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教育课题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精选

数字教育课题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已经逐步甚至是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它一改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的呈现方式,以其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变得引人入胜。于是,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热情在教学战线上空前高涨。因为,它不仅发掘了教师的潜能,促进了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同时也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数字资源的一项重要特色就在于“多”,它集文字、符号、图片、影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多层面、多效果的可交互式操作教学环境。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数字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不能忽视,它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起来,课堂教学模式“活”起来,让学生的视野“宽”起来,让学生的思维“跃”起来。

一、数字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环节作为教学开始的第一步,生动直观地课前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刚开始上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环境中,探索知识。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投影榕树图片,及福建、台湾地区“崇榕”习俗,并配上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去体会文章语言的美,思考文章为什么叫“故乡的榕树”,作者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当我提出问题后,学生会仔细去阅读文章内容,新课的学习产生兴趣,认真去思考问题,自觉地去探讨问题,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整个课堂学习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又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出示威尼斯图片课件,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说出这座城市被什么所包围?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威尼斯文本的学习情境中。同时,我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被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美景所吸引。这样,电教多媒体资源就将文本中的无声资源以有声的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化静为动,让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数字资源为语文教学中解释疑难问题搭建了桥梁

在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尽管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非常认真,细致,对于基础成绩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也难以及时去消化和吸收,学生还是存在一个懵懂的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地应用电教媒体资源将文本中的抽象、复杂的重难点知识转化成直观易懂的知识,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搭建桥梁。如,在教学《这个世界的音乐》这一课时,要让学生单纯从读课文直接去体会这个世界的音乐,弄清文本中“音乐”的含义存在一定的难度,效果不佳,这时,我借助多媒体资源来教学,将蝙蝠休息时发出的奇特、清脆却又倍感孤凄的声音播放出来;将蟋蟀、蚯蚓的合作的歌曲播放出来;将鸟类语言背后的美妙音乐播放出来……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这个世界的音乐,理解文本中“音乐”的含义,学会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又如,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这一课时,掐丝和点蓝这两道工序非常复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单靠教师口头进行讲述,十分单一、枯燥,学生兴趣提不起来,更不用说去理解这一内容了。这时,若是利用电教多媒体资源的视频多花功能,将掐丝和点蓝这两道工序的制作过程动态呈现出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将学生带入到动态教学情境中,自然而然的会理解这一难点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愉悦,教师教得也更加轻松,教学的效率会更高。

三、数字资源为学生思维创新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数字资源的应用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创造了条件,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实现的。但要将数字资源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必然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创新活动。在中职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其语言的概括性、跳跃性强,给人留有想象空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就要把握好时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弄清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这一内容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来范读文本内容,让学生认真地听,注意读音、节奏、情感等,在读到第二段中“箪”、“豆”时,我出示与其对应的两张图片,分别是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及器皿,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字的意思。范读完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将每句所对应的中文翻译呈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看,并出示问题:这篇文章要论证怎样的中心论点?提出论点后,文章又是如何围绕论点逐一论述的?这篇文章应用了哪些修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去思考、想象,在几千年前,孟子就已经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所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在各种各样的考验下,我们需要做做什么羊的选择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数字资源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发挥其技术优势,构建高效的信息传输渠道,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国冠.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中小学电教,2011.

[2]冯护宝.浅谈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

[3]朱骁红.浅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影视资源的有效运用学[J].职业,2014.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第2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即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里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艺术密不可分,可纳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高校艺术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和流失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意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护,都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塑民族的“文化自觉性”,让人民真正了解、热爱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根本之道。“年轻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关注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这项工作的社会成效,也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的项目传承人不断涌现,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成果都令人惊叹。更多的年轻人是从尊重、关心、关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层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同样是可喜的现象。年轻人的关注、参与,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希望所在”。高校是年轻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创新力、创意性的一个群体。如果能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发挥他们的所学所长,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关心、关注,并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整理、保护和传承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势必大大推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正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比如地处浙西南丽水市的丽水学院,是当地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丽水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重的民族地域特色,有很多文化品牌已成为国宝。全市已有青田石雕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松阳高腔、畲族医药、景宁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青田刘伯温传说、青田鱼灯舞、庆元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遂昌昆曲十番等11个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8月,丽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的地(市)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市在2003—2006年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并整理了民间艺术项目558件,其中造型艺术190件,表演艺术317件,民俗类项目51件;在2007—2008年的“非遗”普查中,又发现“非遗”线索达212068条,调查项目达18个门类16956个。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是这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高校根植于地方,是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应当发挥自身文化传承的职能,主动服务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让本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延伸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功能,实现其当代价值。当前国内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科正在逐渐发展完善,以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作为该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

“文化自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费孝通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目前,国内高校在对公共艺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认识上还有待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正统化、专业化教育,而忽视了本土民间艺术教育。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缺乏价值认知,大部分高校还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纳入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可将本区域内的非遗代表作名录循序渐进地逐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每一项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生存方式、文化关联等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非遗项目进行认知、理解、研究、传承,并逐步形成保护自觉。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觉”,使得传统文化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艺术教育建设发展相互和谐统一。

(二)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有区域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依托非遗资源的所在地域优势,通过对所在地域非遗资源的发掘和整理,提炼出其中具有教育功用的理论和技法,制定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学计划,分步骤地调整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建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公共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内容更加生活化、地域化、本土化,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有效传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走出狭隘的纯粹艺术本位误区,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进行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艺术素养教育。将本区域内涉及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与杂技、古代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课程结构。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地区非遗资源极其丰富,民间文学就有浩如烟云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如:丽水的陈十四夫人传说、青田的刘基传说、龙泉的高机和吴三春传说、龙泉窑传说、庆元的香菇传说、松阳的叶法善传说等;民间工艺有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丽水根艺、云和木制玩具、遂昌黑陶、遂昌竹炭、景宁畲族彩带、景宁畲族银饰、景宁畲族服饰等;民间表演艺术有松阳高腔、庆元和景宁菇民戏的处州乱弹、缙云处剧、莲都夫人戏和茶灯戏、遂昌昆曲十番、石练台阁和茶灯戏、缙云钢叉舞和叠罗汉、青田鼓词和鱼灯舞及百鸟灯舞、云和包山花鼓戏、龙泉木偶、景宁畲族歌舞、处州板龙以及全市各地的龙狮表演等;民间美术有缙云的河阳剪纸、遂昌剪纸、丽水华夏折纸、松阳驱邪巫画等;古建筑艺术有处州廊桥、缙云河阳古民居、松阳石仓古民居、丽水通济堰等。围绕这些非遗项目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比较注重技能培养,轻视理论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要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申报地方非遗文化研究课题,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含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打造一支教学和科研双优型的教师队伍。

(四)整合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以往在思路及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如采用记录、建档等措施,将影像资料、书面资料作为历史的记忆保存下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完全可以采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留,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没有开展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高校,也可通过实现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的方式,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素材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用以丰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再者,数据库建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也能更好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使之成为开拓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视野的重要方式。

(五)走向田野,走进非遗,进入实践

将非遗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直接对话交流,使学校艺术教育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利用教学实践周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采风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野,走向民间学习,了解民间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掌握民间艺术原生形态,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田野工作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展示),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并且,可以此为契机挖掘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

(六)搭建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校园表演活动,通过在学校的宣传和表演,激发广大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利用活动、论坛、讲座、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加深大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把艺术教育与当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建立高等学校、文化部门、民间艺人三方多向交流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赢,共同开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三、结语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第3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师:放一段闹钟的声音。

生:(听)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闹钟的声音。

师:今天早上天亮不久后,小红家的闹钟就响了,听到闹钟响后,小红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2.指导看图

师:小红起床了,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听到闹钟响了,马上起床,不睡懒觉,养成好习惯。

3.揭题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生:可以帮助我们认时间,告诉我们几时了……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本领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课

1.认识钟面

(1)看一看,比一比。

A.观察钟面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仔细观察钟面。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有两根针,还有1~12这些数字……)

B.比一比

生:同桌互相比一比两人的学具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汇报(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C.认识时针和分针

师:这两根针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仔细观察。

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分针时针。(演示并讲解)

D.指一指,认一认

师指给学生认时针和分针。

同桌互相指认。

E.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钟面,生仔细观察(时针分针在走)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生思考)

师:(小结)像这样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结合钟面讲解)

生:跟着比划,了解顺时针方向。

师小结:分针和时针总是朝着顺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动。

2.认识整时

A.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B.认识书上第91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C.拨钟(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3.学习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出了钟面上的时刻,那你能把这些时刻记录下来吗?

A.介绍用汉字“时”的表示方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板书:8时)

B:介绍数字表示方法。

出示电子钟8:00。这是什么?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特点?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简要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时,冒号右边是2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C.学生接着用两种表示方法把后面两个钟面上的时间表示出来,指导学生完成,并针对问题及时讲评。

三、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的内容

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出示课件)。

师:打开课本第92页,仔细观察图,说说他们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能用两种表示方法表示出每一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师讲评,生订正。

2.说说自己一天的安排

教育每个学生都要遵守纪律并爱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3.练习十六第三题:让学生试一试

四、总结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第4篇

二、主要工作

1、努力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打造“数字校园”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网络化的领导,加速“数字校园”建设,加大对学校网站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学校的网页。完善电子阅览教室建设,维护好处室、教研组电脑,为教育信息化服务于新课程改革做好后勤工作。做好后勤保障与教学服务工作,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为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水平,做好辅助与辅导工作。帮助任课教师学会制作课件和个人主页,为学校创办“数字校园”做好各方面工作。

2、为各年级继续开展“自成教育”的研究做好铺垫

新课改的实施为“自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带来了生机和契机,“自成教育”是新德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德育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要创出特色,搞出成果,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3、师训工作

巩固班主任老师研修的成果,提高班主任老师素质和层次,为更好的进行学生管理而努力。

加大普通话推广工作力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争创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先进单位。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理论学习,把培训与教学、教研、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把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新课程培训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培训效率。

4、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各年级积极探索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好各类兴趣小组,如:绘画艺术小组,国际象棋小组,国际跳棋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口风琴兴趣小组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计划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和比赛,推动活动的开展。

5、齐心协力,抓实毕业班工作。

搞好学生管理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做好协调工作,全面提高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

6、学籍档案与健康档案管理

认真执行学籍管理条例,把好转学关,杜绝因学校内部因素而产生的流失学生,一旦出现流失学生,班主任老师和任课教师要及时上门,做好动员工作,减少流失学生,杜绝辍学现象的发生。按照学校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严格档案管理制度,严格学生转出、转入程序,做好学生转出、转入手续。

努力完善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做好学生传染病和高发病预防工作及学生卫生保健工作。

7、严格考勤管理,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人本管理思路,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考勤管理制度细致工作,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维护广大教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8、做好各级各类及期中期末考试的安排

9、做好实验室和阅览室工作,为教学服务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工作精益求精,积极配合合理化生老师开足实验课,确保试验开出率100%,群策群力,规范实验室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常规管理。

数字教育课题范文第5篇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呈现“信息传播的跨文化特性”等特点,并且网络环境中显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并存,多元文化及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都在网络上集中交汇,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弱化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认同。众所周知,民族文化的泯灭就是一个民族灭亡的信号,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深厚的底蕴。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这样一个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不失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则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对此,我们只有“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占领网络德育制高点”,才能有效地解决此课题。具体措施包括:

1.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及立体化的思想教育平台,着力宣传科学理论、先进文化具体要求如下:

(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要利用大众传媒的权威性,发挥其宣传作用,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抵制不当行为。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望,要在网络平台上设计出独具特色、有吸引力的专题德育网页,对大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要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及时整顿学校周边不良经营的网吧,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娱乐场所,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

2.学校要把握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借助校园网规划出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大学生德育专题网站具体要求如下:

(1)在校园上的专题德育网站中开设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栏目和论坛,针对各个时期的热点问题,鼓励大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所有参与网络活动的大学生能够互动,如双方讨论、多方讨论等,这样既可以丰富网络文化,同时也为德育工作进网络开辟了有效的途径,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2)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力度,构建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为了有效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在一些特殊的敏感时期,甚至可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以堵截反动信息对大学生的侵扰。

(3)学校德育工作要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借用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设计并制作突出鲜明的主题、生动有趣且寓教于乐的专题多媒体德育教育软件,以有效地把握教育的重点,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形成网上舆情强势,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民族信念。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所塑造的强劲坚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使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使命。

(4)加速学校本身的信息化进程,构建课上课下共融、覆盖面广、辐射全校的网络德育体系。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要坚持和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从而有效使网络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二、优化德育内容方法,创建立体化德育阵地

网络信息无国界,具有“信息传播的高度开放性”,并且网络信息来源广泛,它突破了国度、区域的限制,从而导致网络上信息良莠混杂。因此,如何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防御能力,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各高等学校要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切实“优化德育内容方法,创建立体化德育阵地”,以有效地提高网络时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良莠辨识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主阵地,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尽快适应网络时展的新要求,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赋予时代感和新鲜感。具体要求如下:

(1)研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和思想教育数字电子教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变得“生动”,由“单调”变得“多色”,由“静态”变为“动态”,使大学生接受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设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求开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娱乐软件,开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游戏,研发基于增强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互学习系统,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辐射力、感染力。

2.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具体要求如下: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丰富德育工作的素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整合,始终抓住理论教学这个主阵地,强化大学生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由于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受众的广泛性和信息的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实行立体化的引导,通过多种媒体之间的协同作战,构成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效应。

三、消除网络心理障碍,促进心灵解构与重塑

网络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虚拟环境,网络交往活动便捷,具有活动交往的“虚拟性”、“隐蔽性”及“神秘感”等特点。大学生进入网络犹如步入了一个地球村,使大学生可以以隐身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过着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因此,网络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1)形成“攻击型”、“退缩型”、“双重型”及“多重型”等人格障碍;

(2)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情感纠葛;

(3)产生“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及“人际关系危机”等人际关系障碍。由此,促使一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在网上找到“知已”,从而沉溺其中,人与人的沟通和交往完全依赖网络,远离周围同学,变得更加孤僻。因此,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德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导向,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难题。有效地解决此难题,就必须“消除网络心理障碍,促进心灵解构与重塑”,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具体措施包括:

1.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不论是高尚思想的养成还是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等多次反复的心理过程。因此,只有从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入手,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综合解构与重塑,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情大学生因人际交往、情感及经济等方面的困难而引起的消极情绪,使其适度宣泄,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影响有效地教育学生,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意愿。

(2)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采用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方式,构建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

(3)要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心理和性格,在遭遇任何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有必胜的信念。

(4)大学的思想政治德育工作者要真倾听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和不同的声音。因为大学生是富有思想和感情的、具有独立人格、尊严和价值的群体。我们要尊重他们,努力避免一厢情愿地把条条框框强行灌输给大学生的做法。要主动帮助大学生以更合适的方式思考、行事,并通过理解、尊重、积极关注等共性态度与学生寻求感情上共鸣、心理上的贴近和心灵上的沟通。

2.要健全网络立法,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体要求如下:

(1)要加强社会监督机构,健全完善社会制度,以防止垃圾信息的大量繁殖。

(2)要求大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自觉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成为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赢得他人的尊重,乐于交往,形成良性循环,以促进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