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第1篇

范文一: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在学习了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后,我收获了许多。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不断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等许多伟大的诗人,国外也有许多诗人,如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为各国人民传诵。

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景物风光的古诗,它们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明亮,充满了灵性。这些景色仿佛已经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了,你看,它们多美啊!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与诗同行》。我有机会阅读著名作家金波的诗歌《我们去看海》。作者的那种热爱大海的表现跃然纸上。看完后,也使我不禁对大海有了一种追求与向往。《致老鼠》中,作者并不觉得老鼠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反而把它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并提出了希望老鼠与猫成为好朋友的强烈愿望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还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会。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同学们欣赏到好的诗歌,还能给予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学们陆续上讲台朗诵诗歌,他们抑扬顿挫地读着,有声有色地读着,津津有味地读着。每一首诗都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优美,那么的富有韵味。不过,这其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同学准备得不够充分,上台朗诵时断断续续的,而且时间也不够长

我们还制作了手抄报,收集了一些诗歌。我还知道了诗歌按题材分,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自由诗、格律诗和散文诗。

诗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插上诗歌的翅膀,在诗歌的天空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吧;让我们穿上诗歌的舞鞋,在诗歌的舞台上尽情地舞蹈吧;让我们备上诗歌的画笔吧,在诗歌的世界里尽情地绘出一本属于自己的画册吧!

范文二: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有天真的儿歌、典雅的古诗、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我们组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活动,对诗歌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是获益良多。 我们小组的活动在上周开始。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诗歌各个方面的知识,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编排,还了解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之处。最后,还制作了诗集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活动中,我收获丰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家是: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诗人。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的别号特别有趣: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课外有关诗歌的书籍,我明白了词又叫做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活动流程都是要通过小组相互合作才可以顺利完成。从中,我体会到团队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学在捣乱、嬉戏,搜集的资料不正确、不充足等。经过组长的制止和修正才得以解决。希望今后有待改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未发挥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动,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

漫步诗园意未尽,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处处都是诗歌的百花园,让诗歌伴随我们一生!

我的回答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有天真的儿歌、典雅的古诗、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我们组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活动,对诗歌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是获益良多。我们小组的活动在上周开始。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诗歌各个方面的知识,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编排,还了解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之处。最后,还制作了诗集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活动中,我收获丰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家是: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诗人。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的别号特别有趣: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课外有关诗歌的书籍,我明白了词又叫做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活动流程都是要通过小组相互合作才可以顺利完成。从中,我体会到团队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学在捣乱、嬉戏,搜集的资料不正确、不充足等。经过组长的制止和修正才得以解决。希望今后有待改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未发挥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动,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

漫步诗园意未尽,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处处都是诗歌的百花园,让诗歌伴随我们一生!

范文三:六年级第六单元活动总结

从上周一至周五,我们利用了一周的时间来完成第六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首先制定了一套活动方案,我们觉得活动应分为两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应该进行课外收集,收集后统一把小组内的诗进行分类;第二部分是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 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查了起来。我查到了许多诗,体会了诗人们的种种情怀。李白的长门怨二首表达了他对拘束的宫廷生活的厌倦。哭晁卿衡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课文中的诗歌更是丰富多彩。杜甫的春夜喜雨体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天上的街市表达了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次活动,我还了解到我国为一个诗歌国度的魅力风采,从远古到当代,我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李白、杜甫、辛弃疾、郭沫若,他们那些壮丽的诗篇,时刻激励着后人前进的步伐。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古典诗词歌曲则是将文学和音乐进行了精彩的结合,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探索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角度将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概括为三条脉络,并对当前古典诗词歌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良好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发展脉络 发展现状

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其中,有着精深的内涵和超高的艺术价值的古典诗词便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古典诗词,从第一部传承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古典诗词从起源到发展一直都与音乐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由于古诗词的格律性与音乐有着天然相近的亲联关系,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在诗词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韵律美。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如果说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华彩乐章,那么以古典诗词为词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则可以说是中国声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人词调音乐,在古代是配合着词进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这类歌曲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所创作或参与创作的,歌词大都采用历代文人的诗词佳作,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文人音乐的存在和发展,许多文人所撰写的古典诗词在历史上都有入乐的传统,其中大部分即是中国古代词调音乐所遗存下来的歌词。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是第一部把流传在民间的歌曲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因此也可以称它为最早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集。它包含了上古时期各类歌曲的精华。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作品的入乐歌唱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许多诗人的诗作都被谱成歌章在宴会上传唱。后来,又逐渐出现了曲子词,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文词高雅并且易于传唱,其与音乐的结合比诗句更为自由灵活。元曲则是一个可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具时代标志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利用音乐曲牌来叙事、写景、抒情的一种清唱形式,倾向于通俗化。

其实以上所述皆可以概括为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的第一条脉络。即由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们知道从公元前周代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到唐代的格律诗、绝句,宋代的长短句、曲子词,元明清的散曲、琴歌等种种古体诗诗词,皆是可以读、吟、诵、唱的。但由于记谱法的滞后,以及各朝的战乱变迁,社会动荡,绝大多数优秀的音乐歌谱未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流传,更多的仅是限于文字的记载、徒以文学的形式流传了下来。现今得以流传下来的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极为少数。其实,唐宋时期的姜夔、何满子、李龟年、田顺郎等文人均可称之为音乐人。他们懂得音律,自行按词牌或自己读词谱曲,谱写出的歌曲作品音韵优美,格调清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二条脉络,就是由近现代作曲家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20世纪初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音乐运动随之而来,效仿西方创造新音乐的趋势明显增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20年,留学德国的作曲家青主运用西洋作曲理论技法,创作出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大江东去》(宋,苏轼词),实现了由传统的学堂乐歌创作向艺术歌曲创作的转变。这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正因与古诗词的结合,使之具有浓了厚的韵味和特点而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此后,黄自、刘雪庵等一批作曲家也尝试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部分的歌曲曲词来源于古典诗词,如黄自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诗),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诗)等。此外,冼星海1944年《古诗十首》歌集的创作完成,黎英海1982年《唐诗三首》的创作完成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又一发展。它的创作,彰显出了中国近现代作曲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和极大重视。

第三条脉络则是由作曲家借用古典诗词体裁加以谱曲为现代人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相交融的形式。当代作曲家们在继承前辈对古诗词歌曲良好创作的同时对西方成熟的作曲技法手段加以运用,并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声、韵律等元素融入作品中,独创性的创作和发展出了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有很多词作家尝试结合历史内容创作古体诗,在曲作家的配曲下,呈现出中国味儿十足的现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如韩静霆、徐沛东的《梅花引》,姚明、付林的《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当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曲调旋律优美动听,成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

虽然当代社会流行音乐相当盛行,但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杰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毕竟有着上千年的深厚历史,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母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找到了美妙动听而又能准确揭示其思想内涵的旋律及其演唱来表达时就会很快的为欣赏者所喜爱,并且能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浏览与欣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自身音乐修养与内涵。同时,中国古典诗词音乐也给流行音乐的创作带来了一股古朴的清香。一些流行歌手发行的歌曲专辑中借鉴了古典诗词歌曲的元素,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浓郁的古典韵味及丰富的文化蕴含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而这些新型的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更加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百花争鸣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这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依然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艺术的发展没有穷尽,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也必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信必会拥有一片宽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歌曲论》李曙明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问题》郝建红 古典音乐(1994一2007)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第3篇

石祥作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曾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专业技术3级(军级),国家一级文学创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等职。

古诗、民谣是启蒙“老师”

石祥姓王,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清河县杜家村,他家三代赤贫,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石祥的父亲忠厚老实,是个有心人,懂得文化的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村子穷得办不起学校,石祥到临近的葛家村读的小学,在县中读的初中。他读书很刻苦,从小学到中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1956年初中毕业后在小屯中学教了两年书。

1958年10月石祥在小屯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石祥所在中学有位老师叫苏军,爱好文学,每天早起背古诗。石祥受其影响,把背古诗当作一种乐趣。

石祥常说,我最早的文学启蒙老师是古诗、民谣。《武松》《彭公案》《施公案》《三侠剑》等押韵的口头文学,虽诗意不浓,但朗朗上口,很让人着迷。一些“四股弦”、“河南坠子”等戏曲、曲艺,“小白菜,心里黄,两三岁,没了娘……”等儿歌村谣,都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石祥写的兵歌“风来了,雨来了,练兵场上杀声高”――《风雨谣》的开头,就是从他熟悉的一首民歌“风来了,雨来了,王八背着鼓来了……”引发出来的。

军营中的战士诗人

1958年底,在小屯中学任教的王石祥同几名学生一起应征入伍,到了有名的老五团。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曾出过“子弟兵英雄”邓仕钧,在朝鲜战场上涌现过“盘肠大战”英雄蔡金铜、“青年英雄”马光里等。大家一看王石祥在地方当过教师、是共产党员,又是校刊“主编”,在报刊上登过稿子,都抢着要他。领导想留他在身边,宣传部门要他搞新闻报道,军务股要他学打字。师政委周树青对著名作家魏巍(正在该师写长篇小说《东方》)说:“我师有个列兵会写诗。”魏巍说:“把他叫来,我见见。”曾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大作家十分关心这株小苗的成长,当着石祥的面对师领导说:“这个人你要把他放到连队去。”就这样,王石祥来到著名的红二连,当战士、班长、排长,一干就是六七年。

连队生活紧张、艰苦,又充满战斗情趣。石祥利用业余时间编墙报、黑板报,写“挑战书”、“应战书”。火热的连队生活,激发了石祥的创作灵感。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学步》:

“莫笑俺十七八才学步/今年开春刚入伍/走齐步跟不上脚/拔慢步腿挺不住/多想有哥哥领一领/多想有妈妈扶一扶/班长过来纠正我/口口声声像慈母/齐步走――甩开臂/拔慢步――收小腹/挺胸阔步向前进/风吹雨打莫含糊/一边说,一边做/一边领,一边扶/多少英雄的第一步啊/出自部队这个大熔炉!”(1959年作,选入诗集《骆驼草》)

这首诗变成铅字在报刊上发表出来,给了他信心和勇气。接着他又构思出连队训练“对刺”的一首诗:

刺刀对着刺刀/怒吼对着怒吼/――杀――杀/一龙,一虎/龙争虎斗/一刺,一防/一攻,一守/……

这首铿锵有力的短诗,被政治部评为优秀作品。

石祥迷上了新诗。连队时间紧,他见缝插针,把李瑛、韩笑、张永枚等的诗集塞在弹夹里,训练间隙取出来看两句,背两句。周树青政委为让石祥见识更广泛,生活面更宽阔,给他创造条件体验各行各业的生活。他当过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通讯兵等10多个兵种,当过文书、报道员、图书员等。但不管到哪,他的名字仍在红二连花名册上,红二连是他的家、他的根。

石祥在红二连二班当第二班长。一个班配二个班长,是便于石祥机动。有时开班务会,那位班长说:“石祥,把你新写的诗拿来念念、评评!”于是石祥掏出小本一句句念给战友们听,随后大家评论一番。这是二班独有的。师政委周树青大校很爱才,每次到团里检查工作,都要顺便来看看石祥。团里、连里也常给他一些“照顾”。可石祥很要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军事训练从不偷懒。那个“五公里越野”,他背着七八十斤重的装备训练,天天几身汗,一米八的个头,累得体重只剩下90多斤,硬是挺过来了。投弹训练,石祥闯过了60米大关,成为全师的投弹能手。打靶、刺杀、背条令等都不拉连队的成绩。连队生活把石祥培养锻炼成为优秀战士。

石祥当兵刚满一年,就列席了全国第三届文代会,进京的第一顿饭是在《文艺》社编辑、诗人纪鹏家里吃的,他第一次见到了曾拜读过许多诗作的军旅诗人李瑛。他的三首一组诗《支援农业短曲》,就是由李瑛、纪鹏编发在《文艺》上的;1963年诗人元辉把石祥一组短诗《战鼓集》编发在《报》上;1964年诗人袁鹰把石祥的《民兵赞》(三首)编发在《人民日报》上。

石祥的诗是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有段时间,他们连的战士们夜间练习瞄准,把星星当作灯靶。石祥顿生灵感创作了《瞄星星》:

枪口对准星星/星星大吃一惊/看它呀,躲躲闪闪/看它呀,跳跳蹦蹦/星星,不要害怕/战士的眼睛最清/我们揍的是空中强盗/瞄你,只是练功/星星笑了/笑着跳上准星/眼睛――星星,一条线/牵来了多少黎明!

石祥的诗形象、洒脱、生动、活泼;石祥的诗短小、精悍、新颖、明朗,兵味十足。广大指战员盛赞石祥是“军营中的战士诗人”。

石祥最难忘的是诗人田间对他的关心和帮助。1963年师里把石祥的诗打印成册,寄给河北省文联主席田间,田间当时正在北戴河疗养,他抱病为石祥的诗编写目录,题名为《兵之歌》,并写了《给石祥的一封信》,连同目录一起发表在1963年8月号《河北文学》上。此后在田间的关怀下,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石祥的处女诗集《兵之歌》,在军内外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浓浓好时代主旋律

石祥创作的歌词富有时代主旋律。他1964年5月被调入战友歌舞团创作室任专业创作员,这为他提供极好的创作环境。战友歌舞团创作组是个活泼、团结、富有朝气的战斗集体。晨耕、唐诃、生茂、李遇秋是著名的《长征组歌》的曲作家,刘薇、洪源是老词作家。有时报刊、演出团体约稿,他们就让石祥来写,石祥写词,唐诃、生茂等谱曲,《歌曲》几乎收到就用。石祥写的第一首歌词是《我爱我的飞毛腿》:

“我爱我的飞毛腿/走起路来快如飞/长江头,黄河尾/千里行军不怕累/……”

石祥写过许多诗,但写歌词与写诗还不完全是一个路子,用石祥的比喻就是骑自行车的人学骑三轮车,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困难。因有洪源、刘薇拉着,唐诃、生茂、晨耕、王竹林、李遇秋等推着,他进步很快。他们密切合作,陆续写出了《一壶水》《老房东查铺》《战士想的是什么》《打靶歌》《一路行军一路歌》等部队指战员和群众喜爱的歌曲。1970年石祥和刘薇合作推出了歌词集《战斗的歌》。在这样一批老同志的协助和托举下,石祥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石祥创作的歌曲,曾托举起两组著名歌唱家。一是《啊,我们永远忠于您》《祖国一片新面貌》,推出了著名的男女声二重唱歌唱家耿莲凤、张振富;二是《十五的月亮》《望星空》,推出了著名歌唱家董文华。

石祥热心为雄师劲旅写歌。他曾为陆海空三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队伍创作了近百首军、师、旅、团歌和军事院校歌曲。他创作的《红军团歌》,曾获总政文化部一等奖;他为驻香港部队创作的歌曲被确定为《中国人民驻香港部队军歌》。他创作的这些歌曲源自部队生活,高于部队生活,增强、激发了广大官兵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少歌曲成为传世之作,代代久唱不衰。

1964年,石祥在《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排练的最后阶段见过。当1976年1月8日的噩耗传来,石祥在深沉的悲痛中想写点东西。“四•五”运动的前一天,4月4日,他穿着大衣,戴着口罩,冒着风险来到天安门广场,在那个诗与花圈的海洋之中倾听到了历史的召唤和人们心灵的呐喊。当时,他写了一组诗稿《井冈三月杜鹃红》,《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袁鹰打电话问:“能不能加点纪念烈士的意思?”石祥“心有灵犀一点通”,这话里明显隐含着信赖、嘱托和期望。石祥用暖水袋捂着犯胃病的腹部,在那冰冷的防震栅里通霄达旦地创作,捧出了首都舞台上最早朗诵的一首悼念总理的诗《怀念敬爱的》,发表在《诗刊》上,后改题为《悲痛化作千钧雷》,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最打动人心的是他创作的配乐朗诵诗《办公室的灯光》,在首都体育馆的1976年春节晚会上,由著名朗诵家殷之光朗诵,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伴奏,一下爆响。在朗诵过程中被掌声打断130多次。这首诗还在北京饭店朗诵过,在场的邓颖超、王震从头到尾流着泪。该诗曾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作材,香港《大公报》和十几个国家报刊纷纷予以转载。

献给军人妻子的歌

1972年石祥访问过某守备师一位30多岁的参谋长,贤妻在农村,他俩过着“牛郎织女”的两地生活。他们有三个儿女,平时妻子抱一个,背一个,手里牵一个,还要照顾公公婆婆,喂水喂饭,熬汤煎药,端屎端尿,公婆吵架还要劝架,一直侍候三五年;二老相继去世后,她安葬公婆,善尽孝道;她过门时,小叔子才16岁,由她抚养成人,盖房三间,娶媳妇成家;她把小姑子从14岁养到18岁,找了婆家,陪送出门。村里人都夸赞她。这样军人的好妻子,石祥见到听到的还有许多位,他总想为她们写首歌。

1984年《歌曲》举办创作学习班,石祥到某集团军体验生活。一次座谈会上,一位业余作者说,他妻子在县城工作患了重感冒,身边孩子小,又没别人,只能驮着孩子往卫生所爬……他恳请石祥写一首赞颂军人妻子的歌。

石祥深感不能辜负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象。一个月夜,他凭窗仰望夜空,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既照着前线,又照着后方,军人和妻子同时可看到这轮圆月。他伏笔写下了第一句:“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诗思的闸门开启了,奔放的感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一口气写完了这首歌词。第二天早晨散步时就交给了作曲家铁源和徐锡宜谱出了曲子,他们一个连一个连教唱,征求意见,很快就在部队传唱开了,干部战士都十分喜爱。

《十五的月亮》内蕴深厚,长于抒情。石祥在谈创作体会时说:“情要真,构思、意境、语言都充满真情,这虽说是‘小情’,但‘小情’中蕴含着‘大情’,微观中反映出客观。”这首歌尤其受到军人妻子的赞誉。石祥收到很多军人妻子的来信。天津近郊一位妇女,丈夫在东北边防。她来信说:“我身体有病,既要抚养两个孩子,又要种六七亩地,还要侍候老人,生活的确艰难。听到《十五的月亮》,边听边掉泪,这歌子是给我写的呵!”洛阳一位女教师来信说:“我丈夫为国捐躯,军功章的一半他带走了,我得不到另一半。但我不能玷污他的荣誉,我清苦地守了几十年寡。你们写的歌,唱出了我的心情。”石祥读后很受鼓舞。不久,石祥、铁源再度合作,又推出了一首献给军人妻子的歌《望星空》。

为大地留下一片碧绿

石祥1999年年满花甲,组织上批准其退休。作为一名有40多年党龄的产党员,他退而不休。1999年是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中央决定在首都举行《世纪大阅兵》。石祥领受了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型纪录片《世纪大阅兵》撰稿并写解说词的光荣任务。盛夏酷暑,他冒着高温天天奔波在各受阅方队,座谈采访,了解训练情况和背景材料,仅收集的文字资料就有10多万字。

石祥退休后仍然关心着军队的建设。2000年他受总政宣传部的委托主持了《军人道德组歌》的创作,成功地完成了8首歌的创作,受到总政首长的称赞。并制作了光盘,拍摄了电影,下发全军,被评为“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是我们伟大的党80岁生日,石祥主动与武警政治部联系,在《中国老年报》上联合举办了《卫士杯》征文活动,4个月收到各类稿件1500余篇,发表78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年,他特为建党80周年创作了诗歌《赤子情》:

因为爱您,我才不给您涂脂抹粉;

因为您是母亲,我才不嫌您长得丑俊;

因为您是灯塔,我才不容您蒙上半点灰尘;

因为您是旗帜,我才始终跟着您高歌奋进!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在北京胜利召开。石祥收看完大会现场实况,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欣然命笔创作了散文诗《丰碑礼赞》:“碑是一条船,碑是一盏灯,碑是血与火染红的一面红旗,碑是镰刀锤头交插的一个图腾。碑上刻着6600万党员的名字,其中也有我――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姓名啊!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感到光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第4篇

   关于易诗,前人间有涉及。在近 现代 ,逐渐引起一些易学者的高度重视。例如郭沫若的《 中国 古代 社会 研究》,易学家李镜池的《周易筮辞考》,高亨教授的《周易杂论》等论着中均有所抉发。 而对《周易》古歌的研究更为完整系统的,当数四川大学黄玉顺教授编着的《易经古歌考释》。他在该书中说:“我们早已习惯于这样一个‘常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殊不知,《易经》里已经隐藏着一部 时代 更早的‘诗集’。”他认为,《易经》六十四卦无不征引古歌,六十四条卦辞中时而有古歌,三百八十四条爻辞绝大部分都有古歌。 ① 这得到了中国着名学者、易学大师张岱年教授的肯定,认为此书“为古代诗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区宇。”

   由此可以说,《周易》不但是中华儒、道等传统文化之元典,同时也是中华诗歌之滥觞。研究这些颇带“原生态”意味的古诗“新宇区”,也许可以从中发掘出源远流长的中华诗词的“遗传基因”来的。

易象与易诗

   研究易诗, 自然 首先要提出这样的 问题 :《易》与诗会有什么关联呢?《系辞传》上说:“圣人立象尽意”,“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同时更具体地指明“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此可见,《易》是离不开象(即形象)和喻(即相像)的,以象喻理,正是《易》的基本特点。而我们知道,诗歌也恰恰是借助形象思维才能插上它的 艺术 翅膀的,这就与 《易》的要求颇相吻合。并由于诗歌文字简短,形象生动,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因此便于筮人诵读、记忆、使用和传播。以此《易》也就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易》有《诗》的效果,《诗》亦有《易》有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 ②  另据高亨先生的研究,因《周易》的卦爻辞“大抵为简短之韵语,有似歌谣”,故《左传》《国语》在引用时都 称之为“繇”,借为歌谣的谣(爻与谣亦读音相谐) ③ 。这从文字训诂学上也证明了《易》与诗的自然关联。

   《易》与诗虽然都注重形象思维,但是两者却又有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个问题,钱钟书先生曾 分析 指出:“按《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故谓之象。’是‘象’也者,大似维果所谓以想像体示概念。盖与诗歌 之托物寓旨,理有相通。”然亦不可混为一谈,他接着指出:“《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 也’(语本《淮南子·说山训》)。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 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词章之拟象比喻则异乎是。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存言;舍 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 ④ 所论至为确当。由是诗要特别重视喻象,这是它的本质所在。

   所以,《易》只不过将诗作为彰明易理的手段而已。但由此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前《诗经》”(虽然是比较零散的和片断的),无疑是它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易诗与《诗经》

   研究易诗,以《诗经》作为参照,这样更可以认识它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特点。下面列出十二首易诗并分为四组以便进行比较研究。(在字尾下面注有“·”号者为韵字,韵部采用王力先生研究《诗经》时代的3 0个韵部系统,邻韵可通押,阴、阳声韵可与入声韵对转叶韵)。

第一组   1、“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震·彖辞)虩、哑,入声铎部,鬯,阳声阳部,阳入对转通押。

   2、“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大过·九二)稊、妻,阴声支部。“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大过·九五)华、夫,阴声鱼部。

   3、“明夷于飞,垂其(左)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帛书周易》翼前有左字)翼、食,入声职部。

   4、“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和、靡,阴声歌部。

第二组   5、“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丰·上六)屋、觌,入声屋部,家、户,阴声鱼部。阴入对转通押。

   6、“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归妹·上六)实、血,入声质部。

   7、“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睽·上九)孤、涂、车、弧,阴声鱼部,寇、媾,阴声侯部,邻韵通押。

   8、“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九三)食、恻、汲、福,入声职部。

第三组   9、“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九五)亡、桑,阳声阳部。

   10、“月几望,马匹亡。”(中孚·****)望、亡,阳声阳部。

第四组   1 1、“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鸿渐于阿(原文为陆,前人考证乃为阿之讹),其羽可用为仪。”(渐卦1——6爻)干、磐、衎,阳声元部;陆、复、育,入声觉部;木、桷,入声屋部;陵、孕、胜,阳声蒸部;阿、仪,歌部。

   12、“干父之蛊,干母之蛊;/干父之蛊,褡父之蛊;/干父之蛊,用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卦1——6爻爻辞)蛊、誉,阴声鱼部;侯、事,分属阴声侯部和之部通押。

   以上第一组四首诗是属于比兴体的诗歌。第1首以雷鸣笑言喻处变不惊。第2首以老树发芽开花喻老夫少妻和老妇少夫。值得注意的是第3、4两首,其风格已很接近《诗经》,如与《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等诗相较已难分轩轾。这是什么原因呢?要从两部诗集的成书年代说起。

   据学界多数学者的考定,《周易》约成书于西周的初期,即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又《周易》是对夏、殷二易(连山、归藏)的扬弃, 自然 吸收了二易的一些卦爻辞,也包括周族祖先遗存的一些占筮记录,其上限自当在千年以上。《诗经》的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晚于易诗500—600年。其采诗的上限约在殷末周初。故从时间跨度上看,显然易诗比《诗经》更为久远、更为古老。但是两诗所收录的年代也有一段重叠交叉,即殷末至西周初期或中期近百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其中有部份诗歌的 内容 和风格比较接近就毫不奇怪了。   第二组诗是属于赋体诗歌。第5首,大意说高大丰实的房屋却空寂无人,主人已经三年未归。有的释为商人,“商人重利轻离别”,爻辞故以“凶”戒之。第 6首,说女方捧着的筐里是空的,男方宰杀的羊也没有带血,是不正常的,故爻辞引以作“无攸利”的占断。这是有关婚礼习俗的风诗。第7首,有释为夏少康复国过程中一次经历,说在途中开始看见一头涂满泥浆的猪,其后又看到一辆车上满载着打扮得像鬼一样的人,本打算开弓射去,随即放下了弓箭,原来是来求婚的。这是用赋法写的一首雅诗。第8首,说本邑的水井虽然得到疏浚却不让饮用。英明的国君第为我们排忧解难,才使大家享受到幸福。这是一首歌颂王侯盛德的颂诗。

   从以上第一和第二两组诗来看,我国传统诗歌风、雅、颂三种写作手法在易诗中也都有了。第三组为谚语、俚语,是句句用韵的短诗,也可谓古代的微型诗。第9、10两首大约都是农事谚语,意谓将牲畜拴在柔弱的桑树上,或在望月之夜,告诫人们都有亡失的危险。

   第四组是重叠吟诵的组诗。第11首分6段,每段都以“鸿渐于”三字作段首,递次换韵,形成渐进式。第12首分4段,前三段以“干(继承)父之蛊(事业)”作为段首,末段以句式的突然变化,凸显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道德情操,至为高妙。这种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层层递进、能产生强烈的 艺术 感染力的组诗形式,在《易》的卦爻辞中比较多。在《诗经》中更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歌坛亦是常见的的一种咏唱方式,而它却源于三千多年前的易诗,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⑤

读易诗话传统

   如果单从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根据以上的粗略 分析 ,《周易》古歌至今给我们留传下来一些什么值得我们很好 研究 和继承的诗歌传统呢?我初步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诗歌表现手法的比兴传统。我国诗歌最早源于触物起情的兴,而后有借物喻情的比,直陈其事的赋(赋中亦有比兴)。据《兴的源起》一书作者赵沛霖先生指出:“就现存的古代 文献 来看,作为艺术形式和艺术 方法 的兴,最早见于《易经》。”“可以说,兴的出现是诗歌艺术的巨大飞跃。” ⑥ 从前节所例举的易诗中,对比兴的运用不就很普遍、很生动吗。于此可见,比兴作为形象思维对我国诗歌产生、 发展 和民族性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 影响 。有韵而无比兴是不能成其为诗的,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只能叫“押韵的文件” ⑦ 。直到现当代,诗人毛泽东还强调:“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给陈毅同志的信》)

   二、诗歌音韵的合辙叶韵传统。上古时期并没有什么韵书,但在《周易》的大多数卦爻辞中,除去叙辞和占断辞外,几乎都可入韵的,虽然押韵的韵部较宽,也不大规则。这当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主要是动听、易颂、易记、易于流传吧。几千年来韵律由宽而严,又由严而宽,终不可废。

   三、诗歌声调的高(平)低(仄)音相间传统。从前面所举诗例中就可以看出,这种短练、均齐、具有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句子,在易诗中为数是很多的。我对《周易》经文作过概略统计,在约384条四字句里,其中作为音节的第二、四句两个字高低音交替的句子共204句,约占总句数的52%,这是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 音乐 感的必要语音结构。《文心雕龙·声律》指出:音律本于人声,言语乃文章关键,必须合于“声有飞沉”、“异音相从”和“同声相应”的音律。易诗虽未尽合,然已有肇始之功。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步发现四声,才自觉地按照“声有飞沉”(平仄)的 规律 写诗属文。我发现先秦以来流行至今的许多成语里,更加注重前后音节的相互转换。据对《万条成语词典》中九画起头成语的抽样统计,在995条的四字成语中音节平仄交替的共有714条之多,接近3/4的比例。这很能说明汉语的声韵特点。“五·四”以后的着名作家、诗人郁达夫说:“我个人对 中国 文字的感觉,首先要说的是汉字的微妙。中国文字每个字都是独立的,即使一个单字也有意味和形状,还有一个音,即所谓韵。这样的字,在世界上也许是比较原始或不好的……而中国文学的最妙之处也就在这里。”几年前,美国菲尼克斯城有3名中学生到成都市双流中学 学习 交流,临别时他(她)们高兴地说:“虽然我们几乎不懂汉语,但感受到汉语跟音乐一样美丽动听,很有旋律和节奏感,在这里上课真是一种享受。”这是汉语在外国人心目中的“最妙之处”。中国诗歌讲究四声平仄和押韵,不就是由汉字的特性所决定的吗。

   我国着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启功先生在其所着《诗文声律论稿》中谈及汉语诗歌构成要素或形式的变化发展 问题 时说:“看来押韵和适当地讲究平仄,是汉语诗歌怎么变也不放过的要素。”并指出“这是想发展新诗歌的作家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⑧ 。所论至确。

   四、诗歌发展源流的民歌传统。中国历代的诗、词、曲大都起源于民歌。在易诗中,主要属于民歌的风诗就占了多半,《诗经》亦如是。楚辞也多源于江淮流域的歌谣。民歌的句式、用韵、表现手法(比兴、夸张、谐音、章段重叠等),常为历代诗词创作者所沿用。由此可以看出民歌在中华诗歌王国中的主体地位。我国诗歌要发展创新,走什么路呢?毛泽东同志说的有道理:“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甚至说得更为形象:“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就是说,诗歌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贴近民众,走民族化和大众化道路。这是当代诗歌的定位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研究易诗中,初步发掘出以上四端有关我国诗学千古不易的古老传统,可以说它已构成华夏文化的遗传基因而溶入我们的血液之中了,企图完全摒弃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全球化”与时俱进、东西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情况下,大概也不能动摇它的稳固性。无怪当今的一些新诗人也在从西方的引介到寻回自己人文传统的努力中,正积极谋求 现代 诗在中国的“存在方式”了。

注: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绪论。

闻一多《神话与诗》第118页。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16——17页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周易正义·二乾”第11——12页。

文中对诗意的解释主要依据于《周易见龙》。

赵沛霖《兴的源起》第97——101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范文第5篇

《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

601班 施展

《综合性学习》开始的时候,谢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个示范----怎样去进行《综合性学习》:谢老师先给我们上了几首古诗,引导我们去理解古诗的意思;接着又给我们上了几首现代诗,指导我们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我们每天回家都去理解一首现代诗或者古诗。我们的第一次小组活动在班级里举行,主题是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诗,我们组按春夏秋冬把古诗分成了四类,设计出了一个诗歌整理表。我们自己还动手写了写诗,发现我们班的小诗人可真不少。最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小组活动----出一本小诗集,我们把我们自己写的诗抄到小诗集上,在后面又抄了几首我们收集到的古诗。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知道了诗可分现代诗和古代诗。古代诗歌按音韵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而古代的近体诗又可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和讽喻诗。我们还知道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在2500年前问世。这本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而现代诗分叙事诗、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我们还知道现代诗潮分十大流派,这十大流派分别是现实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具体主义。现代诗和古代诗虽然都是诗,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区别:1.古诗的格律要求比较严格,而现代诗的要求比较宽松;2.古诗用字精炼,很少用虚字,而现代诗经常用虚字,比较接近口语。古代诗还有一些区别:唐诗有字数、句数、平仄、用韵、节数的规定;宋词则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类,还有小令、中调、长调的区分。儿童诗有大人写的童诗和小朋友写的童谣,大人写的童诗比较对称、押韵,小朋友写的童谣要童真、童趣。

诗歌好比是一个大海,而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为了使我们了解诗歌,我们一定要在平时多多理解诗歌,争取在自己的一身中学完诗歌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