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智慧监管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精选

数字化智慧监管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第1篇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衔接。制定并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制定省云计算大数据开放合作指导意见,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实施大数据工程,加快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省政府数据服务网,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等示范工程加快建设。

二、贯彻落实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

根据国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相关要求以及总体框架(试行),研究建立我省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指导相关部门建立各领域具体指标体系。

三、加强全省信息安全能力建设。

做好属地网络安全监管以及要害设施和资源、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和保护工作,推动同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创新互联网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动态防控处置机制和违法行为监测预警机制,提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推进移动信息安全服务云平台、信息安全系统软件测试中心、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等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支撑体系。

四、深入实施“宽带中原”战略。

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公共场所高速无线接入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大幅提升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标准。积极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和“宽带中原”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部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建设国际信息专用通道。推动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持续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重点在智慧交通、在线医疗、数据挖掘等智慧应用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六、加快数字高清平安城市建设。

完善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设施,强化视频监控专网建设,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和公安视频监控平台为基础,推进全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共享。加强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地铁公交站点、学校门口、医院、大型商圈、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视频主动应用和深度应用机制建设,提高建设应用水平。

七、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实施数字县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加快等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与应用,2016年年底前完成智慧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带动其他市将空间信息资源服务升级到时空一体的信息资源服务。

八、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

加快12个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绩效成果创建工作,带动其他城镇智慧化应用。整合住房城乡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城市信息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从家庭、社区、园区、新区、城镇单元功能智慧化入手,探索房地产、建筑业、市政公用事业等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智慧规划、智慧建造、智慧住房和智慧城乡基础设施等智慧应用。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水务、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绿色建筑等涉及民生、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应用与智慧城市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制定《智慧社区建设导则》,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的社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

九、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应用。

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推进省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试点工程,在全省有公交企业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探索智能公交建设模式,提供便捷公交信息服务。推进“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加快等地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推广普及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推进跨市域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科学缓堵与智慧化管理综合保障工程,建设城市交通综合信息研判平台,完善城市交通管理信息体系,提高公安交管便民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出租车服务。

十、推进智慧医院及网络医院建设。

加快健康卫生服务云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医疗服务信息,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全面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推进与保险、银行征信、教育、科研机构等跨区域跨机构居民健康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公众提供健康管理、医疗咨询、公共卫生、预约诊疗等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推动省人民医院等加快远程医疗、智慧医院建设,实现病人身份、药物、病案及相关数据和护理流程网络化管理。积极推动等药品电子商务试点建设。

十一、加快发展智慧旅游。

推进旅游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资讯查询、产品推荐、行程规划、电子票务、酒店预订、景区客流统计、导游导览等全程一体化旅游信息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景区试点创建,推动省内4A级景区基本实现智慧化。加快推进洛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等建设,制定智慧旅游相关标准。

十二、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在石化、建材等流程制造领域和机械、轻工、电子等离散制造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推进设施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资源高效利用。加快软件园、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等软件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等产品。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

十三、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积极提供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社保便民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实现多险种和跨地区接续的全民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建设全省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社保、就业、人事人才、劳动监察等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探索开展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失业监测预警、病种结算分析等大数据分析和应用。

十四、推进智慧养老应用。

建设省智慧养老云平台,建立健全全省老年人信息数据库、老年人健康档案动态库,为全省老年人提供呼叫救助、远程健康检测、健康管理等服务。完善“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积极推进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惠民工程等建设。

十五、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加快建设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统一的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云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以及生产经营监管、溯源管理、稽查执法、标准检测、应急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监管需求实时可知、行为规范实时可视、日常管理实时可控。强化食品药品电子追溯,方便信息公开查询,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

十六、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完善校园信息网络,推动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校园移动互联、学习分析等技术在校园应用,建设一批智慧校园。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培训,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服务。

十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建设,争取设立部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支持重点电商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一批骨干电商企业。引导传统零售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线上线下体验中心等,发展集电子商务、电话订购、城市配送为一体的同城购物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在物业、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第2篇

一、设备+服务优势凸显

作为我国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五征集团业务涉及载货汽车、农用车、农业机械和环卫装备等,其中的环卫装备板块围绕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产品囊括道路洗扫车、垃圾压缩车、垃圾清运车、垃圾中转站、抑尘车、抽渣车、环卫箱等等,在部分细分市场居于领先地位。“五征环境充分依托五征集团雄厚经济实力、客户资源以及环卫设备制造优势,实现‘环卫设备+服务’双轮驱动发展。其中,自研的垃圾清运车载货量大、油耗低,在运营中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降低作业劳动强度。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地域环境、作业需求等,定制专业的环卫车辆与设施。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所在。”五征环境负责人王宗宾表示。8吨高压洗扫车就是五征新开发的路面清洁神器,是针对“以克论净”新需求,采用30Mpa超高压水旋转射流技术,集常规道路洗扫清洁和深度保洁于一身的多功能高压洗扫车,不仅适用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广场、机场、码头、路缘和路缘石立面等常规保洗扫清洁作业,对于消除路面积垢、板结、油污等具有特效,能进行深度保洁作业。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必将会进一步提高五征环境的服务能力与竞争力。

二、智慧环卫优势叠加

环卫作业场景痛点显著,过程监控难,结果量化难,人、车、物合理调配难,等等。针对痛点,五征集团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打造了国内先进的智慧环卫平台,对环卫管理所涉及到的人、车、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提升了环卫作业质量,并降低了运营成本。人,搭建保洁人员作业监管系统,既能对人员作业进行监管,也能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车,搭建道路作业车辆监管系统,对环卫车辆的作业行为进行监管,标准化的运营流程提高车辆的作业效率;物,搭建环卫设施监管系统,能够对垃圾桶、中转站和厕所等进行全面监管,设施状态一目了然;事,建设运维调度管理系统,能对于突发的环卫事件进行调度,直观且高效。五征环境在引入智慧环卫平台后,实现了对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的新型监管,能够实时查看作业状态、作业进度。能够实现远程定位、远程数据采集、远程控制、远程故障诊断管理功能,移动应用、中央监控中心多级调度指挥、地图与报表多种方式自动化监管与考核等,真正实现环卫管理可视化、移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当记者站在智慧环卫平台的监控大屏前,各种作业数据在大屏上实时更新、呈现,结果一目了然,令人叹为观止。

三、提供平台型方案

五征集团着眼未来,提出了“以平台型解决方案引领物流、环卫、农业生产服务行业发展”的2030年发展愿景,实现由传统产品制造企业向提供平台型方案企业的转型。五征环境在智慧环卫平台的助力下,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为客户提供更精细化的解决方案。自2019年5月1日起,五征环境与五莲县政府合作,依托集团的强大资源支持,凭借先进的智慧环卫平台及硬核的作业模式,实现了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好评与认可,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方法。此后,业务扩展到市内周边区县,并迅速向全省乃至全国扩张。目前,五征环境已服务10余个项目,涉足日照市内的五莲、东港、莒县、岚山、山海天以及省内临沂,外省广西、江苏、内蒙等环境服务市场。内蒙古阿荣旗那吉镇环卫项目,是五征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接手的,他们紧紧围绕打造“全市最干净城市”为工作目标,引进五征开发的深度保洁作业车辆,深化道路保洁作业,确保每平米尘土低于5毫克。加大环卫设施投资力度,投入240升垃圾桶4730套、快速电动保洁车87辆、压缩式垃圾清运车8台、洗扫车3台,全程机械化作业,日清理垃圾120吨,实现垃圾自装卸,密封运输;投入雪滚刷、滑移机、薄冰处理机等大型设备20台,实现清雪联合作业;引入智慧环卫平台,对作业人员及车辆实施数字化管控。一系列措施过后,那吉镇旧貌换新颜。

四、做好综合运营商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机能

0引言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新一代技术崛起,驱动图书馆调整服务功能,适应学习者学习场景、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1]指出:“鼓励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实现人、物理空间与信息资源三元关联与交互的发展愿景”。这一观点引起学者广泛关注:都平平等[2]引入模因理论,设计了未来学习中心的空间模式、技术模式、阅读模式;兰利琼[3]指出“未来学习中心”全域、全方位、全周期为学习者提供泛在支持服务。图书馆不断探索空间服务重组,积极秉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理念,全程支持用户知识学习、教学科研、文化交流,构建智慧感知、泛在多元的复合型学习中心,并逐渐向虚实融合的未来学习中心演化。

1全生命周期与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融合

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体现了创新型服务理念,一切以学习者为核心,适应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通过虚实空间重组、知识资源整合、智慧服务创新,支持学习者跨越时空局限,体验智慧场域,打造多元空间,实现知识资源最大化利用,成为学习者文化感知中心、智能学习中心、教学科研中心、休闲阅读中心。1.1全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RaymondVernon提出全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事物发展过程“初创期-生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整个运行周期,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知识管理等领域。全生命周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仅局限于事物从出生到消亡运行的“生命时期”,更多体现在事物发展中的动态循环可再生过程[4]。用户获取知识、汲取文化,进行资源检索、挑选、传递、利用、创造和再生的整个过程,可称为“学习生命周期”;伴随用户服务,产生数据的存储、组织、分析、评估、供给、循环利用的过程,可称为“服务生命周期”,这两个周期诠释了图书馆与读者深层次交互、智慧服务的内涵。1.2融入全生命周期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新范式克劳福特和格曼曾预言开放式的图书馆将逐渐步入主导地位,图书馆建筑将呈现一种“无墙图书馆”的形态[5]。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信息技术推动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智慧场域的深度融合,也体现了文化、学习、阅读、学术智慧服务的泛在多元。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将面临空间场域、服务机能、用户挖掘等方面的挑战,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可深化其服务深度,实现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的智能服务支持,通过嵌入用户文化感知、获取资源、学习科研、阅读体验4个生命周期过程中,辅助其文化、教学、科研、学习、研讨、阅读、休闲等终身学习需求,实现资源服务的多元融合。

2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实践服务现状分析

近几年,图书馆掀起了文化型、学习型、智能型空间重组的浪潮,高校图书馆更是未来学习中心的核心区域。笔者实践调研了国内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展现其未来学习中心的空间样貌和服务体系,分析其不足,为探索全生命周期的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奠定实践基础。

2.1调研样本选取42所“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作为调查样本,通过浏览图书馆官方网页、微信微博平台,结合多媒介交流访谈等形式开展实践调研。根据目前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与形态,将未来学习中心结构概括为自主学习支持、教育教学支持、数字学术支持、创新服务支持四大领域,进而细分为多元/智能空间、虚实资源、阅读文化、素养教育、MOOC/微课、课程教学、教参平台、在线课堂、学科服务、情报计量分析、软件工具方法、知识产权、学术写作与道德、知识创新14个服务模块。

2.2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现状分析42所高校图书馆学习中心的服务模块开展现状,体现了国内学习中心服务机能的建设水平。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基础设施已逐渐成熟,并划分了多元智能空间,储备充足虚实资源,传播精深的阅读文化,如清华大学的音乐馆、从游空间、电化培训室、研读研讨,武汉大学的3D漫游图书馆、图书馆映像、研修室、创客空间、虚拟现实VR等。一些图书馆开展了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支持及数据素养教育服务,包括定制讲座、通识/专业选修课、慕课(MOOC)/微课、在线课堂、教参平台等,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与教学技术中心共同开发电子教参服务,浙江大学的“求真一小时”,上海交通大学的“泛在智慧课堂”等。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开展了数字人文、情报计量分析、学术前沿追踪等热点服务,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情报计量、知识产权、学术数据、智库服务,为各学科专业提供数据平台、领域前沿、态势分析、课题支持等项目。此外,35家图书馆开展了知识产权和专利服务,不断探索知识创新服务内容,如复旦大学图书馆提供知识产权、科研数据管理、软课题项目、课题文献等全生命周期支持服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构建iGEM培训基地,为参赛队伍提供全程数据分析、知识产权服务,取得了较好成绩。

2.3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的不足之处根据实践调研情况,国内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仍以延续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缺少智能空间、数字化资源、智慧服务的全方位调度融合;未来学习中心第三教育教学场所的职能发挥不全,大多数图书馆主要以提供空间场地、设施设备、教材资源、信息素养培训为主,少数图书馆嵌入各学科主题,开设MOOC/微课堂、在线直播课等服务;极少数图书馆探索智慧泛在实时课堂,超越时空、全息感知的在线教学体验。虽个别图书馆开设了学科主题领域的学术前沿、学术态势、情报计量等数字学术服务,但仍缺少嵌入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意识、数据伦理、数据分析、数据安全、数据文化的全程指导,未来学习中心的知识增值服务、培养用户的创意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

3全生命周期视角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机能

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应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通过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人、环境要素,构建动态平衡、协作共享、智能体验的学习综合体,完善中心各项服务机能,成为培养用户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智慧学习的第二课堂空间场域。

3.1技术资源支持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学习情景促进了数字资源的共享流通与服务增值。未来学习中心是数据、智能设备、知识的集合中心,可利用5G/6G、云存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基础层;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R/VR/MR)、数字孪生、区块链、元宇宙搭建虚拟感知层;通过智能感知设施、在线学习平台、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促进人-机-物交互应用;聚合机构知识库、智库、开放获取、电子教参、MOOC/微课,打造全程线上学习资源系统,进而促进未来学习中心虚实资源自由转化、知识创新增值。

3.2中心服务机能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将适应用户灵活多变的学习情景,打造数字时代的空间文化中心、用户学习中心、学术科研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首先,未来学习中心应以多模态形式呈现,如创客空间、研讨空间、数字体验空间、多媒体影音、3D漫游空间、数字孪生空间、线上文化交流空间等。其次,未来学习中心重在打造智慧泛在课堂,营建沉浸式、全域感知的学习情景,并组建虚拟用户研讨群,促进用户头脑风暴和深度学习。最后,未来学习中心基于学科态势、数据统计分析、数字印证等服务外,应嵌入科研的全生命周期中,提供全程的数字学术支持和可视化服务,为学术成果创造、科研项目支持、知识成果转化、创意社区提供更多学习交流平台。3.3全生命周期运转机制融入全生命周期的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呈现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的3层立体监管机制。第1层,由数字孪生、元宇宙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的总控台智能监管未来学习中心整体运转环境,进行全要素、全业务、全资源、全流程的检测和评估。第2层,未来学习中心的技术场景、资源场景、空间场景、学习场景、学术场景、知识创新场景是一个循环递进的生命周期过程,技术资源、虚实空间是根本,决定着未来学习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文化品质;学习和科研支持是服务的核心,体现了用户学习深度和广度;知识创新是空间服务的升华,创新创意支持决定了空间服务的高度。第3层,细化用户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嵌入用户阅读、学习、教学、科研等全服务过程,细化服务内容,科学分析评估服务进程,实现用户与学科馆员共同进步成长。总之,未来学习中心将融入空间、用户、资源、文化的全生命周期,缔造泛在式、协作式、智慧化的人机交互体系。

4融入全生命周期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预期场景

融入全生命周期的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意在打造一批交互式学习空间、数字学术与创作空间、沉侵式文化空间、虚拟现实空间,实现高水准、智慧型、特色化的未来学习中心场所。

4.1构建虚实融合的立体感知空间场域图书馆未来学习空间将发展为文化多元、创意多元、知识多元的集合体,展现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体验式的学习情景[6]。未来学习中心将突破时空、组织局限,借助数字孪生、元宇宙、区块链技术,链接实体与虚拟空间,汇集整合虚实资源,搭建用户画像、能力画像,实现多模态、环境感知的智慧空间场域,满足用户对阅读文化的熏陶、智能学习体验、多媒空间感知、知识资源的开放获取,支持自主学习、群组学习、在线学习、远程交互等多元化学习方式,打造虚实融合的立体空间场域。

4.2深化双生命周期的教育学习服务体系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教育课堂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全程支持用户泛在智能学习。一方面,嵌入用户学习的全过程,提供技术、设备、资源、数据、服务支持。学习中心大数据库自主匹配用户习惯、兴趣、学习历史、潜在需求,主动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私人定制,使每一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虚拟身份和虚拟助教,在智慧课堂里完成各主题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从知识数据生产的生命周期视角,对用户学习数据进行智能检测与评估,为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层次需求进行全过程的知识培育和指导。借助双生命周期理念,实现素养教育、泛在课堂、智慧学习的深度服务。

4.3鼓励全生命周期的特色知识创新模式未来学习中心更像是一个链接资源、人、场景的智能社群,各学习场景和用户社群通过知识的互联、学术交流、协同合作,实现知识创新和增值的过程。未来学习中心可打造创新型的服务模式,从智能技术、学习场景、数据感知等方面,搭建智慧交互、沉浸体验、深度交流的创新型学习平台。同时,未来学习中心也全力支持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知识创新过程,从多元空间的创客空间、影视空间、研讨空间、直播空间体验,数字技能培养、数据分析、科研项目产出、数字成果创造等服务模块,支持用户与空间资源的互动,促进用户自我知识的提升与潜能开发。4.4塑造人、文化、资源三元互联交互机制未来学习中心意在塑造人、知识资源、文化空间三元形态关联和人机交互的智慧学习空间发展愿景,中心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信息素养、知识能力,开发用户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潜能,链接文化因素、资源因素,塑造人完美的文化体验和利用资源的技能。未来学习中心也将打破传统物理空间边界,构建多模态、多维度、多功能的虚实空间融合,智慧馆员传承文化、整合资源,学习者感悟文化,接纳资源,实现虚实人、虚实空间、虚实资源情景交融,满足用户文化圈层、教育教学、数字学术需求,呈现新型的未来学习服务中心生态。

5结语

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是适应智能技术、多元学习情景的新生态服务模式,满足自主学习、群组学习、远程互动、在线学习等方式,丰富用户学习体验、智能感知、文化沐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孪生、元宇宙技术的成熟,虚实交互、智慧动态的未来学习空间必将承担起新的使命,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吴岩.加快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1):7-8.

[2]都平平,李雨珂,陈越.模因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与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19-25.

[3]兰利琼.“智慧图书馆”与“未来学习中心”的内涵耦合———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9):74-79.

[4]曹秀丽,赖朝新.E-Science环境下科研—数据双生命周期模型初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6):157-163.

[5]王嫦娟.数字图书馆的危机[J].图书馆杂志,2000(2):13-14.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第4篇

安徽省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适合大规模农业发展。近年来,将发展智能农业作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使其进入“快车道”。

1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和价值

1.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近几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发展智慧农业能够显著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的精确规划,加速技术控制的推进,从而达到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比如,某基地研发的无人蔬菜农场,不但节省了人工,还减少了水资源、化肥、农药的用量,为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2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受到了来自环境保护部门和防疫部门的双重压力。在资源利用率方面,粮食作物的肥料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都比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智慧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水资源、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比如,使用更先进的喷药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的浪费。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安徽省的农业必须以智慧化为主导,全面评估现有的农业基础状况,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开发,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使之成为一条智慧化的发展道路。

1.3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卫生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由于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农业质量监管不力,导致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不良后果。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更环保的产品的需要。因此,加速推进智慧农业的建设,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才能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1.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的豆类及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还不到50%,而且许多农产品的价格比进口的价格还要高。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道路、调整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结构、降低农业发展的税率,是安徽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不断地重组和优化农业产业的价值链,加速培育和塑造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1]。

2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基层农业部门认识程度低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但基层部分部门、单位认识不够、工作态度不够积极,未能把提高农业信息化能力提升放在应有的地位,没有找到本单位、本部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突破口,缺乏队伍、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目前,各区县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只有少数县有一定的财政支持。

2.2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到目前为止,全省仅有马鞍山市和县,滁州市明光县,芜湖市四区四县,滁州市全椒县,宿州市砀山县等地区,实现了智能化的设施农业灌溉控制、智能化精准配肥与施肥一体化、高标准池塘水产养殖实时监控、稻虾共养高效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而个别市才刚刚起步或还未开展工作。由于物联网技术与设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并不均衡,很多市县农业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在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但在大田生产中,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实现方式。

2.3数据多源异构现象突出智慧农业是一种多源信息的综合反映。数据中心是基于数据的数据采集、处理、显示、管理、分析和维护的核心数据仓库,利用数据组织、视图加载、界面设计、后台更新维护,并实现农业信息成果共享。当前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标准、各自为政的问题,在宏观上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标准。农业数据的集成很困难,很难适应农业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导致数据资源的浪费。

2.4立足需求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目前所采用的传感器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都还不够理想,仅限于对环境参数进行数据收集,无法满足智能化的农业生产决策需求。在有市场、有需求、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很少有可复制、可推广、成功的例子。在安徽农业的实际基础上,还没有建立起主导产业的精细生产与精细管理技术体系。2.5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迅速,但是安徽省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的综合培训机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这样一种既懂农业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

3安徽省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设计以及优化举措分析

3.1培养专业人才第一,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开展关于智慧农业的相关培训。首先要确定一定的群体,然后对其进行教育,包括设计原则、发展方向、发展意义等,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使用能力,然后才能将其推广至更广大的群体。第二,地方政府还可以和地方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智慧农业为核心,开设与智慧农业有关的专业。第三,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地方农业生产大户,对农民进行智慧化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教育。在讲授时,要切合实际,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3.2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第一,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等因素,充分考虑地域性对农业发展的现实影响,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第二,今后,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智慧农业时,必须合理规划农业规模,并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结构。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建设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突出特色的农业开发基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第三,今后,各级政府应加速推进农村产业经济的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加强调控,营造良好的智慧农业发展环境。近年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结构调整,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绿化的发展,实现了“百花齐放”的现代农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以芒果为主、石榴、火龙果、葡萄为辅的特色农业发展体系,以蔬菜基地、水果基地、粮食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为加快建设特色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拓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挖掘特色资源潜力,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特色乡镇。不断建设各种水果蔬菜园区,与采摘体验旅游相结合,联合一、三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带动全区农民增收的“法宝”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导发展现代农业体系,以强化产业链为核心,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链,打造区域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中心。

3.3充分借助大数据广泛收集信息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和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其关键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改进收集、整理、分发信息的工作效率,收集和研究大量的信息,从海量的数据中抽取出对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信息。第一,今后各地政府不仅要推动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更要在宏观层面上建立相关的法规,例如,运用相关的法规进行监管。第二,未来各地政府要想让大数据技术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必须为本地的农业管理和生产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构建了人才、技术、设备等多种资源要素的共享机制,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数据空间。例如,天长市推出的“智慧农业云”APP,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的小麦苗情、土壤肥力等信息。通过远程智能昆虫监测灯、远程智能孢子捕获器等先进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及时病虫害预警,为农户防治病虫害提供了便利。以往,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用肉眼采集病虫情报,做出判断后,再将情报发送到农户手中,但由于信息不够准确、及时,常常超过防治期。如今通过传感器采集、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精确地用药提供了科学的保证,既节省时间,也节省人力。之后,天长市各大农企购买了植保无人机,使农场公司的传统植保工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农民只要在手机APP上下订单,专业的植保队伍就会派人进行飞防,农民可以用手机进行全程的记录和掌握。一架无人机一小时能完成4hm2地的工作,一天能喷出1000mL的药剂,比人工节省50%以上的农药用量,节省90%的用水,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3.4增强市场化商业运作第一,在适应地方实情、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例如,创新运用租赁融资等金融手段,以减轻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资金压力。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当地的农民和企业签署合作发展协议,将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智慧农业的试点,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智慧化发展。第二,在发展智慧农业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和财力。既要注重发展智慧农业,又要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效率,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保证溯源的可追溯性。要从根源和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理念,持续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思想,使整个社会的传统农业观念发生变化。要树立现代化、智慧化的农业发展观念,建立新型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在安徽省,主要是小麦、水稻等县(市、区)建设大田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着重于大田作物“四情”监测服务。随着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发展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农产品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进了智慧农业技术在安徽省的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许多方面无需自己动手。通过对相关的农用APP进行操作,智能设备就可以投入使用。将远程监测和3S技术相结合,并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控制。此项技术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最优的水、药、肥。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有效的诊断可以帮助作物的健康成长,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无谓损失。安徽省大田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在技术推广中,尚未对田间生态、农作物进行高精度的动态监测。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且存在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大田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5加强建设规划与论证的优化策略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设计和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论证。通过规划建设,避免重复建设、超规划、不规范建设等,还可以节约建设经费,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通过对其进行论证,既能增强工程的可行性,又能证明其科学性、经济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设计。

3.6加大投资力度的优化策略智慧农业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建设资金都投入到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而智慧农业的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这势必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增加政府对智慧农业的建设经费,使其总投入量加大。通过加大投资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优化,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3.7建立与完善支持政策的优化策略在实施智慧农业的同时,还应制定和健全相应的扶持政策。主要内容有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产业优先发展、法律法规保障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使我国的智慧农业的发展道路逐渐优化,为我国的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道路更加合理、更加高效[3]。

3.8加强监管与考核的优化策略在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施工的条件是复杂的,其影响因素很多。在施工过程中,有违法、违规和违章现象的存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对建设者不规范的行为和违规行为进行监管,促使智慧农业按照计划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建设资源,增强监督效果。同时,要强化智慧农业的成效考核,构建健全的考核体系,不断提升智慧农业的效果和效益。4结束语未来,智慧农业发展依赖于人才队伍的扩大,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合理的配套政策。完善智慧农业流程,壮大生产规模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阐述了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和价值,根据以往安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慧农业发展优化策略,以期总结更多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减少农民工作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民收益。

作者:叶翠 单位:安徽省天长市仁和集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发展路径分析2

0引言

打造智能农业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向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方向发展,所以东明地区十分注重智能农业科技发展工作。但我国在智能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经验较为匮乏,所以东明地区的智能农业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推动智能农业科技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

1智能农业概述

智能农业又被称之为工厂化农业,指的是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与先进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手段,从而实现农业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1]。相比于传统农业,智能农业具备诸多优势。第一,智能农业将科研、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结合了起来,可以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链。第二,智能农业将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结合了起来,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第三,智能农业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与设施进行农业生态信息的自动监测与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在智能农业中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农业生产信息并对农业大棚进行远程控制。因此,智能农业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跨世纪工程。

2促进智能农业发展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精细化水平促进智能农业发展有利于为农业生产与销售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继而提高农业的精细化水平。例如,智能农业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的各项参数,使农业生产温度、湿度等条件符合农业生产要求。同时,智能农业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对智能化设备进行控制与调节,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针对性。此外,利用智能化设备可以实时检测农产品的质量,使农产品的品质符合消费者需求,继而实现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2.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高效化水平智能农业可以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采集天气变化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并准确判断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其次,智能农业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提高田间生产监测水平与预警水平,继而提高农业生产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2.3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智能农业是集生产发展、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所以大力发展智能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智能农业可以通过精细化生产提高水资源、药物以及肥料的利用率,继而减少资源浪费。其次,智能农业可以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农业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而形成生态稳定的新格局[2]。此外,智能农业可以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手段构建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确保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市场要求。

2.4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乡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同步发展。而大力发展智能农业有利于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保障,继而促进乡村振兴的贯彻落实。例如,发展智能农业可以使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继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智能农业可以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发展智能农业可以转变人们的思想理念、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

3东明地区智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问题

3.1发展现状东明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家产粮大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东明地区十分注重智能农业,在智能农业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与进展。第一,东明地区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速度。东明地区在东兰公路两侧建设了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了富硒产业加工园区、富硒农产品展览中心、20hm2大型物流园,且初步形成了2666.7hm2富硒农作物种植基地与万亩瓜果蔬菜种植基地,促进了小井镇、马头镇等11个行政村的农业发展。同时,东明县三春集镇孔寨村利用智能农业技术构建了春博园玻璃大棚,构建了集农业生产、康养文旅等各个方面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第二,东明地区加强了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预警监测项目的建设,提高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水平。第三,东明地区加快了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为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了高质量服务。3.2发展问题虽然东明地区十分重视智能农业科技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3.2.1智能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智能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网络设施不完善与先进装备不完善。首先,光纤网络没有完全覆盖田间地头,无法促进智能农业发展。其次,传感器等先进装备较为匮乏,无法有效提高农业生产信息的采集效率与质量[3]。

3.2.2农业大数据挖掘能力欠缺。智能农业发展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持,但东明地区的农业大数据采集能力与挖掘能力相对较弱。首先,农业基础数据来自于农业普查,而农业普查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部分农业基础数据缺乏客观性与准确性[4]。其次,东明地区还未攻克信息感知、信息控制、信息挖掘等核心技术,所以信息挖掘能力相对较弱。

3.2.3智能农业科技人才匮乏。智能农业科技研发与制造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东明地区的智能农业科技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一方面,东明地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智能农业科技研发力量较弱。另一方面,东明地区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智能农业的了解较少,阻碍了智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东明地区智能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在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东明地区应进一步研究智能农业科技发展策略,不断提高智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4.1面向设施的智能化技术突破东明地区的农业设施较为匮乏,无法为智能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需要从农业设施这一角度研究智能农业科技,从而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发展。第一,东明地区应深入研究网络技术,不断完善网络设施,使光纤网络全面覆盖所有的田地。第二,农业传感器在智能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东明地区应积极研发新型物联网传感器,从而降低传感器的使用成本、增强传感器的运行稳定性。在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完善新型物联网传感器的功能,确保传感器具备信息感知、智慧优化、精准执行等功能,从而为智能农业的发展提供设备支持。第三,加大农业生产管理力度、加强农产品病虫害防治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此东明地区需要完善信息采集与分析设施。在这一过程中,东明地区需要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工程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环境信息采集技术、农产品病虫害信息提取技术、农产品生产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同时,东明地区需要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为育种数据、生产数据的分析提供支持。第四,东明地区需要加大对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力度,利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智能机器人可以通过发达的“大脑”分析决策、执行决策,所以东明地区可以研发适应能力强的种植机器人、农产品检测机器人等各种类型的机器人。但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难度相对较大,所以东明地区可以借鉴现有经验。例如,福建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了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且该机器人具有自动巡检、定点采集、感知农业生产环境等诸多功能,所以东明地区可以借鉴其研发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不同类型的农业智能机器人,为智能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2构建农业智能化管理平台若想推动智能农业科技发展不仅需要实现智能化技术的突破,也需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生产智能化管理平台。第一,需要构建以数据驱动为基础,以自然语言理解为核心的认知计算模型,从而提高知识决策能力。例如,东明地区可以构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模型、农业发展前景预测模型、农业生产布局分析模型、农民收入与农产品销售分析模型。第二,需要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粮食作物、蔬果等农产品进行在线监测,从而准确分析各类农产品的生产情况与销售情况。

4.3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农业农村局等政府部门的力量有限,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东明地区可以围绕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服务通过引智交流与研讨深化农业科技示范合作,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例如,东明地区与山东精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寿光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将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在了农作物栽培种中,也与舜耕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共同利用黄河滩区发展无公害的绿色蔬菜并打造了精品观光休闲生态园。

4.4构建智能化示范区在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东明地区根据“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与“新六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构建了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了智能农业的发展。但东明地区的智能化示范区相对较少,所以东明地区需要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构建智能化示范区并完善智能化示范区服务体系。第一,全面建设农业设施智能示范园。东明地区可以在现有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设置农业设施智能示范园,在该示范园中设置大量的智能化农业设备并利用显示屏循环播放设备的使用方法,从而彰显农业示范园区的科技感并增进人们对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了解。例如,可以在农业设施智能示范园中设置先进的农机并示范农机在播种、施肥、喷洒农药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方法,提高人们利用农机的能力。第二,构建现代种业智能示范园。农作物品种会对农业生产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东明地区可以构建现代种业智能示范园并在该示范园中推广农作物品种DNA身份鉴别技术与育种信息化管理平台。第三,完善智能化园区服务体系。若想充分发挥智能化示范园的作用就要完善服务体系,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例如,东明区可以完善智能化示范区公开服务体系,让当地的农民去示范区中参观学习并为农民讲解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

4.5创新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是智能农业的关键环节,所以需要利用电子商务推动智能农业科技发展。首先,需要积极利用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构建虚拟现实质量安全可视化电子商务体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其次,需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农业产销大数据系统,促进农业电商的发展。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农产品的流通十分不顺畅,导致蔬菜滞销、水果无人采收。为此,东明地区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产销大数据系统与网上购销云平台,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对接,从而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东明地区可以构建由农业技术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互联网农业服务团队,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农业科技推广与咨询,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

4.6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保障农产品质量是促进智能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因此需要构建面向农产品质量的保障系统,避免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首先,东明地区可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使政府可以全面控制农产品生产质量、加工质量。其次,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定位技术、自动化技术、RFID技术以及二维码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符合要求。4.7加大智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智能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持,所以东明地区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东明地区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为智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保障。例如,东明地区可以引进海外技术人才与高端技术人才,并安排这些人才进行智能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探讨。另一方面,东明地区需要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水平。例如,东明地区可以和济宁农校以及菏泽学院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业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与智能技术应用水平。

5结束语

在信息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打造智能农业、促进智能农业科技发展才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综合分析智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并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智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作者:孙国胜 单位:山东省东明县农业农村局

农业发展路径分析3

数字技术和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江苏省盐城市数字农业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为了数字农业高速发展,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为例,就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和作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1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省数字农业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完善,例如,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数字农业发展战略,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2019年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进一步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和建设的规划,对数字农业进行了布局;2020年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江苏省智慧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在基础设施方面,江苏省始终处于领先的位置,在近两年的建设中,提高了互联网的普及率,4G网络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基本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同时,新建了大量的5G基站,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支持,促进了农业电商的发展。农产品电商和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速度较快。据统计,江苏省2020年的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了843亿元,同年成立了14875个益农信息社,发展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经营模式,建设了大量的农业电商园区。在电商培训方面,开展农产品电商“万人培训”活动,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电商从业人员。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地处沿海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光照条件较好,雨水充足,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目前,新兴镇有9.5万亩的耕地,其中包含5.1万亩的作物生长区域和3.3万亩的园艺栽培区域。新兴镇的农业人口大约为6.8万人。据统计,新兴镇2020年的农业总产值达到了6.5亿元,种植业的产值为3.2亿元。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包含1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位于盐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此地交通发达,可以融汇各种资源。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以政策为指导方向,积极落实数字农业相关政策,推动新兴镇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数字农业发展需要专业化的装备和先进的技术,江苏省数字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数字农业技术装备较为先进。但是,当前的农业技术装备存在使用寿命较短、不够精准和稳定、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的问题;在监测监控方面,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方面有待加强,缺少核心关键技术,如抗干扰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等。第二,数字资源的整合效果较差,农业方面的数据比较分散、数量较多,缺少统一的标准,农业方面的数据资源缺乏共享,难以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数据,数据服务产业发展较慢。第三,当前的农业服务平台不够完善,覆盖范围较小,没有将大部分的农业信息资源融合到平台中,服务质量较差,数字化水平较低,与数字农业发展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例如,在冷链物流和产品保鲜上缺少数据服务平台和相应的设施,网点布局不合理、数量较少,配送生鲜农产品的成本普遍较高。第四,缺少相关制度和技术型人才的支持。建设数字农业,要有足够的技术型人才,但是,县以下区域掌握数字技术的人才非常少,很多地区没有成立专门的数字农业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数字农业发展的标准和要求[1]。

3新兴镇数字农业的发展对策

3.1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农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兴镇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积极构建“亭农云”大数据平台,为平台的构建争取300万元资金,进一步发挥农业数据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不断完善亭湖区的农业信息流,体现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在各个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中,为农业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亭农云”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充分考虑了新兴镇农业生产的特色,当地主要有黄金梨、菊花以及羊角椒三种特色农产品,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构建平台,平台促进三种农产品的销售量。大数据平台能够对三种农产品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掌握生产、加工、销售的情况,平台还能对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对三种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为整个产业链提供服务[2]。资源共享对数字农业的发展和大数据平台的构建至关重要,新兴镇政府安排了专门的技术人才,在技术人员的研发和带领下,形成数据对接渠道,并且租赁了一台服务器,当前,新兴镇的“亭农云”与整个江苏省的“苏农云”进行了深度融合,两个平台能够顺利对接,实现农业资源的共享。接下来还要不断完善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当前,新兴镇争取到6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有计划地将这些资金用在数字农业的发展和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中,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优先建设农业生产基地,通过示范推广的方式发展数字农业,加强物流网点的建设,扩大设施农业物联网的覆盖范围,现阶段,新兴镇已经有150个设备与江苏省物联网平台进行连接,以此来实现数据共享。

3.2电商培训和宣传推广数字农业的发展与电商的发展息息相关,新兴镇为加强培养电商人才,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农产品电商活动。例如,新兴镇在2021年举行了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活动。培训教员主要是各个企业的精英,如市区主管人员,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中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人员有120余人。在培训的过程中,为所有农户和电商从业人员推荐“苏货新农人”APP,为参加培训的人员介绍APP的功能、作用,详细教导操作方法。培训人员将培训内容与新兴镇数字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到一起,介绍各种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详细讲解最适合本地的电商发展模式,为电商从业人员提供参考。经过培训,新兴镇电商从业人员掌握了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更加先进的技术,让更多农户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宣传推广方面,新兴镇充分运用了新媒体,在亭湖政府网站、“亭湖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益农信息服务平台农业农村信息。其中,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最多,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新兴镇还在其他媒体和平台进行宣传,让更多城市的人们了解江苏省新兴镇数字农业取得的成就,了解新兴镇的特色农产品,在各个平台中宣传“苏莱直通”平台,各个农业经营主体在该平台上了大量农产品销售信息,增加了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苏莱直通”平台。盐城市的翡翠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新阳春面粉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百佳案例。

3.3合理布局和集中谋划新兴镇对数字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重点建设。一方面,新兴镇举行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百日行动,借助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在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讨论了活动方案,制定了百日行动计划,对活动期间的工作进行督查,督查的主要方式有网络检查和台账资料检查,督查人员还会到相关工作的现场进行核查,确保百日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新兴镇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大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如苏农农资集团和顺丰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会派出专业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对益农信息社的信息员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新兴镇的农业服务水平。新兴镇努力从电商、物流和大数据这三个方面进行发展,为数字农业的发展争取新的发展机遇,以几个村落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地区,主要对新杨村、同心村、三灶村以及三里村的农业信息情况进行调查,不同乡村可以共享彼此的农业信息,使整个新兴镇做到联产联动,为益农信息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

3.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数字农业各个部分的运作方式和应用范围,数字农业包含四个部分,一是农业物联网,即数控系统,这一系统主要为传感装置,还包含探头和摄像头等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等环节得到应用。二是农业大数据,属于一种数据系统,主要负责采集数据,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根据特定的算法分析数据,为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提供参考,一般会在大田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应用,还可以在整个产业链的经营中运用数据。三是精准农业,以农机硬件为基础,这一系统主要负责执行与操作,需要引入先进的探测设备和控制软件,保证控制的精准性。四是智慧农业,根据经验模型构建农业专家决策系统,该系统本质上属于软件系统,需要一部分硬件设施,智慧农业注重智能决策,通常会与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搭配使用。新兴镇应大力推广智能农机具,为农户和农业企业介绍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购入智能农机具,如植保无人机等,用智能机具进行播种、灌溉、施肥、喷药。农户还可以引入智能传感器,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感应,对温湿度和光照通风等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智能设备的引入,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和农业管理效率,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需要资金的支持,新兴镇要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尤其要注重新型智能设施,不断完善新兴镇的农业基础设施[4]。

4新兴镇数字农业的发展规划建议

新兴镇要做好长远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可以为数字农业发展设定不同的阶段,如5年、10年、15年、30年的发展目标,为农村农业数字化建设提供清晰的目标。为了让数字农业的发展符合新兴镇的基本情况,可以提前进行试验,在新兴镇建立数字农业试验区,为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可采取激励机制和补贴政策,降低数字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新兴镇应重点培养龙头企业,将数字技术应用在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等环节,从农作物种植到农产品销售,进行全过程监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农业发展,需要在技术设施上进行创新,时刻关注农业前沿信息,应促进科研院所、科研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共同攻克技术上的难关,通过人工智能发展智慧农业,在数字农业的发展中运用大数据认知分析技术,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服务,促进电子商务和物流运输的发展与创新,带动新兴镇农业电商不断发展。另外,数字农业的发展要重视数据的应用,农业数据信息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把江苏省的农业资源整合到一起,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发挥农业资源的作用,为农业的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的生产提供数据参考。例如,对不同季节的农产品销量进行分析,分析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消费者的喜好等,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规划和决策,为数字农业基地的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提供支持,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整合数据资源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实现数字化转型,更科学地统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分享数据[5]。

5结论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第5篇

摘要:“智慧城市”“大数据”及“物联网”都是时代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更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及“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智慧医疗为例,对当下智慧城市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和举例说明,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使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和高效。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

1.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定义

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应运而生的课题,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认识和了解以下三个问题:

1.1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21世纪是被信息和数据所主导的时代,无论是在国家决策、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信息和数据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大数据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关的大数据体系极其庞大;其次,大数据的类型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常见图片和视频,还有网络日志和地理信息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对于城

市的发展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1];最后,在与物联网技术相互衔接的情况下,大数据信息可以实时传播,具有及时性和高效性,使城市发展的速度大大提升。

1.2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智慧城市”是IBM公司“智慧地球”策略的延伸。2009年,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将感应器融入楼宇桥梁建筑、公路铁路交通、给排水管网、油气管道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智慧城市所包含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与重视,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摸索智慧城市的发展体系。2012年我国正式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发展名单,其中包括不同地区的90个城市。2014年,根据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相关部门正式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十余年来,经过诸多国家对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实践表明,它将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已经逐渐发展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与逐步兴起的物联网技术,使城市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

1.3什么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全新升级,通过强大的信息传感设备,在“物品”与互联网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而这个“物品”泛指一切,也就是说,物联网是让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当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时,可以通过实时的信息交换,形成一个智能、高效的管理平台。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强大能力,世界各国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重点发展领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十二五”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指导,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改变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切实促进城市的发展。

2.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三者之间的联系

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都是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开启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反而言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也促进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

2.1大数据是建设、发展智慧城市的根本条件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策略是通过对众多数据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所得来的,但是这些数据来源于各行各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数据体系相当庞大。在传统城市发展中,采集数据需要G-知音-物联网耗费较长的时间成本和较大的人力成本。在智慧城市中,大数据使信息采集工作智能化、自动化,以最高的效率将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分类汇总,为地方政府提供制定城市发展策略的依据,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条件[3]。

2.2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有推进作用在智慧城市中,物联网将一切事物高效地联系在一体,并利用自身智能化和信息处理自动化的技术特点,赋予智慧城市较强的发展动力,实现智能化城市管理,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2.3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需求可以促进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政策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大前提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脚步也将逐渐加速。城市发展中,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生活,都向着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逐渐转变,对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考验[4]。要想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持续提供动力,就必须加强对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需求可以促进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

3.以智慧医疗为例简述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应用,无论是手机、手表智能化功能的使用,还是共享单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投放,都离不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庞大的信息网络,当今社会医疗服务系统的智能化改变更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笔者就以智慧医疗为例,深入探讨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3.1智慧医疗中常用的物联网关键技术从整合医疗信息到监测患者病情、从医院智能管理到远程医疗服务,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其中,以下几项技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1.1射频识别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即电子标签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识别相关信息,回传至管理平台,使被标签的物品信息可视化。在医疗领域,射频识别技术得到

了广泛应用,通过这项技术,可使患者信息平台化、使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长期监管简易化。例如患者在医院开药后可以通过扫描药物身上的标签和二维码识别药物信息,了解药物的生产批次以及生产厂家信息,有利于提高用药安全性与可靠性。

3.1.2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当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医疗领域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和信息采集都将依托传感器技术实现,可以迅捷地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为治疗提供精准信息。例如患者在入院治疗时需要提交一般资料与基础信息,此时可应用传感器技术高效测量与上报,提升患者诊治的效率与质量。

3.1.3GPS定位技术当今社会,GPS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它可以实时获取时间和空间信息,快速实现地理定位。在医疗领域中,药品、医疗器械乃至医疗废物的运转过程,都离不开GPS、GPRS定位技术的支撑,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获取供应链信息,在出现异常问题时快速做出决断。

3.1.4图形码技术在物联网的众多关键技术中,图形码技术成本较低,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系统中。它包含了条形码和二维码两种形式,一个图形码中可以包含大量信息,比如,采血试管的标识、彩照预约等,多采用图形码技术代替手写单据,不但节省了人工成本,还可以减少错误发生率。再如,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扫描试管上的信息识别患者的具体检测项目以及血压样本采集量要求,改变了以往人工询问与手写记录的传统方式。

3.2大数据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渐发展,多种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医院的智能化建设和远程医疗两个方面。

3.2.1智能化医院建设在现代化智能医院的建设中,应用了大量的物联网技术。无论是为患者提供愈加便捷的诊疗服务,还是提升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效率,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数据和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支撑。

3.2.2开通预约挂号平台挂号是患者与医院开始连接的第一步。在以往的诊疗过程中,患者在就医时需要到窗口排队挂号,排队时间长,窗口工作人员工作量巨大,消耗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我国众多医疗机构纷纷开通了互联网预约挂号平台,充分结合RFID、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利用一台小小的手机,一键解决挂号难问题。比如,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智能医疗平台上,挂号功能就十分完善。平台对医生按照就诊院区、科室准确分类,科学划分诊疗时段,提前上传医生出诊日期,患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医生和就诊时间,挂号成功后该医生、该时间段自动锁定;同时,通过智能医疗平台挂号时,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码,医院即可完成对患者姓名、年龄等基础信息的初步采集,大大节省了问诊时间,在提升医生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便捷的服务。

3.2.3建立电子病历电子病历详细记录了病人的病史信息、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可以帮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往,医院主要采用病历本记录患者相关信息,在每次复诊时,医生需翻阅病历本才能了解病患的病情信息,一旦病历本丢失,则需要重新询问、整理病例信息。而电子病历可以快速地完成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处理。现在,应用RFID技术,通过身份证、就诊卡等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对患者既往病史、检查结果、医生采用的治疗方案等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安全储存,形成长期有效的电子档案,在诊疗过程中,通过一张卡片或者一个编号,病人的全部信息就可以一目了然。比如,某位患者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初次诊疗中,医生通过识别其二代身份证获取患者基础信息,并通过询问为其建立起电子病历,明确记载患者发病时间和症状,并通过判断开具相关检查,检查结果的图文内容也将及时上传至患者个人电子病历中。如患者需要办理住院或者通过手术治疗疾病,病房及手术医生只需通过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充分了解病患信息,大大增加了信息流转的及时性,提升了医院各部门的沟通效率。

3.2.4病房智能护理病房的智能护理也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主要体现。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快速识别患者基础信息,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采集;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病房的智能管理,实时保持护士站与病房内的通信,及时获取病患紧急情况的报警信息等。目前,在各大医院的病房护理中,图形码技术应用较为普遍,即在患者办理住院时,根据个人信息生成图形码腕带,这就形同为每位住院患者打上了一个固定标签,通过图形码,医护人员可以掌握患者的全部诊疗信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仍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例,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时,利用图形码技术与RFID有效结合,对患者的基础信息、门诊电子病历等进行信息整合、储存,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医护人员通过识别二维码,即可全面掌握患者信息。在进行测量血压、体温等日常护理中,可以通过传感器设备和技术,结合患者的专属二维码,及时上传结果。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这个专属标签,查看手术医生或管床医生的医嘱和用药方案,在输液、发放药物时进行扫码核对,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失误。

3.2.5药品跟踪监管在智能化医院的建设中,将物联网RFID技术应用于药品的储存、配药、领取、使用等一系列流程中,可以有效避免药品在使用时出现的纰漏。通过RFID的标签功能,从医生开药、药局分配、护士给药,到最后的患者用药,每一环节的负责人可精准核对药品信息,使药品使用的全部过程得到有效跟踪监管,从根本上杜绝用药疏漏,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以医院中最常见的输液为例,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巨大,涉及药品信息烦琐,相同药物不同批次的用法和用量都不尽相同,护士在使用药品时极易出现疏漏。通过物联网技术,护士在为患者注射药物前,可通过药品RFID标签了解药物的批次等详细信息,与患者信息和医生处方进行仔细核对,减少药物使用错误带来的安全隐患。

3.2.6血液信息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加强医院对血库内血液信息的智能化管理。通过RFID和图形码技术,为血库内每一份血液样本设立标签,对献血者信息、血型、血液RH值、献血时间等具体信息精准记录,使用时可快速检索查询,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通过传感技术,还可以对血液流转过程中的环境温度等信息进行采集监测,确保血液的合理储存。3.2.7远程医疗所谓远程医疗,主要是采用传感器技术,通过手机、手环、手表、腕带等可穿戴设备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将所获取的信息传送至监护人及医生终端,以便被监控人出现紧急健康状况时及时救援。近年来,我们生活中所出现的智能健康手环就是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远程医疗中的产物,尤其在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语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阐述的医疗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对智慧城市中智能化、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将愈加显著,智慧城市在大数据时代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是我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所必须不断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作者:李滢 单位: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技术研究2

1引言

审计人员投入不足,覆盖范围有限;人员能力有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取决于经营层的重视程度,领导重视,投入资源就大,独立性强,反之,审计工作则容易缺乏独立性、权威性。这些企业内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是大多数内审人员的切身体会。那么,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无疑是新阶段审计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消除了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幅降低了内部审计在监督环节的盲点,突破了内部审计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的不足,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研究创新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拓展其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的应用边界,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效率和效果。

2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理念和重要性

2.1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理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概念目前还比较模糊,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对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进行解读,比如杨勇(2020)认为在传统的审计数据分析中,在大量数据面前,人力分析显得较为笨拙,不符合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企业要尽快转变传统审计工作理念,结合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归纳和整合进行创新,优化审计分析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2.2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也逐步实现了电子化,由此形成了海量复杂的数据,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即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并获取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数据信息,得出恰当结论,以高效完成既定的审计目标,科技赋能企业发展。

2.2.1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有助于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大数据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发生了质的变化,审计工作环境、审计工作方式、审计取证方法,乃至审计报告的呈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已经不再局限于事后的审计监督,而是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稽核的全覆盖审计监督,通过建设审计预警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很直观地掌握重要风险环节,及时跟进排查;可以很便捷地采集到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不受区域、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2.2.2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审计的工作方式,由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地采集审计数据,大大降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审计资源的投入,大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2.2.3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果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不单单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对被审计部门的信息数据实现自动采集,张昊:企业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创新研究财税审计在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也避免了人工采集容易引发的失误,提高数据采集、清理、分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轻松高效地完成许多传统审计方法下无法完成的审计工作,比如风险预警,传统审计方法多是事后进行监督审核,此时如果发现问题,该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已经难以挽回,而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及时预警风险事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内部审计流程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能力塑造,实现由点及面的内部审计业务水平全面提升。

3企业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技术手段,是实现审计增值服务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企业战略方向和高水平人才的缺失,内部审计常常不受企业高级领导层的重视,内部审计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也因此而失去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土壤。具体来说,当前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有几个方面。

3.1企业对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更为侧重销售、生产、财务、人力、质量、运输等关键环节,企业的资金分配和投入也往往更侧重这些领域,对于内部审计,往往被定位服务部门,导致内部审计大数据审计技术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部分企业的经营决策者由于缺乏财务、审计和法律知识背景,理解审计信息的能力不足,所以并不十分重视内部审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下降,由此也带来了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开发上的投入不足,进一步降低了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成果输出,最终导致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开发上的边缘化。

3.2企业高水平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人才匮乏在我国,目前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水平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这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属于近年来新兴的技术领域,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的人才不多,具有相应的技术操作经验和成果输出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且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人才在不同企业间流动以后也常常难以融入新的企业,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人才就较少在人才市场上流动,因而造成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大学审计专业的培养较为基础化,偏重财务会计基础、审计基础和其他相关理论基础,实际操作水平较低,对于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而言,更是少有接触,因而无法向社会和企业提供充足的大数据内部审计人才选择基础。另外,不同企业的审计环境是不同的,大多数企业现有内审人员均是财务、审计、法务出身,对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认识不足,知识更新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需要。

3.3企业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方面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手册不健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作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技术方法,其配套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手册目前都不健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加强企业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革新,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手册,提供可供操作、可供学习、可供复制的技术方法成为内部审计人员新的工作思路和研究课题,以规范化大数据内部审计工作。

3.4企业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方面的内部控制管理不合理内部审计由于在企业中扮演独特的角色,往往还承担着发现企业管理漏洞,提供决策分析参考建议的职能,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下,内部审计人员会大量接触企业的各种信息数据,如客户数据、财务数据、生产数据、职工数据等,许多都是属于特别敏感、保密级别的数据,在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的背景下,企业也日益重视网络信息数据,对人员的职责分工、授权访问等进行了一些限制,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企业存在内部审计职责分工不清晰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的权限和风险合规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如何清晰的划分,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权限如何清晰的分配,乃至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对于可以访问的信息数据内容、范围,访问的信息数据能否支撑审计发现和审计结论,在审计中能否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泄露信息数据都值得考究。

4企业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提升路径

毫无疑问,目前大数据的价值越来越被人深度挖掘出来,其应用的前景更为广阔,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正是基于海量的数据采集基础,利用数据分析及建模技术实现对海量业务数据的精准、实时挖掘,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应用于审计项目,解决传统内部审计所面临的“接不上数据、说不透问题、讲不清业务、看不清未来”的挑战及难点,为优化企业监督管理服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在审计人员个人层面,都应该转变审计观念,认识到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价值,并加强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学习和开发投入。

4.1加强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成果转化,提升大数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审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根据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效来提升的,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依托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来提升审计成果,促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更好地进行决策辅助,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企业管理层应该理解大数据内部审计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推动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技术开发投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便利性和工具有效性,而内部审计人员要同向而行,积极利用企业提供的审计环境,学习和提升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水平,以企业的核心利益和风险管理为导向,推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革新,加强审计成果转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4.2加强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技术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技能针对目前企业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行业发展特点,企业年度审计计划应制定相应的技术培训计划,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上可以灵活多样一点,采用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由内部有经验的老审计人员进行“传帮带”,也可以依据《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外部审计资源,适当邀请外部的大数据内部审计专家来授课,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网络授课或现场授课培训,也可以组织审计人员去参与一些社会组织举办的行业交流活动,用以开阔视野,在培训内容上不应墨守成规,组织审计人员与优秀的企业同行交流,了解一些先进的做法,积极引进创新,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此外,可以通过人才流动,通过内部轮岗,将IT人员引入内审团队,将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大数据分析人才作为重要的补充,提高审计团队整体的业务水平。

4.3制定大数据内部审计操作规范,促进大数据内部审计有规可循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在企业的实践和应用,制定较为完善的大数据内部审计操作规范和实施手册成为一种客观要求。目前国内外有一些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指南,比如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制定的一系列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南,国内有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分别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和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但属于较高层次的指南,对于企业来说,仍然需要更为贴近自身实际的操作规范或者实施手册等,在这方面可供参照的不多,企业可依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及对标先进企业的实施成果,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操作手册,标准化审计经验及结果,以规范化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并帮助新审计人员学习及提升大数据内部审计能力。

4.4优化大数据内部控制管理,健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企业应对内部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进行梳理,优化内部控制管理,形成新的部门合作协调机制,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责定位,根据《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剥离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业务工作内容,对审计部门权限要明确划分与灵活运用相结合,既需要对业务权限进行规定,又需要支持审计工作的取证及开展,避免因为没有访问权限影响审计取证和审计效果,对审计工作造成层层阻碍,畅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渠道,使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地采集各种审计证据,支撑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促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开展。

5结语

数字化时代,纸质凭证等原始单据必将逐步消失,审计数据建模、挖掘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审计分析方法,会提供更多的审计线索,在未来审计中必将应用。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及时预警风险漏洞,可以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控制,可以优化审计评价工作并对企业进行全覆盖监督,可以更科学地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但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也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提升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是审计人员一项新的工作方向。作为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受益者,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大数据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提升对大数据的驾驭应用能力,提升业务工作的自动化控制能力,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审计质量,释放审计人员较为重复、基础性的工作,促进审计人员思维上的转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张昊 单位: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大数据技术研究3

数字经济时代悄然来袭,数字技术和数据应用将成为未来各行业的核心基础,对相关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竞争加剧,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创新成为企业重要发展动力。在2020年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抓手,实现内部控制创新是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的关键。本文对内部控制管控模式数字化创新提出了思路和方法,以流程函数构建为基础,采用数字化思维对企业流程进行精准管控,有利于实现内部控制“事中控制”乃至“事前控制”的目的,使得控制更精准、手段更有效。

内控体系失效致舞弊时有发生

我国推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经十余年,但是内部控制体系失效、公司内部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博元投资、银河生物、獐子岛、康美药业等上市公司造假案例层出不穷。那么,这些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为何失效?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在推进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一)内部控制体系虚无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调“治未病”,内部控制工作难以显性化。同时由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标主要以定性考核为主,内部控制强调流程管控,聚焦审批,缺乏直观的定量化数据。由于内部控制体系自身工作特点以及绩效指标设计方面原因,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缺乏可视性,公司各方面缺乏对内部控制工作及效果的直观认识,对内部控制认识出现虚无化。

(二)内部控制体系空心化由于内部控制目标以定性评价为主,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无法精确评价。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效果,只有通过内外部的审计评价,抑或后续舞弊事件发生情况的追踪,才能进行客观评判。以某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具体负责人评价情况看:“内部控制工作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较难用具体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指标明确,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与实际业务情况分离。从一些案例看,一些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迫于主管部门工作要求(如国务院国资委、中国证监会等),而不得不聘请第三方机构完成内部控制工作手册等材料。相关材料和实际情况脱节,也未结合变化情况及时更新,造成内控建设和实际业务“两张皮”,造成内部控制空心化。

(三)内部控制体系监管弱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公司经营管理情况变化而进行调整,可以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只有“逗号,顿号”,没有“句号”。因此,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和审计监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企业负责人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一劳永逸,是一锤子买卖,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重建不重评”,缺乏后续的评价监督工作。同时,企业未建立与内部控制挂钩的绩效评价机制,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与相关责任人薪酬没有实现联动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监督弱化。

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管控

综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内部控制缺乏显性化观测指标。内部控制重视流程管控,因此目前内部控制强调流程审批环节,不易量化。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以数据为基础打造管控手段是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领域思想家之一的彼得·J.宾利在其《万物皆数》一书中亦提出,数字背后有很多“小秘密”有待大家挖掘,并介绍了人类通过认识数字、运用数字来认知世界、改造自然、改善生活、创造历史的过程。因此可以断定,将企业内部控制中若干个流程转化为具体数据,构建相应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管控应是内部控制未来的发展必然,亦是推动智能化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一)基本逻辑—以具体流程为例以A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流程为例。按照传统的内部控制理念,主要关注相关流程授权者对所负责的事项履行程序是否勤勉尽责,进行了合理审批,即“走流程”。只要“走”完流程,履行完毕所有审批程序,有签字和附件材料作依据留痕即可。对于某项具体工作,如果只把工作流程分解成为若干个审批点,则缺乏对该项业务的系统性分析研判。以A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行为事项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内部控制理念,仅关注相关集体决策机构审批情况。而若将A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行为参照“行为函数”理论,则可以分解为若干变量,纳入相关数学模型,将非结构性的行为审批流程转化为结构化的数学模型。1.业务发生频次(a):甲企业若处于成熟发展期,业务活动处于稳定阶段,事实上有一定规律可循。业务发生频次主要指A流程发生的频次,如每月1次或每周1次,作为一项指标观测A流程发生规律。2.资产种类(b):相应A流程所涉及资产隶属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相关分类颗粒度还可再细化为如设备、房屋及构筑物、家具用具类等固定资产,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描述A流程情况。3.回收价值情况(c):因涉及资产处置,需考虑资产处置后回收价值情况,该指标还可为相应处置绩效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如针对相同资产,在同一时点经审批后发生处置行为,一个部门收回500万元,另一个部门收回200万元。虽然审批程序相同,并均按照规定履行完相应程序,但是上述不同部门对于企业产生的绩效情况是不同的。4.流程数量(d):以A流程为例,从资产管理部门发起至董事会完成审批需经历5道审批程序。因此,按照甲企业内部管理办法,d=5是符合规定的。若d不等于5,尤其是小于5时,便可认定该企业的审批流程存在舞弊可能。5.最高审批机构(e):若仍以A流程为例,该最高审批机构为甲企业董事会。就该事项也可作为一个观测点,对A流程情况进行分析。6.流程时限(t):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并不是把流程复杂化,拖延审批程序。与之相反,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就是要理顺流程,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效率。因此t值越高,证明该流程问题越多。同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增减相应观测指标。相应函数构建的目的便是为企业快速经营发展服务,并无固定不变的测算模型。综上,可假设A的数学模型如下式所示:F(A)=αf(a)+βf(b)+γf(c)+δf(d)+λf(e)+μf(t)其中α、β、γ、δ、λ和μ是考虑了甲企业实际情况的约当系数。通过上述公式以及相应的测算,可以把A流程转换为若干个具体数据。由于业务的相对稳定性,F(A)也并非杂乱无章、随机分布,而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和规律,在相应的区间内进行分布。将流程向数据化的转移即“流程数字化”,通过数据测算,相关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感想,让内部控制实体化,避免缥缈化。

(二)模型的运用—数字化治理通过设置相应的参数,可以多维度将较为抽象的流程具象为具体的数据,为后续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字化治理创造条件。对于F(A)可以进行多方位运用,主要有:1.系统性描述流程传统内部控制聚焦具体某项流程的审批环节,呈点状的离散形态,未连接点成线到面,难以系统性对流程进行描述。通过设置相应业务流程行为函数模型,将非结构性的经济行为通过结构性的数学模型予以体现。以上述甲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行为流程为例。若甲企业处于成熟期,经济行为变化情况有规律可循,F(A)结果一般在一定区间范围内,若存在参数异常变化,便会联动导致F(A)异常,指向相关行为存在舞弊可能。如图1所示,不同时期F(A)可能因某个参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企业业务的相对稳定性,F(A)的变化在一定区间内为正常变化区域。若A点数值不在F(A)一般正常范围内,则相应经济行为流程存在舞弊可能,函数取值为企业精准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提供依据。2.便于评价内部控制建设效果内部控制有开展自我评估的要求,但是内部控制现有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指标,较难准确和直观地对内部控制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如以上述甲企业资产处置流程为例,F(A)对应的A点为数据异常点,当数据异常点较多时,则证明该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行为内控缺陷较多。企业通过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相应的F(A)数据异常点大幅度减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内部控制建设效的有效性。当然,内部控制建设效果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采用某一个指标进行评测,企业应构建多维度完善的系统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数据仓库,为后续数据挖掘奠定基础数字化治理并不是企业对数字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借助数字技术重新思考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创新服务于自身可持续发展,借助数据和算法优化决策并改进相应内部控制建设模式。通过设置相应的函数模型将非结构性经济行为转换成具体数值,可建立专门的数据仓库。实现流程数字化是第一步,算法依赖于结构性数据,而数字化为智能化打下基础。内部控制团队通过流程数字化,以具体的流程数据为基础,建设以内部业务为核心的数据资产。而该部分数据资产为后续数据挖掘与更为精准改进完善后续业务流程提供现实依据。

(三)需重点考虑的若干问题要想真正实现内部控制创新,通过流程数字化实现数字化治理,企业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智能信息管控系统。真正实现内部控制实施目标,需要以相应的流程数据为基础,构建覆盖企业全方位、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智能信息管控系统,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从传统运营管控模式向流程数字化、业务管控智能自动化及管理决策智慧化的方向转变,突破信息化瓶颈,最大化发挥流程数据价值,实现运营管理价值提升的新业态内部控制模式。2.建立健全企业配套管理体制机制。内部控制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仅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实施依据,要将内部控制体系落到实处,督促落实是关键,建立健全企业配套管理体制机制是主要抓手。最重要的是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效果和相关责任人绩效挂钩的制度体系。3.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立以“全员内控”为内核、与企业实际情况特点融合、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内控文化,真正做到“人人讲内控”“人人做内控”。抓好相关队伍建设,将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干部充实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让他们引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快速发展。

数字化数据化是内控发展趋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