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旅游管理

智慧旅游管理范文精选

智慧旅游管理

智慧旅游管理范文第1篇

智慧旅游正在逐渐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正常生活,旅游行业在这样的新时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更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管理体系更加需要系统地完善。在对智慧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高速无线通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来实现智慧旅游的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最初来源于“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而这个概念在我国的首次提出却是在2010年的江苏省镇江市。智慧旅游利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对移动物联网,以便携终端上网设备为载体,感知旅游活动及旅游者的最新信息并及时进行,使人们能够根据这些最新信息作出合理的调整和安排。与以往的旅游不同的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者在出游之前就可以实现对途中交通、住宿酒店以及目的地景点的一整套安排。换句话说,智慧旅游实现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及住宿等问题之间的实时互动,这种人性化的旅游方式为出行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

智慧旅游正在将目的地旅游管理从一种传统的方式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智慧旅游开始能够提供旅游方面的即时信息,进而实现目的地旅游管理从传统模式下的事后管理、被动处理向具有更新效果的实时管理转变。由于智慧旅游也为旅游景点带来了便利,因此,旅游景点自身也愿意为了更高的效益水平主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以及旅游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而推动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全面发展。将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二者结合,不仅能够提高目的地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实现旅游信息与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更能够实时地对目的地的旅游进行监控管理,这种结合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

(一)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游客管理体系

对于智慧旅游而言,旅游者始终都是其中的核心部分。旅游企业与旅游者所处的位置是对立的,这种特殊的位置意味着对旅游者的管理至关重要。旅游者流量预测体系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预测出接下来的旅游者数据,通过对节假日、历史旅游者流量走势、天气预报情况,分析出旅游者流量大概的高峰与低谷状况。当旅游者达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可以采用感应识别等技术,对旅游者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监控结果可以交由旅游企业等有关部门进行决策,进而有效地把控整个旅游过程,并防止旅游者在此过程中发生意外。在智慧旅游全面发展的今天,国外的旅游发达国家都在注重对公共服务的管理,因此,我国的智慧旅游也应该对公共服务加以重视。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旅游景点与交通标语等指示牌全部采用中英双语,开放状态下的网络旅游宣传更是采用了多于两种的宣传语言,这些举措直接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赢得了国际荣誉。

(二)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体系

1、应该对旅游资源与环境设立一个完善的检测体系。

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激光扫描及红外感应等专业技术对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环境的色泽度、温度以及负重程度等进行及时的监测及维护,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安装预警装置,以便向对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破坏的旅游者发出警告,进而使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处于一个鲜活的状态,使其生命力更加持久。

2、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对旅游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数量等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的过程,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状况,结合相关生态学的理论,确定旅游目的地能够承载的旅游者容量,然后对日后的旅游者数量进行预期规划,以达到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体系

要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的全面智慧化办公,就应该加强行政管理平台的建设和整体的指挥调度水平。借助该体系的建立,智慧旅游目的地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制度之后,就可以制定并实施自身的相关旅游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四)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管理体系

为了系统地完善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首先应该鼓励旅游企业加快对电子门票体系的建设,这种体系能使旅游者感到更加方便快捷。其次,应该对旅游企业建立一个统一的监测调度体系。这种体系可以通过指挥调度来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调度需求,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四、结论

智慧旅游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县域经济管理系统

1引言

智慧旅游已超越单一的旅游范畴,进入到文体旅一体化融合发展阶段,这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形象,也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建设县域智慧旅游管控系统,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结合应急广播建设,实施对全县景区(点)、酒店(民宿)和乡村旅游点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旅游安全、客流信息的数据分析、预警、管控和应急处置,打造智慧旅游热点区域,推动县域旅游创新提升。基于此,本文以L县的智慧旅游管理系统开发建设为例,对系统建设展开讨论。

2系统建设的实践意义

目前,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情况,县级单位亟须搭建一整套高效可靠的全域化防控预警系统,以技术手段提高自身应对突发疫情事件的管理能力,通过人员监测和分析,及时实行有效管控,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管控设施,整合政法、城管、旅游、体育以及相关通信运营商的资源,实现全域旅游由人防向技防,由点状分散管向平台集中管,由管部分向管全面的智慧化管理转变,切实做到防得住、放得开、处置及时。

3系统建设主要内容

县域智慧旅游管控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疫情防控对于进入县域主要出入口、重点人流区域的游客做到全面电子摸排、预警、处置。从技术上实现视频监控、前端感知系统与行程码的对接,通过视频监控捕捉车辆信息和行人信息,前端感知系统识别范围内所通过全部人群的终端信息。管控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掌握车辆去向,可以通过手机发送处置短信给红码人员和处置人员,还可以通过视播一体的广播通知红码人员和处置人员按要求及时处置。(2)安全防范以景区森林防火为例,在景区主要出入口及重要通道设立视播一体的监控设备及热成像设备,进行火点检测和监控,一旦发现游客在景区森林内违规用火的行为动态,以及异常温度升高的情况,就会自动报警。各景区监控室值班人员和管控平台工作人员会立即收到预警信号,并通过广播系统进行警告制止或通知处理。(3)游客分析通过县城主要出入口监控设备和前端感知系统收集外来人员信息,通过景区、乡村旅游点监控设备收集并分析游客流量信息。(4)政策宣传景区和镇村组均可安装视播一体监控设备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及省市县乡相关工作。(5)应急处置景区、酒店(民宿)和镇村组均可配置视播一体监控设备,不仅能宣传防疫知识和相关要求,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还可以利用管控平台和广播系统进行指挥,及时处理各类应急情况。

4系统方案设计——基于L县的案例

4.1智慧旅游管理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智慧旅游管理系统建设涵盖疫情数据平台、前端感知系统、视播一体化平台系统、智能通道系统、支撑平台系统、大数据中心平台软件、中心机房系统、指挥中心等。前端感知系统及智能通道系统主动或被动捕捉游客信息,以支撑服务器集群为载体,通过视播一体化平台系统、森林防火预警系统等及时对外反馈信息,所有信息数据汇总到指挥中心的大数据中心平台上统一管理,由指挥中心各部门负责人根据平台各类统计数据进行决策。系统总体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4.2前端感知系统

4.2.1前端感知系统总体设计架构。在县域范围出入口等交通区域、景区部署前端采集设备,对进入县域和景区的游客进行全面摸排、预警、处置。前端感知系统总体设计架构如图2所示。4.2.2前端感知系统设计原则。(1)全县统筹,多级监管系统采用县(区)—乡(镇、街道)—村三级管控模式,其中,县级监管部门负责统筹搭建和必要业务指导以及抽查,乡及村两级按照权责,具体落实监管职责和平台的日常管理。(2)三网融合,互联互通利用政务外网、物联网、感知网这3个不同的网络体系,分级进行平台搭建。物联网和感知网主要完成前端企业的信息采集和汇聚工作,政务外网主要为平台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应用环境。(3)科学利用,应接尽接充分利用已有采集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监控设备、水位监测等物联感知设备及配套环境,通过对现有采集设备的合理利用,节约平台建设投入资金,也避免资源浪费。(4)数用分离,资源共享平台搭建采取数据和应用隔离的方式,既可确保数据安全,又能通过共享交换实现跨部门、跨业务的信息流转,以及平台与安全生产监督信息系统、其他业务系统的资源共享。4.2.3前端感知系统平台需求分析在技术上,采用分布式架构进行设计及开发。平台层次结构划分为设备感知管理、云资源池、大数据中心、应用服务和统一监管展现,通过各层次系统构件间服务的承载关系实现系统功能。系统具有数据中心、智慧应用管理、统一管理、大屏展示等功能,平台需要提供必要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如WebService、REST等,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系统的对接。通过平台建设,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至少能在以下5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一是信息汇集与预警预测能力,二是应急事前决策与事后评估能力,三是应急响应实时协同与联动能力,四是现场指挥和控制能力,五是社会参与及信息公开能力。

4.3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系统

搭建具备海量真实数据及高维度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将数据分析工作由以人为主向以机器为主转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疫情全局综合分析该模块对疫情防控全局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汇总及呈现疫情分布、每日新增等基础数据,红、黄、绿码人数情况图表说明,通行证扫码情况,流入流出趋势以及流入方式,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页直观、高效地展现L县整体疫情防控形势。(2)重点人员网格化管理对重点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人员流动轨迹数据可视化,也便于防疫工作责任到人。(3)疫情实况地图通过大数据分析,将确诊人员活动区域、密切接触者活动区域、流入人员分布、疑似症状人员分布等内容以图像的形式呈现。(4)人员轨迹速查通过重点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具体时间段进行人员锁定和轨迹查询,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相关人员活动轨迹,提高对重点人员管控的精准度。(5)重点人员管控分析重点人员管控分析包括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热人员近7天数据走势,隔离人员(正在隔离/解除隔离人员)近7天的数据走势及占比,21日内高风险区及境外流入社区分布排行,21日内高风险区及境外信息点扫码人数分布排行,21日内中/低风险区流入分布排行,21日内中/低风险区扫码人数分布排行,21日内重点区来源地排行,黄码人员活动频次排行,多地黄码人员数量排行等重要内容。(6)流入流出分析该模块对人员流入流出出行方式及流向进行分析,统计累计流入流出的总数据及流入人员发热数,呈现流入人员分级趋势及流向分析地图,了解流入流出的真实情况及趋势,为加强排查管理做数据摸底。(7)区域通行数据分析该模块对健康通行证区域扫码情况进行呈现,包括红码、黄码总数,累计异常数,红黄扫码分布社区占比等,以此监测通行证扫码出行这一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8)防控自查分析读取健康码大数据,统计健康码的填报总人数、每日新增数、异常症状人数、接触史人数,呈现人员性质、申领方式、每日新增申领趋势等数据信息,为地区疫情防控自查提供了便利条件。

4.4视播一体化平台

4.4.1视播一体化平台方案架构。L县视播一体平台主要由视播一体平台、应急广播平台、视频监控存储平台、公众应急及信息展示等组成。通过视播一体平台的建设实施,监管部门对设备、设施、场所、日常生产管理等进行检测和实时监控。4.4.2视播一体平台建设。L县在建设应急指挥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及其他应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视播一体平台,并通过多系统开放的接口,把监控视频和应急广播等同时接入L县视播一体平台,实现同一平台可视、可播、可听、可指挥调度功能。应急广播音柱与视频监控摄像头安装在一个立杆或者墙面上,共用同一个传输网络,把视频监控摄像头和应急广播音柱进行一对一绑定,进行点对点视播和点对面广播,也可进行全县范围所有点位一键播发应急广播。同时,L县视播一体平台还可以应用于政府政策法规宣传,突发事故应急通告、应急指挥,以及本地无线调频广播应急服务等方面。通过平台监控摄像头第一时间查看现场情况和实时视频会议功能,实现快速、高效、精准的应急指挥工作,还可以与智能机顶盒远程连接,以弹窗方式在电视机上重大应急通知,引导群众及时安全撤离。

4.5融媒体平台对接和资源共享

应急广播平台与融媒体平台对接和资源共享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应急优先寻常时,用大屏幕的小部分区域显示应急广播系统必要的监管系统或监测系统数据界面,其他大部分区域显示融媒体平台内容。在需要进行应急指挥时,快速切换大屏幕到应急广播指挥系统界面,显示应急消息结果或现场情况画面。(2)资源共享应急广播平台与融媒体平台资源共享,共用中心机房、指挥大厅、大屏幕、部分播控台及设备。其中,应急广播平台的效果评估工位与融媒体平台的投屏管理工位可以共用,融媒体平台的播音工位和应急广播的音频制播工位可以共用。(3)信息交互一方面,应急广播平台应急广播消息同步推送到融媒体平台,以便融媒体平台进行消息、跟踪报道、社会反响采集等后续活动;另一方面,应急广播平台接收融媒体平台推送的各类信息,如事件报道、突发情况处理指导、文化宣传、政策宣传等,有选择地进行审核播发。

5总结

智慧旅游管理范文第3篇

一、加强调查研究,强化质监工作。

1、积极学习省内外重点旅游城市质监工作和行政执法的先进经验,指导和加强我市的旅游质监工作;

2、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特别是黄金周我市市场情况,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指导我市旅游企业的质量监管工作。

3、积极钻研旅游法规、政策,提高整体专业水平,强化自身业务素质,提高处理投诉水平。及时圆满处理客户投诉1起。

二、配合联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在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方面,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继续和有关部门配合联动,加大力度,务求效果,治理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确保平时及黄金周期间*旅游市场的稳定,为游客营造了健康、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

1、继续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特别是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法制培训,提高规范经营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减少投诉发生,完成旅游企业质监网建设。

2、开展评选“*市旅游消费信得过单位”活动并对首届获得此荣誉称号的单位进行复核,获得此荣誉称号的单位与通过复核单位将在媒体上予以公告;

3、进一步强化新旅游合同的使用和旅游质量监督跟踪制度,减少和避免因合同纠纷而引发的投诉;

4、做好以三个黄金周为重点的旅游投诉受、处理及市场监督检查管理工作。

5、加强质监队伍自身建设,努力完成上级旅游主管部门及局党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目前我*市有主要景区(点)6处,旅行社7家,星级饭店10家。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质监所要管理的人员有较快的增长。如何确保这些单位和人员的服务质量有较快的提高,做到质量效益双丰收,是我市质监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旅游企业规范服务水平,在下一步工作中,旅游质监所拟着重采取下列措施和手段,以加强对旅游企业的有效监管。

1、建立旅游企业警示和公示制度。对初次出现较严重问题的企业,下达《企业经营行为警示通知书》;对警示后再次出现较严重问题的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将予以处罚并给予公示,向社会公开其违法行为和处理情况。

2、狠抓旅游服务质量,推进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和旅行社诚信旅游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强化旅游市场和服务质量监管力度,切实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防止重大服务质量责任事件发生。旅游者聚集场所、旅游游乐项目、旅游饭店、餐饮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点,特别是各类游客服务设施有无安全隐患等,要做到深查细排,不留死角和盲区,严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3、坚决查处违规违纪旅行社,重点查处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单位或个人。

4、坚决查处旅行社不按照国家规定要求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等的行为和问题。

智慧旅游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社会问题;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1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

过去,很多旅游资源地在开发时,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生态保护意识,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两者之间出现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们的大不合理开发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当今,旅游业并不是理想中的“无烟产业”,没有污染,人们在客观的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丰厚的经济效益会造成生态自然环境的损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在逐渐地被侵占,城市建设破坏了旅游整体环境的和谐美。

(2)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大都是个体经营,没有雄厚的实力,管理水平较低,其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并且,我国很多旅游地的管理模式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调节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不相分离,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市场竞争不公平,管理系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无疑加大了主观管理难度,降低了客观专业性。我国省市各个旅游协会都属于群众组织,相关的政府部门只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旅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的脱节现象,造成旅游协会在监管过程中不能起到真正的调节内部矛盾的作用,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管理,不敢去管理,也不会管理。不能实现其调解和协调的作用,因为,旅游协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使其处于被动和搁置的状态,间接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3)旅游在线营销方法滞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旅游业的管理营销也随之网络化,逐渐向在线化趋势发展,从当下营销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网上订购机票、车票、门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网络发展还不完善,在线营销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网络营销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安全性不能保障;第三,在线营销服务水平还需提高;第四,各个旅游网站的设计缺乏特色,不能标新立异;第五,缺乏专业的在线网络营销人才;第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在线营销行为缺乏约束力,不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管理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虽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使旅游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缓解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保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1)将旅游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新《旅游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旅游业的不良风气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旅游管理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有部分顽疾非常棘手,恶性违法侵害旅客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旅游法》的规制下,各个地区旅游景点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立法部门适时出台《旅游法》的实施细则。积极响应《旅游法》的相关精神,让《旅游法》真正成为人们旅游的保障,以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为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和游客的出行以及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2)逐步完善监督,明确管理的相关责任

因为旅游业管理工作比较繁重,存在的社会问题复杂而棘手,因此,需要把内、外部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协会一定执法权,并建立专门的政府旅游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高效率地解决旅游纠纷,处理突发案件或者群众投诉,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在景点上还可以设立管理委员会,使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游客和旅游企业营造一个安全、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3)科学规划,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还是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提倡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理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在一些节假日,我国各个景点都会迎来旅游高峰期,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管理上忽视了景点能够承受的旅客容量,不但破坏了优美的环境,还降低了景点的服务质量,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和管理,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障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间接地带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本法.旅游产业的十大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1998(4).

智慧旅游管理范文第5篇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运用到旅游业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文章概述了智慧景区相关概念,分析了智慧景区的兴起与发展,提出在“智慧+”背景下景区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需求,并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以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智慧景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理念应运而生。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在此背景下各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智慧管理模式的跨越,为景区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背景下很多学者进行了智慧酒店人才培养分析、导游人才培养分析等,但对于智慧景区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以及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智慧景区背景下对人才新的技能的需求,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提供了有效依据。

二、智慧景区的内涵及其发展

1.智慧景区的内涵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景区在我国蓬勃发展,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果。但国内对于智慧景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学者们对智慧景区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能达成统一定义,主要观点见表1。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景区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与科学管理理论的高度集成为基础,围绕游客体验和景区管理两条主线,建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为中心、以智能化管理为保障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景区。

2.智慧景区的兴起与发展

因“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概念的实践与启发以及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慧景区应运而生。2013年,九寨沟景区实行“智慧九寨”这一全新管理模式,“智慧九寨”的实质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高峰期游客分流难题、实现景区办公自动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保护系统化、决策管理实时化、游客体验舒适化、产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2015年,古北水镇、乌镇两家旅游公司与高德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在两景区建设智慧化、移动化、互联网化的“智慧景区”服务,将高德的定位系统与景区数据进行对接,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智慧景区已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我国很多智慧景区相继开发了电子票务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语音导游系统、实时监控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危机决策系统、智慧导览系统以及纪念品购物O2O系统等,这大大提高了游客体验度和景区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智慧景区背景下对我国旅游人才的新需求

1.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

智慧景区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成为新需求中重要的一点。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景区管理自然也不例外。近年来,智慧景区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智慧景区的规划是在景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景区的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导览服务、餐饮服务、援助服务等进行综合高效治理的方式,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为日后开展景区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掌握新媒体营销能力的人才

随着智慧景区的发展,很多景区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建设了景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景区APP,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景区近期动态、景区布局、景区发展历程、最适宜的交通路线、网上购票、餐饮住宿以及周边概况等服务。同时这也要求我们要具有微平台、网站以及APP的开发与后期维护能力,使得这些平台能够及时更新,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新媒体的应用能大大提高智慧景区的宣传、管理和运营能力,使景区的发展充满智能化与信息化,使游客有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因此,高校应针对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培养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智慧景区的发展献计献策。

3.拥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智慧景区旨在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景区通过设置电子票务系统,避免了旅游高峰期人工购票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的现象,通过自动购票,自动检票,为游客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电子门票相当于景区一卡通,通过提前充值,可以在景区内购买各种娱乐项目,支付餐饮费用,乘坐景区观光车等。智慧景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宣传旅游景区,销售旅游产品,游客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购买到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享受优质的旅游服务。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智慧景区注重旅游人才的创新思维与科技能力,要求旅游人才处于时代前沿,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了解智慧景区创新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创新能力大赛,运用智慧景区的管理、服务、技能、营销等手段促进旅游人才培养。此外,学生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顽强的社会抗压能力等。

四、智慧景区背景下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1.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以智慧景区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顺应时展、顺应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改革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相关部门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及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的发展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针对目前智慧景区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时展的培养目标,另外各个高校应根据当地智慧景区的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智慧景区背景下的新时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综合能力,首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在潜移默化中受信息的影响,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对信息进行识别,筛选出对我们有益的信息。然后,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通过安排学生到智慧景区顶岗实习,延长学生实习时间,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建设智慧景区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对智慧景区的管理与操作能力。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只有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同步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软硬件环境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智慧景区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因此高校旅游师资队伍应是具备互联网背景与智慧景区管理背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师采用兼职与专职教师并行模式,一方面,学校应积极聘请智慧景区管理人才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述景区内部经典案例、景区运营情况和景区对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旅游人才;积极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旅游发展情况、最前沿的旅游信息,丰富自身阅历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丰富旅游知识的优秀教师来高校担任专职教师,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例如,教师亲自到智慧景区中参与管理工作,到各个学校进行调查访问等。高校旅游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是顺应智慧景区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学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方面:首先,建设功能齐全的旅游多媒体教室。学生通过多媒体机器获得智慧景区最新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电脑连接与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建设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利用零碎时间观看旅游新闻,了解旅游最新动态,可谓足不出户,遍游天下。软件环境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库、教案库、习题库、素材库、学科资料库、数字化图书馆等,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更多旅游信息,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合作共赢

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智慧景区下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实践与操作。加强高校与旅游景区之间的合作,高校根据旅游景区实际需要培养适宜景区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景区接受高校学生在景区内顶岗实习,高校与优秀智慧景区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旅游人才。随着智慧景区的发展,资源共享也变得尤为重要。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软硬件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各不相同,不同学校旅游管理教学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这就要求不同学校建立资源共享体系,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吸取不同学校的优点,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7).

[2]盛方清.智慧景区游客体验维度及调控策略研究: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21

[3]季国斌,陈丽,暴莹.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6(2).

[4]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

[5]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5(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