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资工作思路

三资工作思路范文精选

三资工作思路

三资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利用“三资”工作的总体要求,农业系统各部门、单位、各级干部继续坚持“融资为本、项目为王”的工作方针,把农业利用“三资”工作作为全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原创:自加压力,扎实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将有关工作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

年初我们就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系统招商引资工作,将全年招商引资指标和任务向全体党政负责人和各直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制定了与市政府一致的考核奖励办法,瞄准全年的考核指标,做到责任早落实,压力早传递,措施早到位。

二、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关键措施

我们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狠抓招商引资的关键措施,在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上不拘一格,多路出击,效果较为明显。一是认真搜集、编制招商项目,广泛向外推介;二是以商引商形成葡萄串效应;三是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四是盘活存量资产,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商投资;五是注重了与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引进项目5个,基本建设完成的4个,500万元以上大项目2个;在手意向项目3个。吸引外资总额2200万元,意向资金1500万元和100万美元。实际投资2100多万元,与去年同期的430万元相比,增长388%,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这些项目和引进的资金分别是:

1、引进台资1000万元。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引进三资发展林业生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三资发展林业生产,解决林业生产的投入和管护问题。我局与台湾客商徐老板(鞠局长的朋友)多次洽谈,鼓励其在本市投资农田林网建设。2005年元月28日,经我局牵头,该台商与溪桥镇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土地租赁协议书。台商分期投资约1000万元人民币,租赁该镇路、沟、渠等村级集体公用地,规划栽植意杨10万株,租赁土地15年,15年每株上交镇政府35元,其中土地租赁费15年每株20元、管护费每株每年1元,计15元,预计共支付镇政府350万元,分期付款。目前,7.8万株意杨全部栽植、管护到位。该台商还注册成立了泰兴市雄泰有机肥料制造厂,进行生物有机肥的生产。

2、帮助引进新疆客商顾老板(本市古溪人)在古溪镇搞生态农业加工、秸秆加工系列畜禽全价饲料项目。计划投入1000万元,已投入9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明珠生物科技公司”,目前已试产。

3、帮助引进上海客商唐老板在古溪镇利用小学校舍建设“杜长大”母猪及优质禽繁育、畜禽产品加工基地,计划先购300头母猪,新品母猪向周边扩散,自产商品畜禽屠宰率达到70%。目前已投入100万元,原创:注册了公司。正在帮助其申报市重点农业龙头骨干企业。

4、2003年,南京林业大学张教授、审计学院及本市10多个个体承包户租赁果园场土地200多亩种植银杏、意杨、花卉及特种苗木,今年计划增资100万元,目前已投入到位资金50万元。

5、市农干校引进民资50万元,建设数控车床教学培训与加工项目,目前已购机1台,投入建设基本到位。

在手意向项目:

1、帮助引进深圳客商陈老板在溪桥镇投入100万美元搞猪、羊、鸡的养殖、屠宰加工,目前已洽谈成功,签了协议。

2、引进省林业局润森公司下属德华林产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元,借鉴“溪桥模式”在根思乡承租47亩地,栽插速生意杨,承租期为25年。5月11日,林业局张局长已同该公司市场营销科负责人到根思考察,根思乡的热情很高,具体事宜目前正在洽谈之中。

三资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实践;问题

0引言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枣庄市市中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和重要保障,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1主要实践

1.1建强基层堡垒,铸造集体经济发展“发动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班子,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为此,市中区聚力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主攻战”,切实提高村党组织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一是实施“雁阵”提升工程。针对村党组织书记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弱等方面问题,打破“矬子里选将军”的窘境,通过集中选、动态调、内部挖、外部请、上面派、社会招等多种渠道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2019年以来,全区通过调整村党组织书记、选派机关干部、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担任党组织书记等措施。目前,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64人,享受机关干部报酬待遇的55人、占比50%,村党组织书记年均报酬已突破5万元。二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将集体经济作为“必修课”,每年在区委党校集中轮训村党组织书记,并分类型、分批次,小班化、专题化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赴先进地区培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提高本领。三是实施“育苗升级”工程。在镇街探索建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党支部,做好“双建、双培、双转”等基础工作,注重把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纳入组织视野,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库,每村至少储备2名后备力量,努力建设一支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能力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1.2强化扶持引导,注入集体经济发展“催化剂”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整合资源,多龙注水,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是资金支持。坚持以“输血”带动“造血”,引导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村聚集,下拨区管党费作为引导资金,协助有关银行发放“强村贷”,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增长到村均10万元以上,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政策扶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印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等文件,对村集体增收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在融资、办证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优先办理。三是平台保障。全面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开展农村机动地“四荒”地依法回收、重新发包试点,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按照“一标一徽一旗一栏一墙(廊)一广场”“六个一”标准,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确保村级有规范的阵地抓经济、搞服务。四是制度规范。结合村级审计督查试点,印发《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实施村级财务管理共性问题专项整治,做到集体经济底子清、来源清、支出清、账目清。将集体增收、脱贫攻坚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管理的硬指标,与星级评定、评先树优、薪酬待遇挂钩,压实责任促发展。

1.3用好“四股力量”,当好集体经济发展“助推器”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必须汇集多方力量,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强大牵引力。一是领导帮包力量。建立区、镇两级帮包联动机制,区级党政领导每人联系1个镇街、1个经济强村、1个经济弱村,镇街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帮包发展集体经济最困难的村,示范推进抓党建促进集体增收。二是激发内生力量。在全市率先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试行)》,从当年度村集体经济收益增量中拿出20%奖励村干部,创新建立“基本报酬+绩效奖励+集体经济奖励”的村干部报酬体系。三是专业人才力量。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遴选专家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选派科技副镇长。四是外部助推力量。连续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覆盖所有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引导第一书记积极协调资金,引进致富项目,切实发挥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的先锋和尖兵作用。同时,用好“万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等帮扶力量,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4探索思路模式,绘制集体经济发展“样板图”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广辟路径。为此,我们立足市中“大城区、小农村”实际,组织镇街逐村开展村情研判,结合自然禀赋、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探索增收模式和差异化增收方案,推动形成“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新格局。一是企业集团带动。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集团将新动能、新产业向农业农村转移,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二是致富工厂驱动。腾笼换鸟、变废为宝,利用废弃砖瓦厂、荒滩地建设标准厂房,积极引入纺织电子、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既让村集体增收,又让百姓不离家门口、把钱挣到手。三是物业经济滚动。引导城中村依托区位优势,按照“集体规划建设、集体资金投入、集体收益分红”的模式,规划建设临街门市、写字楼对外租赁,“滚雪球”式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四是合作社拉动。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市场营销等服务。五是土地流转联动。扶持城郊村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发展仓储物流、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态势整体较好,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还需转变。村党组织书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个别同志思想转变较慢,缺乏敢想敢闯敢干精神,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中存有畏难情绪、守成思想。二是成果还需巩固。虽然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万元,但是在发展规模、层次、水平上还相对较低,在10万元水平线徘徊村占1/3,持续增收后劲不足。三是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客观的讲,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引导资金、人才保障、业务指导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缺口,缺资金、少能人、无经验问题依然突出。

3对策及建议

3.1与时俱进,拓宽用人渠道,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将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为村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增强班子战斗力,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实现提高领导班子整体水平和可驾驭全局能力的最终目标。

3.2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思路,有针对性选择项目

每个镇街和每个村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先天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发展村集体经济应从地方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摒弃“一刀切”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从地理位置分析,应指导城中村与路边村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村集体资金原始积累,逐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产业形态来看,要坚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成为增强发展动力的关键,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同时可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这一特色产业。从客观地形来看,充分开发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自然资源,创办集体经济项目。

3.3多方努力,形成整体合力,逐步加大政策扶持

一方面要坚持“输血”促“造血”的原则,要通过以奖代扶、贷款贴息的办法,扶持发展一批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集体经济项目,将建设征用地补偿费和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返还给村集体,为返乡创业人员领办、承包集体企业的,给予资金扶持,会同多部门为期开通绿色通道,减免和简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相关程序;另一方面要坚持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帮扶思路,各职能部门和帮扶单位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且利于长远发展的帮扶计划,坚决摒弃帮扶就是发慰问金的思想观念。帮扶单位可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与“三资”清理工作有机结合,根据村级“三资”实际情况,帮助村级制定近期与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加大技术、物资、人才输送力度,为逐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供强大支撑。

3.4创新模式,加强激励保障,着力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建立村企合作新模式。按照“支部+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经济,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与工商企业在政策、资本、技术和信息方面长期而有效的对接,通过共建共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加强激励保障。健全完善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报酬待遇同集体收入相挂钩的考评制度,落实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量奖、保持奖,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乡村组织振兴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扩大权重比例,夯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切实将压力传导到位。

参考文献

[1]苏禹江.长沙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三资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两种。主要行业构成为种植业25个,占31.3%;畜牧业19个,占23.8%;渔业14个,占17.5%;林木业4个,占5%;其它18个,占22.5%。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创建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类型:

(一)龙头企业链接型:如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泾河镇鸽业协会是由市级龙头企业久久鸽场和胜九鸡鸽场及全镇百对以上养鸽大户共同发起组建的,现拥有会员300人,年销售500万元,组织自身利润30万元,带动农户500户。

(二)政府部门依托型:如水泗荷藕协会是由原水泗乡农工商实业总公司发起创建的,它为我县荷藕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连接着基地、农户和市场,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较成功的范例。现有会员324人,从本地收购农产品900万元,会员销售1000万元,组织自身利润50万元,带动农户3500户。

(三)农技人员示范型:如宝应县金禾西瓜经济合作社是由农技人员吴万明、王述富发起,他们户均种植西瓜20亩以上,单西瓜一项户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他们不仅自己富,还带领群众富,刻苦钻研栽培技术,认真培训农民,形成了一套适应本地栽培技术的方案,多菱整枝,多次座果,多茬次种植,嫁接无土基质育苗等,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无公害食品,农业标准化组织生产,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并注册了“金禾”牌西瓜商标,实现了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年春提早棚式西瓜面积发展到8000亩,种植农户2200户,产量*0吨,产值2300万元,初步形成了“金禾”西瓜产业化。

(四)种养大户领办型:如鲁垛兔业合作社是由该镇神龙肉兔养殖场场长蒋承明发起,以省农科院为依托,以弱势群体(外出无门路,打工无技术)为对象,以四个统一(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防(治)病、统一购销)为目标,以规模和天女散花养殖相结合为模式,现有社员250人,资产总额达100万元,年销售肉兔30万只,销售额300万元。遍及鲁垛、西安丰、夏集、沿河、泾河、望直港、柳堡七个镇及友邻楚州等地,探索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致富农民的好路子。

(五)农民经纪人合作型:如射阳湖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是以经销农副产品的农民经纪人为主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有会员530人,其中跨镇15人,跨县2人,今年从本地收购农产品2500万元,销售2900万元,自身利润54万元,带动农户*户。经纪人组织起来后基本做到了行业自律、有序竞争,促进了流通,保证了地方稳定,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我县龙头企业主要特点有:

(一)基地建设逐步优化,订单农业稳步发展。建立龙头企业本身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已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共识,荷仙集团、华贵公司等一批荷藕加工龙头企业主动与荷藕种植重点镇、村、大户签订荷藕收购协议,落实种植面积;永顺泰(宝应)麦芽公司秋播时与范水、柳堡、沿河等镇签订大麦收购协议,承诺每斤比小麦价格高0.02元收购啤酒大麦,落实面积近万亩;银宝公司、金夏公司与棉农签订购销协议,落实棉花面积,承诺比周边地区每斤高0.05—0.1元收购棉花。

(二)提高质量标准,打造名优品牌。根据县委、县政府《全县农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我县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定期集中交流,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现场观摩、舆论宣传等多种形式呼吁广大农民坚决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今年顺利通过了“康安”牌无公害大米,“荷仙”牌莲藕系列产品等认定。有了丰富的产品资源就可以注册产品商标,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宝应的泾河西瓜就是一个成功事例。*年新增36个品牌,其中无公害产品28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产品3个。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多元化人才。荷仙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吸纳引进各类人才,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年,集团从大专院校、人才市场共招聘了40多名技术人员,目前集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0多人,其中,中级技术人员100多人,高级技术管理人员16人,外籍食品专家8人,拥有技术工人2480人,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不惜重金引人才。集团从*年开始高薪聘请了8名日本国食品技术管理专家常驻集团,负责新品开发、技术创新、经营管理,使集团与国际市场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关系;二是岗位培训育人才。集团聘请有关专家坚持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年,集团邀请了商检部门、质检部门进厂为职工进行讲课,共举办各类技术讲座3期,参训人数3000多人次。同时定期选择一批生产工人外出培训,为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保证。

二、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1家,较*年新增36家,入社社员11857人,从本地收购农产品48250万元,销售收入52245万元,组织自身利润1050万元。范水湖西水产养殖合作社、*机插秧合作社、柳堡水产流通合作社和夏集正兴畜禽产销合作社荣获了市“四有”合作组织称号;专业协会29家。入会会员17767人,从本地收购农产品92917万元,销售收入198373万元,组织自身利润1551万元。全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拥有资产18984万元,拥有注册商标19个,共带动农户14.69万户。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注册登记的有76个,占总数的95%。其中7个在民政管理部门登记,占9.2%;2个在科协登记,占2.6%;11个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占14.5%;56个在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占73.7%。

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较*年新增10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全县龙头企业经营种植业产品的有56家,经营畜牧业产品的有3家,经营水产品的有3家,经营林产品的有5家,其它1家。龙头企业拥有资产总额14.9亿元,全年销售25.5亿元,上交税金7768万元,实现利润9645万元,创汇8010万元,带动农户13.3万户。

三、存在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是近年由农民自发发展起来的,有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其发展。

1、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民主。一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如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还有部分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三是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2、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这就造成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缺乏,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3、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不强。绝大多数合作组织规模小,全县8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会员人数在1000人以上只有7个,100人以内还有30个,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目的,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利用“三资”

近年来,我们将农业招商引资、引导“三资”(民资、工商资本和外资)开发农业作为解决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增添农村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来抓。在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制定了农业利用“三资”、有机农业园区招商引资的意见,加大对农业项目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组织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以有机农业园区为载体,8月8日召开了宝应有机农业暨项目推介会,10月份先后两次举办了台湾和上海客商宝应农业专题推介会,较好地宣传推介了宝应农业。收集整理了一批有价值的农业招商项目,印发3000本《农业招商指南》,刻录500份光盘,编制了5000份“宝应县农业优势项目”。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以“一区五园”为主的农业园区格局,深度开发农业资源和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近10万亩,促进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效益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宝应县的农业利用三资工作,特别是外资工作,在全市完成较好,受到了市领导肯定。

*年完成部门招商引资2736万元,占年初目标的228%,其中外资项目155万美元,占任务的775%。全县农业利用“三资”144个项目,共计投入5.2亿元,占市下达目标的173.3%,其中:民资和工商资本132个项目,投入4.4亿元,增长53.85%,农业利用外资12个项目,投入944万美元,增长45.2%;144个项目中,种植业58个项目2.65亿元,林业9个项目1亿元,水产50个项目7199万元,园艺业14个项目5189万元,畜牧业13个项目2963万元;132个民资和工商资本项目中,投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4个,共投入2.5亿元,其中投资最多的维盛板业有限公司到帐资金达8500万元。

虽然我县今年农业利用“三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单个项目规模小,利用外资总量少,农业三资企业带动农户致富的效果不太明显。

*年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我们将围绕农业增加值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农业项目引进民间和工商资本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个等目标努力开展工作,主要思路是:

1、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事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象抓招商引资那样,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切实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进一步强化职能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摸实情、办实事,及时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对于县重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产品出口以及体制创新、科技进步、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县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县重点龙头企业奖励基金。鼓励支持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风险共担机制,通过订立合同等形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领办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广大农户组织起来,按照省委办公厅[苏办发(*)8号]《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切实抓好落实,县镇政府将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把好事办好。一是用“以奖代补”形式,解决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资金。二是落实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县、镇财政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将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信用贷款。三是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输政策的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运输,享受江苏省“绿色通道”政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资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全区主要农业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衡增长。我局围绕培育发展壮大优质水稻、优质瓜果、商品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休闲农业、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统计,2020年全区实际完成粮食生产面积78.7万亩,完成粮食总产33.44万吨,区优质稻产业发展依托“中国好粮油”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以南安、罗坊等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重点,共计发展优质稻面积17.8万亩,比上年新增3.6万亩;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近17.4万亩,商品蔬菜面积大约2万亩,产量32.3万吨,产值66000万元,蔬菜品种比较多,保障了市民“菜篮子”安全有效供应;今年全区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000余亩,主要是稻虾、稻鱼、稻鳖龟、稻鳅、稻蛙等模式,有效提高农民种养经济效益;中药材产业逐步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2020年全区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2000余亩,比去年增长10%以上,为增加农民收入及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区以蜜桔为主的果业开发势头强劲,2020年4月区各乡镇初步调查模底今年新增100亩以上的果业面积1.8万多亩,全区蜜桔种植面积1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0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13万吨;近年来,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从申报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至今,区纳入正式规范化管理、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8个,年接待总人数3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5.1亿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生猪复产增养进展顺利,双胞胎集团养殖小区(设计能繁母猪存栏6000头)已全面完工,已引进第一批5200头母猪;下村镇群鑫养殖公司(设计规模年出栏10万头)1、2期栏舍已建成,目前已引进5000头后备母猪,预计11月底共引进2万头母猪;人和乡蒙岡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设计规模年出栏3万头)已签订种猪项目联合经营协议,预计年底投产;同时,我区积极帮助养殖户联系对接大型养殖企业,通过新(改、扩)建、并购、租赁等方式,让养殖场尽快复产和扩大产能。

(二)重点工程和项目完成情况:

2020年以来我局在建和将要开工项目13个,其中区重点项目三个,项目总投资25963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5361万元;目前已经开工项目10个,完成投资12520万元。

其中: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项目,项目投资10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30万元,主要对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53000亩,严格管控区7480亩。根据踏勘现状完成了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面积54038亩,完成率102%;完成了重度污染耕地结构调整及其他措施7480亩,完成率100%。目前项目第一批采购款已下发,第二批正在等待验收后进行奖补。

“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建设项目,在区范围内推广6万吨增量优质稻;对南安大米加工厂2万吨加工原粮及成品粮仓储设施改造升级;南安大米加工厂改造升级;辅设优质大米智能现碾售米机10-20台;完善优质粮油营销,打造“互联网+粮食”;优质粮油品牌创建和推广;开展优质粮油调查统计、品质测评。今年投资1200万元,目前已经全面完成项目建设。

新农村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3307万元,对全区188个新农村建设点进行“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区244个新农村建设点大部分建设点主要的建设任务已完工,剩下部分扫尾和绿化工作。

(三)民生工程完成情况:

1、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实惠农民。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我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00万元(上年结余资金748.293万元),补贴系统里可使用资金1348.293万元。截止目前,已使用补贴资金644.737万元。已补贴各类农机具439台/套,受益农户285余户。

2、利用奖励及结余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余资金和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省绩效考评二等奖奖励资金,共计3258万元,结合省级文件精神要求和我区实际情况,通过前期组织专技人员现场踏勘,将对财政、发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五个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部分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含盖新溪乡、鹄山镇、南安乡、人和乡、珠珊镇、界水乡、姚圩镇、水北镇、下村镇、罗坊镇十个乡镇,预计受益面积约20000亩,计划于2021年5月31日竣工,完成后将改善我区农田的耕作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强我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

3、选准培优扶贫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全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挥能人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贫困户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全区农业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9月底,区里共批复了产业扶贫项目71个,总投资4877万元,涉及果冻橙、沃柑、香菇、米粉加工、中药材加工、工厂化育秧、蔬菜育苗、家禽肉羊养殖等。

4、狠抓源头监管,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扎实做好了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区未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保持稳定,开展县级400批次定量检测任务的抽样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取样任务,月底将完成全部定量检测任务。

5、扎实推进农垦危房改造,提升垦区环境面貌。2020年我区垦区危房改造780户,面积6240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2670万元,基本建成480户,面积38400平方米,已竣工300户,竣工面积24000平方米。

6、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抓好流转信息登记备案。截止9月底全区新增流转土地面积7894亩,农村耕地流转总面积达22.5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2.63%。加强农村土地纠纷调解,确保矛盾化解在基层,2020年共化解2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7、及时做好了“财政惠农信贷通”申报登记报表等工作。今年信贷任务为13000万元,截止2020年11月2日,我区2020年1月至9月底贷款笔数441笔,共计完成贷款14916万元,完成任务数114.74%,已完成今年信贷任务。

(四)工作中创新之举:

1、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克服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有利契机,组织干部职工分组深入一线,走基层、进企业、到田头,开展春耕生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保供、涉农企业复工复产、联系贫困村脱贫攻坚“五大行动”,着力突出“保基本民生、保粮食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确保“六稳”“六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勇于探索,不断革新农村环境面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力”迸发,持续推进全省第一批美丽宜居示范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一类县、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建设,村庄规划编制100%完成;农村“厕所革命”中公厕建设完成100%,户厕已完成94.6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处置体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年度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成效显著。

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集体资产监管。一是圆满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全区16个乡镇(街道办)、182个村委(管理处)、1414个村小组圆满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摸清了家底、明晰了产权;二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全区现已认定农村集体成员总户数116845户,认定成员数381751人;三是完成股权设置和股份量化工作。全区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均设置集体股和成员股两种股权;其中集体股份控制总股份的30%以内;四是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架构。全区182个村,100%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制定了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五是加强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检查,重点整治了规范财务报账、集体资源招投标承包、民主理财、财务公开以及“三资”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工作。

4、积极引导做好龙头企业规划培育工作。组织全区82家龙头企业网上填报信息、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的申报、加工企业的贷款贴息项目的申报、省市级龙头企业的监测申报工作。2020年完成监测认定2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0家区级扶贫龙头企业,推荐上报了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虽然全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

2、现代农业推进速度稳而不快。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农民意识相对落后,部分农民在生产上只追求产量,不顾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紧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效果不佳,影响了现代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干部队伍老化严重,农业专业知识更新滞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3、农业产业链条短。种植、加工、销售主体利益连结还不紧密。当前尽管发展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大户+小户”等经营形式,但订单不稳固,没有形成连结紧密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

4、农业品牌效应差。缺泛区域龙头品牌。目前区有“悦嘉福”、“渝佳颖”、“文乐”、“南安大米”等等10多个大米品牌,加工、种植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创建出区域特色的统一品牌,市场竞争力弱。

5、粮食经营方式单一,过度依赖政策性粮食收储,缺乏发展后劲;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差,难以适应现代粮食收储发展,丞需改善提升。企业改制不彻底,历史遗留问题多,维稳压力大。

三、下一步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作

1、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8.6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3.27吨以上。突出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生猪年出栏量22万头以上。

2、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一是推动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百丈峰有机大米、都康有机蔬菜、欣欣荣公司的蘑菇等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农产品。三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培育“一村一品”和“特色小镇”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农业项目质量,通过发展益农社“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推进完成两项改革。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空壳”合作社清理工作。二是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打造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2020水稻高质高效行动示范、2020农村教育培训等项目。抓好区2020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2020早稻轮作试点、202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20年统筹项目结余和奖励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切实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申报工作。明年计划争取及安排:1、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902.3万元。本项目申请中央资金1826.21万元,建设单位自筹资金1091.14万元.项目计划用地9235.9余亩,包括自有基地,以及整合周边农民合作社、蜜桔基地。建设内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一是建设重要农业领域数字资源库中心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主机、云存储、网络及安全、LED液晶拼接大屏显示系统、辅助设备,以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信息数据资源、耕地基本信息数据资源、农业投入品数据资源、农产品市场交易数据资源、农业资源数据采集更新平台、循环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等软件平台。二是打造数字果园系统,包括数字水果后台管理中心及生产管理系统等。三是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及标识化系统,包括商品质量检测系统、商品运输检测系。目前项目已经通过省农业农村厅评审,推送到农业农村部十四五项目储备库中,等待农业农村部的后续评审。2、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区村容村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本项目建设时间拟计划为2020年07月-2022年12月,建设周期期为30个月,项目总投资约9000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2000万元,地方配套7000万元,涉及我区9个乡镇25个村委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直接收益农户15149户。目前资金已经下达,正在进行项目的前期工作。3、积极争取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项目,实现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杜绝露天焚烧;明年组织实施统防统治绿色示范县项目工作。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植保抗灾救灾能力和水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三资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区域化。近几年,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在大农业内部提高多种经营及林业的比重;在种植业内部提高高效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重;在品种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上,加大品改力度,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农、林、牧、渔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覆盖率。全市双低油菜、优质专用小麦、草食畜禽、银杏经济林发展迅速,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同比扩大了28*,草食畜禽同比增长3*左右,新增规模养殖大户近90*,同比增长3*,新建畜禽养殖小区*。累计银杏经济林间套总面积达到2*亩左右,农业产业的质态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我们从全市资源和区位优势出发,以形成区域特色产品为重点,通过加强对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初步形成了6大各具地方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区。一是以宣堡、胡庄等镇为中心的银杏产业区;二是以泰兴镇、大生等镇为主的城郊蔬菜产业区;三是以七圩、蒋华、大生、过船等沿江乡镇为主的沿江围网养殖产业区;四是以珊瑚、分界、古溪等镇为中心的优质家禽产业区;五是以溪桥、胡庄、宣堡、刘陈镇等为中心的意扬生产产业区;六是以黄桥、横垛、分界等镇为中心的生猪养殖产业区。

二、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今年,我们在全系统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优和体制创新,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一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与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引进各类新品种10*个,其中主要的4*个,推广新技术18项。其中种植业引进新品种2*,推广新技术7项;畜水养殖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8项。全年共举办各类送科技下乡活动1*,举办各类培训班1*期,培训农民近500*次,发放资料1200*份。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申报与成果鉴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共申报立项的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6项。在组织申报新项目的同时,积极组织对原有项目进行验收,其中农业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省农业三项工程《水稻新技术推广项目》先后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专家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全年共申报省科技进步奖1项、泰州市科技成果进步奖5项,申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申报通过了*民营科技型企业。

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农民增收新的平台。今年,为实现泰兴农业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资2*万元切实加强了我局信息化建设。为各科室、局负责人配备了电脑等设备,建成了泰兴农业信息网,设立了政务公开、领导论坛、招商引资等1*主栏目及供求信息、科学种养等4*子栏目。泰兴农业信息网已经成为我市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个平台。

三、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基地和农产品。

我们通过加强监管、主动对接、送样上门,申报认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累计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其中粮油基地*、果品基地*、畜产品基地*、水产品基地*;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其中大米、弱筋小麦、鲜食玉米、面粉、葡萄、花生各*;申报认定绿色食品1*。

二是加强无公害基地和农产品的质量监控。

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办法,对全市已认定和待认定的各种基地和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管理,定期检测基地生产的全过程,严格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全程质量监控,每道工序都落实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点,质量监控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确保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百分之百符合无公害标准。

三是强化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全年共申报制定省级地方企业标准82项,市级地方农业标准3项,申报建设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项。省级标准化示范区“三元”良种猪和吊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已通过专家组验收;沿江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标准化示范区已通过省级鉴定;《无公害农产品——烘烤型山芋》、《泰兴梅岱山药》等两项省级地方标准已实施。

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造林和生态农业

1、加强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20*年,我们紧紧围绕森林覆盖率达2*的小康社会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以增加资源总量为核心,以“三网”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全面推进“绿色泰兴”建设。全年累计新建农田林网2*亩,建设绿色通道299公里,新建绿色屏障391公里,新拓成片林1.*亩,森林覆盖率净增*百分点,达到1*。

2、科学施肥用药,千方百计降低残留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度转移以及人们对于高产的追求,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呈现过度使用态势,对农田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20*年,我们着力加强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针对不同地力状况,不同作物品种,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生物菌肥,科学指导农民把握佳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实降低化肥使用量。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切实降低农药使用频率,有效降低了残留污染,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3、大力推广实用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20*年,我们大力推广了秸杆养畜、立体混养、em生物制剂去臭、速腐制肥、秸杆全量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和种养大户综合利用秸杆和畜禽粪便,促进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再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五、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发展“三资”农业

20*年,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实行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三资”的引进为全市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全年由我们直接和协助引进的“三资”共830*元。其中,通过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成功引进台商在溪桥镇投资100*元,租赁所有的路、沟渠等村级集体公用土地,开发建设农田林网,创造了农田林网建设的“溪桥模式”,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表彰。成功引进了上海迪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650*元在姚王工业聚集区征地10*,成立江苏鸿鹰食品有限公司,一期投入300*元,将于明年6月建成投产,每年消化生猪3*万头,将会给全市生猪养殖和农民增收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新增规模养殖吸引的“三资”近500*元。

六、认真应对,措施扎实,全面加强病虫防治、疫病防控工作,促进农业安全生产

在种植业上,针对今年水稻灰飞虱和褐飞虱特大爆发的严峻形势,我们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全面推广抗病品种,严格实施“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加强预测预报,强化行政推动,加大宣传力度,实行验产指导,坚持统防统治,积极引导群众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麻痹侥幸思想,取得了防治工作的全面胜利。累计防治面积1606.0*亩次,挽回粮食损失288404吨。在养殖业上,针对牲畜五号病、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其他地区频频发生的严峻形势,我们迅速行动,全力以赴,立足建设平安畜牧业,严格执行外堵内防的指导方针,通过加强监测、提高疫情预报能力,加大防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强化消毒、净化养殖环境,完善应急预案,搞好物资贮备等措施,有效遏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全年猪苗使用量34*毫升、禽苗使用量323.*毫升,检疫用证88.*张。

七、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农,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今年来,我们着力强化队伍和体制建设,通过大力宣传和严格执行《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突出规范和整治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实行关口前移,严把质量关,累计出动执法150*人次,检查生产、经营点91*,查案结案18*,其中种植业6*、林业5*、牧业5*、渔政*、植保*。积极配合省市开展渔业执法检查,全面完成长江禁渔任务。在查案执纪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农民协调解决种子纠纷*、肥料纠纷*、农药纠纷*、兽药纠纷*、饲料纠纷*、渔业水域污染事故2*,直接和间接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八、2006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初步安排

2006年以及今后我市农业发展着重围绕“四个提高”的思路开展工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项目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发展订单农业;构建坚强有力的农业支撑和保护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三资”农业,提高农业的投入强度和外向化程度;加强农民培训教育,提高农业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着重在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化、外向化上取得重点突破

1、以实施“三新”工程为抓手,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以高效益、规模化和优质化为重点,以构建绿色泰兴与泰兴现代农业为目标,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及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1)、继续抓好粮油蔬菜生产,优化和调整种植业结构。

基本思路是:“两稳定、三发展”。即:稳定小麦和水稻面积;发展项目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实现传统农业项目上规模,新拓农业项目上档次,特色农业项目创品牌。

一是稳定小麦面积,提高专用小麦生产比重。小麦面积稳定在4*亩,品种上实行专用化,充分利用国家优势农产品发展项目和良种推广项目的政策导向功能,把弱筋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到4*亩左右,占小麦总面积的8*。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做大做强我市的弱筋小麦产业。

二是稳定水稻面积,提高优质水稻的生产比重。进一步强化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6*亩左右,水稻总产保持在3*吨水平。

三是充分应用多元多熟间套复种和设施栽培、保护地栽培为主的高效技术,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不断提高地产蔬菜的自给比重,提高蔬菜产品档次。

四是充分挖掘高沙土地区及银杏经济林的资源优势,搞好间套复种,发展特色种植业。

(2)、进一步抓好品种改良,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积极培植规模养殖和经营。

主要是进一步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苏太母猪和三元商品瘦肉猪养殖技术,波杂山羊饲育配套技术及蛋鸡高产配套技术,力争全市新增二元母猪5000头,上市三元肉猪3*头,新增波杂山羊*头。加快提升规模养殖。新建设一批万头猪场、千头羊场、万羽鸡场及畜禽养殖小区,与此同时强化畜牧养殖小区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小区功能,切实使养殖小区在规模化的基础上走向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为我市畜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抓好以银杏为主的林业绿化工作。

主要是抓好“三网”工程建设。根据既定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将我市建成农田林网合格市,村村建成农田林网达标村,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与此同时,抓好造林机制创新。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造林绿化工作机制创新的先进经验,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工作的新思路,采用招商引资、林权改制等方式创新造林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造林绿化投入管护问题,努力推动全市林业绿化快速、健康发展。

(4)、加强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等项工作,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进一步加强猪5号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加强植保植检工作,保障种植业安全生产。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效果,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农业产业化上有新突破。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在巩固提高银杏、专用小麦、优质瘦肉型猪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面向大中城市,面向国际市场,重点建设特色蔬菜、优质家禽、花卉苗木、优质水产、特色林业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化。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龙头,以企业为载体,名特优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传统品牌的品牌效应和新兴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3、积极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在农业的外向化上力求突破。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市农业的外向度,加速农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1)“三资”投入农业上规模。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吸引三资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等领域。

(2)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建设上规模。着手制订和实施“泰兴市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根据现有农产品出口情况,品牌特色和国际需求,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的产业、产品发展,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外向型农业示范企业。

(3)产品直接外销上规模。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核心,以强化农产品国际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和、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加快建立快捷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快我市农产品与新型流通业态对接。

4、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在农业的生态化上有新突破。

(1)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认证认定步伐,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扩大“三品”生产基地规模。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环节得到有效监控。

(2)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生态农业县创建为龙头,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推动“资源——产品——废异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搞好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行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通过过腹还田、麦套稻秸杆全量还田、速腐制肥、秸杆制气、秸杆造纸等多种途径解决秸杆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建设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为方向,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开发建设古银杏森林公园为重点,利用泰兴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农业历史,建成一批有品味、地方特色浓郁的休闲观光农业园。通过园景欣赏、农业体验、采摘品尝和垂钓休闲,满足城乡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的需求,构建一产三产交叉发展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