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论文(4篇)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行政管理高效运行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概念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是特指高职院校的管理活动中,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的比值。体现的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功效与价值的统一,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果、效率、效益的综合体现。创新行政管理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果对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展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学校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凭借内部的组织机构,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利用各种资源,旨在实现教学、科研等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仅是简单的事务工作,而是在高职院校管理系统中发挥着计划、导向、制约、调节等重要性功能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良好的运行与否,都将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服务等各项职能的展开工作。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

2.1人员的素质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引进的要求不严格,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不匹配。例如存在一些照顾家属的因素影响了管理人员招聘的现象,导致了行政管理部门及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行政管理人员无法适应学习的新发展,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无法有效地推动学校未来的发展,导致了整个高职院校发展的落后。

2.2行政坐班制度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实行行政坐班制度,教学科研人员只需要有课的时候按时上课就可以,没有硬性的坐班制度。由于制度的不统一,导致了院校的一些内部矛盾,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性活动或一些公共性任务时很难将人集中起来,导致了纪律散漫、凝聚力不够的问题。也极大程度上冲击了坐班制度,导致部分的行政人员存在心理落差。行政人员的职称评定相对困难,待遇提升慢,工作收入相对较少,相对的工作积极性就不高,出现了很多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想法,导致了行政办事效率低下,行政与教学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

2.3管理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涉及多部门职权交叉的问题上,由于职责不明确,出现了很多工作互相推诿的现象,导致了行政工作效率低下。行政部门过度地强调执行过程,忽视了与相关的行政教学之间的沟通,一味得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导致了行政教学之间协调工作完成得不够深入和细致。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行政管理工作本末倒置。

2.4管理部分多,缺少配合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与其管理机制臃肿、职责分配不清有很大的关系。现今,高职院校内部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几个部门。行政管理机制主要采用院长领导系主任,系主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领导指导教师,一级管一级的领导制度,导致了管理阶层过多,机构重叠,过于集中化的顶层权利。其中系部作为重要的教学单位,却存在自主权小,有问题需要层层请示的尴尬。很大一分部管理人员对个人升迁问题过分重视,忽视了业务钻研。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职能部分的相对独立,难以形成合力,对于需要多部门共同完成的任务,普遍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不主动承担责任,致使工作延迟或搁浅。

2.5管理方式落后,沟通少

高职院校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主要依据于,领导依靠自身的行政权力,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各职能部门的行为。这样的方式在规范管理制度、保证政令畅通的同时,抑制了基层创造性的发挥。在下属部门一味听命于上级领导安排时,基层部门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创新研究,过于专制的管理制度不利于行政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对于目前的管理方式,过多地注重了领导满意,忽视了广大师生的需求,行政管理缺乏透明度。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部分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部门,各项决策都应广泛听取师生意见,鉴于现在流于表面的民主和监督模式,阻碍了有效沟通机制的形成。

2.6管理制度落后,缺少人性化

新课改对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主要在于教育方面的改革,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了行政管理相关的制度规章过于落后。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都不能充分适应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仅仅把学生和教师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非服务对象,管理制度缺少人性化,影响了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3.1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着学校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完成和创新,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及对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学校需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强化行政人员的实践能力。首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加强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促进行政管理理念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加强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其次,加强素质。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重点加强服务责任感,在整个管理事业中形成自我充实、自我创新的意识。培养敢于奉献、优于服务、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

3.2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从高职院校的内部来说,主要是加强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促进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改革和完善:

1)取消高职院校的行政级别,加强集体责任感。完成全员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责任。以制度的形式将每个岗位固定的工作职能明确化,确定岗位职责的承办人。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将职称评定、考勤考核、奖励评优等办事程序具体化,明确要求,不仅避免了人事纠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强管理沟通、提高办事的时效性。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应该扩宽交流渠道,实时听取各方意见,与广大师生充分沟通交流。行政人员需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确实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对各项工作的完成制定具体实效,不拖延、不推诿。

3)端正服务态度,明确行政管理工作的本质。构建服务型管理体系,结合实际工作,制定行政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明确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工作职责。强化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实行目标管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将一定的组织人事、资源分配、财务收支权利下放,提高基层的行政管理能力。

3.3奖励制度

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机制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受计划经济时代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缺少内部驱动力。因此,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激活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贯彻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激烈原则,对管理岗位进行科学、合理核定。制定竞争上岗、竞争保岗政策,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相互追赶、力争上游的良好工作氛围。从待遇和政策方面,鼓励行政人员不断学习,加强自我意识建设、勤于思考研究,提升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4完善考核体系

规章制度在行政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进行行政管理的依据。对于行政人员来说,合理健全的考核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考核机构需要根据绩效进行科学系统地定位,切合实际情况制定计分标准。在量化标准的制定上,可以适当减少软性指示,增加硬性指标,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平,真正实现考核的意义。考核是具有操作性的,在考核中,重要的是过程的考核,保证考核的完整性,要慎重地选择考核的主体、确定完善的奖惩性评价、合适的价值取向,确保公平、公正。在年度考核中,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应作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可以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3.5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被分为很多职能部门来分管学校的各项具体行政事宜,职能部门的设置和分配是否合理都影响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高职院校中,很多行政部门没有具体的从属关系,这些部门都有自己的行政执行者以及决策者。对于一项需要几个部门联合处理的行政工作来说,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沟通不畅、任务分配不明确会导致工作的拖延。因此,部门之间事先做好协调工作,尽量精简工作流程,特别是行政人员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基于服务无大事,做好点滴服务工作的行政管理理念,注重细节工作,做好让师生满意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人员也是行政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

4结语

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做好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基础,对于高职院校健康长久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提高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很难找到一种长期有效的,使行政管理工作始终处于最优状态的管理模式。但是,行政管理工作确实存在有其内在规律,只要广大行政管理人员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努力在实践工作中把握其规律,运用科学的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就能不断地提高管理行政水平,创造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最优效能。

作者:丁宁群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行政管理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导致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环境、高校体制、行政管理人员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对10所高职院校共计150名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原因进行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形成这种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体制和工作环境;二是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三是院校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欠缺。可以说,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就构成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1.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纷繁琐碎、重复性高,其工作步骤和工作流程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这种枯燥而缺乏弹性的“流水线”工作,从根本上压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面临着多重工作任务,需要在诸如组织者、信息传达者、被咨询者、服务者等不同的工作角色中转换,过多的角色一旦超出个人负荷力和胜任力,便会产生角色模糊甚至是角色冲突,造成工作的重大失误。

1.2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采用同一套绩效考核指标,即考核往往侧重于德、勤、能、绩几方面,这样的统一的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损害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与有效性,忽视对实际效能、工作业绩、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考量。这种不完善的考核机制压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主性、创造力,逐渐萌生不求无功,只求无过的工作原则。特别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各高职院校在进修培训、评优奖励等方面倾斜于专业技术人员,这无疑增大了行政管理人员的不平衡感和失落感,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且工作缺乏动力和目标,从而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1.3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自我职业发展能力是建立在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是一种能够适应经济和职业发展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进入高校,工作伊始大多仅仅进行简单的入职培训,培训内容也多为校本培训等院校基本历程、办学理念等基础知识,缺乏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这一岗位的内涵剖析,更缺失对行政管理岗位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有效指导,这也就造成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根本情况缺少了解和重视,对于行政工作的规划和发展认识模糊,自我职业发展能力止步不前。

2缓解高校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2.1深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在行政组织机构上,高职院校应当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的等级构架,构建矩阵式组织机构或是混合式的组织机构形式,切实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能与效率。在行政人员结构上,应当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结构队伍,拉开梯度层次,实现老中青1:3:2的比例搭配相应的工作职责,形成互相支持、互相支撑的良好工作氛围和环境,激发起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胜任力与竞争力。同时,要为行政管理人员营造平等、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使其摆脱枯燥、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拥有更多工作发展和晋升的机会。

2.2加大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和效能的培训力度,为其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学习机会。在培训中,做好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水平测评,对每名行政管理人员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工作实际和水平测试结果为每名行政管理人员定制适合其发展的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可根据自身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培训后及时提交培训心得和情况报告。在培训内容上,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相关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本职工作需求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提高其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为未来职业发展的精确定位和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制定可量化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细化各项工作指标,在行政管理人员德、能、勤、绩等相关要素基础上增加工作效能、工作业绩的考评,加大考核结果的梯次和影响,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位晋级、评奖评优、工资分配相挂钩。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物质和精神双向激励机制,要切实贯彻“合理、适时、适度”的物质激励原则;在精神激励上,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让各个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感受到学院的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在职称评聘和津贴分配等方面,要与校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机会均等,建立一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考核激励体系。理顺绩效考核反馈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力争使考核标准化、量化程度科学化,考核方式规范化。

3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应当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引进、培养和稳定行政管理人员的有力措施,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尝试帮助他们走出职业倦怠,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赫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一、高校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状态和它所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存在着行政权力过大,过广的问题,这导致学术权力被挤压。比如像高级教师或是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些合理有效的建议无法得到采纳。对于一个高校来说,学术的研究可谓占领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所以学术的权利必须在高校是第一被捍卫的。但是,就目前的高校情况来看,事实并不是如此。高校的主导权利是行政权利,学术权利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这导致学术的研究受到严重的阻碍,从而使得思想狭窄,无法进行自由地创造,无法创新,没有新的突破。所以,高校的行政应还权于学术,并且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保障高校的学术权利。高校中学校与院系权利分配不均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往往学校赋予二级院系很大责任与任务,可是在这些事物的决策权、资金调用权、人事分配权等等权利上,二级院系并没有拥有与之责任相匹配的权利,基本上都是学校来下发文件,来决定是否二级院系可以去行使这项权利,决定权都还是在学校。这使得各二级院系抱怨空有虚名,则无实权,丧失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工作就于表面,无心去落到实处。学校负责去给二级院系传达指令与文件,但是学校并没有二级院系自己清楚了解自己院系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使得无法真正有效地处理问题。因此,高校行政必须均衡权利,赋予二级院系他们自己应该具有的权利,这样才能高校地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由于高校过于严格的控制约束,导致教师们的积极性被打压。在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会有对教师的一些列约束和严格要求规则,比如要求教师每年需要在报刊上发表几篇论文,必须去担任班主任或是其他职责,还有每年必须完成多少的工作量,而且还以奖金、升职等条件来控制教师,这些条条框框的苛刻要求,束缚了教师们创造性,他们可能会急功近利,导致教学质量粗糙,这些规则让教师无法用自己的本性来进行教学,而是必须附和着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办事,这样教育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二、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在这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但是社会发展迅猛,各种高科技术,日新月异,这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有权威专家指出,未来十年里,高校将会面临生源短缺、招生竞争激烈加剧的情况,面对如此大的危机,高校的出路只能是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优质人才。但是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所以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创造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行政体制出来。

三、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

首先高校必须将管理重心下移,要给二级院系建立完善的制度,包括之前所提到的一系列权利分配问题。并且定期对二级院系的工作进行考核,在这之前学校不应干涉太多院系的管理制度。然后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让他们的思维没有拘束,给他们自由独立的思考空间,让教师和学生们都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想要提到的就是,高校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加强高校的后勤服务质量,只有优质的后勤服务,才能适应高校的高等教育。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必须尽快步入到行动中,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岳东华 靖林 刁建成 单位: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现状

一、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行政管理现状

(一)行政管理方式固定僵化

院校内部存在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缺少实现发展目的的使命感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感,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开拓革新的精神;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具备高昂的工作热情,可是缺少做好工作的技能及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在院校的行政管理中,不注重采取新模式、新方法,缺少对院校现实状况的积极探索。院校行政管理僵化受制很多因素。大概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1.院校办学主体的缺失,形式呆板的艺术教学,办学环境缺少流动性,流程古板,导致艺术人才培养形式单一,艺术展演布局以及形式不合理,艺术教育资源不能够达到优化配置。院校中大都属于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他们承担大量的高校、中小学管理和政府教育管理的行政职能,无法很好地担负院校的办学主体职责。艺术教育教学在老套路上徘徊不前,以致艺术人才形式单一,缺乏鲜明特色和创新。

2.当下采用的艺术教育体系实行的是较为一致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及发展规划,相同的学科设立与配置、教学组织和方式、选拔考评制度。上述僵化的中央集权形式的高等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全方面的实施管制,最终造成了如今实行的艺术教育体制过于呆板,单一以及低效率、浪费,带来一样的恶性结果、官学一体等负面影响。

3.目前院校招生就业行政管理方式比较单一。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确定招生专业,选拔要求以及名额等。院校缺乏自身应有的管理自主权,导致市场对文化艺术人才和专业的需求不能及时更新和很好的反映。

(二)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跟以往相比扩大不少,可仍然不能满足当下对院校独立办学的需要。这种转变政府职能,扩大艺术院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宏观调控,地方自主办学”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基础决策太过笼统,缺少可操作的具体措施。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不能很好的落实,行政管理部门很多职责没有梳理清晰,许多应该放权的地方未放权;很多不该限制的事项还在管理。可以设立详细且可行性的法规,确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的含义,创建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体系。办学自主权没有切实到位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管理权方面。在行政主管部门设定的教学活动中设立的课程,有些已经规定了教学名称、内容等。院校自主调节教学规划,开展课程体制外的教学内容改革的可能性很小,不能较好应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艺术展演人才需求。不仅是地方院校,几所部属的全国性院校也存在,行政主管部门过多的干预,院校自身自主权有限。

2.自主招生方面。高等教育规定只有在经费、学科设立以及招生计划方面具备权利,可是在制定招生计划以及生源分布方面,艺术类高校无权确定标准。每年高考前的艺术类专业考试中,院校有一些相对自主的考核权利,但最终录取时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要求是不可逾越的一条线。招收的学生专业课无论多好,都要服从文化课的一定要求,并且院校的招生计划以及生源分布都是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安排的。

3.国际交流、学术自主权也未落实。现行政策下不管是院校负责人出国访问、教师交流学习,还是学生出国实践、参加学术活动都需要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有些不必要的申报、审核限制了院校国际化进程和对外开放与发展。

(三)缺乏公平与效率

院校教育作为公共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树立“兼顾公平、公平优先、效率至上”的价值理念,不同的决策体现的是不尽相同的政策价值观。院校的行政管理机制运行形式中的政策设立和实践过程中,不可忽略价值取向,否则行政管理运行中很难收到应有的成效,还会导致行政管理运行形成无序性、矛盾问题不断出现的被动局面。院校的行政管理,在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公平不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院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因为省际高等教育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但在当下,院校行政管理以属地管理为主,带来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问题,尽管也有利于院校的运筹和管理。属地管理模式,实践中是以分块管理为主,致使省际院校教育资源不容易共享,不公平也随之产生。再结合我国区域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致使一些院校教育投入不够,这也是不公平的表现。

二、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行政管理趋势

当下“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各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也对院校行政管理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院校的教学自主权获得深入的扩展,进一步促进行政体系的统一性以及多样性联合,全方位的制定以及有的放矢的联系实际,建立集权和分权联合体系。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得以提升,更好地发挥院校优势,创建了较为独立的教学实体,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也发生了转变。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采用中央和省两级的办法,以地方作为主要的行政管理体系运行形式。院校在人才选用、学科设置、资金分配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实施多样的招生模式,学生交的费用在院校教育成本里面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就业实现了社会化、人性化。近来院校招生模式录取形式多样,招生自主权也有很大的提升。招生自主权,高等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包括自主确定招生来源和具体的招生人数;自主决定系科招生比例;根据专业特点对所招学生设置特殊规定的条件;在国家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学生的收费标准等等。

第一,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自主权。院校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艺术展演效益为目的,在国家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内合理选择,设置或者调整本校的学科、专业,使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更加体现效能的原则,符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教学自主权,院校可以自主地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任务以及不同专业和师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展演活动、办出各自的艺术特色。

第二,开展学科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自主开展学科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国家鼓励院校同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学科研究、艺术创作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展对境外艺术文化交流的自主权。院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学校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这可以使我国院校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吸引国外资金和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提高我国院校的办学水平。

第三,进行内部机构设置、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艺术人员和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的自主权。院校有权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培养目标和艺术教学的需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设立、调整院校内部的机构设置和师资配备。有权根据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表现,对他们进行评定和聘任,并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为原则,调整教师和其他员工的津贴和工资。财产管理和使用的自主权。院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但不得将用于教学和艺术展演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努力实现规模办学与质量办学的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院校投资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宏观间接管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市场化趋向更为合理的行政管理新模式。将有利于现代艺术类大学的制度的形成,便于政府制定和执行教育规划,更好实现院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对教育事业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曹海生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