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活动范文精选

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活动范文第1篇

中学体育实践课教材种类繁多,可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两大类,按其性质可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身体素质、选用教材七类。在有限的课时中传授,要实现教材应有的教学目标,必然存在一个合理搭配教材的问题。笔者在深入研究各教材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下面介绍给大家参考。

一、教材搭配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⒈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应使学生的心率曲线呈现出上升—稳定—下降趋势,为了实现这一规律,我们在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应注意运动量的大小搭配合理,以及强弱出现的时机安排恰当。例如:以长跑为主教材的课上,在课开始阶段可以安排运动量较小的武术教材,作为搭配教材,而在课结束阶段则安排一些舞蹈性的放松练习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从而可以确保学生整堂课的生理负荷有一个正常曲线变化。

⒉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注意力要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动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不过对那些过分抽象、枯躁无味,与他们的感知较远的教材,则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保持稳定的注意。鉴于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应注意选择生动活泼的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从而能自觉努力地去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把跑与球类教材相搭配,利用学生对球类项目的喜爱心理,相互弥补、调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⒊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

中学生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搭配教材,能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故在选择教材搭配时,应注意上、下肢搭配以及各项素质的搭配,如在上下肢搭配方面:跑、足球等项目下肢力量负担较大,则可以搭配一些以上肢负荷为主的双杠、单杠、实心球、铅球等项目;再如在素质项目搭配方面:举重、哑铃、引体向上等可以发展力量素质,但是由于其在灵敏、速度等方面发展比较欠缺,若以球类、短跑项目加以搭配,就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教材搭配必须遵循实效性原则

⒈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

由于各教师间的年龄差距、性别差异和特长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若不注意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教材,则其教学效果无疑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搭配教材时应尽量考虑到自身特点,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条件上的差异,从而在选配教材时有的放矢,具有实效。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常将游戏与田径教材搭配;在高年级教学中,常将各类小型竞赛穿插在球类或体操教学中,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完成了主教材的教学任务。

⒊符合体育实践课的授课形式

现有授课形式一般分为混合班和分班两种,我们在教材搭配时应注意区别对待。分班授课的搭配教材可充分发挥分班优势,根据男女生特点选择适宜项目作为搭配教材,但是混合班的搭配教材,则要根据男女的特点分别选择,例如:以球类作为搭配教材时,男生可选足球,女生则可选羽毛球等其它项目。

⒋符合实际教学条件

一种好的教材搭配形式,如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布局,就会给教师教学管理带来不便。例如:在选择双杠与短跑教材相搭配时,虽然其搭配形式比较合理,但如果双杠区离跑道较远,就不便于组织管理和队伍调动,从而直接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同样若运动器材较少,也会限制学生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搭配相应教材来弥补运动器材的不足。例如:为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教师安排推哑铃练习,然而,若哑铃数量较少,则应选择同样能发展上肢力量的掷实心球、推杠铃、俯卧撑等教材与之搭配,以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来加大练习密度,使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能确保完成课的任务。

⒌符合气候条件的实际

选择的搭配教材还应考虑到气候变化,从而通过搭配教材的调节,起到使人的生理规律与自然规律相吻合的目的。例如:在寒冷的天气上课,就需选择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在炎热的天气上课,就可以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

三、教材搭配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

⒈教材搭配的引导性

合理的教材搭配,除了遵循以上的原则外,我们还可以从实用性角度考虑教材的搭配。例如:学习三级跳远主教材时,可预先练习与其相关的下肢力量素质内容,如单足跳、跨跳、双足跳等,从而为能学好三级跳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⒉教材搭配的辅助性

有时,一节课中,在教材搭配上还可以创编一些对主教材学习具有辅助较果的搭配教材,来有助于主教材的学习与巩固。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运球竞赛以及运用各类篮球步伐组合的游戏与主教材进行搭配,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⒊教材搭配的灵活性

体育教学活动范文第2篇

体育活动中的德育资源并不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的能量来源,而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因素。这种教育因素蕴含在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中,对人际交往及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及情感因素,这种集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于一体的资源内涵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及美德等有机结合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来。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加强体育、美育及体育技能和劳动实践相结合。教育环节中的各要素都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国家教育部指出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对整体目标培养来说,就是要求将每个教师培养成德育工作者,再从学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教育活动中渗透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1)明确掌握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是一个能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个人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以及积极性对学习起到了积极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种品德渗透带动学生成长,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注定性,用全面的学科知识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这种道德渗透反过程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2)教学过程中德育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基础学科作为前提的,在道德、情感及意志行为的统一发展过程中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指导过程。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成技能与德育的双重教育结果,需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觉悟,更具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更好的道德引导作用,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品德及道德情感的发展,因此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活动的德育教育功能。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涵体现

“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体育教育是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所激发的一种浓厚的爱国情怀及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品质。不仅在个人层面更多的是在体育锻炼中能培养学生顽强超越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念。在体育活动中所有经受过的磨难和挑战都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奠定了基础。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是需要教学传授而来,需要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选择及自我发展内化出来的形式。德育教育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内涵广泛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要对人格培养进行全面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要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提倡教育模式改革,积极倡导开展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单一输送知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团队协作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道德品行。普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的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的宗旨不是塑造一类人,而是要在尊重个体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规范统一性的熏陶。使人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反过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包含的思想是充分彰显尊重与发扬的个体及群体发展过程内涵体现。

2.2、德育资源的价值性

道德教育的价值性体现在道德意义及情感意志中,许多具有深层文化意义的情感所具有的各种功能都是现实生活中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反映,显性道德教育资源呈现的是具体的德育过程中渗透的道德价值而隐形的道德教育资源中更多的是展现开发利用过程中一定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的审美倾向,因此在开发道德资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所蕴含的的深层价值,更多的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在进入一个教育领域过程中都会对学生产生传递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更多的是伴随着学生走向社会中能够持续的发挥,使学生与主流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品行相一致,这种风气自然而然就培养成整个社会所反映的大环境下的主流风气。形成一种个体、社会及家庭一体化的啊道德资源渗透网络,使学生更能贴切的感受社会,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及社会化发展。

3、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发挥

3.1、拓展性的彰显了教育价值

德育资源有一种拓展性的积累作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散教育思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一些基本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教学目的及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有计划统筹学生的理论课程,统筹安排好教学内容。将德育资源蕴含于学校及社会中来,构成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可以自然而然受到熏陶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资源的价值发挥是一种身处意识与资源关系的行为动机。这种动机将人与社会的关心进行了更为理性的分析和,许多教育资源不仅是将影响个体发展的不良因素进行去粗取精更多的是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那些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因素进行选择结合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一种德育资源教育网络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多的贴切学生生活世界、贴切社会现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社会化发展。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度改革,更是要对体育观念进行革新。许多学生及家长认为体育课程与升学就业无关,将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到了日常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不仅使体育课程发展受到影响,也使体育教育的多功能发挥受到阻碍。

3.2、全面促进了德育、智育双协调

体育教学一直被我国教育界认为是一种形成人道的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的社会手段。是一种促进教育的手段,体育教学要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不仅要承载知识更需要蕴含道德之意。集德育与智育于一体在经受挫折和磨难中更好地辩证阐述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地社会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辩证体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及情绪调节能力。体育教学的导向作用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聚集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总和道德素养及思想品行能力。许多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懂得他人,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熏陶可以使教师及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评级机制,将更多的德育价值体现放到体育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上来。根据教学的规律及特点更好地发展教育实践,开展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教学。

4、结语

体育教学活动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精神、规则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没有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机会?我认为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时间完全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这样一个合适的场景?用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研究目的

在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学历不再是人才市场上的王牌?人才市场的天平开始向能力?综合素质倾斜。虽然学历仍是反映人受教育程度的一个标志?但是人的综合素质在人才竞争中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出更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全面实行创新教学奠定基础。在创新面前没有局外人?大学的公共体育课也应着眼于本课程的特点?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也是他们踏入社会以后所必需的。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场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时间完全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这样一个合适的场景?用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利用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时间?使教学班的每名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亲身感受亲身实践?在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参与下?共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南师范大学2006级公共体育专选班的7个教学班257名男女学生为实验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与分析

利用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时间?使教学班的每名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亲身体验?对以下6项指标进行评估?以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1?组织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心理承受能力?4?团队精神?5?规则意识?6?创新能力根据以上六项指标?共设计了20个评定因素?以辅助测试?各因素分为5个强度等级?分别对学生的前后两次实验进行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

3.1.1大学生组织能力强度个体因素分析

表1中1~5项因素对大学生组织能力进行测评?通过对这5项因素5个强度层次的分布情况比较分析?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有67.2%的学生具有较强以上能力?而第一次只有53.8%的学生在较强能力以上。其中?快速集合、活动练习和项目转换有了明显提高?分别为第一次的39.7%、52.5%、49.1%和第二次的60.3%、68.5%、67.3%。在队列整齐和时间控制上改进不大?分别为第一次的68.1%、59.5%和第二次的71.2%、68.5%。

3.1.2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度个体因素分析

表1中6~11项因素是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评?通过对这6项因素的统计可以看出?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有68.2%的学生具有较强以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第一次教育实习中只有48.2%的学生在较强能力以上。针对这6项因素5个强度层次的分布情况比较分析?其中?普通话应用、声音洪亮、语速应变、词语应用和课堂语应用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分别为第一次的62.3%、45.5%、36.2%、44.8%和47.5%提高到第二次的89.5%、68.9%、63.4%、58.0%和65.4%。在表达连续性方面提高幅度不大?分别为第一次的52.9%和第二次的63.8%。

3.1.3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强度个体因素分析

表1中12~14项因素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测评?通过对这3项因素5个强度层次的比较分析?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较强以上能力?为第一次教育实习的45.3%提高到第二次教育实习的65.2%。在表情自然和身姿放松两项指标上?第二次为70.9%、71.2%比第一次的44.8%、44.0%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对错误的承受力上没有明显的改善?第一次为47.1%?第二次也仅为53.7%。

3.1.4大学生规则意识强度个体因素分析

表1中的17项因素是对学生遵守规则方面进行的测评,结果显示,较强以上能力分别为第一次的54.5%和第二次的57.2%.提高程度不明显?说明在该方面有缺憾。

3.1.5大学生创新能力强度个体因素分析

从因素18~20的统计中可知,学生的主动创造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二次教育实习有65.1%的学生具有较强以上能力,第一次为54.7%。在主动创造性和教法改进方面有所提高?分别为第一次的59.5%、42.4%和第二次的68.5%、63.4%?体现了学生主观能动的一面。而在内容的更新上?无太大起色?第一次为62.3%?第二次为63.4%。

通过对6项指标?20个评定因素?5个强度等级评分分析?很强5分、强4分、较强3分、弱2分、很弱1分?P值小于0.001?远远小于0.01。因而本次教育实习活动?效果非常显著。?见表2?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两年的教学实习?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虽然这些不能完全归于这两次教育实习的结果?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通过每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亲身实践?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他们自身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以及组织形式?通过每次课的点评和同学们课下的共同切磋?一点一滴在积累着自身的能力素质。本次实验?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每次课中给学生以适当的讲评?第一次教育实习后?需要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以增强第二次课的效果。

3.2大学生对本次教育实习的评价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本次教育实习表示喜欢?程度在强以上的有78%?说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种课的形式?并且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有76%的学生对这种上课的方式感到非常新鲜?学生中真正能够站到队伍前面?给全班同学充当一回老师?对本次参加测试的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由此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是很高的。有82%的学生对这次教育实习感觉到强烈刺激?因为第一次?所以产生新鲜感?也因此使学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刺激感?使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以上原因?激发了学生非常强烈的兴趣?由此引发了学生想要借此机会展示自我的愿望?继而达到检验自我的目的。想在教育实习中展示一下自己?愿望强烈的学生有68%?认为通过这次实习能够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检验?达到很好效果的学生有72%。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课准备部分由学生自己组织教案?自己组织教学内容?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宰?可以站在队伍前面?而不是站在队伍中?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大家?把收获传播给大家?从而做到人人都能做他人的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的沉寂?使我们的课生动起来。要上好自己这次课?学生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准备教案?组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参加体育活动也需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要面对失败和胜利的双重心理磨练?要团结一致才能赢得比赛?要遵守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地进行。由此可见?课前准备部分安排得当就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训练。

通过这次的教育实习活动,学生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精神和主动创造力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遵守规则方面效果不太明显。

4.1.1学生在组织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的同时?对我们的体育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教师的说与教?追求的是一种时效?快速集合?将有限的时间充分的运用到活动练习当中?而对于队列整齐的要求不是太强烈?这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是追求课的形式还是效果。在时间的控制上没有明显提高?多缘于学生对游戏活动的投入而忘记了时间?这也是一个矛盾?兴之所至?是嘎然而止还是继续下去?也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4.1.2这次收获最大之处在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体育课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充分利用体育课堂互动性极强的特点?大力提倡学生在体育课上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多向老师提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正符合了现今的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只有在体育课这种开放性比较强的课堂上?才易于做到这一点。因而?学生通过两年的实践?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4.1.3在团队精神方面有所提高但不是太明显?在实际练习中,突出了个体在练习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团体配合的意识,这也正是现今学生所缺乏的和应加以提高的方面,团队意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场景进行培养。

4.1.4对游戏规则遵守程度的测试,结果提高得不太明显,学生还没有养成一个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应对学生多进行这方面的引导。

4.2建议

4.2.1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旧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是一种历史趋势。

4.2.2充分利用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进行必要的综合素质训练。

体育教学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镇中心幼儿园;体育;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

在2016年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的体育被放在了首位,对其它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在农村幼儿的体育发展不受重视,出现一些“重视智力轻视体育”的现象,并且教师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体育素养达不到要求,所以在农村体育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希望通过调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体育教学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助力乡镇中心园科学、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1乡镇中心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1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全面

调查发现,教师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中认可最多的就是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其次是社会性的发展,而对幼儿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认识最为匮乏。首先是因为教师缺乏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和教学技能,不知道如何实施才能达到目标;其次教师受“体质论”和“竞技论”的影响,认为体育就仅是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一些运动技巧;最后由于现在的社会竞争比较激烈,深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方面的影响,而过多关注显性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兴趣。

1.2幼儿园体育活动实施缺乏科学性

从现状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实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首先是体育活动的目标缺乏针对性。教师照搬纲要中的健康领域的目标,没有专门制定体育活动目标。其次体育活动内容缺乏多样性,适宜性不强。同时很少关注体育活动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致使科学性降低。最后,教师对教学工作和自身评价意识比较淡薄。一是因为教师个人的反思能力比较薄弱;二是工作繁重,任务多,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反思和评价。

1.3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对幼儿的“保护”过多

在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提及幼儿安全的重要性,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教师会出于幼儿安全的考虑没有开展像投篮、攀爬等存在安全因素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幼儿不怕吃苦、勇于挑战等学习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保护”过多,来自家长方面的影响。现今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特别溺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的开展。

1.4幼儿园缺乏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师

通过访谈以及现场观察发现,教师的体育专业能力相对缺乏。主要是因为幼儿园缺乏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师。男性体育教师的缺乏主要是因为乡镇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低。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体育专业中没有针对幼儿体育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来满足幼儿体育教师缺乏的需求。而且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S市教育局、体育部门针对幼儿教师体育方面的培训也特别少,因此,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师就更为缺乏。

2乡镇中心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2.1树立科学的幼儿园体育价值观

为了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人们应该对幼儿体育有一个很好的、全面的认识,根据社会需求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树立科学的体育理念,强化“健身为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体育价值观。幼儿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养成不怕困难、乐于挑战等良好的学习品质;通过活动中和老师、同伴合作,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同时丰富的体育活动除了趣味性外,更多的是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萌发了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一定的基础。

2.2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科学化水平

目标方面应该围绕幼儿的自然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标。内容方面首先应该以目标为依据,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活动内容,比如小班的活动多为一些走、跑、跳等基本的动作练习;其次,内容应当加以科学和合理的选择。考虑到体育活动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内隐性和长远性,因此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在心中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内容系统,循序渐进逐步展开。最后,教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与反思,为科学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做好一定的储备。

2.3明确幼儿园体育的课程设置,完善幼儿园体育的课程建设

调查发现,幼儿园的体育课程意识十分薄弱。在幼儿园应该明确体育在课程中的地位,合理构建幼儿园体育课程。首先课程的综合化已成为当前课改的一个趋势,可以在五大领域活动中融入体育活动的相关内容,同时要注意把握体育活动和五大领域内容的相通之处;其次,设立单独的体育课程,每周保证专门的体育教学活动上课时间,但是要注意把握在突出体育课程特色的同时还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

2.4丰富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体育专业素养

专业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的动作技能和教学技能和必要的教学反思能力。一方面。可以适当引进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入职前进行幼儿知识方面相关的培训与引导。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首先促进幼儿体育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制度化,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重视,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其次幼儿园应该注重园本教研,培训内容应关注教师的实际体育教育能力,同时完善教师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个人定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的计划,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周斅激.南京市幼儿园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农村幼儿园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3]彭飞.从人学视角看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体育教学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余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学校体育节

新的世纪,新的热点。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而学校课余体育,也将在进入新世纪的过程中,成为学校体育的热点。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辛勤耕耘在体育教育园地的园丁们渴望搞好学校课余体育工作,愿意为学生们夯实终身体育的基础。然而,面对那围绕中考体育成绩、达标合格或某些比赛的奖牌而形成的校园“热点”,同学与教师一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学校课余体育工作需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路。

现代社会要由现代人来创造,现代人要由现代教育来造就。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及其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活动的领地。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体育课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余体育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运用、掌握;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更需要学生通过在课余体育的实践中去磨练和培养;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

由于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间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颁布并实行了《劳卫制》,将课余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大学生,首先上好每周2节体育课,同时,要坚持作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2次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等。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并提出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成绩。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章第10条规定:“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安排课间操,每周要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在第四章中,又对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同年,国家教委下达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也都对课余体育活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为课余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为课余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余暇时间是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当前,国家提出了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下少改革措施,如削减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余暇时间的工作,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娱乐体育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体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游戏和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游戏和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体育活动诞生的灵魂,随着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不同追求,致使游戏和娱乐在体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当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和娱乐在人类身心成长过程中

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官兵们,他们都无一例外,乐于接受游戏,而非训练。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余体育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消遣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恰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

体育终身化是课余体育的新追求: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课余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在终身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谓终身体育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从事体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期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施展体育各方面才能的机会。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

2、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其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3、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巩固下来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培养过程。持之以恒地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本身就是终身体育的行为,是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过程。

4、它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手段,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余体育的发展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要体现出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方向,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结合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谈谈如何组织开展好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看法;通过“学校体育节”这种形式,全面有效

地展开了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简述如下:

精心地组织和积极地开展好“学校体育节”是有效地开展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

一、学校体育节的发动、组织与实施:搞好学校体育节必须抓好制定方案、思想发动、组织实施几个环节。

1、制定方案:

1、1建立组织领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项目以及开展的形式多样、参与的人员多,进行组织领导、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认为具体做法是,由分管体育的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体育组、校团委、校学生会体育部,以及各班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体育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分配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

1、2、确定活动形式与时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广、工作量大而且繁杂,要想把它开展得很顺利而又有条理性,就必然要付出很多的劳动,通过多年的具体工作实践,对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项目等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每学年的同一时间都能如期开展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走上正规化,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状态。

1、2、1、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又使课外活动与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对此,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中,适时的举行篮球赛、田径运动会、比赛及其它小型比赛等,这样能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1、2、2、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象体育课那样有确定的教学大纲的制约,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愿意参加,在各种活动中产生良好的情感。

1、2、3、课外活动项目要注意季节性特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1、2、4、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只是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而已。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时机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即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中,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工作

的安排,及时的调整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1、2、5、要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综观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锻炼的功能;②学习的功能;③愉悦的功能;④宣传教育的功能;⑤发展个性和特长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还取决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目的、功能就是使学生能积极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增强体质和体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3、制定活动规程:根据项目特点来制定,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而且清楚、通俗、易懂,形成条文。

2、思想发动:

2、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讲清实施方案中的各项任务、要求,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召开各层领导小组负责人的会议,听取汇报,检查落实情况,使上下各级工作同步进行;

2、2、通过学校广播电台和宣传橱窗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2、3、对所有参加体育节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动员,引起足够重视,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地做好体育节活动期间的准备工作;

2、4、做好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节的目的和价值。号召大家积极参加这一活动,搞好全民健身活动。

3、组织实施:搞好活动,制定好实施方案只是第一步,要把方案落实到实处,取得理想的效果,严密细致的组织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如每年校外体育竞赛活动运动队的组建和训练;每年一次的全校田径运动会;迎春越野长跑比赛等,这些组织复杂的专业性项目由体育教

研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一届的校篮球赛、体育活动月和广播操比赛由校团委和学生会体育部组织、宣传和发动,班主任紧密配合并积极组织本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体育组全面负责指导其他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在各项竞赛中的裁判能力培训;课外活动由各班班主任具体组织,体育教师到场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辅导;所有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场地、器材,由体育组全面负责协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格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体系,化整为零,各负其责。既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过重负担,同时又使各种项目和活动都能落到实处,不仅仅是一种写在纸上的计划。

二、学校体育节的主要形式:①广播操比赛;②全校秋季田径运动会;③各种球类比赛;④各种友谊比赛(教职工联队与技能组对抗赛、师生友谊赛、年级对抗赛、与校外球队的对抗赛等);⑤小型比赛(跳绳、拨河、障碍接力等比赛);⑥体育摄影、体育征文等的评比活动;⑦体育知识讲座;⑧体育知识竞赛;⑨年度“最有价值球员”、“校梦之队”的评选活动;⑩“先进体育班集体”、“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最佳裁判”的评比活动等。

体育节的组织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应有所创新,避免每年都是同一形式,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体育节,动员全体学生都参加,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参加体育节的积极性。通过这些举措,从而使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要切实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提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依据,制订相应的评估和管理目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在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形势下,更应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把课外体育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振兴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刘瑞武试述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功能和发展趋势中国学校体育1993(3)

3、魏成玉如何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中国学校体育1993(3)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