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2篇

实践教学物流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

1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重“证书”,轻“技能”部分学校和学生存在认识误区,以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选择标准就是以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在做评判,真正从考核应聘者能力素质出发的非常少,这一现象在高校中催生了学生们只是一门心思考各类“证书”,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是浪费时间,不认真对待。

1.2大部分学校“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众多专家都提出过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应该改革的问题,可见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只适应理论教学的教师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脱离实践讲理论,明显违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其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必须过硬,才能指导和引导好学生。

1.3适合的实践课程模式较难实现目前的实践课程模式基本为在本校建设软、硬件实训基地及联系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由于牵扯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供应链等很多相关行业,投入成本大,和实际企业中的操作流程和设施设备使用都有一定的区别,这样的实训基地很难达到实训的目的,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还是无法直接上手操作。与校外企业合作实习。很多企业普遍认为当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不服从管理,一批实习者的加入会破坏企业自身的运转节奏,综合成本大,不愿意轻易再试。

1.4专业考核标准单一,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时还是采用修够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等考核标准,既然与本科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同,那么在人才考核方式上也应该不同,可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标准,使学生放松了对实践课应有的重视。

2改进措施

2.1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培养进程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物流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和顶岗实习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第一阶段按照人才规格要求安排文化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第二阶段按照物流业务分类进行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业务流程、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养成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第三阶段按照物流企业业务部门设置分别进行岗位综合模拟,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第四阶段按照就业需要在对应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在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中进一步提升胜任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2.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物流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2.3建立校企互利互惠合作机制根据“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原则,促进教学和实践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互通,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完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这需要社会各阶层、校内外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更好地持续推进下去。政府可以与业内运营、口碑较好的企业协商,企业向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学生培训的工作,同时可得到政府的相关优惠待遇。这样实习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就成了互惠互利的事情,对学校和企业以及国家的长足发展都是好事情。有能力的高校可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作报告。

2.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除了以上提到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改进措施,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确保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高校还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公正、实效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形成定期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应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形式应用操作、演示、答辩、综合性研究、项目策划设计等各种形式来考核,必要时还可以实行实际任务考核或与产学研合作单位联合考核。考核不是目的,是从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所以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监控机制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

作者:吴强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第二篇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性课程设置不足。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考察物流的各项职能活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管理,全部应与实践密切结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也应具备动手能力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但目前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偏少,物流实务操作课程设置不足。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实务操作内容较少涉及,理论课与实务操作课数量比例失衡。这与物流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相悖,无法满足社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教学与就业相脱节。

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形式仍以旧式的课堂教学为主,侧重理论知识讲授。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形式,多媒体观看图片及视频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实验室建设多以物流教学软件为主,但软件模拟的物流工作环境无法与企业实际运行环境相比,综合性、可操作性都与企业实际工作相距甚远。

3、师资力量薄弱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事物流教学的老师需要具备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但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任课教师,有一部分是从企业管理、经济等专业过渡,转而进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在物流专业知识方面,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更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另外,还有一部分专业教师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理论知识储备足够,但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真正从事过企业物流或物流企业的实务工作。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自然也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面向就业,提高专业实践性。

4、考评体系不科学目前大多数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考评,基本以教师为主体,试卷考核理论知识,加平时成绩的做法。这种考核方式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考察,未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实务操作水平的评价,自然也就无法提升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

二、面向就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务课比重调整过于宽泛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相结合,了解企业用人条件,设置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围绕职业行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种具体业务,提升专业实践水平,设置专业性与优越性突出,实践性与就业性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做到上岗即适应,就业即胜任。

2、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软、硬”件条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要求较高,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对于其他管理类专业,资金投入量超出许多。因此,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规模不足,针对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配送等硬件设施的投入,绝大多数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有充足经费的支持。另外,学校可以将实验室面向社会,在满足本学校学生实验教学要求外,还可以开放对社会企业也单位的物流职业技能培训,减少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成本消耗,建成软硬件都符合实践需要的物流专业实验室。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弥补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不系统,实践经验不充足的缺陷,可聘请企业内的高水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介绍物流工作实践经验。派遣教师到其他高校交换学习,促进理论交流,提升业务能力。派遣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或兼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

4、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面向就业的实践能力,应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参观为主,与企业实践脱节,无法完成培养目标。另外,企业毕竟以经营为主,接收学生实习,难免会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秩序。并且由于学生实习实训时间有限,难以连贯的参与到企业工作当中来,所以许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属于虚有其名。学校应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对企业按“订单”输送学生。与实习实训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按需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动,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培训模式。

5、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素质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试卷考核课程理论知识的评价体系。只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实践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的衡量,做法片面,未能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未能给学生形成实践能力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应形成教师、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试卷与实践操作并行的科学考评体系。可以引入考察、工作报告、项目操作、实践分析等多种考试方式,增加平时考核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实务操作课程的实践性考核。

6、鼓励参加物流从业资格考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考试成绩与相关资格证书,目前仍是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最为主要的一个评判条件。应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通过学校课程考试的同时,积极参加物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并在学校授课过程中,教材的选取与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向有关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倾斜。也可以将资格证考试与学校课程考试成绩相挂钩,以资格证考试成绩换取相应学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作者:郑晓丹单位:长春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