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生态农业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精选

绿色生态农业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第1篇

一、没有形成自己产品的独立品牌:

本来村南的柿子林,所产的都是盘山最为著名的磨盘柿,据老辈人相传,也曾作为御供,供奉静寄山庄,成为宫庭食品,我们却将其当普通山野果零散销售了,因此价值卖不出来,如果能将其当作品牌绿色食品,当作月饼一样的卖,肯定可以卖出更多的延伸品牌及包装价值来,这不是一户一人独立可以担纲的,需要依靠集体力量,公司化运作才有可能。

二、缺乏系统科学的种田:

在通过乡村整治以后,全村不仅有这230亩可耕地,还将会有砖瓦窑一队80亩宅基地将复耕,全村可耕地将达到310亩,再加上俩村的山林地,全村可供耕种的可耕地与山林地相加,即应高达2019亩,这也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资源,我们希望通过村民大会公决,将这部份有形土地资源,通过公司化运作,达到集约化、科学化、的方式去种田、种树,以使其达到增收的目的,为此需开展工作下工作:

1、对全村土地PH值进行测试。

2、对全村可耕地、山林地土垠成份、组分进行系统取样、测试、化验。

3、聘请农科院、农业专家对未来**农林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种植规划,以达到科学种植目的。

三、缺乏市场化的系统运作:

当今我国,已从一个完全行政管理产业的状况下,通过改革开放,各项生产均已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或转型,农业生产也逐步向土地的集约化、科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变化,目前一村一户一人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变化的严重挑战,所以按目前**农村生产现状与市场化运作的差距愈显严重,个体农业生产已无法适宜这种发展与变化来了,我们认为组织起来走公司化道路是唯一出路。

我们通过对近几年来农业生产收入低下状况的了解感受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市场化、科学化运作才是第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编制此项规划时,拟通过筹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改变现状,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也希望通过建大棚、引入新品种、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土垠条件的高附加值农产品,经过市场化、品牌化运作,达到上述目的。

四、筹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土地资源现状的调研:

1、土地土质(PH值、土垠化学成份、土质物理现状)的科学调研。

2、土地将依不同土质条件、地下水、海拨测绘地形图。

3、委托专业机构、专家进行科学种植计划的规划方案编制。

4、请土地与投资机构对本村土地目前市场价值进行评估,提供一份系统的**土地资源详细状况报告,供可能投资者决策之用。

(二)将现有土地资源的市场价值经过量化、打折(更合乎客观公正)使其按资源总量、量化成资产总量,分配到每户户头(或人头)以此作为筹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基础。

(三)招商引资、引智,寻求合作:

在对我们现有土地资源状况充分调研基础上、在对土地价值有一个公允评估的基础上,由于农民已将土地资源总量,量化成一个可以计算的价值资产总量,即可以按市场化原则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引智,进行合作,其对象可以是国内、国际、农业科研单位,也可以是农业产品种植、投资机构,引入的是资金智力(人才)品种与市场。

由于有了上述第(一)(二)项基础,对于外来投资者合作方式可以是买断(承租)经营权或股份制合作。

上述组成可以是中外合资(合作)方式,也可以是国内股份有限制,根据上述第(二)项测算,农民股权配置就比较容易实施。

五、绿色生态农业公司的组成模式:

(一)有限责任制公司:

依照公司法,该公司无论是与国内或国外合作,其性质必须也必然是有限责任制企业。

(二)公司注册资本:

建议为人民币200万元,其中70-90%可以是土地,其余30-10%可以是现金

(三)公司股本金配置:

1、建议每户村民占有0.5%股份,即价值人民币1万元,其中0.8万元以土地折让入股,其余0.2万元以现金入股,全村98户,即相当入股股份49%,每户都具有0.5%股权的股东。

2、村集体经营公司,占有21%股权,其收入主要用于未来公共积累及全村社会保险、文化、医疗费用及基础建设(维护费用)按比例应投入8.4万元现金,其余以土地公共财产折让入股。

3、吸引一个外来投资者(或内部竞聘)投资人民币60万元,占有30%股金,并负责目标经营管理,作为最大股东承担生产发展全责。

以此:土地2190亩(耕地230亩,复耕地80亩,山林地区性1880亩),现金88万,进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运作。

(四)经营保证:

为了保证全体村民现有土地经营管理的风险,外来承包经营或投资者,除缴纳人民币60万元投资款外,同时应向村委会缴纳3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保证金,保证村民总的收入分配,不低于30万元/年起步。

(五)经营期:

暂订十年,即从2007年起,至2017年止,经营期满,经营业绩良好,可以续签,如在合同期中,经营承包方违约或不能经营达标,董事会有权对承包经营者处以违约罚金或终止经营权方式,予以处置。

六、绿色生态农业公司主要经营内容:

(一)优质山地(平原)果品种植,新品种引入及加工。

(二)绿色蔬菜、果类、菌类的大棚、窖化生产。

(三)绿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包装、品牌销售。

(四)上述新产品的收购、包装、品牌化销售与气调仓储、物流配送。

(五)配合农家乐旅游的现场采摘。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水双绿文创产品乡村旅游虾稻田

旅游纪念品既具有承载宣传旅游地特色文化、呈现输出价值判断、唤起游客美好回忆的精神价值,也具有作为生活用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双水双绿”为主题设计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力图设计出兼有鱼米之乡文化内涵、实用性和艺术美感的文创纪念品。通过设计有关文创用品,使“双水双绿”虾稻田文化从专业领域“走出去”,为大众所熟知,既可以让游客获得积极美好的旅游感受,也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传播“双水双绿”稻种文化,更为乡村旅游类型的文创纪念品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

一、设计主题的背景介绍

被誉为“全国水稻第一县”“全国小龙虾第一县”的监利县自2018年3月以来,提出推进绿色水稻、绿色水产的“双水双绿”种养体系,推进监利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监利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双水双绿”绿色产业,在提供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实现了乡村环境的改善。监利县政府也开始利用小龙虾、油菜花海等产业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大量的游客也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旅游文创纪念品是旅游产品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类型,设计成功、受到市场欢迎的旅游文创产品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购买旅游纪念品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优质的乡村旅游纪念品能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带给游客更积极的旅游体验,促使乡村文化价值快速有效传播。

二、设计方法

设计一个产品首先需要知道五点:为谁设计?为哪里设计?设计什么?什么时候设计?为什么设计?本案例为乡村旅游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设计项目,所以产品的设计对象是游客,项目的地点为湖北省监利县,本项目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将为当地虾稻田这一特色乡村旅游服务。设计的内容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显而易见,当地的特色是小龙虾与水稻,所以笔者及团队在设计时以这两者为主要元素,以此展开设计。同时,该设计还需考虑到当地旅游旺季时间,结合时节特征,使设计更贴合当地情景与时节。设计一个产品的动力就是要知道为什么设计,这个设计有什么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各地区纷纷依据当地特色探索产业融合的新模式。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能够对地方产业起到一定的推动宣传作用,为当地经济创收做出一些贡献。目前,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形式大多千篇一律,普遍缺乏文创内涵,所以旅游纪念品设计需要基于客观背景,提取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文化内涵。有以上基本思考之后,再重点侧向于做更具情感化的、贴合实际文化内涵的设计。笔者通过思考三种层次的运用来设计。在《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对三个层次与产品的特性关系有如下阐述:第一,本能层次的设计,通过产品的外观直觉吸引消费者;第二,行为层次的设计,即使用的功能、效果;第三,反思层次的设计,产品本身是否可以连接回忆情感,带来愉悦与满足。产品的外观足够吸引人是第一步,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之后,消费者会考虑它的实用性或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对于旅游区的文创产品,纪念的意义往往更大于实用性的意义。所以笔者力图设计出具有鱼米之乡文化内涵、艺术美感、象征意义,同时又能够唤起对当地旅游的回忆的产品。如果在此之上还能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就更能吸引消费者。文创用品作为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交互融合的产物,近年来其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同时文创用品不但可以展现主题创意和拓展想法,展示出想要表达其优点和特征的重点方向,而且文创用品的制作成本也较低,制作过程并不繁琐,可以获得高回报。笔者希望通过制作文创产品的方式,宣传“双水双绿”虾稻田文化,同时规避市场上普遍出现的价格两极分化、缺少价格适中且品质优良的文创产品,以及品种雷同、缺乏创意或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制作出有新意、能融入大众生活的文创产品,使“双水双绿”虾稻田文化为更多人所熟知。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大众对文创产品的心理需求和能接受的价格范围,选择了旅游纪念品这种物质载体,将“双水双绿”内核文化注入其中,使产品兼具装饰性、实用性和推广性,打破人们对农产品、对乡村农业的传统认知,让产品独具特色。并且以旅游纪念品为载体,让产品更加贴近生活,让“双水双绿”不仅仅是一种特色生态农业模式,而是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优秀的旅游纪念品能成为连接游客与当地的情感枢纽,更能带动对当地文化的宣传,同时使消费者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设计案例

针对年轻群体的产品设计,以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为例。首先,考虑到年轻人的特性与喜好,旅游纪念品的包装适宜采用生动的卡通图案来绘制,可以增加一些涂鸦感,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在包装材料选择方面,选用硬纸盒材质,用胶带密封。在设计功能方面,包装要轻盈,便于携带,减轻游客的负担。游客有可能会把购买的纪念品放于背包或行李箱内,硬纸壳较为坚硬,有防压的作用。其次,硬纸壳光滑的外表使其更具有观赏性,所印制的涂鸦图案也较为清晰。在使用后可以将其拆开折叠放置,不占空间,便于收纳。最后,纸质材料可以回收利用,具有环保、可循环使用的特性。包装图案设计应尽量体现出虾稻田的一些特点,将“贝壳”“鱼虾”“草地”“麦穗”“河水”等一些元素结合起来,运用卡通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在外壳上,颜色可以采用鲜艳的蓝绿色,而密封胶带采用淡雅的素青色(图1)。整个包装呈现出以下特色:产品包装外观独特,具有地域特色,与“双水双绿”虾稻田文化紧紧相连,具有足够的宣传力和吸引力。便于携带,可减轻游客负担;方便收纳,可重复利用。并且其卡通形象能获得年轻群体的青睐,其独特的配色也可以使其在众多文创产品中独树一帜,吸引游客和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导其消费。除了包装设计,原创图案拼图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图案拼图材料多采用硬质卡纸或泡沫塑料板,在功能设计上,通过组合拼装图形,可以锻炼使用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缓解或释放当下年轻人的压力,同时将所宣传的鱼米之乡文化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图案上,拼图的图案是原创绘画,结合鱼米之乡的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富有趣味性,吸引年轻群体。这款产品的特色是可以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拼装图形,不仅增加交流互动,还可以增进感情。在完成拼图后,亦可以作为装饰画用来装饰室内。如今市面上大多数拼图皆为卡通图案或者其他趣味图案,而笔者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既潜移默化地传达了产品的核心理念,又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文化价值[1]。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形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纪念品设计模式,产品应更具有实用性,并且富有文化精神,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媒介,具有可行性和创新价值。文创产品设计内容丰富,多是日常生活用品:运用塑料、木材等材料制作成钥匙扣、挂坠、手机壳、茶杯垫等形式,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通过融合监利县的虾稻田文化、酒文化、花鼓戏表演、元宵灯会等元素可以设计成小型手办产品,并进行独具特色的创新和多元化的表现。例如,手机壳的图案设计,主题为“鱼米之乡”。“双水双绿”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而“鱼米之乡”则是最后要达到的目的。该图案设计展现了鱼米之乡美丽富饶的场景,稻田和河流有机结合,鱼虾稻在画面的最前端,整个图案展示了监利农业在“双水双绿”种养体系下一派繁荣、共生互利的景象。这种纪念品设计兼顾了实用性和观赏性,带有地方特色,同时宣传了当地文化。由于肺炎疫情,口罩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必需品。设计师将围绕“双水双绿”和“再生稻”主题设计的Logo印制于口罩上,将绿色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性和口罩的实用性相融合,使口罩不仅仅是防护用具,也将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意识和科普知识带入了日常生活中。设计师采用的“双水双绿”的Logo图案为一个白瓷碗承托着饱满的水稻和灵动的虾,而白瓷碗上则是地图图案,底部和背景的祥云纹样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这些元素综合到一起,整体代表了我国“双水双绿”特色农业模式,生动形象,让观者一目了然。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模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与宣传的“双水双绿”模式息息相关。“再生稻”Logo图案,我们采用简洁明了的设计风格,绿色的叶片中簇拥着沉甸甸的金色的水稻,喻示着在“双水双绿”生态农业模式下获得的水稻丰收(图3)。文化创意从市场和产业的角度突破传统文化保守的设计生产模式,迎合年轻人的时尚品位和生活方式,有效提高了传统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2]。针对成年人的产品设计,以虾和稻的包装设计为例。考虑到成年人更注重实用性及其纪念意义,虾产品和稻产品正是成年人更易于接受的健康、绿色、有品质的纪念品[3]。针对此情况,虾稻产品的包装设计如果能兼具纪念意义(特色)以及视觉效果,它就是一件非常符合成年人消费观的、十分具有价值的产品[4]。同时,还应该利用个性化创意,使虾稻田的产品能够一物多用,更加具有实用性、趣味性。比如米袋的包装设计,在图案设计中将虾和稻米结合,展现本项目所具有的“双水双绿”的主题特色,虾中有稻,稻中有虾[5]。材料用环保布袋,这样一个米袋不仅具有虾稻田的特色,而且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可以和顾客产生情感互动,不仅如此,材料成本也不贵,米被吃完之后还能用它来储物,悬挂观赏,或者填充其他东西做成一个装饰品。又如,湖北监利小龙虾产量全国第一,虾制品包装设计需求旺盛。熟虾包装运用了米缸子和打包盒两个概念结合的创意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这个虾是来自监利的,是款极其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富有趣味性,并且和另一特色包装——米袋子的虾包装互相呼应,成为系列产品。这两个特色包装的用途为:如果用这种包装,将它们集中放在一个农家小屋中摆满,会形成一个极具神秘感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观光点,能让该乡村旅游结合的基地具有亮点,使游客产生拍照留影的欲望。拍照让游客更容易记住这里的美好景致和人文特色,让游客愿意向自己的朋友讲述和推荐这个乡村旅游地点,最终使该乡村旅游基地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6]。

结语

本文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以“双水双绿”综合种养模式为先导,以湖北监利县乡村旅游纪念品为载体,强调了设计的引导性,分析了在地文化的价值、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意识与当代乡村旅游纪念品之间的关联,以实地调查支撑虾稻田乡村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构想,希望借此为“双水双绿”虾稻田文化的传播、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洋,门梦菲,田蜜,等.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0(14).

[2]朱月,杨猛.创意旅游纪念品设计[M].洪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周雅琦.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2015.

[4]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娄向鹏.品牌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品牌革命[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第3篇

一、提升基础设施短板,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民乐县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力争年内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统筹推进水肥一体化蓄水池、滴管等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水肥一体化项目示范点37个。着力构建冷链物流体系,积极争引项目建设,支持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和产地低温加工仓储设施。目前完成2021年农产品冷链建设需求摸底调查工作,7家经营主体计划修建通风贮藏库3000吨,13家经营主体计划修建机械冷库11780吨。加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促进农村土地打破地埂界线限制,由原来的“一户一块田”变为“一村一块田”。同时引进北京同仁堂、以岭药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规模经营土地,深入推进农业向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二、着力打造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把发展戈壁生态农业作为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主攻方向,紧盯打造百亿级产业园目标。加快建设海升3×20万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确保12月底建成投产;力争占地5万亩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智能温室产业园5月底前开工建设;积极申报民乐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修订完善创建方案和建设规划,力争创建成功。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打造形成以中药材、马铃薯、优质饲草等特色作物为重点,戈壁生态农业为补充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支持食用菌产业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品研发、健全加工营销体系,形成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绿色有机食用菌生产示范区。

三、加快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第4篇

一、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

关于生态补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不同学者对生态补偿进行研究与阐释的角度不同,使得他们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出现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因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生态补偿的权威定义。一般而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性质,而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一部分人完全可能在不支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到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者的付出而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为了防止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激励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然要建立一种机制来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所支付的额外成本以及对所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予以补偿。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所谓生态补偿就是生态效益补偿,是指促进生态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法律与制度安排。它要求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支付相应费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供应者获得相应报酬;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保值、增值。[3]本文所提出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是从绿色农业正外部性的角度来研究生态补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指的是给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以及生态服务提供补偿费用的一种制度安排。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向绿色农业经营者支付生态发展、生态保护以及生态修复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以此激励人们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消耗和污染。同时,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还可以增强绿色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和改善绿色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农业综合效益,形成有利于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问题透视

(一)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补偿的“市场失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绿色农业模式的提出可以克服常规现代农业模式的负外部性,保证农产品的数量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资源的安全,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长期协调发展。在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其次,绿色农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行业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投入到生产、加工工程中,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保证,确定产品的质量安全;再次,绿色农产品在加工环节中,必须使用可更新资源以及可自然降解和回收利用材料,避免过度包装等,保证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无污染性。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这种安全性和环保性,将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长远和可持续性的,只是这种收益很难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来。[4](P11-12)换言之,绿色农业经营者无法将这些溢出的正外部性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相应补偿,表现为显著的“市场失灵”,而目前我国尚未有针对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进行生态补偿的财政、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与常规现代农业模式相比,绿色农业经营者要承受更高的成本,对微观经济主体灵活的财政金融支持等政策手段的激励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市场经济主体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投资。

(二)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绿色农业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生存与发展需要,且又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产生明显危害的工具与手段。绿色农业技术和常规的农业技术相比,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绿色”上,体现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上。必须予以说明的是,高新农业技术与绿色农业技术的概念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高新农业技术是把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作为衡量指标。而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着眼于把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主要测定因素。因此可以说,绿色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技术,保证了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新农业技术来说,有些则可能是非绿色的,比如某些转基因食品就对人体和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但从总体上看,绿色农业技术与高新农业技术可以相互依存的,体现在绿色农业技术可以是高新农业技术,高新农业技术也可以成为绿色农业技术,两者融合的技术可以称之为绿色农业高新技术。[5](P36-37)而这种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从研发、推广到实施与一般农业技术相比,其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我们也应明确,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决定了这种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时间的长期性、人力物力的耗费性。当前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尚很欠缺,所需科研经费无法得到充足保障,从而使得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6](P177-179)

(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绿色农业的生态补偿需要国有资本、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三者的共同支持,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我国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建设的资金需要。投融资渠道狭窄,过分依靠政府投资,引导力和有效性不足是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引入了部分银行信贷和外商投资,初步改善了仅依赖财政投资的单一渠道,但在资本运作、投资主体、运行机制、决策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缺陷。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级政府或公共资金的投入已超过环保投资总额的70%。[7](P155-158)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融资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在资金结构上,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依然是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资金来源,绿色农业生态改善所需的资金基本通过政府直接投入和间接融资(贷款)来解决,直接融资所占比例很低。第二,外资利用规模较小,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外资利用主要包括外国政府援助、捐赠,世行、亚行贷款等,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少见。第三,民间资本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筹资机制没有形成,当然社会资金的进入退出机制以及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生态补偿的封闭式运作,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致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筹资、经营、资本回收等各个环节都极易出现阻滞,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8](P77-78)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融资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

(四)绿色农业环境产权界定不明确,导致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失效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对环境产权的界定尚不明确。为了保证绿色农业经营者进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利益,从而使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对绿色农业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是十分必要的。绿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优质、安全、生态的绿色农产品,确保了人们的食品安全。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点,没有明确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9](P56-57)由于环境产权界定的模糊性,绿色农业因此而增加的内部成本和产量损失,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市场机制亦无法直接调节,使得绿色农业经营者收益减少,成为生态环境改良和绿色农产品提供所产生的外部经济的买单者,造成绿色农业环境贡献者与受益者利益的“非对称性”。因此,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有一个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即如何界定生态环境产权,以明确生态效益的提供者和受益者。[10](P83-84)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补偿原则,但具体到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行为时,生态效益的贡献者、受益者却很难界定。环境产权所有权界定的不明确,造成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农业,从而无法发挥财政生态补偿投入的“杠杆作用”,这与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大量的建设资金需求不相适应,致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实际运作举步维艰,不利于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实现路径与措施

(一)拓展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筹措渠道

1.政府财政设立固定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这些来源主要包括:

(1)将资源税收入中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根据我国资源税结构和规模,建议在资源税中央共享部分中设立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而资源税地方收入部分则按一定比例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2)绿色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收益。绿色农业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形成的非税收入,在这些收入中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3)针对负生态效应外溢所形成的生态惩罚性收入。包括排污费等,建议将这类生态惩罚性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4)土地出让金。建议在土地出让金改革中,截取一定比例作为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固定收入,一旦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共享,则中央和地方分别按一定比例作为二级财政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固定收入。

(5)明确环境产权界定,开征环境优化税。将这一税收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上述财政性资金提取的部分,设立一个纯政府性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基金,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全额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相关支出。

2.政府引导促成多渠道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手段,利用国债这一有利的融资手段,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资金缺口问题;同时考虑发行或者中长期特种环保债券,筹集绿色农业环保资金;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绿色农业企业上市,争取在股票市场中出现绿色环保板块;鼓励私人投资绿色农业产业;对私人从事绿色农业产业的投资,金融部门应给予优先提供低息贷款、延长贷款偿还期的信贷政策、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入绿色产业,应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绿色农业,提高金融开放度、资信度和透明度及加强投资制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引进国外资金。

3.调动市场力量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通过绿色农业生态成本内部化,增加企业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通过参与生态补偿项目,形成来自市场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企业可通过如下途径,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1)鼓励企业捐赠;

(2)通过财政补贴激励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3)在绿色农业生态效应生产地建设“经济特区”,用生态效应受益地的市场资源为生态效应生产地提供发展机会;

(4)设立奖励基金,重点奖励帮助绿色农业生态效应生产地企业和居民的单位,促进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之中;

(5)引导金融部门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二)完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在财政纵向转移支付方面。应继续加大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安排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发展等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建立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机制,杜绝“重拨款、轻管理”的现象,做到追踪问效,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2.在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方面。一是确定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标准。交易双方要达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共识,这是建立起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前提。首先,国家核定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这是生态效应生产地取得横向转移支付的依据;其次,生态效应受益地政府提出、上级政府核定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这是生态效应生产地政府取得横向转移支付的依据。二是横向转移支付的支付方式与载体。绿色农业生态共建共享基金,是由地方政府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组成的、不向法人或自然人征收的、专项用于生态补偿的财政性专项资金,是准公共的生态补偿机制所必备的工具。通过建立绿色农业生态共建共享基金这一平台,完成双方的横向转移支付。在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初期,需要横向补偿纵向化,即在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后,将生态受益区向生态保护区的转移支付统一上缴给省政府,由省财政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将横向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拨付给绿色农业生态保护区政府。

(三)构建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机制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包括:

1.绿色农业生态保护补偿金融支持机制。补偿目的是激励农户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导入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补偿内容包括农户因环保转产而闲置停用的原有农机具设施设备费用、因导入绿色农业生产而需添置的工具及农资费用、农户转产期间直接损失的农业收益等。补偿标准按生态保护的成本计算,包括农户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直接投入成本、间接损失成本和机会成本。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第5篇

一、开发生态旅游农业的原则

(一)低碳化节能化的开发原理

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应尽量结合低碳化节能化的原则。在当地观光房屋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应该选择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如:外墙保温装饰挂板,软石地板等等,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节能建设,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展示过程中,可将风能与建筑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风能提供整个建筑的电能,以此来确保旅游农业开发的生态性。

(二)因地适宜的开发原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结合当地人的生活情况、环境、地形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在不影响游客观光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地方原有的古老的建筑物,让游客不但能享受和谐化的自然环境,还体会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游客身心和心灵有美的享受,感受健康舒适的旅游。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的空间、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农事体验区农业展示区,将农业展示与农业产品的加工通过流程向游客展示,让游客对农业有更好的了解。

(三)可持续发展式的开发原则

人具有社会属性,绿色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讲究的是以人为本,因此,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是让人们能体会的农业的自然,使得旅游者能放松心情,享受旅游的过程。在生态农业的开发上,应建立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一体的农业体系,确保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四)系统性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农业区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讲的是在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其主要特点是,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环境保持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生物质的循环维持了整个大自然的稳定。在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旅游农业看作是一个系统,在设计中加入循环系统,让农业、建筑物当中的水资源,物质资源能循环使用,让旅游与农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

(一)科技观光休闲农场模式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要向高科技发展的方向迈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设也从原来小规模向集中连片发展。由于高科技在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中的应用,无论是在生态旅游产品质量上还是在外观上都比传统农业旅游略胜一筹,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生态旅游农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色彩丰富,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季节的变化,大面积种植管理油菜花,小麦,蔬菜等,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使得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但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和力,还能学习到科技知识。

(二)生态农业科技园模式

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的开发,生产以及游客观光的场所。农作物的种植以及培养等高科技方法在科技园中随处可见,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了解高科技的机会。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的优势,扩大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功能,包括农业教育,科技研究,商贸交易,农业示范等,从创新的角度去建设农业科技园,积极引进国外的植物与农作物,丰富科技园的生态物种,提高游客的观赏兴趣,开阔游客的视野。

三、旅游农业开发应用的典型例子

开发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让一切回归自然,使人们更加接近自然,让建筑,人类与自然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同时也给人们营造一个休息调整的环境,正是基于这些优点,好多地方都进行了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下面举一些典型的例子。1.马来西亚的那亚大厦中绿化种植区域为大厦提供了一个富氧的环境;曲面玻璃的设计可以调整建筑得到的热量;中庭的设计可以使冷空气通过建筑;电梯和卫生间都采用了环保的自然和通风。2.大别山庄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生态建筑群,同时大别山尊重大自然,建设原生态的建筑,尤其是大别山客房的设计使人更加接近自然。3.德国“三升房”,由于它的建设要求每年每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的采暖耗油量不超过3升,所以叫“三升房”。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借鉴以上地方生态旅游的开发原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资源,再借以高科技管理的辅助,让生态旅游业与农业和谐并进。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