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音乐艺术与社会关系辩证思考

音乐艺术与社会关系辩证思考

音乐艺术满足于人们审美活动的需要,为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精神食量。音乐艺术所表现的审美品味不仅仅只是寄托着创作和表现它们的艺术家们的审美情致,更与他们所植根的土壤——社会存在发生着必然的联系。音乐艺术的形态和内涵从诞生之初到一路走来至今,都表现出其社会特性,音乐艺术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表现出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的伴生轨迹。音乐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一、音乐艺术创作源于社会存在与社会需要

从音乐艺术的起源看。音乐艺术从哪里来?古往今来很多研究者们在探讨这个问题,尽管观点是纷争的,关乎到从劳动中来、从情感宣泄中来、从巫术表现中来、从交流信号中来、从语言的抑扬顿挫中来、从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来,等等。细细品来,无论对音乐艺术的起源持六种观点中的哪一种,都可看出音乐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中的人类生活式音乐艺术起源的必然性条件。从音乐艺术家的创作看。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中,词曲艺术家从事的音乐艺术生产是通过作品来表现自己的艺术理解和感情的,而这种创作的意识则来自社会,从社会存在中所汲取,为社会需要所奉献。音乐的词曲艺术家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认识来提炼所要利用的创作素材,在创作中融入个人的情感、经历,以审美功用为目的,把一种生活或社会现象表现为一首音乐、一首歌曲,其中不乏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艺术理想在抒发,但其根源也即艺术的真实是来自于生活积淀。从音乐艺术的人文价值看。音乐艺术的人文价值决定其艺术生命力,其人文价值适合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的需要,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会实现。如果一首音乐主观臆断的意味太强、个性独特到寡有共鸣者,就会因为其脱离人文需要而夭折。换个角度来说,音乐艺术家与社会的联系是永恒的,即使有个性、有创新,也都不会脱离社会存在与社会需要,他们的艺术创作总是出身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一定的社会范围所需要的情况下,无论他们在创作中怎样淋漓尽致地挥洒艺术情感和艺术风格,怎样的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意识,最终还是在社会背景中趋于统一。从音乐艺术的受众看。音乐艺术作品的制作是以满足受众需要为目的的,受众的评判标准尽管会“千人千面”,但无论哪一种声音都一定会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只要作品离不开人这个世界的主题,它就永远和生存的主体的客观世界不可分割,就必然与社会整体发生密切的联系。因为音乐艺术的创作者和受众都是社会现中的个体,音乐艺术物化了人对现实社会的审美意识,并服务于社会文化,由此,音乐艺术的存在就是要实现社会价值。无论是音乐艺术家的想象和构造,还是受众的体悟和欣赏,以及音乐艺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价值,都需要把艺术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理解。总之,音乐艺术的创作源于社会存在与社会需要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取得例证,借用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阐释的观点来诠释,即:“世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需要助推音乐艺术的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既然谈到音乐艺术与社会的联系,立意出社会存在与社会需要助推音乐艺术的发展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从艺术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来透视这个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社会存在决定性作用,使得经济观点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音乐艺术本来就是一种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业余艺术。在艺术家的生活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物质式基础,艺术家的创作前提式生存的问题,如果不能保证生活,艺术创作这种崇高的精神活动便无从谈起。所以,在音乐艺术的发展中,要提到向之提供资助和支持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音乐艺术的经济现象已经被人们所领略,如各类商业化的音乐活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尤其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其各自的商业化的特点,对于音乐艺术的商业化不能纯粹的批判为倒退或者落后,相反,在一定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产生了隐喻艺术的创作活力,音乐艺术园地的耕耘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在我国经济实力日渐雄厚的今天,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在不断地增长,音乐艺术的普及进入空前广泛的社会范围,民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成为我国音乐发展的强劲动力,音乐艺术的创作和音乐艺术的学习和表演更加大众化,音乐艺术不再被抽象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样态所束缚,音乐艺术的表演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之中,普通民众从来都没有像今天一样热衷于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利用,民间的音乐表演活动百花齐放,参与者自娱自乐地享受其中。各种各样的音乐娱乐类、选秀类节目也在公众媒介中不断地曝光、不断地绽放出一道道亮丽的光彩。民间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创作活动也空前硕果累累,若没有我国现在所拥有的经济实力,我国民众对于音乐文化的需求就一定不会如同现在一样的达到空前热烈的程度,我国音乐的百花园中也不会像现在一样绽放出姹紫嫣红的鲜艳花朵。

作者:李宏颖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