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学培训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企业管理学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管理学培训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重要性;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公共关系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传播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尤其是管理学。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认为,当前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在工商管理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其学科地位不够高,制约发展的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研究意义。二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究竟公共关系学本身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为什么这样?三是如果不乐观,怎么才不处于尴尬的状态?这也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1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意义

要谈公共关系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寻找自己的相似之处,寻找共同点,一个一目了然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管理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科。它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它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研究内容的层次化管理水平更为广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起来,包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因此,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它又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为、法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认同和合作,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是辅助工具,需要加以管理学的内容,管理学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靠公共关系学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很重要,没有公共关系,工商企业管理就像一个断胳膊,然而,公共关系学却是更好的让管理学发挥到极致。

2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公共关系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在企业和行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取得的成绩不用回避。那么它应该处于良好的状态。然而,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不是很重要,但表现出了这样的几点:一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小。从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课程中看,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已大幅度增加,为我国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带动不了公共关系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增长。二是两者关注度不一样。虽然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地位要高些;公共关系学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管理学。所以公共关系教学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系列的配套材料及基础设施都不如管理学。三是培养的趋势不同。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认可,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求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切良好的现象,公共关系教学远远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管理学却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很受广大企业的欢迎。尽管高校和高职院校不断培育出优秀的公关人员,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原因何在?一方面,在国内真正从事公共关系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无法深入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理论和研究;另一方面,国家科研经费对其投入少,再加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很少有研究机会,这就不利于学习外国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缺失将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必须对日常教学进行制约和调正。

3公共关系教学脱离困境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要有组织、计划、逐步完善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每学期给学生上课,还会导致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了一些公共关系的经验丰富,同时又有深厚的理论素质的公共关系人员,补充到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必须注重对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写一个不同专业的教材模式,鼓励多样化的教材,不仅是使用书籍,而且还可以利用视听材料,如多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最后,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成果。国家和学校应更加注重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必然能帮助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2]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逻辑起点管理原则

一、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

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文化管理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一味强调组织发展,要求成员奉献于组织,而不愿意将组织成员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占主导的中国企业中尤其突出。管理者很容易忽视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个体的发展,最终也没有组织的发展。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实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逻辑起点管理原则

一、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文化管理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一味强调组织发展,要求成员奉献于组织,而不愿意将组织成员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占主导的中国企业中尤其突出。管理者很容易忽视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个体的发展,最终也没有组织的发展。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实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论文网]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光.21世纪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逻辑起点管理原则

一、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文化管理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一味强调组织发展,要求成员奉献于组织,而不愿意将组织成员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占主导的中国企业中尤其突出。管理者很容易忽视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个体的发展,最终也没有组织的发展。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实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