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学培训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精选

企业管理学培训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重要性;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公共关系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传播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尤其是管理学。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认为,当前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在工商管理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其学科地位不够高,制约发展的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研究意义。二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究竟公共关系学本身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为什么这样?三是如果不乐观,怎么才不处于尴尬的状态?这也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1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意义

要谈公共关系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寻找自己的相似之处,寻找共同点,一个一目了然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管理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科。它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它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研究内容的层次化管理水平更为广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起来,包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因此,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它又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为、法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认同和合作,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是辅助工具,需要加以管理学的内容,管理学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靠公共关系学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很重要,没有公共关系,工商企业管理就像一个断胳膊,然而,公共关系学却是更好的让管理学发挥到极致。

2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公共关系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在企业和行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取得的成绩不用回避。那么它应该处于良好的状态。然而,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不是很重要,但表现出了这样的几点:一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小。从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课程中看,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已大幅度增加,为我国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带动不了公共关系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增长。二是两者关注度不一样。虽然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地位要高些;公共关系学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管理学。所以公共关系教学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系列的配套材料及基础设施都不如管理学。三是培养的趋势不同。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认可,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求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切良好的现象,公共关系教学远远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管理学却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很受广大企业的欢迎。尽管高校和高职院校不断培育出优秀的公关人员,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原因何在?一方面,在国内真正从事公共关系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无法深入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理论和研究;另一方面,国家科研经费对其投入少,再加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很少有研究机会,这就不利于学习外国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缺失将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必须对日常教学进行制约和调正。

3公共关系教学脱离困境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要有组织、计划、逐步完善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每学期给学生上课,还会导致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了一些公共关系的经验丰富,同时又有深厚的理论素质的公共关系人员,补充到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必须注重对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写一个不同专业的教材模式,鼓励多样化的教材,不仅是使用书籍,而且还可以利用视听材料,如多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最后,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成果。国家和学校应更加注重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必然能帮助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2]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逻辑起点管理原则

一、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

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文化管理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一味强调组织发展,要求成员奉献于组织,而不愿意将组织成员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占主导的中国企业中尤其突出。管理者很容易忽视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个体的发展,最终也没有组织的发展。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实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逻辑起点管理原则

一、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文化管理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一味强调组织发展,要求成员奉献于组织,而不愿意将组织成员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占主导的中国企业中尤其突出。管理者很容易忽视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个体的发展,最终也没有组织的发展。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实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逻辑起点管理原则

一、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文化管理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一味强调组织发展,要求成员奉献于组织,而不愿意将组织成员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占主导的中国企业中尤其突出。管理者很容易忽视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个体的发展,最终也没有组织的发展。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实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逻辑起点管理原则

一、管理的逻辑起点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起点,学术界把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学原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起点。但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还有逻辑起点可循的。是逻辑串起了管理学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思考问题的起始点。西方现代管理学对管理的认识是立足于效率的,可以说最初研究管理学就是为了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泰勒提出提高劳动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但是,一个人的效率毕竟是有限的,当劳动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机械。于是管理学家又将目光转向组织效率。提出专业化前提下的分权管理。所以,纵观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史,效率问题是逻辑起点,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逻辑主线,因为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管理的核心归结为科学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即确定行为的是与非、先与后。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文化管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各个维度中具有统驭性作用的核心维度。

二、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标准体系。企业存在的意义、志向、动力、追求和激情都由这一价值体系而生。文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组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东西,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当代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最初作为欧洲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权利、尊严的思想武器,经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代组织成员向异化其主体地位的资本关系和组织关系提出抗议并维护其权利的武器。现代企业组织必须意识到,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处理好同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组织员工的关系。资本的本性必须有所收敛和妥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性观,以效率为起点的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这是一种有悖于资本性的价值观,对传统意义上被称为“经济人”的资本拥有者或管理者的确是一场意识上的洗礼。应该说,以传统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文化管理恰恰协调了企业的资本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统驭作用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竞争中的成功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美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公认为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管理理论的肇始。在这次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美国研究者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美国企业管理尽管讲效率、重科学,但忽视了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因素为标志的日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的、比美式法律契约更为紧密的“心理契约”。由此,引发了企业管理重心的文化偏移变革。

文化管理之所以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因为它能保证一个组织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情,能为组织提供动力系统、追求方向和激情源泉。组织的文化管理职能是一切其他管理职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其他管理职能便会失去意义。

不同文化还确立了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形成企业的不同个性和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各自产品的垄断力或卖点来自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没有了文化因素,很多牌子响亮的商品也就和普通商品没有了质的区别。

四、文化管理的原则

1.利益协调原则

以追求效率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曾经长期漠视社会、公众及其组织成员利益。但是市场竞争的法则逐渐唤醒了管理伦理。在知识资本化的今天,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组织成员的利益与管理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气氛和环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也要学会着眼长远算大账,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公众利益。

2.个性化原则

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文化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原则,但在吸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却不能不结合本组织的特点,使共有的文化折射出自己的特色。不少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技术性和操作性,致使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征,反而丢失了自己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文化积淀。

3.人性化原则

文化管理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一味强调组织发展,要求成员奉献于组织,而不愿意将组织成员的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这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占主导的中国企业中尤其突出。管理者很容易忽视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个体的发展,最终也没有组织的发展。遵循这一原则,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实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文化的管理。可以说,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文明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次升华,是企业管理理论由偏重于方法论研究向重视价值观建立的回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