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模块化课程设计

模块化课程设计范文精选

模块化课程设计

模块化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近年来,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尤其是ACMSIGKDD课程委员会对数据挖据课程建设建议,对进行数据挖掘类课程的教学建设研究有重要意义。ACM(美国计算机协会)于1998年成立了SIGKDD(知识发现兴趣小组),致力于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ACMSIGKDD课程委员会连续多年多次更新其主要课程———数据挖据课程的建议,其中委员会将数据挖掘课程分为基础部分与高级主题,基础部分覆盖了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高级主题既有数据挖掘基本方法的深入研究,又有更高级算法的介绍。国外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都开设了数据挖掘类课程并同时进行相关研究。波士顿大学开设了“数据管理与商务智能”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核心技术、应用三部分。许多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教学管理系统,提供大量的案例、在线讨论和在线辅导功能。国内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数据挖掘的相关课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大纲内容与国外大致相同,只是在实践部分选用了不同的商务案例。数据挖掘的应用领域广泛,因此可以根据开课学院和专业选择合适的实例。

二、根据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数据挖掘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前沿学科,对计算机软硬件、数据库、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学算法、优化算法等基础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该门课程开设在学生大三下学期,既有相关知识的基础,又为大四做毕业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信息资源分析与处理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课程主要的目标是数据挖掘算法原理理解、数据挖掘算法在商务管理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常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软件的熟练应用和二次开发。

三、基于模块化方法的课程内容分析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的重新组合。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取向在不同模块之间进行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模块化教学本质上是以知识点与实践的细化为出发点研究的。商务智能方法本身非常丰富,实践应用也是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十分适合使用模块化的知识分解方式。本课程的知识点模块管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宏观角度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模块和高级主题模块;二是从微观角度针对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的知识点划分。

1.课程主要内容模块化分析。目前该课程包括十章理论内容,分别为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基本知识、数据仓库的OLAP技术、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系统的结构、概念描述:特征化与比较、挖掘大型数据库中的关联规则、分类与预测、聚类分析、复杂类型数据挖掘和序列模式挖掘。根据模块化管理的宏观角度分类,课程内容的第一至五章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和简单数据挖掘技术的介绍,可以作为基础内容模块;第六至八章为数据挖掘的核心算法,其中既有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又可深入到较难的方法和复杂的应用,因此介于基础内容与高级主题之间;第九、十章可以算做课程的高级主题模块;另外,课程的实践模块既包含数据仓库的建设又包含数据挖掘算法的应用,难度也介于基础内容与高级主题之间。

2.复杂知识点的模块化管理。从微观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设计主要针对的是上述的高级主题、以及难度介于基础内容与高级主题之间的章节,由于这些章节知识点在难度上有一定层次,讲授内容弹性比较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明确一定课时量所要达到的难度。以商务智能技术中的分类算法为例:首先一般的入门课程都会介绍分类算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接着开始介绍分类算法的基础算法———决策树,而决策树算法中又包含ID3等多种算法,并且除了决策树外,还有其他更高级的分类算法;在真正使用分类法进行预测时,还要分析预测准确度;最终要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清晰、难度循序渐进的知识点模块的层次关系。在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授课方法与考查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四、授课与考核方法设计

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在知识点的要求上,又直接体现在任务的难易性程度上,这都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要求情况下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并使学生清楚自己需要掌握的程度。对于高级算法和实现部分,通常可以选择一到两章内容采用专题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某个基本教学单元为专题,学生自主研究作为知识传递的基本形式,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到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根据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调研的情况,实践环节比较适合选择成熟的商务智能工具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多维数据建模,也就是直接使用现成的;或者使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建模,完善数据挖掘算法。可以针对学生管理基础课与IT基础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为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实验中给出部分操作步骤,并在实验后期仅给出数据与工具,让学生自己设计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

五、结论

模块化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消费需求,高职院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就需要推进实训模块化教学。实现模块化教学不仅符合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还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实训的模块化教学。

1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1符合我国的大力倡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力提倡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能够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出台相关的教育改革纲要,以及关于加快职业教育的相关决定和意见。因此,高校也必须响应国家系列文件的要求以及号召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1.2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与企业岗位进行直接对接,并且能够让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充分了解岗位需求,进而完善课程设计,开展实践教学,使企业和学校实现互利双赢,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料共享以及相互促进,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

2模块化教学的特征

模块化教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发达国家产生的一种培训方法,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模块化教学首先需要确定岗位需求,然后再根据技能划分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在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模块化教学本身具有以下特征。

2.1具有鲜明的系统性

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方案,并且认真地完成,才能保证取得实际效果,因此,在进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针对技能训练展开一系列的培训,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技术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知识和理论紧密结合,同时要注重技能训练。

2.2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开展模块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够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立教学目标,然后教师给予引导帮助和示范,因此符合我国当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模块教学化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3具有严密性

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时,培训方法必须灵活多样,但是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全方位的技能,从而进行严密的教学设计,通过采取自学以及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模块化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性、严密性的专业知识,并且进行实际锻炼,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4具有适应性

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组织和安排,从而使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不仅能够紧密结合岗位需求,还能够真正落实教材内容。所以模块化教学方法是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然后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实训教学模块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3.1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实训体系的三阶模块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要采取实训教学的方式,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在学校建立相关的电子商务实验室,然后在实验室内配备相关的视频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和操作,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第二,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为了实现电子商务专业化、模块化教学,学校需要在实训体系上建立三阶模式,也就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再建立一个中间阶段,也就是跨企业的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可以由学校提供相关的场地,然后企业提供技术设备以及培训人员,从而能够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并且做到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跨企业培训中心承担的是中间的角色不仅要帮助学生们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住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还要引进一些实际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2推进电子商务课程实训体系模块化

在推进模块化教学时,学校应该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需要结合工作岗位需要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然后借助于跨企业中心平台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通过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综合性的人才,所以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训模块可以分为基础、商务、技术3个模块。基础模块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以及入门的模块;商务模块则包括营销、推广以及客服3个方面;技术模块包括装修运营和新媒体模块。学校通过学习这3个模块,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并且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培养出具有多种特长的专业人才,最终不断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此外,学生们也可以在企业实训,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毕业之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3.3将课程模块化、项目化

电子商务的课程比较多,因此可以将整个课程分成几个教学单元,然后各个教学单元要按照不同的技能培训需求进行模块化教学,从而形成小型化的课程,从而既能进行阶段性锻炼,也能让学生在各个阶段掌握应有的知识,最终形成电子商务实训的综合技能结构。在每一个小型化模块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几周才能完成,然后在通过类似积木组合的方式对各个模块进行有效整合,但是每一个模块的课程教学本身也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模块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重点,每一个模块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也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通过开展独立教学最后进行汇总,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课程教学模块化、项目化,使教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3.4电子商务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的实施

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三年的教学过程进行三个阶段教学。第一个阶段是大一阶段,让学生们在大一阶段完成基本课程学习,掌握住基本技能,然后去校外实训基地了解实训要求,了解工作企业的环境。第二个阶段是大二阶段,主要是在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轮训,进行仿真模拟训练,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操作流程,了解企业经营流程,并且教师要给予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第三阶段则为大三实习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学生们适应岗位需求,从而实现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此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育人,共同施教。

4结语

模块化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一)总体目标以开放、质量、服务、特色为指导

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办学质量为宗旨,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实现基于网络、基于体系、高度开放、独具特色,体质健全、机制灵活、运转有序、覆盖全省、学习支持服务功能强大的专业建设目标。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金融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使本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突破性创新,学生能力素质强,推进金融专业特色建设工程,进而成为培养金融人才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具体目标

1.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转变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脱离、教学模式滞后的状况。以够用、需要为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金融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

2.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并结合金融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金融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

二、课程改革内容

(一)明确课程定位

为适应辽沈装备制造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金融专业课程应从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使学生熟练掌握与装备制造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与技能;第二,使学生正确理解金融现象、国家政策和金融动态;第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增强其专业知识和为企业服务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应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设计课程能力目标,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依据设计课程项目,以典型岗位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活动,做到深入浅出,并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实例相结合。

(三)建设教学队伍

为专业教师创造更多到装备制造业顶岗实习的机会,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和教学素材,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开办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等。

(四)完善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装备制造业不同岗位对于金融职业素质的要求进行设置。

(五)课程设置

1.以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典型企业金融职工工作过程为主体序化课程体系。通过对辽宁多家企业深入调研,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归纳岗位能力,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注重专业框架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系统化衔接,建立专业桥梁课程,各个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内容有效衔接。

2.建设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培养目标,借助对各种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同时利用金融分析中的图、表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3.课程体系。本专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具体包括:①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设必修课,4学分;②英语,统设必修课,分二学期学习,共6学分;930西方经济学,统设必修课,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具体包括:①货币金融学,统设必修课,3学分;②财政与税收,统设选修课,4学分;专业课模块具体包括:①金融信托与租赁,非统设选修课,2学分;②资产评估,非统设选修课,4学分;③公司资本运营,统设必修课,3学分;④公司财务,统设必修课,2学分;⑤金融法规,统设必修课,2学分;⑥证券投资分析,统设必修课,4学分。通识课模块课程包括:①经济学与生活,非统设选修课,2学分;②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非统设选修课,2学分;专业拓展课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统设选修课,2学分。综合实践课模块包括:①毕业论文,统设必修课,6学分;②金融模拟交易,统设必修课,6学分。

三、总结

模块化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1、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

虽然各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但在具体实施中可能因专业课程特点、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展开。金融专业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践都相对较强的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先开设经济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如《西经济学》,其次是开设金融基础课程如《金融学概论》,最后是专业分析法课程如《证券投资分析》或《期货投资分析》等相关课程,前两次课程的设置都具备很强的理论性,因此如此设置的结果导致专业理论性太强,而往往导致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不多,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钩,其中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①受传统理论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或在调整教学思路面无从着手,因此在课程设置面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②实践教学设备的欠缺,部分院校认识到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因条件限制,无法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

1.2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的脱钩

根据金融专业职业教育层次以及对求职招聘网(前程无忧网)中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能力要求做一统计发现。在金融行业中,投资咨询业招聘的岗位中80%以上属于营销性质的岗位,如理财经理、投资顾问、电话销售员等。而金融营销人才在能力要求面必须具备相对扎实的金融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等等。因此,金融行业不仅仅需要是专业的人才,更需要一个懂营销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在课程设置面,更多精力把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重点,忽视了对学生营销能力的培养相关课程的开设。即使开设营销相关课程,亦更多地注重理论上的教学,而缺乏相应的实践。从而导致人才的培养某种程度上与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象。

1.3金融专业师资、行业经验有待提高

对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高学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对高职专业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高学历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门槛,但高职称等高级人才仍普遍存在稀缺的状态。同时高职教育在丰富行业从业经验面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师相对更能了解行业的基本情况、行业对人才市场需求以及行业从业所必须的能力要求。但从各高职金融专业教师配置来看,具备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仍占少数。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行业相对金融行业在收入面不具备优势,甚至相差较大,因此引进金融行业精英人才变得更加困难。

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案的思考

2.1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

为适应金融专业理论强和高职教育职业导向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面应综合考虑,不应偏废一。在实践教学面,高职院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条件好的院校要积极创造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条件不足的要努力创造。同时,加强教师教学思维和式的转变,可专门组织教师在实践教学式、法面展开研究探讨,并多与兄弟院校增强沟通交流,吸取相互间的长处。另外,高职院校亦可以通过引进金融企业开展共同教学,将企业办进院校,将企业的实际业务通过学生在课堂开展,提升理论课程在实践面的实操性。此外,为增强实操性,对实操性较强的相关课程,在课程安排面,可适当将部分课程在实训室展开。

2.2深入了解行业人才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行业不断变化需要高职院校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据其调整教学设置,适应市场需求,能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几面的途径得到实现:①对用人单位的每一年度拜访调查或通过历届金融就业的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了解金融企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需求结构;②通过对主要求职招聘网站金融行业招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行业对具体岗位和能力需求;③与金融相关企业人事部门合作展开人才培养。

2.3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人才的引进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最近几年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高学历层次的人才基本能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在人才引进面需注意几点:首先引进金融行业从业经历丰富、学历高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其次,聘请金融行业高级管理人才参与教学任务的设置或教学任务具体实施;另外定期委派金融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兼职实习,加深教师对行业人才需求的了解。

作者:周东波方勇华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

一、金融专业保险课程教育教学现状

金融保险业人才来自三渠道:高管人才来源高校,占总人数5%;二是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本专科毕业生,占总人数80%;三是职业培训机构生源,占总数15%。从人员数量对比看,高职院校是金融专业通用技能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承担人才培养主要责任。然而,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保险课程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不清晰,教学难达到行业选用人才标准

可根据金融保险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和灵活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是高职院校优势。所选课程能围绕学生技能智术训练与能力锻造,教学管理较为灵活。但部分高职院校为满足招生和迎合部分高考低分学生专本需求,承诺所读含有专本连读教学基础。为达到目标,高职院校会沿袭普通高校金融专业课程模式,把教学办成本科压缩型模式,部分院校把专业教学精力花在学生“专升本”工作,办学方向成问题。另一个原因是高职校专业负责人没有行业培训经验,对银行保险人才市场信息不了解,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时也只好照抄普通高校方案,没有职业教学特征。据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显示,广东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负责人多来自普通高校,几乎没有金融保险业职业培训与企业管理经验。人才方案与教案由他们设计,在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策略与实施方案方面存在潜在缺陷,无法按行业人才标准培训学生。在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中,有行业人才培训与管理经验双师型教师数量太少。职业教育素质太低。

2、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欠科学系统性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者,应该根据金融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结合本校自身办学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按照通用服务型人才具体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由于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目前高校在教学工作操作中,一些院校既没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选择适合本校条件开设金融保险专业,更没有按照金融保险行业特点来设计、选定专业主干课程。而是照搬普通高校做法,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可设金融或保险专业。据了解,目前广东省所以高职院校均开设金融(保险)专业。专业课科目配搭不合理。例如,金融专业投资类课程不设风险管理课或保险课,或上保险课而没有风险管理课,经济类课程不设投资风险课等。课程安排顺序颠倒。例如,先开保险实务后上风险管理课者。还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叠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教学管理者对专业学科科学性与系统性认识存在问题。

3、教学模式与实施过程存在缺陷

(1)专业设计与教学内容同质化程度高,课程设计与教学没有个性。由于学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专业优势不同,办学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差别,不同类型学校同一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应有差异。当前金融专业保险课程模式与教学千校一面现象突出,课程设计拘泥于一种模版。说课活动本是中学教育模式,这种格式化的模式已搬到大学课堂。在高等教育中使用中学教学模式说明教学管理者对高等教育理论认知和教学技术把握存在问题。存在这种现象,一个原因与部分高职院校是成人院校或中职学校升级相关,这种学校为数不少。另一个原因是在师资队伍不变、教学制度与管理模式都不变前提下,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沿用以前东西。高校扩张如仅是收生数量和办公楼教学楼面积扩大为指标,毕业生素质能力水平难以提高。

(2)对课程在专业中位置认知与教学规律把握不准。以高职院校目前流行金融专业保险课开设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保险是金融类专业核心课之一,上课一般排在第三学年。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已具备,部分专业课尚未开设。学生对保险公司管理、风险评估、保险市场等知识尚欠缺。在第二学年末,保险课教师应对学生已学课程关联知识把握程度与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才能确定课程授课范围、知识点深广度与教案内容。只有完成该学情调查评估后制定的教案才有针对性。据作者《保险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课题专门调查得出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内被调查11所同类型高校金融保险专业中只有2所做过课程前评估,被调查103名教师中95名从未做过类似评估。调查还发现,被调查11所高校中有8所学校金融专业保险理论课上课顺序存在问题。

(3)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分散和系统性差。目前高校金融保险专业会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如社会服务、专业课实习、毕业实习与论文等。但这些教学环节分散,由不同机构管理。因职能目标不同,学生实践教学各环节孤立,未能形成训练任务连贯和学做一体。

(4)师资团队建设落后与实践教学研究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师资数量少、质量不达标。高校在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力度有限,对项目投入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与逐年上升的招生人数相比,数量过少与质量较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离开电脑与PPT课件无法完成课程教学现象普遍,教学过程中教师动手能力不强,对学科知识活化能力差,较难使用案例信息贯通到项目任务中,教学技术不熟练。实践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辅助位置。长期以来高校考核教师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缺乏实践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应用类科目实践教学处于一种低水平。来自行业第一线专家在应用性学科教师队伍中数量过少。金融保险类专业应用性强,以能力训练为首,专业课程设计能否实现知识—技术技能—职业一体化,课程教师团队是关键。

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经过百年实验,属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类型的高职教育目前已进入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为目标的阶段。培养拥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素质的技能型通用人才是高职学校首要任务。我们认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通用服务型人才培养须从课程设计入手。专业课程改革须以“系统实用”为宗旨和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在学科系统化思想指导下,课程设计以学科为基点,保持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模式。为达到这个目标,办学者应该在专业构建与教学层面改革,包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法、教材与实训基地创办、教师团队等方面。高职院校教学不能办成本科高校“本科生生源基地”,又要区别于中职教育。在正确专业构建与教学模式中,学科教学确保实现学生学后“学成致用与能用、学得够用、学后会用”目标。

1、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确保学生“学而致用与能用”

“学而致用与能用”含义,一是学生通过学习,能为就业带来好处,有一技之长;二是学生在课堂练成的技能能解决具体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必须按照社会需求出发,以行业岗位职业技能为训练标准,以学生能力培训为纲。首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以任务行动导向课程教学理念。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端”人才导向与国情和人才市场需求不相符。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中国金融保险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量远少于通用服务型人才需求。因金融行业性质,对客户服务及业务操作类人才学历与从业经验要求低,招聘对象为专科学生。这应成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改变授课形式与教学内容调整。金融专业保险课程应采用丰富多样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按“保险大课堂”或“银行大课堂”方式构建专业课,将职业理念贯穿全过程,教者与学者面对面交流。首先,教学者把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改革,课程模块设置打破常规,在课程内容设计中适度压缩理论知识,学习任务仿真企业工作,突出“做中学”。在教学形式上重视课堂学习与就业一致,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与职业观。教师教学坚持“实践至上”,指导学生过程中强调沟通能力、动手与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训练,在布置任务时应学生特点,在不同阶段下达适应性作业,让学生接受失败锻炼。其次,在条件许可时按企业订单班模式,突出实践、生产实训特点。再次,可以把课堂搬到保险公司或银行机构上培训课程,确保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完成任务质量。同时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

2、实现学生“学得够用”教学单元设计改革

“学而能用”指毕业生到与专业对口岗位时能发挥其专长,对任务有清晰了解。对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三年学习评价可用这个标准。面对这个试金石,学校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上,应按行业初级员工岗前培训内容设置课程单元。首先,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坚持“宽基础、活模块”原则。开设应用性专业课程必须考察适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目标行业情况,对其招聘员工所要求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标准了解清楚后,才确定开设课程科目。合理制定课程知识面点、及课程授课顺序。以岗位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其次,课程教师团队必须学会总结经验,结合学生就业方向,用专业+基地+公司模式办教。使用KSAO系统工具,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岗位,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所需人才资质训练模型,重新设计课程建设程序。对课程目标定位、学习情境与教学情境、科目与课程内容等改革KSAO系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能力素质评价一种模型。企业通过职位分析确定职位目的、工作关系、职责和活动、权限、任职者素质等要素,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资源系统。

KSAO表示Knowledge,Skills,Ability和Others特征简称。我们认为该系统方法可用于专业课程整体方案设计,内容包括目标定位、学情设计、课程内容构成、师资质量、教学效果评估等。首先,选定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典型职业岗位,如金融保险证行业。学校教师团队可深入广州深圳等地金融保险企业,开展专业适应性专题调查,获得企业初级人才职业资质标准。例如可选择保险公司产品推销、核保、核赔和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初级员工岗。根据结果确立本校专业课程所适用人才类型与职业岗位为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确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评估,得出人才职业素质指数或操作胜任力指数,依法剖析分解并制成单个任务项目,再将项目清单中每项任务规范化,依工作性质将相同工序合并,然后按功能分析法组合成任务集,每个任务集组成单个训练项目。再次,课程教学将每个训练项目行动领域转化为认知范围,实行项目模块化处理。使用行动导向原则、工业设计模块化原理、建构主义学知识重建论等工具,课程教师团队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提炼,在每个训练项目交学生学习训练。教师分析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与其他素养。每个学习任务对应一个课程模块。按照工作任务独立性、课程模块关联性、学习渐进性、课时分配合理性、教学规律性和教学资源共享优化原则,对所有学习任务对应程模块进行类化编码。模块形成课程体系。最后决定课程程序化管理与人才效果培养评价模式与指标。课程团队根据课时计算方法,及课程教学组织规模、学时测算,得出课程授课节数。按照科学性与情境性及人本性原则,将课程内容和科目串联成线性教学链,螺旋式知识构造课程,阶梯式授课。课程将人力资源理论人才资质评价KSAO模型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工作岗位所需的工作环境与对象,了解工作过程与内容,学会工作手段与熟悉企业组织结构。据介绍,广州某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保险课程改革,将原来《保险理论与实务》与《保险实训》合并成《保险实务》。教材由学校教师与保险行业培训专家共同完成目。经一段时间实践后就业企评价好。目前该课程已通过评估,成为该校部级高职类网络精品课。

3、实现学生“学而会用”教学效果评价与师资培养

模块化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如今,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适应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终究还是属于业余教育,大学生的满意度并不算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相当低,这和我国创业教育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创业教育的观念较为滞后等密切相关。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具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我国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往往拘泥于肤浅的表面。从当前我国高等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来观察,一方面是大量高校工科专业尚未设置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是将创业教育课程视作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未能实现创业课程的正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已经设置的创业教育大多限制于创业技能操作上,与工科类专业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等彼此脱离,因而开展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相对来说比较窄小,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滞留于正规教育以外的所谓业余教育,也未能进一步结合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正式教学体系之中,和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与结合。大量高等院校尽管已经设置了创业指导中心甚至创业孵化基地,但是往往只开展一部分和创业直接相关的活动,只是停留于对创业团队在创业时的扶植上,大多数创业计划依然停留于纸上,而且创业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与制约各所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成效。

2.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开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的内容不够开放,工科类学生完全是依据本校所确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来进行学习的,未能结合大学生的自我设计来确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的过程不够开放,主要是教学的过程完全是由教师加以掌控的,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以至于工科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大学生在学习的时间、空间、进程以及内容等方面均无自主选择的权力,由此而导致学习具有极大的封闭性,进而严重影响到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之发挥。

二、推进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改进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要不断地更新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之理念,其核心环节是要明确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目标是要让工科大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创业意识,使其具有比较高的创业心理品质,进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发展成良好的创业知识结构。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也应当努力实现综合性与普适性、规范性的统一,要不断更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理念,从而真正体现出创业课程设计体系之完整性。正如我们所知,决定一所高等院校工科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除了要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培养其创业的能力,而创业能力之培养完全取决于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有效性。鉴于此,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健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之成败。具体来说,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可从培养工科生的创业能力上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培养创业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主要涵盖了创业组织能力、创业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第二部分则是创业核心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涵盖了高等院校工科生的专业类课程,这些课程应当十分注重于开放性,从而适应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拓宽其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奠定其良好的专业基础。

2.合理地延长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时间。这里所说的延长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时间,并非是要去侵占专业课的课时,而是由于创业意识及其能力之培养完全可以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之中,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创业意识,并且接受良好的创业教育培训,结合本专业实际来实施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渗透性的教学会在无形中让创业教育时间能够延长至大学生的四年学习时间之中。同时,独立性创业教育课程也要始终贯穿于高等院校的全过程之中,甚至有人主张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也设置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是由于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之培养只依靠半年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在通过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感染与熏陶之下,通过工科大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实践,才可能形成较强的创业能力。

3.努力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化与实践化。一是要致力于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要把以上所说的工科大学生创业的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种创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模块化方式加以设置,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把创业教育课程视为一个系统化的课程加以开设,而并非如同以往那样只是作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中的组成部分来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创业者、怎样才能形成建立一家好企业的设想、怎样才能运营一家好企业、怎样准备企业设立的商业计划书等知识体系所共同构成的课程模块加以教学。要运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对企业与创业等各种职场元素实施全面分析,并且运用心理评估等手段切实帮助工科生了解到创业者所应当具备的主要特征以及所需要的各项素质,从而让其更为深入地了解创业的产生商业设想、撰写商业计划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等完整的过程。二是要致力于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化,主要是指创业教育一定要和创业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为了能够让创业课程的实践化真正发展成为课程教学的方式,具体落实于高等院校教学的微观运行体系之中,完全可以从创业课程性质上进行分类,从而分为模拟试验型课程与社会实践型课程等;如果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进行分类,则可分为生产操作实践类课程、企业经营实践类课程以及人际交往实践类课程三类。要把以上两种分类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等学校工科类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化。

4.加强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保障。因为创业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社会、经济活动,而创业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建立起一个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支撑平台,从而保障创业教育得以实施。首先是要建立具备质量保证的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因为创业教育牵涉到诸多学科,同时还具备了非常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工科类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还需要教师具备很好的实践工作经验。就工科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来考察,其所具备的创业教育经验、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等均难以符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之实际需求。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建立起一支具有良好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教师人才队伍。其次是要创建实施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一定要强化对本校校内外各类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而为工科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实践良机。应当充分运用本校现有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资源,让大学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深入到企业中去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让工科大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就业岗位对于人的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工科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为其毕业后开展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是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高等院校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鉴于校园文化对于工科生创业教育进行密切结合,并且强化工科生的创业能力,形成创业教育的良好气氛,并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不断提高工科生的创业能力。最后是要形成工科生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科类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评价,能够检验本校工科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之成效,并且还能从中发现相关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而调整自身实施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效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