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改进中国近20年来教育投资指数一直在2%左右徘徊,教育投资水平较低,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就是一个先天不足,再加之高等教育连续几年扩招的压力,对高等教育财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得严重短缺的高等教育财政雪上加霜。我国政府面对如此窘迫的教育财政状况,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在一定的层面上缓解了我国教育财政暂时困难。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仍然困难重重。为此,积极地改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财政问题依然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金融杠杆、非政府投资方面提出一些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进的设想。一、改进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由单一方式向综合方式发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财政仅仅采用了一种单一的公式拨款方式。具体说,就是“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并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政策。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粗线条的财政投资方式,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成本的变化规律,由于拨款数额与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成正比关系,由此导致各高校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在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中以争取本单位的利益。结果高校发展是一种粗放型的模式,高校间专业重复设置或者极为相似,势必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事实上,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除了公式拨款还有协商拨款(或者叫合同拨款等),这两种财政拨款方式都很重要。公式拨款是以体现学校特征(如学生规模和人员配置结构)的公式确定拨款数额的一种方式,具有规范的拨款决策程序,有效地减少学校与拨款机构的冲突,减少人为因素对拨款决策的影响,为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提供了一个数量化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在这种方式下,拨款机构以学校教学活动的成本为资源配置的基础,通常的做法是以单位成本乘以数量规模。[1]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公式拨款方式,适应了教学方面项目的拨款,或者说适应了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的拨款,但是,很难刺激高校的科学研究的发展,缺乏对高等教育的学术激励作用,更加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办学效率。因此,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方式,大力倡导协商拨款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从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相似的法国来看,法国80年代实行的合同拨款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合同拨款类似我国的协商拨款),法国的合同拨款就是主要用于科研方面的拨款,与教学方面的拨款分开,此举极大地鼓舞了高等院校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法国的合同拨款也制定了严格的程序,1984年制定的高等教育法为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合同拨款提供了法律基础。合同拨款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中央政府与大学之间引进协商谈判机制,国家希望改进与大学的关系并更好地管理大学,因此改革不是为减少国家的干预。而是以新的行为方式取代原有行为方式。合同拨款制改变了高校资金配置的过程,大学不再是各项活动的简单相加,大学的各项活动是彼此相联系的,是内部一致的,有优先顺序的。预算的制定和实施更依赖于大学整体的战略。[2]由此可见,我国应该改进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方式,要重视协商拨款,形成高等教育财政综合拨款的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公式拨款为主,原因是操作更加方便,较具常规性和规律性,但是要增强拨款的灵活性和激励机制,协商拨款不可缺少。所以,今后政府仍然要兼容公式拨款和协商拨款两种方式,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调控力度。这种兼容并包的拨款制度叫综合基金制度。为了体现公平目标、效益目标、效率目标、政策目标,高校综合基金制常需要增加机动条款,这样便于实行动态的预算管理。[3]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改进后,高等学校才有可能成为自主的办学实体,而且经费获得要通过他们的办学效益和质量来反映,由此高等教育财政处于良性的运转。二、改进教育财政的调控,增强金融杠杆的支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建设的特殊产业,也离不开金融杠杆的支持。积极的高等教育财政策略必须要充分利用一切经济杠杆,充分发挥银行的功能,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开辟一条“绿色通道”。[4]首先,要抓紧建立高等教育银行。建立高等教育银行可以扩展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方式,利用教育银行具有发放债券的职能,可以为高等学校获得发展的资本基金。其次,可以利用国际银行组织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贷款,有了国际组织的银行贷款,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教育体系之外的大量资金为高等教育财政提供援助。按规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硬性贷款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但只发给会员国中低收入国家和政府以及由会员国政府担保的公、私立机构。如果能够向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申请长期硬性贷款作为高等教育贷款基金,是提高教育投资指数的一个极佳的途径。据统计1979—1995年间印度尼西亚政府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8.18亿美元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由此使本国的教育投资指数由1988年的3.3%提高到1998年的4.5%.[5]我国也争取了

一些世界银行贷款基金,发展和建设我国一些高校的攻关研究项目,但是,贷款额度远远不够,而且多数为软贷款。所以,我国要利用教育银行向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申请长期硬贷款额度,这是增加教育财政的一项重要举措。再次,教育银行能够有效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补充教育财政,集中用于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并不富裕,但我们具有节俭的美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后,居民的储蓄存款已经达到了6万亿,因此,利用教育银行来鼓励居民将部分存款转化成教育投资,并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居民的存款具有可行性。最后,发行高等教育也是当前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近年来,世界业十分火爆,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教育。我国业已悄然兴起,主要有福利和体育。但是,教育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若能够发行一些额度小、风险低的高等教育,可以增强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实力。三、改进非政府投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教育作为混合产品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个人的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非政府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非政府投入主要指的是学生家庭以学费的形式投入及社会的捐资和企业的支助。第一,学生的学费。学费的收取是世界各国为了解决教育财政短缺所做的最后抉择。尽管欧洲一些国家一直在抵制,但是,也无法回避这个敏感的问题。我国也是如此,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统包统分”的框架下,国家包揽高等教育的一切费用,结果是穷国办大教育,越办越穷。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落后,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形成极大的反差和不平衡。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家计划外的学生收费入手,到1993年实行全面的收取学费的序幕拉开,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的学费收取,是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筹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个通行的做法。美国教育经济学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报告指出:“美国本科生教育成本中的25—50%由学生及其父母以学费的形式分担。90年代上半期,公立四年制学院或大学的学费上升了近50%.1994年公立学校全日制学生的学费和其他费用占中等家庭收入的14%.西欧是世界上免费上大学的最后‘堡垒’,也可能朝着同样的改革方向行进。英国仍在逐渐改变其对学生有利的生活费津贴制度,目前也倾向于曾令英国人感到恐惧的收取学费制度。1998—199年开始收学费1000英镑,并希望贷款能在英国高教财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澳大利亚,尽管其学费部分地被毕业生税的宣传所掩盖,但它是实质性的收取学费制度,被称为‘高等教育贡献计划’”。[6]同时他还指出,在非洲,高等教育的学费收取也正在得到认可,不过是实行的比较缓慢而已。由此可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学费收取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财政办法。从理论上说,学费的收取符合教育财政的理论。原因之一,高等教育是混合产品,混合产品就意味着享受其服务时,应该收取一定的费用。特别是在我国高考这个“独木桥”极具排他性,高等教育产品的非公共性表现的十分显著。原因之二,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要求教育成本根据获益的多少进行分担,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大于社会收益率,个人理所当然地缴纳一定的费用,以保持公平合理的原则。每个个体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需要社会提供相当多的教育机会。然而只有教育的效率较高时,才会提供给广大公民受教育机会。学费的收取其目的是提高效率,而且是为了更切实地保障公平。萨哈罗普勒斯认为,公平的教育投资恰恰是促进教育发展,而且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他把“教育是基本人权,因此教育应该免费提供”称为魔鬼的主张。就其本质来说,向学生征收学费恰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从国家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公平性看,征收学费除了对整个社会有利外,个人也获得了利益,所以是公平的。第二,资助学生。鉴于上述阐明学生及家庭应该增加负担高等教育成本,那么提供以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为基础的财政资助和贷款以保证学生入学是必不可少的。国家教委财务司1993年对19所高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25%的城市学生支付学费有困难,县镇学生有30%支付学费困难,农村学生达60%,而申请贷款的学生均在25%以下。原定贷款限额仅能部分缓解学生吃的费用,贷款总金额只占总体消费的2.3%,80%以上的学生把贷款用于支付生活费中的伙食费。所以实行学生贷款制十分迫切。从理论上讲,学费的收取意味着高等教育版本转移是从纳税人转向父母,所以必须对家庭收入做预测,以确定资助的策略。一般地,要预测家庭收入、资产和特别开支以及家庭抚养指数等,这是长期实行收费的一些国家实施的一种有效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没有征收收入税的习惯,难以核实和执行经济状况调查,那么,就采取向学生提供贷款或征收毕业生税的方法。学生贷款的一大弊端就是偿还问题。因为,学生无法用自身为自

己进行担保。约翰斯通根据美国学生贷款的经验提出了学生贷款的有效偿还决定于:(1)利率含利率补贴;(2)利率计算的时间,含不计息时限;(3)偿还率,一般较少拖欠要求合作担保的贷款,不需合作担保人的普及型贷款;(4)服务成本计算,含管理和催收欠款的费用,通过政府税务或养老金系统能降低回收工作成本。[7]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于1986年改革助学金制度,实施奖学金和贷款制相结合的制度。但目前高校学生贷款额度小,实施面窄,借贷期短,借贷法律关系不明确,没有建立严密的操作程序和制度、因此,尽快建立起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贷款制度是当务之急的任务。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捐资和企业的资助。虽然社会的捐资和企业的资助的数量不固定,但也是增加教育财政的一个方面。社会团体和企业有为高等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如办私立教育,作为国家要大力支持,国家要提供税收优惠的财政支持,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几乎都享受免税的优惠。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国家要采取扶持的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序坤。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的改进[j].浙江社会科学,1999,(11)。[2]杨明。论法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改革[j].教育与经济,2001,(2)。[3]何佑祥。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江苏高教,1999,(2)。[4][5]胡久权。论积极的高等教育财政金融策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5)。[6][7](美)布鲁斯·约翰斯通(陈云超,沈红译)。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用公共财政的理论分析,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准公共品”,教育投资一方面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带来“外溢”的社会效益。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要求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逐步融入市场经济国家惯例的间接监督管理方式和手段,对高校的财政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强化支出效益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支出效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财政资源,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教育能使受教育的人,无论是从思想,学识还是技能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从而为受教育者提升了人力资本。作为一名财经类院校在校大学生,在享受学校的种种优惠政策的时候,我也常常会思考国家在高等教育上投入的资金以及这些资金是否发挥到了最大的作用。这也就是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任何组织的运作目标都是要提高绩效,因此“绩效导向”成为了组织管理的核心观念。“绩效”源于英文中的Performance。可见,“绩效”既涉及“执行”和“履行”的过程性行为,同时也包含“表现”和“成绩”等结果。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客观上导致了财产委托者对财产受托者进行经济监督的需要,这就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价的产生。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够反映和控制高校作为受托经济主体在受托责任上的具体履行过程,二是反映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最终结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即要考虑资金运用的过程,也要考察资金运用的效果。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现了绩效评价和教育本质属性的统一,即都是旨在提高教育责任和效率。并且它是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主要还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监督和提升,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了“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工作。 经济性原则是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必须首先考虑可操作性。评价的成本不能太高,不能只注重评价的结果而不注重评价的过程,要充分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比如在不同高校的评比中,不能只注重最后的那个结果,还要考虑他们各自的成本和效率。 效率性原则是指效率是评价的核心,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让资金更充分的利用。如何更大程度的利用资金便是现在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收益,还可以对国家财政支出产生正的外部性。 有效性原则是指高校对资金的分配对将来是否会产生有利的影响。比如学校把资金奖励给作出卓越贡献的老师,老师便会更加努力的做科研;学校把资金用于美化校园,学生便会从此受益,学校的口碑自然就会好起来;学校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硬件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便会提高学校自身的水平。 有了“3E”原则,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便有了合理可靠的理论依据。 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上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没有相关方面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虽然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发展,但目前有关我国高等教育财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法制建设却近乎空白,这极大影响了高等教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1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教师的老龄化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状况,不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受传统教育方式熏陶的时间比较长,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今的教学需求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教师虽然有着十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基层的实践锻炼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讲授的内容大都是以理论为主,比较枯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办学经费短缺

因为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学校很难置办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实践教学受到了影响,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使学校补录时无论在师资力量方面还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很难有效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

2.1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想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对质量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所以,教师就必须要对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有着明确的认识,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本质很规律有着明确的认识。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两点:第一点,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学校的立校根本就是对人才进行培养,而教学质量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坚决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发展的中心,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的制度,正确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点,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工作认知制度,在全体教师的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质量意识,对教学质量进行掌控,保证教学质量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2.2对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直接关乎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所以学校应该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的完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监控,以此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为了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定要对教师素质、专业设置、时间环节考核、教材建设以及学业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要与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因此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的教材。

2.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力量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为此应该从各个方面着手,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招聘具有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教师。同时,学校对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动态以及技能操作要求。同时,与企业进行商讨,让企业将优秀的技术人员派遣到学校当中兼职教师,将最新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做到合作办学,将学生按期的送到企业当中进行实习,更多的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之中。

2.4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

就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学来说,基本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政府的财政很难进行支撑,如果想要使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国家就必须要调整经费投入的比例,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撑。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投资,改变传统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拓宽融资的渠道,使学校的资金得到有效的保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正常的进行。

3总结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要“加快建设”

第一个关键词是“加快建设”。为什么要“加快建设”?我讲三点背景: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其关键是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可以极大地促进科技发展,改善技术贸易条件,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效益。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至关重要,高等教育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标志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民间的讨论、学术界的研究变成了政府行为。在第18次直属高校咨询会议上,一些校长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应建设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体系。这个观点,在近两年的高等教育强国的讨论中大家取得了共识,都希望加快建设步伐。我认为,建设这个思想体系也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重要责任。

第二,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曾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也提出了很重要的目标。《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之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崇高庄严的历史使命。”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教育研究者去研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同时,在贯彻和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到理论和思想的高度。所以,《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

第三,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思想、理念的改革是先导”。十多年前,我曾在一次100多人的校长会上提出,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悄然兴起。后来,在已提出的“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这两句话后加了一句,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不是随意加的一句话,而是在跨世纪的改革进程中,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在1992年第4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感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宏观研究。1993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成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汇聚了有关省市教委和有关高校领导、知名的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如潘懋元、顾明远、刘一凡、王冀生、陈祖福,还包括在座的许多专家等,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路研究力量,共300多人,历时5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研讨工作,先后召开了3次全国性研讨会,出版了三部论文集以及一部专著。研究成果概括提炼了14大理论要点。这项研究成果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这项研究及其成果,对当时及其后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后,又组织研究了大型课题“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作为理论要点研究的继续和发展。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从1993年开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到2001年开始的“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再到2008年开展的“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从2001年以来持续召开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推进教育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化。十年来论坛的主题本身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历届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说历届论坛的主题都紧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带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难点和热点问题。我们从论坛主题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思想观念变革的轨迹和不断深入的探索历程。今天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有研究基础和现实需要的,现在进一步加快研究、建设,我个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第二个关键词是“中国特色”。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原因有几点: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是一以贯之地紧紧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和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这个论断写入了。不久前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今天,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已经成为13亿中国人民的坚定共识。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越来越显示出“中国道路”的作用。国外不少专家学者、政界人士、新闻媒体对中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予以高度的评价。评价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的敬意;由此,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备受瞩目。在今年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和政界人士希望通过分析和总结中国发展道路,归纳出对本国和世界有益的经验。美国经济学家布拉德•塞策说:“中国及其政策建议得到广泛关注,中国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有很多的经验,不管是在发展方面,在转型方面,还是在解决危机方面,这些经验可以和其他国家共享,这对世界其他国家均会有帮助。”有舆论认为,中国经验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启发,同时对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启示。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我们今天应该更加坚定地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刘延东同志在2010年7月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0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之必须。《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还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意义。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首先要有国际视野,要站在世界的高度,面向世界来观察和考虑我们的教育;其次要经常关注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第三要研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文化传统。我们现在派出的留学生很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专业知识,而去学习高等教育教学的很少,去研究所在国文化的更少。其实,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学习和引进世界优秀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从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看,国际化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必须是中国化的,然后才能是国际化的。其实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希望通过大学的课程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用以解决问题,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但如何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各国的培养方式各具特色,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和文化来形成自己的方式。中国需要研究建立的就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世界主要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和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借鉴别国先进理念后,坚持自主创新,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发展道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莫不如此。美国先后学习英国、法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德国大学的学术精神,在学习法、英、德等欧洲国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走出自己的道路;德国也走上了有别于法国、英国的道路;日本的教育虽然吸收美国、欧洲教育的许多有益经验,但是仍有自己的道路。世界上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没有共同的发展模式,无法共轨。

第三,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必须。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着高尚的爱国思想、崇高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等丰富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2010年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指出,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这句话就是说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要与文化相适应。在谈论通识教育、回答中国校长的问题时,他指出,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中国而言,是在异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文化当中去是很难成功的。莱文的这句话应该说讲得比较到位,教育模式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要与中国深厚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相适应,这一点,中外很多校长都有共识,都在发言中从不同角度谈到。比如说,京都大学校长松本竑说,现代社会,人们的渴望欲求无极限,由此造成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的发展是不够,需要仰仗哲学和人文的支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节制、廉耻心、感激之心、知足之心等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亚洲共享的价值观念,中国的汉字中代表“和平”、“知足”、“感谢”的这些字,在亚洲文化圈中都能够理解和赞同。所以,我们中国的教育更应该体现国人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也是说为什么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第四,总结中国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之必须。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从第一所大学算起,才100多年的时间,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只有60多年的时间,但其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有过卓有成效的改革,也出现过较大的失误,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最好阶段。经过拨乱反正,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进行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大改革后,迎来了教育的大发展。这期间也涌进了各种思潮,但当时我们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仅学习别国成熟成功的经验。由此可见,教育创新,必须认真总结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这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五,总结提炼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之必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改革、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和教育思想。如素质教育,现在有不少同志都认为这是符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当然还有其他,如我们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还有刚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到很多的教育思想,值得大家认真地学习研究。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总结提炼这些特色,树立信心,博采各国所长,吸收成熟经验,高校领导、教育专家也应把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加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加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探索、研究和建设。我们的大学不仅要出人才、出科研成果,也应当出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出教育理论。几十年以后,我想我们的后来人,特别是后来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专家、教育家就会更多地去回忆、去了解、去讨论你、也包括你所领导的大学在这方面所做的成绩和贡献。

三、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如何开展这项研究,我提出“国际视野,中国道路”与大家探讨。

第一,虚心学习外国成熟的经验。对于外国的经验,要下功夫认真地去了解、去探索,也应该尽可能深入实际多做调查研究,不能只从杂志上找文章,人云亦云。一方面,不了解情况容易片面理解,把不全面的东西引进来;另一方面,对于别国真正好的东西,也要有选择地学习。这里提一个问题:别国成功的经验移植到另一国家是否就会成功?或者说别国成功的就一定要学?对这个问题,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回答中国校长的提问时说得很有智慧。汉密尔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的教务长,也在世界很多著名的大学担任过校长。有中国校长问,如果您到了北京大学,会不会按照北京大学的规则来做校长?他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都是好大学,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一对一或者一对二这样的导师制是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特别有优势的一个传统,但导师制很昂贵,而且我们现在也遇到了财政方面的困难,可是,我们宁愿放弃投资楼盘、停止设备投资,但永远不会放弃导师制。因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但我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时候,是不是把“导师制”引进耶鲁了呢,没有!哈佛大学也没有推广导师制。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系统长期积累起来的优势和劣势,没有一个模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必须因地制宜。

第二,要面向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尽可能深入实际广泛地去了解情况。要认真地分析我国教育的实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提升。教育研究工作者应从理论和思想上引导高等教育的改革,从实践上分析和总结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上升为理论。

我国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的水平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提升。然而,作为工具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却仍处于落后水平,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理论方法仍占多数,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虽日益被重视但仍占少数,相比于西方尤其美国的多种多样、多元跨学科研究有很大差距。本文对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进行文献分析,从期刊文献的角度了解了我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发现不足,寻求改进。

一、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纵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重视教育实验研究,到强调教育行动研究,最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倡教育研究“范式”的争论中质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了教育研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被研究者所关注,如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分类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混合范式等问题。教育研究方法不断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单纯定性走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1]。调查研究和实验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建立了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研究方法”为精确提名或关键词能搜索到有关教育研究方法论文127篇,其中2000年到2008年的论文103篇。下面对全部论文进行分系比较。

1.时间

在2000年3月到2010年3月10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收录的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总趋势是增加的,并且自2004年以来,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兴趣一直较高。2005年到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占二十一世纪以来总量的69%。

表1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年份分析

2.刊物

将论文分为教育类全国核心刊物、大学学报和其他三类期刊,可以分析出研究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所发表的文章在全国核心刊物(根据200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划分中占了1/3以上,层次较高。

表2 教育研究方法刊物分析

3.论文研究内容

对这103篇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大致分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内容比较类、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探讨、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反思总结、教育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意义和其他一些内容。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基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范式和方法论的争论的激烈及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的关注,所中一半以上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第二,关注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外分析、内容比较及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献综述的研究者多于1/4以上,而这几方面均有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取得了一定成果。

表3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内容分析

二、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作出定义。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作为工具手段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种形态。如文献法、数模分析的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历史方法、比较的方法等[2]。然而有关方法的分类似乎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统一的标准,在这里,我姑且将它分为思辨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思辨的方法多用于一些文献综述的论文中,而实证的方法包括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具体来说,定量研究包括:描述统计、经验和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独立卡方检验、结构方程模式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访谈、重点小组讨论、观察法、文献内容分析等。同时定性定量相结合混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被重视[3]。基于上述分类,我们可以再看一下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会发现我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1.具体实践中存在方法单一的问题

从内容分析上来看思辨类的文献综述文章占10.68%,加上现状分析内容比较和实践问题反思总结、方法论探讨等定性研究文章更是占据了几乎全部研究结果,而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少之又少,定量中描述研究、试验研究等研究的文章几乎为零。实践问题反思总结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总结发现,相比于国外的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我国学者做的大多都是论辩、综述的文章,缺少拥有第一手资料、原始数据的实证性文章,研究方法单一[4]。

2.没有建立完整有特色的研究方式体系

在关于方法的探讨上,很多文章所出现的关键词,如混合方法研究、多学科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都是一些“泊来词”。我国教育研究还处于学习借鉴阶段,在教育实践中,大多仍常用文献法、观察法等传统手段,并且,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的体系的三个层面:方法论、研究方式或者具体策略,在这103篇论文中都有涉及但并不系统深入,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有特色的体系结论。

3.教育研究方法论仍没有唤起教育界普遍重视

相比于国外教育,我国对方法论的研究仍然显得不够深入,追溯下来,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高校对教育学研究生的方法论教育不够重视。在对厦门大学高教所、华东师大高教所、华中科技大教科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四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5]中发现,在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上,仅华中科技大教科院开设教育哲学选修课程,北大教育学院开设有教育研究方法论专题,其它两所院校均没有设置相关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同样,我作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在学习过程中便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对研究方法与技术类课程重视不够、设置不多,其结果就使得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知识知之不多,对研究所需要的具体技术掌握不够。势必导致在研究过程中正确使用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能力欠缺”。[6]我国这样的研究者培养状况也必定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以上种种问题。

三、我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的展望

二十一世纪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必将引起教育的竞争和进步,教育研究方法也必定会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不断反省、批判,以及对传统或新兴教育研究方法理论的审视基础上,不断揭示出适合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基本特征,不断推进教育研究的发展,最终为教育的研究服务。从相关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日益科学化

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研究中的经验化描述、单一化手段在逐步改变,研究者们在不断进行定性与思辨研究结构的优化,不断寻求定量与实证研究的加强,以及不断发展对于混合范式的研究[7]。从103篇论文中占到14.56%的关于现状分析内容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各类研究者在尝试使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包括用多媒体技术来收集资料,有几篇使用SPSS等软件来分析相关数据,用结构树的逻辑来阐述问题和从思辨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教育研究手段不断深入、具体,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教育研究方法论系统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各个层面进行构建,突破以往大而泛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细致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方法及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层面,在103篇文章中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各种范式的争议到具体出现例如《叙事研究》这样的论文,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方法必定会不断细化,具有中国特色,方法论不断建立、填充和完善。

3.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首先,教育研究方法与多学科融合,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采用了其他学科的概念、视角和方法,如2000年发表于教育试验与研究的《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2006年发表于江苏高教的《学科语境: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视角――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等核心刊物的高水平论文。其次,教育研究趋向多元,如实践取向、人本取向、系统取向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来审视各学科教育中的问题,在23篇关于实践问题反思总结的论文中涉及了数学、生物、医学、政治、教育技术等不同学科,以及教师、农民等不同人群的教育和社会、家庭的不同教育问题。再次,在具体方法上,各种方法在不断整合,定性定量混合研究研讨增多,展示出以多元的方法论去指导教育研究方法,促使我国教育研究的尽快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仍处于发展状态,任务还十分艰巨,然而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其研究成果能使教育研究更加科学有效。目前我国这个领域虽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二十一世纪其研究前景必将出现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1/06.

[2]丁洁.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研究方法分析[J].高教探索,2005/04.

[3]曹如军.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与混合方法研究之比较――兼与田虎伟博士商榷[J],2008/04.

[4]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5]田虎伟.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