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用语论文

网络用语论文范文精选

网络用语论文

网络用语论文范文第1篇

网络新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微博的概念微博,是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它是一个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传播、分享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微博可以为体育提供一个新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微博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专业体育知识和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将从互联网搜集的体育资源加工整理后通过微博传递给学生,从而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效率。因为网络的及时性,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关注权威体育网站,从而及时的了解个专业领域的动向和最新专业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并通过微博与其他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体育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微博提高体育知识素养。学生通过微博,可以及时了解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并通过关注相关体育权威网站,获得相关的体育前沿理论和课余体育知识,不仅扩大了自身的体育知识储备,还大大提高了体育素养。学生还可以通过微博与老师交流讨论,从而获得适合自己的体育指导,也可以在教师博客上发表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观点与看法,帮助老师及时了解体育教学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相互交流和对相关体育知识的密切关注,学生不仅增强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形成了稳定的科学认知、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逐步建立起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优势。3G技术3G(3rd-generation),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3G技术可以为体育教学提供平等交流机会。3G技术通过强大的视频通话功能,可以创造出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面-面”交流同样效果的视频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拓展自由学习空间,更有利于缓和师生直面纠错的冲突,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3G技术的视频功能能够一定程度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根据学生视频形象进行学习内容、进度和强度的安排,所以利用3G技术的体育网络教学模式对提供个体差异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因为3G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所以它是一种学生控制方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网络体育教学系统构想

网络用语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络,校园网为高校的展开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高校校园网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着学校能否开展体育网络教学。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具备已经建设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网络,所以这为体育网络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体育网站的数量非常少,并且存在体育网络的教育和管理功能的开发不充分的现象。因此,对于我国的高校来说,体育教学网络的开发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它成为了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2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2.1应用网络教育技术可以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的增长和传播速度非常快,使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一些有价值的体育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得体育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滞后性。由于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在涉及到技术动作时经常只能通过体育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这样体育教师的个人竞技水平等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这些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得到有效的解决,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规范体育教学的示范对象,并实现体育教学的标准化,比如可以直接选取一些非常著名的赛事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剖析一些体育竞技技术,系统剖析教学中的技术动作的空间轨迹及位置距离等,尤其是针对一些高难度的、十分复杂的技术动作,从而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能更加清晰的领会体育竞技动作的技术要点。现代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将会形成综合一体的系统,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传统教学模式及现代网络教学模式特点。

2.2网络教育技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网络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所以用户之间通过网络可以任意交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快,成本低,同时由于信息的实效性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网络上的体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含有体育科研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体育的发展趋势,通过查看相关的体育文献资料,可以为体育科研提供研究方向和大量的研究数据,从而使得体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还可以实现网络个性化教学,在体育课程的安排和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时,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在线系统随时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分析和统计于学生的成绩信息,从而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提供有力的依据,还可以实现学生、教师、选课系统和教学资源的全方面的管理,克服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3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3.1利于抽象的体育竞技动作的观看和领会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体育竞技动作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很难领会其中的要领和对其进行模仿。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对一些高难度动作进行全方位的演示,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动作要领,尤其是加上一些动画和音像的效果,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微格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还会更好。微格教学方法就是录制学生在上课时的一些片段,然后进行回放,让学生看过之后自行寻找其中的差距,然后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技术动作,进行练习,提高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3.2利于学生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双向交流互联网的优点很多,其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的在线学习系统,学生可以在论坛上或者是互联网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向教师提出问题,拉进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在网上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网上上传一些互动性的教学课件,如足球的基本战术、篮球的基本战术或者是一些国际上的著名赛事等,同时还可以上传健康教育知识的课件,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学生在线欣赏学习,实现互动教学。

3.3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其教学时间有限,由于受到课堂的限制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制约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体育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特点,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计算机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3.4利于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可以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互联网可以汇集世界各地先进学校、图书馆等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庞大的资料库。同时网上还有各种体育教育新闻信息、教研论文、教育统计数据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4网络教师技术在体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

4.1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体育课都采用选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设置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一般为比较常见的体育项目,比如健美操、兵乓球、篮球、游泳、武术、三大球、三小球等,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当代需求和个性十足的爱好;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规定,高校的体育课基本上都是两年制必修课,课时为144学时,每周一次体育课2个课时。因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只注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缺乏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对学生课余锻炼放任自流。而网络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体育网络教学具有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受限制,因此它可以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交互技术异步指导学生课余的体育学习及锻炼,提高学习的效果。

网络用语论文范文第3篇

1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概况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通过“中国大学网”提供的全国各省市普通本科院校的网址进行了除精品课程之外的网络教育内容(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精品视频、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网络答疑与辅导、体育理论考试等)的查询,同时通过全国精品课程资源网对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进行了调查,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一整理和分析。在调查的数据中,31个省市共879(截至2013年)所院校,其中211学校为116所,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所)(除精品课程)为124所,占总院校数的14.1%;精品课程317门(截至2010年),占总院校数比例的36.1%。在分析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的各省市区在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除了西藏、青海、新疆3个地区无建设外,其他省市均有所建设,天津、河南、四川、甘肃4个省区精品课程建设的门数均超过其学校数的50%。精品课程的建设总数共有317门。从体育学精品课程分布的全国各院校的情况看,涉及到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仅有73所,占我国2013年具有招生资格的879所本科院校的8.3%,还不到10%,普及率还很低,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从体育学精品课程学科建设的影响和力度方面来看,单就部级精品课程来说,47门和全国的3693门比较,仅占1.3%,体育学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均有课程,是分布范围最广的一门学科之一,但是建设的比率却很小,说明我国的体育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精品课程的发展年限统计分析,2006、2007、2008年这三年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高峰期,总计建设门数2006年63门,2007年63门,2008年80门,之后两年下降的幅度较大,超过60%,从中可以看出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放缓,这一点不利于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除了精品课程之外,部分院系还自行建立了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等其他教育形式,从调查数据可知,开展的学校数为124所,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北京、天津、江苏、辽宁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的较多,分别占所在省学校数的比例是22%、36.8%、23%、20%。宁夏、青海、西藏、江西、内蒙古省市无建设,其他省市的部分院系已有所建设,但是建设的比例较小。体育网络教育已经引起部分地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也仅仅出于探索阶段,从全国体育网络教育的整体开展情况来看,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2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特点

2.1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内容

在调查中,将涉及到的和体育教育有关的内容全部,以及和现在网络发展最新的,可能成为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并且能够和教育相关联的内容全部调查统计出来。从表2可以看出,按建设的内容分类,共有11种之多,其中体育网络视频、网络教学和体育健身知识方面的内容建设最多,分别占总数的15.2%和23.2%,有的学校甚至开通了体育在线、微博和博客环节。(见表1略)

2.2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现状

2.2.1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概况

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17门精品课程中,部级精品课程47门,比率为14.8%;省级精品课程119门,比率为37.5%;校级精品课程151门,比率为47.6%。按学科项目分,各类课程都有所建设,其中公共体育课程类所占比例最多,其中仅大学体育就占据五分之一,这也符合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其中,球类等术科项目所占比例较多,但从我国整体的体育教育项目总类及数量来说,网络建设程度还不算高。体育课程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专业课是指体育专业课程,面向的是体育专业学生,公共课指的是大学体育,面向的是普通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在部级47门精品课程中,公共基础课12门,比率为25.5%;专业基础课21门,比率为44.7%;专业术科课14门,比率为29.8%。省级119门精品课程当中,公共基础课48门,比率为40.3%;专业基础课28门,比率为23.5%;专业术科课43门,比率为36.2%。校级151门精品课程中,公共基础课80门,比率为53%;专业基础课29门,比率为19.2%;专业术科课42门,比率为27.8%。各类课程都有所建设,都占有相当的比例,精品课程的建设引起了各课程教师的注意及参与。

2.2.2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网络化现状

2.2.2.1课程概况

有1门课程在简介内容部分无文字显示,其他课程部级精品课程这一部分内容做的比较全面详细,充分显示了该课程的历史性、重要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从网络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讲,教学条件内容建设并不重要,建设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网络课程和实际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条件方面的要求应该有不同之处,但是在这一部分内容并没有将二者很好的区分出来,而且一些课程的实际教学条件并不尽好。教学方法内容虽然比较完善,但是总体内容较简单,有些课程内容虽然写上了教学方法,但是并不完全合理和恰当,深入的程度不够。教学效果内容方面做的不好。在所有课程当中,共有92门课程没有教学评价,其他课程即使有教学评价,在教学效果方面比较全面细致,但是缺乏学生主动的评价。

2.2.2.2课程内容

在课程章节部分,绝大多数课程都没有这一部分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显示方面缺少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建设的不够精细,给人以粗糙的感觉。由于网络教育的特殊性,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在教学课件部分对教学的效果质量和教学的正常进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学课件制作零散,内容不连续完整。有些内容和教学课件部分存在重叠,而且本身有的课程只建设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对二者的理解不够到位,或者是在网页建设的时候对内容的划分不够清晰。从精品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讲,在建设过程中都需要有视频要求的,但是在网页上并没有反映出来,说明视频建设及网页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视频的开通状况还不是很好。整个视频的内容不成系统。网页设计将这两部分全部提了出来,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对于一门课程教学来说,教学大纲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没有它课程就无法具体开展。对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来说,文献资料部分并不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却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信息,这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试卷的设计与实现有很大的差别,应用性不强。

2.2.2.3互动交流

网络精品课程开通和利用的程度很大一部分要看互动交流的情况。调查显示,在所有课程的建设中全部没有互动交流起来,都处于空白状态,有极少一部分仅有象征性的个别留言,从留言的内容、时间以及情况来看,都是因课程建设需要而进行的。

3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建设的思考

3.1注重研究体育网络教育规律,提高网络化水平

现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虽然已有一定的建设,但是从提供资料的翔实程度以及网页建设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上看,制作的比较粗糙,没有充分研究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规律,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没有与体育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很好的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育精品课程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够好。现在的体育网络课程重建设,轻应用,整个教学系统设计的不科学合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不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网络教学,体育课程无连续性、利用率不高、互动性不强,大大降低网络课程的有效使用,使网络课程的许多内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体育教育具有身体练习的特殊性,如何把握和遵循体育教育的特殊性,有效的开发网络课程,挖掘特色的内容,加强网络和实践的结合,拓宽除体育课程之外的网络教育开发和研究领域,是摆在体育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3.2注重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内容的创新性和丰富性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情况总体量很小,从建设的内容情况来看,涉及到了体育学的各个学科和体育的知识范围,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广泛实施和普及。大学体育作为在高校中实施最广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以充分挖掘体育学的内容,建设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学校特色、方便学生学习的网络教育体系。避免重复建设,注重网络教育内容的开发和丰富。

3.3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教育方式,创新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进行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同社会上的网络办学等教育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现在的大学体育网络教育来说,鉴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身体实践性,要想脱离完全的实践课堂,实行网络教育,达不到实际的身体实践参与的实际效果。所以在学校中,如果要使得网络教育的内容能够很好的被教师和学生利用,就要与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有机的结合,进行混合式的教学,就是把体育网络教育和体育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创新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特色教学,实现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突破式发展。

作者:时海霞王乐单位:大连交通大学体育工作部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

第二篇

一、网络教育对学生情感交流的影响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比如语言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式的交流。但网络教育由于时间、地域的分散性却导致传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缺失。下面讨论下,网络教育中影响学生情感交流的因素。

1.网络教学内容缺乏情感元素

网络课程内容设计比较注重陈述性知识的组织,重知识的呈现,轻情感的投人。因为在传统教学,主要从认知维度分析和处理教学内容,这样网络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设计,忽略情感教学;另外,教学设计者热衷于应用软件对知识内容展现,而缺乏情感表现。

2.网络环境中存在情感沟通障碍

虚拟的网络世界,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为自己找到了情感发泄地,但缺乏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良好沟通。从教育沟通的角度来看,情感交流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幽默风趣、态度变化学生难以体会,并且学生的一些情感反应往往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这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情感体验中,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同时,网络教学中,学生们不能自由地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这种松散的方式失去了良好的团队学习。

3.网络教学教育行为简化

网络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重在开发、应用教学资源,从而简化教育行为。将显性的、有形的、易考核的予以保留;将隐性的、无形的、不易考核的进行舍弃。即将教育简化为教学,教学简化为知识传授,甚至将知识传授简化为考试辅导。这样必然导致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等匮乏。

二、应对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网络教学设计中,将认知和情感两者并列,并重考虑,做到以知促情,情知互进。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网络教学要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加饱满,充满情感。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课件的呈现形式,比如色彩的搭配,交互活动的运用,结构和布局等。通过对感官的冲击,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学习心态,调动学习兴趣;网络教学中情景设计十分重要,良好的情景创设可以使学习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营造网络校园文化学习的动力场

网络校园文化是信息时代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通过网络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和集体力量,激发学生情感学习。

4.建立电子情感档案

网络学习者是具有个别差异的人,所以,关注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年龄、性别及差异性特征,建立电子情感档案。通过在线的情感咨询,记录并追踪情感发展状况,及时排遣学生不良情绪,努力促进其积极情感的激发。

三、情感教学过程

在网络教育中进行情感教学设计时,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策略、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1.学习目标的确定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目标,主要依据个体的发展和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确定学习目标时,结合学生、环境、文化、学科特点进行分析,制定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的设计

在网络教学设计中,学习内容的设计着重考虑情感互动的设计,促进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情感交流。教学内容中包含隐性情感、显性情感,要充分挖掘提炼其情感因素,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情感动力性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对于不含情感的教学内容,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其创设情感色彩,积极营造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从学习内容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3.学习策略的设计

情感互动是促进情感发展的有效策略。网络教育中的协作学习、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了情感互动的机会。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在平等关系中进行合作,相互尊重,相互鼓励,消除了学生的孤独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4.学习环境的设计

充满情感体验的学习环境是网络情感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为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首先,允许学生自己构建喜欢的人性化的网页界面,良好的视觉效果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营造健康愉悦的网络校园文化,如虚拟教育社区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维交流,感受到团队的温暖,满足归属需求。

5.教学评价

网络教育中教学评价应该是多方位、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发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并形成自我效能感;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网络教育中新型评价方式——电子学档,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在线咨询,跟踪记录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消极的学习情绪,促进积极的高级情感发展,有效的提高网络教学效果。

四、总结

情感发展是人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领域中应该树立培养“完整”人的理念。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时代,技术发展使教育对情感忽视,导致学生情感缺失,从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情感教学上还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

作者:张金艳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第三篇

一、网络教育的弊端

(一)人文环境问题

1.网络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人机之间进行的孤独对话。学生无法享受到传统教育中的团队学习氛围,不易树立学员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2.网络环境无法与现实校园文化环境相媲美。像清华大学学等知名学府中浓浓的人文环境,不可能由电脑的模拟或图片的传输所能代替。3.网络教育的“人机”模式,还使得情感沟通被忽视。学生与教师远远相离,师生之间和学生间缺乏情感沟通,传统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容易被忽视。

(三)效果问题

网络教育模式的功效问题也一直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2000年伊利诺伊州大学经过充分调研后指出,无视教育教学规律,网上教学往往会造成时间、金钱和师生精力的无谓浪费。网上教育模式之实际功效至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四)网络工具的使用问题网络教育对网络技术的要求很高,如不能熟练掌握,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经验不足的网络教师把讲授与实验的比例安排的不当,或是反馈太慢太少,都会造成辍学率的提高。从受教育者来看,网络教育的前提是先有电脑、会上网,并要有相应的网校身份,要掌握信息浏览、下载等技能,这对于有些人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网络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呈现出地理覆盖面广、专业面广、层次丰富等特点。但由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教育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体制习惯根深蒂固的影响,带有明显初级阶段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网络教育尚未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

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为人的发展提供完整的、独立的、自我内省的能力。然而,在网络教育中,人们对技术的追求远远大于对人文主义的关怀。现阶段,我国不少网站忽视了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感受。事实上,网络教育是借助于网络技术来真正实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二)中国网络教育的效用远未发挥

如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有利于解决远程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不具备网络教学所要求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动机,严重影响学习效用的发挥。而且,有些教师也没有把网络环境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对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向学生提供的网络信息也过于简单、陈旧、重复。

(三)中国网络教育的互动性有待加强

网络教育的魅力正在于它是一种借助高科技能够互动的教育,互动性是激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甚至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但是如果学生和教师都不主动使用交互平台,那互动性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四)中国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加强

网络教育是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有待改善。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买不起电脑;一些地区尚未接通宽带;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不高,致使教学双向交互信息严重不对称。很多硬件设备的问题制约了网络教学的覆盖面与使用范围。

(五)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网络教育的各个分支发展进度不同,基础网络教育进入市场成熟期,而职业网络教育则刚刚进入市场成长期,高等网络教育则进入波动期。在不同的地区,网络教育市场的发展进程差异也非常大,发达城市市场比较成熟,基本饱和,中等城市还有较大的市场增量空间,而不发达的地区还处在市场培育阶段。城市相对快于农村,东部快于西部。

(六)社会公众对网络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中国网校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就逐渐萧条,现在只剩少数网校凭借品牌优势和创新优势等仍在坚守阵地。网络学校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公众对其认可度不高。这与盲目办学有关,与网络资源的系统性差、使用性差、权威性差、资源缺乏有关,再加上一些网校办学很不规范,导致人们对网络文凭的含金量产生质疑。

(七)网络学校还存在着管理体制的问题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学生之间并不能获得网络教育能够提供的跨校、跨地区、跨国之间的学分互认、自由选课、交流互动的灵活性,同时,网络学院更多地借助于IT产业运作模式,多种利益目标交织在一起,在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多种利益关系中,任何一个利益关系处理不当,都会使网络教育偏离健康的发展轨道。

(八)网络教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网络教育产业化运作比较薄弱,市场力量单薄。让政府的资金与民间资金有效结合促进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目前,中国网络教育产业问题主要有:中国的网校各自为阵;网络教育发展资金不足;开发商为抢占市场份额进行无序竞争;学校的企业化管理经验不足等。综上,我国网络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发展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善和提高。

作者:吴强北华大学王菲菲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1学习场景的变化———移动化

网络教育培训是传统的远程教育培训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教育这个人类发展最基本的需求与互联网这个人类最具创造力的技术革命的结合,其本身就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就像一句广告语所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培训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离开桌子,随时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而这也是目前教育培训界正在做的一件事情:让培训和学习移动化。中国培训业已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和企业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趋势,并且已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大胆创新,如中国银联培训中心的微信学习、凯洛格公司的移动APP学习客户端、上海Power+的影视微课、捷库动力的移动学习平台、慧之桥公司的碎片学习,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为客户和学员提供身边的培训和学习,使教育培训能随时随地满足人们要求。移动学习并不意味着将原来互联网下的课程直接搬到手机或平板上。当前移动学习中使用的平板电脑和手机,其屏幕大小对学习的舒适度、电池的续航能力、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成本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移动学习。移动互联网下的学习培训应该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工具和网络特点,重新研究和设计教学内容。哪些培训和学习应该移动化、适合移动化,哪些教学内容和环节还应该保留在互联网学习环境,甚至是面授培训环境,只有理清这些才能真正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才能使学员感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培训对自己有帮助而不是负担,才能把真正的趋势变为优势。

2学习资源的变化———微化

学习资源的微化,或者称之碎片化,是指将学习内容进行分割,然后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推送给学员。分割后的学习内容可以使学员方便地掌控自己的学习时间,重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由于单个微化的内容时间短,可提升知识的吸收率。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学习资源,绝大部分并不适合直接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一般设计为30~50分钟,将一个完整的知识章节讲完,给学员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输入。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5分钟的微课、一个长图文、一页型文档,才是适合在这一环境下使用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微化,其优势是有效利用了学员的碎片化时间,为学员提供了当前需要或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有效地满足了学员对知识从不知到知,从认识模糊到清晰的需求。知识的微化也有不利的地方,它无法构成完整的学习方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这就需要在学习资源微化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按照知识体系→知识单元(课程)→知识点→知识微化的过程去构建移动互联网下的学习资源,使微化的学习资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将微化的知识(例如企业应用案例)与正式培训、混合式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微化的资源激发学员研究讨论的学习热情,从而得到完整知识内容的学习。在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微化已成为每个教育培训者必须面临的问题,作为培训的提供者应该思考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如何站在学员的角度看待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3学习模式的变化———按需学习

按需学习,也可视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知道自己欠缺什么,需要什么之后而产生的一种主动学习行为。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社会化学习、社区化学习的发展,为人们随时学习带来了可能和便利,同时也将改变人们的学习模式。目前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的还是培训式学习,即由企业的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来确定企业员工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开设相应的面授或网络培训课程。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忽略了学员个体差异,如对知识的需求,学员的阅历和经验,学员的知识层次和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等不一样。这些都导致传统培训方式的低效率,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人面临的问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越来越被碎片化,没有时间在电脑旁或教室里完成几天,甚至是几周的培训和学习。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依旧存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反而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按需学习,既能及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学习动力的来源。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为按需学习做好了所有准备:学员有随时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智能手机,有实时连接的移动网络,有运行在手机里的搜索引擎、问答社区、社交网络和企业知识库等应用和资源,可以随时利用这些资源查询答案,解决遇到的问题,获得其他学员的帮助,实现按需学习。

4学习形式的变化———互动性学习

企业的学习和培训都是面对成人,主要采用网络培训的形式。而原来的网络培训都需要大家坐在电脑旁,才能做到互动和交互。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交互和互动更加便捷: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打开手机,通过搜寻、查找资料、提问等多种方式,在互联网、企业的知识资源库、企业专家、企业员工中获得答案和灵感。俗话说,大师在民间。邮政企业的业务中,有很多都是操作类业务,有些业务可能培训过,但当真正碰到时,往往已被忘记,业务处理规则也不是很清楚,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获得帮助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员可以拿出手机,在专业知识库的规章制度文件中快速找到答案,还可以将现场的场景拍成照片、视频传到网上,在熟悉和处理过类似业务的员工中寻求帮助和答案。这种在工作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的方式将成为员工未来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培训界有一个721理论,即70%的经验来自工作中的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从而形成可靠的经验与技能;20%的经验从其他人身上学习,通过与他人沟通、讨论、交流等过程中的互相学习;10%的经验是常规的培训学习,主要指从培训师、讲师那里得到的启发与学到的知识。而交互式学习方式,是在工作中学习和向他人学习的好帮手。

5学习方式的变化———游戏化

游戏化学习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根据学习者对游戏的天生爱好和游戏通关的胜利欲望,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间就能掌握知识和信息。随着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这些伴随着互联网和游戏一起长大的人们不喜欢被说教,对枯燥的培训学习存在抵触心理,更习惯游戏及多媒体娱乐方式,2013年以来手机游戏的火爆恰恰说明了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和现代年轻人的偏好。这也就要求培训机构要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形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形式,来促进企业知识的传播,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服务。从2013年开始,国内一些现代意识领先的培训机构和企业已经开始了游戏化学习的尝试。安利公司于2013年9月了《安利人生90天》3D培训游戏,这款游戏集合了数百位安利优秀营销人员的智慧和经验,把最初从事安利事业时经历的种种境况,如困难、挫折、收获、成长,浓缩为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桥段。它的对国内整个企业培训领域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而随着微信、移动APP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根植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培训APP上的游戏也逐渐发展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银联培训中心开发的基于公众微信的《UP守卫团》、《卡卡升职记》等微信游戏;凯洛格公司在移动客户端中开发的数字猜图游戏,都是对培训内容游戏化、娱乐化的尝试,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教育游戏化趋势渐显的今天,作为企业学习培训的管理者,我们应该意识到: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有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成就感的学习才有魅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它在大大方便、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进入了随时随地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时代。它的发展使知识和信息唾手可得,也使人们淹没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引用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但无论人们

作者:刘海云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

1.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1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具有社会化、个性化特点

首先在学生使用这个体系的时候,需要进行注册、遵守网络规则,而这些是对一个人社会性的训练,在虚拟社会的形式下,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独立学习知识与技能,以获取创业的资格。其次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个性化体现,对于熟悉网络环境的大学生们来说,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是一种更加便捷的途径,更让学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2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知识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社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所以具备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而高校开展这种网络教育是塑造创业型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的进步也对大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能力的大学生,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洪流中立足,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创业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综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创业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变数,这就需要创业者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而这种应变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即创业者是否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业能力等是创业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培训时必须坚持综合性原则。

2.2科学性原则

大学生所学知识、性格方面各有其特点,因此,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对各类学科学生的创业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充分分析教学的目的与内容,使其与大学生自己的专业更加贴近,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接受的更快。此外,不同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发展前景都有所不同,应当进行市场调查,网络搜索,获取最新的信息,精准地塑造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创业方向更加科学。

2.3服务社会网络化原则

通过网络的教育平台交流互动性更强、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所以应当鼓励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思考,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方面;最终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经验和能力在创业的道理上进行科技创新。

3.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

3.1科学设定教学模式,重视实践经验

按照信息社会对职业能力及素质的实际需求,将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标准、知识、能力三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设定教育课程,并且保持先进性,持续升级完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学中应当结合项目实训,使学生学会在企业中如何做网络营销与服务。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提前接触相关的事务。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运行环境,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企业,并且在网上开始模拟创业课,让大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体味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对企业成功的运作方法、管理模式等进行学习,为自身的创业积攒经验。

3.2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内容

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系列课程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性和实践性。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获得创新的知识以及基本理论,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技能来武装大学生。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自行选择设计课题,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论文的构思都有很大的帮助。

3.3完善大学生创业网络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全新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完善,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创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培养、校企联合”多方合作的实践服务平台。“学生自主创新”是学生创新教育的基础,“创业培养”是学校的教育平台,校企联合是将大学生的所学与自己的能力与企业联合起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种多方合作的创业创新教育平台,可以全方位为学生量身打造创业创新教育,对其能力培养和知识增长都有巨大的帮助。总结综上所述,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具备优秀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的综合性人才,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在的就业压力,更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网络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获得传统授课方式的效果,还为学生争取了更大的便利性,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有更大的推动力。

作者:杜庆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

网络教育的信息量大,内容涉及面广。与书面教育内容不同的是它借助多种媒体设备,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于一体,学习者既可以看见文字图像,同时也可以听见声音,非常生动。

(二)教育过程的间接性

网络技术使得网络互动学习成为可能,不过这种互动学习方式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声像进行的,缺少面对面相互间直接的体态语言的交流。但网上交流的对象非常广泛,这些学习者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也可能是来自语言、风俗习惯和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机会可能是很少的。这些特点,对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挑战。

(三)教育组织形式的跨时空性和开放性

跨时空性就是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在网络教育中,人们再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去固定地点接受指定内容的教育,网络能够在学习者认为适合的时空为其提供独特的教育信息。

二、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新角色

(一)对于学生个体发展而言,教师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陪伴者

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严肃而紧张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威严的智者,学生对教师是“敬而远之”的。学生这种又尊敬又害怕的心理,使得教育表面上平静有秩序,实际上学生早已将教师从自己心中孤立起来,并加上一道防卫线。其结果就是教师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极不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地位,教师严肃的支配者形象在新时代将会加速瓦解,而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也会日益稳固。网络教育的新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开发学生个性,默默陪伴学生个体精神成长。其主要表现在:1.教师是学生兴趣动机的激发者。传统教育只注重学生机械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轻视了兴趣动机对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促进作用。而网络教育的目的以学生兴趣选择和个性自由生长为主以及网络教育内容丰富性和生动性等特点,促使教师可以引入各种教学资源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是学生情感生长的理解者。网络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而在这种自主学习必须要以学生自愿和意志为基础。网络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理解学生的情感生长,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来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教师具体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像、图表、动画于一体,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方式,使学生多方获取信息,从理解学习主体情感的基础上,增强意志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3.教师是学生行为实践的指导者。教师可运用网络教育的虚拟化体验,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实践最大化的实现。网络教育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传统教育空间、时间、年龄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运用。教师担当实践练习的指导者。根据每个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在网上自主选择练习场景和内容,增强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在网络教育环境中,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特定学科知识还远远不够,关键还要具备充分的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二)对于自身发展而言,教师是终身学习实践的改进者

传统上,由于“教育中制度化权威”的保障,教师始终占据着一种支配性、成年性等的强势地位,教师自然成为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而在当前信息技术疾速变化的时代里,教师的知识容易老化。网络教育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促使教师对于新技术、新文化知识必须急起直追,对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改进和更新,因此教师的权威智者形象就要转变成终身学习实践的改进者形象。终身学习是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来求得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新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从业能力的过程。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的职前教育将转型为终身教育。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信息,改进自身之不足,才能适应开放的新型教育环境。教师应重新树立新的学习观,即终身学习实践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进自己的网络教育实践,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作为自我终身实践的改进者应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终身学习实践的观念;积极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要有熟练的网络教育技术;加强自己对知识不断改进和更新的能力。

(三)对于教育过程而言,教师是积极的合作者

网络用语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因特网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对医学教学和科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现将几年来我科应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的体会介绍如下。

1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网络软件的应用

2.1网页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MacromediaDreamweaver、MicrosoftFront-page、网页作坊等等。通过这些软件使得网页制作简单易行,我们用教学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网页.在网页中可以添加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使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动感十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好的网页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便于学生进行自学。

2.2电子书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AdobeAcrobat、QuickCHM、E书伴侣、电子文档处理器、e书工场等等。通过把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的电子书,便于打包携带及检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阅读,方便学生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器制作出药典让学生下载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等载体,使学生能够随身携带、快速查阅,并从机械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2.3动画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FlashMX、Authorware等。利用这些软件与网页制作软件相结合,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动的教学动画,使教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格调,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MX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的动画、细胞周期动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3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键词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学教学。

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有Medical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WorldSearch等。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利用它们可以免费进入因特网临床医学数据库,查阅到许多医学资料,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医学搜索引擎还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们我们同样可以查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以“SARS”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内即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为关键词进一步搜索,许多SARS防治的相关资料立刻呈现在眼前,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BBS论坛的应用

BBS是BulletinBoard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BBS已经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专业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问”等启事,极大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利用BBS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英语沙龙及各种爱好者协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网络的点击率大大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远程教学系统的应用

远程教学是指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下进行的教学,但使整个或部分学习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计划、导引、辅导和评估。参加远程教学的学生只需在家里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提供网上交流和讨论。

5.1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通过网络招生信息,学生通过网上报名,教师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网上考试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完成考试,而考试分数则会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学生。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非常适合中国国情。超级秘书网

5.2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我校与多个医学专业网站(如好医生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站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自由上网,选择本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习,每年获取一定的学分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依据。

5.3在对外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我们随时可以和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远程学术活动,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网络用语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新词语不规范的表现规范原则规范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已成为新词语衍生的重要语域。网络新词语的衍生与变异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和词汇规范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词语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另一方面,网络词语的不规范问题也异常严重,日益受到人们的诟病。因而,很有必要对网络新词语及其不规范的表现、规范的原则、规范途径及方法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探析。

网络词语是指网民们在各种聊天室、新闻组、BBS留言板、在线论坛、博客日记及其他相关网络媒体领域中进行信息交流时创造、使用的以文字为主,包括各种字母、数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等在内的一套独特的言语交际符号。网络词语大都是新词语,以网络流行语为典型代表,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词汇。从语源上看,主要包括新创词语、外借词语、新义词语、泛化的方言词、字母词、数字谐音词、新缩略词和图文组合符号等[1]。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是外源性词语,如外文原形词、外文缩略词、译音词、中西合璧词、纯字母词等。

由于网络交际是一种虚拟性和匿名性的交际,加之网民构成的不确定性,目前,网络用语仍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一些网民的用语随意混杂,甚至夹有很多粗俗、肮脏的词语,其中有些用语即便是一些超级网虫也很难弄懂,已部分地造成了网络交际的无序和混乱局面,降低了网络交际的效率;又由于网络词语具有极强的流行性、外衍性、超时空性和使用主体的强未来发展性,已彰显出对全民用语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冲击着现有的语言规范。这一现状令人堪忧,更突显出对其进行研究和规范的必要性。我们拟从网络词语的不规范表现、规范原则和规范途径与方法等三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网络词语的不规范表现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1亿人,仅次于美国2.15亿人,居世界第二,CNNIC预测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正彰显出网络语言的勃勃生机。网络词语在彰显个性和独创性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规范问题。

(一)用字用词随意,产生了许多生造词、异体词。许多网民为了提高录入速度,或者为了节约上网费用,或是为了省力,或者是受到常用输入法的影响,或者是为了显摆个性,在词语的使用上往往表现出非常随意的倾向。他们在网上交流时,多不太注意所使用词语是否准确、是否规范,往往是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交际手段,恶意创造、任意缩略和同音替代①、乱用代码等等,如:对论坛的主持人就有“版主、斑竹、板主、班猪、斑猪、版猪、班都”等多种称呼,致使在网络词语中生造词、病句、字母、符号和汉字杂糅式表达、答非所问的断裂式会话比比皆是。

(二)较高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传承。由于受到网络时尚流行性特征的影响,网络词语呈现出爆发式消长的高变异性特征,网络词语的更替速度特别快,时常是今年这一批词语爆发式产生、流行和普及,下一年又换成了另一批词语。跟风式的流行时尚引发的必然是网络词语整体构成上的不稳定性,网络新词的显现和旧词的消隐都呈现出爆发式变化的特点。一种语言的词语如果更替过快,十分不利于语言学习和已有社会文化的传承。

(三)情境化色彩浓厚,全民可接受性降低。许多网络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当时网络交际的独特语言环境中才能够被理解,离开了具体的网络交际语境,就会出现难以理解或语意发生变异的弊病,又加上网民随时都有可能会在交流情境中创造出一些新词和新式表达,从而使网络语言千奇百怪,致使其全民普遍可接受性大为降低。

(四)有些词语过分直白,明显带有浅薄和粗俗的倾向。互联网交际的个性化、匿名性、开放性以及交往主体的真正平等性等特征,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比在真实世界更为自由的交际空间,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之中,既不被人监督,也没了许多禁忌,交往主体之间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网民们正是通过网络这一自由交往的平台堂而皇之地满足了分享、窥私、发泄、猎奇、炫耀、显摆以及展示谋略等各种心理欲望,却又不必承担现实的道德和舆论压力。在此情景下,网络词语体现出了不同一般的直白性——在网上,网民们什么话都敢说,而且说得直截了当。然而,过分的直白带来的必然是语言的浅薄、粗鄙和恶俗,有些词语随意、混杂甚至粗俗不堪,缺乏使用规范,并被一些网民带进现实生活之中,挤占了规范词语学习和使用的生态空间。

(五)语码混用现象②严重,已对汉语的纯洁和主要交际工具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网络用语中非汉语成分的外文原形词、字母词、数字与符号、图形的组合体等所占比例相当高,语码混用现象相当严重,很多词语成了异族文化入侵的帮凶,已经给网络交流秩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现有的词语规范标准带来了很大冲击。

二、网络词语规范的原则

作为社会生活的纽带、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语言不能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正如帕默尔所说,语言是“以最精细微妙的方式向人们施加力量并且最不容人们抗拒的一种社会现象”,“这套与特定的思想内容相关联的符号系统有武断的性质,你要用它,就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它的条件。对于思想和言语的关系的任何扰乱都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2]147。“说话人想要传达新的事实、新的思想和新的经验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但是他的所有发明和改造得通过检验证明为可以理解、得有听话人的认可才行”[2]66。可见,语言必须建立社会共同认同的规范,语言的创造也必须经过社会的检验,这是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本质特征。网络词语虽然目前仍处于一种社会方言的地位,但由于其对全民用语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又加上上网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保证全民交际用语的准确与高效,必须对网络词语进行尽可能地引导和规范,以减少其对全民用语规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冲击。

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要明确网络语言的规范。其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道德规范,二是语言规范。道德规范主要是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建立网络语言道德,倡导文明健康的网上交流风尚。语言规范旨在引导网络语言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网民之间的有效和有序沟通[3]。

其次是要确定规范原则。网络用语规范宜采取以下五条原则。

1.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原则。戴昭铭在谈到一般语言规范原则时指出,“约定俗成”本有两层意思,它既不等同于“自然形成”,也不等同于“既约定又俗成”。“约定”和“俗成”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约定”离不开“俗成”,“俗成”不能没有“约定”[4]。此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用语规范工作。约定俗成原则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条基本原则,对网络用语同样具有指导作用。由于网络本身还是新生事物,仍处于成长之中,同样,网络词语也是一种新兴社会方言,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广大网民有创造词语和选用词语的自由,因而必须采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逐渐规范”是指对待富有个性和独创性的网络词语不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在某一时间段内必须按某种规定执行),而应根据网络交际的独特语境,不断地调查词语应用的实情,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进行规范。

2.自发规范和自觉规范相结合的原则。“自发规范是社会在语言运用中自然的调节行为,是比较消极的规范形式;自觉规范是人们对语言应用有意识地采取某些措施,进行必要的干预,以维护语言的纯洁,促其健康发展,便于社会应用,这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形式”[4]。由于网络媒体的虚拟性、个性化强和难以监管的特点,因而易于采取自发规范和自觉规范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大力引导网民认识到网络交际中使用不规范词语的各种弊端,提高对规范的必要性的认识水平,自发规范自己的语言,同时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使用规范词语,抵制不规范用语。在网络交际环境中自觉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

3.分层规范、动态跟进的原则。网络词语内部成员地位是分层性的:有些词语已进入全民用语的核心层;有些词语比较常用,已进入全民用语的通用层;有些词语通行面窄,只处于全民用语的边缘层。

同时,网民在构成年龄上也是分层级的,老、中、青、少各个层次的网民都有。“规范是在发展中的规范,发展是在规范下的发展”[5]。威廉·洪堡特也曾说:“语言客观地、独立自主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恰恰在同一程度上受到主观的影响和制约。”

“语言在每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变异,体现了人对语言所施的强力,”“语言及其形式的规律性,决定着语言对人的影响,而决定着人对语言的反作用的是一种自由性原则。”[6]74、75“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7]。因而对网络用语进行规范,要有宽容的心态,应该采取分层规范、动态跟进的原则。严格要求的往往应是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至于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交流中使用一些欠规范但是生动的语言,应区别对待。说不定这些尚欠规范但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在未来的言语实践中随着网民的高频使用而逐步规范,就能进入全民用语的核心层。

4.道德规范和语言规范相结合的原则。网络用语的不规范有很多是由交际内容和交际方式在道德上不规范所引发的,同时语言中的不规范也总是容易引发道德的争议。因而对待网络词语,宜采取道德规范和语言规范相结合的原则,倡导文明上网,提倡并褒扬良好的网络道德,把网民网上道德自律和网络语言监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全方位提高网络词语规范的水平。

5.国民语文教育规范和社会用语规范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国民教育体系,抓好青少年的规范语文教育(学习规范语言,规范书写、规范用字、规范表达等),培养用语规范的未来网民。因为当今网民构成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言语主体,他们今日的用语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通用用语,这就是网络词语的强未来发展性特征。因而必须抓好青少年的规范语文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并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规,做好社会用语规范的宣传、指导和督察工作。

三、网络用语规范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网络词语流布范围广、强超时空性优点,依托网络,广泛宣传用语规范的必要性和好处,指出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弊端,正面引导广大网民在网络交际中自觉使用规范词语。

2.针对网络词语使用主体的强未来发展性特点③,抓好青少年网民的用语规范教育和引导,在国民教育课程中开设好网络词语的研究性课程,正本清源,打好网络词语长期规范的基础,防止跟风冒进的形式主义和规范工作的重复浪费。

3.编好网络词语规范辞书,利用规范的辞书进行匡谬正俗,为网民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网络用语指南,为准备上网交流的人提供一个参考。如已出版的《网络时尚词典》、《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等工具性辞书。以权威性规范辞书对网语的取舍来形成一种正面评价和引导,让网民在网络用语规范方面“有章可依”。当然,编写辞书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也不能过于死板,总体上应该介绍网络语言中的一些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网民普遍认可的新词,由此来建立网络语言的基本框架,推动网络语言的良性发展。

4.进一步强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及行政和社会服务人员的用语规范,通过正面渠道引导广大网民使用规范词语,加强监测、分析和研究,适当限制不规范网语的使用范围,倡优批劣,标本兼治。全体网民的规范意识提高了,上网交流时就会主动放弃一些不规范的词语,网络词语的规范性程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语言文字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可喜转变过程,对规范对象认识越清楚,越有利于网络用语规范的推进。只有加强监测、分析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语规范工作。

5.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建立网络语言道德规范标准,倡导文明健康的网上交流风尚,大力抨击用语不道德行为。倡导网民自觉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网上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