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创新实践路径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创新实践路径

所谓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就是高校以校长为首、其他工作人员作为辅助的组织结构,通过党的教育相关方针、政策的引导,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并执行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战略,解析阶段目标,部署阶段任务,并最终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确保学校的高效运行,以期实现高校长足发展愿景的操作能力。一所高校的行政执行力之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就如同一个国家的行政执行力之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一般重要,是将学校战略部署、发展规划转化为现实的关键,因此强化高校行政执行力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与改革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

一、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不强的突出表现

前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执行力对一个企业或团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或团队竞争力的核心,是把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之后,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高校都越来越关注其行政执行力的建设。近些年,高校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显现出一定的效果,但从我国高校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行政管理执行力不强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中的通病,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执行主体的角度来看

首先,由于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套用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因而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特征。这种组织结构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官本位意识浓厚。或是极易产生多头领导、下级工作人员任务繁重的现象。同时,校内各职能部门难以做到信息共享,各层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层与教职工的合作协调欠缺,缺乏密切配合,遇到问题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作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高素质,但有些管理者,为了职称评定而对自己的份内工作简单应付、执行意识淡薄,或因繁杂的行政工作而缺少脱产进修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而造成知识欠缺、专业素质缺乏的情况。而从整个宏观情况来看,高校最主要缺乏的是懂管理、善创新、素质高、知识强的优秀管理人才。

(二)从执行过程的角度来看

学校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时常发生,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常有“拖延”、“应付”、“打折扣”等问题出现,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决策执行的速度与效果,且削弱了学校高层管理者的权威性,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并放缓了发展的脚步。但同时,针对这种种“执行对策”,高校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问责制度,因此助长了一些“占位不办事”但始终“稳坐钓鱼台”的执行者。

(三)从执行体制的角度来看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职权方面授权明确,但集权化的特征却愈显突出,许多校、院职权集中于学校一级,权力在过于集中的同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与监督,逾越了一定的界限,则会造成权力泛滥,最终导致腐败问题出现。而权力如果过于分散,则会造成管理决策零散,校、院两级缺乏沟通与信息共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外,高校内部行政与学术之间权力的失衡与错位,产生权力的泛化与责任的边缘化,以致难以落实行政问责制。

(四)从执行的绩效评估角度来看

“由于高校组织的特殊性,导致各级管理者的工作成果难以量化,难以设定有效的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等原因,导致高校执行绩效评估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首先,在评估主客体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评估主体对评估标准带有个人主观意见,评估客体出于某些因素提供不客观的材料,使评估数据存在一定的水分,而这样人工的评估方式耗时耗力,效率低下,使“形式化”、“走过场”的绩效评估普遍发生,失去了其真正目的。其次,要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使各种重要决策全面贯彻落实,还需要执行对象的积极配合。而目前高校存在目标群体参与程度低、积极性差等问题,这样必然影响学校决策的执行速度与效果。

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创新对策

破解高校行政管理执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高执行力水平,具有有利于改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有利于提升高校管理者的能力、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等重要意义。而要实现发展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高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

行政机构固然是行政执行的重要组织,但真正的执行主体是人,“执行主体是执行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执行力量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执行力的其他一切要素,都必须通过执行主体才能发挥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扮演着维持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良性运作并协调各种关系的重要角色,而优秀高素质的执行主体更是提高行政执行力水平的关键。为此,要加强高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就要求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我国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招聘和任用行政管理人员时,基本上都遵循了专业化的原则,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和人事处等行政部门都选择聘用专业对口的人员,且在学历要求上都提高了学历标准。同时,在加强管理人员的知识修养之外,也要提升其能力修养与职业道德,阶段性地进行执行技能培训并对执行技能的运用定期进行考核以强化行政能力。通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和科学的选拔制度,精简机构,优胜劣汰,人尽其用。行政管理人员通过服务完成目标任务,体现其价值,在管理中将服务理念融入思想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全体教工、学生服务,为科研教学服务的公仆意识,始终把解决全体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树立这样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行政效能。

(二)健全行政管理体系,规范运行机制

以制度保障一个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以确保最终目标实现是管理学中对制度下的定义,因此,要实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从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就要建立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并规范运行机制。首先,要健全行政问责制。作为集权力与责任于一身的行政执行者,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还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在提高行政执行效率的同时,也要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责任制的同时问责并惩罚不履行法定职责、胡乱作为、滥用职权的机构或个人,对不能履行职责的机构或个人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后果,“将失职惩戒举措同失职人员的职务晋升、岗位津贴挂起钩来”。因此,高校对于这一制度的实施办法,不仅要明确问责的主客体、问责的事由及后果,还要规范问责的方式以及程序,以确保这种问责制确确实实具有可操作性,保证问责制落实到每个层次,不姑息每一个坏人,但也不冤枉每一个好人。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有效地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而且能使高校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留住素质良好且有竞争力的教师队伍。”管理学中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也可以应用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从“保健激励因素”和“内部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系统,激发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构建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休息环境、荣誉激励等。另外,激励办法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三)营造良好的高校执行力文化氛围

高校执行力文化是高校内全体执行主体在多年高校发展过程中沉淀形成的保障学校的战略、计划、目标得以有效执行的价值观念、理念及行为规范的总称。执行力文化以执行力为终极目标,具有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受到良好的执行力文化影响的执行者会将这种文化内化于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最后逐渐成为执行者自觉的执行习惯。高校通过营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鼓励执行者积极地创造,挖掘出自身的最大潜力。执行者充分认识到个人的工作、生活与学校这个大集体紧密相连,愿意全力以赴地工作,与学校同甘苦、共患难,使学校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而,在这种执行力文化的影响之下,学校组织制定的各项战略、决策也会更加高效、有序、保质保量地贯彻执行,促进高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断向前迈进。

三、结语

总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高校的行政管理者要更新观念、准确定位,清楚地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执行力,使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培育和构建和谐高校。

作者:付爽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