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教育研究

网络教育研究范文精选

网络教育研究

网络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1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概况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通过“中国大学网”提供的全国各省市普通本科院校的网址进行了除精品课程之外的网络教育内容(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精品视频、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网络答疑与辅导、体育理论考试等)的查询,同时通过全国精品课程资源网对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进行了调查,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一整理和分析。在调查的数据中,31个省市共879(截至2013年)所院校,其中211学校为116所,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所)(除精品课程)为124所,占总院校数的14.1%;精品课程317门(截至2010年),占总院校数比例的36.1%。在分析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的各省市区在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除了西藏、青海、新疆3个地区无建设外,其他省市均有所建设,天津、河南、四川、甘肃4个省区精品课程建设的门数均超过其学校数的50%。精品课程的建设总数共有317门。从体育学精品课程分布的全国各院校的情况看,涉及到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仅有73所,占我国2013年具有招生资格的879所本科院校的8.3%,还不到10%,普及率还很低,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从体育学精品课程学科建设的影响和力度方面来看,单就部级精品课程来说,47门和全国的3693门比较,仅占1.3%,体育学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均有课程,是分布范围最广的一门学科之一,但是建设的比率却很小,说明我国的体育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精品课程的发展年限统计分析,2006、2007、2008年这三年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高峰期,总计建设门数2006年63门,2007年63门,2008年80门,之后两年下降的幅度较大,超过60%,从中可以看出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放缓,这一点不利于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除了精品课程之外,部分院系还自行建立了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等其他教育形式,从调查数据可知,开展的学校数为124所,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北京、天津、江苏、辽宁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的较多,分别占所在省学校数的比例是22%、36.8%、23%、20%。宁夏、青海、西藏、江西、内蒙古省市无建设,其他省市的部分院系已有所建设,但是建设的比例较小。体育网络教育已经引起部分地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也仅仅出于探索阶段,从全国体育网络教育的整体开展情况来看,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2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特点

2.1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内容

在调查中,将涉及到的和体育教育有关的内容全部,以及和现在网络发展最新的,可能成为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并且能够和教育相关联的内容全部调查统计出来。从表2可以看出,按建设的内容分类,共有11种之多,其中体育网络视频、网络教学和体育健身知识方面的内容建设最多,分别占总数的15.2%和23.2%,有的学校甚至开通了体育在线、微博和博客环节。(见表1略)

2.2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现状

2.2.1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概况

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17门精品课程中,部级精品课程47门,比率为14.8%;省级精品课程119门,比率为37.5%;校级精品课程151门,比率为47.6%。按学科项目分,各类课程都有所建设,其中公共体育课程类所占比例最多,其中仅大学体育就占据五分之一,这也符合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其中,球类等术科项目所占比例较多,但从我国整体的体育教育项目总类及数量来说,网络建设程度还不算高。体育课程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专业课是指体育专业课程,面向的是体育专业学生,公共课指的是大学体育,面向的是普通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在部级47门精品课程中,公共基础课12门,比率为25.5%;专业基础课21门,比率为44.7%;专业术科课14门,比率为29.8%。省级119门精品课程当中,公共基础课48门,比率为40.3%;专业基础课28门,比率为23.5%;专业术科课43门,比率为36.2%。校级151门精品课程中,公共基础课80门,比率为53%;专业基础课29门,比率为19.2%;专业术科课42门,比率为27.8%。各类课程都有所建设,都占有相当的比例,精品课程的建设引起了各课程教师的注意及参与。

2.2.2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网络化现状

2.2.2.1课程概况

有1门课程在简介内容部分无文字显示,其他课程部级精品课程这一部分内容做的比较全面详细,充分显示了该课程的历史性、重要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从网络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讲,教学条件内容建设并不重要,建设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网络课程和实际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条件方面的要求应该有不同之处,但是在这一部分内容并没有将二者很好的区分出来,而且一些课程的实际教学条件并不尽好。教学方法内容虽然比较完善,但是总体内容较简单,有些课程内容虽然写上了教学方法,但是并不完全合理和恰当,深入的程度不够。教学效果内容方面做的不好。在所有课程当中,共有92门课程没有教学评价,其他课程即使有教学评价,在教学效果方面比较全面细致,但是缺乏学生主动的评价。

2.2.2.2课程内容

在课程章节部分,绝大多数课程都没有这一部分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显示方面缺少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建设的不够精细,给人以粗糙的感觉。由于网络教育的特殊性,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在教学课件部分对教学的效果质量和教学的正常进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学课件制作零散,内容不连续完整。有些内容和教学课件部分存在重叠,而且本身有的课程只建设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对二者的理解不够到位,或者是在网页建设的时候对内容的划分不够清晰。从精品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讲,在建设过程中都需要有视频要求的,但是在网页上并没有反映出来,说明视频建设及网页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视频的开通状况还不是很好。整个视频的内容不成系统。网页设计将这两部分全部提了出来,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对于一门课程教学来说,教学大纲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没有它课程就无法具体开展。对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来说,文献资料部分并不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却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信息,这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试卷的设计与实现有很大的差别,应用性不强。

2.2.2.3互动交流

网络精品课程开通和利用的程度很大一部分要看互动交流的情况。调查显示,在所有课程的建设中全部没有互动交流起来,都处于空白状态,有极少一部分仅有象征性的个别留言,从留言的内容、时间以及情况来看,都是因课程建设需要而进行的。

3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建设的思考

3.1注重研究体育网络教育规律,提高网络化水平

现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虽然已有一定的建设,但是从提供资料的翔实程度以及网页建设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上看,制作的比较粗糙,没有充分研究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规律,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没有与体育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很好的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育精品课程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够好。现在的体育网络课程重建设,轻应用,整个教学系统设计的不科学合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不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网络教学,体育课程无连续性、利用率不高、互动性不强,大大降低网络课程的有效使用,使网络课程的许多内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体育教育具有身体练习的特殊性,如何把握和遵循体育教育的特殊性,有效的开发网络课程,挖掘特色的内容,加强网络和实践的结合,拓宽除体育课程之外的网络教育开发和研究领域,是摆在体育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3.2注重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内容的创新性和丰富性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情况总体量很小,从建设的内容情况来看,涉及到了体育学的各个学科和体育的知识范围,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广泛实施和普及。大学体育作为在高校中实施最广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以充分挖掘体育学的内容,建设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学校特色、方便学生学习的网络教育体系。避免重复建设,注重网络教育内容的开发和丰富。

3.3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教育方式,创新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进行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同社会上的网络办学等教育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现在的大学体育网络教育来说,鉴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身体实践性,要想脱离完全的实践课堂,实行网络教育,达不到实际的身体实践参与的实际效果。所以在学校中,如果要使得网络教育的内容能够很好的被教师和学生利用,就要与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有机的结合,进行混合式的教学,就是把体育网络教育和体育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创新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特色教学,实现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突破式发展。

作者:时海霞王乐单位:大连交通大学体育工作部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

第二篇

一、网络教育对学生情感交流的影响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比如语言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式的交流。但网络教育由于时间、地域的分散性却导致传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缺失。下面讨论下,网络教育中影响学生情感交流的因素。

1.网络教学内容缺乏情感元素

网络课程内容设计比较注重陈述性知识的组织,重知识的呈现,轻情感的投人。因为在传统教学,主要从认知维度分析和处理教学内容,这样网络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设计,忽略情感教学;另外,教学设计者热衷于应用软件对知识内容展现,而缺乏情感表现。

2.网络环境中存在情感沟通障碍

虚拟的网络世界,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为自己找到了情感发泄地,但缺乏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良好沟通。从教育沟通的角度来看,情感交流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幽默风趣、态度变化学生难以体会,并且学生的一些情感反应往往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这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情感体验中,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同时,网络教学中,学生们不能自由地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这种松散的方式失去了良好的团队学习。

3.网络教学教育行为简化

网络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重在开发、应用教学资源,从而简化教育行为。将显性的、有形的、易考核的予以保留;将隐性的、无形的、不易考核的进行舍弃。即将教育简化为教学,教学简化为知识传授,甚至将知识传授简化为考试辅导。这样必然导致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等匮乏。

二、应对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网络教学设计中,将认知和情感两者并列,并重考虑,做到以知促情,情知互进。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网络教学要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加饱满,充满情感。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课件的呈现形式,比如色彩的搭配,交互活动的运用,结构和布局等。通过对感官的冲击,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学习心态,调动学习兴趣;网络教学中情景设计十分重要,良好的情景创设可以使学习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营造网络校园文化学习的动力场

网络校园文化是信息时代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通过网络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和集体力量,激发学生情感学习。

4.建立电子情感档案

网络学习者是具有个别差异的人,所以,关注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年龄、性别及差异性特征,建立电子情感档案。通过在线的情感咨询,记录并追踪情感发展状况,及时排遣学生不良情绪,努力促进其积极情感的激发。

三、情感教学过程

在网络教育中进行情感教学设计时,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策略、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1.学习目标的确定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目标,主要依据个体的发展和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确定学习目标时,结合学生、环境、文化、学科特点进行分析,制定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的设计

在网络教学设计中,学习内容的设计着重考虑情感互动的设计,促进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情感交流。教学内容中包含隐性情感、显性情感,要充分挖掘提炼其情感因素,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情感动力性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对于不含情感的教学内容,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其创设情感色彩,积极营造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从学习内容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3.学习策略的设计

情感互动是促进情感发展的有效策略。网络教育中的协作学习、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了情感互动的机会。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在平等关系中进行合作,相互尊重,相互鼓励,消除了学生的孤独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4.学习环境的设计

充满情感体验的学习环境是网络情感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为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首先,允许学生自己构建喜欢的人性化的网页界面,良好的视觉效果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营造健康愉悦的网络校园文化,如虚拟教育社区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维交流,感受到团队的温暖,满足归属需求。

5.教学评价

网络教育中教学评价应该是多方位、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发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并形成自我效能感;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网络教育中新型评价方式——电子学档,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在线咨询,跟踪记录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消极的学习情绪,促进积极的高级情感发展,有效的提高网络教学效果。

四、总结

情感发展是人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领域中应该树立培养“完整”人的理念。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时代,技术发展使教育对情感忽视,导致学生情感缺失,从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情感教学上还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

作者:张金艳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第三篇

一、网络教育的弊端

(一)人文环境问题

1.网络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人机之间进行的孤独对话。学生无法享受到传统教育中的团队学习氛围,不易树立学员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2.网络环境无法与现实校园文化环境相媲美。像清华大学学等知名学府中浓浓的人文环境,不可能由电脑的模拟或图片的传输所能代替。3.网络教育的“人机”模式,还使得情感沟通被忽视。学生与教师远远相离,师生之间和学生间缺乏情感沟通,传统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容易被忽视。

(三)效果问题

网络教育模式的功效问题也一直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2000年伊利诺伊州大学经过充分调研后指出,无视教育教学规律,网上教学往往会造成时间、金钱和师生精力的无谓浪费。网上教育模式之实际功效至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四)网络工具的使用问题网络教育对网络技术的要求很高,如不能熟练掌握,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经验不足的网络教师把讲授与实验的比例安排的不当,或是反馈太慢太少,都会造成辍学率的提高。从受教育者来看,网络教育的前提是先有电脑、会上网,并要有相应的网校身份,要掌握信息浏览、下载等技能,这对于有些人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网络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呈现出地理覆盖面广、专业面广、层次丰富等特点。但由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教育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体制习惯根深蒂固的影响,带有明显初级阶段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网络教育尚未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

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为人的发展提供完整的、独立的、自我内省的能力。然而,在网络教育中,人们对技术的追求远远大于对人文主义的关怀。现阶段,我国不少网站忽视了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感受。事实上,网络教育是借助于网络技术来真正实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二)中国网络教育的效用远未发挥

如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有利于解决远程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不具备网络教学所要求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动机,严重影响学习效用的发挥。而且,有些教师也没有把网络环境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对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向学生提供的网络信息也过于简单、陈旧、重复。

(三)中国网络教育的互动性有待加强

网络教育的魅力正在于它是一种借助高科技能够互动的教育,互动性是激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甚至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但是如果学生和教师都不主动使用交互平台,那互动性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四)中国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加强

网络教育是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有待改善。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买不起电脑;一些地区尚未接通宽带;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不高,致使教学双向交互信息严重不对称。很多硬件设备的问题制约了网络教学的覆盖面与使用范围。

(五)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网络教育的各个分支发展进度不同,基础网络教育进入市场成熟期,而职业网络教育则刚刚进入市场成长期,高等网络教育则进入波动期。在不同的地区,网络教育市场的发展进程差异也非常大,发达城市市场比较成熟,基本饱和,中等城市还有较大的市场增量空间,而不发达的地区还处在市场培育阶段。城市相对快于农村,东部快于西部。

(六)社会公众对网络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中国网校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就逐渐萧条,现在只剩少数网校凭借品牌优势和创新优势等仍在坚守阵地。网络学校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公众对其认可度不高。这与盲目办学有关,与网络资源的系统性差、使用性差、权威性差、资源缺乏有关,再加上一些网校办学很不规范,导致人们对网络文凭的含金量产生质疑。

(七)网络学校还存在着管理体制的问题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学生之间并不能获得网络教育能够提供的跨校、跨地区、跨国之间的学分互认、自由选课、交流互动的灵活性,同时,网络学院更多地借助于IT产业运作模式,多种利益目标交织在一起,在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多种利益关系中,任何一个利益关系处理不当,都会使网络教育偏离健康的发展轨道。

(八)网络教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网络教育产业化运作比较薄弱,市场力量单薄。让政府的资金与民间资金有效结合促进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目前,中国网络教育产业问题主要有:中国的网校各自为阵;网络教育发展资金不足;开发商为抢占市场份额进行无序竞争;学校的企业化管理经验不足等。综上,我国网络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发展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善和提高。

作者:吴强北华大学王菲菲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1学习场景的变化———移动化

网络教育培训是传统的远程教育培训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教育这个人类发展最基本的需求与互联网这个人类最具创造力的技术革命的结合,其本身就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就像一句广告语所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培训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离开桌子,随时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而这也是目前教育培训界正在做的一件事情:让培训和学习移动化。中国培训业已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和企业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趋势,并且已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大胆创新,如中国银联培训中心的微信学习、凯洛格公司的移动APP学习客户端、上海Power+的影视微课、捷库动力的移动学习平台、慧之桥公司的碎片学习,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为客户和学员提供身边的培训和学习,使教育培训能随时随地满足人们要求。移动学习并不意味着将原来互联网下的课程直接搬到手机或平板上。当前移动学习中使用的平板电脑和手机,其屏幕大小对学习的舒适度、电池的续航能力、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成本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移动学习。移动互联网下的学习培训应该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工具和网络特点,重新研究和设计教学内容。哪些培训和学习应该移动化、适合移动化,哪些教学内容和环节还应该保留在互联网学习环境,甚至是面授培训环境,只有理清这些才能真正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才能使学员感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培训对自己有帮助而不是负担,才能把真正的趋势变为优势。

2学习资源的变化———微化

学习资源的微化,或者称之碎片化,是指将学习内容进行分割,然后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推送给学员。分割后的学习内容可以使学员方便地掌控自己的学习时间,重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由于单个微化的内容时间短,可提升知识的吸收率。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学习资源,绝大部分并不适合直接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一般设计为30~50分钟,将一个完整的知识章节讲完,给学员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输入。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5分钟的微课、一个长图文、一页型文档,才是适合在这一环境下使用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微化,其优势是有效利用了学员的碎片化时间,为学员提供了当前需要或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有效地满足了学员对知识从不知到知,从认识模糊到清晰的需求。知识的微化也有不利的地方,它无法构成完整的学习方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这就需要在学习资源微化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按照知识体系→知识单元(课程)→知识点→知识微化的过程去构建移动互联网下的学习资源,使微化的学习资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将微化的知识(例如企业应用案例)与正式培训、混合式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微化的资源激发学员研究讨论的学习热情,从而得到完整知识内容的学习。在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微化已成为每个教育培训者必须面临的问题,作为培训的提供者应该思考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如何站在学员的角度看待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3学习模式的变化———按需学习

按需学习,也可视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知道自己欠缺什么,需要什么之后而产生的一种主动学习行为。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社会化学习、社区化学习的发展,为人们随时学习带来了可能和便利,同时也将改变人们的学习模式。目前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的还是培训式学习,即由企业的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来确定企业员工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开设相应的面授或网络培训课程。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忽略了学员个体差异,如对知识的需求,学员的阅历和经验,学员的知识层次和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等不一样。这些都导致传统培训方式的低效率,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人面临的问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越来越被碎片化,没有时间在电脑旁或教室里完成几天,甚至是几周的培训和学习。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依旧存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反而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按需学习,既能及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学习动力的来源。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为按需学习做好了所有准备:学员有随时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智能手机,有实时连接的移动网络,有运行在手机里的搜索引擎、问答社区、社交网络和企业知识库等应用和资源,可以随时利用这些资源查询答案,解决遇到的问题,获得其他学员的帮助,实现按需学习。

4学习形式的变化———互动性学习

企业的学习和培训都是面对成人,主要采用网络培训的形式。而原来的网络培训都需要大家坐在电脑旁,才能做到互动和交互。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交互和互动更加便捷: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打开手机,通过搜寻、查找资料、提问等多种方式,在互联网、企业的知识资源库、企业专家、企业员工中获得答案和灵感。俗话说,大师在民间。邮政企业的业务中,有很多都是操作类业务,有些业务可能培训过,但当真正碰到时,往往已被忘记,业务处理规则也不是很清楚,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获得帮助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员可以拿出手机,在专业知识库的规章制度文件中快速找到答案,还可以将现场的场景拍成照片、视频传到网上,在熟悉和处理过类似业务的员工中寻求帮助和答案。这种在工作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的方式将成为员工未来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培训界有一个721理论,即70%的经验来自工作中的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从而形成可靠的经验与技能;20%的经验从其他人身上学习,通过与他人沟通、讨论、交流等过程中的互相学习;10%的经验是常规的培训学习,主要指从培训师、讲师那里得到的启发与学到的知识。而交互式学习方式,是在工作中学习和向他人学习的好帮手。

5学习方式的变化———游戏化

游戏化学习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根据学习者对游戏的天生爱好和游戏通关的胜利欲望,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间就能掌握知识和信息。随着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这些伴随着互联网和游戏一起长大的人们不喜欢被说教,对枯燥的培训学习存在抵触心理,更习惯游戏及多媒体娱乐方式,2013年以来手机游戏的火爆恰恰说明了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和现代年轻人的偏好。这也就要求培训机构要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形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形式,来促进企业知识的传播,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服务。从2013年开始,国内一些现代意识领先的培训机构和企业已经开始了游戏化学习的尝试。安利公司于2013年9月了《安利人生90天》3D培训游戏,这款游戏集合了数百位安利优秀营销人员的智慧和经验,把最初从事安利事业时经历的种种境况,如困难、挫折、收获、成长,浓缩为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桥段。它的对国内整个企业培训领域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而随着微信、移动APP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根植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培训APP上的游戏也逐渐发展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银联培训中心开发的基于公众微信的《UP守卫团》、《卡卡升职记》等微信游戏;凯洛格公司在移动客户端中开发的数字猜图游戏,都是对培训内容游戏化、娱乐化的尝试,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教育游戏化趋势渐显的今天,作为企业学习培训的管理者,我们应该意识到: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有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成就感的学习才有魅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它在大大方便、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进入了随时随地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时代。它的发展使知识和信息唾手可得,也使人们淹没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引用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但无论人们

作者:刘海云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

1.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1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具有社会化、个性化特点

首先在学生使用这个体系的时候,需要进行注册、遵守网络规则,而这些是对一个人社会性的训练,在虚拟社会的形式下,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独立学习知识与技能,以获取创业的资格。其次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个性化体现,对于熟悉网络环境的大学生们来说,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是一种更加便捷的途径,更让学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2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知识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社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所以具备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而高校开展这种网络教育是塑造创业型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的进步也对大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能力的大学生,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洪流中立足,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创业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综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创业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变数,这就需要创业者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而这种应变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即创业者是否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业能力等是创业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培训时必须坚持综合性原则。

2.2科学性原则

大学生所学知识、性格方面各有其特点,因此,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对各类学科学生的创业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充分分析教学的目的与内容,使其与大学生自己的专业更加贴近,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接受的更快。此外,不同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发展前景都有所不同,应当进行市场调查,网络搜索,获取最新的信息,精准地塑造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创业方向更加科学。

2.3服务社会网络化原则

通过网络的教育平台交流互动性更强、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所以应当鼓励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思考,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方面;最终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经验和能力在创业的道理上进行科技创新。

3.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

3.1科学设定教学模式,重视实践经验

按照信息社会对职业能力及素质的实际需求,将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标准、知识、能力三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设定教育课程,并且保持先进性,持续升级完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学中应当结合项目实训,使学生学会在企业中如何做网络营销与服务。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提前接触相关的事务。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运行环境,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企业,并且在网上开始模拟创业课,让大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体味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对企业成功的运作方法、管理模式等进行学习,为自身的创业积攒经验。

3.2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内容

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系列课程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性和实践性。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获得创新的知识以及基本理论,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技能来武装大学生。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自行选择设计课题,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论文的构思都有很大的帮助。

3.3完善大学生创业网络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全新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完善,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创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培养、校企联合”多方合作的实践服务平台。“学生自主创新”是学生创新教育的基础,“创业培养”是学校的教育平台,校企联合是将大学生的所学与自己的能力与企业联合起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种多方合作的创业创新教育平台,可以全方位为学生量身打造创业创新教育,对其能力培养和知识增长都有巨大的帮助。总结综上所述,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教育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具备优秀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的综合性人才,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在的就业压力,更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网络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获得传统授课方式的效果,还为学生争取了更大的便利性,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有更大的推动力。

作者:杜庆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

网络教育的信息量大,内容涉及面广。与书面教育内容不同的是它借助多种媒体设备,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于一体,学习者既可以看见文字图像,同时也可以听见声音,非常生动。

(二)教育过程的间接性

网络技术使得网络互动学习成为可能,不过这种互动学习方式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声像进行的,缺少面对面相互间直接的体态语言的交流。但网上交流的对象非常广泛,这些学习者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也可能是来自语言、风俗习惯和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机会可能是很少的。这些特点,对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挑战。

(三)教育组织形式的跨时空性和开放性

跨时空性就是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在网络教育中,人们再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去固定地点接受指定内容的教育,网络能够在学习者认为适合的时空为其提供独特的教育信息。

二、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新角色

(一)对于学生个体发展而言,教师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陪伴者

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严肃而紧张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威严的智者,学生对教师是“敬而远之”的。学生这种又尊敬又害怕的心理,使得教育表面上平静有秩序,实际上学生早已将教师从自己心中孤立起来,并加上一道防卫线。其结果就是教师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极不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地位,教师严肃的支配者形象在新时代将会加速瓦解,而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也会日益稳固。网络教育的新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开发学生个性,默默陪伴学生个体精神成长。其主要表现在:1.教师是学生兴趣动机的激发者。传统教育只注重学生机械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轻视了兴趣动机对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促进作用。而网络教育的目的以学生兴趣选择和个性自由生长为主以及网络教育内容丰富性和生动性等特点,促使教师可以引入各种教学资源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是学生情感生长的理解者。网络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而在这种自主学习必须要以学生自愿和意志为基础。网络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理解学生的情感生长,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来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教师具体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像、图表、动画于一体,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方式,使学生多方获取信息,从理解学习主体情感的基础上,增强意志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3.教师是学生行为实践的指导者。教师可运用网络教育的虚拟化体验,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实践最大化的实现。网络教育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传统教育空间、时间、年龄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运用。教师担当实践练习的指导者。根据每个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在网上自主选择练习场景和内容,增强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在网络教育环境中,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特定学科知识还远远不够,关键还要具备充分的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二)对于自身发展而言,教师是终身学习实践的改进者

传统上,由于“教育中制度化权威”的保障,教师始终占据着一种支配性、成年性等的强势地位,教师自然成为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而在当前信息技术疾速变化的时代里,教师的知识容易老化。网络教育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促使教师对于新技术、新文化知识必须急起直追,对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改进和更新,因此教师的权威智者形象就要转变成终身学习实践的改进者形象。终身学习是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来求得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新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从业能力的过程。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的职前教育将转型为终身教育。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信息,改进自身之不足,才能适应开放的新型教育环境。教师应重新树立新的学习观,即终身学习实践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进自己的网络教育实践,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作为自我终身实践的改进者应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终身学习实践的观念;积极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要有熟练的网络教育技术;加强自己对知识不断改进和更新的能力。

(三)对于教育过程而言,教师是积极的合作者

网络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一)网络平台支撑自主研发的“江苏学习在线”定位于三个方向

一是江苏社会教育的门户网站,作为全省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的主流平台;二是省内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的导航基站,全省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网站的展示窗口,并构建省域在线学习联盟;三是打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为一体的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与管理、学习者资格注册与自我管理、课程与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管理员分级管理、全省社会教育网站及资源导航、分类查询、区域专项服务等八大核心功能。“江苏学习在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8月“,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被正式写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江苏开放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老年远程网络教育专项建立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依托“江苏学习在线”面向老年朋友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基层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展示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专题,为老年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组织学习资源,并承担学习的支持与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老年朋友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有效载体。“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共分为“新闻资讯”、“空中课堂”、“七彩夕阳红”、“证书广场”、“课程中心”五大板块。其中“新闻资讯”板块包含“新闻速递”、“扶老上网”、“通知公告”、“政策文件”四个栏目,致力于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空中课堂”板块分为“空中老年大学”及“开放大学栏目”两部分,致力于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七彩夕阳红”板块包括“银龄风采”、“专题展播”、“科普知识”、“老年大学简报”四个栏目,主要展现了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证书广场”提供了21个公共证书,老年人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学,完成学习积分后,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课程中心”板块提供了13个类别2187单元的特色课程及九大类48个方向共16653单元的公共课程,所有课程均可免费学习。通过“人气课程”、“精品课程”、“热评课程”和“最新课程”四个实时更新的统计数据,向用户进行推荐,并通过“兴趣关键字”和“职业关键字”进行搜索,再通过“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授课教师”、“学分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使老年学习者在海量学习资源中能够便捷地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课程。

(二)教学组织形式

老年网络教育通过平台统一提供学习资源,线下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教学指导的有组织开展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由“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提供系列学习资源,经申报批准的省级联系点组织志愿者,安排一定的时间,提供学习的场所,自编学习指南,通过教学和持续的辅导,帮助老年人开展兴趣学习。这种群体式的组织模式有效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三)数字化学习开展老年网络教育

均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如在“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xyh.js-study.cn)网站进行用户注册完成后,可以登记为网站的实名用户,需填写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等信息。注册后即可登录学习网站的视频课程,网站对每一门课程提供断点续看的功能,对于用户第一次观看的视频,不可以对视频进行拖拽等快进方式。网站提供个人课程表、证书表和学分情况表,个人课表里包含已学、待学和在学课程,用户可以了解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查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学分获得情况和对应的证书获取情况。当证书所需的“必修”“、选修”和“辅修”课程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看到完成的信息。通过审核后可以查询到证书信息。

(四)学习成果认证开展老年远程教育

适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认可,是激励老年人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江苏开放大学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所记录的学习成果与江苏学习在线学分银行和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进行有效地对接,为通过网络学习的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记录学习过程,并有效转换为对应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认定结果为学习积分。学习积分的获得是以课程时长为计算依据。每20分钟课程视频计1个学习积分,一个课程视频须全部学完后才可以得到对应的学习积分。课程学习设置多个断点,学习者必须保持学习状态才可继续。目前网站已注册老年学员10300人,总计870000多学习积分,其中个人达到10000学习积分以上的已有13人,共有16000个课程单元被选择学习,其中,《东方大讲坛•科学、艺术、教育》这门课程最受欢迎,学习率达14600多次。为激励基层社区开展有组织的网络学习,对130个“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省级联系点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师资、有学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影响的原则,首批评选出28家先进单位,为进一步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的开展打造示范样板案例。

二、老年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

1.现行教育资源的渠道和途径,制约了老年网络教育的普及。目前我们的网络平台采取的是为社会提供免费资源,免费学习,但是没有统一的平台延伸到基层,在基层的普及性不强,辐射面不广,实现老年远程教育全覆盖存在困难。

2.视频资源制作成本高,资源不足,共享手段有限。老年学员的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一,对课程内容要求较高,现有资源储备不能满足老年学员需求。

3.学员学习需求和学习手段之间存在矛盾。老年学员虽然对远程教育学习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接受使用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搞好学习。老年学员学习需求与学习手段、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影响了老年远程教育的全面开展。

三、进一步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老年远程教育的认识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界限的办学优势,拓宽老年教育渠道,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远程教育作为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完成规划要求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远程教育的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2.搞好老年远程教育系统化建设

老年远程教育从教学设施的建立、网络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件的制作和播放,到组织收看、反馈信息、技术保障是一条龙的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内外配合,多方协作,同时还要加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协调配合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综合协调的力度。

3.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部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部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结语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洪岩,唐卉,梁林梅.美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的新态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3(01).

[2]杨进中,张剑平.国外开放课程平台及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

网络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影响

1.网络的开放性迫使思政课封闭课堂翻转。传统教学条件下,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各种教学活动都把学生放在共同的影响下,他们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比较狭窄。网络最大的特征就是开放性,这就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现和交流,也使得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教学空间更为开放。在网络平台上,师生平等、开放地获取信息,教师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学生从网络中可以获得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事实证明,简单的传统教育已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网络环境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必将引起一场教学系统的变革,迫使封闭课堂转型。

2.网络的交互性使思政课实现全方位的教学互动。交互性是网络的关键特征之一。互动主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即时对话,如朋友之间在QQ、MSN等平台上进行聊天;也可以不在同一时间进行交互,如微博留言、新闻跟帖、电子邮件阅读并回复等。交互过程就是信息再加工、再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政课教育中,课堂以说教、讲授为主,师生互动少,教师满堂灌,即使有互动,也往往是教师调动学生、启发学生完成的,通常显得单向而被动,而且课堂这一空间、时间范围都显得比较狭窄,因此,这种小范围的互动作用很有可能只停留在了表面上。而教师如果能够把讲课制作成视频放到网络上,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遇到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老师,教师就能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困难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和辅导。

3.网络让思政课专题网站的建立迫在眉睫。早在2000年中央思政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政课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课程的教学,更多的要靠学生的领悟、交流来获得思想觉悟。专题是学生互动的切入点,可以促使学生针对某个主题、案例进行深入交流。建立大学生思政课专题网站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网”、“网上思政”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展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贴近社会实际。而且专题网站可以实时动态更新,及时上传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等。当前,利用专题网站,将思政课资源在网上传播,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刻不容缓。

4.网络让现实和虚拟教学活动课堂得到整合。现实课堂的优势在于面对面地进行引导和情感交流,而很难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观点等。虚拟课堂的优势在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时在线、多人交互的便捷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可以提高效率、节约课时;教师设定的任务与清晰的方向,又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学生放任自流的问题。把虚拟实践引入思政教学,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进行参观、体验、调查等,并运用虚拟技术将学习成果呈现出来。通过网络,大学生思政课的教育现实的课堂教学与虚拟网络课堂得到了有机整合。

(二)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潮流。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主要使命之一,众所周知,互联网让传统的意识传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它已经取代了图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在网络教育管理方面也应该升级,加强指导、趋利避害,把握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主动权,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网络教育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2.有利于教育人性化。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的自由性,使得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学习。对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通过QQ等聊天工具与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同伴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给老师。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老师平等交流,学生拥有课堂话语权,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得教育更加人性化。

二、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模式的建构

(一)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模式建构的基础

传统教育模式是网络模式建构的基础。网络教学并不是绝对独立于传统教学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而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和扩展,网络模式必须融合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课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教师通过口头讲解,以各种媒体为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大纲规定的知识;学生通过听课、看相关书目、完成作业、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原因,其可取之处很多,可以为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提供借鉴。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权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保证了教育的政治性和内容的科学性;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调控性;教师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互动。这种教育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现了思政课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二)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模式建构的原则

在网络环境里,思政课教育依然要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大纲和方案为指导,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和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建构。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必须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网络作为新型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而是应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第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教学的设计虽然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思政课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理论问题往往认识比较肤浅、片面,必须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模式建构的途径

1.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思政课教育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政课教育主体观。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性的发挥是实施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模式的前提和出发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发出来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此,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否接受教育内容,是否将接受到的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思政课教育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主体的、内在的意识反映,会因为不同主体、环境、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等产生个体性和多样性。但作为社会的人,个人价值观固然重要,但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因此,思政课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使学生做到服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需要,同时又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最后,树立正确的思政课教育任务观。思政课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以内容为中心,创建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形象、生动、直观的优势,可以把枯燥、生硬、抽象的内容变得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建设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思政课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网络教育平台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可以划分为学习模块、交互模块和评价模块等。其中学习模块是网络教育平台的核心,教师利用网页制作技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师视频、电子课件、资料库、试题库等,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既把握形式的美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又注重内容的丰富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3.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开展网络自我管理式教育。网络的开放、平等性使得人在网络中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关系,教师的权威受到动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式,更多地表现为双向互动交流或单向学习。而且网络的共享性可以使人们突破时空的同时获得信息,这就要求大学生改变传统的接受思想,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那么,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方式就要能够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需要和兴趣,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在自我管理式教育过程中,形成自觉性和主动性。网络上的信息虽然良莠不齐,但校园网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主要阵地,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为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针对大学生上网的心理和行为,创新大学生网络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将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是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

三、大学生思政课网络教育模式的评价

网络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网络教育游戏的基本构成从现实中抽象出的教育传播四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而网络游戏的基本构成是游戏者、游戏开发者、游戏软件和网络环境。从学习者玩游戏的过程中,综合教育传播四要素与网络游戏的特点可知,网络教育游戏的基本构成是网络教育环境、受教育者、游戏开发者与教育游戏软件。

2网络教育游戏整合

2.1教育与游戏的博弈

教育是目的,游戏是形式。看到这句话,大多数人本能的反应是教育重要,游戏次之,家长与教育者会偏向教育,而游戏开发者更为偏向游戏。由于各自立场的不同,教育与游戏孰轻孰重的矛盾不可避免。形式为目的服务,但不能为此就认为游戏的重要性次之于教育。教与乐的平衡是教育游戏所追求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中所一直追求的寓教于乐。笔者认为,教育与游戏的关系不能以一种简单的串行顺序思维来处理,应用并行融合的思维意识处之。

2.2网络虚拟教育环境

在网络虚拟教育环境当中,教育信息与游戏信息的比重难于处理。教育信息多,无法吸引学生;游戏信息多,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游戏信息与教育信息混之,受教者有可能分不清教育信息与游戏信息,或对教育信息会以一种网络虚假的心态对之;网络教育游戏中,教育信息处在暗,游戏信息处于明,游戏者注意力相对分散,教育信息往往会因为其自身难度高、枯燥性被游戏信息屏蔽,如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会简单地追求游戏结果和等级或分值的增加。

2.3游戏者角色变换问题

从网络教育游戏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受教育者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又是游戏者。学习时刻需要集中注意力,而游戏者则不需要,游戏玩家可以一种轻松心态随便活动。学习者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一定的学习风格,而游戏者的身份不利于学习风格的养成,如学习者过度依赖网络搜索问题答案,造成不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外在的游戏动机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但如果受教育者在约束性差网络教育游戏环境下仅以游戏者身份进行活动,便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受教育者以何种角色玩游戏至关重要。

2.4游戏开发者与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从网络教育游戏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游戏开发者要担负教育者角色。游戏开发需要有教育者的参与才能更好设计游戏。游戏开发者与教育者不是同一人,在游戏设计方面不可避免会发生分歧。如游戏设计者会根据自身的偏好更注重界面设计而忽视教育性。在重技术轻理论的大社会环境下,只知教育理论不懂游戏开发技术者与游戏开发技术人员协调工作将会受阻。因此,开发网络教育游戏,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人才十分必要。

2.5教育游戏软件的外部环境生存危机

教育游戏软件仍属于软件,其开发需要遵循软件开发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一般的网络游戏多数以玄幻故事背影,十分注重视觉画面设计,升级快,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育游戏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生存仍是个问题。家长与教育者监督控制学习者不玩其它网游,给教育游戏软件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3从教育角度分析网络教育游戏

3.1深层地分析寓乐于教

寓乐于教,是教育与游戏结合的思想宗旨。但教育与游戏的结合不是两个词汇的结合,两者要真正在实践中结合在一起还有待思考与探索。教育与游戏的结合,不应简单地理解将教育信息简单地架接在游戏信息之上,否则令学习者更加反感。快乐学习是每个学习者和教育者追求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从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学习要求学习者做出一种或内在或外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不是自然变化。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会在情感或习惯上等方面出现不适,学习者要克服这种不适方能达到学习目标对于大学数学习者来说,学习更多是艰苦的过程,寓乐于教的思想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娱乐可以消除学习阻力,而应该理解为减缓或过滤学习阻力,理解为教育者要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3.2网络教育游戏的教学模式探讨

学习者玩游戏来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角色被游戏开发者兼任,游戏开发者大多时不可能亲自通过语言声音的形式对学习者进行教育教学。因此,传统课堂讲解式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在网络教育游戏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学习者将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游戏开发者对学习者教育指导、监控与以及其沟通,需要以任务的形式展开。因此,教育网络游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任务设计。网络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需要以学习者为根本出发点,可以尝试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将知识与游戏任务融合在一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阐述了两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同化与顺应。同化,学习者能够自己吸收知识,比顺应学习形式更能减缓学习阻力。在游戏中,学习者为了追求快乐不会花大量时间来处理复杂问题。笔者认为,在网络教育游戏的任务设计中,需尽量将顺应问题转化同化问题,以及处理好同化与顺应的问题比例及分布。对实在需要顺应学习开式的问题最好提供支架,以触类旁通的方式来让学习者进行学习。

4网络教育游戏软件的思路设计

4.1网络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的内容

从符号角度来讲,网络教育游戏软件是图、文、声、像等交互信息的集合体;从意义角度来讲,网络教育游戏软件是教育信息与游戏信息的集合体。网络教育游戏软件设计内容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交互式符号的设计;另一方面是教育信息设计、游戏信息设计以及它们的融合设计。交互式符号的设计主要分成两大类,另一类是交互式视觉符号的设计,一类是交互式听觉符号的设计。交互式视觉符号的设计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画面的质感、色彩、大小等以及文字大小、文字色彩等等设计。交互式听觉符号的设计主要包括,画面要素的声音以及背景音乐。游戏信息设计主要包括游戏操作界面、游戏剧本、游戏规则等游戏内容设计。教育信息设计,即对知识进行包装的设计;两者融合设计是指将教育信息融合到游戏画面、剧本、操作当中去的设计。其中,两者融合设计是网络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的核心。

4.2网络教育游戏的设计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