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学

农村教学范文精选

农村教学

农村教学范文第1篇

2003年秋季,福鼎市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市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不断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尤其在教学方面,开展以农村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试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以基层调研为前提,正视问题,把握农村课改工作突破口。

福鼎是县级市,地处闽浙交界,人口总数是56万。目前小学在校生人数达52092人,其中38492人分布在偏远的农村乡镇小学,占到74%。本着“做中学”“做中改”“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我市课改领导小组先后组织一批教研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学校展开全面调研。三年时间,我们先后走过50多所学校,其中有千人规模的中心校,也有9个教师百名学生的乡村完小,还有交通极端不便,办学条件低下的边远海岛小学。调研的内容与形式:听随堂课、现场对话与指导、教学质量检测与现状分析、校本教研情况分析与引领、农村课改现状调查与研究等。其中福鼎市进修学校教研员三年来随堂听课不下2000节。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我们着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农村课改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办学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滞后、课程资源单一、教师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层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观念更新不够,新教材的课程标准把握不准,仍然存在以知识为本位“满堂灌”的现象,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仍然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重结论轻过程,课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发现问题更要正视问题,我们意识到理念的更新,教材的使用,都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谈得上有实效的发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其核心是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尽管学校改革的外部环境有不少问题,但学校内部是有须改革和可改革的空间的,……而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学校内部,才可能对学生发展产生真实的影响,才可能进入到培养理想新人的实践之中。”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立足课堂,把对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变革的研究与探索作为开展农村课改工作的突破口,提高了课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片区教研为平台,研讨对话,加强课堂教与学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三年,我市拟订完备的系列活动计划,围绕课堂教学,广泛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新课程优质课评选、送课下乡、听随堂课及协作片研讨活动。其中“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协作片教学研讨活动已经制度化并经常化,而且深入人心,效果显著。首先,我们确定4所课改基地校(3所城区小学1所乡镇中心校),然后把其余18所中心小学划分成4个区域,分别与基地校捆绑。同一协作片区内的几所学校轮流做庄,每学期举行一次片区教研活动,开设多学科公开课,教研员和片区学校的教导主任及课改实验班老师同时参加观摩研讨。21场协作片活动,公开教学100多节,参加研讨教师达3000多人次。

每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都采取“上课听课——说课反思——研讨对话”的教研一条龙活动,紧扣“课堂教与学”的探索,谈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谈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谈师生怎样互动交往,平等对话;谈怎样面向全体同时又关注差异……这之中,有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更有校际横向交流时的同伴互助。很多老师由衷地说:“这样的协作片活动我们非常喜欢。听完课之后,我们围起来共同探讨,不仅能听到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我们自己也可以谈我们的困惑和看法。”还有的老师说:“通过这样的看课议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有很强的操作性。”

借助协作片研讨这一平台,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课堂教与学的变革进行研究和探索,很好地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生存状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点面结合,推进课堂教与学的探索。

“以科研促课改,以课题带课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怎样研究课堂教与学,怎样让日常的教学研究变得更加科学有序,并能不断深入?我市教师进修学校及时与中央教科所接轨,确立“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为研究课题,以一定的理论指导老师们的研究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改深入进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搭建三个课改教研平台,促进课改实验教师深层次研究课堂教学。

第一研究平台

实验教师的实验平台在课堂,要求全体实验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课题实验教学与行动研究,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其一,备课。要求做到“三个主动”:主动研究发展性学习目标;主动研究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动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其二,上课。要求做到“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实验课要体现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新理念、新措施和新方法。

其三,反思。要求做到每课一反思,在反思中形成“十种意识”:自觉意识(自觉反思的行为与习惯);问题意识(能围绕自己的教学问题展开);研究意识(能理性思考,对教学问题认真研究);对照意识(能将自己的教学案例与他人案例对照反思);过程意识(能注重教学的前瞻性反思、教中的调控性反思、教后的批判性反思);对话意识(能主动与同伴对话、共同探讨);创新意识(能大胆尝试与探索、改革与创新);学习意识(能自觉坚持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反思意识(能对改进后的教学实践再次反思,在不断反思中改进);完耕意识(能勤于笔耕,写好教后感或反思日记)。

第二展示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的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有:市级公开教学;市级优质课观摩与评选;向中央教科所专家做课题汇报课。

第三交流平台

借助交流平台开展的活动有:课题研讨会,;实验研究阶段总结及成果汇报会;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课件交流会。

在课题实验研究期间,我们共举行了38场次的市级课题教学研讨活动:三次市级大型课题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实验教师做公开课100节,参加教学观摩研讨的教师达1000多人次;三届市课题教学录像课评选活动,从中选送8节优质录像课参加全国评选;三届市级课题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评课共95节,每次评选活动都融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综合素质测评为一体,从中选送徐象党、李红和江琦老师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优质课评选活动;21场次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公开教学100多节课,参加研讨的教师达3000多人次;市级课题培训6次;实验教师课题学期汇报会6次。

目前,课题已通过中央教科所结题认定,但研究还在继续。农村课堂教与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构建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教学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结构模式和实施策略。

“五环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拓展创新——学习回顾、评价体验——开拓时空、课外延伸。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引入阶段。

借助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架起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与具体之间的桥梁。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中心阶段。

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围绕探索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索。在这其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学生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活动获得感情经验,理解所学知识。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教师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分析,与组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促进达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结论。

在合作交流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同时要重视学生在互相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氛围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增强合作意识,发展交往能力。

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发展阶段,是前面的中心探索的发展与提升。

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将探索学习活动中所学到、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综合运用于实践,在探索中解决简要的实际问题。这里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实践过程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拓展创新,组织发展性、开放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学习回顾、评价体验: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回顾反思评价阶段。

学习回顾,是对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评价体验是让学生在回顾中、反思中、互动性评价中体验成功,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时空、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的一种冲破。

时间的拓展体现在课内与课外,空间的拓展体现在校内与校外,将自主探索时空向课外拓展,作课后延伸,不局限于课堂中的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在校外大课堂中进一步探索学习。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教学策略:

⑴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

策略之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立足点在“用好”、“用实”、“用活”、“用宽”、“用新”。

策略之二:充分开发利用本土素材性课程资源。如,本市畲族山村有畲族山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海岛渔村有海岛渔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大山村寨有大山村寨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都要很好加以开发和利用。这是农村孩子身边的课程资源,他们容易接受,用了它可以拉近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能很好的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

策略之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最主要的是开发利用农村当地教学媒体。如海边的学生可以用捡来的贝壳做学具,为他们可探索学习服务,既经济实效,又感到亲切。

⑵创设自主探索学习情境的策略。

创设学习情境要从“五处”入手,同时还要力求体现“六性”。

从联系生活实际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新旧知识内联系系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抛出挑战性内容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借助教学直观手段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不论从何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都要紧扣一个中心,那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同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探索方向。

“六性”即:问题情境的现实性;问题情境的障碍性;问题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活动性;问题情境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的互动性。

⑶启发诱导自主探索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要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教师要以富有感染力的启发性语言吸引与启迪学生;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参与水平;教师要以成功激励调动参与积极性。

其次,适时启发,适时指导。

什么时候启发,什么时候指导,教师要认真思考,体现必要性与适时性,做到恰到好处。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教师不仅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再次,关注差异,提供因人而异的指导。

⑷组织互动的策略。

首先,要组织好自主探索学习的学习小组;

其次,小组讨论的启动与调控;

再次,教师把自己视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的普遍一员,作为一个合作者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群体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学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以这种角色、这种氛围、这种关系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⑸促进发展的策略。

首先,为学生施展自我、发展学习搭建平台;

其次,组织好开放性、发展性练习活动;

再次,关注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曹裕添教授、纪晓村、阎桂芳两位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专家组,对我市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进行鉴定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该子课题的选择与确立有独到之处,显现出课题的特色与创新。”“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有创新性、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特别对农村地区更有推广价值。”

课题研究推动农村课堂教与学改革取得成效:

农村教学范文第2篇

首先,把扩大阅读量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老师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老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在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的情况下,要动员学生主动去买课外书,或开设班级小图书馆。在提倡“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今天,让学生学会看书无疑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堪。

其次,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清明节上坟、钓龙虾等,城镇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老师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动笔头,多动脑筋。至于怎么写,那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老师既要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练习写作,培养其写作兴趣。同时,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

第三,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不竭源泉。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每到养蚕季节,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采桑叶、喂蚕宝宝什么的;一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像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第四,改革传统的批改方法。

按传统的过程模式组织教学,大多数老师在作文的批改上存在误区。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

农村教学范文第3篇

一、农村学生先天不足,学生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

1、错别字多。我们的学生不敢放胆写,一动笔错别字犹如一个个小蝌蚪就冒了出来,真叫人哭笑不得。最基本的字写不正确,严重影响汉字作为表情达意符号的作用。偶收一女生写给男生的字条,小小文章表达出的感天动地的情感让人感动,但令人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错别字。如把疑问词“吗”写成“骂”,遵守诺言的“遵”写成“尊”等,真叫人心痛。如此一份初恋的情感竟叫错别字害的如泥牛入海,其他作业中的错别字可想而知。

2、书写极不规范。“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字要认认真真地写,但我们的学生对此极不重视,把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写得东倒西歪,叫人无法辨认,虽然有许多语文试卷中有抄写性的考察,把给出的内容抄写在方格内,白送分的题目,可真正符合要求的学生微乎其微。常言道:文如其人,字如其风。我们的学生,字写的不规范也反映出平时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我觉得要求学生规规范范的写字也是认认真真做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3、作文味同嚼蜡,作文如冬天的老树有枝无叶,枝枯水干,表现不出鲜活的生命力。作为语文教师看学生作文,心中泛出的是苦苦的、酸酸的感觉,因为学生在那里如坐针毡,抓耳挠腮,望本子兴叹,感叹作文难啊!

二、教师引导不力。首先是面对教学质量的压力,教师心中想的,双眼盯的都是质量,但对质量真正如何提高,缺少真正的思考,盲目地、过糟的拔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基础的字不认真考查了,书写的规范性也不做严格要求了,最基础的用词造句也不管了,什么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更不用谈了,代之而来的是各种参考资料,成套的试题做了又做,结果是想象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灰心,学生死心。

其次是教师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细节,本身起不到示范作用,板书潦草,不规范,作业批阅大而化之。

三、课外活动匮乏。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两节语文课,扪心自问,有谁真正带领学生搞过语文读书活动,有谁真正带领学生面对广阔的农村田野抒心中的情怀。

面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同仁思考。

一、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如同小孩走路,来不得一点点的虚假架子,必须在无数次的跌倒、滚爬中反复的锤炼,以写好每一个字开始。规范汉字的书写,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认为“书法应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选修,应该重视中小学的毛笔字课。”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在语文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释,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这一要求,体现出国家对我们“国字”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教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已不是口头上的事,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二、跌打滚爬

农村教学范文第4篇

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造成社会的基础结构,这是真正社会学的研究的出发点,而在,大部分的生产关系是属于的。因此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学组就拿中国的农村研究作为它的第一步工作。

农村诸的中心在哪里呢?它们是集中在土地之占有与利用,以及其他的农业生产的手段上:从这些问题,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农村生产关系,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意识。

直到现在,中国的农村调查不是为了慈善救济起见,便是为了改良农业,要不然也不过是供给些社会改良的讨论题目。它们都自封于社会现象的一种表列,不会企图去了解社会结构的本身。大多数的调查侧重于生产力而忽视了生产关系。它们无非表现调查人的观察之肤浅和之误用罢了。例如,忽视田亩的实际大小,势必使农家一切收支调查不能得到正确的。任意抽样调查法似乎是过去的每种农村调查所,可是对于应用的范围和标准,却并不加以彻底的考虑。全部调查的价值因此深觉可疑了。故过去14年间,在15省内虽有51次农村调查,现时中国的农村研究者还不得不自己去收集材料,自己去实地调查。

19世纪中叶以来资本的侵入,尤其是最近资本的侵入,已经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其最大的影响即工业化和农产品的商业化,已渐次深入农村。这种社会的和经济的进化程序在中国的实际生活上,逐渐的,也是必然的,要动摇旧社会的基础。因此,社会学组主张在江苏,河北,广东,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三省中,开始从事实地调查。每省之内,又选定农业最繁盛、工商业最发达的一县为调查地点。在这一县内用初步的经济调查去决定几个区域。在各区域内,又选定一定比例数的农村以为代表。在这样的代表农村中,每一村户都仔细的完全的挨户调查,以避免村户方面的一种无所为的疑虑。是项选定村与邻村的中心市场,亦加以概况调查,藉资。

社会学组在其成立后二年内已举行两次实地调查,一在江苏之无锡,一在河北之保定。无锡调查工作由45人担任,共调查农村市场8,农村55和22农村中的1207个村户。保定调查之举行,系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合作,参加人数比无锡要多些。全体工作人员凡68人计调查农村市场六,农村78和11农村中的1773个村户

保定材料的分析方开始进行,无锡材料则半已分析完竣。在无锡22村内发现田亩(名义上的土地单位)大小不下173种。其中最大者几合九公亩,最小者不及三公亩。一村以内亩的大小每每有5种至12种的差异。即在同一农户内,其所耕田亩,也有两三种的大小。复次,半数以上之种稻农户,每户耕种的田不及30公亩(即不及五亩),且又极其分散,一户耕地常分四五处,每处往往不及六公亩(即不及一亩)。关于土地所有权,村户中至少有14种:地主四种,佃农五种,自耕农五种。地主的所有权有全田永业权,全田暂业权,田底永属权及田底暂属权的不同。佃农之中,又有所谓纯佃农者,有田面权者,有享有田面权者,有将田面权租出者,和有田面典出者的分别。自耕农之中,又有所谓全自耕农者,有全田典得权者,有只留田面权而田底权已典出者,和有田底面完全典出者的分别。土地面积标准的缺乏,农田的分散和农村地权的非常复杂,都很明显的指出一种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无锡所调查的全体农户中,以资本主义形式经营农业者,占总数7.1%,一部分以资本主义形式经营农业者占24.2%,以前资本主义形式经营农业者占68.7%。最后的一种形式是最流行的。这种经营究系何种生产关系,尚待研究,惟此种生产关系产非属于赋役制,或强役制,或工偿制,则可以断言。

社会学组一方面进行分析农村调查所搜集的材料,一方面对于其他可用的现成材料如个人谈话及观察,个人通信,官署案卷,地方志,各种机关报告,个人著作,及当代书报等,亦未尝忽视。在这方面已刊有两种报告:一为《中国黑龙江流域农民与地主》一为《难民的东北流亡》。现下尚在研究的题目:有兵差与农民,农村借贷制度,西北的灾荒,江浙茧丝业之衰落。是项研究完成之日,对于现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当能稍知其头绪。

农村教学范文第5篇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菊花、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菊花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