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8/8 11:01:07 阅读:
[摘要]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从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着手,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阐述如何进行物流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中实训课程、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课程改革与建设、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对实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学生完成高中教育后进行的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
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本质。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上一线工作的重要方法,它属于应用性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训练。实践教学,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实际工作内容有直观的认识,对于未来该领域具体工作的各项操作技能可以很好的把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造就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剖析
2.1物流实训课程针对性差,实训教材缺乏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但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展差强人意,针对性比较差,实训教材基本没有。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没有考虑未来企业的工作实际,只是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依据,也没有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院校开设什么课程,就建设什么样的实训基地,完全是本末倒置,而且,有些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训室只是一个摆设,根本就没有用于实际教学,只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一些要求和检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操作性比较强,实训项目很多,实训教材的统一就成了一大难题。实训教材的缺乏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在编著教材的时候力不从心,编著的教材实训性比较差,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编著实训教材只能是闭门造车,和企业实际不相符。
2.2实训教学以校内为主,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的物流实训课程都是以模拟软件、角色扮演、视频观看的方式进行,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时,基本是以校内实训为主。教学课程内容模块化,把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负责一个模块,理论内容完成后,利用软件进行上级操作,然后再进行实训设备的实操,如《第三方物流》的实训项目:第三方物流外包,实训课程根据情景任务,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分组进行软件模拟,再辅助一些简单设备的操作。实训项目的进行看起来比较顺利,但是这样的实训方式是学院派,没有实践价值,实训的情景内容都是虚拟的,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没有实在的帮助。物流专业是一个前沿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只在实训室是达不到工作上的身临其境的,应该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轮岗实训,传授实际经验将物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带入实践教学中。目前,很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训教学,但是校企合作的情况也是不理想的。校企合作应是学校和企业双赢,但是对于双方来说,不存在隶属关系,企业只是想得到廉价或免费的劳动力,而且担心学生实习过程中引起安全等问题,对于校企合作不是很热情;对于学校而言,学校为了缓解办学的资金压力,减少实训设备的投入,比较积极地与物流企业合作,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因为没有很好的机制来约束双方,所谓的校企合作成了一纸空文。
2.3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少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更是实践教学的中坚力量,但是物流管理是一个新兴行业,师资力量不是很雄厚,而且以青年教师为主,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没有专业实践的经历,加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都很饱和,甚至有高职院校两个老师撑起整个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所有的工作都是两个人全部负责,工作中不可能抽出时间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难以承担实习指导。有些院校通过引进企业实训指导老师的方式弥补自身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这些企业的师傅缺乏教学技巧,他们自己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循序渐进的讲解,学生的实践学习就成了隔靴搔痒,拜了师学不到艺。有些院校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但是企业基于企业核心技术保密的考虑,指导的不到位,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教师接触不到最新技术,学的只是皮毛。
3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教材方面,把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如《仓储作业管理》、《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按照企业实际,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理顺,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编排,基于工作岗位进行开发相应的实训模块,组织专家编写实训大纲和内容,开发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教材。教学内容方面,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操作能力,同时,为了适应国际物流的要求,还要学生加强英语和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如,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英语》、《物流沙盘运营》、《国际贸易》等实训课程,使其具备专业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也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3.2加强校际合作,建立共享型实训中心
物流专业的实训项目很多,设备投入投资巨大,而高职院校经费普遍不是很充足,在实训设备的投入上力不从心,设备采购多年仍然舍不得丢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物流行业获得了大跨度的发展,实训设备远远落后于物流实际。为了资源充分利用,各相邻的院校之间可以考虑校际合作,建立共享型实训基地。院校自己单打独斗是难以成满足教学需求的,院校之间校际共建实训中心,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把各自的资源统筹运用好,做到优势互补。在实训中心运营过程中,把各院校的课程排开,这样有利于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指导教师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学会“利用”兄弟院校优势的软硬资源,改善实训教学质量,搞活办学机制,更好地完成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更要深入物流企业参与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教师到物流企业去实地调研,顶岗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使其教学内容与物流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教师到物流企业中工作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咨询服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互惠互利。
3.3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实现校企双赢
实训方式上,有关《第三方物流》的实训课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把第三方物流的实训放在企业中进行,让学生体验各种供应商、采购员、仓管员、拣货员、配送员等各岗位,可以把超市、配送环节、仓储环节放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既是学校的成员也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和学校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获益,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校企合作需要机制的约束,校企双方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约束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企业与学校相互深度渗透,每过一个阶段,对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对于不相适应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修正,对于好的地方进一步巩固,把校企合作的机制推向更一层次。
3.4多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协议中,可以体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的内容,企业选出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学校派出实力强的老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体验,企业资深专家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可以担任兼职实训教师,教师经过历练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对于师资力量的充实是大有裨益的。对现有物流管理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专任教师,安排专业课教师深入到企业和科研单位,了解物流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将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物流专业的课程培训,提高教师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聘请物流企业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利用假期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把教师送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培训,直接跟踪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把物流管理“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起“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物流管理教师业务考核重要指标并与升级、晋职等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特点,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标准和办法,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钦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实训课程教改探索[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06-109.
[2]周叶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42-43.
[3]邱开金.产教如何才能水乳交融[N].中国教育报,2014-03-03.
[4]郭昕.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4):194-195.
[5]杨帆.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3.
作者:彭宝玲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文秘指导服务编辑一对一跟踪服务,不成功不收费
管理创新论文 预算管理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心理学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班级管理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税收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