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教育

数字经济教育范文精选

数字经济教育

数字经济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经济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德国在数字教育领域出台了多个重要战略和政策,并通过若干数字化教育改革举措,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德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开展、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改革举措

德国不仅是传统的经济和科技强国,教育水平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德国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改革,以期最大限度地推进教育发展的数字化,以实现“所有人+一切内容”的2030教育战略图景。

一、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概述

因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故教育主权在州,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事务,只保留监督权。但目前,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德国联邦政府也开始主导推行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近年来,德国在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均出台并实施了多项具有德国特色并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举措,尤其是在数字化教育领域出台了多个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和政策,如2016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以下简称“联邦教育部”)出台“数字型知识社会的教育计划”,同年12月,各州教育、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KMK”)出台“数字世界中的教育”,2018年11月联邦政府出台“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2019年4月联邦教育部出台“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2019)等国家数字教育战略和政策。其中“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战略更是细分为“职业培训4.0”“MINT(MINT分别指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相当于美国的“STEM”教育)行动计划”“数字高校2025”“数字学校协议”等针对不同教育目标群体的多个分战略。以“数字世界中的教育”为例,该战略提出,使用数字媒体和工具的学习应从小学开始。各州应积极和自主地将数字化技能纳入其教学和培训课程以及框架课程。这不是通过一个单独的学科课程来实现的,而是成为所有学科课程的一部分。针对每个学科自身的不同特征,采取特定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数字化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大也使学习者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规划和设计个人学习目标和途径的责任,将培养起日益重要的终身学习理念视为必需的基本技能。KMK的目标是,如果可能的话,到2021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候,使用数字学习环境和互联网接入。“数字世界中的教育”还有约束力地确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字化技能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每项技能又包括若干项二级能力:搜寻、处理和存储(包括搜索和筛选、评估和评价、存储和检索);沟通和合作(包括互动、分享、合作、了解并遵守规则“网络礼仪”、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呈现(包括开发和生产、进一步处理和集成、遵守法律要求);保护和安全行动(包括在数字环境中安全行动、保护个人数据及隐私、保护健康、保护自然和环境);解决问题和行动(包括解决技术问题、根据需要使用工具、确定自己的缺点并寻找解决方案、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媒体进行学习、工作和解决问题、识别和制定算法);分析和反思(包括分析和评估媒体、理解和反思数字化世界中的媒体)。各州承诺,确保所有在2018—2019学年进入小学或中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获得该框架规定的能力。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框架要求也呈现出动态发展[1]。

二、德国数字化教育改革举措

尽管德国是最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前,德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程度却并不尽如人意。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准备状况指数”报告显示[2],德国的数字化准备总指数、数字化学习机构和政策在27个国家中均排名末位,在学习参与和成果上排名第16位,排名最靠前的数字化学习可用性也仅列第9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秩序,但也意外地为德国教育开启了数字化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充分暴露。即便是在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州,在网上教学过程中相关支持服务系统也故障频频,多个网络教学平台崩溃[3]。危机倒逼改革,德国各级政府和相关主体也正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一)联邦政府改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1.“数字学校协议”及其补充协议“数字学校协议”是德国于2019年的数字化教育战略———“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中关于加强中小学数字化建设的计划,主要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开发数字化课程。联邦政府最初计划在“数字学校协议”下,为全国的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基础设施拨款50亿欧元。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联邦政府为“数字学校协议”增加了三个补充协议,加大了资金投入,总拨款将达65亿欧元。(1)“紧急设备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帮助学校采购笔记本电脑,并将其出借给无法在家中使用自有终端设备的学生。(2)“管理员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支持在学校负责数字化技术的管理员。(3)“向教师出借设备计划”,拨款5亿欧元,用于帮助学校采购笔记本电脑并将其出借给教师。2.“数字教育计划”2021年2月,德国联邦政府启动了“数字教育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数字化产品改善学习条件,进一步发展通过数字化形式提供的学习、教学和培训,全面提高人们的数字化技能。“数字教育计划”不仅可支持必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将促进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发展。首批两项具体措施为:(1)逐步建设“国家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计划”的核心是创建一个全新的“国家教育平台”。“国家教育平台”的目的并不是要新建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而是要建设一个在德国和欧洲范围内都可访问的平台系统,将现有的和未来新建的各类数字化学习平台连接起来。“国家教育平台”不会限于某个教育机构或某个教育阶段,而是要为所有人提供教育课程,为整个教育事业提供支持。理想情况下,当“国家教育平台”建设完成后,每个用户都可以在平台上便捷地找到合适的课程:教师能获得优质的数字化教材和适当的教学支持;员工能在继续进修门户网站上获取必要的信息;培训人员和考官可以找到需要的材料和有用的数字化工具。此外,公民将来能够在“国家教育平台”上以数字化方式安全、加密地存储他们的教育证书(即证书和文凭)和其他教育资料。(2)开发“城市-联邦州-数据流”学习App。该学习App是在联邦政府的赞助下,由德国成人教育协会开发的,旨在使所有年龄段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借此独立开展数字化学习。该App将在“数据素养”领域为感兴趣的公民提供可自由访问的非学历教育课程。除App版本外,德国成人教育协会还与“KI-Campus”合作开发了基于浏览器的版本,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各州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自2020年3月中旬以来,各联邦州政府根据当地教学所需,基于已有的特色资源,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创设了相应的网络平台与虚拟课程。如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作为最早发现疫情也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各中小学于3月中上旬全面停课。鉴于此,该州学校质量与教育研究所向全州开放了MEBIS网上学习平台,为教师开展互动授课、课程资源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在柏林,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推广了“柏林-学习空间”。通过该空间,教师可以很便捷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虚拟教室,为学生提供各科目的学习资料,实现互动式的虚拟化课堂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师生提供上课互动的可能,还助推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习资源共享、课程材料的交换和合作。目前柏林已有460余所学校利用该平台展开日常教学。

(三)高校开展数字化国际合作德国许多高校不仅在疫情期间扩大了其数字化课程的范围,而且正在尝试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展与外国高校的国际合作。这次的疫情危机也为重新设计超越以往地理、政治和社会界限的高校国际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联邦教育部将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向“国际虚拟学术协作(IVAC)”计划提供约550万欧元的资金。到2021年底,该计划共将资助41所大学的48个项目。IVAC计划的项目内容各不相同,如在“VirtualEx-change+”项目中,西鲁尔大学将与美国合作大学共同以虚拟形式提供通讯、数据分析等六门课程,这一项目尤其应覆盖由于经济、时间或地点等限制而无法进行任何实体交流的大学生;在“对话与交流的协作课程”项目中,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则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迪肯大学在联合培养硕士的框架下,将虚拟课程作为实体交流的补充。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德国联邦教育部、各州教育、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均颁布了国家层面的专门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其他一些部级战略也涉及数字化教育战略政策的相关内容。我国也应在目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础上[4],结合我国国情,尤其是当前的教育数字化程度,对未来的教育数字化进程以及未来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判,完善我国的数字化教育战略和国家数字化教育的政策体系。(二)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德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大力建设数字化校园,使师生可以在网上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随着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日臻成熟,各种管理平台和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的问题开始凸显。近年来,德国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各平台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搭建部级公共教育平台,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入驻,并建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以便拥有不同学习需求的个人或机构能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我国也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整合大量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平台的建设,并打破壁垒,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三)加强高校的数字化国际合作德国许多高校正在与外国高校积极开展数字化形式的国际合作,如与外国合作大学共同以数字化形式提供课程等。德国联邦教育部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支持高校在国际学习、教学和交流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我国一些高校也已经通过在线合作授课、虚拟教室学习、虚拟社区交流等形式,搭建起了数字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今后,我国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新技术,通过云学习、云交流、云合作等不同方式,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形态。四、结语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也正从理念及实践上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这也给全球化世界中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制定的关于数字化教育的战略政策和实施的改革举措,蕴含着德国对数字化教育未来发展路径的预判,展现了德国用教育推进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识,对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开展与发展、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都具有诸多的借鉴价值。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在同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也指出,中国正在大力建设“数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数字中国的建设,都离不开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数字化教育的实施。数字化时代,不仅要把数字化技术作为教育发展的工具,更应将数字化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5]。参考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教育创新和改革,能够推动数字化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作者:邓舒 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字化教育举措2

一、引言中职会计教育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关注着会计行业发展变化并不断调整会计教育的方向,以培养学生融入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行业。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收集海量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为会计人员减轻了负担,也为会计教育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面对大数据给传统会计教育带来的冲击,中职会计教育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模式值得深思。

二、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现状及变化

从中职教育本身意义出发,中职会计教育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相关会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但范玥等学者指出,尽管中职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在学业完成程度上并不理想,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际操作都不能达到实用型人才的标准。曹伟萍等学者指出,大数据的内涵就是经济高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类型的数据结构中获取需要的价值并充分地运用到智能化信息技术中。针对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会计领域逐渐出现泛会计化和非会计化现象,会计工作岗位减少。因此,中职学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韩德静学者指出,以大数据为发展背景的会计教育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从核算型会计向智能化管理会计过渡。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会计相关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不同会计科目代表的内容及资金的运转,也使得中职学校开始着力提高师资力量,鼓励核算型教师接受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谭青等学者指出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在“大智移云”时代已经显得有些滞后,教学理念、方法、考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需要被讨论。中职会计教育需要与信息化时代接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多元化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三、大数据时代中职会计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课程内容单一化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在过去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吕春莹学者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环境,会计教育明显出现滞后。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传统会计教育的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培养的初级会计人才居多,而具有自我分析能力的中高级财务会计人才却很少,会计人才结构单一,这表现出我国会计人才结构失衡、培养目标同质化。其次,中职学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很多,这些知识都是会计从业者进入会计行业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操作,确保了学生在掌握这些会计基础知识后可以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核算中。但在大数据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引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进行核算分析,这对仅仅掌握基础知识的会计人才来说存在困难。因此,教学内容就需要紧跟时展,在会计课程中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学习内容,满足企业财务工作方面的需求。

(二)中职会计教育重核算方法、轻思维模式传统会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叶志锋等学者指出,这种固化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下大数据时展需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会计从业者应该具备会计思维模式与财经素养的培养。一味地强调会计学科知识,而缺乏对会计行业及学生需求的关注,就会出现中职学生掌握了会计知识却很难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现象。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已经实现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智能化、自动化,这一发展变化为中职会计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呈现出开放、共享、联通的氛围,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将会计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上成为中职教育正在探索的一大难题。

(三)中职教育落后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大智移云”时代一切皆可数据化。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局限于账表的数据结构,忽视了经济业务产生的过程及外在影响因素等非结构化数据,这就使得中职会计教育局限于会计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例如数量、价格等定量数据,导致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忽视了定性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的作用,从而使得数据重复进入信息系统,影响会计决策者有效利用信息进行判断。(四)大数据背景下专职教师的缺乏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师资结构呈现骨干教师少、青年及年长教师多的两极分化的格局。不同教师的会计教育理念及对大数据等新事物的理解不同,从而产生了专职教师在数据分析能力上的差异且大数据方面的科研成果也不曾增加的现象。另一方面,受国家打造金课政策影响,中职教育的重心落实到教师教学上,而对教师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没有过多关注。此外,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师培养上既没有开展与大数据相关的培训课程,也没有提供大数据软件学习的渠道和机会,这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掌握数据分析的教师数量。在当前会计从业者朝着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信息化、创新化形象转变,这就要求中职会计教师能够关注会计及会计教育的实时动态并吸收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会计软件的学习、数据核算、信息分析和管理等。四、大数据时代中职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路对中职会计教育来说,会计既源自企业相关会计工作又服务于企业会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技术的更新使得中职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数据时代要求中职学生既可以做到人文交流、学科开放,又可以做到整合数据、提炼信息。重视数字经济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学习,以培养具有人文交流意识和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的会计专业人才。立足于数字化时代,会计教育要变革,首先就要搞清楚会计的本质是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提供信息管理。从这一角度出发,中职会计教育的改革就需要立足于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呈报能力。其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投入会计教育研究中,丁金川等学者提出的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加强通过数据进行职业判断和信息管理能力及提高“大智移云”等相关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比例等观点成为热点,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会计教育,在这一冲击下,中职会计教育进一步确定了发展方向。五、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课程内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大智移云”时代,新技术发展很快,会计教育的内容就需要不断更新,这给中职会计教育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会计电算化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会计教育信息平台,大数据、信息技术、模型建构等交叉学科丰富了会计教育内容。其次,面对具有智能化、数据化、多样化的大数据技术,单纯地依靠中职会计教育现有的教育资源来培养符合大数据背景的会计人才是不够的。为此,中职学校需要与外界其他教育机构或企业组建教育联盟,通过教育联盟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分析与运用。校内,针对中职会计教学,推动数字化改革,实现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从内容到方法再到评价等多方面转变,创建会计核心课程,重新组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

(二)加强学生自主能力及数据挖掘能力的培养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一背景下,中职教育应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主动接触新事物的思维。此外,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中职学校在会计教育上应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数据挖掘及处理能力上,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利用智能会计进行数据分析、核算、决策、管理,积极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训相结合,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利用数据挖掘的工具提高学生的数据核算、分析、管理的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数据挖掘的认识以及掌握数据挖掘的相关工具,并实现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利用。

(三)大数据时代支持数字化教育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这些信息数据中蕴含着一般人无法察觉的信息,挖掘和分析这些信息对开展会计工作有着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应该主动利用大数据,将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挖掘、分析、管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跟上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中职学校开展“大数据+会计”教育,首先应该学习与大数据相关的会计软件,接受会计行业数据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变化。其次,中职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时必须注意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及可以存储适量数据的数据库。为此,中职学校的数字化会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管理的财务平台,并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六、结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中职会计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会计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带来一定影响。为了应对挑战和机遇,对会计行业来说,必须不断地优化升级、持续发展。对中职学校来说,必须顺应时展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重点关注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数据平台,以供实践练习来适应会计行业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冷紫薇 师佳英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字化教育举措3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数字化教育中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将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就是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开放性、碎片化、虚拟化等特点,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优质资源从校本资源到区域资源的优质资源安全共享。这样的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特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共享过程中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教育特征,二是传播特征。深入分析这两种特征有助于正确认识数字化资源共享。

(一)教育特征1.科学性。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存技能,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因此科学性、准确性是高效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第一教育特征,同时其资源需要共享,标准、参数和格式也要符合科学要求。2.动态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因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更新的速度能达到以分/秒计算。随着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教育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同时载体形式之间因计算机技术和虚拟技术的进步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动态转化,因此动态性成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3.周期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其主要围绕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等要求进行建设,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由于教学改革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必须不断更新和重建,其更新的周期为1月至1年,重建的周期为3-4年。

(二)传播特征1.共享性。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长远规划是进行资源共享,提高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其传播时需具备共享的标准、参数和要求,同时在共享传递、交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再生信息,再生信息的共享可以巩固和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增加共享信息量。2.多媒性。高校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课程建设为中心,其载体形式涉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传输的介质是网络、光盘、广播等,学生接收的实体终端为手机、电脑、iPad等不同媒体,天然具备多媒化的要求,符合现代教育传播的需要。3.互动性。高校数字化资源因传输介质的特殊性,资源辐射的范围大,参与学习的主体丰富,信息双向传递的时间短、效率高,互动方式可以扩展到人与人交互、人与机交互、机与机交互,互动的群体可以是一对一交互、一对多交互、多对多交互,互动性是高校数字化资源最为显著的传播特征之一。

二、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机制有待建立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主要包含政府、市场、公益和自我供给四种模式。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仍以高校院系自建为主,能够支持本校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建设周期较短,缺乏动态完善和长期维护,导致资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师生的需求。同时数字化资源供给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规划局限性大,兼容性不高,共享的概率小。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供给机制,保证供给来源的多样性和竞争性,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度。

(二)资源共享的实操性受到限制高校之间“差异性”成了共同分享教育资源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共同分享资源的现实操控上(譬如转换学分这个问题)。每一个高校培养目标不同,建设数字化资源的重点也会产生差异,这种不兼容性会造成资源共享的实际操作难度,影响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另外,在资源共享里的阻碍就是每一个高校教学方式的不同,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其学习方式的取向也大相径庭,现代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建设数字化资源和分享过程中学习方式设置难度也不断升级。所以不方便院校之间学分的互相认可、计划教学的安排和课程上的相互选择,直接影响了院校共同分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及认可性。(三)资源共享效益较低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领域相对单一,共享的范围重点集中开放的精品课程上面,共享的内容较为集中。图画、书籍、文献、资料、选修课程、名师课堂等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教师资质的交流等共享活动并未进入高校数字化资源共享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共享资源的吸引力。要正确认识资源共享的深刻内涵,即一切可以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不仅是共享静态资源,还应包含共享活动资源,不仅是共享固化资源,也可以共享动态资源。建立课程、素材、题库、活动、讨论、评价等多方位资源共享要求,真正从学生需求出发,满足学生混合式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要求,通过创新和改进网络等共享工具和平台,扩大资源共享受益群体,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优化。

三、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对策

(一)创建校际公共服务体系校际公共服务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高校及其他高校之间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及平台的保障体系。该体系应由政府或高校主管部门为主导,高校和开发企业等社会团体为补充,为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管理、使用和服务。其中主导部门牵头进行规划与建设,诸如顶层设计、经费保障、分工协调和制度保障,该服务体系的建立是高校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前提和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对于高校教育现代化和数字化具有非常重要推动作用。

(二)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由于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特征,导致资源归属问题成为高校自主投资建设的主要障碍,必须合理界定资源所有权,遵循“谁投资、谁所有”原则。一旦明确了所有权,与之相关的其他权利与权限便能得到清晰界定,对于激励与约束资源拥有者对资源的更新与管理有重要作用,例如可以设置权限决定资源使用的功能、模块和更新,从而有效地避免因为所有权归属不明而导致的资源在分配与利用过程中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能够让资源所有者根据建设情况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避免政府或主管部门的二次投资,形成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建设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主使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和完善,主要是依托各校园建设的局域网来进行使用,已完成一定的系统设计和平台建设。但进行校际共享的基础是具有优质的共享平台,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这是当前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平台建设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标准化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在建设共享平台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循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包括统一资源制作的要求与资源属性描述方面,以规范资源建设行为,为资源的共享交换奠定基础。二是加强平台管理。根据平台开放共享以及运行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管理规范,诸如平台的使用管理制度与办事流程,涉及平台租用、仪器使用、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三是严格资源评审,保证平台资源质量。共享平台应将资源建设主体、参与方与共享使用者等组织起来一起制定一份平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上传到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审核、筛选、优化等,以确保资源的质量。

(四)构建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需要整合课件和网络资源,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体化学习服务,制定体系化、立体化的资源,来满足高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进行资源规划和建设时实现专用教材与教学课件建设一体化、教学课件与网络资源一体化、课程资源与支持服务的一体化、终端设备与课程资源的一体化,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效果。结语在高校间树立切实的共享资源意识,共建共享所需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丰富和补充高校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能促进和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要深入认识共享的内涵,结合目前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的实际问题,创建校际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教育资源共享产权制度,构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激励各高校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形成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双向推动发展态势,共同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使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2]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4):125-129.

[3]宁宁.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云共享模式与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4]周邦瑶.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框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73-175.

数字经济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商科;人才培养;数字思维

引言

科技革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与频率改变生产要素配置组合的传统方式,不断催生出新的商品、新的企业组织与新的商业模式。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与完善,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数据资源已经成为资本、劳动、土地之外的新型生产要素。显然,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新型人才作为持续支持动力。但普通高校在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时,做出的反应与调整并不充分。因此,2019年教育部、国务院等纷纷出台文件,提出启动新商科建设工程,全面推动新商科人才培养,促进商科教育现代化发展。在新商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数据的捕捉、传递、分析、应用等数字思维的培养,是这项伟大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鉴于此,本文基于传统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数字思维塑造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数字思维塑造可行的路径。

一、文献综述新商科概念

甫经提出,立即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与实践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归纳来看,近年主要研究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课程建设

新商科概念源起的最大技术背景就是互联网,须应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对传统管理类课程进行贯彻深度教学理念的改造[1]。除了教学技术的改进,传统经管类课程还应当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李俊明等认为,新商科背景下,应当在传统西方商业伦理理论为主的体系内,纳入中国文化及文化自信相关内容[2]。张庆亮和杨莲娜认为,新商科要求未来的人才应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能力,培养学生多重能力是新商科管理类课程改革应当重视的一个关键内容[3]。

(二)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也引发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宁宇新从新商科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新商科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仿真实验设计思路与方法[4]。从整个商科课程的联系来看,新商科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从过去以课程为基础的单一化、割裂化走向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块化、整体化,乃至跨专业进行综合仿真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才是最贴近新商科要求的模式[5]。王染和肖璐提出新商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要求会动手,更要求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6]。以产教融合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思路、新目标,基于新商科背景打造实践教学环境是有助于应用型高校经财会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7]。

(三)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审视新商科理念带来的改革需求更为合理。宁新宇指出,在新商科理念要求下,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聚焦于学科融通、专业融合来培养新商科人才[8]。宣昌勇和晏维龙进一步指出,新商科理念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来培养商科人才,以“四跨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能更好地体现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9]。为了适应新商科环境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曹朝洪认为,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策略是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方向[10]。考虑到跨专业、跨学科培养是新商科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马丽莹等提出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新商科专业集群,只有通过专业集群建设才能打通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条块分割的现状[11]。郭彦丽和薛云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指出新商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路径在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校企合作等方面要进行重点突破改革,才能重塑新商科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12]。综合现有文献可以看到,有关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大家基本上都认识到了必须走学科融合、专业联动的路径。但在新商科主要是为了塑造什么样的人才素质上,较少有文献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基于新商科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深入分析新商科人才培养塑造数字思维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

二、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数字思维塑造的必要性

(一)是新商科理念的内涵要求

新商科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现代经济围绕互联网、IT、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进步所催生的各类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跨企业、跨产业、跨区域的互联与共享经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形式与边界,按照既定生产函数形成的商业模式与商业组织变得日渐不稳。充分掌握广泛互联互通形成的海量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数据、深入挖掘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从而在生产函数变化之前掌握规律,乃至自主设定生产函数,成为超额利润获取的主要路径。显然,信息的数据化与数据的信息化已然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求。基于这样的背景,新商科的创新内涵在于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从特征来看,新商科是“融合现代新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其应用场景主要依托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计算等。而综合性学科要求传统的经管学科与理工科相互融通。数学作为最为基本的学科分析工具,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因此,基于数学学科进行学科融合,就理所应当地成为新商科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新商科发展的内涵还是其外延特征来看,数字思维与数据素质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

(二)是数字经济人才的基本要求

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适应数字经济的人才需求。当今的经济环境正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发展变局,创造性毁灭与毁灭性创造几乎正在所有的经济领域不同程度地改造传统经济模式。首先从制造业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正促进智能制造的高速发展。从工业互联到工业物联,再到机器替代人工,制造业的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直到最终智能化的基本工艺范式,正在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生产工艺智能化、过程智能化与产品智能化所产生的管理智能化,对于传统商科涉及的工商管理、工业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人才,提出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基本要求。其次从服务业来看,在新技术的引导与改造下,现代服务业展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服务业逐渐平台化,主流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平台化是主要的商业模式;另一种则是服务业与制造业逐渐融合,服务不单纯是针对某种既有的问题解决,而是针对未来可能的情况提供一揽子方案。从本质来看,这两种趋势都可以归纳为适应个性化消费需求。而如何在海量的商业化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把握住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尽快提出商业解决方案,仍然离不开数据技术、计算技术的支持。由此可见,为了适应新经济带来的商业模式转变,新商科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数字思维的培育。

(三)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贯彻落实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需要对传统经管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界限等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是对原有的培养范式体系进行升级改造,引入蕴含新经济人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内容。其核心是保留原来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与逻辑体系,不过是在分析工具、应用手段上做出适应新经济要求的调整而已。比如,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导入近乎工科思维的学习、分析工具与手段,从而将过去只能用逻辑演绎方法来推导的经济场景、管理场景变得更为可视化、可量化与直观化。事实上,纵观经管类学科发展的数百年历程,这种探索与调整从未间断过。数学工具的导入,使得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广为应用,最终确定了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而博弈、运筹、优化等数学思想的导入使得管理从艺术性、思想性的学科,兼具了真正意义上的严密逻辑体系。同样,在今天以互联网、大数据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数据计算与分析工具的导入理应成为传统经管类人才培养方式向新商科过度的主要改造内容之一。

三、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数字思维塑造的现状

(一)传统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传统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数字思维培养的课程还是很丰富。这些课程基本上贯穿了一个经管类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但是现实中,由于以下一些原因导致这些课程体系的数字思维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是课程开设不完整。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数字思维培养课程建设上还不完善,有的课程甚至都没有开设。比如,笔者所在的高校之经管学院有五个本科专业,只有一个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另有两个专业以选修的方式开设“运筹学”。再看湖北省同类本科院校,这样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这显然不符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事实上,“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确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熟悉数字思维的最有效的基础课程之一,这个课程的开设缺失将直接影响学生数字思维培养。其次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的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将“高等数学”与“经济数学”混为一谈,强行将“经济数学”纳入到统一的“高等数学”中进行教学。实际上,“经济数学”的要求相对“高等数学”而言,不是难度和内容的高低差异,而是侧重点的差异。从经管类学生的生源来看,绝大多数经管类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因此,把高中就已经区分开的数学教学内容差异在大学花一年时间强行整合,不仅不会提高经管类学生的数字思维基础,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二)新型人才培养效果尚未体现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经济人才需求,很多高校也在探索通过设置新的专业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这些新设专业与课程都体现了当前高校努力把握新经济脉搏、力求适应新经济人才培养需求的探索,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努力与探索的效果还没充分体现。首先,新商科专业设置的选择上存在较多困难。教育部对高校设置新专业尤其是目录之外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甚至是鼓励高校自设专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新设专业却并非容易的事情。当前高校招生规模总体保持稳定,那么新设一个专业就意味着要裁撤一个专业。对于商科类专业来说,在目录内增减专业实际作用并不大,并不能根本上完成新商科转型任务。若是新增自设专业则不仅面临师资重组与门槛条件过高的双重矛盾,而且新增专业培养效果需要时间为社会所认同,往往面临着失去传统优势、新增优势又不明朗的风险。因此,很多高校在新设专业上往往采取新旧兼顾的原则,在大体课程体系上保持原有的套路,只是在某些核心关键课程上做出调整。这样的变革,难以在根本上改革重塑培养体系,难以彻底实现新商科对包括数字思维在内的新型素质培养要求达标。其次,若选择在既有专业内通过新设课程向新商科理念靠拢,则又可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其一是师资。很多新设课程都是由新进教师来讲授,这些新教师多是刚走上讲台,对于教学本身尚无充分准备,就要承担引导新商科理念贯彻的重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二是教材。新商科的概念提出时间尚短,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没有定型,因此要想讲授最新、最贴切实际的内容,对教材的时效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为了回避教材不足问题,往往很多新设课程全凭案例、实训等方式进行教学,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进行支持。

四、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数字思维塑造的可行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数字思维标准

新商科理念的提出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关于其内涵、内容、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路径等诸多内容都在热烈地讨论之中,截至目前暂时还没有大家公认的统一范式来解读这一理念。鉴于此,提出如下两条具体建议:其一,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实际确定新商科人才培养相对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新”。从形式上,可以是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新的原则性指导意见或是具体的指导性实施方案。从内容上,可以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比如确定一些核心关键课程;也可以是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这其中,数字思维的培养标准应当纳入各类文件中来。其二,各高校应当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基本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实施路线图。这里面应当包括尽快制定针对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包括确定核心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体系。尤其是针对数字思维培养课程开设不合理、不全面的问题,要做重点修订。

(二)重视数字思维课程教材出版

目前,有关体现新商科数字思维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普遍存在教材短缺的问题。为此,各类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此类教材的出版。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材建设立项上向此类教材的编撰、出版倾斜。其次,各个高校应当给予出版此类教材的老师大力支持,在出版经费、工作量认定、出版审批方面给予撰写教师较大的便利,鼓励教师优先出版此类教材。

(三)强化数字思维课程的师资培训

新商科涉及的数字思维素质培育课程多数都是由新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承担。这些青年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都很先进,但是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加强此类教师的实际能力培训十分有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解决:首先,积极鼓励这些教师参加各类机构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尤其要注重针对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计算应用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去服务,以人才柔性引进的方法支持青年教师服务企业,支持青年教师成长。最后,积极聘请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企业家、企业骨干作为第二课堂专兼职教师,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这些企业专才为学生授课,传帮带青年教师。

(四)大力支持基于数字思维培育的顶岗实习

数字思维的培育,仅仅靠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基于实际工作场景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机会,才能真正让学生学真悟透,在实践中练就真实本领。因此,有必要大力支持基于数字思维培育的顶岗实习工作,树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思维,积极与有实际需求的制造业工厂、服务业公司等企业对接,采取以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实习、参与企业技术难题公关、服务教师企业联动课题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齐佳音,张国锋,吴联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9(7-8):58-62.

[2]李俊明,李谦,孙涛,等.新商科背景下管理类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4):61-63.

[3]张庆亮,杨莲娜.高等教育变革中的高校新商科发展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20(2):7-12.

[4]宁宇新.基于“新商科”背景的财务管理仿真实验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4):46-48.

[5]李建忠.新商科背景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7):187-188.

[6]王染,肖璐.新商科背景下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4-126.

数字经济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数字经济教育范文第5篇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投入量,因此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为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平稳发展,有必要提升企业管理教育水平,特别是掌握企业全过程管理教育理念。企业通过改进全过程管理教育体系,在节省开支的基础上,保持产品出厂数量及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稳步发展。企业管理教育作为内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独特的管理教育方式能够使企业充满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有助于企业在社会中建立良好形象,增强客户对企业的认可度。企业管理教育应以其实际发展情况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企业管理教育现状概述

1.互联网应用与优势特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逐渐具备了世界性、全时性、开放性、合作性、交融性、平等性等特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互联网技术不断涌现,且呈现出高速发展状态,市场布局也愈加复杂,致使传统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其传统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教育理念、服务形式等各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应积极转变企业管理教育的现状,其中,创新教育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2.数字时代对传统企业管理教育模式的影响

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时代,标准化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与之相匹配的“C2B”模式应运而生,消费者有能力对产品研发及营销给予建议。目前网上消费成为一种潮流,许多传统型企业也逐渐向虚拟经营模式转变。虚拟经营打破了空间及时间上的束缚,从而为传统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业有必要将自身与数字时代紧密联系,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加高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数字时代下影响企业创新管理教育模式的因素

1.信息数字管理教育理念意识淡薄

数字网络思维是对整个商业生态圈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如今,企业管理教育不仅依靠数字网络技术,还要依靠互联网思维。数字网络时代下,全球大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增加,企业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企业的传统管理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的时展要求,很多传统企业依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信息数字的创新思想存在排斥心理,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模式不能与市场发展相匹配,进而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2.企业管理框架不完善

首先,传统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企业框架,一般由上层的少数人命令、下层的多数人负责执行,其中执行流程漫长,在这分秒必争的信息数字时代,这种形式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及产出效益;其次,如今固有的传统技术和服务模式均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一些企业尚未建立信息化动态数据平台,而静止的信息数据会导致信息价值分析的缺乏,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其面临的将是举步维艰直至被淘汰;最后,多数传统企业制度较为抽象笼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

3.企业组织管理教育的方式落后

信息数字时代下,企业产品的价值模式、运行模式正在逐步改变。传统企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应摒弃保守观念,勇于创新,在信息数字新时代创立并实践独具特色的企业发展模式。企业运行模式作为业务模式的核心,其在逐渐扩大的网络价值与网络社交中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新方式,最大限度地提供企业资源的分配机会,这就要求企业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创造更多财富。企业营销模式落后。企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利用广告投放吸引客户,进而获得相应收益。在这种营销模式下,大部分传统企业与客户的交易都是一次性的,很少有二次或多次交易,进而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保持。传统企业利用出售商品、减少利润、降低成本等方式获取利润,获利方式较为单一。由于网络数字及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的兴起,传统企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优势,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市场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模式落后。部分传统企业的人员招聘、系统培训、绩效考核方式较为落后,无法吸引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管理人员对新时代网络信息的认识不足,缺乏对新入职员工系统培训的经验,员工绩效评估标准、绩效分析等均为企业管理教育人员独立完成,使其缺少了网络时代性与社会科学性。

二、数字时代企业创新管理教育模式优化策略

1.创新企业数字管理教育理念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经济、信息数字的飞速发展,传统企业应当及时调整管理教育理念,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审视和考量。将信息数字思维与企业管理教育有效融合,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教育中的漏洞及不足,对企业管理教育模式进行整改与创新。企业管理者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运用能力,能否掌握数字时代下信息的数据价值,从被动尝试转变为主动应用,是决定管理模式创新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2.创新企业管理教育组织框架

重组企业管理教育框架,创新企业管理教育方式。信息数字时代对企业的信息传输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必须重组教育管理组织框架,缩短企业信息输送链,降低信息传递水平,最终实现扁平化的企业管理教育组织框架。另外,可以运用信息数字技术吸收多种企业信息的传递方式,构建企业特色技术与服务体系,以提高企业管理教育的综合质量。组织企业制度改革与企业文化创新。在信息数字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的管理教育制度和文化趋向于人性化且相对宽松的状态。企业应逐步减少员工工作限制、减轻处罚力度,增加对员工的鼓励及嘉奖力度,加强各部门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以便让员工在学习交流中增进业务能力水平。由此,即使员工在创新道路上失败,也不必为过多的代价和惩罚担心。

3.创新企业管理教育模式

产业模式和运行模式创新。企业应摆脱传统思维束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信息的传递,加强企业与市场的密切联系,能够迅速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使企业经营显现出极大的可控性,资源配置得到极度优化,从而让整个企业资源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企业应及时且有效地转变运营方式,将非流行产品转为流行产品作为企业的发展重点,利用长尾效应和科学技术最大化地降低企业成本,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获取更多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新营销模式及盈利模式。网络营销模式的核心应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使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的交换形式达到双向沟通。企业可以将其转化为社会化媒体营销,例如:通过短视频、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产品营销及宣传。此类社交媒体营销通过收集用户对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关注,实时发起与潜在用户的互动沟通,持续深化与潜在用户的关系,促进其对企业产品与服务模式的兴趣,适时发起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促进成交,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数额,这是新媒体时代新型的思维方式。

4.构建企业开放共享网络社区

移动化是信息数字时代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企业应紧跟数字时代的发展脚步,组建企业自身的移动组织框架。在向客户端推广产品及进行服务宣传时,移动性组织也为其他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兼容性和流动性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时应及时把握机遇,建立企业自身的网络社区。在即时通讯软件和移动社区终端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将移动终端与网络社区相融合,使其成为客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数字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知识开放性较强以及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则是隐性知识,传统企业需要不断与社会交流、碰撞,吸收同行业的企业文化知识,才能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组织体系,改善目前的企业管理教育模式,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并向数字时代的发展方向努力。数据平台对于数据的搜集是动态的,企业应建立信息数据平台,通过有效信息的管理模式来迎合市场的数据变动,进而掌握市场的变化规律。数据平台还可以通过分析市场中竞争对手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合理化的决策依据。

5.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体系

企业应充分运用网络移动终端完成招聘工作,例如,通过网络信息、广告媒体、招聘平台等进行人员选拔,不仅能够提升人才招聘的工作效率,还能为企业节省时间与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移动网络更改内部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与内容,并通过远程教育模式对员工进行培训。移动网络作为收集与信息的平台,包含多种用于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系统。所以,企业的管理教育者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员工的绩效考核方式和企业管理教育评估模式。企业管理人员应主动适应信息数字时代对传统企业人员管理教育模式的挑战,主动获取有效的实时信息,利用组建员工管理教育平台的共享信息,充分掌握员工信息的管理数据,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随时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信息数字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创新企业管理教育模式,抓住发展机遇。企业应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平台获取有效信息价值,同时,在创新管理教育模式中提出符合时展要求的优化策略,从而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桦.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高校科技信息机构管理与差异性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40(8):69-76.

[2]黄群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J].管理世界,2018,34(10):86-94+232.

[3]诸波,李余.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构建与实施[J].会计研究,2017(6):11-16+96.

[4]曹光森,曹歆然,吴巍.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8):106-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