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代陶艺的公共艺术特性

现代陶艺的公共艺术特性

一、介入空间环境的现代陶艺成为公共语言的媒介

现代陶艺具有的可塑性不仅使其更易融入目标环境,通过色彩的模仿、肌理的类化等,与其所依存的空间环境更能达到最完美的契合度。现代陶艺介入空间环境的协调设计,主要体现在环境艺术装饰品设计、建筑内部空间装饰设计、景观雕塑设计及建筑外墙设计等方面,表现形式多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又具有出人意表的不确定性,其肌理和色彩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偶然变化,与造型的约束形成不同的心理预期,这也是现代陶艺区别于其他同类艺术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予以强化运用,不同的塑形、釉面及施釉技法,以及烧窑方式等,和表现形式共同构建起现代陶艺表现语言,在其介入公共空间时再次得以强化,在大型的场景中进行拼贴、堆叠等,使其效果更富于变化。在严格要求达成预期目标的设计中,现代陶艺材料和工艺上的特点展现了艺术与技术充分结合的魅力,以其丰富多变的艺术语言诠释独特的艺术审美。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既要强调设计者的个性化色彩,更要强调环境要素及环境文化的传递,突出其作为公共语言的功能效用。作为公共语言的介质,现代陶艺在陶瓷壁画、景观小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壁画的表现主题相对宏大,叙事结构趋向复杂,通过陶瓷材料往往结合写实与写意的综合手法,既展现陶艺材料的独特魅力和陶艺技法的特殊表现力,又能贴近主题,完成对主题的诠释。如米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设计制作的大型陶艺壁画,采用类似纪念碑式的表现形式,主题突出、气势磅礴,强化了空间的生机与活力。朱乐耕教授为韩国麦粒音乐厅设计的大型陶艺壁画,突出陶艺材料的可塑性,强调陶艺的形式表现,密集重复的肌理处理仿佛是漂浮的音符,结合波浪形的形态变化,充分自由的表达形式,为坚硬、密闭的空间带来了动感和张力。陶艺景观小品如黄焕义教授的《升腾》,造型节节攀升,充满形体的延展性,色彩对比强烈,突出青花这一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装饰形象,赋予作品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印象。在作品《门》中,黄焕义教授同样延续了对青花纹样的偏爱,色彩更加单纯,对于青花的打散重组,已经成为其作品中的特定符号。在陶瓷装饰材料的运用上更加广泛,城市建筑大多通过陶瓷材料作为外墙的装饰,其中科斯体育公园纪念广场的陶瓷材料的运用具有典型的设计意义,通过色彩的渐变和强烈的对比,强化了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延伸。现代陶艺介入空间环境的意义更在于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存在,无论是艺术的表现,还是艺术内在的诉求,现代陶艺在设计启用过程中都不断融合其他艺术的手法和对当代文明的文化解释。陶的烧造和陶器的制造是生发于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门技艺,贴近市民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原始感受,承载着市民文化,其艺术的张力与市民活动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这种文化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使陶艺在介入公共空间中具有穿透时空的解析力和自然的沟通力,作为公共语言传递视觉享受和文化思考,形成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二、空间与环境是现代陶艺的存在形式

“从空间意义上进行探讨,便是给公共艺术做出定义的一种尝试。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空间与环境也就成为其本身的存在形式。”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其本体空间与外在空间融为一体。现代陶艺与空间环境形成了统一的共同体,是由它的解析力和可塑性决定的,加之现代陶艺的创作中,空间是其中重要的变量要素,是其作为三维立体形态的存在形式,离开了空间环境,现代陶艺也将变成无根的浮土。现代陶艺讲究形式美,其形式表现与空间形态密不可分,是建立在大的环境语言之下的,其内在的象征与形式表现如果离开了环境语言便会产生不一样的解读,正如方圆之间的互嵌所产生的不同含义一样,现代陶艺的内涵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与环境互为表征、异质同构的。相对于传统陶艺的独立存在或装饰居室,现代陶艺更多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以不同的空间形态出现在公共环境中。传统陶艺讲究对称与和谐,满足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是中国文化基因决定的,现代陶艺则热衷于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和对环境的依附。传统陶艺着墨于人文诉求,其表现形式以装饰性见长,往往通过纯粹的材质美、完美的形态和丰富的装饰效果实现艺术形象的塑造。现代陶艺继承了传统陶瓷富于表现性的特征及其材料与部分功能特性,与之不同的是,这种表现性更富有象征性,表现手法上更加开放和自由,更加注重其空间形态的外在联系而不仅仅是造型本身。现代陶艺延展了与水、火、土、空气及环境的密切关系,与传统陶瓷偏向文化制约不同,现代陶艺是基于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下诞生的,其形式处理与审美考究并非是简单的独立存在,而是充分考虑环境的制约要素,尤其是当现代陶艺介入城市景观之后,环境不仅制约着陶艺的表现与审美定位,更成为陶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诸多当代著名的陶艺家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要素对陶艺创作的影响,如黄焕义老师的陶艺作品《萌》,作品既取材于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绿意和生机体现陶艺的自然和质朴,又通过陶艺的泥性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引导人们对自然美的关注。同时在形式上考虑了作品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方形的底座增加了作品的稳定性,淡绿色的调子点染作品的意境融入环境当中。可以说陶艺是另一种形式的架上绘画,可以通过泥性和水火艺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但以其立体的形态相对于绘画艺术而言,空间与环境是重要的存在形式,加之其材料的特性,与环境空间密不可分。现代陶艺通过材料、造型、装饰等实现情感诉求、主题表达及空间塑造。在造型和装饰上,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有独辟蹊径的空间创造。材料的运用突破了传统陶瓷泥料的单一表现,综合各种金属、木材、塑料等易于加工结合的材质,充分展现材料的性格对比和视觉冲击,根据主题传达的迥异而结合不同的材料表现,透过材料的肌理、硬度、色泽等语言架构起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对话桥梁。重视作品所存在空间环境,利用材料等语言强化空间环境的约束,可以说现代陶艺视空间、环境为其存在的重要形式。

三、现代陶艺的创作过程释放开放性与群体的空间精神

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成为主客体相互关联和沟通的重要桥梁,以自由表现为美,以情感渲染为内在诉求,透过文化意识的渗透,或张扬或内敛,或洗练或粗放,亦正亦奇,方圆得宜。解读现代陶艺不再是创作者的孤芳自赏,或传递给千人一面的审美意蕴,而是需要参与者开动历史、艺术、文化的宝库,在创作中获得心情的愉悦及互动的乐趣,从而彰显其开放性及集群的空间精神。现代陶艺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表现在它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与其说现代陶艺是一种静态艺术,不如说是一种艺术活动,具有时间属性,是一种流变的艺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同的艺术。这是一个要求参与、互动的过程,也正是这种互动与参与,使它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成为人们欣赏和使用的对象,更使人们从其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艺术流变的魅力。在乡村、都市的某个角落,现代陶艺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那就是情感的纽带,从手指间流动渗透的情感,它贴近人们的肌肤和心灵,尽显泥性本色。现代陶艺创作越来越呈现出群体性的特色,从练泥到拉坯到烧窑,都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尤其是各类带有趣味性的烧窑体验,更是将群体性的陶艺创作赋予了人类社会化的特色,如盐烧、乐烧等烧窑体验,其创作的乐趣已不仅寄托于作品本身,而是对整个过程的投入和参与,获得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快感体验的传递。时下越来越多的陶艺创作活动从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入公众的视野,成为普通大众参与公共活动的一种形式,如被引入各种庆典活动、小学课堂,甚至成为社区的文明建设项目。因此越来越凸显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作为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群体的空间精神。现代陶艺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平民价值、群体空间精神,它脱胎天然的泥性,贴近普罗大众,亲近自然,由人们亲手制作,成为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形态。纵使现代陶艺被赋予了型器之外的文化或艺术的解读,但其作为平民艺术的本色从未改变。现代陶艺创作思想、手法、材料及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陶艺创作中运用最原始的材质和手法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愉悦,如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竹篾纹理,运用手工捶打的手法,在水火中历练的创作过程,无不是平民价值的体现。现代陶艺的创作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蓄水、储物的需要,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陶艺器具的创作思想,把握泥性,不断丰富器型的审美形式。正是这种生发于原始自然的创作热情,具有无上的凝聚力量,赋予静态的陶艺器具以浓烈的思想情感。正是这种充满平民价值的艺术创作,使群体的空间精神得以升华,赋予其强烈的社会属性,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的真诚语言。结语现代陶艺的公共艺术特质还体现在其作为艺术思想的功能延伸,具有启发创造才能、保存历史记忆、塑造和谐社会、提升空间品位等作用。现代陶艺存在于公共环境空间,突出表现为艺术感觉与艺术形式的组合。将人们的艺术思想与公共精神融于日常生活。现代陶艺具有的公共艺术特质,也体现在创作手段、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思维等方面,介入公共空间环境也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考方向。

作者:余德华单位: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