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在线教育

数字在线教育范文精选

数字在线教育

数字在线教育范文第1篇

互联网与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及其他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传统应用和服务正逐渐被互联网改变。在教育领域里,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大量市场资本不断进入,依托互联网形成了规模庞大且井喷式发展的在线教育产业,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平台得到了充分发展与重视,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在线教育发展和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的新课题。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是“互联网+”模式的最直接体现,国家战略行动中要求应结合“互联网+”模式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互联网+”定义为:“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入融合,彻底改变传统行业结构和运作方式,实现多维度、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二、依托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的发展形势及当前任务

2011年开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引入中国,随后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微课等一系列在线教育课程和资源涌现在网络上,在线教育已发展成为覆盖早期教育、K12教育、大学教育、出国留学、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等全口径的教育系统。[1]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在线教育用户数量超过1亿人,在2014年底移动端教育类APP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7万个,在应用商店中所占比例超过10%,[2]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达到空前火热的发展状态。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要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从2012年起全国多省市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改造工程,2014年教育部开始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开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吸收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上传的视频课程进行系统整合、评优等,三年时间累计上传课程超过800万节,全国参与教师人数达到数百万人。[3]

三、“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以辽宁省为例,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打造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将优质的成体系的教育资源不断开放和共享,为促进辽宁省区域教育公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依托智慧教育完善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辽宁多个城市分别将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各自城市的智慧教育建设中去,以数字校园建设为重点推动移动终端进入校园,整合升级基础网络,建设IDC数据服务并提供租用,打造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提供教育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分析支撑,搭建未来数据共享和存储运算基础环境。

(二)联合企业一同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很多城市选择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利用通信运营商已经成形的通信系统、宽带网络和媒体资源库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沈阳市从2013年开始与省内多家IT企业联合开发沈阳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累计500万余份教育资源,每周更新资源1000余份;大连市从2014年开始利用校企联合方式优化大连智慧教育平台功能;铁岭市在2015年与中国移动辽宁分公司联合完成辽宁首家“三通两平台”项目。辽宁其他城市也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签约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平台。

(三)已建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公办资源丰富,平台开发广泛。许多城市及其区县很早就建立了内容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平台或者资源库,这些平台上收录了许多精品课、微课、教案、课件等资源,很多已经有10多年的使用历史,一直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辅助服务。第二,社会资源丰富,平台利用广泛。在辽宁支撑校园数字化发展的应用软件、网站和教育资源也极为丰富,仅调研中所记录到的相关软件及网站就有19种,经估算累计资源量就有数千万例。第三,自身资源丰富,平台基础广泛。辽宁省20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凝结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资源储备,有大量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字档案、案例材料、课程资源被录入到数据库和案例库中,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动态延伸。

(四)结合新媒体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在线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

第一,依托国家平台,参与资源开发。从2014年教育部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始,辽宁城市及农村教师每年都在积极参与此项活动,许多区县和学校更是为此大力投入建设现代化录播教室,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并形成了优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第二,依托互联网络,利用社交媒体。一些学校和班级开设公众号,并在师生间、家校间建立媒体群,定期校园动态、班级学习学习成果。

(五)辽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难以满足部分学校现有发展需求,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还有待加强。第二,与社会在线教育平台相比,辽宁已投入使用的资源平台的运行模式还略显缺乏创新开放的思路。第三,辽宁建设资源平台的整体规划稍显不足,目前还没有落实省级层面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项目。第四,教育资源平台实践应用的内部驱动力还不够强,学校重视力度、教师和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家庭对在线教育和网络学习的认识程度影响着教育资源平台的推广与普及。第五,基础教育资源平台运维的保障机制有待加强,地方监管意识不够、后续维护资金短缺、信息化人才缺失等问题值得重视。

四、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辽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建设

(一)积极指导与监督,推动均衡配置,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要积极督促合作企业与各单位及学校加强沟通,指导工程建设要从整体布局和设施可持续使用的角度出发,严格监督把控细小环节,建立完善的工程监理机制,杜绝改造不分等级层次和设备上线仍然落后的现象发生。第二,政府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改造工程的力度,注重农村学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施工标准,保障建设资金的投入,优先解决网络环境差和硬件设施老旧等影响平台日后应用普及的问题。第三,政府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创新优化,合理利用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引进先进发展理念,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标准,尝试启用智能设备优化教学并逐步向移动端转型,加快校园移动互联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推动建设现代化影音录播教室,为后续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硬件基础。

(二)进一步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平台模式创新

第一,打造课程体系化的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符合教材课程体系的资源库,建立在线课程资源开发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依照标准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制作与上传,注重版权注册,同时打造课程资源开发的名师专家团队,树立品牌形象。第二,打造资源多元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整合已建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并对平台尝试开源化设计,建立资源审核机制,让人人都能成为资源的贡献者和享有者,平台不再单一地面向教师或者学生,公办平台要由有偿服务努力向免费共享的无偿服务转型。第三,打造功能智能化的教育服务平台,开设个性化的展示窗口,提供交互模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及学习生活,开发在线教育教学评估系统,通过平台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方式来评估教师或学生的在线应用及学习情况。

(三)打造服务教育教学和区域民生的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区别于各地方平台,特点在于资源建设要从成品走向精品,资源引进要从全国转向世界,实现基层教育信息及相关数据共享,为区域发展和社会民生提供服务与支持。第一,从每年全省的“优课”中遴选精品资源,并聘请、邀请省内外基础教育名师和专家完善专家库建设,定期推出专家专题资源和专家服务,塑造省级平台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第二,与在线市场上优秀的教育平台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国内最前沿的在线教育资源充实资源库和素材库,同时,放眼世界在线教育市场,引进切合教师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国际教育资源,吸引国外专家教师走进平台参与互动和建设,开设交流合作的窗口进一步提升资源贡献力和平台影响力。第三,实现“信息”和“数据公开”两大重要功能的开发,将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信息动态和政策及时公布在资源平台上,同时公开共享对外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数据信息,使社会了解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状况,为区域教育发展研究和社会民生服务贡献力量。

(四)培养教师和学生互联网意识,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平台的参与程度

第一,要努力为教师创造更多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鼓励有关专家和信息技术人才走进课堂传递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教会学生在参与、操作、实践中领会信息化思想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倡导教师和学生结合课程利用互联网完成一些教学和学习任务,加强互联网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注重家庭互联网教育和家长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第二,要为教师搭建良好的互联网环境,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国家及省市的“优课”“精品课”“微课”制作,同时要让教育资源平台更多地面向学生开放,开发贴近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资源模块,倡导学生通过平台参与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

(五)构建教育资源平台运维的保障机制,推动平台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避免过去平台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分离的情况,避免责任不清晰、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要建立一站式的运行维护服务体系,要求运营商承担上线后整个中心平台及各个服务点、终端点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整体运维服务,做到出现问题统一咨询、统一解决。第二,平台上线后政府要安排专职人员对平台进行日常监控与维护,要明确安全责任的主体、分工到人,建立信息安全、设施安全、消防安全的应急机制,明确出现问题后的响应等级和技术支持方式。第三,政府可以适当开发商业模块、允许广告投放,与市场上其他在线平台合作承担教育资源开发及子平台的建设或租用,设立教育资源建设公益基金等,这样既可以保障平台日后自身运维的资金供应,又可以减轻政府财政投入的负担。第四,政府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和引进高端人才的决心,开通绿色通道,解决阻碍信息化人才走进政府、走进校园的客观限制,深化加强教师培训,为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积累人才基础,推动平台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管佳,李奇涛.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经验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2014(8):65-66.

[2]王晨,刘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45-46.

数字在线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英语;在线教育;分析

通过网络与各种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线教育的方式得到了较好发展。在英语教育中,在线教育作为新型模式,吸引许多学习者。因为在线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同时对学习的时间、地点、频率等都没有严格限制,人们可以有效地接受英语教学,所以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习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外教真人视频教学和互动等,无论是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教育角度分析,这种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一、分析在线英语教育的模式

当前国内出现了许多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放型,主要以APP应用为主,帮助学习者推动英语碎片化学习材料、推广课程或者免费查词等,主要有字典类型的应用,如有道;新闻类型,如BBC新闻;口语类型,如口语达人。这些不同英语的APP主要满足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英语知识。另一种是盈利型,如沪江网校、VIPABC,它们通过构建在线平台,以付费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习相关课程,接受学习资源。国内当前发展较好的营利性某在线教育英语平台通过技术团队研究和开发,凭借独家DCGS课程系统,和全球60个国家的70位外籍顾问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与精准匹配,为不同英语基础的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材。此外,某英语在线平台拥有首个全年无休型真人教育机构,满足全球学习者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学习要求。这个在线学习的平台主要特征是:视频互动、24小时真人在线、小班课堂、优质资源以及课程,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尽管其费用较高,但学习者能受优质的学习服务。

二、在线教育的优势

某在线学习平台属于营利性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本文结合某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分析在线教育的优势。

1.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者参加在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这与教育的本质结合在一起。在线教学针对每一个报名的学习者进行英语情况分析,然后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制定适合的学习课程以及计划。例如,了解学习者可以参加学习的时间、心理特征、初始水平、学习风格等,由外籍顾问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测试与分析,根据这个结果定制属于学习者的课程。同时,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平台会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课程等级,促进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

2.学习时间自由与真人互动某学习平台设计了24小时的真人在线教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约课程,学习时间较为自由。上课前,平台要求学习者预习学习内容,然后在上课模式中顺利地与真人进行互动交流,如双向语音交流,教师和对应的学习者进行全英文谈话,为学习者提供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丰富英语学习资源,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听力水平与口语能力。此外,平台可以进行单向视频,即学习者通过视频的方式看到教师,但是教师却看不见学习者,有效地避免学习者害怕被嘲笑而不会开口说英语的情况。在单向视频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口说英文,实现英语语言沟通、交流的目的。

3.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某在线平台通过教师评价、测试,学习者自评的方式,通过听力、说话、阅读、写作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检测学习者掌握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计,为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创造良好平台。学习者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提升英语水平。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得到较好创新,如在线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成果。人们通过在线平台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计划而有效地进行学习,一方面便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满足人们接受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线教育从学习者的角度创新了英语教学模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乐园罗.MOOC对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受访者的张力观点调查[J].数字教育,2016.02

[2]孙从众.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挑战与机遇——以《基础英语综合课程》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数字在线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在线教学;高校教师;角色素养

2020年以来,在线教学获得快速发展,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并推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教育教学中,在线教学教师在利用优质资源和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方面还有很多短板,不能充分满足大规模在线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线教学的教师队伍尤其不能完全适应在线教学的发展需要。本文旨在探讨在线教学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在线教学教师应如何达到这些要求以及如何在未来更好地适应这些要求。

1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在线教学是指在线教育的实践活动,分为在线教学和在线学习两方面,是在线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线教育区别于传统的面授教育,是指师生通过网络实现教与学,在物理空间上存在距离、在时间上同步或异步的教学形式。在线教育又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1]。远程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实践形式多种多样。

1.1从远程教育到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

远程教育发端于函授教育,19世纪中期,印刷术、铁路的普及为函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那些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人,通过信件实现了师生交流,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设备、卫星传输技术等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越发丰富,远程教育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其受众不断扩大,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变革教育方式,创办开放的远程教育大学,或在传统大学中增设远程教育,探索远程教育实践的有效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双向交互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进入第三阶段,这是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第三阶段的远程教育打破了原有的单向传输形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异步交互或同步交互,解决了长期以来教与学分离导致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1.2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情况

2017年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打造“三通两平台”,积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生化的学习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着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引领教育改革发展[2];2019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在线教育质量,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3];2020年4月,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宣布启动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一批优质英文课程提供给世界各国大学生学习,推动中国在线教育走向国际化。这一系列积极政策不断促进中国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确保了教育目标如期实现。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人们对在线教学的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如何利用在线教学的优势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2在线教学教师面临的现状与挑战

在线教学的蓬勃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动力,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1)在师生处于不同物理空间、以在线交互为主要教学途径的模式下,在线教师必须用好新的媒体技术完成教学并保证教学质量;(2)随着在线教育的日益发展,教师应承担在线教学新模式赋予的不同角色和职能,并具备相应的角色素养;(3)在线教育的本质依然是育人,要保证在线教学的质量,发挥在线教学的开放性特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回归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层面。

3在线教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在线教学更加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的教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的学。在线教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内容专家、教学团队合作者、学生认知发展的引领者、新课堂的组织者与观察者、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帮助者,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充分理解在线教学过程,掌握现代在线教学技术,构建稳定的在线教学环境,同时掌握在线交流技能,建立良性互动社区,促进学生通过在线平台与他人有效交互,提高自己的知识获取量。

3.1内容专家和优质资源的整合者与推送者

在线教学教师首先是优质资源的整合者和推送者,相比于传统教师,在线教学教师更需要增加自己的课程知识储备,加深对前沿知识的掌握,对线上线下已有的课程相关材料进行筛选,并将优质资源推送给学生,为学生做好课程学习的连续性安排。要做到这一点,在线教学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在线学习者,既要学习大量的课程资源和资料,也要体会和深刻了解在线学习过程,提前规划在线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在线教学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在线平台播放软件有哪些实用功能、哪些方面容易出问题等,以便在在线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和修正。

3.2教学团队的合作者

每一门课程都涉及一个团队,传统高等教育一本教材、一名教师、一门课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在线教学强调教学团队的合作与交流,除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筛选和使用,教学团队对于教学内容的分工(如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教学技能的交流等方面实现了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使教师能力获得极大提升。以上海杉达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为例,教研室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了大量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在线教学研究,教师团队在课程原有内容和教学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课前集体备课,反复讨论交流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和路径,将思政内容融入在线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并在课后总结讨论,形成了新的课程思政要求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纲要,为后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线教学提供了良好借鉴。

3.3学生认知发展的引领者

面对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资源,在线教学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思想认识以及对世界进程和中国大势的把握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在新思想、新技术被引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入侵、大众流行文化的内容多样性、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价值观问题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4]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教师要准确辨别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熟悉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社会实践获得成长经验,培养学生德能兼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3.4在线课堂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学生的在线学习往往发生在其生活环境中,课堂对学生缺乏约束力,因此在线课堂中教师要更注重课堂的组织性,充分发挥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在线辅导等形式的作用。作为在线教学的组织者与观察者,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为学生提供学习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在线课堂中,教师要把控信息传递的节奏,根据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采用在线讨论、互动白板复述、内容结构化、小结等形式,调控信息传递的节奏,同时可以通过虚拟奖励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知识点分类、重点分析等方式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通过复盘学习过程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反思中提升,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应用情境。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观察者角色。由于教师在课上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自己的教学直接进行评价,因而必须更加注重搜集在线教学数据,定期分析交互结果,检查学生是否在既定教学进度和要求下取得了应有的学习效果,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不小的挑战。

3.5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指导者

数字在线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证激励

开放教育资源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与教育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使命如出一辙。尤其在暴发新冠疫情以来,开放教育资源更是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将区块链作为战略性核心技术,将为社会发展带来实质变化。因此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开放教育资源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开放教育资源发展面临危机

为满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顺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随之而来学校教育资源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线教学力促学校课堂变革,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危机中孕育机会。然而不管从学校服务产业转型需要,还是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性发展面临诸多危机,主要表现在:

(一)开放教育资源共享难

目前,网络教育平台众多,课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学校教育资源跨时空共建共享,促进一二线城市学校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然而,由于受教育模式、版权等方面的限制,课程无法跨平台共享。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难以共享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进一步引起贫富差距扩大。中国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拥有优秀的教师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而其他城市受制于教育资源尤其是在线开放课程教育资源难以共享问题尤为突出。同样,中国学校在线教育资源在传播共享上存在制约因素。受制于通信技术跨平台搜索能力限制,目前国内各个平台形成资源信息孤岛,难以互通共享。同样,学生很难在其他学校或学科学习知识。许多优质课程资源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利用而被浪费。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社会对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领域,资源共享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这种封闭状态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打破各自为政局面,实现教育资源一站式咨询平台集中管理,达到开放免费共享目的。

(二)开放教育资源质量低

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上,学校长期大量投入的资金难以回收,后续资金投入难以为继。高成本压力下,各个学校不能很好兼顾优质内容,会进一步导致在线开放教学资源质量难以稳步提升。传统中心化激励模式和一次奖励利益分享机制难以激发学校教师持续创造激情,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缺少技术手段支撑的质量审核机制,导致在线开放教学资源同质化严重。

(三)知识产权保护难

开放教育资源在学校教师中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开放教育资源是处于公共领域或以开放许可证引入的教育材料类型,允许教育资源开放和灵活使用,使教育工作者在其教学实践中更具创新性。任何人都可以下载、重用、修改、重新组合和重新,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这给开放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巨大困扰。学校教师或教育资源建设者担心知识产权纠纷,不愿意主动分享原创性内容,制约着开放教育资源质量提升。正是由于知识产权纠纷没有有效解决,导致各学校在开放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陷入被动局面。学校教师制作开放教育资源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和价值认同,难以推动教师个人发展。

二、区块链的基本内涵

区块链技术又称分布式账本技术。它允许参与者低成本实现交易和资产转移。用户A通过点对点区块链网络向用户B发起一个交易。网络使用身份加密证明(一对公钥和私钥)来唯一地标识用户A和用户B。然后将交易广播到区块链网络的内存池中,等待交易验证。获取一定数量的已批准节点生成新块,这叫作达成共识。在达成一致意见后,整个区块链网络上形成包含在此期间发生所有事务的新区块,每个节点更新各自的区块链分类账副本。新区块通过数字签名链接到网络中的原始块。协商一致阶段是通过使用共识算法实现的,这一过程就叫作挖掘,即点对点网络对分布式账本的当前状态达成共识。块中的每个交易都有特定的时间戳标记,这两个块还通过时间戳链接。因此,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时间属性,且链长不断增长。这意味着区块链是一个实现时间戳服务的分布式变体。区块链使用专门的硬件构建相当大的加密数据链,使用SHA-256哈希函数防止第三方用户的数据篡改。简而言之,区块链使用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维护的一致算法和分布式技术,是一个去中心化、值得信赖的数字公共总账。区块链技术比较适合应用于教育领域,其中文档真实性、透明性、不变性和信任的原则是使其与完美匹配的关键优势,但是只有少数学者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如何应用于教育。

三、区块链在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一)区块链推动开放教育资源共享

区块链技术是推动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手段。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的典型应用,是基于密码安全机制开发的程序系统。它可以自动执行和自动验证,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资源交易操作。智能合约技术可以简化开放教育资源交易流程,实现交易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分散化,提高开放教育资源交易的安全性。智能合约的形成,为在线教育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共享平台。基于智能合约,在线教育平台可以高效、准确地完成课程的购买、结算和验收,不需要支付任何人工费用。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体维护,使得学生只需登录区块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就可以获取不同平台的资源。此外,当单个节点被攻击破坏时,教育资源数据不会丢失,有力保障数据安全。此外,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将全球知识系统(如维基百科、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其他教育数据)添加到区块链网络中,从而创建一个全球知识库,形成更加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库。任何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上的学生都可以访问这些开放教育资源,大大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知识结构。

(二)区块链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校长威斯特提出一个诱人的愿景,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公共构建的全球开放获取平台。这种大规模和全球性努力将加速高质量教育的传播,使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能够访问和共享教学材料、学术出版物和科学著作,并参与实时科学实验。区块链提供了一个丰富、安全和透明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创建这样一个全球教育网络。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内容交换。教师们将教学材料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他人免费使用。其次是内容协同创新,即教师跨机构和学科边界合作,使用wiki和其他工具共同创建新教材。最后,学校成为全球教师、学生和机构网络的一个节点身份、校园和品牌。1.内容交换。学校将传统上认为私有的电子书、课堂笔记、视频等教学资源到公共领域,供他人自由学习。使用智能合约等功能,区块链提供了一种跟踪和奖励各方贡献的方法,鼓励全世界学术界成员有动力贡献专业知识、独到见解和知识产权,改善教育教学资源质量,提高个人声誉甚至获得经济上回报。现在由麻省理工学院首先倡导,全世界200多所学校纷纷效仿,中国学校也开发开放教学资源,解决教育资源孤立问题。2.内容协同创新。正如维基百科的分布式编辑合作创建、更新和扩展在线百科全书的条目一样,教师们也可以合作创新教材,新整合的内容,并分享认可和奖励。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区块链生态构建核心“通证”(token)来奖励协作行为,为每个开发阶段提供资金,并根据协作者的贡献进行奖励。通证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凭证,可以是门票、积分、合同、证书、证券、权限、资质等。区块链嵌入通证,促进社群实现协作。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教师会一起设计“完美课程”汇集该领域世界领先思想家的集体知识。设计获得大家认可后,然后由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子网络协同开发出课程内容、课件、编写开源软件允许学生与内容进行互动,支持小组讨论,支持测试和评分,并发放完成的徽章。如果使用得当,区块链平台也可以直接与学生进行协作。学生们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而是可以共同创造知识,并为他们共同创造的开放教育资源获得荣誉和通证奖励。3.全球网络。在这个全球教育网络的愿景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十几个学校获得定制的学习体验,而区块链则用于跟踪学生学习的路径和成长过程。区块链协调和汇总了各个学校对每项技能的学习和每项模块的完成情况,稳定地建立了每个学生的成绩单。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创建一个无与伦比的教育经历,可以全球在线装配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为了提高教学资源质量,学校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改革,教育工作者需要接受这种协同创新知识的方式。

(三)区块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区块链技术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可以用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任何教学资源上传、下载都可以追踪嵌入作品本身的版权信息,并提供有效证明,实现版权保护。当学者上传多媒体资源时,首先区块链会验证该资源是否是系统内的原始资源。有两种主要的验证方法:检查是否可以从多媒体资源中提取出包含多媒体数字版权块信息的水印,或者检查私有块链中是否已经存在多媒体资源的哈希摘要。本功能模块的智能合同执行流程如下:1.当有来自教育机构上传开放教育资源时,触发该模块的智能合约,来自多维证据交叉验证该资源的原创性。如果没有水印或类似块记录,该多媒体资源则被判断为原始资源。2.原始资源生成散列摘要,并由原始作者进行数字签名。将数字签名摘要信息与原始多媒体资源打包并加盖时间戳,生成多媒体资源的数字版权块,该数字版权块将永久记录在专用块链中。3.在私有块链中生成的多媒体数字权限块的信息通过数字水印嵌入到原始多媒体资源中,然后将带水印的多媒体资源存储并。没有数字版权水印的多媒体资源仅由原作者保留,不得。我们将描述每个私有区块链中的多媒体数字版权记录和管理。但是,通过设计多中心协商机制,也可以实现不同教育部门的私有块链之间的多媒体数字版权管理。区块链技术利用共识机制实现去中心化,将版权信息通过点对点传输向全网广播发送,让系统所有用户维护和监督版权,有效解决版权纠纷。区块链技术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有利于版权侵犯取证,同时可以维护资源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区块链技术具备增强版权信息安全性、降低版权认证成本、有效解决版权纠纷问题的优势。区块链技术之所以能够推动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在于引入了“通证”激励机制,构建学习社区“自组织”运行。可以说“通证”是区块链的灵魂,区块链是“通证”的载体。通过在区块链平台上运行“通证”激励机制,更有利于推出优质开放教育资源,提高所有参与者积极性,通过确权交易机制更好保护知识产权,通过价值共识机制更好传播推广优质教育资源。“通证”激励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方式,根据教育资源创造者、学习者等智力贡献进行核算,简化过去复杂程序,把资源创造者、学生、平台的利益充分捆绑起来,激发每个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激活社区氛围,激励社区共建,让更多的人获得收益。随着用户参与人数越来越多,网络效应不断激发出来,这个平台“通证”价值会越来越高,人人获得收益就会越来越大,实现共赢局面。区块链上“通证”激励伟大作用在于改变生产关系,通过激励来实现全球人与人之间大规模强大协作,人人都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卖力工作,使每个教育资源开发者都能从中受益,从根本上解决开放教育资源共享难、质量低、维权难等弊端,实现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数字在线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壮锦是我国广西文化的瑰宝,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壮锦不仅有精致的工艺,其图案也带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美感与文化内涵并存。在现代化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被融入其中,而壮锦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则更具有教育价值。本文针对其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做出相关论述,希望可对该领域具有参考价值,以此来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发展。

关键词:壮锦文化数字化应用

广西隶属于我国西南,是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壮锦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手工制品,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壮锦文化,且自成体系,以别具一格的图案、花纹,精湛的技艺和耐用的品质所著称。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多数工艺皆可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去完成,诸如此类的手工棉织工艺已不再是生活中的必备品,逐渐被现代化产业所代替。壮锦文化也是如此,它不再背负着让人们赖以生存的使命,更多的是被视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而被人们接受。这样将会导致我国文化遗产走向衰落直至消亡。因此,如何将其传承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教育是一个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壮锦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可以有益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审美能力,丰富课程内容并形成特色课程,同时也有益于传播民族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壮锦艺术文化内涵

壮锦文化源自广西,它是壮族的织锦,在制作时以多种鲜明色彩的棉线或麻线作为材料,使用手工编织机编织而成。据史料记载,汉代时就已出现棉织工艺,唐朝时期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后发展到宋代壮族纺织工艺以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锦”。时至今日,壮锦以自成体系,其图案及色彩极为鲜明且贴近自然。图案样式更是多种多样,可分为几何纹样及象形纹样。几何纹样常见样式有云纹、水波纹、回字纹等等。象形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双龙戏珠、凤穿牡丹、鱼跃龙门等。壮锦所纹图案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美观。

二、壮锦文化数字化教育

现阶段,我国已逐渐走向数字化发展,并应用于多个领域。在教学领域中,数字化教育已成为当前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核心,自2020年以来,数字化教育更是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当前社会环境的驱使下,我国多数学校均已引进数字化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核心。应当在整合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与其融合,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学习反馈系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使数字化教学在其中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的价值。在课程当中融入壮锦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时,合理运用数字化设备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视觉冲击。在课前,教师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有关壮锦元素的图片或音频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并将其合理的使用到课件当中。运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拉近学生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美。三、壮锦在教学领域中数字化的应用

(一)壮锦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当中,可将壮锦素材引入到课程之中。在壮锦纹样当中,几何纹样有多种几何图案,例如长方形、菱形等。将这类图案引入到课程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学习该阶段知识的宝贵资源。将壮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并科学的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同时也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壮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图形的认识在数学教学当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并从中衍生出多种课题,例如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理并使用相关的壮锦图片及视频,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其逐一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壮锦独特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轴对称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可通过图片的展示提高学生兴趣,随后播放有关壮锦来源的视频以及讲述现实生活中,壮锦手工编织过程的不易,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课程引入结束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或它们具有什么特点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思考或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定数学知识。

(三)壮锦在艺术教学中的目标艺术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在其中更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壮锦美丽的图案不仅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其中更是蕴含着壮族的文化精神。艺术教学中,审美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内涵都应当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正面的引导,形成学生保护及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意识。国家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艺术课堂之中是目前艺术教育的侧重点。因此,壮锦是引入到艺术教学中的首要资源。在壮锦融入到艺术课堂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详细的制定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该目标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题,并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前对壮锦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在整理有关壮锦的资源时也对其文化内涵做出深度探究,并在教学时与学生进一步沟通。制作的课件需具备简短,主题明确及色彩搭配合理的条件,将壮锦文化与数字化教学融合,突出教学重点。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壮锦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发展及制作工艺有初步了解。(2)知道壮锦图案的纹样分类,并能够对其图案特点及题材进行叙述,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3)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壮锦图案进行观察,进一步了解壮锦图案的特点。(4)学生自行尝试绘画、临摹壮锦图案,将课程所学运用到画笔下,并大胆的使用色彩搭配。(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体会到壮锦带给人们的艺术价值及其文化内涵,更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壮锦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将壮锦文化引入到艺术课程中,需要注意课程题材的合理选择。在选题时应当把握重点,并选择能够凸显壮锦文化特点的题材。在选择图片时,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图案,例如太阳花纹,其花纹就如太阳一般绚烂绽放,表现出该民族对阳光的热爱。象形纹样中的“双龙戏珠”可以体现壮族人民对远古神话传说的信仰。运用此类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壮锦图案进行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初步的理论学习之后再进入到实践,让学生在自身经验中体会壮锦文化的美及其文化底蕴。在壮锦艺术教学中,教学方式可分为以教师为主体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当中,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课前,可使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述相关历史或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内容通俗易懂,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并保持课堂轻松愉快的氛围。之后便可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课堂之中,因为对于壮锦文化教学来说,光凭教师的口述是不足以将完整的壮锦文化传递给学生的,因此对于壮锦文化来讲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课前制作好课件向学生进行展示,在良好的视觉效果作用下,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的接纳新知识。最后再通过演示法对学生进行更加直观的授课,教师可自行将壮锦手工制作或绘制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当制作过程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会有效提高学生专注力,并帮助其更好的理解,整个从观察到制作的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壮锦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同样也是将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例如,在课前可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壮锦文化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在艺术课程当中,通过赏析让学生去观察及思考,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且这样的形式也极为直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欣赏方式并非只是将图片或视频随意播放,需要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

当欣赏结束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例如壮锦图案具有哪些特点,或壮锦图案与其他图案有什么区别等等。随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分享对壮锦文化的理解,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研究。在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学会积极听取他人的想法,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合理分配每位学生任务。例如在制作作品时,将绘画、勾线、粘贴、填色等步骤进行分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相互合作能力,培养互助意识并增加集体荣誉感。当学生作品制作完毕后,可以增加课程的延申部分,可以向学习提出思考类问题,例如哪些行为可以帮助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让其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对本节课有更深刻的了解及掌握。思考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做正确指引,使学生知道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难能可贵,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这两种教学方式在课后都应当做出教学评价。评价由教师对学生作品完成情况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相互评价三点组成。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注重灵活性及针对性。对于壮锦这类带有独特色彩的文化作品来说,学生在色彩大胆使用或抽象的设计中是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的,教师可根据作品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时,应当引导学生对所做作品及知识掌握程度的角度进行自我点评,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指出。通过自我反思使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也可从中找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学生相互评价时,应当引导学生做正面评价,尊重评价人。同时认真听取他人建议,改正自身缺点并吸取他人长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壮锦文化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引入到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帮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并使其与课程科学的融合,实现教学观念更新,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领域长足的发展。

作者:苏萍 单位: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数字化在教育研究2

从2012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到2016年被纳入国家战略,各行各业不断被互联网的“速度与激情”改造着,教育作为全民关注的重要领域也必然会经历重要的变革。在科技应用不断迭代、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K12阶段的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随着各类线下培训机构转型线上及互联网科技企业涌入,线上教育模式越来越丰富。“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也让传统的教育出版企业感受到不断增长的压力。在互联网教育大潮奔涌而来时,如何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促进融合出版的转型升级,标准化的解答可能还在路上。本文试图从服务中学实验教学的一隅出发,回顾从纸质出版走向数字化融合出版的历程,初步梳理出中学实验教学与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特征及市场前景,试图进一步探寻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创新、开发与自身“能力圈”相匹配的互联网教育产品的思路和方向。

一、中学数字化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背景

在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也是理化生学科的灵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长期以来,中学的实验教学基本规范要求是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的,但由于受到实验设施条件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和担心部分实验安全问题(往往由学生操作不当引起)等因素影响,再加上部分学校单纯从应试教学角度出发,不少中学的操作实验常常变成了“黑板的实验”“试题的实验”。上述现象的出现,显然是有悖于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广东教育版《实验册》的编写正是基于为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和记录实验过程,旨在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验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册》出版后经过多年打磨,其内容已覆盖初中、高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所有必学实验内容,基本满足教材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册》年发行数量在广东省内超过1000万册,发行范围实现了广东初中生源全覆盖,同时成为高中同类产品市场中的核心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更加多元。传统纸质出版物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辅助师生实验教学的需求,以线下用户为基础,积极开拓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线上教学模式的需求更加迫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实验册》产品升级的项目计划应运而生。对于多数传统出版企业而言,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如何快速获取大量有效流量是一个显见的短板,《实验册》庞大的线下用户基数为新产品破除这一障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广泛使用的学生群体为目标对象,编写单位联合网络科技公司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实验册》内容为依托,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和触摸屏技术,成功地将大量原有使用者转化成为线上实验产品的用户。

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运营的阶段性成果体现

“虚拟仿真实验”的内容体现了物理、化学、生物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包含了人教、北师大、粤教等版本教材涉及的实验内容。软件设计采用文字、图片、3D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复杂的实验教学内容数字化、细分化、简单化,向教师提供全套的实验教学方案,为学生的技能学习全过程护航。“虚拟仿真实验”在项目启动初期即被评选为“对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带动性和领先示范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因此获得800万元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虚拟仿真实验”上线后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初中、高中实验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截至2020年底,先后拍摄和制作2500多个实验课程素材,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体的“同步网络实验室”在线注册师生近100万人,注册用户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除了主要在广东省内使用外,项目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推广使用,例如,以仿真实验为核心的教师实验教学软件已进入山东省教育厅《电教及软件推荐目录》;其嵌入的“班班通教学系统”在湖北省、广东省部分学校得到推广使用。

三、促进中学数字化仿真实验项目可持续发展

的几个重要因素“虚拟仿真实验”的成功上线,为传统教育出版企业介入互联网教育产品运营提供了一种思路和经验。借助政策支持,如何将线下用户转化为线上流量,利用平台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线上教育服务,避免陷入技术迭代的成本黑洞,坚持“内容为王”开发思路,都是“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未来的发展和运营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

1.政策推动是介入互联网产品运营的首要条件2019年11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意见》指出,学校要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管理规程,分年级、分学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意见》要求,要把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和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理化生学科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上述政策文件表明,中学实验考察已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将有利于推动课堂实验教学真正展开,辅助实验教学的软件应用也将凸显新的发展机会。未来一段时间内,项目的持续开发和升级可围绕实验考查细则的颁布进程逐步实施,并根据各地考试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实验教学服务。

2.抓住应用环境变化,依靠产品质量提高竞争门槛互联网教育产品应用环境的变化可能缘于技术发展催生出新的运营模式,也可能是来自行业政策拐点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一些突发事件催生了行业的长期变化。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宣布2020年春季开学延期,提倡“停课不停学”,鼓励学校和培训机构将教育教学转移至线上场景。短时间内,国内大量科技公司和教育服务公司也纷纷针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或免费或减免的支援方案,在线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经历此过程,相当数量用户的线上学习习惯被激活。当然,互联网教育类产品的准入制度必然受到相关政策约束,例如,早在2019年,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已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其内容覆盖各学段教育和各类教育类APP,旨在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这是国家层面的首个全面规范教育类APP的政策文件,对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技术优势更为明显的互联网教育类企业,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则需进一步强化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的沟通,将内容研发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内容的权威性,考虑将推动并融入实验线上考查标准化建设作为项目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3.应用模式的选择成为产品设计的关键一环从出现至今,网络教育模式已经历过多个发展阶段,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诉求变化还在催生其模式不断优化和融合。例如,已出现了诸如平台模式、会员模式、垂直领域模式、直播互动类模式、1对1模式、O2O模式、freemium模式、B2B2C模式/家校互动等诸多运营形式。在“同步网络实验室”的运营初期,项目在会员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部分免费的方式吸引了大量会员,但在会员变现方面并没有实现突破。项目运营一段时间后,开发者成功实现项目向O2O模式转变,即成功在纸质教材上搭载网络教学内容,通过线下付费,线上销售服务的方式实现盈利。后续发展方向,除了考虑延续成功经验,还可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新的应用空间。例如,通过开发小程序,利用freemium模式扩大使用人群,增加软件下载数量和使用流量;运用垂直领域模式,结合各地实验考查政策的推进,重点服务部分地区或学校联合体,转向定制实验考察项目,协助完成教学任务;打通线下实验和网络仿真实验消费通道,品牌化经营线下实验产品,将一部分不适宜网络开展的实验转化为线下购买需求。

4.审视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挖掘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在线实验作为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一种,自然也会面临线上教育产品共通性的挑战。目前看来,线上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如何更精准满足用户端的需求。常见运营模式常常会出现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个性化服务不到位。大多数情况下,统一模式的在线教育产品无法逐一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或相关要求。客观地看,学习又确实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不同学生自然会拥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其次,互动方式单调。氛围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互动模式则是激发氛围感产生的首要因素。相比线下教学,在线教育模式下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仍呈现明显的局限性。最后,可开发资源仍较少。市场上现存的在线教育运营模式和方式上更多地采用了“拿来主义”,相互模仿较多,许多产品更是从国外或同行进行直接引进或模仿。此外,线上教育最大问题在于教师产能和后续学生服务。如果线上用户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对于产品梳理和教师供给还有待优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现有的大部分培训场景下,线上、线下教育并非相互替代,而更似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未来不是线上教育取代线下教育,而是教育的线上场景和线下场景更好地融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数字化教育出版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互联网出版与教育融合的模式创新,同样也会面临如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新观念不断涌现、用户需求不断增加等所带来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册用户、潜在用户如何转变为付费用户,如何提升付费用户使用体验等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阶段,在内容方面,虽然项目完成了中学阶段所有标准化实验建设,但在开放性领域实验开发则因投入与收入不匹配而一度停滞;在收入方面,toC端产生经济效益不明显,更多的项目收益还是集中在toB端以及来源于线下渠道用户的增值领域,产品的消费意愿和用户消费能力的激发则需要更进一步关注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未来商业模式的实现途径

商业产品能否真正经受市场考验,能否找到与产品匹配的长期赢利模式才是其唯一的标准,结合政策发展方向,可初步推断“同步网络实验室”的未来商业模式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采购。目前教育部门对中学实验日益重视,对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考查进一步加强。山东、广东等许多省份已经把学生的实验操作考查列入学生的毕业档案。因此,“虚拟仿真实验”将可通过配合各地的实验操作考查,建立相应的实验训练平台,推荐给各地政府的教学装备采购。第二,广告收入。“同步网络实验室”作为全国第一的网上实验门户,通过与全国各类《实验册》的配套,直接面向全国几千万中学生,完全可以在招生、培训、学生用品等多方面获得广告投放优势,并取得良好收益。第三,会员收费。随着“虚拟仿真实验”陆续开发出一系列市场需求强烈、适销对路的收费模块,会员收费也将成为收益的重要部分。第四,平台收费项目拓展。“虚拟仿真实验”作为开放的平台和门户网站,完全可以吸引更多各种优质的、满足学生需求的合作项目,达到向平台型项目转化的目的。

作者:夏丰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字化在教育研究3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开发媒体融合产品已经成为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受新业态革新的影响,出版业务形态由传统纸质图书出版演变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紧密结合的媒体融合出版,出版资源的形式由文字图书演变为多种媒体形态和载体。在融媒体时代,业务转型、构建新型出版模式和打造数字出版产品成为关键命题。

一、融合发展为出版行业带来机遇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在政策的引领下,出版产业加速从传统出版向媒体融合出版方向迈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国内教育出版社纷纷由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换,由单一媒体向融媒体转型,推动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新的教育出版业态正在悄然形成[1]。多样化的出版需求产生了多元化的出版场景,形成了媒体融合出版的多种模式。基于传统出版内容资源,经过全面数字化改造升级,形成了涵盖内容、产品、渠道、运营、管理的出版业务新形态。数字出版产值持续增长,2020年,全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超过万亿元,达到11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2]。从趋势来看,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有效促进了产品销量的提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体现出数字出版企业经营收入和利润步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一大批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收入突破千万元,甚至利润突破千万元大关,在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

二、教育数字出版发展策略

教育领域的数字出版形态有自身的特点,不是简单的出版物数字化改造升级。教育出版数字化建立在“纸书+”的基础上,为纸书附加了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媒体融合出版模式。目前,市场中配套数字化资源的纸质教材的品种越来越多,占比不断增大,教育出版社开发媒体融合出版产品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打造全流程数字业务链,构建媒体融合出版模式教育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服务水平、影响力逐步提升,不再仅仅从事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务,转而涉足数字阅读、在线教育和知识服务等跨行业、跨平台的各种新的业务领域,并且正在向更深层次迈进。初期数字出版被简单地理解为对传统纸质图书的数字化改造,将原有的图书加工成电子书,按照传统的渠道发行即可。经过多年摸索,教育出版社逐步意识到,数字出版不仅仅是对纸质图书的数字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产品形式、传播渠道、销售和运营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继而,还应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如教育资源优势、作者资源优势、专家资源优势和学科知识储备优势等,利用好这些优势能够为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起到关键作用。图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由以文字为主的形式转化为文字附加音视频、题库等增值内容的形式,从而促使出版后期服务由退换货服务转化为支持服务,如转型为线上知识服务,可视为传统服务的延伸和对传统出版物价值的再造和提升。由此可见,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补充和叠加,二者并非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和促进的关系。因此,只有厘清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产品链上的共存关系,开创二者融合发展的创新出版模式,才能真正依托“互联网+出版”的理念,建立新的媒体融合出版模式。

(二)“纸+电”融合出版形态的升级技术的进步使出版业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出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带动出版业态整体变革,5G技术的普及使出版载体进一步向移动化、便捷化倾斜。大多数教育出版社完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产品开发,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类的纸质图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计算机类图书是迫切需要附加数字资源的一类传统出版物,随书附赠程序代码、素材文件、效果文件和编程操作微视频等,通过扫码获取,也可以访问出版社的云服务网站输入授权码获取,极大地满足了程序开发用户的需求。也可以附赠程序开发网站会员,形成互动交流群体。这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在计算机类图书中的应用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增值内容。再如工程设计类的图书,内容辅助以AR(增强现实技术),在关键知识点位置配置AR立体化模型示例,读者在扫码后可以获得远强于纸质图书的学习体验。

(三)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教育出版转型的目标和路径是明确的,但教育出版社在实际转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诸多挑战。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出版社数字转型与融合发展仍处于由相“加”迈向相“融”的过渡阶段,企业活力与市场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版单位内容资源优势和可持续供给优势还未充分发挥[4]。一是由于媒体融合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摸索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各个教育出版社大多走了不少弯路,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性规划,没有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出版资源,内容生产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无法确定核心产品,更加难以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合出版模式。二是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需要优化和提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区别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要求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一方面,数字化出版内容更新频率更高,尤其是附加于纸质图书的线上资源需要及时更新,在产品开发和策划时,要制定快速反应调整的策略;另一方面,媒体融合出版环境下,读者对配套资源产生了新的使用环境需求,如附加的云平台账号或者微信小程序等,出版单位必须把握出版技术变革的方向,及时推出适应新媒体的阅读方式,注重用户体验。三是技术因素。由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是出版单位的短板,即便拥有相关技术人员,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其数字技术开发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存在“懂出版不懂技术”的情况。为了补齐技术短板,委托技术公司开发、运营、维护数字出版平台不失为一种较为实际的替代解决方案,但长期来看,由于技术公司对于出版平台或产品的理解深度有限,又出现了“懂技术不懂出版”的问题,仍然存在开发效率低下、产品使用体验差的现象。

三、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数字教育产品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的重要环节。与其他数字资源建设类似,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首先要进行需求侧分析,明确未来开发的资源是给谁用的,用户是谁,这是最核心的内容[5]。初期的数字资源“纸改电”,并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电子书并不是对知识内容的扩展和深化,用户需要的是能够以教学为中心、集合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数字教育产品。因此,须从需求侧出发,围绕课程教学,结合教学应用场景开发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支持课堂教学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和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各类数字教育产品,还要配置后期服务,完成由单向资源供应向教育产品服务转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流程和主要类型具体来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从教学需求入手,涉及一体化建设流程设计、技术开发、资源加工、版权保护等环节。除此以外,还应考虑所配套的数字出版支撑平台、课程教学平台、学习模式等各方面因素,要将出版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有机融合。一体化建设流程阶段,首先需要策划选题,规划出教材及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方式、数量和时间计划,其次是委托技术公司完成资源的开发和上线,最后是数字课程的出版发行、推广使用、运营及服务支持。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形式多样,按照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全媒体数字教材、学习资源包、微视频、习题库、AR/VR产品、阅读APP、配套微网站和在线互动教学平台。

(二)精品出版——全媒体数字课程出版全媒体数字课程是基于纸质教材,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出版形式,将文字、图片、音视频、课堂测验、实训、互动答疑等功能融为一体,经过审校程序,配以正式的电子出版物书号,依托正规的数字出版平台上架发行。全媒体数字课程功能更全且简单易用,内容也更加完善丰富,可通过PC或手机进行阅读使用,也可以投屏观看,具有很好的用户体验。全媒体数字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授课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教材使用的情况,根据重难点和学生关注的知识点动态调整教材内容。全媒体数字课程出版后的延展性服务包括教学数据统计分析和全方位的教学支持服务,要求能够支持在线教育的各种形式,如课堂教学、远程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支持互动交流、教学活动、提供学情数据分析等功能。

(三)学习资源包体现附加价值针对自主学习需求,应充分利用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将传统出版资源与数字出版资源深入融合,打造学习资源包,给读者打包全媒体数字教材、电子书、教学大纲、考试辅导、作业、微视频、自测练习题、电子讲义、典型案例、拓展阅读、试题库、VR/AR资源和程序源代码等各类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将学习资源包打造成互动教学的载体,既支持自主学习,又兼备网上答疑等线上知识服务。读者只需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即可授权扫码获得学习资源包,二维码设计为一书一码的形式,并且运用技术手段绑定手机或PC,有效识别用户身份,避免资源外流。

四、数字教育产品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应在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以何种内容形态及运营模式融入媒介环境,是当下数字出版转型发展的关键命题[6]。出版企业作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既要维护传统图书市场,又要突破固有格局,开拓新的“互联网+”业务融合模式。

(一)媒体融合出版的产品线设计教育出版社要考虑产品线的设计,以融合发展的思路综合考虑哪些是自身优势产品,能够继续深入挖掘潜在价值,实现产品力的重塑和提升;哪些是需要开拓的新的业务领域,须构建新的产品及相应的商业模式。产品线的设计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首先要对用户和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如果用户需求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可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打包内置到阅读设备中整体销售,也可以在用户购买设备后安装使用,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产品是以定制预装为主;如果用户需求是以在校学生阅读使用为主,应当根据教学场景,侧重互动式的学习阅读方式,以全媒体数字教材为主,配以数字出版平台的线上教学支持,这一类产品是以动态更新为主的互动型产品;如果用户需求是以纸质图书阅读为主,则应配置学习资源包,附加于纸质图书上,提供“书+网”出版增值类型的产品。

(二)数字产品服务运营模式从单向传播到互动性知识服务的转变,产生了服务运营支持的变化。为适应这种革新,产品在现有渠道进行分发和传播的基础上,需要有效完善服务运营机制。由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融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不仅要求教育出版社具备数字化生产能力,还要具备“生产+服务”的互联网服务运营支持能力。服务运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ToB模式、在线教学模式、预装设备模式和“书+网”纸书增值模式。其中,以“书+网”的纸书增值模式应用最为广泛。一种形式是传统媒介作为基本载体,购买正版纸书获取唯一识别码,出版社管理人员定期维护更新线上资源以保证知识内容的及时有效。另一种服务模式是学习者在购买数字课程许可权之后,获得免费纸质图书,同样可以产生收益。这两种形式都需要数字出版平台的支撑。尽管附加线上资源的图书成本较高,同时数字出版平台的支撑增加了流量和管理成本,并且平台开发和技术维护的成本也需平摊后计算在产品成本内,但由于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反映为更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更高的发货量,收益仍然有保证,且随着服务领域的扩大,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上升空间,更加有利于媒体融合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五、结语融媒体时代,教育出版社应以打造全流程数字业务链、构建媒体融合出版模式为发展策略,推进出版业务的深度融合,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数字课程教学和用户使用需求为导向,着力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数字教育产品,逐步实现运营服务支持的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教育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强.教育出版数字化的现状与应对[J].出版参考,2020(9):42-44,41.

[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立,王飚,等.2020—202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发展报告(摘要):“十三五”收官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21(11):35-40.

[3]张新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2019年度数字出版盘点[J].科技与出版,2020(3):13-27.

[4]胡玉玺,程海威.高校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J].中国出版,2021(12):43-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