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精神科存在危险的缘由及对策

精神科存在危险的缘由及对策

由于受幻觉、妄想的支配,随时都可能出现自伤自杀、冲动伤人毁物行为。如某患者凭空听见声音“叫他去撞墙”而突然跑去撞墙。出现错觉,把医生看成是女鬼而突然冲动掐住女医生的脖子不放。大部份住院患者不承认有病,不安心住院,饲机外逃。有些康复期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疾病,悲观绝望而采取消极行为。被强制住院患者,敌视工作人员,不配合治疗护理,劝说时出手打人。有些患者隐蔽性强、计划周密,难以防范:患者为了达到自杀或外逃的目的,表面安静、配合治疗及护理,有的还主动协助工作人员做事,骗取工作人员信任,一旦有外出机会而逃跑,或者工作人员对他放松警惕而有机会自杀。缺乏有效沟通:部分患者问话不答或不愿暴露内心体验,少数患者不会讲汉话不能进行有效交谈,难以及时了解其精神症状及内心活动,给防范带来困难。年龄大、肥胖的患者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加之抗精神病药的毒副作用,易发生猝死。

年老体弱、饮食差、极度兴奋躁动、伴有躯体疾病或体质特殊耐受性差的患者,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易发生过度镇静或呼吸抑制。抢食、乱捡拾异物、进食时狼吞虎咽、痴呆、咀嚼功能差、药物副反应引起吞咽困难的患者进食馒头、鸡蛋、汤圆时易出现噎食。精神活动衰退或沉浸在病态体验中的患者感觉迟钝、情感淡漠,不会诉说躯体不适,如某患者牙龈明显肿胀、体温39℃,询问患者未诉不适。行为紊乱、乱拿别人物品的患者易被他人打伤。酒精戒断症状明显处于谵妄状态的患者,意识不清,大汗淋漓,四肢颤抖,行走不稳,易发生跌伤。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特别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夜间易发生猝死。伴有HIV、乙肝、丙肝、梅毒的患者,突然冲动打人或自伤时,工作人员在制止其时易发生职业暴露,如咬伤,抓伤等。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在给其输液或抽取静脉血时乱动、不合作,易致针头刺伤工作人员。

家属的原因部份家属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不理解,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有的陪护缺乏安全意识,私自带入危险物品,如水果刀、玻璃瓶等。家属不遵守探视制度,对护士的告知不重视,给予患者打火机、剃须刀等。有些家属陪护本身就患有精神病。家属的期望值过高,认为住进医院就象保险箱一样安全,所有病都能医好。

护士的原因

安全意识淡薄出入治疗室、办公室不随手锁门,有自杀或伤人危险的患者趁机到里面窃取剪刀、约束带、药品等危险物品。开门出入病房警觉性不高,致不安心住院的患者冲门成功。到病房执行操作后遗留体温表、针头、约束带等在病房。带患者到没有防护栏的阳台,让患者跳楼成功。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未做好交接班,重点患者未做到心中有数。预见性及警觉性不高,对潜在危险缺乏预见性。

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未做好安全检查,未做好查对制度,未执行操作规程。护理文书书写不及时、不规范记录不及时。由于查体及观察不到位,致记录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动态、连续反映患者的情况。涂改多。经验不足,协作性差未及时做好告知义务,如某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家属提着汤圆来探视,未及时告知患者家属不能进食汤圆,致患者进食汤圆发生噎食。接触沟通方法不当,如某护士接触易激惹的患者时态度粗暴,致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缺乏“慎独”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偏低。对精神病患者异常状态的护理技巧和方法欠缺。静脉穿刺和抢救器械的使用不够熟练。

护理人员不足由于人员少,许多护理措施不能更好地执行。护理人员不足,工作量增加时,有的护理人员忙于具体操作而放松对患者的观察。其他原因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低、收人低及工作压力大,部份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一有机会则改行。质量监控管理不到位。

防范措施

病房环境结构尽量符合精神科病房的特点门窗牢固结实。卫生间里有扶手,病房内无裸露的电线。各病房门应安有通用锁,一楼有一个大的活动室,便于集中管理。有配餐间,由食堂送饭菜到病区开饭。病房安有监控器便于观察。加强护士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交接班,重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责任心,观察病情仔细,有敏锐的观察力及预见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安全制度、交接班制度、服药制度。做好各项护理书写。加强细节管理,注意重点时段的安全,如发药时、午间、夜间、凌晨的安全工作。

认真履行告知制度,注意接触方式、沟通技巧。各班有具体分工,但要紧密协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慎独”精神。做好饮食护理。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技能。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防范。有自伤自杀、意识不清、行走不稳的患者应有家属或专人陪护。对躁动不合作且HIV、HBV阳性的患者输液、肌注时要有多人协助,以免患者乱动致针头刺伤护士。作为管理者不但要督促护理人员执行制度,还要从严出发,一有事故的苗头就抓住不放,分析原因,找出疏漏,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制度。

作者:吴芸单位:云南省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四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