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

1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1.1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双元制”模式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也即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是德国高等职业院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而这也是战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实施“双元制”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产业升级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促使企业方面的培训及时得以落实,并推进校企合作机制,改进学校的教学。

1.2澳大利亚“TAFE”实践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其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室就是实验室,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非常好地融为一体。

1.3美国实践教学观念美国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名为“技术准备计划”的职业教育计划,而其中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该计划的核心,它不仅是指实习、参观等形式,而是指一种更为深入的、广泛的、内容全面的教学规划,并且它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及时融入了行业变化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1.4加拿大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的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把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的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并且非常强调让学生进行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方面的培养。二是由专门机构根据职业目标来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即是由专门机构对某项职业目标分别进行工作责任和工作任务的两个层次分析,并分别得出该职业目标所需的若干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而当行业对能力的要求又发生变化时,该专门机构还会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尤其是对于实践教学培养方面,还远远达不到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高职院校对于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培养目标宽泛、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实训经费投入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错位,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出现困难———从事本专业难,就业后胜任难,签约后稳定难,稳定后高经济效益难,以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

2.2高职院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要顺利开展物流实训,就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硬件条件,例如物流仓储及配送相关设备以及相应的配套软件,不仅需要相关实训指导书,而且还需加大实训教师的投入。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类似的物流实验室,仅仅通过购买一些物流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操作,无法进行实际的物流设备实训操作,因而教学更多的只能停留在物流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较差。除了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达不到培养实践性物流人才的要求外,高职院校中在企业中有过实践经验的老师就更加少了,所以老师在进行实训项目布置与训练以及最终实训技能考核上,往往会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出现严重脱节现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应该更注重学生就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并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实践锻炼,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大都是集中在校内,实训的形式过于单一。

2.3物流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有待提高完善学生物流实训的过程也就是对物流各岗位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考核评价的结果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取长补短,不断训练去成为一名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但现在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课大多为考察课程或选修课程,因而实训考核形式通常是指导教师命题和考核,这种方式既缺乏统一的实训考核技能题库和相关的实训技能考核行业标准,也缺乏科学、规范、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实训进行评价时,老师是根据学生实训情况自行给出实训评价成绩,没有和学生从业资格要求的技能关联。因此,学生学完后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实训的意义,对岗位技能的各项要求也不能够真正掌握和应用。

2.4缺乏物流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的各种实际的问题以及各种技能方面的难题,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反馈及评价机制;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过程中逐渐拥有了大量物流实践经验,从而对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的评价将是最有价值的,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毕业生的回访机制,因而,物流的岗位实践操作也不能及时更新,物流实践教学内的容和考核评价标准多年不变,从而造成了目前的老师的实训考核内容持续地并且长期的与企业最需要的岗位技能要求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刚进入企业时常常有难以适应的情况。

3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所以,在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重新修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改革实践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逐渐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主要措施如下:

3.1健全实训(实践)课程体系逐渐增加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对现有的实训(实践)课程进行系统化。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总结和分析现有实训课程的经验和教训,充实和完善课程的教法和学法。如选择ERP实训软件作为实训课程教改的试点,制定教改计划,建立保障课程改革的领导协调小组,明确责任人,做好工作分工和监督工作。其次是对现有课程进行课程优化,编制实训指导大纲和实训课程标准,编制实训课程的实习报告,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规范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坚持“教、学、做合一”,进一步推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后是根据学院和系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尽快推进相关课程教学讲义和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及其他实训课程教学资料的完善工作。

3.2扩大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校外实习管理流程、实习管理办法等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运行保障体系,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及教师下企业实践等需要,将实训活动常态化,具体化。适当提高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力。

3.3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如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可采用实际操作、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其最终成绩。对于采用项目学习法教学的课程,可以按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要把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如助理物流师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代证书、单证员证书等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证书。这样既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与社会结合,走开放式教学的道路,真正培养切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客观上也提高了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3.4制定制度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一般高等学校的教师素质,而且要求教师应该具有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因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分期、分批到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也积极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3.5与社会挂钩,全程跟踪学生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岗位技能难题进行答疑、搜集并整理,及时反馈到物流的各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的改革中去,从而促使实训教学更贴合企业的需求。

作者:陈晓忠陈榕利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