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一、高职院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

(一)职教体系之外的优势与基础

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传授职业技能,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层面不可替代。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与文化水平方面扮演着重要且独一无二的角色,但是基础教育并不能使农民职业技术技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创业与再就业。每年不断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不少人都是仅仅接受了初高中教育后便直接走向劳动岗位,生产技能的缺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阻碍,因此接受进一步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扭转这部分劳动力所面临的窘境。与成人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对于市场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成人教育学校与高职院校一样是农村教育的主体,但成教学校往往受限于自身规模与资源,或是师资力量,或是资源制约,有时还存在政策局限,这些层面导致成教学校在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时效果并不明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培训目的与出发点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成人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而高职教育在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市场对于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就业与再就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同时,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扶持,也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发进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相比成人教育院校更具优势。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更具专业性。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一定层面也可以并且能够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例如当前国内各本科院校里面具有成人与职业教育性质的二级学院,还有学校名头上带有农业二字的本科院校等。这类学校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及新农村建设中同样起到了较为重要作用。虽然如此,相对于高职院校,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首先,本科院校毕竟侧重于学历教育,即使对于专科层面的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方面都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大不同。其次,本科院校对于农村职业技术人才输出有限。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的“现实”情况,导致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到农村去发展或是创业,而职业技能的缺乏也是主因之一;另一方面,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或是中心城区,就其所处地理位置来说,很难覆盖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科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而高职院校覆盖面较广,以黑龙江省为例,目前省内共有各类正规高职院校近50所,各地级市都有覆盖,甚至有的院校本身就处在农村乡镇,这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较大的优势。

(二)职教体系之内的优势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相比职高与中职,高职院校竞争力更为明显。一方面,生源的逐年减少,加上高职、三本院校的竞争,导致中职学校的招生恶化,不少中职院校都努力升格或者合并为高职学校,而留下来的中职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办学质量大不如前。职高院校面临的处境与中职院校如出一辙,形势也不乐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主业”虽然是职业教育,但其同时也属于高等教育序列,在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资源方面与中职学校相比有很大的提升,这对于那些既想要学历,又想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说,高职院校参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然能够提升农民朋友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参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一)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契机,转变高职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所承担的两个性质不同却又联系紧密的教育层次,在当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形势下,理顺这两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群体是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更加倾向于对特定群体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其重心仍然是职业教育。高职学院要想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面临着如何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其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如何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其职教的专业性就是优势所在,而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一味求大求全,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等于拿自己的劣势去碰撞对方的优势,势必会影响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应转变原有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学院所处地区,依托行业,以服务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并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培训项目,在提供农业技能培训服务的同时做好其他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健全高职院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机制,使其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普遍化、常态化

我国目前高职学校虽然数量众多,且分布均匀,但真正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大部分是农业类高职学院或者是各高职学院的涉农专业,非农高职学院及相关非农专业的参与程度较低。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为例,牡丹江地区共有高职院校5所,农业高职学院仅有笔者所在学院一所,即使就黑龙江省40多所高职学院来说,其中也只有5所农业高职学院而已。这几所农业高职学院承担了省内绝大部分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其他非农类高职学院虽然也有涉及,但所占比例较小。这里面既有学院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受政府、教育、农业主管部门政策制定的影响。农业类高职学院的主管部门大部分都是省农委、省农垦总局等农业主管部门,这些农口高职学院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农类高职学院即使有心参与,但在农业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政策制度等层面存在着较大的进入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农类高职学院参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健全现有的高职学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机制,放宽非农类高职学院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限制,实现非农类高职学院与农业类高职学院优势互补,在优势专业、优秀师资等方面有机整合,同步推进农业类职业教育与其它深受市场欢迎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以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都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层面,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分散,未能形成合力,且随着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匮乏以及农业类专业生源不足的情况逐渐加剧,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整合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从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转移。一方面,在坚持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中职、成教、高职的三教统筹的教育体系,这里的“三教统筹”应有别于传统的普、职、成三教体系,要打破以往体系中过分强调政府行为,行政化教育色彩浓厚,忽略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因素的个性发展的弊端,要从市场、个人需求出发,做好中职、高职、成人教育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在院校与院校之间开展合作,构建院校间教师交流学习平台,同时也鼓励院校间联合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发挥1+1大于2的效应。[1]三是要规划好各层次职业教育,将职业高中、技师学院、民办职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2]细分到每个区县,都应建立起综合性的职业教育中心,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合理规划高职教育布局,目前多数地区高职院校分布较为均匀,但是由于政策等原因致使不少高职院校的辐射面较小,降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而对于一些地区高职教育相对比较落后,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应在各地级市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整合各地市原有的电大、成教、高等教育助考机构,这不仅对提升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对于所处地区的辐射力度。

(四)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转变办学理念的同时应适时向农村倾斜,转变目前“城市职教”的单一局面,把握好建设新农村的大好机遇。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引导社会和私人资本投入,充实农村办学经费,降低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费用。面对农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高职院校还应从农村社会经济的实际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一方面,要降低农民入学门槛,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改革以往统考的考试制度,采取更为灵活的考录方式,如最近几年开始实行的高职单招考录模式,这种招考模式摒弃了以往必须要通过高考后才有机会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只要考生通过单独招生考试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用再参加高考,而单独招生考试的难度要明显低于高考,这就为一些由于自身原因不想参加高考但有志于学一门农业技能后回农村创业的考生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应对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给以积极回应,要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实际出发,改革原有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使之更贴近农民的需要。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义重大,若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的优势与作用,这将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再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孙布克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