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实验教学

数学实验教学范文精选

数学实验教学

数学实验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课程改革随着春天的步伐扑面而来,我区于2002年初启动课改实验工作,2003年秋季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商丘市第二回民小学姜琳[摘要]:课程改革随着春天的步伐扑面而来,我区于2002年初启动课改实验工作,2003年秋季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省、市、区有关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实际,认真组织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探索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并以课改为契机,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结合新课改教学实践,针对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探讨。(1)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3)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4)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5)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6)强实数学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新课改课程改革随着春天的步伐扑面而来,我区于2002年初启动课改实验工作,2003年秋季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省、市、区有关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实际,认真组织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探索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并以课改为契机,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结合新课改教学实践,针对数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探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小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接受、消化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些,单靠教师的语言阐述是不易做到的。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因此,我们每一个执教者都要高度重视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一、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设想在道北开一家“学生书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书店,调查学生喜欢课外书的情况。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现场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称,小组合作统计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比较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画“正”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江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六、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再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实现这一过渡,表象是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是建立表象的基本手段。实践出真知,特别是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伴随着说的训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平道路。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知识点,尽量创设条件,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培养技能、技巧。借助实践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定律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满足了“小学生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数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我们深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区教研室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数学实验教学,把新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我区的课程改革之花将会遍地盛开,我们将拥有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

数学实验教学范文第2篇

一、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设想在道北开一家“学生书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书店,调查学生喜欢课外书的情况。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现场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称,小组合作统计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比较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画“正”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

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实验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实验;学习;探索

数学实验是当今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一个新兴课题。我国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推动下,也正进行着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侧重于高等数学方面,对中学数学课程鲜有提及。这不利于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化和有效实施,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中学数学教师积极投入其中,拥抱新理念,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创新。

数学实验是指为研究和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在指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通过探索、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并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怎样去把握好一些关键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数学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二、数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具有层次性和灵活性。不论是从心理学角度看,还是从实际出发,人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设计开放性、探索性的数学实验问题,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泉州东湖公园有一块长12米,宽8米的矩形花圃,喷水嘴安装在矩形对角线的交点上,现计划从交点引三条射线把花圃分成面积相等的三部分,分别种三种不同的花(不考虑各部分间的空隙),请你通过数学实验进行模拟设计,并计算,再设计方案,根据你的设计方案回答出三条射线与矩形有关边的交点位置,并和同小组的其他同学讨论。这样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数学实验问题,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乐趣。

3.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数学实验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验活动中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多样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实验、查阅资料、开辩论会、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实验。例如,在学习“储蓄”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附近的银行,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理解什么是个人所得税,该怎么进行计算。在学习“数据与统计”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收集资料,比如收集家庭的日常开支情况,然后绘制成统计图表,为家庭开支出点子,增强学生的理财观念。

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实验活动的问题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活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思路,不同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产生共鸣。

三、数学实验应注意合理的选题

是药三分毒。数学实验课不是万能的,它同样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并不是每节数学课的教学都可以用实验的形式进行组织的,有些内容在教学时,不适合被设计成数学实验课。例如,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分式,函数等等。虽然也可以设计成数学实验活动课,但效果比起用其他的新课改方式进行教学要差得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数学实验课时应充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然后有的放矢地选择合理的课题,从而设计出一节成功的数学实验课。

总之,数学实验课的最大特点是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去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实践和体会数学创造性思维,充分地发挥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推动作用。我们教师应该时时关注中学数学实验的发展,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使新课改结出喜人的硕果。

参考文献:

[1]李尚志.数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1999.

数学实验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普及,其影响也越来越大。虽然部分学生不需要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但是由于专业课程或者毕业论文的需要,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建模知识。部分学校采用课外培训的方式来满足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需要,但是由于课外时间有限,为了满足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知识的需要,应当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1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结合的意义分析

通过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充分的结合,以数学建模为载体,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以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作为辅助力量,将强化数学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手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帮助。通过将数学实验教学和数学建模结合起来,很多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毕业论文的设计中,还可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部分学生可以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数学实验软件等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生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效果。通过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社会使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数学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教学的方式,不仅教会学生利用相关数学软件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且通过数学建模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且利用数学软件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的简化,推进了研究型、实践式和讨论式教学的改革。解决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重视理论的知识的普及,对于数学知识的实践比较轻视的问题,推进了数学教学改革。在数学教学中增加数学实验课,同时用适当的数学建模问题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教学内容方面。在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分为基础数学知识和高级数学知识两个部分,基础部分主要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部分组成,并且学生还应当学会利用数学软件等来体验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例如对极限、微积分、积分、矩阵、假设检验等数学内容的数学实验课[5]。高级数学内容主要包含了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运筹学等比较专业的方面。传统的数学实验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验证结论为主,对于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对学生的个性空间的发挥以及独自探索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按照大学数学改革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有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可以利用数学建模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了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对数学软件和工具的应用,加强了学生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通过计算机技术不仅展现出来数学理论的严谨和抽象的一面,同时也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要适当的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内容,改变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灵活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针对性和积极性。第二,教学方式方面。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进行上机验证之外,通过添加数学建模的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主动的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外可以给学生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解决,充分的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共同的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6]。学生在做课题报告的时候可以提出自己小组的看法和创新点,回答其他学生的问题,同时分享和学习其它小组的思考方法。此外还可以充分的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成立数学建模协会、参与网络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将数学知识和课外数学问题实现有机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对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论文的写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考核方面。考核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是改进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上存在考试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现象,没有展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7]。在考核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来作为其中的重点,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对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表现应当纳入到考核中,例如平时课堂表现,对于平时实验课的考核等,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对于学生实践的论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建模、利用数学软件解决问题以及答辩等都需要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进行加分。这对于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查阅资料和文献,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3结束语

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科学和应用数学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推动数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学建模体现了完整的数学思维的过程,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使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能够利用数学技术和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推动了数学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侯晓帆,王以宁.行动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数学建模实验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4):105-108.

[2]周游,王茂芝,王玉兰等.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先导开展理工数学实验分层次实验教学[J].科学咨询,2013,(19):171-172.

数学实验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问题;对策;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近年来,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驱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相关理论知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实验教学重要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时的“良师”,若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好动,所以利用数学实验可以让其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不仅可以提升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进行数学实验时,注重对小学生学习兴趣展开培养,并积极探索更为高效的数学实验方式。例如,在“圆柱和圆锥”教学时,为了让小学生对“圆锥”性质、面积、体积等各方面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数学手工小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圆柱、圆锥模型,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试验,对圆锥和圆柱原理产生更深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实现了“从现象到实质”的跨越式发展。

(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理解记忆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非常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依靠灌输式方式进行理论教学,并用大量练习来加强学生领悟能力,虽然学生能够记住一些抽象数学公式,但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数学知识理解与记忆难题。为此,若想真正促使学生了解和记住数学知识,就必须遵循“感觉—形象—概念”的知识法则,运用数学实验逐渐加深学生由知觉到表象再到观念的认知,使学生在心灵中逐渐形成科学的数学学习观念,最后实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时,要注重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借助数学实验增强学生记忆力,不断创新数学实验方法,在加强学生自主实验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科学设计,加强实验的“反复利用”。例如,在实施讲解“比例”知识时,采用多媒体PPT动态设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比例的特性,尤其是“放大和缩小”的知识点本质,从而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科学化教学目的,而且要注重实施“立德树人”,加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由于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操作性、融合性等特性,使得学生对数学各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把数学实验与小学生数学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问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去“验证”与之有关的数学理论,而并非像既往学习时死记硬背,而是要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如在讲解“圆柱和圆锥”时,因为其涉及众多知识点,所以可以通过数学实验,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实验中验证数学概念、定理,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二、数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实验范围较小

小学数学教科书包含了大量实验资料,有些资料已被教育人员编写和应用,但仍有许多内容未被充分重视和利用。由于数学实验范围狭窄,缺乏实验资源,学生错过了对数学知识深入理解的机会。此外,教师并未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系统地开展数学实验,无法将抽象、静态的知识解释转化为直观、动态的知识,影响学生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实验目标定位欠缺延展性思考

数学实验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学习行为,目的是解决特定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探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并非数学实验的唯一目标,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数学实验的体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探究和创造能力。当前,许多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往往只追求效果,而忽视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意义,特别是不重视提高思维素质,导致数学实验功能弱化。

(三)实验过程缺乏最优化规划

充分利用好数学实验资源,即可发挥其教育作用。然而,目前学生思维发展与数学实验“契合度”并不高,探索时间缩短,活动不集中,没有为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验中是否能充分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路径、反思实验结果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深思熟虑、系统地计划,否则便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四)实验方法缺乏多样化表达

数学实验和其他理科实验,如生物、化学、科学实验相似,自带丰富性和多样性,只有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原理,才能灵活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其实验水准。然而,目前众多数学教师并不重视提高学生数学实验能力,往往采取“见招拆招”办法,不能提供多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只知道实验,却不知道怎么做实验”的尴尬局面。

三、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验证性实验,深度探究知识

“猜想·证实”既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猜测,再通过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对情感材料进行思考、分析、加工,由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比如,在讲解“3的倍数特征”时,教师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特点,学生根据“2”“5”倍数的特点,猜测到如果一个数个位数上是“3”的倍数,那这个数则是“3”的倍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并没有对学生的猜测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按照自身猜测,随便写几个数字进行检验,看看是否为“3”的倍数。学生经过测试,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有些数字确实是“3”的倍数,比如“63”“1089”等,但也有一些数字不是“3”的倍数,比如“169”“1003”等。教师抓住机会,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了“1089”等“3”的倍数上,引导学生继续猜测,学生则会质疑会不会和个位数上的数字总和有关系?这一点被全班同学认同,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通过以上例子,教师将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去猜测“3”的倍数特性,通过“猜测—验证—猜测—再次确认”的学习方法,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理解性实验,内化数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带领学生进行理性的、直观的实验体验,使学生由已知领域逐渐进入到新领域,并把直观的体验转化为认知和数学模型,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在“体积的意义”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用玻璃器皿装东西的实验,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含义。试验条件是将沙粒倒入玻璃瓶中,在玻璃瓶中放置一根长方形木头,再将之前的沙子倒入其中。此时还有好多沙子没有倒入玻璃瓶,教师让学生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行交流。这时,学生对“量”的含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大多数学生思想仍然混乱,不清楚其中内涵。教师让学生向烧杯里倒上水,又往里面加了一块石头,顿时水就流了出来。很明显,石头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水就流了出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容积”的含义,“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即“容积”。在以上实验中,教师并未直接向学生表明容积含义,而是指导学生参加理解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得学生逐步认知容积,激活学生思考能力。

(三)探索性实验,建构数学知识

小学时期的孩子好奇心较强,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心理。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就应改变固有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尝试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学生预留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在探索式实验中,学生能够积累更多实验经验,参与到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从而达到会学、会用的状态,真正理解数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制作正方形的实验,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cm,再用小正方形摆成长方形。在新课程开始前,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小方块,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画出一个矩形。在完成动手实验后,各个小组分别展示本组成果。有些小组选择用10个小方块,制作成宽度为2cm、长度为5cm的长方形,有小组则选择用12个小方块,制作成宽度为3cm、长度为4cm的长方形。根据这一点,教师要求学生考虑矩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联系。通过提问“如何计算矩形面积”,使得学生成功归纳出矩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到推导矩形面积的公式中去,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生活性实验,提升应用能力

数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就是其发展源泉,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都会被应用到日常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生活类实验,把生活事例融入到数学实验课堂中,把数学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从生活角度思考问题,并把所学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结合校园绿化面积这一生活问题,要求学生测量校内绿化面积,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最终制定出初步活动计划。教师为学生配备测量卷尺、长绳等测量工具,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根据学校草坪、花圃、树林形状,采集相关资料。学校花园为长方形,但在花园中间位置却存在一条直线,大多数学生在测量花园绿化面积时,普遍认为要先计算花园宽度和长度,再用长方形花园减去道路长度。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直接测量长方形花坛长度和宽度,再用花坛宽减去小路宽,乘以花坛高度,即可获得花园绿地面积。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使问题得到了切实解答,使课本的数学知识真正地进入到了生活中,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为此,在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数学实验的研究,充分利用数学实验,探索数学规律,通过大胆想象及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潜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希文.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1(6):53.

[2]薛燕萍.“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