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活动计划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精选

社区活动计划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1篇

一是严格标准建阵地。按照社区活动阵地建设“六有”标准的要求,本着就近便利、方便居民的原则,从阵地选址、面积大小、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新建社区活动阵地5处,每个阵地基本达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阵地、有设备、有制度、有活动的目标,全面完成了年初计划的社区活动阵地建设任务。

二是完善功能建阵地。围绕“五好”社区党组织创建目标要求,巩昌、文峰两镇党委筹措资金3万多元,为社区配备办公桌椅38套,电脑、电视机和VCD等电教设备6台套,电话等通讯设备13部。社区党组织以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建成了5个社区图书室,藏书达3000多册。普遍成立了社区文艺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多措并举建阵地。充分发挥驻社区各单位的积极作用,采取集资共建等形式,积极帮助社区配套完善各类办公设施,全面促进了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党建联抓、共建坚强堡垒,经济联帮、共谋发展大计,治安联防、共保一方平安,卫生联管、共创美好家园,服务联手、共筑民心工程的共建新机制。

四是完善制度抓管理。为了确保社区活动场所都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了《*县社区活动场所管理办法》,按照产权归属情况,对社区活动场所管理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社区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造册登记。制定和完善了社区活动场所维修管理制度、产权交接制度和办公设备管理使用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了社区活动场所的规范合理使用。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2篇

一是严格标准建阵地。按照社区活动阵地建设“六有”标准的要求,本着就近便利、方便居民的原则,从阵地选址、面积大小、服务功能等方面着手,新建社区活动阵地5处,每个阵地基本达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阵地、有设备、有制度、有活动的目标,全面完成了年初计划的社区活动阵地建设任务。

二是完善功能建阵地。围绕“五好”社区党组织创建目标要求,巩昌、文峰两镇党委筹措资金3万多元,为社区配备办公桌椅38套,电脑、电视机和VCD等电教设备6台套,电话等通讯设备13部。社区党组织以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建成了5个社区图书室,藏书达3000多册。普遍成立了社区文艺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多措并举建阵地。充分发挥驻社区各单位的积极作用,采取集资共建等形式,积极帮助社区配套完善各类办公设施,全面促进了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党建联抓、共建坚强堡垒,经济联帮、共谋发展大计,治安联防、共保一方平安,卫生联管、共创美好家园,服务联手、共筑民心工程的共建新机制。

四是完善制度抓管理。为了确保社区活动场所都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了《*县社区活动场所管理办法》,按照产权归属情况,对社区活动场所管理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社区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造册登记。制定和完善了社区活动场所维修管理制度、产权交接制度和办公设备管理使用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了社区活动场所的规范合理使用。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3篇

一、理清法律进社区的概念

1、对法律进社区的概念分析。笔者认为,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概念应当是:凡属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实施、作用于社区的管理、服务、援助、宣传教育等活动,都属于法律进社区的范畴。如社区居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涉及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社区治安涉及的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社区服务、保障涉及的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困难户和低保对象、失业人群等;社区建设涉及的小区规划、出新、物业管理、消防、排污、绿化、美化等;涉及相邻关系中的阳光权、噪音污染、油烟污染以及违章建筑、装潢等;涉及到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外来人口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社区建设中涉及法律的问题,都可能产生侵权和纠纷,也都需要通过社区建设、管理以及法制宣传教育、社区依法治理、法律服务来解决。法律进社区的特点应当为:(1)属于社会公共事务;(2)属于法律事务;(3)属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提供并作用于社区的;(4)属于社区(包括居民自治组织、居民群众、居民法人)所涉及事务对法律有需求的。

2、司法行政进社区不等于法律进社区。目前,司法行政行机关行文指出所要开展的法律进社区活动,都是从司法行政所承担的职能来要求的,如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向社区延伸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社区法律志愿者活动,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等。从性质上讲,这些只能属于法律服务进社区,应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法律进社区概念中的子概念,而不是整体意义上的法律进社区。

3、从组织运作上讲,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各社会团体、中介组织都在依照各自的职能,各自的社会定位,在不同程度上实施着法律进社区活动,如公安机关设立的社区警务室、社区辅警,组织的社区联防队、义务巡逻队等。司法行政机关也是其中的一个组织实施者,不同的是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项目较多,群众需要量较大。但司法行政机关只能组织本系统人员,也就是司法行政机关干部、所属的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对其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司法行政机关只能作为社区资源来协调,动员和鼓励他们参与到法律进社区活动中来。对其他部门在社区实施的管理、服务活动,司法行政机关也只能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配合,而不能越俎代庖或指手画脚。因此,法律进社区作为一项整体活动,不可能只通过一个部门的操作而达到整体实现。

二、认识司法行政组织实施法律进社区的性质和目的

司法行政组织实施的法律进社区活动是基于司法行政的职能要求,以司法行政作为法律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并组织政府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团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涉及社区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是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在这项活动中,司法行政机关既是组织者,也是实施者,同时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有别于政府其他部门,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出于自身职能和利益需要所开展的法律服务活动。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法律进社区活动的目的,一是使社区居民、居民法人得到便捷、优质、有效的法律服务,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和社会稳定;二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三是促进司法行政机关职能在社区落实。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能如人民调解、两劳安置帮教、法律援助、法制宣传教育,以及律师、公证、法律服务等,都是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的服务工作,都属于法律进社区活动的范畴,都是社区服务的资源。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正是落实司法行政职能有力的助推器。

三、司法行政实施法律进社区应考虑的几个原则

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是党和国家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司法行政机关在组织实施这项工程中,应注意一些原则的把握,以保证活动的健康发展。

1、加强协调、理顺关系的原则。法律进社区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服务,是为社区居民和居民法人提供涉及法律事务上的方便和帮助,是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法律进社区不应当也不可能由司法行政机关一家单独实施,只有和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其他方面有机结合,法律进社区活动才能取得综合性效果。当前推动和实施社区建设的主体有政府及以民政部门为主的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居民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群众。司法行政机关推动法律进社区必须搞好协调,一是争取区委、区政府对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支持和关注,将法律进社区纳入区委、区政府推动社区建设的整体框架,统一布置、统一组织实施;二是与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搞好协调、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融法律进社区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治安与稳定、社会保障、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和各项便民利民措施之中;三是与街道工委、办事处搞好协调,争取其对司法所工作的支持。在城区,司法所实际是处于司法行政和街道的双重领导之下,而且日常工作由街道直接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只有主动加强和街道的沟通与协调,听取街道对实施法律进社区的意见,争取他们解决司法所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支持司法所开展法律进社区各项活动。这是保证司法所全面完成司法行政任务,不被其他任务取代,不脱离街道整体工作的重要环节。

2、整体把握,立足于职能发挥的原则。司法行政实施的法律进社区活动是司法行政职能在社区的整体落实,不单单是搞一些简单的法律咨询服务,而是将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项整体的项目,服务于社区。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从职能发挥的角度,整体勾画法律进社区的方案和途径,从宏观上把握法律进社区与其他社区服务的配套衔接,保证这项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要特别注重街道司法所在法律进社区活动中作用发挥,因为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的派出机构,承担了司法行政职能在基层落实的任务,其工作范围和对象也正是社区内的居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可以说,司法所的全部职能作用发挥,都属于法律进社区的范畴。司法行政机关在推动法律进社区活动中,应首先关注对司法所的指导、督促和服务,协调解决司法所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保证司法所职能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法律进社区活动奠定坚实的组织和机构保障。

3、求真务实,便民利民的原则。在当前改革大潮下,社会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加上新型小区、高层小区的出现,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随着改革而出现的新型社会矛盾,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涉法问题,如劳动、医疗、保险、住房、养老、托幼、家政、消费、物业管理等方面,客观上对包括法律服务在内的社会化服务有了更高更广泛的需求;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下岗职工对涉及法律方面的服务和援助也更为迫切。同时,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律对社会事务的调整作用日益明显,也为法律服务拓展了空间。法律进社区活动正是适应了改革的需要,适应了人民群众是需要而开展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以此为契机,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来看待法律进社区活动,转变作风,重心下沉,真正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做到难有所帮、贫有所助,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有保障的法律服务机制,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四、拓展法律进社区的途径

作为社区建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其内容与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其实现途径也必然要与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实现法律进社区。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结合:

一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并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把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当前广泛开展的社区建设,其核心就是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法律进社区应当结合社区依法治理的推进,在法制宣传内容中加大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宣传力度,引导社区居民依法参政、议政,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权利,并为社区居民民主权利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

二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相结合。前文所述法律进社区活动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公民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能力。而这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动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在内容上应相互包容,在组织运作上应与党委宣传部门、街道、社区自治组织共同实施,在方法形式上应丰富多彩,在宣传阵地上可共同利用,在骨干队伍上相互支持。特别是结合社区居民身边发生的事,可以借用社区学校、夜校、讲座、宣传栏、座谈、讨论、法制文艺、漫画、演讲、征文等阵地和形式将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和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教育,将更能够为居民所接受,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与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工作相结合。司法行政机关履行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两劳人员安置帮等职能,本身就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就是要更深入地落实这些职能,加强群众性的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援助队伍,安置帮教队伍建设,加大对社区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力度,并结合社区创安工作,与社区内的义务巡逻队、联防队、社区辅警队伍的作用发挥结合起来,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宁与祥和。

四是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社区法律服务是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是要义,没有法律服务的社区服务将是不完整的服务。而社区服务能否真正为社区居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则需要依法规范。社区服务中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物业、保险、家政、养老、助残、助困等各项服务都都是与法律有关的服务内容,也都是法律服务要涉及的内容。司法行政机关应与提供这些社区服务的单位、组织、团体及中介机构结合,针对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开展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协助解决社区服务中有关法律问题,促使社区服务更加规范,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司法行政实施法律进社区应掌握的几个环节

一是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法律进社区不单单是司法行政进社区,也不单是由司法行政独自操作能够完成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提供职能服务的同时,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以司法行政机关所管理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人员为骨干力量,积极整合社区内的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居民自治组织、社会中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居民群众中的资源,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和宣传、服务阵地,通过这些队伍和阵地的作用发挥来具体实施法律进社区的工作。

二是加强指导。司法行政机关作为这项活动的指导部门,应以对人民群众负责和服务改革的态度,积极推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司法所、志愿者队伍的指导、服务、评比和奖励,鼓励街道、社区居委会和参与法律进社区的单位、团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好试点,并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以保证活动取得阶段性效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4篇

构建服务平台。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单位党组织及其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印发了《重庆市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制度实施细则》,把单位党组织实施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制度和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情况作为机关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在职党员报到回执、参加活动记录、考评反馈、活动“三卡”等制度,把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权交给社区、交给群众,携手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各居民区党支部根据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发挥其作用,按照“适时、适量、适合”的原则,组织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搭建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平台。如县工商局、县土房局、县公安局等10多个部门中,居住在两个单位的近百名职工带着组织证明信到社区报到,成立了爱心服务分队、卫生服务分队、文化服务分队、环境服务分队、治安服务分队、法律服务分队、精神文明服务分队、商贸经济服务分队等队伍,党员由“观众”变为“主角”,为在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巴川镇和平社区和东城社区根据党员信息,分门别类建立政策法规宣传员、维护稳定治安员、文娱体育健身员、民事纠纷调解员、计划生育监督员等“十大员”队伍。

创新服务方式。

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社会效果好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结合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以助老、助残、助学为重点结成“一助一”、“多助一”对子400多个,捐赠物品1300件,现金5200元。二是结合创建优美环境,开展党员志愿者美化社区活动。每季度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小区护绿活动和沟河植树活动共45人次。三是结合提高青少年素质,开展教育活动。把志愿活动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把烈士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寒暑假由党员志愿者组建学习班,免费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结合社区“四大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以小型、多样、分散、灵活的组织形式成立了东方艺术团等5支文艺团体,深入社区开展文艺活动,吸引社区单位和居民参加,盘大了社区文化舞台,同时为街道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社区“天天演”活动服务,营造出一方乐土。

社区活动计划范文第5篇

一、建章立制,机关党建工作的机制向社区进一步拓展

为了扎实有效地发挥机关各级党组织、广大在职党员的作用,使共建活动有声有色,我们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总结,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共建工作机制。

1.社区活动日制度。每月确定一天休息日作为在职党员社区活动日,机关所有在职党员参加居住地社区的活动。每一次活动都要登记在《在职党员社区活动联系卡》上,并由所在社区居委会负责人签名,活动情况作为党员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2.季度联席会议制度。为适应社区党建区域性、开放性的要求,我们建立了驻区85个市级机关党组织及街道、社区党组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指导和协调区内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坚持每一季度召开一次碰头会,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调工作,把机关党建的优势更多地引入社区党的建设,组织、指导和督促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

3.日常工作互动制度。机关与社区双方进行工作互助,搞好党建创建的一些日常性、规范性的工作。机关党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业务专长,指导、帮助社区党组织工作,帮社区制订学习计划,举办知识竞赛和图片展,编制党建刊物等等。同时,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了解社情民意,了解社区工作的热点、难点,帮助出金点子、治疑难症、办实在事,社区党组织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基层优势,积极为机关提供各种帮助,积极协调解决机关部门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对机关部门的行风进行监督评议。去年,我们在“千人评议机关”活动中,增加了社区、街道负责人参加评议,旨在对机关干部8小时以外的情况进行监督评议,有效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如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工委等单位充分发挥熟悉党建业务的优势,以上党课、培训党务干部等形式,帮助社区党支部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人事局专门与机关干部居住地的14个相关社区居委会共同制定了联系制度,并签定了互助协议;交通局的公路管理处与中区居委会也签订了共建协议,开展经常性的互助。

二、强化服务,机关党建工作的活力在社区充分体现

机关各党组织在共建中把社区作为了解民情,研究问题,制定政策的一个基地,使机关工作更贴近群众、贴近社区、贴近党的中心工作,发挥机关单位自身的业务优势,开展“五进社区”活动,加大服务社区力度,使机关党建工作的活力在社区体现。

1.志愿服务进社区。团市委在全市建立了65个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300多支服务小队,其中党员占65%。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在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医疗保健、教育辅导、家电维修、水电业务咨询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系列服务,社区青年志愿者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在社区进行了5场文艺演出。

2.健康服务进社区。卫生局在城区建立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都建立了健康服务卡,并设立家庭病床,为社区居民就医提供方便,并定期为社区老人进行健康咨询和体格检查;计生委在社区建立了19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落实了专职计划生育指导员,随时接受婚育咨询,让社区居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婚育新风进万家”带来的优质温馨服务。

3.平安服务进社区。在每个社区设立警务室,配备1名社区民警及4-7名辅警人员。在老居民住宅小区推广安装了1280扇楼道电子门,安装率达100%,并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社区民警上门走访等方法,加强防范宣传工作,并发展社区治安志愿者1600余人,开展护楼、护巷活动。

4.法律服务进社区。市妇联把社区作为了解社区妇女维权的试验区,宣传《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目的;人大、政法委、检察院、法院等单位,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社区发放法制宣传材料,开展接访、咨询活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

5.结对帮扶进社区。机关各党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社区一定的帮助,赠送办公设备,购买电教器材等等,如财政局对机关干部居住地的12个社区资助6万元;人事局对14个社区资助2.6万元和1台电脑。据统计,机关各级党组织用于共建社区环境整治、宣传栏、健身苑、绿化小区,购买办公设施、图书以及各类培训的捐助达150万元。

三、牢记宗旨,机关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在社区更好地发挥

在参与社区共建中,机关各党组织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找准工作的结合点,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和社会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及时把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去。我们主要开展了“三个一”活动:

1.联一户。以自愿结对形式,每位在职党员联系社区一户困难户、下岗职工,定期走访,了解民情,开展多种活动。在职党员为贫困户捐款10多万元,结对300多户。市总工会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每个党员与居住地社区居委会联系,分别联系挂钩一户困难职工家庭,坚持每季度联系一次,了解困难职工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致困原因,安排好具体援助计划和脱贫措施,及时向所在社区居委会反映情况,共同做好沟通工作和动态管理。

2.办一事。以社区为单位,每个社区按在职党员的特长、爱好、意愿组建治安巡逻队、环境保洁队、绿化监护队、法律服务队等若志愿者小分队,并规定每位在职党员一年参与社区各类志愿活动2次以上,市公安局每年在新春期间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开展“爱民月”活动,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特别在去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机关广大在职党员不仅带头做好自我卫生保健,维护环境卫生,而且积极参与小区“党员防守希望哨”活动,为夺取“抗非”胜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两年以来,共组织了80多次社区志愿活动,参加人数近7500人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3.献一计。我们在全体党员中广泛开展“社区大事党员先议、社区难事党员先知、社区实事党员先行、社区发展党员献计”活动,充分利用在职党员信息灵、接触面广和能力强的优势,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要求在职党员每年为社区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机关在职党员共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100多条,其中开辟宣传长廊、建立党员爱心互助会,建立楼栋、院落党小组等建议被采纳。

四、加强监督,机关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向社区不断延伸

1.党员8小时以外社区监督。我们要求在职党员要定期向社区居委会党组织汇报8小时工作之外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便于社区居委会党组织了解每个在职党员的情况。机关各党组织利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反馈表》及上门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形式,了解党员干部8小时以外的生活、社交、娱乐等社区活动情况,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及志愿活动的情况,与街坊邻居和睦相处及社会公德表现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