关科目的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上,它对于提高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知识的积淀。如现在的语文,或者说国学,在全国被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认识,高考的改革中也明确了语文的重要地位,不论从考核的方式,还是考核结果的运用等等,这都体验了语文的重要性。换个说法,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彰显。

3.加大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

在比如政治课、语文课、德育课这些中职的课程中,可以改变其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将他们进行融合,并改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参照专业课改的内容,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枯燥的理论课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比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时,老师需要让学生们明白“孝道”的重要性,并希望学生们能深刻体会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可以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们去探讨这个事例中体现出什么样的主题,而如果你是事件中的主人翁,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通过这样模拟情境式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认真思考孝道这个问题。在进行一番讨论之后,老师再将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况,最后引导到老师希望讲授的知识点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相信一定比老师整堂课的宣讲要有效果得多。而这样的政治课、德育课或者语文课,一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的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一定是有效的。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在文化基础课的评价上,不再局限于分数,而更多得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比如一门课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表现和卷面成绩构成。这样,学生则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表现,本身,这样的转变就是一个素质提升的过程。

三、结语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2007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61.187.64.123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4篇

高职教育中的地位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和应用性,其根本目的在于职业技能训练,以形成学生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但在高职课程开发中并不能因此就可以忽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培养与夯实。其原因如下:

一方面,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水平之上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单靠狭隘的专业氛围不可能使学生达到专业上的“精”。再者,单靠实用化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获得某种娴熟的职业技能、技巧,但无法达到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境界,称不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另一方面,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在不断地缩小。同时,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或岗位,一生中不发生变化的情况是很少的。为了适应以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变化,高职教育也必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水平提高考虑,注意培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中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应当具有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提高,就是使学生在原有文化基础之上达到高等学历层次的基本要求,深化个人在生存、发展阶段上的不可逾越的学习内容,提高文化水准。强化,就是加强与职业专业课紧密相关的内容,以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普通文化课的内容。平衡,就是除职业专业课外,还应当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有利于品德、身心健康的发展等。补偿,就是完成诸如环境、安全、媒体、闲暇等方面的教育,以补偿学生家庭教育及其基础教育的不足。

二、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

提高政治觉悟,塑造健康人格。政治合格,人格健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基本要求。面向未来的高职教育,不仅要继续开展好提高政治觉悟的思想教育,而且还必须重视进行道德教育、行为准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强调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规范,培养学生的独立健康人格,做人的规范与尊严使他们懂得并且能够力行自尊、自主、自爱、自强。

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提高人才质量。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证明,创造性思维品质在人的能力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素质的发展。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文化基础课程在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系统性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要培养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就必须通过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展发展技能教育,打好继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技能是多层次多门类的。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有利于帮助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性、工具性知识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和观念,有利于他们发明创造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技能等等。发展技能不是稳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会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所以发展技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某种技能,而是通过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在高职教育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能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学生的道德情操日臻美好,使学生的心灵日趋健康,并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科学技术学习,科技开发能力的培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建设构想

建设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指导思想。我国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设置曾走过两个极端:一是在高职教育开办之初不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学科为主,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致影响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二是近几年来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否定文化课程的学科体系,仅仅强调“专业课用什么,基础课就讲什么”,人为割裂知识间的联系,严重削弱了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职教育改革,必须吸取以前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在两个极端摆来摆去的教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课程观,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设计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具体地讲,就是在设计思想上,应当以专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三者作为构建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点,不走极端,而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来求得三个基点的平衡。形象地说,如果用专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三个基点,来构造一个三角形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重心。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所设计的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如下:

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总量———必需、够用。应当承认基础越宽厚其发展的后劲就越强,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技术能力,而且,学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是个常数,因此,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只能限定在一定的“度”里,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偏离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以致影响专业技能的培养。

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在够不在厚、相对不系统。基础学科在范畴上属于线性学科领域,它们的生命力就在于不同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结合。这里所说的不系统,并不是不要文化基础学科的科学系统,而是不要普通高等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完整体系和内容,因此,虽然要求不系统、不完整,但必须联系有序、过渡合理。

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强化基本方法与应用。既然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总量和内容体系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那么,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知识面横向开拓和学科纵向掘进方面,要强化横向开拓;第二,在应用型知识的储存和学术性知识积累方面,要强化应用型知识的储存;第三,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方面,要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内容。政治与人格教育课程。

这部分课程应当包括:(1)哲学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哲学原理教学的体系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点上,把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内在联系,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2)邓小平理论概论。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观点。了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3)大学生思想品德。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要让学生了解道德的规范、社会的规范,摆正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4)法律知识。让学生懂得用法律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约束个人行为。(5)心理健康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日益加快,事业上的成功与挫折交替相伴,个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提高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课程。这部分课程应当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大学物理。这些课程一般认为是为理解掌握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工具,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自然规律,但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和科学的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化基础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