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三个规律

三个规律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同志从“七一”讲话到党的十六大报告,站在新的时代前沿,通过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三个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明确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是我党坚持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最根本的应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革命导师关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同志从我党执政地位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高度,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党在新时代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根据。“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其核心就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而“党的先进性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1](p13)看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中最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尺度,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最具有时代先进性的前进方向,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其核心内容、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最具有时代先进性而且作为最高形式的根本利益,就是不断促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必然会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所以,中国共产党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就必然从逻辑上进一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必将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执政地位提供合法性根据。[2](p12)

2.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党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辨证统一的内在体现。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是这个政党当前和未来政治主张及奋斗目标的集中反映,是这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标志。我党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共产主义社会又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然而,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故此,共产党人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懈努力,离开现实工作去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而要不断推进党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p179)在这里,同志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和现阶段各项工作的着眼点,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凸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地位,坚持了党的先进性、务实性和创造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总之,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1](p14)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同志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正是通过反思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成败得失,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而进行的理论创新。

1.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纵观历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因此,马克思强烈期望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发展道路。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定历史过程中,并没有解决好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改革进程中过于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而在不同程度上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也葬送了社会主义;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忙于政治运动,既在理论上把“人”的问题当作资产阶级专利而加以批判,又在实践上忽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方面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又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志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新论断,突破了过去理论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认识的种种误区。

第一,过去理论界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同志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量的积累与质的升华相统一的过程,不可能在共产主义社会突兀实现,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开始追求。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关心人、重视人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制度,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动力,创造了实现的途径和环境。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即使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应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第二,过去理论界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即使提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要它服务、服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片面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是手段,仅仅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存在,只有当经济文化发展到很高水平之后,才谈得上人的全面发展。同志根据时展的特征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又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3](p180)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还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特征的重要论断,既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又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和归宿,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意义和目的意义的统一,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存在,克服了过去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偏重于手段意义而忽视目的意义的误区,从而厘清了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主体,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社会取得了很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人们对基本生存资料的需求增长趋于稳定,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会相应提高。如何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因此,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179)当然,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就更需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样,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成了目标,又成了手段,使得人作为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与统一。所以,同志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过去理论界对此产生了一些简单、片面甚至是不正确的认识,往往只提社会发展,而把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在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发展了,每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地将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甚至颠倒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实,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P118)同志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摆正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不仅深刻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而且还坚持、拓展和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

1.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共生并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身、推动自身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人力资源将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社会发展将越来越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所以,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正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的,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社会物质文化的积累,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只能在真理的神圣殿堂束之高阁。因此,社会发展又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180)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独立,并非主次。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的前提下,也肯定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并不是一种包含关系,更不是主次关系,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关系,是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第一,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过程之间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这种不完全同步性,一是表现在人们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主观上却往往漠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在客观上由于社会的畸形发展,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甚至阻碍和压制人的全面发展,不管是在人对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即前资本主义阶段,还是在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都是如此。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经济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也应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并可能创造出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不完全依附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四,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对此,马克思早已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的发展目标”[6](P131)人类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6](P120)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核心和最终指向,又是社会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因为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位置确定不移的占有者,离开了人这个创造主体,社会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这是人的本质规定和价值体现。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社会发展终究要归结到人的全面发展,即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也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体现。如果社会发展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社会发展就将失去其目标和意义。因此,“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或目标相比,它应占绝对优先的地位。”[7](P125)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8](P330)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但“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p460)同志通过对“三个规律”认识的深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一种目标和结果,更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坚持不懈地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具体路径,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1.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促进人们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0](P32)显然,人们只有首先解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才会关注未来的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厚实的物质平台,也需要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果说生产力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历史尺度,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和完善的价值尺度。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平,促进人们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

2.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们政治生活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程度不仅是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整个民主程度提高的问题。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经济上开始富有,于是渴望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利。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我国经济基础变化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的客观要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党作为执政党,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机会,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相适应的政治文明。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渐进工程,不仅需要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而且还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积极倡导精神文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也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逐渐从依附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以征服者的姿态主动利用、改造和开发自然。但“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1](P383)人与自然的关系正面临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灾害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大自然这个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韩庆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人的全面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2(6).

[3].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A·佩奇.世界的未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