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本科论文

汽车本科论文范文精选

汽车本科论文

汽车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一计算机仿真的必要性

计算机仿真在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中的应用是必要的,是由理工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理工科知识的学习以高等数学、专业英语和基本的计算机语言等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知识根据理工科学科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课本知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理论性都比较强,以电磁场理论这门课程为例,课程的基础课程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学完这两门课程,打下一个基础才能学习电磁场理论这门课程,电磁场理论也是基于数学理论知识开始学习的,在课程的第一章一般要介绍一些数学基本知识梯度、散度和旋度的基本概念,有了这些概念为基础,将电磁学知识按照数学思路进行展开,研究电场、磁场的梯度、散度和旋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电磁特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数学知识打得不是很牢固,那么学习电磁场理论这门课程就比较困难,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将计算机仿真应用其中是将抽象的理论课程变成可视化过程的方法之一。理工课程的这一特点也直接反映到本科生毕业论文上面,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在所学习基本知识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的,而计算机仿真能够很好地拓展现有基本知识,并且可以验证你手工完成的计算结果,为你提供了一个后台检查工具,同时可将抽象的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可视化,也可将无法实现的动态物理现象展现出来,因此计算机仿真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应用就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几种典型的计算机仿真软件

以电子信息、光学工程和通讯工程为例介绍几种典型的计算机仿真软件。

(一)MATLAB语言编程。MATLAB语言是科学工程中一个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理工科学生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编程语言。MATLAB是MatrixLaboratory(矩阵实验室)的缩写,20世纪80年代初,MATLAB的创始人CleveMoler博士在美国NewMexico大学讲授线性代数时,发现采用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程序很不方便,为了减轻学生编程的负担,他构思开发了MATLAB软件[8],经过不断发展,MATLAB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编程软件之一。MATLAB语言以数学矩阵为基本编程单元,编程语言简单,具有强大的图形表达功能,还可以提供许多面向应用问题求解的工具箱函数,并且具有强有力的系统仿真功能,MATLAB还可以与其他计算软件进行很好的兼容。根据中国知网统计数据,以MATLAB与主题关键词的有2976篇,以MATLAB仿真为主题关键词的有1756篇,以MATLAB/Simulink为主题关键词的有749篇。上面是在文章题目中含有MATLAB字句的检索结果,还有论文中应用MATLAB编程的没有统计在内,可见用MATLAB语言编程进行论文写作是大家常采用的一种科研方法。

(二)CST三维电磁仿真软件。CST电磁仿真软件是德国CST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CST软件主要应用于电磁兼容、天线/RCS、核磁共振、超构材料以及高压配电等领域[9]。CST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CST也是科研工作者最喜欢应用的一款电磁计算软件,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以CST为主题检索词的文章有919篇,可见CST也是科研工作者最常用的一种计算机仿真软件。

(三)COMSOL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计算软件。COMSOLAB公司是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成立,COMSOL软件是一款基于全新的有限元理论、直接针对偏微分方程为研究对象的大型数值仿真软件,可直接实现任意多模物理场、直接、双向、实时耦合,在全球领先的数值仿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全球各高校中COMSOL软件已经成为教授有限元分析和多模物理场耦合分析的标准工具。通用电气、法国太阳能研发中心、日本丰田/本田汽车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都在使用这款软件进行产品研发[10]。上面介绍了三种典型的理工科所用计算软件,这些计算软件都是基于数学的基本原理,将应用到各个领域,也被科研工作者广泛应用于数值仿真当中,作为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中也可以广泛的应用这些软件解决所学知识,拓展所学知识,将有效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好得与社会需要接轨。

三计算机仿真在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中应用措施

以本校电子信息、光学工程学科等为例介绍计算机仿真在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中应用措施。

(一)教师将计算机仿真方法传授给学生。作者将CST三维电磁仿真软件教授给学生,为了做好毕业论文,作者对所带学生进行了CST软件使用操作,并给学生布置了模拟已的作业,学生通过CST软件练习,逐步掌握了CST的使用,也基本熟知了太赫兹超构材料基本结构的设计原理的流程,基本都能够独立的设计出自己的模型。在作者的指导下,学生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了太赫兹生物传感器模型,并对所设计模型进行了多种参数的计算机仿真,并结合origin软件,通过改变四个微纳金属结构的旋转角度、位置对其仿真数据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微流通道的通道高度、覆盖层和基底不同材料对灵敏度的影响。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最终能够实现太赫兹超材料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为0.0936THz/RIU。这个传授过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展开的,可以个别传授,也可以集体传授,需要教师有耐心,花费时间,否则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熟练,并加以应用。

(二)应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延伸课本教学内容做毕业论文。针对所学电磁场理论知识中电偶极子近似场分析,课本知识中二项式展开只展开到第二项,后面的各项都忽略不计了,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如果计算的后三项、四项等多项,理论上如何解释,用计算机仿真如何描述不同项数场强变化情况。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以“电偶极子二项式展开的近似场解分析”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从理论上推导了多项展开项,并且应用MATLAB语言数值仿真了角度不同时,展开项数与电磁场强度的变化关系图,分析了远场解与场强多项式近似解的误差程度[11]。研究的结论延展了课本知识,同时对课本知识用MATLAB编程的方法对知识进行验证。

汽车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在世界上是独特的。追溯历史,是在20世纪初从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演变过来的。当时美国主流大学(比如东部的常青藤大学)的教育只重视人文知识,并不强调研究。在美国最先开创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两所大学是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美国的博士教育模式——这里讲的是经济学——与欧洲的就很不同了。但是欧洲也有特例,比如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它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此外,它的经济学硕士项目亦很有名)。

近年来,欧洲的不少大学在试图改革,向美国模式靠拢。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欧洲大陆两个地方由从美国回去的经济学家办起了“特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传统方式,师资主要招聘美国毕业的博士,用英语教学,移植美国的考试、淘汰方式培养经济学博士。欧洲的其它大学中尽管也有归国的留美学生,但由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数不够多,还谈不上在整体上推行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模式。

一个是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Toulouse,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总部所在城市)。拉丰(Jean-JacquesLaffont)教授在70年代末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后回法国。先是在巴黎大学,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太大。后回到家乡图卢兹,在图卢兹社会科学大学内办起一个“特区”,后来发展成为研究所。90年代中,梯若(JeanTirole)教授辞去MIT的教职加盟拉丰的研究所,大大壮大了其实力。目前它们已有一二十名国际知名的教授,它们培养的博士可以角逐美国的经济学学术职位。它已成为一个受到国际承认的经济学教学研究机构。

另一个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PompeuFapa大学。这所大学1990年才建立,几乎与香港科技大同时建立。马斯可莱尔(AndreuMas-Colell)教授90年代中辞去哈佛大学的教职后回到故乡主办它的经济系。这个系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学生来自欧洲和拉美各国,用英语教学。这是继图卢兹之后又一个按照美国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办学,并逐渐受到国际经济学界承认的教学研究机构。

一、美国大学中经济学科的设置

首先,我们注意到的是国内的大学通常设经济学院,而美国的大学都是设经济系。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内(也有少数设在管理学院内的)。文理学院一般分三个部:自然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人文部。国内习惯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统称为文科。但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很不一样的。人文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而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在一所大学内,文理学院是大学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文理学院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前者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博士的培养与科研密切相关。所以文理学院是任何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核心。这个核心之外是职业学院(professionalschool),主要的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和工学院,这些职业学院通常只招研究生(也有例外,特别是工学院)。美国不少大学的管理(商)学院是研究生院,没有本科生。如果本科想念管理(商)的话,可以主修经济学。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而且在一所大学里也是举足轻重的学科。所谓重要是说,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它的教授人数比较多,主修的学生也比较多。经济系在文理学院里是大系。相对而言,经济学科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会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学科,这也增强了经济系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

那么,经济系内部又是怎样的呢?在美国,一个系是一个行政单位。虽然经济学科内有多个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正式划教数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field),比如,宏观、理论、计量、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有一次研讨会(workshop或seminar),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比如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等等。如果某人经常去某个研讨会,那末他就会被认为是那个领域的了。由于任何人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他可以同时属于多个领域。

管理(商)学院中的经济学科是怎样的呢?以往美国的商学院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较好的商学院对研究越来越重视了。一般商学院内设有多个小组(group),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管理、信息技术等。有的商学院里也有经济学小组(economicsgroup),通常远不如经济系的师资力量强,但个别的商学院中的经济组特别强。需要注意的是,商学院中的经济组与有些大学设在商学院中的经济系是不同的,前者面向MBA,后者面向本科生。商学院的某个领域研究好不好,首先看它招不招博士生。商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培养MBA。培养博士是为教授研究教学提供辅助,优异毕业生则成为师资来源。商学院中的博士班(所有小组累加起来)通常比经济系的小。MBA需要学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因此,商学院中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主,教学注重实用。MBA学生是不同的群体,他们交了很高的学费,是来学技能的。MBA学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你教的不好;而本科生或博士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自己学的不好。因此,对教授来说,教MBA学生要比教本科生、博士生花更多的时间。

比较国内和国外对经济学科内的领域设置,需要特别澄清什么是金融学的问题。我发现国内和国外对金融学(finance)这一领域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国内学生说他是学金融的,到了国外会发现他学的在那里不被称为金融。相反,在国外是学的金融,在国内又可能不叫金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仔细地分析。

首先,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and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人民银行说我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凡是以“国际”打头的专业招生分数都非常高的,更不要说加上金融二学了。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宏观金融”。有趣的是,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金融)。而国外称为finance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finance,即公司金融。在计划经济下它被称为公司财务。一说公司财务,人们就会把它跟会计联在一起,似乎只是做做表格。之所以应把corporatefinance译成公司金融而不译成公司财务,就是因为它的实际内容远远超出财务,还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这在计划经济下是没有的;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台起来是国外所指finance,即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微观金融”

根据这一分析,我们便清楚了。国内学生说自己是金融专业的,他们指的是宏观金融,但是按国外的说法,这一部分不叫finance(金融),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些领域。国外说的finance(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观金融。在美国,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通常设在经济系,而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经济系也会有一些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因为这一领域与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产权和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很多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都是经济系毕业的。北京五道口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学生,按照国内的说法当然是学金融的。但是在美国,他们学的就不叫金融了。可见在金融这一领域,国内和国外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

讲经济学科设置不能不谈及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我是数学系本科毕业的,后来转学经济学,我想从这个经历谈谈这一关系。数学对经济学非常有用,而且越来越有用,但是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工具,数学与经济学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我们用数学工具帮助做经济学的分析。现在几乎每一个经济学领域都用到数学,有的领域多些,有的领域少些。但是多数的,主要的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最终是经济学的想法决定一篇文章,而不是数学推导。整体上讲,国内的大学数学水平普遍很高。相比之下,美国大多数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当差,但是他们的经济学直觉(economicintuition)却很好。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是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不是科学,而物理是科学。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经济世界,两者都是科学,其理论都必须经过经验数据的检验。而数学是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当然经济学与物理学还是不可相比的,原因是经济学无法象物理学那样做可控实验。60年代时经济学家过分乐观,以为有了计量方法,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可以检验了,象物理学了。现在发现并非如此。

二、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而硕士生教育并不重要。如果说美国的本科生教育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话,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却已形成一套独特的、逐渐向全世界流传的模式。从课程设置、考试筛选、到论文指导,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的成功使得美国在经济学教育上在全世界占有绝对优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美国模式值得认真研究、借鉴。

1.考大学不报考专业,考博士不报考导师

国内的惯例是考大学报考专业,考博士报考导师。这是沿用苏联的体制。比如,考本科报考国际金融专业,考研究生、博士生报考某某博导的。在美国,考本科不报考专业,考研究生也不报考导师。在美国,本科生考的是学校,本科生招生委员会是全校统一的,有一个校招生办公室。学生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主修专业(major)。但主修专业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金融、财政学、保险学这样的分学科,而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

在美国,“研究生”(graduatestudent)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统称。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researchuniversity)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设硕士项目,只设博士项目,而它们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因此,在研究型大学里没有“考研”、“考博”之分。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助理教授不是国内意义上的“助教”,而是货真价实的“博导”,因为助理教授有资格指导博士论文,一个博士生选择助理教授做论文委员会主席也是可以的。如果一所大学只有学士或硕士学位,那么就不是研究型大学。按国内的说法,只有“博士点”的才是研究型大学。而在美国的非研究型大学里,确实有以硕士为“终极学位”(terminaldegree)的经济学硕士项目,要念一、两年。

在美国的大学,报考博士是考这个学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Ph.D.program),既不是考某某专业,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考过我的博士,尽管我带过不少博士生。在培养博士的模式上,我们可以拿美国与欧洲做比较。欧洲通常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和我国基本相同。而美国在博士生教育上有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是一种大生产的模式,像批量生产汽车一样,而不是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式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欧洲模式至少有一个优点,就是如果某个学生确实很出色,导师的个人关怀可以多些。但是实践证明美国模式,总体上有优越性,好处是博士生前期培养是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保证基本质量,同大批量生产汽车是一个道理。而后期专业定向后又能得到数个教授的个人指导。因此,在美国,报考项目而不报考导师是有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的。

2.本科生教育

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一年级经济学原理也是作为公共课上的,往往是一个学期,有时是两个学期。二年级选主修专业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必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以后要求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产业组织、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一般都是应用性的领域。

本科教育通常分两轨:一是普通轨,一是优等轨(honors)。普通轨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写毕业论文。而优等轨的学生水平较高,要求分数高一些,有时为他们单独开一些课,比如,介于中级微观和高级微观之间的微观经济学。优等轨的学生要写毕业论文。他们的论文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中。这是因为他们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指导做研究,这一点让其它国家较难效仿。其它国家可以把课程开全,开好。但是,指导学生做规范的研究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毫不奇怪,中国和俄国的学生在美国学校中,往往课程学得很好,但是开始做研究时常遇到很大困难,觉得无处着手。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在本国受的本科教育中,通常来说,做经济学研究这一部分或是空白的,或是不规范的。

3.博士生教育

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的经济系的博士项目每年招大约20—30名学生。第一年是标准化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每一门课要上一年。这些课程的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在5月、6月或8月、9月,有一个综合性考试(又称资格考试),考这二门的内容。这是在美国念博士的第一关。一般给两次机会,第一次考不过,还可以考第二次。这将决定你是否可以继续学习。这是作为一个博士生基本知识的考试,通常得分B以上才能通过。考卷上不写名字只写代号,以保障评卷时没有偏向。考分也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考试是要淘汰人的,有时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与此相比,很多欧洲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教育中没有这种考试。

第二年选两个领域的专业课,一年后也要考试通过这两个领域。由于是分领域,这一阶段的考试人数就比较少了,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闭卷也可以口试。可以看出,头两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写论文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训练,并达到一个基本的专业标准。这一年的考试不像上一年那么严格。

第三年起就要开始写论文了。在美国,学生要找导师,导师也找学生,是“双向选择”,有一个“内部市场”。学生并不是找定一个导师,通常要找三个导师成立论文委员会,当然主席是主要导师。比如你想写一篇理论上借助博弈论工具来研究中国改革的论文,那么你可以找一个研究博弈论的,找一个研究转轨经济学的,再找一个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所有这些人的优势,又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这种“市场搜寻”方式也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惑,有时中国学生不知该怎么办,因为国内那种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的关系显得比较简单。

论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的(theoretical),一类是实证的(empirical)。你要写理论的,你就必须有新模型、新结果。如果写实证的,你就必须有新数据或新方法、新发现。仅仅是新观点、新思路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具体结果。论文答辩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和国内不太一样。在欧洲和国内,博士论文答辩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要把外面的人请来。这一点美国不一样,没有仪式。重要的是你的导师们决定你能不能答辩,他说你还没准备好,你就不能答辩。有的学校则要先通过“论文预答辩”(thesisproposal)。而论文答辩本身只是个形式,贴个布告,谁爱来谁来。多数情况下除了几位导师以外,没人来。美国的约束机制不是在论文答辩上面。一是靠答辩前导师们的把关,二是靠事后的市场机制,学生毕业求职时,由市场来检验质量。

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已经非常规范了。不管是哪个大学,只要是主要的研究型大学,课程要求、淘汰机制、论文写作,就其模式而言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当然,教授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学校是不一样的。这种博士生的筛选模式已经向全世界推广,因为它的竞争力明显比师父带徒弟的强。即便英国模式(个人关怀型)偶尔也会培养出几个天才,但平均而言,美国的模式是最具竞争力的。

三、博士生毕业后的求职过程

一般来说,博士生毕业后首选学术界。这和国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尽管作教授的薪水与非学术界相比不是特别高,但也许收入到了一定水平,人们会更偏好其他因素,例如较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周围有才智的同事,可以更好的作研究。“intellectual”――“智识”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这样一群人。还有一个特点是与国内不一样的,即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般是不留校的,这只是一种文化,觉得应该经常换换环境,以体现市场价值。

新博士的就业市场在美国是一套非常规范的程序。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是一段非常集中的找工作时间,从面试到最后签约固定学校,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每年10月以后,学校首先将博士毕业生进行内部分类,把选择学术界的学生集中一起。11月,开始投放简历,发出相关材料。一个人的简历尤其是毕业论文决定他得到面试机会的多少,教授的推荐信也起很大的作用。但面试后推荐信就不起很大作用了,主要看你在面试中的表现。在就业市场中,有来自全世界的许多院校来寻觅师资。面试主要在次年1月份,届时正逢美国经济学会年会召开,学术气氛很浓重。时间大概是半小时,主要要求在几分钟内简单阐述一下论文的内容以及其中的贡献,然后是今后有什么研究构想,能教什么课。通过面试,接下来是校园访问,为期1个月。期间主要进行论文演讲,准聘用学校的所有教授都去听讲,然后是个别交谈。访问结束后全体教授进行投票,决定是否聘用。受聘协商在2月到3月,此时双方协定具体的工资,待遇,课程安排等。如果一个博士生同时收到几份聘书,就有资本讨价还价了。

四、经济学家的学术职业道路

在美国,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有博士项目。并且,教授职位在研究型大学是具有“博导”资格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是教授,无论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都可以带博士生。美国的经济学中没有博士后制度,与国内不同。博士生毕业后签订的第一份合同大约3-4年,之后可能被评为助理教授,如果表现突出,可能被授予“终身轨”助理教授;第二个合同也是3-4年,期满后参与“终身轨”助理教授的评定。在美国的学术进职中,与中国很不同的是,它重视终身衔的评定,如能得到终身衔,便是很高的荣誉。而中国,则是副教授到正教授的跨越,这一步非常艰难。在美国一般被评上正教授的,便具有终身衔。

五、经济学家的非学术道路

非学术界主要指非赢利组织和商业机构。前者包括国际组织、美国政府等,后者包括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经济学家在这些组织机构中同样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只是工作环境有差异,并且研究带有商业性。

六、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事项

中国学生申请出国学习经济学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是对经济学有兴趣,有的是为了将来转到工商管理或其他专业,有的只是为了出国。本节谈一谈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知己知彼

每年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经济系收到的中国学生申请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过去的七、八年间,我在经济系的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发现每年500份申请表中约有150份是中国学生的。很多学校不招收直接从中国申请的学生,原因很简单,信息不对称。如果某些学校历年连续直接从中国招收学生的话,你就会发现一定是系里有与中国有特殊关系的教授。一个美国教授判断远在中国的学生是很困难的。比如让我来决定一个委内瑞拉的学生是否应被录取,我也很难判断。申请者常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申请才有效。同样,看申请表的人也感到非常困惑,不知怎么挑选。两边都有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录取的最终决定权在一个由四五人组成的招生委员会。一个教授在百忙之中,看一份申请表不超过几分钟。你可能觉得挺冤枉,准备了这么半天,这么快就看完了。但是没办法,这么多表格,看得很辛苦。

由于现在美国大学中来自中国的教授逐渐增多,因此录取中国学生时,通常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不在招生委员会里。这就需要引起国内申请人的注意。因为这些人对国内学校的情况很清楚,对申请中的技巧也很了解。

2.关于从国内申请

过去几年中,我看过几百份国内来的申请表。我觉得国内学生恐怕过高地估计了GRE分数的重要性。如果GRE分数太差,可能有问题,但是在2000以上就不大说明问题了。根据我个人观察,中国学生的英语会话和写作能力与GRE分数(如果在2000以上的话)基本无关。这是我的看法,可能别人不这么看。录取时看的几个分数中,GRE是一个因素,但现在它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小了,尤其是中国学生的平均成绩远高于其他的国际学生。大学本科成绩(特别是国内名校的)是挺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硬信息,特别是几门关键课程的成绩,像数学、统计、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等。

推荐信理应是最重要的,但国内的推荐信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内容空洞。无非是说这个学生非常用功,特别聪明,这些词没有什么信息量。具体地描述和比较,往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如果我知道的一位教授写到,“这个学生是五年来我所推荐的所有出国学生中最好的(或第几好的)学生,我过去推荐的学生现在在美国的某某大学学习或工作”,这样的一句话就非常有信息量。

说来奇怪,“个人陈述”(personalstatement)是合有相当多的信息的。而现在有公司专门帮助申请人包装,甚至是一条龙服务,但是从那里出来的东西多是套话,没有什么内容。比如,前两年是说我们家祖宗三代,我爷爷就没赶上上大学,因为是战乱,我父亲没上大学,因为赶上,我们家只有我才上了大学,到你们大学是我的梦想。这两年又变了,开始先来一段诗,比如海明威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信息。我觉得,写个人陈述应简明扼要。你要设身处地想美国人看那么复杂的东西很费劲,也没那么多时间。若你说你是山西考第二名考到北京大学的,美国教授没有概念。若你说你是省里100万考生中的第三名,就清楚多了。除了说高考成绩外,还应谈你在大学的特别经历,以及对今后学习、研究的具体想法。至少要有一、两处闪光点,这样才会引起注意。另外,附上一些多余的资料,例如曾经发表过的文章的复印件,未必奏效,有时适得其反,因为你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对教授口味的。曾经有学生写文章大量援引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却不清楚现在这些教授已经不读他们的文章了。

3.关于转学

一般来讲,转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得到美国教授的新的推荐信。如果继续用国内的老的推荐信,学校就会有所怀疑。中国学生在申请转学时的一大顾虑是担心美国教授因不愿意看到刚来的学生走而不写好的推荐信。因此中国学生很不好意思去找美国教授写信。如果仍使用国内的推荐信,会被误解在目前的学校表现不佳。其实,不必不好意思,一般来说美国教授比较通情达理。你可以提两种理由。一是专业理由,可说自己的研究兴趣与这里教授的强项不太一致。你也可以提个人理由,比如女朋友或男朋友在别的城市。如果是这两种理由,经常数授会说“尽管我很不愿意让你走,但我仍然愿意推荐”。但要注意,如果你想去读顺MBA,作为在学术界工作的教授,是会有点看法的,因为那是“职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而非学术学位。但我很少听说某个教授因不愿意让一个学生走而把他说得不好的。

4.为什么女生申请的成功比例远大于男生

这些年的一个事实是,国内的女生申请的成功比例远大于男生。如果从100份申请表中不看性别地挑出五份最好的话,恐怕都会是女生。女生的成绩单、个人陈述各方面往往超过男生。我在这里特别提请男生注意。过去总是说女生只是会考试,做研究就不如男生了。事实上,近几年来在美国的中国女生的博士论文水平不亚于,甚至可能超过男生。在我看来,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女生的英语一般较男生好,因此与导师的交流也较畅通,所以在研究上容易上轨道。第二个原因是较深层次的。一些在国内学经济学的男生往往想做大战略、大问题,出国后不容易转变思路,安下心来做具体问题。这不仅浪费了宝贵时间,而且还容易给导师留一些不好的印象。而女生往往一开始就踏踏实实找数据,做模型,论文很快上路,进展也快,自然又给导师留下好印象。加上较高的话言和交流能力,她们在美国找工作时,比中国来的男生就有优势了。

二、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而硕士生教育并不重要。如果说美国的本科生教育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话,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却已形成一套独特的、逐渐向全世界流传的模式。从课程设置、考试筛选、到论文指导,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的成功使得美国在经济学教育上在全世界占有绝对优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美国模式值得认真研究、借鉴。

1.考大学不报考专业,考博士不报考导师

国内的惯例是考大学报考专业,考博士报考导师。这是沿用苏联的体制。比如,考本科报考国际金融专业,考研究生、博士生报考某某博导的。在美国,考本科不报考专业,考研究生也不报考导师。在美国,本科生考的是学校,本科生招生委员会是全校统一的,有一个校招生办公室。学生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主修专业(major)。但主修专业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金融、财政学、保险学这样的分学科,而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

在美国,“研究生”(graduatestudent)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统称。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researchuniversity)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设硕士项目,只设博士项目,而它们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因此,在研究型大学里没有“考研”、“考博”之分。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助理教授不是国内意义上的“助教”,而是货真价实的“博导”,因为助理教授有资格指导博士论文,一个博士生选择助理教授做论文委员会主席也是可以的。如果一所大学只有学士或硕士学位,那么就不是研究型大学。按国内的说法,只有“博士点”的才是研究型大学。而在美国的非研究型大学里,确实有以硕士为“终极学位”(terminaldegree)的经济学硕士项目,要念一、两年。

在美国的大学,报考博士是考这个学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Ph.D.program),既不是考某某专业,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考过我的博士,尽管我带过不少博士生。在培养博士的模式上,我们可以拿美国与欧洲做比较。欧洲通常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和我国基本相同。而美国在博士生教育上有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是一种大生产的模式,像批量生产汽车一样,而不是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式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欧洲模式至少有一个优点,就是如果某个学生确实很出色,导师的个人关怀可以多些。但是实践证明美国模式,总体上有优越性,好处是博士生前期培养是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保证基本质量,同大批量生产汽车是一个道理。而后期专业定向后又能得到数个教授的个人指导。因此,在美国,报考项目而不报考导师是有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的。

2.本科生教育

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一年级经济学原理也是作为公共课上的,往往是一个学期,有时是两个学期。二年级选主修专业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必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以后要求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产业组织、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一般都是应用性的领域。

本科教育通常分两轨:一是普通轨,一是优等轨(honors)。普通轨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写毕业论文。而优等轨的学生水平较高,要求分数高一些,有时为他们单独开一些课,比如,介于中级微观和高级微观之间的微观经济学。优等轨的学生要写毕业论文。他们的论文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中。这是因为他们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指导做研究,这一点让其它国家较难效仿。其它国家可以把课程开全,开好。但是,指导学生做规范的研究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毫不奇怪,中国和俄国的学生在美国学校中,往往课程学得很好,但是开始做研究时常遇到很大困难,觉得无处着手。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在本国受的本科教育中,通常来说,做经济学研究这一部分或是空白的,或是不规范的。

3.博士生教育

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的经济系的博士项目每年招大约20—30名学生。第一年是标准化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每一门课要上一年。这些课程的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在5月、6月或8月、9月,有一个综合性考试(又称资格考试),考这二门的内容。这是在美国念博士的第一关。一般给两次机会,第一次考不过,还可以考第二次。这将决定你是否可以继续学习。这是作为一个博士生基本知识的考试,通常得分B以上才能通过。考卷上不写名字只写代号,以保障评卷时没有偏向。考分也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考试是要淘汰人的,有时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与此相比,很多欧洲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教育中没有这种考试。

第二年选两个领域的专业课,一年后也要考试通过这两个领域。由于是分领域,这一阶段的考试人数就比较少了,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闭卷也可以口试。可以看出,头两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写论文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训练,并达到一个基本的专业标准。这一年的考试不像上一年那么严格。

第三年起就要开始写论文了。在美国,学生要找导师,导师也找学生,是“双向选择”,有一个“内部市场”。学生并不是找定一个导师,通常要找三个导师成立论文委员会,当然主席是主要导师。比如你想写一篇理论上借助博弈论工具来研究中国改革的论文,那么你可以找一个研究博弈论的,找一个研究转轨经济学的,再找一个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所有这些人的优势,又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这种“市场搜寻”方式也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惑,有时中国学生不知该怎么办,因为国内那种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的关系显得比较简单。

论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的(theoretical),一类是实证的(empirical)。你要写理论的,你就必须有新模型、新结果。如果写实证的,你就必须有新数据或新方法、新发现。仅仅是新观点、新思路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具体结果。论文答辩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和国内不太一样。在欧洲和国内,博士论文答辩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要把外面的人请来。这一点美国不一样,没有仪式。重要的是你的导师们决定你能不能答辩,他说你还没准备好,你就不能答辩。有的学校则要先通过“论文预答辩”(thesisproposal)。而论文答辩本身只是个形式,贴个布告,谁爱来谁来。多数情况下除了几位导师以外,没人来。美国的约束机制不是在论文答辩上面。一是靠答辩前导师们的把关,二是靠事后的市场机制,学生毕业求职时,由市场来检验质量。

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已经非常规范了。不管是哪个大学,只要是主要的研究型大学,课程要求、淘汰机制、论文写作,就其模式而言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当然,教授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学校是不一样的。这种博士生的筛选模式已经向全世界推广,因为它的竞争力明显比师父带徒弟的强。即便英国模式(个人关怀型)偶尔也会培养出几个天才,但平均而言,美国的模式是最具竞争力的。

三、博士生毕业后的求职过程

一般来说,博士生毕业后首选学术界。这和国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尽管作教授的薪水与非学术界相比不是特别高,但也许收入到了一定水平,人们会更偏好其他因素,例如较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周围有才智的同事,可以更好的作研究。“intellectual”――“智识”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这样一群人。还有一个特点是与国内不一样的,即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般是不留校的,这只是一种文化,觉得应该经常换换环境,以体现市场价值。

新博士的就业市场在美国是一套非常规范的程序。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是一段非常集中的找工作时间,从面试到最后签约固定学校,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每年10月以后,学校首先将博士毕业生进行内部分类,把选择学术界的学生集中一起。11月,开始投放简历,发出相关材料。一个人的简历尤其是毕业论文决定他得到面试机会的多少,教授的推荐信也起很大的作用。但面试后推荐信就不起很大作用了,主要看你在面试中的表现。在就业市场中,有来自全世界的许多院校来寻觅师资。面试主要在次年1月份,届时正逢美国经济学会年会召开,学术气氛很浓重。时间大概是半小时,主要要求在几分钟内简单阐述一下论文的内容以及其中的贡献,然后是今后有什么研究构想,能教什么课。通过面试,接下来是校园访问,为期1个月。期间主要进行论文演讲,准聘用学校的所有教授都去听讲,然后是个别交谈。访问结束后全体教授进行投票,决定是否聘用。受聘协商在2月到3月,此时双方协定具体的工资,待遇,课程安排等。如果一个博士生同时收到几份聘书,就有资本讨价还价了。

四、经济学家的学术职业道路

在美国,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有博士项目。并且,教授职位在研究型大学是具有“博导”资格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是教授,无论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都可以带博士生。美国的经济学中没有博士后制度,与国内不同。博士生毕业后签订的第一份合同大约3-4年,之后可能被评为助理教授,如果表现突出,可能被授予“终身轨”助理教授;第二个合同也是3-4年,期满后参与“终身轨”助理教授的评定。在美国的学术进职中,与中国很不同的是,它重视终身衔的评定,如能得到终身衔,便是很高的荣誉。而中国,则是副教授到正教授的跨越,这一步非常艰难。在美国一般被评上正教授的,便具有终身衔。

五、经济学家的非学术道路

非学术界主要指非赢利组织和商业机构。前者包括国际组织、美国政府等,后者包括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经济学家在这些组织机构中同样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只是工作环境有差异,并且研究带有商业性。

六、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事项

中国学生申请出国学习经济学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是对经济学有兴趣,有的是为了将来转到工商管理或其他专业,有的只是为了出国。本节谈一谈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知己知彼

每年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经济系收到的中国学生申请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过去的七、八年间,我在经济系的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发现每年500份申请表中约有150份是中国学生的。很多学校不招收直接从中国申请的学生,原因很简单,信息不对称。如果某些学校历年连续直接从中国招收学生的话,你就会发现一定是系里有与中国有特殊关系的教授。一个美国教授判断远在中国的学生是很困难的。比如让我来决定一个委内瑞拉的学生是否应被录取,我也很难判断。申请者常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申请才有效。同样,看申请表的人也感到非常困惑,不知怎么挑选。两边都有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录取的最终决定权在一个由四五人组成的招生委员会。一个教授在百忙之中,看一份申请表不超过几分钟。你可能觉得挺冤枉,准备了这么半天,这么快就看完了。但是没办法,这么多表格,看得很辛苦。

由于现在美国大学中来自中国的教授逐渐增多,因此录取中国学生时,通常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不在招生委员会里。这就需要引起国内申请人的注意。因为这些人对国内学校的情况很清楚,对申请中的技巧也很了解。

2.关于从国内申请

过去几年中,我看过几百份国内来的申请表。我觉得国内学生恐怕过高地估计了GRE分数的重要性。如果GRE分数太差,可能有问题,但是在2000以上就不大说明问题了。根据我个人观察,中国学生的英语会话和写作能力与GRE分数(如果在2000以上的话)基本无关。这是我的看法,可能别人不这么看。录取时看的几个分数中,GRE是一个因素,但现在它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小了,尤其是中国学生的平均成绩远高于其他的国际学生。大学本科成绩(特别是国内名校的)是挺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硬信息,特别是几门关键课程的成绩,像数学、统计、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等。

推荐信理应是最重要的,但国内的推荐信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内容空洞。无非是说这个学生非常用功,特别聪明,这些词没有什么信息量。具体地描述和比较,往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如果我知道的一位教授写到,“这个学生是五年来我所推荐的所有出国学生中最好的(或第几好的)学生,我过去推荐的学生现在在美国的某某大学学习或工作”,这样的一句话就非常有信息量。

说来奇怪,“个人陈述”(personalstatement)是合有相当多的信息的。而现在有公司专门帮助申请人包装,甚至是一条龙服务,但是从那里出来的东西多是套话,没有什么内容。比如,前两年是说我们家祖宗三代,我爷爷就没赶上上大学,因为是战乱,我父亲没上大学,因为赶上,我们家只有我才上了大学,到你们大学是我的梦想。这两年又变了,开始先来一段诗,比如海明威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信息。我觉得,写个人陈述应简明扼要。你要设身处地想美国人看那么复杂的东西很费劲,也没那么多时间。若你说你是山西考第二名考到北京大学的,美国教授没有概念。若你说你是省里100万考生中的第三名,就清楚多了。除了说高考成绩外,还应谈你在大学的特别经历,以及对今后学习、研究的具体想法。至少要有一、两处闪光点,这样才会引起注意。另外,附上一些多余的资料,例如曾经发表过的文章的复印件,未必奏效,有时适得其反,因为你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对教授口味的。曾经有学生写文章大量援引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却不清楚现在这些教授已经不读他们的文章了。

3.关于转学

一般来讲,转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得到美国教授的新的推荐信。如果继续用国内的老的推荐信,学校就会有所怀疑。中国学生在申请转学时的一大顾虑是担心美国教授因不愿意看到刚来的学生走而不写好的推荐信。因此中国学生很不好意思去找美国教授写信。如果仍使用国内的推荐信,会被误解在目前的学校表现不佳。其实,不必不好意思,一般来说美国教授比较通情达理。你可以提两种理由。一是专业理由,可说自己的研究兴趣与这里教授的强项不太一致。你也可以提个人理由,比如女朋友或男朋友在别的城市。如果是这两种理由,经常数授会说“尽管我很不愿意让你走,但我仍然愿意推荐”。但要注意,如果你想去读顺MBA,作为在学术界工作的教授,是会有点看法的,因为那是“职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而非学术学位。但我很少听说某个教授因不愿意让一个学生走而把他说得不好的。

4.为什么女生申请的成功比例远大于男生

汽车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07年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该校为本科生开设了口、笔译两个专业方向,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坚持“高起点,厚基础,重技能”的教学原则,实行分级教学方案,以过程教学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特色。在基础阶段以语言和通识为主,分别开设了欧洲文明史、自然科学史、跨文化交际、演讲的技巧、平行文本阅读、听力与笔记等特色课程;高年级阶段主要侧重于翻译专业教学,开设了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网页编译、影视翻译、会议口译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口、笔译综合能力。①可见,现行翻译教学内容已经逐渐向其他学科扩展,将语言和其他专业学科结合起来,加强了翻译教学的实践性。但缺陷在于课程设置涉及面广却不够全面,专业细化程度较低,教学内容深度不强,学科建设不够成熟,致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方向不够明显,难以满足市场对专业型翻译通才的需要。

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机制

1改革教学方法

本科翻译专业的成立使课程与专业有了明显的区别。对于外语专业而言,传统的翻译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于翻译专业而言,翻译则是一门专业,旨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核心,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都应以此为根据。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环节;强调语言分析,忽略了翻译技能培养。长此以来形成了“技巧讲解+实例解析+翻译练习”的教学模式,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通晓熟练的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没有熟练的实际翻译能力。要培养能满足本地化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就得从本科教育抓起,形成良好有益的教学模式,这样也可为翻译硕士和博士教育输送基础扎实,训练有素的人才。相对而言,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有了明显改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西安外国语大学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和职业翻译技能放在了首位,开展“合作式”教学,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协商合作等方式相互学习,完成翻译任务。

2改进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翻译教学以单一的闭卷测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这无法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根据实际需要及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西安外国语大学目前采用测试、大论文、小论文、大型翻译合作项目、小型合作翻译任务等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闭卷测试的不合理性。此外,学校可以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的评价方式;学校也可按照本地化行业对译文质量的要求对学生译文做出客观检测和评价,以促进学生掌握合理的职业翻译要求,为日后从事翻译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本地化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

汽车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嵌入式专业;毕业设计;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2]。2020年5月教育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独立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相比于公办院校较弱,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既是国家对独立学院的要求,也是其发展的必然之路。毕业设计作为本科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6]。2021年1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通知,提出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质量要求,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质量,足以体现毕业设计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嵌入式是一门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计算机专业。嵌入式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更是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最直观的体现。嵌入式专业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果,是评定授予工学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7-10]。因此,对独立学院嵌入式专业毕业设计现状问题的剖析,对如何提升毕业设计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结合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嵌入式专业自身的特点,分析独立学院嵌入式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建议。

一、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

第一,大多数独立学院初期主要由公办母体高校提供师资力量及品牌,在公立高校的帮助下,拥有较高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可以保证办学质量。但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审视和反思,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不结合独立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毕业设计进行管理,存在毕业论文模板标准老旧、规则模糊等问题,使得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

第二,部分独立学院办学硬件接手于母体,存在实验室、实验设备老旧,数字资源匮乏等问题。以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虽然近几年学校的硬件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针对嵌入式专业建设了电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相关的实验室,但由于近年来的扩招,依旧不能满足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要求。

(二)专业方面

近二十年中,随着物联网领域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等概念已走进现实。作为物联网重要组成的嵌入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作为以计算机为基础,融合电子、自动控制等专业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这也使得完成嵌入式专业毕业设计需要学生拥有较完备的相关专业知识。以传统题目“基于STM32多功能智能小车设计”为例,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STM32编程、图像处理、PID控制理论、电路、PCB绘制等相关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课程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师方面

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其教师队伍由母体高校提供支持,部分外聘教师在没有有效的监管情况下,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对待指导的学生漠不关心,有的学生到答辩前未曾见过其指导教师,更得不到足够的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自己的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但是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许多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独立学院任教,他们可能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没有任何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使得布置的毕业设计内容理论知识较多,偏离工程实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很多教师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过于繁重,不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指导;部分教师知识储备有限,布置的毕业设计题目过于简单,仅仅相当于一门课的课程设计或是几节课时实验的任务量,部分题目连续多年重复出现,同一小组中毕业设计出现题目相同、毕业设计题目陈旧、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屡见不鲜。

(四)学生方面

第一,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一般低于普通高校录取线,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大学学习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部分学生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后十分茫然,无从下手,进而进展缓慢。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毕业设计只是一个任务,答辩只是走个过场,大家都能顺利通过。

第二,独立学院和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一致,均开始于大四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终止于大四第二学期的五月份左右,这一段时间往往是部分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的时间。撰写毕业论文与就业、升学等活动更是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部分学生采取消极态度对待毕业设计,只求蒙混过关,进而导致无法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论文存在拼凑、抄袭问题,更有甚者直接网上购买或找人代做毕业设计。

第三,学生上课期间未接受过正规的科学文献的查找、阅读、管理,学术论文书写等方面的培训与训练。部分学生临近毕业需要文献查找才知道有知网、维普、万方这些学术数字资源。学生不仅缺少文献搜索、阅读和论文的写作能力。更有甚者毕业论文格式的调整都会成为阻碍自己论文撰写的一大难题。部分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只为应付考试,缺乏应有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嵌入式相关专业知识更无从谈起。

二、提升独立学院嵌入式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端正工作态度

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其质量优劣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工作态度。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高校教师抄袭他人学术论文,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论文数据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应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论文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激励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加强毕业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设计不是简单的应付答辩,而是对自身能力的检验,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锻炼。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兼职教师,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自行制定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和管理考核办法。对于本校教师,独立学院一方面需要引进如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教授职称等高质量优秀人才来提高教师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原有教师的培养培育力度,分批次选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培训、在职学历提升,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第二,部分指导教师缺少社会实践机会,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独立学院应根据指导教师的现状,拓宽教师实践锻炼渠道。一方面鼓励教师多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相关教学竞赛来以赛促教,以教促学;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与当地企业合作,加大横向课题研究,来弥补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不足,提高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水平。定期选派相关专业老师利用课后空闲时间或者寒暑假到企业挂职学习锻炼,了解相关行业动态,拓展行业背景知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三)完善管理制度

第一,面对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结合实际自行制定适宜的办法,以此作为独立学院改革的突破口,建立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所有毕业生的课题信息、开题报告、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记录、论文终稿、论文重复率等全部文档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实时监管,在每个环节均安排检查,并进行书面或网络备案。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评价体系,避免教师指导的随意性,答辩评价的主观性。建立完整的院系督导机制,严格把控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并配有相应奖惩机制,以保证最终质量。

第二,在知网的基础上,建设学校自己的毕业设计及题目管理系统,避免出现论文题目过于老旧,隔年论文题目不断出现,“祖传”论文等现象。并效仿硕士论文盲审机制,对部分毕业设计送至外校进行匿名评审,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进行处理,真正让毕业设计作为一项检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

第三,把优秀的毕业设计和优秀毕业生数量,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促使教师能够真正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建立反馈机制,通过正规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毕业设计质量效果较差的教师取消其指导资格或限制其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

第四,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动向,提高创新、应用型毕业设计题目的占比。针对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鼓励团队毕业设计建设,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建设,给团队成员分配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交叉联系的设计任务。教师团队建设能够弥补指导教师个人的知识盲点,学生团队建设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相互讨论,共同进步,共同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建立健全完善的反馈评估机制,对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及时分析毕业设计的质量,总结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找到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症结,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进行及时纠正。

(四)课程设置改革

第一,结合独立学院嵌入式专业发展特点,打造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以嵌入式处理器及FPGA为代表的课程体系,通过建设“金课”,消除“水课”,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形成一套适应独立学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让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FPGA、STM32、Linux操作系统、ARM驱动程序设计与开发、DSP技术及其应用等知识学以致用。

第二,开设论文检索课程。参考文献对于毕业设计的完成效果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部分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搜索能力,但缺乏相应的技巧,论文阅读也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学生在参考文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认识上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开设论文检索课程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巧,熟悉国内外数据库如知网、维普、万方、EI、SCI等数据库的特点与检索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开设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课程,围绕毕业设计题目材料整理、论文可行性分析、研究计划制定、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写作格式规范等问题进行展开,精心设计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及环节。增加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实验课多是前期抄写预习报告,然后依照教师所讲的实验流程做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的“无脑”操作。课程设计则沦为教师做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手把手的指导学生操作的“手工课”。实验和课程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更应该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的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建设,让学生从各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增设嵌入式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嵌入式专业知识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与专业知识架构的建立,为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开展打下基础。

第六,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与考研、工作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大毕业设计周期,在大三下学期末即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对大学所学课程知识进行梳理、贯通,了解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对毕业论文的开题、选题做准备。

(五)融入科研与竞赛

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课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主动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在对嵌入式专业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与相关科研项目和竞赛的题目相结合,从而保证毕业设计题目的新颖性和工程性。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参加相关学科竞赛的学生无论获奖与否毕业设计的完成进度与质量均优于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的学生。

(六)加强校企合作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将企业教育资源引入到嵌入式专业的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引入企事业单位具有嵌入式开发经历的教师、从事嵌入式相关专业的毕业校友参与课程建设,将项目开发经验传输给学生,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三、结语

本文总结了独立学院嵌入式专业毕业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关建议。毕业设计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独立学院必须正确对待自身问题,参照各个学校的自身情况,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系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毕业设计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学校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周红志.“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9(04):40-42.

〔2〕焦冰,朱海霞,张燕.独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0):80,84.

〔3〕张蕤,徐鹏,方明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05):157-159.

〔4〕肖元化,杨美玲.浅谈理工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及改进方法[J].河南化工,2020(37):68-70.

〔5〕吕红庆,张小彬,张德伟.新时期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08):256-257.

〔6〕王东平,路执,张晓芳,宋钰.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创新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11(88):229-230.

〔7〕李海颖.嵌入式方向毕业设计的产学研互动探索[J].邢台学院学报,2017,32(03):172-174.

〔8〕宋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3):322-325.

〔9〕袁光辉,刘兆春.依托学科竞赛独立学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3):42-44.

汽车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一、让重点学科建设成为促进专业建设的催化剂

在新专业建设上,学院注重内外延双向平衡发展,注重在学校现有办学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交叉。为了满足上海市汽车销售市场对高级汽车营销人才不断高涨的需求,配合学校以新的面貌进人松江校区,学院将教师结构特点与学校营销管理专业办学能力相结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适时提出.了申办新的“汽车营销”本科专业,并已经获得批准。在管理学院的全力帮助下,学院为此精心制定了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培养计划,为新专业的顺利开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与此同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市教委沪高[2002〕40号文件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指示精神,我院与美国劳伦斯大学合作,开办了“汽车工程”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它对于我们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先进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我院教学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均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将极大地促进学院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专业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开展。重点学科建设使学院的科研条件日益改善,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逐年提高,历年来科研指标完成情况和在各类专业杂志上数逐年递增,教师钻研提高业务的氛围已经逐渐形成。他们通过自身的科研实践,将所了解的本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融人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的平台建设,提倡鼓励相同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的统一,实现教考分离。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控,编制制定了《汽车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从选题开始直至成绩评定,力求实现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

二、以科研和教学建设成果推动课程建设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参与学校课程建设项目的人数逐年增加,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汽车构造”和“UG基础”两门课程已成为校级一类课程。2000年以来已经有《现代汽车维修》、《现代汽车发动机构造》、《现代车用发动机管理系统》、《UG基础》、《UG自由形状特征建模培训教程》、《现代汽车制造工艺》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等8本教材公开发行。另有《现代汽车底盘构造》、《现代汽车电控技术》和《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3本教材已付印,即将正式出版。此外,尚有3本教材和1本参编专著正在编写之中。目前仍有上海市教委和学校各类教学专项建设项目中的8项正在进行之中,它们将为学院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有利的保证。近年来我院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共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14篇。根据教育部和学校尽量使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尽量使用近三年出版教材的规定要求,目前学院近三年出版教材的采用率已达到37.5%。可以相信,通过学院努力和教学专项建设的促进,采用近三年出版教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课程会继续得到明显改善。

三、狠抓实验室建设牢固确立专业特色地位

对于工科类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市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和市中心汽车检测站为确立我校汽车运用专业在上海地区的地位和办学特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院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注视着周边众多兄弟院校专业发展的进程,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不断地改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办学条件,牢牢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确保我院的办学特色。目前,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院教学实验开出率始终保持在100%,此外,还针对自身特点设计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实验。

四、打造师资队伍促进学科上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为了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利用重点学科建设在学科能力(地位)和资金上的优势,积极吸引各方人才,不断调整师资的学历结构,完善师资的知识结构,如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和开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引进具有经营管理背景的汽车人才、引进力学教授、引进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师和引进机电复合型人才等。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学院教师队伍状况无论在硕博比例,还是在学科梯队建设上都已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学院教师的硕博比例已达到68%。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全院教职工水平的共同提高,因此学院十分重视对学院教职工的全员培训,积极动员鼓励全院职工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97写,办公自动化培训考试通过率97%,文献检索培训通过率100%。结合学校全面体制改革,及时制定出《汽车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强化过程控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一套认定方法,从教师的责任心、教学仪态、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考核。

五、进一步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借助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好机遇,全力促进教师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力争在近两年内完成12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改造。

2.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通过举办多媒体课件展示,交流课件制作经验,以多媒体课件大奖赛等形式激发调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积极性,迅速提高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的门数。为此,学院已经向每位教师提出了一个学期内至少制作一门课程多媒体课件的要求,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3.从院、系两级严把教材申购关,努力从源头上杜绝教材积压。通过此次教学工作大讨论,使每位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建立起及时更新教材的观念,确保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时展的需要,尽快使学院课程所用近三年教材比例达到或超过50写。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每位教师树立良好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学院制定的“师德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形成竞争和约束机制。

5.大力宣传学分制,强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让教师能够尽快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机制,真正让我院的教师尽快实现适应学分•制的转换,以崭新的面貌进人松江新校区。6.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途径,完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善教师年龄结构,使教师中硕博比例达到75%。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