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5/8 15:25:01 阅读:
摘要:伴随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要适时调整并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紧密贴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同时还要基于区域特色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形成及彰显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推动专业教学成效及人才培养实效的实现与提升。结合现阶段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域特色的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推进“三位一体”协同创新育人、以区域特色为导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等方面展开详细探究。
关键词:区域特色;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人才培养
一、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办学方向模糊不清。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学生的择业竞争优势实际表现也较差。面对这种人才质量的高层次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办学理念较为落后的问题尤为突出,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总体来讲,新时期社会及市场的变化,更加依赖于具备多元性、综合性以及层次丰富、结构完善的学科体系给予有效支撑和切实保障。地方高师院校整体办学理念较为单一与陈旧,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步伐较为缓慢,不论是办学方向还是招生都更倾向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的投入也较为不足,使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与不足。
2.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脱节。现阶段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相脱节,尤其是对于新课程的理解、认知与把握不够全面,因此此既制约实际专业教学成效的提升,也影响了人才培养成效的实现。具体来讲,由于现阶段大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并未就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并未实际执教过中学地理课程。由此一来,现阶段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更为注重理论科学的研究和教学,相对应则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培养,集中表现为现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新时期中学地理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不相符合。与此同时,关于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也较为不足,缺乏地理教学规律,不符合中学地理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传授及更新,最终使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滞后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和实际需要。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现阶段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及问题较为突出。总体来讲,在现有课程结构中,围绕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特征的学习被分散于各门课程之中,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而完善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在课时安排上,专业课教学课时较为不足,使得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思想、知识面及能力等受到了影响和限制。另外,特别强调的是,现阶段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总体表现为专业投入不够,招生数量有限,专业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不合理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对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构成了不利影响。
4.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地理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可以说,只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重并举、交叉推进,才能够保障最终人才培养成效的实现与提升。现阶段地方高职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却是薄弱环节。由于师资水平及力量不足,相关实践所需的实习与实验经费短缺,实习基地少而课时任务繁重,实验仪器设备短缺、陈旧等原因,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面临诸多限制而难以成行。由于现有科研条件的缺乏及对专业发展不重视等原因,也使专业研究成果难以取得创新性的突破。
二、基于区域特色的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1.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任务是向中学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说,其人才培养实效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办学成效,也对地方中学地理教育水平构成直接影响。对此,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要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将以培养具备扎实地理学基本理念与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水平,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合格中学地理教师,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此同时,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具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要确立以为中学培养合格地理教师为基础目标的同时,还要勇于肩负起培养层次目标与职业目标合格的工作者的重任。以此,既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与灵活性,还能够为其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如果将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比作培养与输送中学合格优质地理教师的母机,那么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则是母机运转的重要参数来源,也就是说要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及其实施变化给予密切关注。具体来讲,在教学理论层面来讲,要掌握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理念,围绕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展开周期性、及时性研究。在课程设置层面,要加大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比例,同时要突出师范性、教育性以及实践性原则,尝试推进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等专业应用技术课程的设置,优化课程设置组合,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在专业技能培训层面,要着重于围绕现代地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掌握对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教案编写、说课以及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
3.推进“三位一体”协同创新育人。地方高师院校应积极推动UGS(高校、政府、中学)协同培养机制的建设与形成,不断创新UGS框架下的合作形式,为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渠道和有效性保障。对此,地方高师院校应积极寻求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中学的合作,定期选派地理科学专业优秀学生到基层学校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为地方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与智慧的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之中感知自身之不足,并加以针对性的调整与有效性的提升。“三位一体”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顺利推进及成果的有效实现,需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协同育人机制做保障。总体来讲,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导师”育人以及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覆盖全过程、涵盖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具体来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院系领导及一线教师要主动征求并善于吸纳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学地理教学一线地理学科教师和带头人的意见。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三方应派代表进行全程参与和监督,为学生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4.以区域特色为导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要适时调整并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贴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同时,还要基于区域特色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形成及彰显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推动专业教学成效及人才培养实效的实现与提升。其中,以区域特色为导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既是以促进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形成及彰显区域特色的集中表现,也是地方高师院校充分利用地区资源推动教学发展的有效选择。总体来讲,河南省西高东低、北坦南凹的地形,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门类众多的能源及矿产,而且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对此,可以开发《河南新密著名的地理自然景观》《河南旅游地理》等系列精品课程的同时强化具有区域特的区域地域课程群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5.进一步优化“双叠加”实践教学体系。所谓“双叠加”实践教学体系,即“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新时期,要基于区域特色,对“双叠加”实践教学体系给予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讲,首先在专业实习方面,结合区域实际,如面向地区地理自然景观(伏羲山风景区、神仙洞森林公园、凤凰山景区等),深入接触与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可以结合科研,结合相关竞赛,比如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区域地理文化知识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发展水平。另外,就教育实习而言,可以组织教育实习与研习,充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之上,组织召开课题研习活动或者说课大赛等课外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学习渠道的同时,实现专业认知与技能的提升。
三、总结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应具有唯一性,也不应缺乏弹性和多样性。现阶段,为改变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就必须以创新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除了要考量社会对人才的层次化、多样化需求,还应以构建和体现区域特色为切入点,着重于地区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及专业教学的特色化发展。当然,地方高职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未来发展,除了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密切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推进“三位一体”协同创新育人、以区域特色为导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等几点浅见之外,还应有更为有效和多样化的路径。对此,依赖于广大教育同仁的一起努力和探究,为基于区域特色的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贡献更多的力量与智慧。
参考文献:
[1]周士博,边柳.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
[2]吴乐知,袁修柳.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文理兼收学生培养模式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4
作者:巴明廷 王林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文秘指导服务编辑一对一跟踪服务,不成功不收费
管理创新论文 预算管理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心理学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班级管理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税收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绩效管理论文