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基础理论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精选

网络基础理论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会计互联网会计信息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

一、网络会计处理的基本程序

1.各基层单位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把原始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递到计算中心(总公司、总部、某地的记账公司)的主计算机上。

2.主计算机收到原始信息后,对需要核对的数据凭证等发送到互联网上,向有关部门(如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开出发票部门、债权债务人等)核对,核对不相符的退还原单位并令其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3.对一些数据如商品价格、资产价格等可以通过互联网向有关部门查询,以确定存货价值、财产物资价值等。

4.对不需要核对的和已核对相符的原始数据,计算机中心的主计算机编制记账凭证,并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账,将数据上网发送。

5.计算机中心的主计算机根据各种账簿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并上网发送。

6.各基层单位、各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获取各自所需会计信息。

二、网络会计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会计核算工作是依照一定范围进行的,但网络会计的出现使会计中原有的原则受到冲击,有的原则丧失意义,有的原则应进行修改,这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1.网络会计的会计主体与传统会计有所不同。会计主体是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范围。传统会计的会计主体是明确而稳定的,而网络会计的主体具有模糊性。

2.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它的作用主要是限定期间内费用和收入的分配,而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权责发生制就失去了其基础,另一种方法———现金收付实现制更适用于网络会计。

3.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网络公司是个虚拟组织,它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所以它的成本计价按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公允价值更合理。历史成本对网络会计而言已丧失了意义。

4.对会计报表的挑战。提供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决策提供真实的、可靠的、及时的会计数据。传统会计中,报表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所以无论是动态报表还是静态报表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用网络会计的电子财务报表更适应决策者的要求。这种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电子财务报告的运用还可有效扩大其各种信息容量。

5.对会计职能的影响。网络会计对核算、监督职能均有要求,尤其是会计监督职能。由于其组合方各自利益不同,按时间划分,会计监督在网络会计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分为交易前监督,交易中监督,交易后监督。严格执行这些监督即可保证网络会计工作安全有效地运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已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网络会计的出现对会计管理产生了影响。如:网络会计的运作,诸多信息千变万化,要高速传递且不能产生一丝差错,就要求会计管理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对会计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第一,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将发生变化。当各计算机用户都普遍上网时,会计核算工作在组织上可能会发生由分散到集中的变化,这里说的集中核算不仅仅指一个企业集团或一个跨国公司把自己属下的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集中起来进行,而且包括把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集中起来进行会计核算,通过互联网由一台计算机集中记账。这样可能导致社会中介记账机构(如记账公司)的大力发展,也会从根本上改变会计人员的单位所有的现象,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也将大大提高。第二,会计核算工具将会改变。即会计核算通过各单位向互联网传递和获取信息由主计算机进行核算,而改变过去的手工记账核算或各单位单机记账核算现象。第三,会计信息的载体将发生变化。记账凭证和账簿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以纸作为载体,而可能是记录到主计算机的磁盘上或刻录到光盘上。

三、网络会计的发展策略

1.网络会计理论制约着网络会计实践的发展。网络会计是信息化社会经济的产物,网络会计的环境和目标对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会计实践迫切要求会计理论进一步丰富起来,所以网络会计理论应扬弃传统,逐步探索,达到与网络会计实务的互动与发展。同时,只有网络会计理论丰富了,才能为制定促进网络会计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立法方面。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使用者的权益,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护法律,从宏观上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同时,应该重视网络会计实践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的过程,过早地制定不完善的政策、法规,很可能会抑制网络会计实践的创造性,这反而不利于网络会计的发展。

3.技术问题。第一,会计上的数据原件问题。传统会计中的原始凭证因笔迹各异具有可辨认性,因多联延长写具有相互牵制性,难以非法修改。而在网络会计中,原始凭证的数据转变成磁性介质,对电子数据的修改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为“原件”带来很多隐患。网络会计中能否保证数据原件的真实性,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第二,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法律能否接受计算机记录的会计数据作为有效的证据,是一个国际化问题。同时对一项业务的经办人、批准人、签约人的电子签字认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在会计实务中要求将计算机记录的原始数据打印在纸张上,并由责任人签字,可认作有效,但毕竟是暂时的,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超级秘书网

4.市场环境问题。市场环境有两个重点:一是银行的资金结算服务环境,这是网络会计处理的电子单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与银行合作建立的结算账户托管制和清算汇划体系等服务能否实现方便快捷、安全畅通,是网络会计发展的重要环境制约;二是物流管理服务环境,这是网络会计处理电子单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网络会计要发展,就必须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第2篇

公安情报学取得了国家认可的专业建设资格,并在公安院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工作。我国的公安情报信息实践与公安工作一样久远,但我国的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却比较晚,尤其是关于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公安工作的传统比较重视信息工作,相对于公安信息工作实践来说,公安信息理论研究却相对较晚,近十余年来,虽然涌现出了一批有关公安信息学方面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但关于公安信息学学科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却较少。伴随着公安情报信息学专业的设置和公安院校公安情报信息学人才培养的实践,公安情报信息学学科建设问题才受到真正关注,刊发了几篇探索公安情报信息学学科建设文章。总体上,我国公安情报信息学研究尚处于“雏形”阶段,很多内容是经验性总结,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

二、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学科

建设面临的挑战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也将面临着重要的挑战。

(一)公安信息价值观念的变化

信息价值观是人们在对信息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及信息活动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是信息与信息活动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属于意识的范畴。我国情报信息学界的著名人士王崇德教授指出“社会成员对情报信息的看法,即为情报信息观。历来情报信息观都极富时代感”。传统的公安信息价值观是狭隘的、封闭的“小”信息观。从公安信息情报历史来看,涉及国家安全、刑事、、恐怖活动、黑恶势力等有关方面的内容才被看成是公安情报信息。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突出隐秘性,认为只有通过特殊手段获取特定对象的信息才是公安情报,一般工作中形成和产生的信息、治安管理工作涉及的信息被排除在公安情报信息范围之外。受传统公安信息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公安信息学学科体系仍然带有很大的狭隘性,或是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设置课程体系,如学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为情报信息学概论、公安信息学概论、公安信息技术(含行动技术)、公安信息系统、公安信息分析与研判、战略情报信息判断、公安信息组织、公安信息工作实务等;或是与公安情报信息实践工作相对应来设置课程体系等。无论哪种学科课程构建思路,都受到传统信息观单一性、专业性影响。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安信息观应是开放的、综合性的“大”信息观。第一,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公安信息工作的隐秘性已越来越小,通过公开途径搜集信息已成为许多国家情报信息部门获取情报信息的主要方式。美国《简氏防务》周刊2000年8月载文称,“在冷战时期,情报中约85%来自政府部门,如今,由于世界各国政府的进一步开放,这个数字大约是90%-95%”。这些情报大部分来自公开的报纸、杂志、网络,小部分来自不保密的内部资料和政府报告及领导人的讲话。公安信息大部分也来自于内外部公开活动获得,而且,很多有价值的公安信息往往来自于日常的警务活动、公安管理工作中,公安情报信息的神秘性、隐蔽性弱化,相反,一种开放式的以社会信息为对象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实践理念正在形成。第二,信息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形成了普遍范围的“大”信息观。“大”信息观源于“大科学”概念的导向。1962年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教授D•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指出“……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大有用,使人们不能不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在大科学理念发展背景下,1987年卢太宏等人在《变革中的情报工作新观念与新方式》一文中首次提出大情报信息观念并界定为“从科技情报信息延拓到各类社会需求的情报信息,从单一领域的情报信息系统演变为综合的社会情报信息系统”。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公安信息化成果应用的不断推广应用,尤其是公安部提出的“以信息化为龙头,带动刑侦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战略后,一种公安“大”信息战略理念正在指导着公安实践工作。

(二)公安信息活动界域的变化

传统公安信息工作以部门分割、专业分工为主,形成上下一条线的垂直管理模式。如专门负责刑事犯罪情报资料的专业管理工作分别在国内安全保卫、刑侦、治安、边防、缉毒等部门,基本上是各自为阵地开展工作,受管理制度的制约,相互之间信息交流活动很少。在这种相对孤立的信息工作实践活动中,公安信息理论研究也带有明显的针对性,除了公安信息基本理论具有普适性研究外,公安信息活动研究内容大多只限于某一专业门类的公安信息活动,如针对刑事犯罪信息的刑事犯罪情报学,针对安全保卫的安全保卫信息学等,这些学科课程都具有单一性、专业化强,仅适用于指导某一方面的公安信息工作实践。在信息化背景下,不仅公安信息活动越出了专业分工的界限,而且公安信息活动规律也越出了传统以人为核心的模式。首先,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与影响,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信息交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获取更方便。公安信息活动不再仅限于某一专业、某一门类,而是在网络的同一平台上,涉及安全保卫、刑侦、治安、交通、人口、禁毒、反恐、维稳、出入境等各类信息的横向联系更直接,相互交流更具有社会性。而且,公安信息来源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信息系统的供给,如依赖于金融系统、海关系统、医疗系统、工商系统、保险系统、民航系统等,这些社会信息对增强公安信息研判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对公安开展信息主导警务实践具有基础性作用。第二,以信息化生产工具为手段,打破了以人、部门为核心的公安信息工作模式,信息化生产工具大大弥补了人、部门分散性工作的不足,将分散的人、部门、信息资源统一在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中,形成了以网络“大脑”为中心的信息工作模式。那种单个的个体人在信息工作中的作用被信息化条件下网络群体人的作用所取代。信息化条件下,公安信息工作单一、独立的局限性思维被打破,代之而来的是要从整体、开放的角度来研究和实践信息工作。

三、信息化条件下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一)突破常规,重新建立公安信息学学科和专业课程体系

突出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特色和公安工作的行业特色,重建公安信息学学科体系。当前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研究工作较弱,基础理论部分大多继承了信息学学科研究的一些成果,但公安信息学与信息学之间还存在外延和内涵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公安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公安工作理念、方式、战略发展等的变革,都意味着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与信息学学科建设之间的不同。因此,当前应以公安信息化发展为背景,分析公安信息化发展下公安信息工作的内在发展需求,以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信息主导警务”工作为中心,以信息工作如何服务于发展变化的公安工作为目的,重建公安信息学学科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打破当前公安信息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以开放的“大”信息观指导公安信息学科和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现开设公安情报学专业招收本科生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刑警学院,在公安情报信息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基本延续了传统情报信息学专业的一些思路。公安大学公安情报信息学专业以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基本流程作为学科建设的逻辑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又以应用导向进行课程设置,这些课程基本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化、部门化的公安信息工作内容。这一构建思路虽遵循了公安信息科学的内在规律性,也充分体现了公安信息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状况,符合学科建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但是,无论是科学研究“大科学”观的提出,还是公安“大信息”观的实践,都在打破着单一、封闭的思维模式。因此,笔者建议,应打破既有学科课程体系现状,从开放的“大”信息观入手,分析公安信息工作的未来性特点,重新构建公安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按“理论———方法———应用”进行大部类架构,如公安信息学理论概论、公安信息方法概论、公安信息实务。在大部类层次下按知识模块进行课程设置,明确课程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中心整合资源,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这一思路的本质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公安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二)强化公安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推动应用研究

公安信息学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正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中。一方面,由于公安信息学还太年轻,公安信息学基础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公安信息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安信息实践超越理论研究步伐,致使理论界对公安信息理论研究较为漠视。双重作用下导致了公安信息学理论研究的薄弱与滞后。公安信息学研究应以基础理论带动应用研究。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实践,基础理论是纲,是根本,如果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不足,或跟不上实践应用的发展,这门学科就很难建立,公安信息学也如此。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学系一直致力于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研究的主导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组织过三次全国公安情报信息学研讨会,为全国从事或关注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学者和实战部门专家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内容来看,越来越多的从实践应用层面来研究,基础理论研究被弱化、被忽视的现象明显。要改善这一局面,还得以全国有声望的学者、以公安大学为引领,带动公安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把研究公安信息活动内在规律和发展规律为根基、为主线,以理论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决定着学科行进的方向,把握着学科发展的命运与前途。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首先应着力建立完善的公安信息学理论体系,为公安信息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应加强对公安信息学实践活动中的理论研究,保持公安信息学理论研究与公安信息学应用领域实践活动的同步前进,以改变目前诸多实践应用中如公安信息主导警务活动、公安大信息系统应用、公安信息分析研判、公安信息数据挖掘等领域有实践活动无理论指导的局面。

(三)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学科应保持适应性发展态势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第3篇

1.1课程内容设计鉴于信息安全专业是交叉性综合学科的特点,本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分为两类。即基础理论课程和核心理论课程。基础课程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软硬件系统等相关应用,对于学生学习密码学、信息论等核心课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下一步学习与深造。核心课程的设计是对本专业学习的综合提高,使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掌握本专业的顶层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可以适应信息安全领域、通信工程方面的相关工作,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缓解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压力,规避行业风险。

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实践教学是实用性高级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分析、判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借鉴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采用“上课+上机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和资源,重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基础—综合—创新的三级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实验教学不仅承担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验证,传送实验技能的任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2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实例实践教学作为信息安全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安全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关键环节。该文提出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网络防护技术是安全防护技术之一,加固防火墙是实现网络防护的基本手段。该文以两人实验小组为依托,组织对抗性攻防实验,通过学生具体参与操作,增强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竞争意识,实行组内加分,组间互助的考核策略,最终达到能够合作设计完成综合实验的教学目的。该文以配置SMART-V防火墙实验为例,通过课堂实例来具体阐述本文的教学模式与理念。

3结束语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根据这类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在即时经营假设下,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

3、对会计分期假设。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而对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是人为的划分。但就虚拟化了的网上公司这类企业,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这类公司时分时合,时间长短不一。由于不能进行持续经营,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将企业发生的网上交易等经济业务,可以即时生成会计信息,企业在任何时点均可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甚至越来越小,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会计分期假设应加以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地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4、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现代网络财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会计上单一货币计量的体系正在经受在计算机处理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其结算的支付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即不需要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而是直接将购货款从企业帐号或个人信用卡上支付给对方。这将预示着现金、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时代。

5、对会计目标。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会计报表形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的内容是传统会计六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为改变原来定期报送一元化报表的形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网络财务系统,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会计目标的要求。

6、对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符合现行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中心正由货币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企业会计正向构建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新会计体系,因此,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主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

网络基础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引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职院校诸多专业中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及未来就业的需求,因此在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需求。为了贯彻在党的报告中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开展培训认证指导实践教学。华为在数通方向的认证包含了工程师、资深工程师和专家三个不同的等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考取更高等级的证书,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除此之外,针对移动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引入华晟经世的交互式通用虚拟仿真(InteractiveUniversalVirtual,IUV)软件,在更加真实的通信环境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为学生引入认证考试以及IUV大赛基础,建立以证促学、以赛促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

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一直是我国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在强调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欠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接受理论知识,对知识应用存在障碍。1.教学模式。基于知识体系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将课堂讲授转变为以项目引领的方式,通过知识模块化处理,利用华为的eNSP软件,通过对网络设备组网、配置,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使用软件仿真平台,避免了使用硬件带来的高额成本以及复杂和操作不直观等缺点。2.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考核的目标是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搭建中小型网络的能力。因此,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设计为理论学习+项目实践操作。理论学习包括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项目实践操作则包括平时理论学习、实践练习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综合项目的完成情况。3.教学内容与就业关联度低。当前的教材大部分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相对枯燥。实验内容陈旧,未与当前技术相结合,学生对就业市场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引入目标导向,将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结合华为HCNA认证课程的部分内容,针对重要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小项目,包括网络互联通信、组建局域网、局域网互联小项目设计等(该项目为单独实施),可以在学完理论知识后立即实践操作,同时所设计的小项目为后面的项目也打下了基础。在课程实训阶段,引入华晟经世的IUV软件。近几年,每年都有由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网设计大赛。大赛是通信领域为数不多的比赛,大赛所使用的软件为IUV软件仿真平台。该软件平台对于移动通信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三、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以项目引领方式呈现,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项目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做”为中心,教和学均围绕项目实现,从而完成知识点学习、职业素养的提升。2.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知识进一步分解。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点逐层递进展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点分解的项目任务包括:①计算机互联,包括网线制作以及小型局域网的组建与联通。根据实际要求,制作合理数量以及规格的传输介质(网线),并采用所制作的网线对实验室已有的计算机进行连线(通过集线器或者交换机)组建小型局域网并测试网络联通性能。②学习eNSP仿真平台(华为网络仿真平台),掌握系统仿真平台的基本配置命令。利用仿真平台组建局域网,并通过虚拟局域网划分方式进行网络规划。③掌握虚拟局域网互联互通的方法,通过三层交换技术以及单臂路由的方式实现局域网互联互通。④学习静态、动态路由协议。给出网络拓扑,让学生按照规定对路由器进行相关配置。子项目完成包括给出项目需求以后,学生收集项目所需基础理论知识,对项目需求进行分析,对项目相关交换机路由器进行配置,测试结果,撰写实训报告(避免出现学生照着实训指导书敲代码的情况),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该课程实训阶段,引入华晟经世的IUV软件系统平台,结合移动通信专业的特点,针对pre5G业务对承载网的设计,进行综合项目练习。通过该实训练习,移动通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践基础上,能够深刻理解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网络的联系,同时对于整个承载网络的架构有整体的认识。3.结合考证引导学生以目标为导向。学校成立了ICT华为网络学院,引入了企业导师。结合HCIA认证,为想获得更高级证书的同学打下坚实基础。

四、总结

本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以证促学、以赛促学,结合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知识点学习中,采用华为的eNSP仿真平台,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掌握具体知识点。在实训阶段,采用华晟经世的IUV软件仿真平台,通过综合的无线通信组网项目,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点,最终实训全网贯通。基于IUV软件的综合网络设计,对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掌握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平时所学的知识点,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基于该软件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大赛的基本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提升个人能力的渠道。本课程的改革可以为市场培训多层次的ICT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郭京.浅析计算机网络及其课程改革[J].新教育时代,2014,(31).

[3]黄林国.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4]孙捷,周,赵心越,张衡.IUV-承载网通信技术实战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